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作者:王欣洁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我国的民族器乐领域有一位伟大的演奏家,他的名字便是刘天华。他在对西乐进行吸收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对国乐进行改革,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虚籁》的剖析,从而进一步体味刘天华的艺术创作、艺术风格和演奏特点。随即探索将我国传统音乐进程与外国音樂发展加以融合之法。
【关键词】刘天华;艺术风格;《虚籁》;琵琶曲;二胡演奏家
一、刘天华经历简述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二胡及琵琶演奏家,在此基础之上,刘先生还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音乐作曲家。1895年刘先生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城中,在接下来的短短三十七年的岁月里,他努力创作,留给了今人许多精美绝伦的音乐作品。也是在这短短的三十七年岁月之中,刘先生充分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精髓,并根据外来的西乐,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近代中国,刘先生是首个引进和汲取大批外来西方曲式的人,他不断地进行加工创造,并将成果与中国传统音乐充分地融合。在民族曲式特点的方面,他将大部分精华继承和保留了下来,并进一步采用将这两种技巧结合与呼应的方法,创作出了一大批使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为大众百姓所接受的,脍炙人口的民乐器作品。进而他也成为了中国民乐器的领导先锋,为一代人所崇拜和仰慕。刘先生不仅在二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在琵琶方面取得了深刻的造诣。刘先生在琵琶形式的创新、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琵琶音乐教育教学等方面都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作出了卓尔不凡的贡献。
二、作品特征
在近代中国的民族器乐历史上,刘天华先生曾经留下了很多引人瞩目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具有深沉、委婉含蓄、诗情画意的特点;同时,这些作品还具有抨击和反抗现实黑暗社会的特征,有一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精神贯穿于其中。这些作品还都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刘先生是一个诗人一样的作曲家,他憧憬自由、崇尚光明,虽然对现实的黑暗社会充满着愤懑和不平,但是他用于抗争、用于奋斗,积极地寻求出路,寻求光明的未来。
刘先生所创作的琵琶音乐都是将民族音乐元素作为作品的核心,将以前萧规曹随的模式打破,高明、勇敢地把外来西方音乐元素与传统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为我国民族音乐带来了改革、新鲜之风。这一做法恰恰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中心思想不约而同。刘先生的做
法将一股新鲜的气息吹进中国传统音乐,最后使国乐真正崛起。他的作品勇于创新和突破,这也是人们对其认可和流传的关键因素。
三、对琵琶艺术的贡献与成就
刘先生在近代琵琶音乐的成就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乐器的演奏方面
可以不故步自封,积极积累和借鉴外国西方音乐之长,不断开阔视野,切实做到集思广益。刘先生从小在知识分子之家成长,一直都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初中时期,他就已经将课余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西洋铜管乐之上了。在此基础之上,他不断深化自身的技能,最终成为了业余军乐队的一员。这些经历都为他的演奏技能和经验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他还养成了收集琵琶音乐的习惯,如《飞花点翠》等。刘先生并没有禁锢某一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而是逐渐积累和收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还将其收集过来的成果结合与运用到琵琶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教育教学中去。比如在琵琶曲《改进操》与《虚籁》的一些地方,把古琴演奏技巧中的滑、绰、注等,加以改进结合到琵琶的演奏当中去。
(二)在音乐的创作方面
刘先生秉承创新、继承、借鉴三者融合贯通,也正是由于这个高明的做法,刘先生所创造出来的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比才会显得那么独具一格,那么别具匠心,才会被人们所喜爱和传颂。那时候的中国音乐届,大部分人都只会完全接受外来的西方音乐,而完全否定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和地位。但刘先生并没有这么做,他并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音乐,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创作音乐中的主要地位赋予中国音乐,切实将中西方相结合,使其创作的音乐之中充满浓浓的中华韵味。
(三)在音乐的选材方面
他把视线定位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这样浩瀚无垠的艺术天空之下,在其中找寻精彩的部分并添加到自身的创作当中。刘先生在素材结合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变奏、丰富加花,将创作的音乐变的欢快、活泼,从而使其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朝气。比如《歌舞引》和《改进操》中的欢快、活泼,是作者对未来美好向往的体现,也是其坚定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信心的体现。
(四)在音乐的教育教学方面
年仅十七岁的他就已经开始了漫漫的音乐教学之路,刘先生曾经教过小学、初中、大学的音乐课程,他自身集聚了大量的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和阅历。他的人生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但是他却将这短短的人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音乐教育教学的传承和培育,换一个角度来说,刘先生是穷尽其心血,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传承奠定了坚固的根基。刘先生在音乐教育教学
上侧重于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和普及,并竭尽所能地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他也曾经为当时极其匮乏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修订而发声,并呼吁社会各界对其重视起来。
在中国近代,大多数音乐学校的教师和学员对传入中国的外来西方音乐都持有盲目崇拜的态度,他们还对中国本土的传统音乐持有完全否定的观点。盲目的认为外来西方的音乐是完美无缺的,将中国传统音乐贬低的一文不值、一无是处。更有人认为,中国音乐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全部抛弃原有的音乐文化而全盘进行西化。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刘先生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执着地将民族乐器带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在他不断的坚持之下,终于成功地实现了民族乐器进入到中国高等音乐院校之中这一伟大壮举。并且进一步奠基了我国音乐院校民族音乐发展的根基,推动了中国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
四、琵琶曲《虚籁》的创作背景
优秀的琵琶曲《虚籁》,是刘先生于1929年在上海创作完成的。这首优美的琵琶曲最大的特色是:在继承古琴的演奏方法注、绰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加入了“吟”、“打”、“带”、“泛音”等中国传统的琵琶演奏技巧。与此同时,这首乐曲还添加了那时相当盛行的乐器——大鼓、三弦,巧妙地融合了多种新型民间艺术门类元素。这一系列的创新之举,使得这首乐曲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和中国传统地方特色。刘天华先生将古琴的演奏技巧沿用到《虚籁》的演奏当中,并用琵琶模拟古琴演奏中“泛”、“散”、“按”的音色变化,使得这首琵琶曲变得更加美轮美奂、更加悠扬质朴、更加风华绝代,令听到此曲的人都感觉眼前一亮、焕然一新。
五、琵琶曲《虚籁》的演奏技巧分析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虚籁》这首琵琶曲对所演奏的乐器发出声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真正演奏的过程之中,对演奏员左手的操作技巧非常讲究,琵琶在整个演奏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音节都需要非常的清晰、非常的有力。与此同时,演奏员的右手需要和左手完美地配合,否则便会损坏此曲的民间音乐特点,还可能会破坏此曲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在右手演奏过程中,不管是弹挑还是轮指的演奏,所演奏出来的声音都应该是幽静、相承的,不能出现尖锐、刺耳的情况。在轮指演奏时,要求音乐要像潺潺的溪水一样慢慢地涌出。而从另一个方面,弹跳的角度来说,演奏时速度变幻,音色也应跟着变幻;在慢速的时候音色长,在快速的时候音色短。慢速的时候音色宁静、深远,快速的时候音色欢快、活泼。在此曲演奏时,对演奏力度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弹奏时也应表现出乐思和音乐形象的要求,从而达到琵琶曲悠、清、远、静的绝美意境要求。体现出作者对时代变革的美好憧憬和对自由未来的向往之情。
六、结语
刘先生所创作的音乐,一直都是将其对生活中的感悟与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相互结合在一起。二者彼此影响,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刘天华先生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伟大造诣和贡献启示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必须要以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为出发点和立脚点,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地剖析、理解、继承与创新。通过对刘先生所创作的优秀乐曲进行分析了解,我们可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