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经济地租变化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 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 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 小。在住宅用地方面,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 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 的斜度也较平房大,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 动中最小的一种,因其在市中心和较偏远的市郊所产生的价 值的差别极为有限。
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心扩展 而改为商业用途。
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住宅区和十分贫 穷的木屋居民区。
两者可能距离颇远,但亦可能近在咫尺, 而生活水平悬殊。
再后为城郊农业带。
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城市的垂直差异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 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 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
均质地域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 域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
换句话说,均质地域是由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 域(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或被这一主 要职能排斥),研究各类职能地域的共性——职能 均衡现象的生成和布局。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 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 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分析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及其均质度和紧凑度, 可以了解该项职能地域的分布状况、面积大小、 紧凑程度高低、质地纯净的程度;对比分析各 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可以了解不同职能布局 的合理性。因此,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 局和旧城区改造都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城市的内部结构

城市的内部结构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2011级旅游管理邓乐摘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以及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一.城市功能分区划分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1主要功能分区特点(1)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和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低地与工业区联系)。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

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高坡,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集聚成片。

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4)补充: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之地。

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的地域结构-精选文档

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的地域结构-精选文档

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的地域结构高二地理学习的知识点众多,这些知识点也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地理成绩,下面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带来高二地理知识点-城市的地域结构,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3、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4、常见功能区比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知识扩展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是本节的重点。

城市中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的竞争,而同一种经济活动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这三种功能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只有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功能区。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

其中,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功能区分化的最主要原因;历史因素是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等)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他们在对美国9个城市CBD的土地利用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后,提
在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的前面为港口区,后为 住宅区,而住宅区的发展呈楔形或扇形;在西式商业 中心后面的是高级住宅,而在混合性土地利用后面是 当地居民居住区,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 心的扩展而改为商业用途;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 住宅区和十分贫穷的木屋居民区,两者可能距离颇远, 但亦可能近在咫尺,但生活水平相差悬殊;再后为城 郊农业带;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居住(R)、工业(K)、商业(C)等。
(3)根据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图式航空照片, 结合实地勘察及其它辅助资料,定出每个方格的 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这样可得到一 张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 (4)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 息图,如居住职能信息图、工业职能信息图等。 (5)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 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正, 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6)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局和旧城区改造 都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
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层无疑
是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最易到达的地方,所以在中心商业区
的低层往往为付租能力最高的零售业所占用。其上层可能 为专业性服务业,再上层却不能排除用于住宅的可能。除 了酒店(商业住宅)外,其间尚有不少富人的豪华公寓。 在不少的欧洲城市里,富人往往不一定住在远离城市的市 郊,而喜欢住在商业区及其邻近地区。 如图10-14所示。
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3)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4)第四带,是较富有的 中产阶级住宅区;5)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 密度低,房舍宽敞。由于他们需要驾车入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 宅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地域结构讲课文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地域结构讲课文档

城市地域范围
城市发展初期 狭小
城市发展中后期 扩大
功能用地关系 混杂布置,无明确分异
分异明显
发展方向 工 业
原因分析
市中心自然团聚
市场、交通优势
往市区外缘搬迁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现在十七页,总共二十五页。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1. 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
①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
② 地租水平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 位于城市外缘 降低用地成本,减轻对市区环境的污染
现在二页,总共二十五页。
占地
大 小

成沈都阳
21页活动
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 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现在三页,总共二十五页。
快速阅读课本21~24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__同__心__圆_模式、____扇_模形式、_____多__核模心式
现在十二页,总共二十五页。
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创设卫生、舒适和安宁的居住环境
(4)环境因素 ——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 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有_____便___捷__的__交_联通系;
② 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____卫__生__防___护_;带
③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布局在居住区的_____下__风_和向 河流的__下__游__地___带__的远郊区。
地租水平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现在八页,总共二十五页。
付租能力
读图回答:
1. 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付租能力随距离市中心远近
的增加都呈______趋势,距下降离对_____影响最 大,商_业____次之,_____住影宅响最小。试分工析业原因。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2013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2013
CBD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100一150年前,它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商务和零售中心 , 同时也是城市住宅、工业、政府管理的中心。随着时间推移, CBD的商业和零售用途也就变得越来越集中。
广州的CBD
二、CBD的界定
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提 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将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 因素综合考虑,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就业人数最多、地 价最高、车流、人流量最大的地区即为CBD。
– 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 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层无疑是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最易到达的地方,所 以在中心商业区的低层往往为付租能力最高的零售业所占用。其上层可能 为专业性服务业,再上层却不能排除用于住宅的可能。
30
在不少欧洲城市,富人往往不一定住在远离城市的市郊, 也喜欢住在商业区及其邻近地区。 在美国,近年来新的豪华公寓陆续在中心商业区边缘落成, 吸引了不少喜欢城市中心生活的中产阶层移入,所以,在中 心商业区边缘也不一定是破落的贫民窟、小工业和批发业地 区。这是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的新发展——绅士化。
伯吉斯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 服务业为主。
纽约曼哈顿
伦 敦 金 融 城
东京新宿
北 京 C B D
上海陆家嘴
CBD具有九方面特征
(1)地处区域中心地带 (2)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和拥挤程度 (3)具有最大的信息和人际交流量 (4)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 (5)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 (6)具有高度集中的服务业 (7)强烈的外向性 (8)高度的集聚性 (9) 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技术设施和城市景观
19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economic cells)——即 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 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 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 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 展而发展。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

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分析解析

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分析解析

实际上,除地价因素外,铁路、河流、复杂的地形等 都是影响CBD结构的重要因素。斯科特(Scott)在对美国和 澳大利亚城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CBD往往沿交通轴线延 展,由3个相互渗透的带(功能圈)组成: ①零售业内圈:出售高档和专业化商品 ②零售业外圈:出售较一般商品
③办公事务圈
这三个地带不一定组成同心圆状环绕,特别是办公业 部门往往在CBD的一侧发展延伸。
香港中环的CBD
上海CBD
纽约曼哈顿CBD
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现代大都市的CBD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产物,是适应生产 力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 这里聚集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聚集着实力雄厚的企业工国, 还有与之匹配的专门创造财富神话的精英部落。 当今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类三大 职能设施构成。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包含一定量的传统的商业零 售类职能设施。CBD既是经济运作管理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中 心和生产服务中心,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 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管 理、金融、服务的创新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经济变革的 发源地。
一种为外来移民商业中心,主要经营当地货物。介于两者
之间是商业、住宅兼有的混合性用地。 西式商业中心前临港口,外侧为高级住宅区;外来移 民商业中心外围为当地居民居住区。随着商业发展,混合 性土地利用地区逐渐转变成商业用地,住宅区外移,并在 郊区发展新的高级住宅区或贫民木屋区;其外侧为城郊农 业区。
麦基的二元经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金融部门、②出售高档或专业化特殊商品的零售商业部门、
③大公司总部等社会专业化部门。其余地区称为“核缘”, 是一个密度相对较低的,起到支持核心作用的外围组织结 构,主要分布了批发业、轻工业和一些低级住宅区。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如图:(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业区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现象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住宅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与企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主要•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城市外部形态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外部形态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a 等地租线
P
a
交通干道
a bc
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和车站
Qa
C.高速铁路沿线将形成高级住宅区 D.P处将形成新的商业区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 结构示意图。
9.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成因
目的
不断向市区外缘 移动
①土地日益紧张,地价飞 涨,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 出
②布局不合理
为了降低成 本、保护城 市环境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趋向于沿主要 交通干线分布
工业生产活动对运输 的需求
便于原料的 运进和产品 的运出
比较项目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面积 最小 中 最大
形状
区位
点或条 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
外部形状 城市用地
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成因
历史因素:
(1)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分布状况;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 功能分区是可能完全改变的。
社会因素:住宅区的分化 行政因素:政策引导和城市规划整体影响
(二)中心商务区(CBD)及其特征
1、含义
一个位于城市中心、担负着商业和服务双重职能的地区
中心商务区(CBD)的基本特征:
• 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 等在此高度集中;
• 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 • 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 • 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图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图

读“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回 答1—2题。 1.对图示涵义解释正确的是( B )
A.距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 售业的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 品的档次越高 C.距离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 售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离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 品的档次越低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来自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商业用地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工业用地 住宅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
集聚 效应
功 能 分 区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其他如 行政区、 文化区
功能区特点: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
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方案一: ①居住区集中市中心,四周被工业区包围,居住密度较大, 居住条件差,环境难以改善;②上下班时易造成交通拥挤。 方案二: ①居住区分散,降低居住密度,居住条件好;②缓解交通压力。 共同缺点: 工业产生的污染物会影响居住区 修改意见: 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立绿化带
区位 市中心
区位选择的原因 ①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②靠近市 中心,交通便利; ③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住宅区 靠近市中心
①工业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 工业区 远离市中心 ②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区位 市中心
通达度 最高 较高 较低
租金 最高 较高 较低
城市主要道路 与环路交汇处
①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2.中心性城市:当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都是以人口为中心的时候,这种状况就被为中心性。

3.城市体系: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区域、国家、全球),不同规模、不同功能城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人员交流,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

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

5.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及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6.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7.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8.城市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被称为居民点。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9.世界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10.巨型城市:巨型城市区(The Mega-City Region)的概念于1999年由P·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临近的较小城市极度扩散后所形成的,是21世纪初正在出现的新城市模式,其概念强调区域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认为城市间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联系与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相关联。

11.孤立国:12.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讲解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讲解

集聚成片,一个 城市有一个或多 个
商业区
上海南京路
北京的西单、重庆的解放碑、 武汉的江汉路、广州的北京路、 深圳的东门
“首批中国著名商业街” ▲▲▲北京王府井王府井 ▲▲▲上海南京路 ▲▲▲南京新街口 ▲▲▲苏州观前街 ▲▲▲大连天津街 ▲▲▲乌鲁木齐中山路 ▲▲▲天津和平路 ▲▲▲沈阳中街 ▲▲▲长沙黄兴南路 ▲▲▲芜湖中山路
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使离市中心的距离 的影响被快速交通所减弱,因而出现扇形地 域结构。
4.理论缺陷
伯吉斯、霍伊特等的城市内部结构模 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城 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 现等。
四、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 细的多核心模式。模式假设城市内部 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Economic Cells)——即中心商业区(CBD)外, 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
城市地域结构的代表性模式
扇型模式
同心圆模式
多核心模式
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1.理论要点:城市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后来以零 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 迁移。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 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 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 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 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 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 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舍宽敞。由于他们需要 驾车入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Commuter Zone)。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 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 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 区、文教区,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 的均质地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素较多,与前两个模式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
况。这一模式虽然较为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理
论。由于多核心模式没有假设城内土地是均质的,
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
小也不一样,其空间布局图是非常富有弹性的。
(四)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发展
上述三个城市内部结构模式,虽然有地租理论的支持, 可是由于他们的创始人都是美国人,其所列举的土地利用 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一般和美国的城市比较接近,至于对其
三、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
银行、剧院、旅馆等。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 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 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 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 地带。 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 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 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 外居住地”。
霍伊特的理论承认同 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 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 了交通影响。在伯吉斯
理论中,决定城市土地
利用结构的重要因素是 距市中心的距离;霍伊 特认为城市用地的导向 因素比距离更重要。
(三)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哈里斯(C. D. Harris)和厄尔曼(E. L. Ullman)两人都认为, 同心环学说和扇形学说都有缺陷,都是基于单中心模式, 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 等现实。基于此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 多核心模式。 该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CBD)外,尚 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 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
3.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模式
1903年赫德(R. M. Hued)发表了《城市土地价值原理》 一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土地价值,认为:城市土地价值的 高低取决于土地的区位条件,即交通通达性决定了土地价 值。黑格(R. M. Haig)进一步指出,城市地租是该地交通通
达性或交通成本节约的函数。
1949年拉特克利夫(R.V. Ratcliff)依据地租理论提出:
间尚有不少富人的豪华公寓。
高低层建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CBD
一、CBD的概念与特征
CBD的概念最早由伯吉斯于1923年在同心环模式
中提出。 CBD一般是指零售业、金融业、服务业、商务办 公业、批发业、会展业、娱乐业的集中地。它具有完 善的市政和交通服务设施,是城市中人流、物流最集 中、商务活动最频繁、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的 地区,是城市、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实际上,除地价因素外,铁路、河流、复杂的地形等 都是影响CBD结构的重要因素。斯科特(Scott)在对美国和 澳大利亚城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CBD往往沿交通轴线延 展,由3个相互渗透的带(功能圈)组成: ①零售业内圈:出售高档和专业化商品 ②零售业外圈:出售较一般商品
③办公事务圈
这三个地带不一定组成同心圆状环绕,特别是办公业 部门往往在CBD的一侧发展延伸。
有在市中心通达性最大点,零售业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同时零售业的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导致 市中心的有利区位被零售商业占据,其外围分别为工 业带、居住带、农业带等。
由于市中心向郊区
放射性道路沿线以及
放射性道路与环形公
路的交叉点,往往也 是商业、服务业、制 造业的集聚地,成为 地价的次高点,最后 导致同心环式土地利 用形式发生变形。
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
异。由于城市中房租存在着显著的垂直差异,因此,
城市土地利用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异现
象。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
层无疑是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最易到达的地方,所以 在中心商业区的低层往往为付租能力最高的零售业 所占用。其上层可能为专业性服务业,再上层却不 能排除用于住宅的可能。除了酒店(商业住宅)外,其
它国家的现实性,不一定适用,需要修改。
英国学者曼(Manna)提出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等城市的模 式。该模式是伯吉斯和霍伊特的模式进行综合,考虑到英 国位于西风带的实际,认为: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的西 部,工业区和贫民住宅多位于城市的东部。
曼 的 英 国 工 业 城 市 模 式
麦基(Mcgee)则将三模式在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城市 的应用中,提出了修正。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 构,所以麦基模式中有两组不同的商业中心,一种是西式 商业中心,以从事国际贸易,出售高档进口货物为主,另
墨菲、万斯等人通过对CBD内商务活动的布局研究认为,CBD 中不同区位的交通便捷性不同所导致的产业利润和地价不同,是造成
CBD中商务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他们将CBD内的商务活动划分
为4个圈层:
①零售业集中区:这里地价最高,是大商场所在地
②零售和金融服务业区:底层为金融,高层为办公机
构的多层建筑集中区 ③办公业集中区: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 ④低档商业活动区:主要集中占地大的家具店、汽车 修理等商务活动
1.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
2.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
墨菲和万斯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义
为CBD,将符合上述条件的街区圈在一起,就确定 了CBD的范围。
墨菲和万斯对CBD界定的概念示意图
但各国学者对CBD范围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1959年
戴维斯(Davies)提出了CBD的“核心—外围”结构理论, 认为墨菲和万斯定义的CBD范围过大,他将CBHI>4, CBII>80%的地区称为CBD的“硬核”——真正具有实力 的CBD,该区是白天人流量最大的集结区,主要集中了①
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
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 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 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 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 (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 市社区的更替。 ②他忽视了人类的文化属性,忽视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层次的 分析,他的学说是基于均质性的平面上推论的,对现代交通运输考 虑很少(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后来一些学者虽仍采用伯吉斯的同心 环模式,但却赋予了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 模式。
香港中环的CBD
上海CBD现代大都市的CBD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产物,是适应生产 力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 这里聚集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聚集着实力雄厚的企业工国, 还有与之匹配的专门创造财富神话的精英部落。 当今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类三大 职能设施构成。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包含一定量的传统的商业零 售类职能设施。CBD既是经济运作管理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中 心和生产服务中心,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 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管 理、金融、服务的创新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经济变革的 发源地。
金融部门、②出售高档或专业化特殊商品的零售商业部门、
③大公司总部等社会专业化部门。其余地区称为“核缘”, 是一个密度相对较低的,起到支持核心作用的外围组织结 构,主要分布了批发业、轻工业和一些低级住宅区。
1972年美国新建高档办公建筑的租金比较表
(单位:美元/平方英尺/年)
三、CBD的内部地域结构
其他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
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
多核心模式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 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区、轻工业 区、重工业区、住宅区、近郊区和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
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多核心模式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
当代城市CBD的主要特征:
城市的功能核心区 该区是城市经济、科技、
文化、商业等高度集中之地 交通便利 人流、车流、物流巨大 白天人口密度最高 昼夜间人口数量变化最大 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 地价最高 高楼林立 土地利用率最高
二、CBD的界定
进行CBD的研究,首先要划分确定其界线。1954年,美
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研究认为,CBD具有以下
特点: ①区域内常住人口密度最低;
②商店、办公业在区域内密度最高;
③人口流量最大; ④地价最高。 其中,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点。在具体 划分界线时,首先要以街区为单位进行详尽的土地利用调查, 然后利用各街区土地利用状况,根据CBD高度指数和强度指 数大小进行判断。
(二)均质度
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
观点,其计算公式为: D=λ(1-H)
其中:λ:系数; 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
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H ( x) Pi log Pi 其中:Pi:当x取xi时的概率(一般用用地比重表示)
i 1
n
W W D 1 n i log n i Wi Wi i 1 i 1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一)概念
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
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
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