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a7c55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d.png)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教案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的世界。
可以通过预习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初步感知。
例如,选择两首表达相似主题但风格迥异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前预读,并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小组成员需共同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等文学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之间的比较分析。
这一步骤是教案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层次鉴赏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两首诗歌在处理相似主题时的不同之处、各自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教案还应包含创作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或仿写某位诗人的风格。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诗歌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案应设计反馈与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一个优秀的高中诗歌比较阅读教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遨游,领略文学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a4385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8.png)
比较阅读
课堂导入
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 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 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1
考查方式
目录
考查方式 解题技能
应计策略 例题解析
考查方式
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 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3?、 结 合 具 体 诗 句 , 比 较 甲 、 乙 两 诗 在 内 容 上 的 异 同。
情
新雷 张维屏
感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比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较
【解析】
第一首要从二、三句入手, “春生”“千红万紫”都是新 事物新生活的一个代表。第二 首要把握最后两句,表达作者 愿做护花使者的愿望,愿意为 新生力量奉献自己的一切。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
的惆怅和友谊的悠久,韩诗借
“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
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 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 一句更妙,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人物形象 和自然景物 形象。
解题技能
三、语言赏析比较
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
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
第一抓动词,其 次抓形容词,再抓 数词、副词和其他 虚词。
或朴素自然或婉约 细腻,或清新明艳, 或幽默讽刺,或沉郁 顿挫,或悲壮大方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c4a6b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5.png)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51fe73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d.png)
《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比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芣苢》诗的背景和意义介绍。
2.2 《插秧歌》诗的背景和意义介绍。
2.3 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析。
2.4 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比较。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引入新课,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3.2 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小组分享,比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4.2 学生对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两首诗的原文和注释。
5.2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内容。
6.2 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在表达农村生活方面的异同。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农村生活的诗歌,如《田园诗》、《农事诗》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7.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馈8.1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8.2 课后收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8.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九章:教学反思9.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9.3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第十章:教学计划10.1 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唐诗宋词-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a8917a6bec0975f565e2df.png)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1、真题(1)(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Ⅱ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情感比较题型赏析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情感比较题型赏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2e56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5.png)
《古代诗歌阅读——情感比较题型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总结答题语言,提升答题技能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从多方面、细处分析诗歌情感,寻找切入点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寻找答题切入点,并举一反三总结答题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分析与总结1.平均分2.答题存在的问题①异同不分。
答“异”时,两首写的都是“愁”,其实是两首的“同”。
②诗歌情感赏析错误,对课文不熟悉。
③答案不够具体。
3.方法总结:①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化难为易的方法有三: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文;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三是抓住诗歌内容,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
解答情感比较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是比较鉴赏情感的前提。
②从细处寻找异同的切入点情感的类型:可以结合题材类型来判断情感的程度、广度:包括轻与重、低落与昂扬、个人与国家等情感的缘由:是什么缘由或者事件引起的情感使用的手法:各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有什么异同选取的事件、意象、景物、事物:诗人选取的事件、看待事件的角度,还有意象、景物、事物都有什么异同二、课堂活动活动一:“日臻完善”时间:5分钟各同学根据以上总结的知识点,重新修改、完善练习一的答案。
抽点同学展示答案。
活动二:“集思广益”时间: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集合小组智慧,合作总结练习二的答案,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
三、课堂小结学会从细微处着手学会从具体内容着手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寻找答题切入点在不断地总结规律中更上一层楼附课前练习:诗歌情感异同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高实用性课件)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高实用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e909eea8114431b80dd8df.png)
7.岑参: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用 词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8.杜牧:畅达明丽,气概豪放,忧国忧民,想象丰富。 9.陆游:雄浑豪健,境界开阔;平易晓畅,章法整饬;充 满爱国主义情怀。 10.辛弃疾:抗金复国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善 用典故,借古讽今。
效果验收+提升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言旧年未尽,湖上却 已春意盎然,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诗人以陆天随自比, 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 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的现状,隐 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 上度过新年,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走近作者——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 孤贫,屡试不第, 终生未任,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 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作品素以空灵含 蓄著称,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 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 恋情、写景、泛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流落江湖, 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 发了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 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高考重难点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
高考最前沿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33aee3998fcc22bcd10d1f.png)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主题多义性的特点;掌握诗歌比较阅读的一般方法。
二、方法指导:紧扣意象,缘景入情;合理想象,层层深入。
三、补充资料: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
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
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
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比兴””互文”等。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你对这主张有什么看法?答:不能改为“桃花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另外颜色上也不合,红色鲜艳的桃花与惆怅的情感不协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22b9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a.png)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作品。
2. 学生能够比较不同诗歌作品之间的特点和魅力。
3. 学生能够运用鉴赏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诗歌作品。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作品,如抒情诗、叙事诗、四行诗等。
2. 分析和比较几首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包括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作品。
3. 引导学生针对诗歌的主题、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比较和分析。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几幅与诗歌有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和欣赏。
二、引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可以是名人名篇的故事)或诗歌欣赏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想法。
三、知识讲授(15分钟)1. 分类介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有着怎样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讲解诗歌的常见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四、诗歌比较(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组诗歌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不同诗歌的区别和特点。
2. 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意象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鉴赏技巧训练(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篇陌生的诗歌作品,要求学生准确地描述诗歌的特点,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鼓励学生使用富有表达力的词汇和形象。
六、诗歌朗读和表演(2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表演,通过朗读和表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情感和表现形式。
2. 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展示对诗歌的独特解读和表达方式。
七、总结回顾(10分钟)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并展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特点的理解和用语的准确性。
2. 学生小组和个人表演的评估,包括语调、节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表现。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2024届高考古诗词备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e205d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e.png)
湖荷之美:“十里荷花” 人文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
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时间 城池
原文
昔 “名都” “竹西佳处” (虚)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今 “空城”(实) “废池乔木”来自“清角吹寒”达
诗方 歌式
议 论
正面 描写
(1)描写顺序(观察角度):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的
描 写
侧面
描写手法
(4)衬托 渲染 (5)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表
描写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达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喜 教材回顾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 /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学生活动3:请从试题中总结,考题常见提问方式
一般从求同或求异两方面设题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 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与课本所学篇目比较异同 (3)辨析一首诗词中的感情、手法等异同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学习任务二:掌握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 基本方法与规范
一般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 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 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 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比较阅读总体思路:寻找可比点---比较同与异---评价优与劣
教案比较阅读《听颖师弹琴》与《李凭箜篌引》
![教案比较阅读《听颖师弹琴》与《李凭箜篌引》](https://img.taocdn.com/s3/m/9e844555844769eae009edb4.png)
浅议音乐诗歌的阅读方法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出现了愈的《听颖师弹琴》和贺的《凭箜篌引》两首音乐诗歌,于是我就这两首诗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了音乐诗歌鉴赏模式探究。
教学目标立体化。
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比较二首诗在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进行学法建模,归纳音乐诗歌的比较阅读方法;过程与方法层面则以诵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进行深入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则是从复杂多变的乐声中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作者经历为先导。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因此以作者生活经历为先导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心深处的情感。
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幼丧父,兄会抚养之。
19岁的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次皆不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元和十一年,47岁,屡次上书剖析政事,希望革除弊端,结果屡遭贬斥,一不小心由中书舍人降为太子右庶子,此时创作《听颖师弹琴》。
贺(790~816),字长吉,号四明狂客。
世称长吉、鬼才、诗鬼、昌谷、奉礼,与白、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虽家道没落,但勤奋苦学,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但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
最终贺遭馋落第。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文本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诗歌在容和在上面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比较了两首诗歌在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点之后,在小组总结音乐诗歌鉴赏的模式,然后上黑板展示,最后总结分析。
音乐诗歌的比较阅读方法1、看写作容顺序,思作者写作意图。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00](https://img.taocdn.com/s3/m/07c913e5910ef12d2af9e762.png)
诗歌比较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三、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
参考答案: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课内外诗歌比较阅读
![课内外诗歌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312621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d.png)
课外诗歌课内比较阅读鉴赏一、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设题角度命题角度:“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对比阅读与单首诗歌的阅读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个“作比较”的要求。
做题时应该把握住对比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二、对比鉴赏要注意“四角度”角度一: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对比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对比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邓剡①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
南宋灭亡,邓剡被俘北上。
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声声慢》两首词中都使用了“桐”和“雨”意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在两首作品中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6分)【答案】(1)相同点: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2)不同点:①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的凄清孤独之苦;②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了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特别提醒】(1)分析意象的寓意,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
(2)诗人情感决定、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疑聚、表现着情感。
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歌。
(3)有时候还要分析概括意象特点和手法。
【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效古秋夜长钱起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4《致云雀》比较阅读鉴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致云雀》比较阅读鉴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dfb33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8.png)
4《致云雀》比较阅读鉴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致云雀》比较阅读鉴赏教学设计相较于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因其文化背景、语言逻辑以及翻译等问题,让人更难以解读。
同时,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多是将重心放在中国传统诗文篇目上。
外国诗歌自身存在的解读难度以及教学重心的偏离,使现行统编高中语文五本教材中仅收录的5 首外国诗歌处于比较尴尬的教学境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强调:“理解多样文化。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学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学习任务群17 跨文化专题研讨”都指出了学生研习外国文学经典的学习目标和相关教学提示,“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这些都表明,外国诗歌在教材中虽然占比不高,但加强外国诗歌教学、对外国诗歌进行探究发掘,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致云雀》为例,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外国诗歌的鉴赏探究。
配套《教师用书》中明确:“这首诗是翻译过来的,一般说来,诗是最难翻译的……可以多选择几个译本,最好和原作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特别是对作品语言和音乐性的体验。
”下面就尝试以比较阅读的视角,从三个方面对此诗进行鉴赏探析。
一、比较诗歌形式,感受音韵之美《致云雀》英文版原作共21 诗节,采用五行一节,四短一长的形式,节奏短促、流畅、轻快。
据说雪莱在创作中有意用这种形式来模拟云雀婉转悠扬的鸣唱节奏。
教材所选江枫的译本,完全依照原诗的诗歌形式。
原诗每一诗节押ababb 的韵,江枫译作的韵脚格式也力求贴合原作特征,基本每一诗节的二四五行押一个韵。
比如,第一诗节的“禽”“音”“心”押in 韵,第六诗节的“喉”“后”“宙”押ou 韵,第九诗节的“台”“怀”“外”押(uai)ai 韵等,而第二十诗节完全符合ababb 格律,一三行“律”“库”押(ü)u 韵,二四五行“妙”“饶”“巧”押(iao)ao 韵。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f7d15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7.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3.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次理解的引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介绍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师讲解诗歌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类比、分析、综合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2. 教师给出两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的异同点,进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写一篇鉴赏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
1、真题
(1)(14年全国卷Ⅱ)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
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
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
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
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
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晚上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
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
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
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
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来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二、方法指导(解题思路)
1、分析题干,找出比较点
2、分别赏析两首诗歌,(通读诗歌,把握感情和主要手法)(三看:标题、作者、注释;三抓:意象、典故、诗眼等)
3、依照比较点进行比较鉴赏。
按照步骤、规范答题(诗歌三步走:问什么答什么;分析;感情)
三、实践运用(小试牛刀)
四、课堂小结(思路小结)
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五、随堂练习(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