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蟥不同月龄口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水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探讨综述

水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探讨综述水蛭是一种典型的血吸虫类动物,它的唾液含有许多药理活性成分,对于很多疾病有着广泛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对水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一、水蛭的化学成分水蛭的口吸器分泌有丰富的唾液,唾液成分主要包括以下物质:粘蛋白、过氧化物酶、酰胺酶、活性酪氨酸、蛋白酶、胶原酶、糠酸酯酶、利多卡因、肝素类物质、抗凝血酶、纤溶酶、生物碱等10多种成分。
其中,唾液中的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剂,它可以减轻器械操作时的疼痛感;肝素类物质可以抑制血液凝固;抗凝血酶、纤溶酶等物质则有药理活性,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强微循环,达到降血压、抗血栓、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
二、水蛭的药理作用1、抗凝血作用水蛭的口吸液中含有的肝素类物质、抗凝血酶、纤溶酶等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
同时,水蛭的唾液中含有的活性酪氨酸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生物反应产生的一氧化氮,促进血管扩张,进一步增强了水蛭的抗凝血作用。
水蛭的唾液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成分,如粘蛋白、酰胺酶、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酶类等,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
研究表明,水蛭唾液中的一种脂多糖物质(LMWL)可以显著抑制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下的白细胞介素-8(IL-8)的释放,从而发挥了抗炎作用。
3、抗肿瘤作用水蛭的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如卡汀、伯氨喹、升降氨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功效。
研究表明,水蛭唾液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腹膜巨细胞瘤的生长,并且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浓度,从而发挥了抗肿瘤作用。
水蛭唾液中含有多种酶类,如过氧化物酶、酰胺酶、蛋白酶等,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水蛭唾液中的过氧化物酶可以通过产生一氧化氮、超氧化物等多种自由基,对各种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综上所述,水蛭唾液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抗炎、抗肿瘤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因此,水蛭在传统医学中,一直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癌症等。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荆文光1,符江1,2,刘玉梅3,刘安1*(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3.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31)[摘要] 目的:提取、分离、鉴定水蛭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 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水蛭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胆甾醇(1)、十六烷基甘油醚(2)、菜油甾醇(3)、烟酸(4)、尿嘧啶(5)、尿苷(6)、次黄嘌呤(7)、次黄嘌呤核苷(8)、黄嘌呤(9)、苯丙氨酸(10)、丙氨酸(11)、腺苷(12)、脯氨酸(13)、缬氨酸(14)、异亮氨酸(15)、丙三醇(16)、棕榈酸(17)、琥珀酸(18)。
结论:化合物4 ~ 6, 8 ~ 10, 12 ~ 14, 16, 17均首次从水蛭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水蛭;化学成分;生物碱;氨基酸Research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JING Wen-guang1, FU Jiang1,2, LIU Yu-mei3, LIU An1*(1.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2.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China;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tract, separate and identif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Method: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and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s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r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compounds. Result: From the MeOH extract of the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eigh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cholesterol (1), hexadecyl ethers of glycerol (2), campesterol (3), nicotinic acid (4), uracil (5), uridine (6), hypoxanthine (7),inosine (8), xanthine (9), phenylalanine (10), propylamine (11), adenosine (12), proline (13), valine (14), L-Isoleucine (15), glycerin (16), palmiticacid(17), succinic acid (18). Conclusion: Compounds 4-6, 8-10,12-14, 16 and 17 were all obtained from the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lkaloid; amino acid水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疲血,月闭,破血痕积聚,无子,利水道”。
我国菲牛蛭的研究概况

我国菲牛蛭的研究概况【摘要】综述了我国菲牛蛭的地理分布、野生资源情况、生态习性和采收季节、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成分、药理学作用、分离纯化以及菲水蛭素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认为菲牛蛭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用资源加以研究。
【关键词】菲牛蛭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俗名金边蚂蟥,别名为马尼拉医蛭,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 Blanchard,医蛭科Hirudindae Whitman,牛蛭属Poecilobdella Blanchard。
牛蛭属已知种有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 Lesson 颗粒牛蛭Poecilobdella granulosa,湖北牛蛭Pecilobdella1 hubeiensis 和Poecilobdella viridis。
1968年国外Keegan[1]对东南亚的菲牛蛭生活习惯进行观察。
1992年Steiner[2]从产自马尼拉的菲牛蛭中分离纯化新的水蛭素, 测定其原始结构和功能表明有抗凝活性。
1993 年Scacheri[3]从菲牛蛭中分离出2 种水蛭素变异体, 测定其氨基酸序列,cDNA 克隆和表达, 表达产物有抗凝活性。
2002 年谭恩光等[4]从广东产的菲牛蛭基因组中PCR扩增出水蛭素基因, 并克隆和测序。
在此,本文仅对我国菲牛蛭的一些研究进行综述,为开发菲牛蛭资源提供参考。
1 菲牛蛭地理分布、野生资源情况、生态习性和采收季节菲牛蛭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及中国的东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
由于有关我国菲牛蛭地理分布、野生资源情况以及生态习性和采收季节相关报道很少,因此,我们对广西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灵川、象州、岑溪、博白、防城、隆安、田东等15个县的菲牛蛭品种生物学特征、资源数量分布、生态习性和采收季节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水蛭样品15份。
蝗虫解剖实验报告合集(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发育过程,进一步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棉蝗(成虫)2. 实验工具:解剖剪、解剖针、镊子、解剖盘、解剖镜、剪刀、滴管、生理盐水、70%酒精、10%福尔马林、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10%盐酸溶液、蒸馏水等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外部形态(1)观察蝗虫的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的外部形态,记录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2)观察蝗虫的触角、复眼、口器、足、翅等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功能。
2. 解剖蝗虫头部(1)沿蝗虫头部背中线剪开,暴露头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结构。
3. 解剖蝗虫胸部(1)沿蝗虫胸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胸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结构。
4. 解剖蝗虫腹部(1)沿蝗虫腹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腹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呼吸器官等结构。
5. 观察生殖器官(1)观察雌蝗虫的卵巢、输卵管、受精囊、产卵器等结构。
(2)观察雄蝗虫的精巢、输精管、储精囊、生殖突等结构。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蝗虫的气管分支情况。
(2)观察气管末端的气门,了解气门的数量和分布。
7. 观察排泄器官(1)观察蝗虫的排泄器官,如马氏管等。
(2)观察排泄器官的排泄过程。
8. 观察消化系统(1)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如口腔、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等。
(2)观察消化过程中的消化酶分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蝗虫头部主要由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组成。
其中,脑是蝗虫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生殖器官负责蝗虫的繁殖。
2. 蝗虫胸部蝗虫胸部主要由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组成。
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蝗虫体内;肌肉负责蝗虫的运动;神经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翅是蝗虫的飞行器官。
水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8・ O
C ne e o r al hi s J u n of I f m n or ati n n C o o T M
De .2 11 c O VO1 8 o. 2 .1 N 1
水蛭化学成分研 究进 展
刘玉梅 , 匙峰 , 。章军 , 刘安
(. 1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3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 究所, 10 1 . 北京 10 0 ) 0 70 关键词:水蛭;化 学成分 ;综述
成分 。近年来, 不少学者针 对水蛭中水蛭 素类 多肽 成分进行 过 综述 , 但笔者通过 查阅相关文献, 发现 对水蛭 中小分子化 学 成分 的综述鲜有报道。 现将近年来分离得到的多肽类成分和小 分子化学物质作一综述, 同时也对水蛭研究中存在一个抗凝血多肽, 命名 为“ 蚂蟥多肽 (h t a i ) , w im n n ”
D l 1 . 9 9 j i . 0 5 5 0 . 0 1 1 . 5 O : 3 6 / . n 1 0 — 4 2 1 . 2 0 1 0 S s 3
中图分类号:R 8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3 42 1)20 0 —3 0 550 (0 11 1 80 1 多肽和蛋白类等 大分子成分 目前从水蛭 中报道 了一系列具有抗凝作用 的肽类成分 , 其 中以水蛭素 的研究最为透彻 。 它是从水蛭唾液腺 中分离得到的
一
水蛭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 主逐恶血, :“ 瘀血 , 闭, 血 月 破 瘕积聚, 无子, 利水道 。 ”其味咸 、苦, 性平, 归肝经, 具有破血通 经 、逐瘀消瘕之功, 主治血瘀经闭、瘕瘕 痞块 、中风偏 瘫、跌 打损伤等 。2 1 0 0年版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典》( 以下简称 “ 药 《 典 》 ) 载 的水 蛭 为 水 蛭 科 动 物 蚂 蟥 肋 m n a p g a ” 收 ta i ir W im n、 水 蛭 E r d ip n c h t a 或 柳 叶 蚂 蟥 hta i u o np o ia W im n
水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水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水蛭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水蛭的文献,归纳总结水蛭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标签:水蛭;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水蛭为中医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水蛭属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水蛭科。
药用水蛭为其干燥全体,其药材基源有3种: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1]。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水蛭的文献,归纳总结中药水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水蛭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1化学成分1.1多肽和蛋白类成分。
水蛭中含有丰富的多肽和蛋白类成分。
水蛭中含有17种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占氨基酸总量的39%以上,这些氨基酸直接参与合成人体各种酶和激素,调节体内代谢平衡。
水蛭中多种肽类成分具有抗凝作用,其中以水蛭素研究最多,水蛭素是一种由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它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2]。
钟山[3]等人采用葡聚糖、离子交换树脂、凝胶过滤色谱和反向高压液相色谱从蚂蟥中分离出另一大分子抗凝多肽“蚂蟥多肽”,该多肽由63个氨基酸残基形成,并连接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898的糖链。
2.2其他成分。
除蛋白类成分外,水蛭中还含有多种小分子类化合物,包括羧酸酯类、糖脂类、甾体类、蝶啶类和Fe、Mn、Zn等14 种微量元素。
有学者从水蛭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烟酸、腺苷、尿苷、苯丙氨酸、尿嘧啶、黄嘌呤、次黄嘌呤核苷、脯氨酸、棕榈酸、缬氨酸[4]。
李友宾[5]等人从日本医蛭中首次分菜油甾醇,十六烷基甘油醚,丙胺酸,异亮氨酸等。
2药理作用2.1降血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相对复杂,高血脂症患者越来越多。
水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概况_黄雪梅

第17卷第1期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V ol.17No.1 1997年3月 jo urnal o f hunan colleg e o f TCM 1997.3水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概况黄雪梅(成教部 410007)提要 水蛭性猛力峻,有毒,为破血逐瘀通经之良药。
药理研究证实,水蛭含水蛭素,组织胺样物质,有抗凝血、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等作用。
临床广泛应用,特别在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疑难病证、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等病中运用较多,疗效较佳。
并在用法、用量、禁忌方面有一定创新。
关键词 水蛭 治疗应用 药理学研究中图分类号 282.74 水蛭,为环节动物水蛭科蚂蟥的干燥全体,又名蚂蟥。
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经。
功专破血逐瘀通经,为临床常用的活血祛瘀药。
药理研究证实:本药含水蛭素,组织胺样物质,有抗凝血、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的作用[1]。
临床应用较广,疗效较佳,现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近几十年来,国外从鲜活日本医蛭中提取活性成分。
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蛭素(hirdin)[2],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临床实验及毒副作用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按照水蛭素C-端残基合成12肽的水蛭素片断,以及通过基因工程获得足够量的重组水蛭素的研究,可望解决从活水蛭中提取天然水蛭素数量少、难度大的问题[3]。
国内水蛭成分研究几近空白,只有贾元印等初步探讨过从活水蛭中提取抗凝血物质的方法[4]。
张莅峡等对干水蛭进行了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分析[5]。
与国外着眼点不同,中医自汉代即主用干水蛭入药。
有资料认为,“在干燥药材中,水蛭素已破坏”[6]。
水蛭药材的成分研究尚无报道[2]。
提示今后此类研究,应着眼于药材这一中医用药实际。
2 药理作用研究国内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水蛭药材至少具有下列药理作用。
对血液系统具抗凝、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比粘度、降血脂、抗血栓等作用,水蛭水提液体外试验具有较强的抗凝血酶作用[3]。
医学蛭类的生殖生物学与饲养繁殖

医学蛭类的生殖生物学与饲养繁殖(一) 医学蛭类的生殖和发育蛭类动物是雌雄同体动物,雄性生殖器官先成熟,行异体受精并且借助在前端滑出头部的茧(cocoon)繁殖后代。
医学蛭类包括的医蛭科和山蛭科种类的雄性生殖器官除10 对精巢和输精管外,精管膨腔较为复杂,由一包有单细胞前列腺层的球状基部和包有阴茎的阴茎鞘组成。
阴茎鞘是一甚粗大的肌肉性管,其内是一盘曲的管状阴茎,可以翻出体外。
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头部方向相反地腹面紧贴,一个个体的阴茎插入另一个体雌性生殖孔内的阴道内传递精子。
事实上大多数的交配都是单方面输送精子到对方,而不是同时互相交换精子。
雌性生殖器官由一对或多或少伸长的卵巢囊及其包含的卵巢组成,它们在前面伸出输卵管并汇合成一条肌肉性的总输卵管,再经由阴道和雌生殖孔开口向外(见前面生殖系统图)。
卵从卵巢囊中产生并与从另一个体来的精子结合,最后被输卵管中的蛋白包上。
一旦受精完成,受精卵就会通过雌孔迅速地产到由身体前部少数生殖体节的腺体或称环带腺分泌成的茧内。
通常从交配到产茧要经过数十天至一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精子经过组织进行迁移所需的时间。
环带区的体壁有两类为形成茧提供物质的腺体:一类是分泌茧外壁物质的腺体;另一类是分泌蛋白液的腺体,受精卵在茧内悬浮于此蛋白液之中。
在医蛭科和山蛭科种类中,茧在形成过程中不是被压扁而是保持圆形。
整个身体的前段由于肌肉的收缩而变得长而细,往身体和茧壁之间的空隙里注入蛋白营养液和一些受精卵。
然后缓缓地向后移动身体并从茧内脱出,当头部通过茧的前、后孔时借助前吸盘腺体产生的填塞物将这两个孔封闭起来。
在这个阶段茧是无色的和半透明的松软囊状物,几天之后变成暗棕色而且几乎不透明的坚硬囊(见图9-9)。
此外,茧壁通常分化成一蜂窝状或海绵状的外层和一光滑的内层。
由于医蛭科和山蛭科种类的茧产在陆地上,海绵层的作用之一是减少水分的损耗。
海绵层是环带腺分泌物夹杂空气形成的泡沫经过干燥之后形成的。
蝗虫的口器实验报告

蝗虫的口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蝗虫的口器结构,了解其适应不同食物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准备- 蝗虫(草食性和肉食性蝗虫各若干只)- 显微镜- 实验台- 放大镜- 盖玻片- 标本- 不同种类的食物(如叶片、果实等)实验步骤1. 将草食性蝗虫和肉食性蝗虫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
2. 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口器,并记录其特点。
3. 取适量的不同种类食物,如叶片、果实等,放置在蝗虫面前。
4. 观察蝗虫对不同食物的反应和摄食过程,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草食性蝗虫的口器主要有下颚、口腔和口器丝。
下颚呈齿状结构,用于咬碎食物。
口腔内有刚毛状结构,既可以帮助摄食,也可以过滤食物颗粒。
口器丝由舌板延伸而来,用于切割和摄取食物。
相比之下,肉食性蝗虫的口器结构略有不同。
下颚更为粗壮有力,适合咬碎较硬的食物。
口腔内的刚毛结构相对较少,在捕食过程中较少用到。
通过观察和记录蝗虫对不同食物的反应,发现草食性蝗虫对叶片等植物组织有较强的吸引力,主动去咬食,而对于肉类食物反应较弱。
相反,肉食性蝗虫对于肉类食物有非常强烈的反应,能迅速捕捉并摄取。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蝗虫的口器结构和适应特点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草食性蝗虫的口器结构适合于咬碎植物组织,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获取营养。
而肉食性蝗虫的口器结构更加粗壮有力,有利于捕食并进食肉类食物。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蝗虫的口器结构和摄食行为的观察,得出了以下结论:1. 草食性蝗虫的口器结构适合于咬碎植物组织,便于摄食。
2. 肉食性蝗虫的口器结构更为粗壮有力,有利于捕食肉类食物。
3. 蝗虫的口器结构和适应特点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通过对蝗虫的口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蝗虫的食性和适应能力,为防治蝗虫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1. 张三,蝗虫的口器结构与适应研究,昆虫学报,2010。
2. 李四,蝗虫食性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8。
*注意: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且仅供参考。
宽体金线蛭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宽体金线蛭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宽体金线蛭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一、研究背景宽体金线蛭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养殖动物,其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是其生长发育和生殖繁殖的关键器官。
目前关于宽体金线蛭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掌握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特征,本研究将进行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组织学研究,以期对其生长发育和生殖繁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1.对宽体金线蛭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描述,探究其消化酶的分泌机制以及消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2.对宽体金线蛭生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描述,探究其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成熟过程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化情况。
3.对比分析宽体金线蛭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三、研究方法1.样本采集:在宽体金线蛭养殖场选取长势良好的个体进行样本采集。
2.组织切片:将采集到的宽体金线蛭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切成薄片,进行组织处理和染色。
3.显微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拍摄照片并记录相关数据。
4.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
四、研究意义1.增加对宽体金线蛭生理生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为其生长发育和生殖繁殖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2.为水产动物的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完善和改进为后续水产动物组织学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五、研究进度安排1. 前期准备与调研(1个月):a. 确定研究方向,阅读相关文献资料;b. 初步获取研究材料,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及技术路线;c. 进一步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
2. 采样及制片(2个月):a. 采集宽体金线蛭样本,对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进行解剖和处理;b. 制备蜡块切片和冰冻切片。
3. 显微观察和图像处理(2个月):a. 采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的形态结构;b. 绘制相关的图形和图片,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
4. 数据统计和分析(1个月):a.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规律和特点;b. 基于所得结果进行研究讨论。
水蛭变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水蛭的变态过程,了解其变态规律。
2. 掌握水蛭变态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1. 水蛭:选择健康、大小一致的水蛭若干。
2. 实验器材:解剖显微镜、解剖剪、解剖针、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将水蛭放入装有生理盐水的容器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适应实验环境。
(2)准备好实验器材,包括解剖显微镜、解剖剪、解剖针、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等。
2. 实验观察(1)观察水蛭的形态结构:记录水蛭的体长、体宽、口器、吸盘、生殖器官等特征。
(2)解剖水蛭:用解剖剪在腹面中央剪开,观察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3)观察变态过程:记录水蛭变态前后的形态变化,包括体长、体宽、口器、吸盘、生殖器官等特征。
3. 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水蛭变态前后的形态变化,包括体长、体宽、口器、吸盘、生殖器官等特征。
(2)分析水蛭变态过程中各器官的变化规律,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四、实验结果1. 水蛭的变态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胚胎发育、幼虫期、成蛭期、成蛭后变态。
2. 在胚胎发育阶段,水蛭的体长逐渐增长,体宽变化不大,口器、吸盘、生殖器官等特征不明显。
3. 在幼虫期,水蛭的体长继续增长,体宽逐渐增大,口器、吸盘、生殖器官等特征逐渐明显。
4. 在成蛭期,水蛭的体长和体宽达到最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口器、吸盘等特征稳定。
5. 在成蛭后变态阶段,水蛭的生殖器官逐渐退化,体长和体宽逐渐减小,口器、吸盘等特征逐渐消失。
五、实验结论1. 水蛭的变态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 水蛭变态过程中,各器官的发育和退化规律与水蛭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
3. 本实验成功观察了水蛭的变态过程,为研究水蛭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实验依据。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避免污染。
2. 解剖水蛭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水蛭。
3.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水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探讨综述(一)

水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探讨综述(一)关键词:水蛭DiscussiononthechemicalcomponentsandpharmaceuticalactionofHirudoaipponicaWhitman.水蛭,为环节动物水蛭科水(HirudoaipponicaWhitman)和蚂蝗(Whitmaniapigrauhitman)或柳叶蚂蝗(WhitmaniaacranulaataWhitman)等的全体。
扁长圆栓形,体多弯曲扭转,长2~5cm,宽0.2~0.3cm。
水蛭为破血通瘀、通经药,其主要有效药用成分为水蛭素。
1化学成分水蛭主含蛋白质,其水解氨基酸含量达49.4%,水蛭的唾液中含一种抗凝血物质,即水蛭素〔1〕。
hayraftJB于1884年首先发现新鲜医用水蛭的提取物中含有抗凝血物质。
直到1955年德国学者Fmarkwardt及其同事从医用伞蛭的唾液中成功地分离出这种抗凝物质的纯品,而定名为水蛭素(Hirudin),并鉴定为一种氨基酸多肽。
水蛭素是含65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7000左右,含3个二硫键,已分离鉴定7种异构体。
水蛭素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对其抗凝活性起决定性作用,二硫键是决定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保持高抗凝活性的关键。
如果二硫桥键被氧化或还原,或子分子发生了蛋白降解,或失去酸性的一端氨基酸也会失去与凝血酶结合的能力〔1〕。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Budzynskiaz等从蚂蝗的唾液腺中抽提出一种新的抗凝物质,谭恩先等人称之为吻蛭素〔2〕。
此外,从水蛭及其分泌的唾液中,还提取出肝素,抗血栓素以及一种组胺样物质等。
水蛭中还含有多种化学元素,抗血栓素以及一种组胺样物质等。
水蛭中还含有多种化学元素,氨基酸成分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
在80年代末期国内学者胡玉清等人用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水蛭中镍、铁、锌、硒、钼、锰等28种元素含量,并研究出水蛭的抗癌、抑癌药理活性与锰、镁和锌含量较高有关〔3〕。
中国长江流域水蛭类群落生态学研究

中国长江流域水蛭类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国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域之一,其水蛭类群落的研究对了解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水蛭类的系统学、多样性、生态学、对人类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蛭类的系统学水蛭类是环节动物门寄生亚门蛭纲的独立进化支,是一类寄生性的节肢动物。
目前已知的水蛭类物种有超过700种,其中大部分分布于水生环境中。
中国长江流域内分布的水蛭类主要属于血吸蛭科、泥蛭科、草泥蛭科、箭蛭科和盘根蛭科等5个科。
其中血吸蛭科是寄生腹板类动物,喜欢吸食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血液,泥蛭科则是生活在河湖中的管蛇类动物的寄生虫,常在鱼类体内寄生。
草泥蛭科则不属于典型的水生水蛭类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土壤中,特别在流域缓慢流动的水域,可以用于水质评价和环境监测。
二、水蛭类的多样性水蛭类是一类极具多样性的生物,相同科属下的不同种类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血吸蛭科中,耶氏血吸蛭、中国血吸蛭和环纹血吸蛭虽然同属一科,但它们的身体大小、颜色、生活环境均有显著区别。
在泥蛭科中,三柄泥蛭和粗柄钩角蛭也是如此。
水蛭类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形态上,还体现在生态分布、食性、繁殖等多个维度上。
不同种类的水蛭类在不同水域中生存,其生态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草泥蛭科中的土蜱、原蜱生活在土壤中,常见于流域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土地上,而草蛭、泥蛭则主要生活在湖泊、水库等各种水域中。
三、水蛭类的生态学水蛭类在长江流域的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它们可以充当水质指示生物、饵料和寄生虫等角色,甚至为人类提供药用性价值。
1. 水蛭类作为水质指示生物水蛭类可以反映水质污染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监测水体污染时,水蛭类的存在状态与数量是重要的指标之一。
比如,血吸蛭属于评价水体质量的标志物之一,如若在水体中获得数量较多的血吸虫,就说明该水体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有机污染。
2. 水蛭类作为饵料除了血吸蛭这种寄生虫以外,水蛭类还可以充当鱼类的饵料。
中药水蛭生药学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水蛭生药学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刘晓帆;杨瑶珺;吴丽洁;徐佳【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水蛭的原动物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化学成分等研究,并对水蛭药材的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了初步展望.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在水蛭的来源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分类和命名方面.对于水蛭的药材质量和化学成分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均集中在性状鉴别和指纹图谱等定性鉴别和对水蛭中的大分子物质的研究,对水蛭的定量理化鉴定和小分子物质研究较少.%These passage summaries recent years of research of Hirudo, including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etc. This passage also preliminary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rough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t between the description of China Pharmacopoeia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particularl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To Hirudo medicine qua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studies, recent research are focu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fingerprinting identification and the macromolecules, lack of the quantitative physic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nd small molecular substances research.【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2(005)008【总页数】4页(P637-640)【关键词】水蛭;生药学;质量评价;成分【作者】刘晓帆;杨瑶珺;吴丽洁;徐佳【作者单位】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鉴定系;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鉴定系;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鉴定系;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鉴定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水蛭是一味传统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对它均有记录。
水蛭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水蛭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关键词】水蛭;脑血管病;综述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脑中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全部脑卒中疾病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0%[2]。
关于缺血性中风溶栓外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和抗血小板;但肝素类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等药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和遇到的麻烦,使神经科医师又感到无奈。
水蛭是一味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纠正微循环、改善脑部缺氧、降低血压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3]。
随着水蛭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入和药用范围的不断开发,水蛭配伍或单用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各种剂型逐渐增加,现将其研究现状报道如下。
1 传统中医学对水蛭治疗中风病的认识传统中医学认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跌扑损伤皆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于平衡,进而产生气血乖违,痰瘀互结,引发中风、痴呆、癫狂、头痛等一系列疾病。
其中瘀血留滞,阻于脑窍贯穿于脑病始终,因此,治疗脑病重在“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水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述。
《本经》谓水蛭:“味咸,平。
”《名医别录》曰其:“苦,微寒,有毒。
”《本草纲目》说其:“入肝经血分。
”《要药分剂》曰其:“入肝、膀胱二经。
”综合各家所述,水蛭味苦咸而腥,性微寒,入肝、膀胱两经,功能破血瘀、散积聚、通经脉、利水道,临床用治蓄血,�Y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等症。
其散瘀活血之力尤强而又不伤气分。
张仲景用其与虻虫、桂枝等药配伍祛邪扶正,治疗“瘀血”、“水结”之证,创制了大黄�U虫丸、抵当丸等成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代名医张锡纯曾专门赞叹水蛭的功效,说它“存瘀血而不伤新血,纯系水之精华生成,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
2 临床研究著名医家朱良春以善用虫类药而享誉国内外,朱老常以水蛭配伍地龙、参三七,制成散剂或装胶囊口服,治疗血瘀痰凝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冠心病、脑梗死、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4]。
水蛭各种作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水蛭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以及其对各种极端情况的耐受程度。
通过对水蛭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分析其生理、生化反应,评估其生存适应性。
二、实验原理水蛭是环节动物门、水蛭纲的动物,具有无脊椎动物的典型特征。
水蛭的生命活动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环境条件,观察水蛭的生理反应,从而评估其生存能力。
三、实验设想1. 探究水蛭在不同温度下的生存能力;2. 观察水蛭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3. 分析水蛭在盐度变化环境下的耐受程度;4. 评估水蛭对紫外线辐射的抵抗能力;5. 研究水蛭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下的生存状况。
四、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水蛭若干、温度计、氧气传感器、盐度计、紫外线辐射仪、重金属溶液等。
2. 实验分组:将水蛭分为五组,每组10只。
3. 实验过程:a. 温度实验:将一组水蛭置于0℃低温环境中,另一组置于40℃高温环境中,其余三组分别置于20℃、30℃常温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水蛭的生存情况。
b. 缺氧实验:将一组水蛭置于无氧环境中,其余四组置于正常氧气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水蛭的生存情况。
c. 盐度实验:将一组水蛭置于0‰盐度环境中,另一组置于30‰盐度环境中,其余三组分别置于5‰、15‰盐度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水蛭的生存情况。
d. 紫外线辐射实验:将一组水蛭置于紫外线辐射环境中,其余四组置于无辐射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水蛭的生存情况。
e. 重金属污染实验:将一组水蛭置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中,其余四组置于无污染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水蛭的生存情况。
五、实验结果1. 温度实验:低温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最低,高温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次之,常温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较高。
2. 缺氧实验:无氧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最低,正常氧气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较高。
3. 盐度实验:0‰盐度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最低,30‰盐度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次之,5‰、15‰盐度环境中的水蛭生存率较高。
不同月龄蚂蟥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a l Ma t e r i a l s , N a n j i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5 , C h i n a )
t e a s e a c t i v i t y r e ma i n e d l o w b e f o r e 1 . 5 mo n t h s o l d a n d wi t h t h e h i g h e s t a c t i v i t y i n 2 mo n t h s o l d ,b u t a f t e r s h o w i n g a s ma l l p e a k i n 4 mo n t h s ,a l k a l i n e p r o t e a s e r a p i d d e c l i n e d . Amy l a s e wa s l o w a t b o r n ,t h e n g r a d u a l l y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a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h i g h e s t i n 2 . 5 mo n t h s o l d .L i p a s e wi t h a s t r o n g v i t li a t y a t b i r t h,t h e n 1 mo n t h wi t h mi n i mu m a n d 2 mo n t h s p e a k e d ,b u t a p p e a r e d a s ma l l p e a k i n 4 mo n t h s o l d .I n s u mma r y,o n l y l i p a s e e x h i b i t s s t r o n g a c t i v i t y a t b i r t h,l i p a s e wi t h t h e s t r o n g e s t a c t i v i t y i n t h e d i g e s t i v e t r a c t d u i r n g d e v e l o p - me n t .P r o t e a s e,l i p a s e a n d a my l a s e w i t h t h e s t r o n g e s t a c t i v i t y a t 2 - 3 mo n t h s o l d,b u t we r e d e c r e a s e d a f t e r 4 mo n t h s o l d .
水蛭研究报告

水蛭研究报告水蛭(Hirudo medicinalis)是一种具有吸血生活方式的节肢动物,被广泛用于医学研究中。
以下是对水蛭的研究报告:1. 水蛭的生物学特征:水蛭属于蛴螬纲,体长一般为5-10厘米。
它们具有纺锤形的身体,伸缩性很强的前后吸盘,以及锐利的口器和牙齿。
水蛭主要栖息在淡水环境中,喜欢在植被和岩石上寻找寄主。
2. 水蛭的食性和消化系统:水蛭以吸食宿主的血液为主要食物来源。
水蛭的口器和牙齿可以助其切割宿主的皮肤并吸食血液。
吸食过程中,水蛭还分泌酶类以减少宿主的凝血反应。
水蛭拥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部、食道和肠道组成。
3. 水蛭的医学应用:水蛭因其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这些物质包括抗凝血酶、抗炎酶、镇痛酶等。
水蛭在吸食血液的过程中,将这些物质注入宿主体内,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炎、镇痛等作用。
水蛭的应用范围包括组织再植手术、皮肤疾病治疗、肿瘤治疗等。
4. 水蛭的繁殖和生活史:水蛭的繁殖主要依靠交配进行。
水蛭的性别是通过外部形态的差异来区分的,雄性水蛭的尾部较尖而雌性的尾部较宽。
水蛭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期一般会在1-2年的时间内完成。
5. 水蛭的保护现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蛭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正在减少。
近年来,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对水蛭进行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污染、禁止非法捕捞等。
总结:水蛭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生物资源,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还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价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水蛭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理机制以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国强;李韵仪;李桃;李药兰;王国才;王春华;李正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18(35)9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水蛭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中药水蛭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吲哚-3-甲酸-β-D-吡喃葡萄糖苷(1)、3-吲哚-甲醛(2)、腺苷(3)、2-羟基嘌呤核苷(4)、尿嘧啶核苷(5)、腺嘌呤(6)、尿嘧啶(7)、黄嘌呤(8)和2-哌啶酮(9)。
[结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
【总页数】3页(P703-705)
【关键词】水蛭;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作者】李国强;李韵仪;李桃;李药兰;王国才;王春华;李正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佛山528000;暨南大学药学院,广州5106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中药水蛭生药学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刘晓帆;杨瑶珺;吴丽洁;徐佳
2.水蛭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J], 郭晓庆;孙佳明;张辉
3.水蛭经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J], 许石钟
4.水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刘玉梅;章军;匙峰;刘安
5.水蛭抗凝血作用实验研究及化学成分分析 [J], 李艳玲;黄荣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菲牛蛭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菲牛蛭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高胜涛;苏岩;袁渊;陈冬明;付宪冬;王志坚【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年(卷),期】2016(040)003【摘要】利用解剖、HE和AB-PAS染色技术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其脊上具单列细齿,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可分泌蛭素;咽呈短球形,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食道短而窄,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肠部尚无明显分化,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形成“肠内盲囊”,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黏膜下层发达,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Ⅰ型被染成红色,Ⅱ型被染成蓝色,Ⅲ型染成紫红色,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咽部以Ⅲ型为主,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讨论了菲牛蛭消化管结构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发现肠是菲牛蛭整个消化管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且消化管特殊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菲牛蛭主要以血液作为食物来源.【总页数】10页(P514-523)【作者】高胜涛;苏岩;袁渊;陈冬明;付宪冬;王志坚【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400065;重庆市药用水蛭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800;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重庆市药用水蛭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800;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5【相关文献】1.花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J], 赵向炯;章利勇;朱爱意2.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J], 崔龙波;迟爽;李新华;韩涛;李倩;赵振军;马家好3.人工养殖菲牛蛭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J], 张涛;于翔;龚元;李军;张健4.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J], 区又君;勾效伟;李加儿5.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J], 勾效伟;区又君;廖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蟥不同月龄口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摘要] 利用石蜡切片、HE及AB-PAS染色法研究不同月龄蚂蟥口器组织结构的变化。
结果显示1~3月龄口径与口宽增加幅度较小,分别为0.6,0.3 mm;3~4月龄增幅最大,为1.2 mm;4~6月龄口径、口宽达到最大值,基本不再增加。
口唇位于口部最前端的外缘,外被薄的保护膜,随着生长口膜上皮细胞由立方上皮细胞到柱状细胞再到长柱状细胞。
口腔深处共有3个颚,较大1个居背面,另外2个较小的分居左右腹侧,与肌肉质的咽相连,颚从外到内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层、肌层、颚腔组成,颚上均存在具有分泌酸性颗粒的乳突,从2月龄开始存在大量酸性颗粒状物质;口腔由内向外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周围有着丰富的围口神经。
咽由内向外由黏膜层、肌层、浆膜层构成,黏膜褶皱随生长增高增厚,黏膜上皮由复扁平上皮变为柱状上皮,肌层发达且随着生长逐渐增厚,4月龄厚度最大。
蚂蟥黏液细胞主要由管状、梨状2种形态4种着色类型构成,不同时期AB-PAS染色变化不大,口唇1月龄黏液细胞少,2,3月龄黏液细胞增多且主要为Ⅱ型黏液细胞,口腔中含有较多Ⅰ型黏液腺细胞,咽部肌层下的结缔组织层分布着较少的Ⅱ型黏液细胞。
[关键词] 蚂蟥;口器;组织学;组织化学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又称宽体金线蛭,在分类上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黄蛭科Haemopidae[1],该种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材水蛭的基原动物之一[2],也是我国水蛭药材市场的主流品种。
近年来随着水蛭药材的短缺和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蚂蟥人工养殖日趋受到重视、取得初步成功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推广,但由于蚂蟥目前还没有专属配合饲料,极大程度地限制了蚂蟥的规模化发展。
蚂蟥口器与其食性及食物规格关系密切,但目前对蚂蟥的研究多侧重在药理和生理方面[3-9],有关蚂蟥口器的基础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拟针对不同月龄蚂蟥口器的组织和组织化学进行研究,在补充和完善蚂蟥生物学资料的基础上,为蚂蟥人工饲料的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蚂蟥卵茧采自江苏宝应水蛭养殖基地,并经郭巧生教授鉴定为黄蛭科动物蚂蟥W. pigra的卵茧。
蚂蟥自6月份孵化出茧后每个月末取样1次,直至11月份收获为止,每阶段取样10条。
6月份记做1月龄,7月份记做2月龄,以此类推。
2 方法将采集的蚂蟥放在10%乙醇中10 min,待其昏迷并舒展身体后,分别测量其口径、口宽,取其口器用Bouin氏液固定,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度 5 μm),伊红-苏木精(HE)染色,AB-PAS法染色,中性树胶封片。
观察蚂蟥口器发育情况,OLYMPUS BX-51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3 结果与分析3.1 口径变化从蚂蟥口径、口宽变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1月龄口径、口宽分别为(0.43±0.01),(0.24±0.04)mm。
2月龄口径、口宽分别为(0.59±0.01),(0.35±0.03)mm。
3月龄口径、口宽分别为(1.03±0.01),(0.55±0.02)mm。
4月龄口径、口宽分别为(2.24±0.23),(1.79±0.09)mm。
5月龄口径、口宽分别为(2.42±0.14),(1.83±0.24)mm。
6月龄口径、口宽分别为(2.48±0.25),(1.91±0.08)mm。
1~3月龄口径与口宽增加幅度较小,3~4月龄增幅最大,4~6月龄口径、口宽达到最大值,基本不再增加(图1)。
3.2 口咽部黏液细胞类型根据AB-PAS黏液细胞染色结果,将蚂蟥口部根据蚂蟥黏液细胞的形状将黏液细胞分为梨形黏液细胞和管状黏液细胞。
所有的蛭类都有梨形腺[1],蚂蟥中的梨形腺细胞较大,由表皮细胞转化而成,分布于表皮细胞下层,体积较大,球形或梨形,细胞基部有细胞核等细胞器,其分泌颗粒含有酸性粘多糖。
管状腺细胞深入到肌肉层,其下端为一圆形较小的基部,上端有一特长的长管,通过表皮细胞之间开口于体表(图2)。
3.3 不同月龄蚂蟥口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3.3.1 口唇部口唇位于口部最前端的外缘,外被保护膜,口的周围有口膜。
1月龄口唇部保护膜不明显,口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为立方上皮细胞,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上皮组织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图3-1)。
2月龄保护膜清晰呈紫红色,口膜上皮细胞变为柱状细胞,上皮细胞下分泌细胞紧密排列(图3-2)。
3月龄上皮细胞变为长柱状细胞,结缔组织增厚(图3-3)。
4,5,6月龄口唇组织结构变化不大(图3-4,3-5,3-6)。
1月龄口唇黏液细胞较少,仅零星分布在疏松结缔组织层,呈蓝色(Ⅱ型黏液细胞)(图3-7)。
2月龄口唇黏液细胞增多,上皮层、结缔组织层均有分布,主要以Ⅱ,Ⅳ型黏液细胞为主,有少量的Ⅲ型黏液细胞分布,黏液细胞呈球状、管状等(图3-8)。
3月龄口唇上皮及结缔组织层分布有大量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主要为小型管状细胞(图3-9)。
3.3.2 颚颚是蚂蟥消化管前端重要取食器官之一,颚位于口腔深处,共有3个,较大1个居背面,另外2个较小的左右各分居腹侧,与肌肉质的咽相连,颚从外到内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层、肌层、颚腔组成,肌层围成颚腔。
颚顶上存在具分泌作用的锥形乳突(图4-1)。
在蚂蟥生长发育过程中颚部组织结构变化不大。
在2月龄时,颚上出现酸性颗粒状物,经AB-PAS染色呈现较多且较小的红色颗粒状物,此后一直存在且逐渐增多(图4-2,4-3,4-4)。
3.3.3 口腔口腔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在口腔的周围有着丰富的围口神经。
1月龄黏膜褶微小,黏膜上皮为复扁平上皮,黏膜层结缔组织增厚,黏膜下层出现少量空泡状分泌细胞,无浆膜层(图5-1)。
2月龄从口腔往咽部方向,复扁平上皮细胞层数逐渐增多,黏膜褶增高(图5-2)。
3月龄口腔面积明显增大,黏膜层出现次级皱襞,肌层明显,约2~3层环肌(图5-3)。
4月龄口腔黏膜褶皱明显增高且次级皱襞发达,结缔组织增厚(图5-4)。
4,5,6月龄口腔组织结构变化不大(图5-5,5-6)。
口腔上皮外有保护膜,经AB-PAS染色后,呈红色,未见有明显着色的黏液细胞分布,1月龄时口腔中有少量的Ⅰ型黏液腺细胞,呈管状,开口于口腔(图5-7)。
2月龄时口腔内黏液腺细胞增多且增大,黏膜层存在未被染色的分泌细胞,口腔腔面被染成红色(图5-8)。
3月龄后AB-PAS染色与2月龄相比无明显变化(图5-9)。
3.3.4 咽部咽部从内向外由黏膜层、肌层、浆膜层构成。
咽部肌层发达,有5~10个指状突起。
1月龄咽部指状突起较平滑,黏膜层为复扁平上皮,肌层为5~8层环形肌,中间夹杂着10余条纵行肌,肌层厚约为(147.53±15.19)μm(图6-1)。
2月龄黏膜褶变宽,黏膜层出现少量的空泡状分泌细胞,肌层厚约(162.74±16.69)μm(图6-2)。
3月龄黏膜褶开始出现次级皱襞,黏膜上皮为扁平上皮,固有层清晰可见,肌层厚约为(191.76±28.30)μm,出现浆膜层(图6-3)。
4月龄黏膜层高且肌层异常增厚,次级皱襞发达,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纹状缘发达,肌层厚约(210.56±28.57)μm(图6-4)。
4,5,6月龄蚂蟥咽部组织结构变化不大(图6-4,6-5,6-6)。
咽部经AB-PAS染色后,上皮组织呈现含有中性粘多糖的红色。
1月龄黏膜层中未见明显着色的黏液细胞分布,肌层下的结缔组织层中零星分布着Ⅱ型球状或囊状黏液细胞(图6-7)。
2月龄时结缔组织层中出现少量Ⅳ型黏液细胞(图6-8)。
3月龄咽部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2月龄无明显差异(图6-9)。
4 讨论4.1 蚂蟥口器结构与摄食的关系口器是蚂蟥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重要通道,蚂蟥的口器包括口唇部、口腔、颚、咽等组成。
蚂蟥通过颚、咽以及口部的分泌细胞共同作用完成摄食过程。
绝大部分动物取食的方式决定于其特殊的口器结构,研究人员发现蝉和蚊子等利用一部分特化成细长口针的上颚和下颚进行取食[10],蝴蝶等利用由左、右下颚中发达的外颚叶嵌合而成的喙吸食花中蜜汁[11]。
本实验结果表明蚂蟥的颚是咽前缘肌肉特化的结构,其咽部肌肉异常发达,当蚂蟥取食时,通过咽部环肌横向扩张、纵肌纵向扩张,拉动颚不断运动,将食物研碎,然后通过咽的扩张和收缩将食物运送到更细的食管中。
围口神经是重要的化学感受器,在蚂蟥摄取食物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蛭类觅食时通常利用头部和其他部位的体节感受器来感受水的波动[12-13],来判断食物的位置,实验结果显示蚂蟥口腔部有着丰富的围口神经,当其摄取食物后一般利用口咽腔特殊的感受器对食物进行最后的判别。
4.2 蚂蟥口径与食物规格的关系研究表明动物适口食物规格与口径密切相关,同时从食物规格与口径的关系可以推测其食性。
刘焕亮等对白鲫[14]、代田昭彦曾对鲑、鳗[15]、吴庆龙对加州鲈鱼[16]不同生长阶段取食规格和食性的研究表明,食物大小接近口宽或略小于口宽时,都是鱼食性鱼类;远小于口宽时,是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和口宽相重叠时,是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
通过长期饲养观察,发现蚂蟥主要以螺蛳为食。
蚂蟥主要取食螺蛳的内脏囊,这可能是由于螺蛳的内脏囊的大小与蚂蟥口径大小相似便于取食。
通过解剖发现,蚂蟥除了摄食螺蛳外还在其消化管内发现类似藻类的残留物,蚂蟥生活的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初步判断蚂蟥为杂食性动物,除了以螺类主食外,也可能取食一些浮游生物等。
4.3 蚂蟥黏液细胞在进食中的作用黏液细胞能分泌黏液,黏液中含有黏多糖、糖蛋白及各种水解性酶类等成分[17],它是普遍存在于水生动物上皮中的一种腺体细胞,具有许多生理功能[18]。
蛭类体表分泌的黏液可以起到防止机械损伤、保持湿润、维持渗透压、抑菌和杀菌作用,能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19]。
本研究结果表明,蚂蟥口部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蚂蟥在自然界主要以螺类为食[2],其摄食时可能会带进病原微生物,而黏液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等溶菌抗菌物质可能在防止病原生物从消化道进入体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口膜裸露在体外,直接与河水接触,本实验发现蚂蟥口唇中黏液细胞类型较多且数量大,可能与其具有防止河水冲击以及河水中病原生物进入的功能有关。
颚主要功能是通过咽部肌层的收缩将食物吞进消化管,本实验发现口腔上皮中夹杂分布着数量较多的Ⅰ型黏液细胞,其分泌的中性黏液通过导管输送到口腔,可能起到浸润和软化食物,便于食物运输的作用。
此外有研究表明口咽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可粘着水中的浮游生物[20-21],蚂蟥口部的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是否可以粘着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