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评估指标分析

合集下载

交通设施绩效评估衡量效率和效果的指标和方法

交通设施绩效评估衡量效率和效果的指标和方法

交通设施绩效评估衡量效率和效果的指标和方法交通设施绩效评估是为了确定交通设施建设和投资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衡量交通设施绩效的指标和方法。

一、交通设施绩效评估指标1. 车辆通行效率指标- 平均通行速度:反映道路通畅程度和车辆运行效率。

- 周转率:衡量道路服务水平的指标,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长度道路的车辆数目。

2. 安全性指标- 交通事故率:反映交通设施的安全程度和交通管理的有效性。

- 事故严重程度:评估交通事故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程度。

3. 环境友好指标- 污染物排放量:考虑交通设施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 噪音水平:衡量交通设施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4. 经济效益指标- 建设投资回收期:评估交通设施建设的经济效果和回报率。

- 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考虑交通拥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二、交通设施绩效评估方法1. 数据分析方法- 统计方法:通过搜集交通流量、速度、事故数据等,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交通设施绩效进行评估。

- 模型方法:借助交通仿真模型和网络模型,模拟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评估交通设施的效果和改进方案。

2. 调查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针对交通参与者,如驾驶员、乘客等,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他们对交通设施的感知和满意度,从而评估绩效。

- 实地观察:研究人员对交通设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道路状况、交通流量等,获得定量和定性的数据,进而评估绩效。

三、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高速公路为例,利用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方法评估交通设施绩效。

首先,通过收集道路通行速度、事故率、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其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友好程度。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了解驾驶员在该高速公路的使用体验、交通拥堵情况等,综合考量经济效益指标。

最后,结合数据和调查结果,对交通设施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综上所述,交通设施绩效评估利用各项指标来衡量效率和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来进行绩效评估。

空中交通管制中的流量控制与措施研究

空中交通管制中的流量控制与措施研究

空中交通管制中的流量控制与措施研究摘要:经济快速增长,促使空中交通行业快速增长,而且近年来,我国空中交通流量增在逐年持续增长,而且空中交通环境比较复杂多变,在某种程度上给空中管理留下了很多安全风险问题,促使人们对空中交通管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此,文章将主要围绕着空中交通管制中的流量控制与措施展开相关研究,希望能够为空中交通管制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流量控制;措施1空中交通流量的概述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就是指在空域资源,能够对在该区域的交通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调节,能够对保持着飞行状态的飞机进行有效的安全指导,而且还能够及时调整各个航班起飞和飞行的时间,确保空中交通能够保持着安全顺畅避免因交通阻塞,导致发生各种空中安全事故现象。

再者,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一般都分为整年度的长期计划管理和飞行运行前中期的计划管理。

简单来说,第一种,就是能够对全年度的交通容量和空中航线分配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规划。

也就是说,用预测性的评估分析,能够及时完成对先期空中流量的管理。

第二种是航空飞机在飞行之前或者是航空飞机飞行过程中对其进行的流量管理,而且还能够及时借助自动化平台,以此来实现对实时空中交通情况和实时空域容量监控和管理,并且还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更新和调整,确保空中流量控制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

2空中交通管制流量控制影响因素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中流量控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为因素。

现阶段,我国的空中交通流量控系统及其相应的人员配置有所差距,管制人员数量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流量控制水平产生了影响。

(2)管制因素。

近年来,我国飞行量参数变化幅度大约在28%,在此基础上,空中交通网络由于变化幅度不大,且受制于管制人员技术水平不高而导致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飞行量管制要求,进而出现流量控制问题。

(3)空域占用因素。

从当前我国航空事业发展来看,我国民航可用空域面积比较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空域用户数量要求,用户数量增加需要更大的空余面积,但是在限定空域面积中,空域用户数量增加,剩余的空域范围也就随之缩小,二者发生矛盾,为缓解矛盾,需要进行流量控制。

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评估指标

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评估指标

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评估指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物联网等,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要全面评估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智能化基础设施1、道路感知设备覆盖率道路感知设备包括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路况和车辆信息。

覆盖率越高,意味着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道路状况,为智能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 5G 网络覆盖程度5G 网络具有高速、低延迟的特点,能够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快速通信,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良好的 5G 网络覆盖对于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化至关重要。

3、智能交通信号系统普及率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的时长,减少交通拥堵。

普及率越高,表明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越高。

二、智能化运输工具1、自动驾驶车辆占比自动驾驶技术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重要标志。

自动驾驶车辆占比越高,说明交通运输系统在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越成熟。

2、车辆智能化安全系统配备率包括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率。

3、新能源车辆占比新能源车辆的推广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占比也是评估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智能化交通管理1、交通拥堵预测准确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判断交通拥堵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准确率越高,交通管理部门越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

2、交通事故响应时间从事故发生到相关救援人员和设备到达现场的时间越短,越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体现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3、交通违法智能监测准确率利用智能监控设备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监测和识别,准确率越高,越能有效维护交通秩序。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在航空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障航空安全和提升空中交通管制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事故率指标、运营指标和系统指标三个层次。

1. 事故率指标事故率指标是评估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飞行事故发生率、近发生事故率和人为事故率等。

(1)飞行事故发生率是指在一定飞行时间和飞行任务中发生事故的频率。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区的飞行事故发生率,可以了解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状况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情况。

(2)近发生事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接近事故的频率。

接近事故是指在飞行中因管制失误、误导或疏忽等原因导致飞机之间的距离过近,危及航空安全的情况。

(3)人为事故率是指因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错误和疏忽导致飞行事故的频率。

通过监测和分析人为事故率,可以评估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2. 运营指标运营指标主要是衡量空中交通管制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指标,包括航班延误率、航班取消率、平均等待时间等。

(1)航班延误率是指航班按计划起飞或降落的时间与实际起飞或降落时间之间的差异率。

航班延误率较高表示空中交通管制效率较低,影响到航空公司的运营正常。

(2)航班取消率是指航班在计划起飞前被取消的频率。

航班取消率较高可能说明管制措施不足或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班安全隐患。

(3)平均等待时间是指航班在进入空中交通管制区域后等待指令的平均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较长可能导致航班延误和空中交通拥堵。

3. 系统指标系统指标是评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绩效和设备运行状况的指标,包括设备故障率、系统容量和故障修复时间等。

(1)设备故障率是指空中交通管制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故障的频率。

设备故障率较高可能导致管制系统运行异常,进而影响到航空安全。

(2)系统容量是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能够处理的航班数量和吞吐量。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评估方法与模型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评估方法与模型

第一章绪论1.1立题的背景及意义I.1.1我国空中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民用航空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我国航空运输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增长环境,航空运输量以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航空运输年平均6%的增长速度。

2005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3827万人,货邮运输量3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4.1%和10.8%t”,五年年均增长15.3%,15.5%和13.9%。

据中国民航有关部门预测,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带动下,我国航空运输业将以年平均12.8%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航空运输总餐可能达到640万到680万吨,2020年时将达到800万吨,我国正在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

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空中交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有限的空域资源条件下,飞行量激增的后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局部空域出现拥挤。

致使航班丈量延误,给航空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另一方面飞行冲突次数增加,使空中交通服务(AirTrafficService.ATS)系统高负荷运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图1.1统计了1996年至2005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飞行冲突次数吲。

表中数据显示从2003年以来,飞行冲突事件数量大幅度增加。

图1.1飞行冲突事件时间分布从根本上讲,空中交通拥挤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空中交通系统的容量与需求不平衡。

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为:①积极寻求增加空域容量的手段和方法,如缩小垂直间隔(ReducedVerticalSeparationMinimum,RVSM)、减小纵向间隔、优化空域结构、灵活使用空域等。

②对空中交通流量实施科学管理,如建立全国范围的空中交通流培管理系统等。

而安全始终是ATS系统的首要目标。

由于ATS安全所涉及的因素铰为复杂,仅仅从某一方面入手,如硬件设备或软件系统,并不能全面地、长久地提高安全水平。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实验报告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实验报告

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认识在之前的《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课程中,我们学到空中交通管理主要包括空中交通服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三个方面。

空中交通服务包括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任务是防止航空器与航空器相撞及在机动区内航空器与障碍物相撞,维护和加快空中交通的有序流动。

飞行情报服务的任务是向飞行中的航空器提供有助于安全和高效地实施飞行的建议和情报。

告警服务的任务是向有关组织发出需要搜寻援救航空器的通知,并根据需要协助该组织或协调该项工作的进行。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任务是在空中交通流量接近或达到空中交通管制可用能力时,适时地进行调整,保证空中交通量最佳地流入或通过相应区域,尽可能提高机场、空域可用容量的利用率。

空域管理的任务是依据既定空域结构条件,实现对空域的充分利用,尽可能满足经营人对空域的需求。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迅猛的发展,航空器的数量不断增加,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一年的某些时期内、在一个星期的某些时间内和在一天的某些小时内,某一空域、某一航线上飞机过于集中和拥挤或因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某一空域的空域管制中心的管制能力无法应付的局面,为此,往往通过流量控制的方式解决问题。

随着国内飞行量的增加,因流量控制造成的航班延误量日益增加,流量管制原因和流量管理诱发的其他原因已成为造成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流量控制措施常常导致在起飞前的飞行延迟、飞行中的等待、使用不经济的飞行高度层、改变航线或改航、打乱班机时刻、给航空器经营人带来经济与燃油损耗、机场或候机楼的拥挤和旅客不满意等多种负面影响。

因此,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 TFM)成为民航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

国际民航组织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定义为:为有助于空中交通安全,有序和快捷的流通,以确保最大限度的利用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容量并符合有关空中交通服务当局公布的标准和容量而设置的服务。

它的目的主要是为空中交通安全、有序和流量的加速提供服务,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A TC 容量,为飞机运营者提供及时、精确的信息以规划和实施一种经济的空中运输,以尽可能准确地预报飞行情报而减少延误。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空中交通管制是指在民航飞行过程中,对飞机的飞行轨迹进行管理与控制,以确保飞行安全、航班顺利进行并保障民航的运行效率。

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是一项高度精密的系统工程,目前已逐渐成为现代民航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空中交通管制领域,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水平,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进行浅析。

1. 安全指标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绩效指标是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安全性的度量和评估,主要包括航班延误率、严重事故率、空中碰撞率、空中交通管制决策错误率等指标。

航班延误率是指航班按时率与计划航班总数的比率,是评价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严重事故率是指严重事故发生的频率,是评价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空中碰撞率是指在空中的航班中,因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原因引发的空中碰撞事件数量与总飞行次数的比率。

空中交通管制决策错误率是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决策错误的频率,是评价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决策质量的重要指标。

2. 效率指标3. 质量指标空中交通管制的质量绩效指标是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服务质量的度量和评估,主要包括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应急处置能力等指标。

服务水平是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提供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评价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服务态度是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是评价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服务态度的重要指标。

应急处置能力是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在应急情况下的处理能力和应对能力,是评价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评估方法1.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各项安全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评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安全绩效。

通过统计分析法可以对航班延误率、严重事故率、空中碰撞率、空中交通管制决策错误率等安全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系统的安全绩效状况,并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然而,如何评价一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优劣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概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流量监测、交通事故检测与处理、智能导航、车辆识别与追踪等。

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系统的评价,可以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交通管理部门制定改进措施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能够促进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引导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性能。

再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一个评价良好的系统能够增强公众对交通管理部门的信任,提高公众的出行满意度。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一)交通运行效率指标1、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它是衡量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

2、平均行程速度平均行程速度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

它综合考虑了道路的拥堵情况、交通信号控制等因素,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道路的交通运行状况。

3、拥堵指数拥堵指数是通过对道路的车速、流量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的一个反映道路拥堵程度的指标。

基于航班延误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分析

基于航班延误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分析

基于航班延误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分析一.引言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时间以来,却一直被低估,如果只是借助空中管理系统对航班延误进行解决,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需要由政府的相关部门主导,整个民航业甚至对空域进行管理的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一套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系统,加快协运行协调决策机制的建立,共同解决航班延误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操作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主要是借助人工对信息进行传达或者是视频协调会议,手段比较落后,缺乏技术支持,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流量管理的真正作用。

二.建立健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体系面临的难题要想建立起完善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体系,不仅需要有效的发挥出流量管理的职能,对流量管理的关系进行理顺,使地面的交通和空中的交通衔接的更加紧密,而且还要从全局出发,对流量的运行状况进行掌控,使工作的流程得到简化,切实发挥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作用。

这一体系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重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运行运作信息能够涵盖几乎全部的民航单位,正是由于信息的容量比较大,流量管理也就为运行协调的决策提供了基础。

我国民航运行协调系统已经建立了数年,但是其规模和质量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技术比较落后,效果不理想。

主要因为运行协调的各个部门和大单位没有真正的了解到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作用和紧迫性。

2.技术不成熟。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一般都按照以下步骤开始:第一,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第二,建立起数学模型;第三,对优化的算法进行确定;第四,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建立模型与相关理论建设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很多都只停在纸面与模型中,真正受到实践检验的不多。

因为整个系统非常复杂,涉及很多方面,信息量也很大,从研究开始到正式投产需要很多的测试和评估,然后不断进行改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多差距,这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有很大的阻碍。

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不足分析

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不足分析

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不足分析发布时间:2021-03-30T04:47:35.18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1期作者:高柱山[导读] 我国空中交通流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相对于国外航空发达国家依然不能算发达,并且我国在管制技术更新方面也较迟缓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雷达管制覆盖率也不高,再加上一些飞行繁忙区域的空域规划不够合理,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机场及一些繁忙航线上往往会出现飞机在某一时间和地段过于集中的情况,这样就需要采取流量控制等手段,以疏散空中交通流量,如果导致飞机的延误、取消,会使旅客感到不满。

这种情况,与航空大国出现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情况不同,是一种在较低层次上出现的情况。

民航东北空管局空管中心终端管制室辽宁沈阳 110000我国空中交通流量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相对于国外航空发达国家依然不能算发达,并且我国在管制技术更新方面也较迟缓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雷达管制覆盖率也不高,再加上一些飞行繁忙区域的空域规划不够合理,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机场及一些繁忙航线上往往会出现飞机在某一时间和地段过于集中的情况,这样就需要采取流量控制等手段,以疏散空中交通流量,如果导致飞机的延误、取消,会使旅客感到不满。

这种情况,与航空大国出现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情况不同,是一种在较低层次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专门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空中流量管理的部门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布局,在流量较小的地区并没有流量控制部门,目前现状是,国内外很多飞行量不大的地区的流量管理职责由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兼顾管理,但是随着我国民航事业飞速发展,航班量增加,设立专门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机构就显得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我国飞行较繁忙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航线更是如此。

在我看来,在我们国家也可以学习并且实践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流量管理经验和技术,并且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流量管理并且成立流量管理中心,流量管理中心以下应该继续设置下属机构和部门一起统筹管理空中交通流量。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综述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综述

电子质量2020年第05期(总第398期)作者简介院孙锐(1988-),男,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合成作战、空域管控;季托(1986-),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指挥信息系统;丁轶(1987-),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指挥信息系统。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综述Literature Reviews on 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孙锐,季托,丁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7)Sun Rui,Ji Tuo,Ding Yi (The 2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Jiangsu Nanjing 210007)摘要:该文介绍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两个主要部分,给出了美国和欧洲的空中交通管理策略。

对当前主要的两个交通流量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数学优化模型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聚合模型;欧拉模型;数学优化模型中图分类号:V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107(2020)05-0059-04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main parts of 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 (ATFM),and gives the 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Two air traffic flow model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At last,the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models for ATFM are summarized.Key words: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Aggregate Model;Eulerian Model;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Model CLC number:V355Document code:AArticle ID :1003-0107(2020)05-0059-040引言随着航空运输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系统容量限制,如何实施高效便捷的管理对于未来的全球空中交通系统的运行而言至关重要。

空中交通流量的管理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空中交通流量的管理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4、研发和应用科学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式。通过研发和应 用先进、科学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式,对于提高空中交通流量控 制水平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航空公司应该不 断的加强对科学管理方式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创建专门的空中交 通流量管理小组,并选择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人为组长,在组 长的带领下,由小组成员根据实践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研发科学 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式,尽可能实现分布式管理方式和集中式 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不断的优化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策略。此外, 在研发和应用全新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法时,各个部门应该相 互协作,极力配合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小组,并提出科学、可行的意 见和建议,不断的加快研发速度和提高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式的 科学性和有效性。
空中交通管制的通畅性。例如,许多发达国家的空中交通流量管 理工作,会创建国家级的空管组织管理系统,这样能够显著的提高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公平性、专业性以及高效性。
3、机构协作的一体化。所谓空中交通流量管制一体化指的是 国家统一指挥、一体化管理,即航路内所有的航空器全部由民航负 责指挥和管理,航路外的所有航空器全部由军舰负责指挥和管理, 当航线上出现飞行矛盾或者冲突时,由军民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 解决,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航路内外的飞行冲突,保证航路飞行的 安全性和时效性,进而实现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指挥的一体化。
5、提高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空中交通榴莲管 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素质等,会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产生很大 的影响。因此,航空公司管理者或者领导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空 中交通流量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人员上 岗之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且通过培训考核之后才能够正式上 岗,在入职后,还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人员 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保证所有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人员能够掌握 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方法。同时,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人员还应该加 强沟通和交流,通过沟通能够实现管理方法、技术以及经验的分 享,对于提高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 作用。此外,航空公司还应该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吸 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队伍的一员,进而创 建一直工作能力强、专业素质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空中交通流量 管理人才队伍,这样能够显著的提高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水平和质 量。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安全评估研究 张培帆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安全评估研究 张培帆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安全评估研究张培帆摘要:空中交通管理作为民用航空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障空中交通畅通。

虽然在民航的事故统计中,空中交通部分占据的比例不大,但它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空中交通管理有关。

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安全水平,对于近一步降低事故率、事故征候率,保障空管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安全;风险评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担负着地面系统与空中用户联系、有效地使用空域、保障飞行安全和提高飞行效率的重要职责。

民航事故表明,空中交通管理原因导致的事故数所占比例并不大,世界范围已知事故原因的致命事故中,与空管相关的事故占总数的4%。

尽管空管原因导致事故数量很小,但空管作为主要原因的事故造成了异常严重的后果。

所以及时掌握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安全水平,对其做出规范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估,对于进一步降低事故率,确保空中交通安全畅通的运行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应用安全系统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危险进行辨识,分析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风险分析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它需要估计已识别危险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大小。

在评估过程中,很多危险发生可能性的数据无法得到,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专家给出的经验数据,如何收集、整理、分析专家数据则是评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急剧增大。

空中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和空域资源的有限性,使我国空中交通管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任务,空域容量不足等问题愈加突出。

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现状和发展前景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然而在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不足,就是一直忽视了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效能评估研究。

因而存在未能充分发挥军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整体效能或者不能满足系统的整体效能要求的问题。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策略分析摘要:根据202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856.75亿t·km,比上年增长7.3%。

全行业完成旅客周转量6 529.68亿人·km,比上年增长3.5%。

全行业完成货邮周转量278.16亿t·km,比上年增长15.8%。

随着疫情不断好转,民航业也在不断恢复中,且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依然在不断提升。

当前中国民航业即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时期,也是建设智慧民航的关键时期,这些离不开高效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法的支持。

关键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在1960年代,民航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交通拥堵问题,由此诞生了“空中交通流量”的概念,并初步采用流量控制的对策处理拥堵问题。

但随着民航业的迅猛发展,流量控制已不能满足处理拥堵问题的需要,由此提出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步探索相关的合理有效的方法。

本文旨在对常用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行梳理。

首先,解释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概念,然后总结梳理近年来常用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法的研究,最后提出对未来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展望。

1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特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是为有助于空中交通安全、有序和快捷的流通,提高航空安全和服务质量,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容量并符合有关空中交通服务当局公布的标准和容量,而设置的服务。

其目的是为了在某一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需求超出或即将超出资源的可用能力时,对空中交通流进行调整,以使得航空器以最佳的方式流入或通过相应的区域。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战略流量管理阶段。

战略流量管理战略是一项旨在分析、设计和协商调整空中交通流量的管理活动,主要适用于从飞行准备期即实际飞行前几个月到实际飞行日的前七天,以分析和预测空中交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预战术流量管理阶段。

空中交通流量评估管理研究

空中交通流量评估管理研究

空中交通流量评估管理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空中交通流量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与管理研究工作;文章开头对我国现阶段空中流量的大背景做了简单介绍并就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做了系统阐述。

接着,对我国现阶段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发展现状做了分析,然后对我国空中交通流量进行了评估研究工作。

最后对我国现阶段的空中交通流量评估管理研究工作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空中交通流量;评估;管理研究;发展现状1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步、持续、迅速地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军民航飞行活动在近几年逐年增长势头强劲。

就民航方面来说,近20 年来我国航空运输的总周转量平均以每年17.5%的速度递增,客座量和货运量逐年双双提高,且增长势头迅猛。

据统计,2012 年我国各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总量50576.2 万人次,相比上年增长率为8.7%;完成空中货邮吞吐量1183.4 万吨,比上年增长7.61%。

就近几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的发展势头来说总航空吞吐量已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并逐步领跑世界航空运输业,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民航大国,并正在向着民航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军用航空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国防力量同步发展,各种新型号、远航程、高机动性的机种不断装备服役于我军陆海空部队,使我国的综合作战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阶段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军航除了担负日常的常规作战训练以外,还需要对转场和军事演习作进一步的强化。

如此一来,军民航空运输量的增加无形中使得空域内的飞行量显著增长。

2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基本概念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是伴随着人类有组织的飞行活动便应运而生的,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人类飞行活动的依附品。

随着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国内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空中流量交通管理的概念已经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其根本任务仍旧是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空中交通安全,为良好的空中交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维护整个空中交通的秩序有效进行,保障空中交通畅通无阻。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评估报告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评估报告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评估报告
概述
本报告是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风险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性和效率。

风险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识别出了以下几个潜在的风险:
1. 器材故障:航班机器或飞控系统出现问题,引起事故。

2. 操作失误:空中交通管制员或飞行员出现失误,导致事故。

3. 能见度不佳:天气原因导致能见度不佳,增加飞行难度和事故风险。

4. 人为破坏:个别人员为达到各种目的而恶意破坏空中交通管制系统。

5. 系统过载:过多的航班或交通管制员导致系统过载,增加事故风险。

建议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定期对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保证其安全可靠。

2. 对空中交通管制员和飞行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操作水平和技能。

3. 在能见度不佳的情况下,加强对飞行员的指导和管制,确保安全起降。

4. 加强安全监控和网络安全,防止人为破坏和入侵。

5. 优化系统运行,增加自动化程度,以降低系统过载的风险。

总结
通过本次评估,我们发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通过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安全性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基于飞行计划的流量分析

基于飞行计划的流量分析

基于飞行计划的流量分析日益增长的航班量和有限的空域资源的矛盾已经成为遏制民航发展的主要矛盾,航班的延误也成为人们坐飞机旅行的关注重点,有效的航班流量控制可以提高空域的利用率,本文将从航班的领航计划报文分析流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出一些流量分析的方法。

标签:领航计划;流量分析一、引言: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是空中交通管理的三个主要的职能之一。

流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空中交通流量接近或者达到空中交通管制可用能力时,适当地调整,保证空中交通两最佳地进入或者通过相应的区域,尽可能地提高机场和空域的利用率。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对于促进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障空中交通畅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情况:目前国内的流量管理的状况。

目前国内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自动化程度低,预测时间比较短,精度有限。

协调的手段多靠人工交流,信息共享缺乏,难以保证整条航路和大范围的区域空中交通畅通。

通常情况都是由人工实施的先期流量管理,飞行前的流量管理,以及实时流量管理。

先期的流量管理通过调整航线结构,制定班期航线时刻表和飞行前一日对非定期航班的飞行时刻加以控制。

飞行前流量管理是发现某一空域内流量超负荷,通过发布流量限制在航班起飞之前更改起飞时间。

实时流量管理通过画设等待空域,调整航空器速度,限制空中的航空器进入流量饱和的空域。

三、基本概念:(1)领航计划:航班起飞之前两个半小时或者更早由起飞机场报告室或者其他相关单位向沿途所飞经的管制区域的管制单位拍发的飞行计划,包括航班号机载设备,航路,预计起飞时间,经过情报区的时间和注册号备降场等信息。

领航计划报文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信息。

(2)扇区容量:每一个空域会被分为许多管制扇区,每一个管制扇区会由一个或两个管制员负责。

扇区根据航路的交叉结构,扇区内天气状况,和其他空域用户的活动会影响扇区的容量。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天气预报对天气系统的影响范围的分析,以及其他空域用户的活动范围,可以提前分析出扇区不同条件下的容量。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浅析摘要:当前,我国空中交通管制正处于从制度管理向绩效管理的关键时期。

本文就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国在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探索中主要存有在体系的研究和自适应性上的双重不足以及在“管理活动与运营业务”“安全指标与效率指标”“部门指标与个人指标”协同性上的短板,这将是未来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安全绩效;指标体系;评估办法安全是民航发展的生命线,科学、高效、精准的空中交通管制是铸就民航安全的重要支点之一。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主要是以制度管理为主,与国际民航组织所提倡的绩效管理机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背离。

2004年以后,在民航局的统一部署下,我国民航以国际民航组织相关文件为蓝本,开始了在管制机制和方法上的革新,并逐步地实现由空中交通安全管制由制度管理向绩效管理上的改革,但总体而言,航空安全绩效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体系效能未能被充分地激发,同时就安全绩效指标体系而言,体系自身的绩效指标和评估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完善[1]。

1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1.1安全绩效管理的研究跟进不足航空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民航局发布了大量的安全管理文件,但这些文件主要是针对于空管单位、民航的生产经营单位等,多事从宏观制度层面来实现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和部署。

这其中对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的基本组成单元如塔台管制、进近管制等未能够针对性的建设意见[2]。

安全绩效管理研究跟进上的不足,导致在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绩效指标体系的搭建中,这些单位存在着构建方式和评估方法上的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不同业务部门间的系统管理,进而导致安全绩效管理的受阻。

1.2管理活动与运行业务评估分立安全绩效评估是基于国际民航组织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条例》的框架,这就导致体系偏向于安全管理的活动指标。

在对控制安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也主要是采用简单的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来实现对空中交通安全管制的绩效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评估指标分析作者:王亮来源:《物联网技术》2012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及飞行流量的急剧增加,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进行评估,需要从科学、客观、实用的角度来建立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评估指标。

文中根据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空中交通流量评估指标,分别从含义、统计方法、计算方法、解决方案及意义等不同角度,对空中交通流量评估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航空管制;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评估指标中图分类号: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9-0069-03Analysis of indicators to evaluate 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 effectWANG Liang(CAAC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er, Guangzhou 510405, China)Abstract: With growth of the national air traffic transportation, air traffic flow increases rapidly. 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 (ATF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ir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ects evaluating indicators for 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practical standpoi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indicators and related research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s from the meaning, statistical method, computation method, solutions and significance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Keywords: air traffic control; air traffic; traffic flow management system; evaluation indicator0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运输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航空运输的高速发展使国内现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发展滞后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在我国民航空管“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正式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列入建设项目之中。

因此,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现有流量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状况的基础上,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对于建设我国自己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同时,国内对于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需求将会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显得越来越迫切。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了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对比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分析了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出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效果的各个指标,以期完善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优化流量,提高空域利用率的目标。

1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现状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航空运输事业迅猛发展致使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不能适应航空运输需求的情况下,首先由美国等航空发达国家提出的。

系统最初是为了缓解局部航运阻塞而设计和开发的专用系统,状况与我国现在相似。

经过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几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空中交通流量与国际上航空大国相比相差甚远,同时,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为了全部实现雷达管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机场,往往出现因飞机在某一时间和地段过于集中的情况,需要采取流量控制手段,以疏散空中交通量。

目前,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专门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机构;二是实施流量管理的自动化程序不高;三是管理规章需要进一步健全。

2 建立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评估指标的意义建立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评估指标能够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有效的评估,使运营主管部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

在我国,目前国内的空中交通快速发展,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研究却十分不足和薄弱,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面临着重大挑战。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有必要设置有关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的评估指标,对评估指标进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这对于提高空中交通流量,减少航班延误,与国际顺利接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流量管理系统效果评估指标分析评价一个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是否“高效”,就是看该系统能否在最小的交通生产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管理效果。

虽然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评价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但从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发展看,该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的评价标准:第一是最小交通需求标准。

通过科学的空中交通布局和规划,使得维持空中交通与空域管理所需的交通需求最小(或较小)。

第二是最佳服务标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包括管理制度)能够使各种交通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三是最小环境影响标准。

即空中交通环境对人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的影响和干扰最小(或较小)。

3.1 交通需求评估指标使用交通需求这一指标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进行评估,能够对未来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进行需求预测,而需求预测是系统在规划过程中确定所需设施及其规模和时间的必要环节,也是在评价资金收入和回收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所必需的依据之一。

同时,评估交通需求可以为空管单位的战略流量管理以及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及经济效益的目的。

所以,用交通需求来评估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效果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图1所示为欧洲实施流量管理机构中央流量管理单元(Central Flow Management Unit,CFMU)的日常交通量。

图1 CFMU 日常交通量从图1可以看出,年平均交通量总体成上升趋势,而月平均在下半年成下降趋势。

一月中交通最繁忙是每月中旬,一年中最繁忙是6月末,9月初,其峰值也会因地区不同而变化。

年平均交通增长率为5%~6%,平均季变化率约为17%。

根据这些统计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提供依据,特别是在繁忙时间,可以科学地根据交通需求增加航班架次。

根据上述统计,预测交通需求,为航空公司制定航班计划以及战略流量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3.2 航班延误评估指标航班延误是指在班期时刻表公布的离站时间后15分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5分钟)之内仍未起飞的航班,或者是在班期时刻公布的到达时间未打开舱门的航班。

影响航班延误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1) 航空承运人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2) 飞机执行的上一航班晚到导致的航班延误;(3) 安检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4) 国家航空体系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5) 恶劣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

表1所列是美国FAA对2010年1—6月份全美范围内航班延误状况的简要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除了由于航空公司自身原因(例如机票超售、飞机运力调配、飞机机械故障等)造成航班延误外,恶劣天气原因、国家航空体系(NAS)中存在的问题、安检因素、飞机所执行的上一航班延迟抵达等因素均是导致航班延误的重要原因。

就严重程度而言,NAS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更是导致航班延误的首要因素。

这表明,航班延误的解决方案属于“一揽子方案”,需要综合地加以解决。

表1 2010年1—6月份美国主要航空公司航班延误情况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航空承运人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航班延误数 32 476 26 755 25 760 23 678 27 719 35 700延误航班占总航班比重 5.56% 4.83% 4.28% 4.06% 4.66% 6.06%飞机的上一航班晚到导致的航班延误航班延误数 33 466 31 689 30 557 26 704 34 400 45 783延误航班占总航班比重 5.73% 5.72% 5.08% 4.58% 5.79% 7.78%安检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航班延误数 424 342 280 260 237 422延误航班占总航班比重 0.07% 0.06% 0.05% 0.04% 0.04% 0.07%国家航空体系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航班延误数 53 963 49 883 43 941 39 974 52 073 57 483延误航班占总航班比重 9.24% 9.01% 7.31% 6.86% 8.76% 9.76%恶劣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航班延误数 7 907 5 848 3 494 3 129 6 591 9 339延误航班占总航班比重 1.35% 1.06% 0.58% 0.54% 1.11% 1.59%航空延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机场跑道、候机楼等设施)的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运输量的快速增长。

世界主要机场航班延误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一即是航空公司对机场设施的需求接近或超过机场自身的容量。

在导致航班延误的几种主要原因中,恶劣天气原因所导致的延误难以避免,而由于飞机执行的上一个航班延迟抵达所导致的延误并不能单独构成一种原因。

安检原因所占比重不大,而且在美国“911”事件后,航空安全考虑凸显的情况下,也难以通过降低安检流程或标准的方式来减少航班延误。

这样,减少航班延误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减少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和整个航空体系中存在问题所导致的延误。

前者可以通过促使航空公司改善其经营管理来减除,而后者则需要航空公司间以及航空公司与机场、空管等机构间更为顺畅的协调机制加以解决。

因此,解决航班延误,一方面要促使航空公司主动地采取措施来减少航班延误;另一方面,要有效提高各方的协调性,以系统地解决整个航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方法是:(1) 需要将经济、法律手段作为一种主要的方式来使用,但其使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还需要注重技术上的支持(如航班延误性质和程度的界定);(2) 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结合民航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中国民航业特定发展阶段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机场多是属于公共产品的定位,行政手段的应用仍具有一定的使用空间;(3) 此外,还应借助其他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扩建或修建第二机场来提高繁忙的机场容量、改进现有工作流程等)改善航班运营的整体环境,从长远的角度减少航班延误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