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合集下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外伤害,其中针刺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针刺伤不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会造成感染风险,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对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能够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不合理的操作技巧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发生针刺伤,比如在给患者打针、插管或者更换输液管等过程中,由于技巧不熟练或者疏忽大意而导致针头刺伤自己。

2. 缺少个人防护意识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个人防护意识,比如不戴手套进行操作,或者在操作过程中手套破裂而没有及时更换。

这样容易让自己暴露在感染源之中,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因素有些患者可能由于病情原因导致异常行为,比如突然挥手或者抽动,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预料到患者的动作而发生针刺伤。

4. 环境因素医院环境复杂多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环境不佳而导致护理人员受伤,比如在繁忙的手术室中操作时,由于工作环境拥挤或者其他因素,容易造成操作疏忽而发生针刺伤。

二、针刺伤的预防措施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和技能,让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从而减少操作不当导致的针刺伤。

医院应该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比如手套、口罩等,并强制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防护用具,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3.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预警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对患者的可能的异常行为做出及时的预警和处置,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针刺伤发生。

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医院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设施和条件,减少环境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影响,从源头上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5. 加强对于针刺伤的管理和救治医院应该建立针刺伤情况的登记和管理制度,对发生的针刺伤事件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处理,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支持,减少针刺伤事件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工作中因误操作或其他原因,被医疗器械(尤其是针头)刺伤所导致的伤害事件。

针刺伤是医疗人员职业暴露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对护士个人健康构成威胁,也会增加职业感染的风险。

造成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状态不佳:护士在忙碌的工作环境下,可能存在疲劳、压力大等问题,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容易出现疏忽和错误操作。

2. 操作技术不熟练:护士可能因为经验不足或工作能力不完善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例如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时操作不当。

3. 器械材料问题: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例如针头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打滑等情况。

4. 环境因素: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差、工作区域狭小、交叉感染防护不力等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针对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干预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常态化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事件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让护士时刻保持警惕。

2. 加强操作技术培训:针对操作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可以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操作失误。

3. 优化医疗器械管理:加强针头和注射器等医疗器械的采购和管理,确保器械质量合格,减少器械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5.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护士在进行有风险的操作时,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等,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6. 建立完善的事件报告和总结机制:建立护士针刺伤事件的报告和统计机制,及时记录和分析发生的原因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防策略。

护士针刺伤是严重威胁护士个人健康和职业安全的问题,需要从加强员工安全意识、优化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医疗器械管理、改善工作环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建立完善的事件报告和总结机制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以预防和减少针刺伤事件的发生。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

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医疗设备不合格一些医疗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比如针头的包装不严密、容易损坏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2.操作不慎护理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导致针头刺伤,比如注射、采血等操作。

3.病人的突然动作一些病例患者可能在接受护理过程中突然做出一些动作,导致护理人员无法避免地受伤。

4.工作环境不良一些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可能不够安全,比如工作台面过于拥挤、病人和家属的干扰等,都会增加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

5.护理人员疲劳或焦虑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可能出现疲劳和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工作的警惕性,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强化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确保每一种医疗器械的质量达标,尽量减少因为医疗器械本身的问题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2.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技能,让其能够更加熟练地操作医疗器械,降低操作不慎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3.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人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为病人的动作导致的意外伤害。

5.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避免因为护理人员的疲劳和焦虑情绪导致的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一个常见的意外事件,这既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质量监控,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对病人的观察,改善工作环境,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工作中,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或者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刺伤或割伤的情况。

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不仅对护士本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1. 工作疲劳:护士长期从事医疗工作,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容易疲劳过度。

疲劳会影响护士的工作状态,增加了疏忽操作的几率,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护士缺乏安全意识:部分护士对于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的使用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忽视,容易造成不慎刺伤。

3. 医疗废弃物管理不当:在医疗废弃物处理环节,存在医疗废弃物交接不及时、容器破损、标识不清晰等情况,容易导致护士在处理废弃物过程中发生针刺伤。

4. 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不当:医疗设施和器材的质量不合格、使用不当等情况,容易导致器材损坏或操作不当,增加了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5. 医疗操作疏忽: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时,由于匆忙或疏忽等原因,可能忽视了对医疗器材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导致伤害的发生。

二、干预方案分析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清晰的工作流程、规范的操作程序、科学的排班制度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疏忽操作的几率。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医疗单位应加强护士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管理、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减少发生针刺伤的可能性。

3.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医疗单位应及时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4. 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医疗单位应定期组织护士参加安全演练,模拟真实情况,指导护士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使用医疗设施和器材,提高护士应急处理能力。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护理安全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意外针刺伤。

在医院环境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医护人员遭受意外针刺伤,进而感染传染病。

该文章将从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因分析(一)医疗器械问题1、使用不当: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材时,未按照规范正确操作,造成针头脱落或者破损,导致护理人员被针头扎伤。

2、医疗器材陈旧:在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材更新换代相对缓慢,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器材磨损、老化,增加了使用不当的风险。

(二)护理操作问题1、无意识的不注意安全:由于工作强度大、睡眠不足等原因,护理人员较难保持高度关注,容易出现疏忽等问题,导致针头误伤。

2、过度自信:护理人员经常从事注射等操作,从而形成过度自信的心态,不认为自己会犯错误,导致疏忽而发生针头误伤。

1、文化程度低:很多护理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认知水平不高,缺乏安全意识,容易犯错误。

2、随意捏压废针:护理人员在废针处理方面处理不当,随意将针头捏压绕扔,导致废针满地散落,增加了意外针刺伤的可能性。

二、预防措施1、更新器材:定期更换器材的使用,降低使用不当的风险。

2、审核产品质量:着眼于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审核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二)加强护士培训管理1、加强知识普及: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安全行为。

2、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护士行为规范,筛选出不适合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加强废针处理1、规范操作:强调对于已经使用的针头和注射器的管理操作,加强规范化操作。

2、添加安全措施:在废针处理过程中添加安全措施,避免废针满地散乱。

结语护理人员是医院中关键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安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包括改进医疗器材、加强护士培训管理和加强废针处理等方面。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文章标题: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引言:针刺伤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被针头或其他尖锐的物体刺入皮肤的一种意外伤害。

这种伤害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较为常见,给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就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不当操作:不正确的操作技术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在采血、注射、穿刺等操作过程中,若不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规范,很容易发生意外刺伤。

2. 忽视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针刺伤的基本措施,但是一些医务人员常常忽视或不重视这一点。

例如,未佩戴手套或佩戴不合格的手套、未正确使用或清洁防护设备等,都会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

3. 缺乏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如果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对于预防针刺伤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就难以正确应对工作中的意外情况。

医疗机构应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针刺伤防护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4. 设备和环境因素:一些设备和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之一。

例如,使用不符合标准的针头、注射器等工具,工作环境狭小拥挤或杂乱无序等,都会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二、针刺伤的整改措施:1. 强化操作规范和标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应对意外的方法。

2.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应提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正确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并及时更换、清洁使用过的设备,以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3. 提供充足的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为医务人员提供针刺伤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包括相关法规和政策、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意识。

4. 优化设备和环境:医疗机构应选择符合标准的针头、注射器等工具,确保其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同时,对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整理,保证医务人员的工作场所整洁宽敞,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风险。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护理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但随之而来的是护士们经常发生的针刺伤事件,这不仅会给护士自身带来伤害,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避免针刺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职业不熟练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刚刚开始工作的新人,很难做到完全熟练,这导致了他们在操作时容易出现失误。

例如,在护理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针头突然往前插,或者护士在转移患者时没有注意到针头,而导致被针刺伤等情况。

2、注意力不集中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往往需要长时间工作,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处理不同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护士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可能导致护士在操作中疏忽大意,而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3、过于自信很多护士在操作时,会过于自信,以为自己完全没有问题。

这就导致他们在操作时不够认真,或者太过鲁莽,从而出现针刺伤等事件。

二、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防范对策1、提高职业技能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护士而言,提高职业技能是避免针刺伤的最好方法。

要通过练习、训练或者职业培训来提高技能水平,这样可以减少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

2、从容不迫操作在进行操作时,护士应该要从容不迫,不要匆匆忙忙地想要完成工作。

此外,护士在进行操作时,要避免分散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操作,这样可以减少出现意外的可能性。

3、注意个人防护在护理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针刺操作,护士应该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耐心地佩戴手套,并注意对自身和他人的防护。

4、更换针头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换针头,这可以减少出现针头破裂、变形等情况。

如果发现针头损坏,应该及时更换,以保证安全性。

综上所述,护士发生针刺伤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会对护士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护士需要通过提高职业技能、从容不迫操作以及注意个人防护等措施来避免发生针刺伤的事件,让医疗工作变得更加安全。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 工作环境: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可能会面临繁忙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不慎碰到针头。

2. 操作不当:护士在使用针头时,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或处置针头,容易导致自己被针头刺伤。

3. 病人行为:某些病人可能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抓挠自己的皮肤或试图夺取护士手中的针头,导致护士被刺伤。

4. 高风险操作:某些高风险操作,如血液透析或手术,可能会增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1. 提供培训:为所有的护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了解使用和处置针头的正确方法。

2. 提供安全设备: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被针刺的风险。

3. 提供工作环境支持: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拥挤和混乱的情况,以帮助护士在操作时更注意安全细节。

4. 识别高风险操作:针对高风险的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特殊的手术室设备或专门的培训。

5. 鼓励报告:建立一个鼓励护士报告针刺伤事件的制度,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伤员和评估风险。

6. 宣传宣教:定期对所有护士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使用针头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处置方法。

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关键是正确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同时要督促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在医院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它不仅会造成伤痛,还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以下是对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以及干预方案的分析。

1. 原因分析:护士针刺伤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操作不规范:例如在注射、采血等操作中,缺乏正确的针刺技巧和规范操作流程。

(2) 设备问题:例如使用损坏的或不合格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容易导致针刺伤。

(3) 护理环境不当:例如缺乏充足的工作空间,器械存放不合理等,容易产生针刺伤。

(4) 个人因素:例如医护人员自身的疏忽、疲劳和应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干预方案:为了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案:(1) 提供培训和教育:通过为护士提供正确的操作技能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2) 完善设备管理:及时检修、更换损坏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确保使用的器械符合安全规范。

(3) 推行一次性使用:优先选择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护理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充足的工作空间,以及正确的器械存放方式,减少针刺伤的机会。

(5) 开展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风险认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6) 强调个人防护:敦促医护人员在操作中正确使用防护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感染和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技能培训、设备管理、工作环境、安全意识教育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综合干预。

通过积极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工作中误伤自己的情况,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不慎。

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可能因为失误或者疏忽,使得针头误入自己的皮肤,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二是设备问题。

有时候针头可能存在问题,如针头损坏、锈迹、钝化等,这些问题会增加护士针刺伤的风险。

三是工作环境因素。

护士工作环境复杂,人员、设备、药品较多,工作时可能因为拥挤、不便或者急迫的情况,导致护士出现操作的不专注、不稳定甚至混乱的情况,增加了针刺风险。

四是缺乏个人防护意识。

有些护士对于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可能没有佩戴好厚手套,或者没有正确使用其他个人防护设备,这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针刺伤的发生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来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一是加强护士的职业培训。

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和操作水平,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减少操作失误和疏忽的可能。

二是改善设备和材料。

要确保医疗设备和使用的材料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减少因为设备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三是优化工作环境。

提高护士的工作条件,使其有更好的操作空间和条件,减少因为工作环境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五是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机制。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填写事故报告,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针刺伤是护士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工作中应加强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加强培训,优化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面临针刺伤的风险,这不仅对他们自身健康构成威胁,也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对患者造成危害。

对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 工作环境护理工作通常需要与各种医疗器械和药品进行接触,例如使用针头、输液管、药品注射器等,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护理人员不慎受伤。

2. 操作不慎由于工作中需要频繁使用各类医疗器械,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够细心、缺乏专业技能或者因为疲劳等原因,就会增加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3. 患者因素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导致肌肉僵直、抵抗力降低,或者病情使得他们无法充分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会突然抽动而导致护理人员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1. 强化培训教育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提高专业技能是最有效的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护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包括正确使用医疗器械、预防事故的操作流程和卫生保护等方面的培训。

2. 使用安全针头和其他医疗器械由于传统的注射器或者针头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受伤,护理机构应当优先选择使用安全型针头和其他医疗器械,这样可以减少事故风险。

3.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需要自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的有效性,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避免因为个人错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4. 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置机制护理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事故报告机制,并及时对针刺伤事件进行处理,提供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保障受伤护理人员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救助和情绪支持。

5. 定期体检护理人员应当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从而减少因为个人原因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6. 加强宣传教育护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范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总结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事件是一种常见但也是可以预防的意外事故。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种伤害。

针刺伤不仅对护士本人造成身体伤害,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对患者和其他人员造成威胁。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对于减少这类伤害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工作环境因素护士在医院工作时,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器械,比如使用针头、导管等。

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当处理或者丢弃不当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护士被针刺伤的风险。

一些医疗设备使用不当也容易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发生。

2. 个人操作不当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因为粗心大意或者操作不当而导致自己被针刺伤。

使用针头时没有戴手套、操作过程中分心、操作手法不够娴熟等,都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 病人因素在医院工作中,护士需要接触各种病患,一些患者可能因为身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等原因,导致在采血、输液等医疗操作中意外对护士造成针刺伤。

4. 医疗制度不完善部分医院的医疗制度不完善,没有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医疗器械消毒规范等,都会增加护士被针刺伤的风险。

1. 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确保所有医疗废弃物都能得到正确处理,并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标识和包装处理。

相关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废弃物处理培训,确保能够正确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

2. 加强医疗器械的使用培训医院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医疗器械使用培训,包括正确使用针头、导管等医护器械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从而减少因为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的针刺伤事件。

3. 增加个人防护意识护士需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保证在使用医疗器械时能够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程序。

4. 针对患者的安全保护措施对于可能存在行为异常的患者,医院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比如增加监护力度、采用安全保护用具等,从而减少因患者因素导致的护士针刺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第一篇: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PDCA管理在预防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针刺伤指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1]。

针刺伤的发生不仅对护士造成身体的伤害,同时也影响护士的情绪,增加了护士对工作的恐惧感,降低护理质量。

我科于2011年1月导入PDCA模式,持续改进,降低护士针刺伤的职业危害,通过运用PDCA模式,我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从2010年6-12月65例减少至2011年1-6月11例,取得明显的效果。

1资料对2010年6-12月心内科18名护士针刺伤的发生进行分析共发生65例次,18名护士均发生针刺伤,发生率100%。

65例针刺伤原因中违反操作常规28例,医疗垃圾处理12例、操作环境乱15例、病人不配合1例、自我防护意识差8例、人力资源不足1例。

通过分析发现针刺伤发生原因主要与管理者、护士、病人、环境等有关。

2改进计划2.1产生问题原因分析2.1.1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护士在进行有创无菌的技术操作时戴手套,可在输血、取静脉血、注射等操作时均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

处理医疗垃圾时不及时戴厚胶皮手套,徒手进行,使针刺伤发生频率增加。

尤其工作繁忙时,拔出的输液针头以及加(本文共计2页)......[继续阅读本文]伤中的应用与体会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

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现将针刺发生的原因和防护措施分析探讨如下,供同行参考。

1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导致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意外情况,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感染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我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静脉穿刺等操作时,如果缺乏规范的操作方法,容易发生意外情况。

没有正确地固定患者的手臂,针头的位置选取不当等。

2. 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后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精神不集中,这时很容易出现操作错误,从而造成针刺伤。

3. 设备故障:有时护理人员使用的注射器、针头等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操作失误,从而发生针刺伤。

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下列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1. 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正确选择针头、固定患者手臂等。

护理人员应该参加相应的培训,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2.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和危害的认知,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

3. 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使用的设备,确保其正常运作。

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4. 制定严格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减少疲劳情况的发生。

5. 提供心理支持:针对有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护理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保持心理健康。

6. 使用安全设备:提供带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和针头,在使用后自动收回,避免针头暴露在外。

7. 加强现场管理:护理现场应该保持整洁,减少杂物,避免操作时产生混乱,减少操作错误。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一个常见的意外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加强培训和教育、定期检查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心理支持、使用安全设备以及加强现场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

《针刺伤原因及整改措施分析》针刺伤是医疗卫生领域中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职业危害事件,它不仅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的感染风险,对医疗安全和质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深入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维护医疗工作正常秩序的重要任务。

一、针刺伤的原因(一)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存在对职业防护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未能充分意识到针刺伤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规范,如在进行静脉穿刺、注射、采血等操作时未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如手套、护目镜等,或者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时不注意安全,随意丢弃或处理不当。

(二)工作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也对针刺伤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工作场所布局不合理,锐器盒放置位置不便于医务人员使用,导致医务人员在丢弃锐器时容易发生意外刺伤;工作区域拥挤、繁忙,医务人员操作空间受限,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未能及时、有效地清理和转运医疗废物,也为针刺伤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三)操作技能不熟练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不熟练也是导致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新入职的医务人员或在某些特殊操作中,如进行深静脉置管、手术器械传递等,如果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他人的情况。

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也会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增加针刺伤的发生几率。

(四)医疗器具因素医疗器具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引发针刺伤。

注射器、针头的锐利度不合格,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刺伤医务人员;一次性医疗用品包装破损、过期等,也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在使用时受到意外伤害。

(五)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完善的职业防护培训制度,医务人员未能及时接受相关的培训,无法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行为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对针刺伤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针刺伤的发生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统计和分析,无法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实习护生针刺伤原因分析与对策

实习护生针刺伤原因分析与对策

实习护生针刺伤原因分析与对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人们对医疗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护人员的职责是治疗病人、挽救生命,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也会存在一些意外,比如护生针刺伤。

护生针刺伤是指医护人员在与病人或者处理医疗废弃物时意外受到针头刺伤的现象。

护生针刺伤不仅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增加,同时也可能对患者和其他人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

为此,本文将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和对策。

一、原因分析1、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忽视操作规程,或者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来进行工作,就会增加护生针刺伤的风险。

2、设备不合理如果医疗机构的设备不合理或者不足,护生针的频繁使用会增加针尖变钝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护生针刺伤的风险。

3、消毒不到位护生针在重新使用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消毒工作不到位,则会增加患者、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感染风险,同时护生针刺伤的风险也会增加。

4、医务人员素质问题医务人员的素质问题也是导致护生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医务人员如果不具备健康素养或者缺乏文化知识,以及对防范护生针刺伤的意识不强,也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二、对策建议1、加强操作规程培训医护人员在入职时需要接受岗前培训,但是为了降低护生针刺伤的风险,医院应该加强培训,重新检查医务人员的操作规程,并及时修订和更新。

在培训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病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和操作规范。

2、设备管理与储存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护生针需要进行专门管理,以保证其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应建立满足医疗需求的设备管理和储存机制,确保护生针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以保证护生针的有效性。

3、消毒标准要求为了杜绝护生针传染病的风险,医院应该严格按照消毒标准要求进行消毒工作。

对于无法达到消毒标准的护生针,应彻底处理,并及时更新新的设备。

4、加强医护人员素质教育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及健康素质和职业道德意识,以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执行医疗任务时,因各种原因导致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刺入自己体内,从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其可能导致感染、传染病传播等严重后果。

本文将从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和干预方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操作不规范:护士在使用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时,如果操作不规范、不细致,就容易造成针头滑动、意外刺伤自己。

2. 设备问题:医疗器械的质量、使用寿命以及维修保养情况等都会影响护士的使用体验,如果设备质量不佳或者使用过期、磨损的针头等,就有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 缺乏个人保护意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果缺乏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不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就容易因疏忽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4. 工作环境因素:护士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导致紧迫感和疲劳,这样容易疏忽细节,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5. 患者因素:某些患者由于疾病特点或个人因素,如躁动不安、肌肉发达等,就容易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刺伤他人。

1. 提高操作技术:加强护士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术,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减少操作失误和针刺伤的发生。

2. 更新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医疗器械设备,确保其质量合格,并及时更换过期、磨损的针头和其他锐利物品。

3. 加强个人保护意识:护士应该加强自身的个人保护意识,注意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伤病者的血液和体液。

4.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疗机构应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压力和疲劳,避免因紧迫感和疏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5. 强化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疾病和诊疗过程的理解,减少病患因躁动不安等原因导致护士针刺伤的风险。

6. 及时处理针刺伤:一旦护士发生针刺伤,应立即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清洗伤口,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接受咨询、进行相关检查等。

7. 追踪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针刺伤事件追踪和管理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预防和控制针刺伤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总结词
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详细描述
在伤口清洁后,应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 理。这些消毒剂能够杀灭细菌,降低感染的风险。使用时应 注意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向上级汇报并填写报表
总结词
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填写相关报表,以便 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记录和管理。
部分医院可能存在人力资 源不足的情况,导致护士 工作压力大,疲劳过度, 容易发生针刺伤。
高强度工作
部分护士可能承担着高强 度的工作,长时间的持续 工作可能导致身体疲劳, 从而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连续工作时间过长
部分护士可能连续工作时 间过长,身体和精神状态 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针刺 伤。
患者不配合
患者精神异常
护士在操作时应保持 注意力集中,遵循安 全操作规程。
02
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操作不规范
01
02
03
操作步骤错误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流 程进行,导致针刺伤的发 生。
缺乏经验
新进护士或者实习护士由 于经验不足,可能操作不 熟练,容易发生针刺伤。
操作粗心
部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 在粗心、急躁的情绪,导 致针刺伤的发生。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士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主动采取 防护措施,不因疏忽或懒惰而放松警 惕。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严格的针刺伤防范制度
医院应制定完善的针刺伤防范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护士在执行操作时遵守规 定。
完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合理分类和收集医疗废物,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提供安全防护设施
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
医院应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如安全型针头、锐器盒等,减少护士接触锐器的机 会。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一些意外情况导致护士被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刺伤的现象。

这种意外事件不仅会对护士本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传播传染病给其他人员。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对于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分析:1. 护士操作不慎护士在医疗过程中,操作不慎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能是由于匆忙操作、疲劳过度、注意力分散等,导致在使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时失误,造成自身被刺伤。

2. 医疗设备质量问题一些医疗设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例如注射器针头易折断、容易滑落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护士在使用时被刺伤的情况发生。

3. 病患突然动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医疗操作时,患者突然移动身体或者挣扎,很容易造成护士被刺伤。

4.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医疗废弃物包括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护士在处理废弃物时被刺伤。

1.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士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自己的安全。

2.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严格质量管理,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对于有质量问题的设备,应及时报废或更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加强患者沟通与管理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治疗时,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他们操作的流程和风险,避免因患者突然动作造成的意外伤害。

4. 完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确保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对于带有传染病风险的废弃物,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5. 针刺事件的处理与反馈一旦发生护士针刺伤事件,医疗机构应立即组织对事件的处理,包括对护士的伤情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进行情况调查,找出针刺事件发生的原因。

同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医疗操作流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预防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行业也在全面提升,这也带来了更多需要大量护理工作的患者。

在每个医院的护理班次当中,实习护士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实习护士的缺乏经验和技能,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像针刺伤这样的意外就时有发生。

一、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对工作器械的不熟练使用,操作不当;2. 对患者的生理情况了解不够,操作失误;3.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没有遵守操作规程;4. 着装不规范,没有穿着防护设备,如手套等。

二、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危害1. 危及个人身心健康:针刺伤不仅会让实习护士产生惊恐感和心理疲劳,同时还可能感染多种病毒和细菌,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流感等;2. 医疗机构的声誉受损:因为实习护士的失误,患者容易产生对医院医生的不信任,同时声誉也会受到损害;3. 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针对有些疾病,如爱滋、乙肝等,治疗费用非常高昂,医院或个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三、预防措施1. 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为了避免误操作,有必要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制定手术流程时,要考虑特殊情况的预防处理。

2. 加强熟练的培训课程:对于新医护人员,特别是初次接触护理工作的实习护士,应该加强熟练的培训,提高护理技能的水平和专业知识,增加对解决疑难护理工作的能力,从而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

3. 着装规范:实习护士无论是在护理过程中,还是在遇到直接接触患者的情况下,都应该着装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特别是在进行手术时,应该使用一次性手套等防护设备。

4. 良好的心理素质:实习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发生意外的过程中不被恐惧所打乱心理和思维,及时处理针刺伤等事故,保持自我安全。

综上所述,实习护士应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判断,在操作之前一定要保持冷静,并遵循操作流程和规程,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在日常操作环节不仅是实习护士,所有医护人员也应该保障自己的安全锻炼自身素质,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最完美的专业护理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

方法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

结果被调查的85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2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3人次报告、跟踪检查。

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护士因工作原因,经常与缝针、刀、剪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

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

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0~48岁,工作时间1~30年;职称为护士41名、护师24名、主管护师20名;学历为中专24人、大专38人、本科23人。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85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2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3次,最少的0次,其中1次的17例,占65.4%;2次的3例,占23%;3次的1例,占11.5%,总针刺伤数26次。

其中3次的是工作2年以下的护士,发生1次的大部分是工作2年以后的护士。

针刺伤发生次数和工作年限成反比。

在进行何种操作受伤调查中,拔针后的输液器被刺伤13人次,占50%;加药时被加药针头刺伤8人次,占30.8%;违反操作规程(针头复帽)刺伤3人次,占11.5%;因进针时病人不合作被刺伤的2人次,占7.6%。

在伤后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有98%的护士伤后会进行伤口的初步处理,如挤出血、冲洗、用消毒剂消毒,其中会贴上止血贴的只占46%;只有3人发生针刺伤后报告感染办登记并进行跟踪检验。

其中12%的人不知道要填写报表,其余的虽然知道要填写报表,但部分因为怕麻烦,觉得只是小伤没必要填写受伤报表。

3 原因分析3.1 人力资源不足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

输液室、病房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时连正常的吃饭都顾不上,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

据调查的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如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已输完液体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销毁输液器而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

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1】。

归根到底是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造成的。

3.2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

42%的针刺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74%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2]。

有不少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完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位病人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

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针帽时发生的,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范,为赶时间,一个手拿安瓿,一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没有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加药的针头刺伤,这些都是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范而致刺伤的。

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等,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常见原因。

因此,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3.3 防护意识淡薄首先是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时不认真学习,比如护理部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尽量不进行针头复帽的操作,必需时要“单手复帽”操作。

但在对针刺伤的护士询问中,还有护士不知道“单手复帽”是怎么操作的。

其次是医院领导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如不舍得使用安全注射器等。

再次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

3.4 护理对象不合作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

躁动或不合作病人作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极易导致针刺伤,这时候应有同事协作。

4 防范措施4.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输液室、病房护士有效处理针刺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是避免职业性伤害的关键。

各科室应对护士尤其是对新上岗的护士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充分认识、重视针刺伤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强急救基本技能训练,完善抢救流程,严格规范护理操作规程,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

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品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

医院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落实标准预防,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

4.2 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注射器使用后原则上不允许套回护针帽,在别无选择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3]。

输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以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在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适当,以防刺伤手指;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等,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4.3 提倡安全注射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注射而产生任何危险。

(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4】。

具体应做到:(1)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2)操作过程注意样执行消毒灭菌原则;(3)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个针头”;(4)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5)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6)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7)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

4.4 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根据临床工作时段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在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时,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实行弹性排班,尤其是夜班工作,防止疲劳、工作忙乱而发生针刺伤。

4.5 改善锐器处理方法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

锐器收集箱由耐刺、防水的塑料制成,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5],硬质容器有大小之分,分别放置于治疗台、治疗车一角等治疗区附近,只要接触过病人的利器,包括注射器、刀片、输液器针头使用后减少裸露针头的折弯或折断及传递,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形等处理,立即投入锐器盒箱,至四分之三满时停止使用,及时清理,减少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后过多接触又可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大大减少护士工作中受伤感染机会。

4.6 针刺伤后的紧急有效处置(1)保持镇静;(2)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并使用抗菌肥皂清洗受伤部位;(3)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4)记录和报告受伤者情况,所涉及患者的资料等,将受伤的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在案;(5)向本科室和相关部门领导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并做跟踪随访。

5 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到多种血性传染病,针刺伤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特别是护理专业人员的重视。

希望广大的护理同行们在这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大可能的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保护自己及同行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1】雷静,王筱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50.【2】任小英,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3,17(03A):267-268.3【3】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操作中针刺伤现状及其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 2002,9(6):666-668【4】唐朝焕.急诊护士针刺伤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J].医疗装备,2009,09(12):117-119【5】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