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中的数学思想整体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时 0 和 4 应为方程 x2 + 2(a +1) x + a2 −1 = 0 的两个实根,
0 0
+
4 4
= =
− a
2(a + 1
2 −1
1)
1
无解,故此种情况不成立.
综上: a −1.
例 2 设 U = R , 集 合 A = {x | x2 + 4x + 3 = 0} , B = {x | x2 + (m +1)x + m = 0} , 若 (CU A) B = ,则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分析】集合 A 可求,集合 B 未知,可由 (CU A) B = 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 B A .接下来与例 1 类似地展开讨论即可. 【详解】 解: (CU A) B =
不等式 x2 − 2ax −1 0 的解集为: a − a2 +1 x a + a2 +1
−3 a − a2 +1 0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 A 与集合 B,如下图:
若 A B 中恰含有一个整数,则:
故选 B.
a + a+
a2 +1 2 ,得: 3 a 4
C.[ 3 , +) 4
D. (1, +)
【分析】可利用维恩图表示各个群体所构成的集合,根据集合间的关系作判断.
【详解】
解:对集合 A,解 x2 + 2x − 3 0 得: x −3或 x 1;
对集合 B, a 0
方程 x2 − 2ax −1 = 0 判别式: = 4(a2 +1) 0
求其补集,即是最终的 a 的取值范围,这样有效减少了讨论次数.
【详解】
解:若集合 A 中含有两个元素,则对方程 ax2 + 3x + 2 = 0 有:
=
a0 9 − 8a
0
,得:
a
9 8
且
a
0
若集合 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a = 0 或 a 9 8
例 2 设 I = R ,集合 A = {x | x2 + 4ax − 4a + 3 = 0}, B = {x | x2 + (a −1)x + a2 = 0},
PM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是解决含参问题的最一般方法,学生务必熟练掌握。下面是利用分 类讨论解决含参问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讨论对象.对于含参问题,我们通常是把范围未知(待求)的那 个字母当成参数,即将其当作讨论对象.
(2)确立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是我们进行分类讨论的依据。若欲对一实际 问题确立最佳的分类标准,需要我们根据对象的特征发现其中潜在的界线,而所 谓界线其实是一个特殊位置,通常表现出来就是临界条件,我们的分类标准往往 在此之上确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个具体问题我们可能确立不同的分类标 准,据此展开的讨论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个非常简便,而那个却异常繁琐, 甚至难以求解。所以确立最佳的分类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往往也是分类讨 论的难点.
【详解】
解:集合 M 与集合 N 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如下:
M N = {(0,3), (4, 0)}
正难则反思想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农夫请了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 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 将篱笆拉成一条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来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 家一声不响地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说道:“我现在是在外面”.
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正难则反”的思想.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正向思 维,即从条件入手,进行正面的推导和论证,使问题得到解决.但有些数学问题, 若直接从正面分析,可能思路受阻,或者即使有思路,实施起来却也困难重重, 这时不妨突破思维定势而从反面入手,则可能出其不意,收获奇效.
例 1 已知集合 A = {x | ax2 + 3x + 2 = 0}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a2 +1 3
4
3
例 3 已 知 集 合 M = {(x, y) | x2 + y2 = 1} , N = {(x, y) | x + y = 1} , 则 M N =
16 9
43
________.
【分析】集合 M 与集合 N 中的元素分别是满足椭圆和直线方程的点,故 M N
具有明确的几何含义,表示由两曲线的交点构成的集合.
的元素存在的,故 P M .
【注意】当一个集合作为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存在时,我们认为后者比前者的级
别要高,两集合为从属关系,用“”连接. 【详解】
解: P = {a,b} , t P
t = 或 t = {a}或 t = {b}或 t = {a, b}
M = ,{a},{b},{a,b}
例 1 设集合 A = 0, 4 ,B = x x2 + 2(a +1) x + a2 −1 = 0, x R .若 B A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分析】这是集合中常见的含参问题,通常给出两个集合:一个已知(或可求), 另一个未知,切入点往往在于未知集合与已知集合之间的关系,可据此确立分类 标准,进而展开讨论.
0个 0 → 0个
解 1个 = 0 → 1个 元素 B A B = {0},{4}
2个 0 → 2个
{0, 4}
【注意】
(1)空集的特殊性.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 B 可以为空.为防止遗漏,
通常优先考虑.
(2) = 0时,a 的值唯一确定,但这仅满足 B 中含有一个元素,还需检验该元
素是否是 0 或 4.
(3) 0时,集合 B 的元素是确定的,即方程的两个解已知,可以直接利用韦
达定理求参.
【详解】 解: B A
(1)若 B = ,
则对 B 中方程 x2 + 2(a +1) x + a2 −1 = 0 有:
= [2(a +1)]2 − 4(a2 −1)
= 8(a +1) 0
整体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从集合的朴素含义来看,集合本质上是我们假定的一个整体,这其实就是整 体思想的体现——当面对众多的研究对象茫茫然毫无头绪时,在某个瞬间我们敏 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而将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就 这样诞生了。
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数或是(直角坐标系上的)点,那它们所构成的集合 就是数集或点集。假如放眼数学之外,我们可以说由诗构成的集合就是诗集,由 小说构成的集合就是小说集,由歌曲构成的集合就是音乐专辑,由士兵构成的集 合就是军队……
分类讨论时思路一定要明确.由于 B A ,所以可根据元素个数将集合 B 的 可能情况分为三类,同时我们注意到集合 B 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所构成的,且 【方程解的个数】与【B 中元素个数】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恰恰 可以利用方程的判别式建立起来,这就给了我们分类的依据,即根据判别式的三 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分类既全面,又可减少验证次数.
C = {x | x2 + 2ax − 2a = 0},若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不是空集,求实数 a 的取值 范围. 【分析】此题的切入点在于三个集合中“至少有一个不是空集” .若从正面分 析,粗略可分为三种情况,即三个都不是空集、两个不是空集以及一个不是空集, 但这里需明确哪个为空哪个不为空,还要继续细分,讨论起来将异常之繁琐.因 此,从反面入手解决此题实乃必要之举. 【注意】(1)寻找切入点.当题目中出现“至少”、“至多”、“存在”或“对于任
例 1 已知 P = {a,b} , M = {t | t P} ,则 P 与 M 的关系为( )
A. P M B. PM
C. M P D. P M
【分析】集合 M 的构成元素 t 是集合 P 的子集,即: M 是由集合 P 的子集构成
的集合.而 P 的子集包含其本身,所以从集合 M 所处的级别来看,P 是作为 M
得: a −1 (2)若 B 中含有一个元素,
则对 B 中方程 x2 + 2(a +1) x + a2 −1 = 0 有:
= 8(a +1)=0 得: a = −1
将 a = −1代入方程 x2 + 2(a +1) x + a2 −1 = 0 中,得: x2 = 0
即: x = 0 此时集合 B = {0} A ,符合题意. (3)若 B 中含有两个元素,则 B = {0, 4}
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又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代表抽象的数学语言, 形则表示具体的几何图形,前者精确,而后者直观。所谓数形结合即是将数与形 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这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具体为抽象,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优化解题路径.在 集合中,我们常用数形结合解决涉及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的问题.
将 m =1代入 x2 + (m +1)x + m = 0 得: x = −1 B = {−1} A ,符合题意. (2)若 B 中含有两个元素,则 B = {−1, −3} = A ,
−1+ (−3) = −(m
(−1) (−3) =
m
+ 1)
,得:
m
=
3
.
综上: m =1或 m = 来自百度文库.
例 1 某班共 30 人,其中15 人喜爱篮球运动,10 人喜爱乒乓球运动, 8 人对这两 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________. 【分析】可利用维恩图表示各个群体所构成的集合,根据集合间的关系作判断.
【详解】
解:
card (U ) = 30 card (A) = 15 card (B) = 10 card (CU (A B)) = 8 card ( A B) = 22 card ( A B) − card (B) = 22 −10 = 12
B A 对集合 A,解 x2 + 4x + 3 = 0 得: x1 = −1 , x2 = −3 A = {−1, −3}
对集合 B,方程 x2 + (m +1)x + m = 0 判别式 = (m −1)2 0 方程有解, B (1)若 B 中含有一个元素,
由 = (m −1)2 = 0 得: m =1
(3)逐类展开讨论.根据分类标准,对所有的分类情况逐一进行讨论,不 能有任何遗漏,分别得到阶段性结果.
(4)检验筛选结果.对分类获得的阶段性结果进行检验,所得结果既要满 足问题本身的要求,也要满足对应的分类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5)归纳作出结论.归纳上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结果,即对其取并集,作出 结论。
分级思想
同一些元素,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共同特征,进而则分 属于不同的集合,如:1,3,5,7,它们既属于奇数集,又属于整数集,当然也属于 有理数集……
而一个集合,若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可能成为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比如: 整数集是由所有的整数构成的集合,在同一层面上与之对立的是分数集,而整数 和分数都可以精确地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这是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因而又可 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即构成一个新的集合——有理数集,这时整数集和分数 集就是作为有理数集中的元素存在的。由此我们不难生出“分级”的观念,可以 认为有理数集的级别要比整数集要高。
【分析】对于此类含参问题,可采用一般方法——分类讨论进行求解.集合 A 是
由方程 ax2 + 3x + 2 = 0 的解所构成的,根据解的不同情况,集合 A 的元素个数有
三种可能,分别是 0 个、1 个、2 个,由于“至多有一个元素”,则需讨论 0 个和
1 个这两种情况.
但此题可考虑从反面切入,即由集合 A 中含 2 个元素求出 a 的取值范围,再
同样,在有理数集这个层面上,与之对立的是无理数集,若从更高的层面上 看,它们又都是实数集中的元素。而实数集又和虚数集共同构成了新的集合—— 复数集。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在传统观念下最高级别的数集。在我们眼前俨然 出现一个等级森严的数字王国,复数就是这个封建国度的君王。
这是集合中分级思想的体现。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我们熟悉的生物的分类 等级: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 12 人.
例 2 设集合 A = {x | x2 + 2x − 3 0},集合 B = {x | x2 − 2ax −1 0, a 0},若 A B 中
恰含有一个整数,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3) 4
B.[ 3 , 4] 43
0 0
+
4 4
= =
− a
2(a + 1
2 −1
1)
1
无解,故此种情况不成立.
综上: a −1.
例 2 设 U = R , 集 合 A = {x | x2 + 4x + 3 = 0} , B = {x | x2 + (m +1)x + m = 0} , 若 (CU A) B = ,则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分析】集合 A 可求,集合 B 未知,可由 (CU A) B = 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 B A .接下来与例 1 类似地展开讨论即可. 【详解】 解: (CU A) B =
不等式 x2 − 2ax −1 0 的解集为: a − a2 +1 x a + a2 +1
−3 a − a2 +1 0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 A 与集合 B,如下图:
若 A B 中恰含有一个整数,则:
故选 B.
a + a+
a2 +1 2 ,得: 3 a 4
C.[ 3 , +) 4
D. (1, +)
【分析】可利用维恩图表示各个群体所构成的集合,根据集合间的关系作判断.
【详解】
解:对集合 A,解 x2 + 2x − 3 0 得: x −3或 x 1;
对集合 B, a 0
方程 x2 − 2ax −1 = 0 判别式: = 4(a2 +1) 0
求其补集,即是最终的 a 的取值范围,这样有效减少了讨论次数.
【详解】
解:若集合 A 中含有两个元素,则对方程 ax2 + 3x + 2 = 0 有:
=
a0 9 − 8a
0
,得:
a
9 8
且
a
0
若集合 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a = 0 或 a 9 8
例 2 设 I = R ,集合 A = {x | x2 + 4ax − 4a + 3 = 0}, B = {x | x2 + (a −1)x + a2 = 0},
PM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是解决含参问题的最一般方法,学生务必熟练掌握。下面是利用分 类讨论解决含参问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讨论对象.对于含参问题,我们通常是把范围未知(待求)的那 个字母当成参数,即将其当作讨论对象.
(2)确立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是我们进行分类讨论的依据。若欲对一实际 问题确立最佳的分类标准,需要我们根据对象的特征发现其中潜在的界线,而所 谓界线其实是一个特殊位置,通常表现出来就是临界条件,我们的分类标准往往 在此之上确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个具体问题我们可能确立不同的分类标 准,据此展开的讨论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个非常简便,而那个却异常繁琐, 甚至难以求解。所以确立最佳的分类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往往也是分类讨 论的难点.
【详解】
解:集合 M 与集合 N 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如下:
M N = {(0,3), (4, 0)}
正难则反思想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农夫请了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 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 将篱笆拉成一条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来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 家一声不响地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说道:“我现在是在外面”.
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正难则反”的思想.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正向思 维,即从条件入手,进行正面的推导和论证,使问题得到解决.但有些数学问题, 若直接从正面分析,可能思路受阻,或者即使有思路,实施起来却也困难重重, 这时不妨突破思维定势而从反面入手,则可能出其不意,收获奇效.
例 1 已知集合 A = {x | ax2 + 3x + 2 = 0}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a2 +1 3
4
3
例 3 已 知 集 合 M = {(x, y) | x2 + y2 = 1} , N = {(x, y) | x + y = 1} , 则 M N =
16 9
43
________.
【分析】集合 M 与集合 N 中的元素分别是满足椭圆和直线方程的点,故 M N
具有明确的几何含义,表示由两曲线的交点构成的集合.
的元素存在的,故 P M .
【注意】当一个集合作为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存在时,我们认为后者比前者的级
别要高,两集合为从属关系,用“”连接. 【详解】
解: P = {a,b} , t P
t = 或 t = {a}或 t = {b}或 t = {a, b}
M = ,{a},{b},{a,b}
例 1 设集合 A = 0, 4 ,B = x x2 + 2(a +1) x + a2 −1 = 0, x R .若 B A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分析】这是集合中常见的含参问题,通常给出两个集合:一个已知(或可求), 另一个未知,切入点往往在于未知集合与已知集合之间的关系,可据此确立分类 标准,进而展开讨论.
0个 0 → 0个
解 1个 = 0 → 1个 元素 B A B = {0},{4}
2个 0 → 2个
{0, 4}
【注意】
(1)空集的特殊性.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所以 B 可以为空.为防止遗漏,
通常优先考虑.
(2) = 0时,a 的值唯一确定,但这仅满足 B 中含有一个元素,还需检验该元
素是否是 0 或 4.
(3) 0时,集合 B 的元素是确定的,即方程的两个解已知,可以直接利用韦
达定理求参.
【详解】 解: B A
(1)若 B = ,
则对 B 中方程 x2 + 2(a +1) x + a2 −1 = 0 有:
= [2(a +1)]2 − 4(a2 −1)
= 8(a +1) 0
整体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从集合的朴素含义来看,集合本质上是我们假定的一个整体,这其实就是整 体思想的体现——当面对众多的研究对象茫茫然毫无头绪时,在某个瞬间我们敏 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而将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就 这样诞生了。
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数或是(直角坐标系上的)点,那它们所构成的集合 就是数集或点集。假如放眼数学之外,我们可以说由诗构成的集合就是诗集,由 小说构成的集合就是小说集,由歌曲构成的集合就是音乐专辑,由士兵构成的集 合就是军队……
分类讨论时思路一定要明确.由于 B A ,所以可根据元素个数将集合 B 的 可能情况分为三类,同时我们注意到集合 B 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所构成的,且 【方程解的个数】与【B 中元素个数】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恰恰 可以利用方程的判别式建立起来,这就给了我们分类的依据,即根据判别式的三 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分类既全面,又可减少验证次数.
C = {x | x2 + 2ax − 2a = 0},若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不是空集,求实数 a 的取值 范围. 【分析】此题的切入点在于三个集合中“至少有一个不是空集” .若从正面分 析,粗略可分为三种情况,即三个都不是空集、两个不是空集以及一个不是空集, 但这里需明确哪个为空哪个不为空,还要继续细分,讨论起来将异常之繁琐.因 此,从反面入手解决此题实乃必要之举. 【注意】(1)寻找切入点.当题目中出现“至少”、“至多”、“存在”或“对于任
例 1 已知 P = {a,b} , M = {t | t P} ,则 P 与 M 的关系为( )
A. P M B. PM
C. M P D. P M
【分析】集合 M 的构成元素 t 是集合 P 的子集,即: M 是由集合 P 的子集构成
的集合.而 P 的子集包含其本身,所以从集合 M 所处的级别来看,P 是作为 M
得: a −1 (2)若 B 中含有一个元素,
则对 B 中方程 x2 + 2(a +1) x + a2 −1 = 0 有:
= 8(a +1)=0 得: a = −1
将 a = −1代入方程 x2 + 2(a +1) x + a2 −1 = 0 中,得: x2 = 0
即: x = 0 此时集合 B = {0} A ,符合题意. (3)若 B 中含有两个元素,则 B = {0, 4}
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又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代表抽象的数学语言, 形则表示具体的几何图形,前者精确,而后者直观。所谓数形结合即是将数与形 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这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具体为抽象,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优化解题路径.在 集合中,我们常用数形结合解决涉及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的问题.
将 m =1代入 x2 + (m +1)x + m = 0 得: x = −1 B = {−1} A ,符合题意. (2)若 B 中含有两个元素,则 B = {−1, −3} = A ,
−1+ (−3) = −(m
(−1) (−3) =
m
+ 1)
,得:
m
=
3
.
综上: m =1或 m = 来自百度文库.
例 1 某班共 30 人,其中15 人喜爱篮球运动,10 人喜爱乒乓球运动, 8 人对这两 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________. 【分析】可利用维恩图表示各个群体所构成的集合,根据集合间的关系作判断.
【详解】
解:
card (U ) = 30 card (A) = 15 card (B) = 10 card (CU (A B)) = 8 card ( A B) = 22 card ( A B) − card (B) = 22 −10 = 12
B A 对集合 A,解 x2 + 4x + 3 = 0 得: x1 = −1 , x2 = −3 A = {−1, −3}
对集合 B,方程 x2 + (m +1)x + m = 0 判别式 = (m −1)2 0 方程有解, B (1)若 B 中含有一个元素,
由 = (m −1)2 = 0 得: m =1
(3)逐类展开讨论.根据分类标准,对所有的分类情况逐一进行讨论,不 能有任何遗漏,分别得到阶段性结果.
(4)检验筛选结果.对分类获得的阶段性结果进行检验,所得结果既要满 足问题本身的要求,也要满足对应的分类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5)归纳作出结论.归纳上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结果,即对其取并集,作出 结论。
分级思想
同一些元素,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共同特征,进而则分 属于不同的集合,如:1,3,5,7,它们既属于奇数集,又属于整数集,当然也属于 有理数集……
而一个集合,若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可能成为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比如: 整数集是由所有的整数构成的集合,在同一层面上与之对立的是分数集,而整数 和分数都可以精确地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这是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因而又可 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即构成一个新的集合——有理数集,这时整数集和分数 集就是作为有理数集中的元素存在的。由此我们不难生出“分级”的观念,可以 认为有理数集的级别要比整数集要高。
【分析】对于此类含参问题,可采用一般方法——分类讨论进行求解.集合 A 是
由方程 ax2 + 3x + 2 = 0 的解所构成的,根据解的不同情况,集合 A 的元素个数有
三种可能,分别是 0 个、1 个、2 个,由于“至多有一个元素”,则需讨论 0 个和
1 个这两种情况.
但此题可考虑从反面切入,即由集合 A 中含 2 个元素求出 a 的取值范围,再
同样,在有理数集这个层面上,与之对立的是无理数集,若从更高的层面上 看,它们又都是实数集中的元素。而实数集又和虚数集共同构成了新的集合—— 复数集。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在传统观念下最高级别的数集。在我们眼前俨然 出现一个等级森严的数字王国,复数就是这个封建国度的君王。
这是集合中分级思想的体现。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我们熟悉的生物的分类 等级: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 12 人.
例 2 设集合 A = {x | x2 + 2x − 3 0},集合 B = {x | x2 − 2ax −1 0, a 0},若 A B 中
恰含有一个整数,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3) 4
B.[ 3 , 4]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