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重难点解决妙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的重难点解读
《桃花源记》故事性强,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诵读揣摩,细细品味,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且对陶渊明也有了解。但是对《桃花源记》的为什么要虚构那样一个社会?这就要引导学生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桃花源记》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一定要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
确定一篇文章的重难点,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两个依据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学情,二是课标。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我将《桃花源记》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如下三点:
一、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是熟读成诵。
学生首先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之,遇到困难和拿不准的地方做标记,上课的时候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教师也可以借此了解学情,并确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理解文意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诵读。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语气、拿捏句式,感受音节的强弱、慢快等变化,体会作者的心灵节奏及内在情怀。然后学生将课文读一两遍,解决文字、内容上的疑难之处;其次合上书本,将桃花源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要保证基本情节不能遗漏:最后就是反复诵读,并依据基本情节背诵课文了。
二、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亦是如此。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地把握其作品内涵。因此,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成
为学透本文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文解读的积极性,设置适当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
三、品味作品的语言。
品味语言,一方面需要借助诵读,另一方面有不能止于诵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并彰显内在情韵的语言,仔细揣摩,深入体会,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我们不难想象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既陶醉有震撼。“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从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真是人间奇景,美不胜收。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的一步步“成就”桃花源的意蕴.
像这样的语言特点,本课还有很多。在教学中,只有切实抓住这些关键的语言点,深入品味,仔细揣摩,空,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独特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