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6—2010年建设规划

遵照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司[2000]36号),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学习借鉴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我校几年来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结合学校和谐创新校园建设和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等时代特征,把握时代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国家级基地建设要求为标准,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融合,促进学校和谐创新校园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和谐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立足学校,面向社会,适应需要,发挥特色。

即: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优势,面向时代发展要求,以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为背景,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科技文化为特色,以品牌建设为亮点,形成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行业文化特色与学校文化特点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三、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培养队伍,营造氛围,建

设体系,延伸平台,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形成“特色突出、氛围良好、追求卓越、和谐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在2008年,通过教育部的中期检查评估;2010年前后通过教育部的评估验收,成为有辐射与示范作用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建设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突出特色,即结合三大行业的特征与要求,形成以绿色与环保文化、质量与安全文化、创新与审美文化为重点的科技文化特色。整体提升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促进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全面推动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

(2)夯实基础,即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基础。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成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

(3)培养队伍,即文化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产生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成果,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4)延伸平台,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渠道平台。加强专业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与第一课堂教育紧密结合,有机联系,拓展延伸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

(5)营造氛围,即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丰富内涵、拓展外延的氛围;实现学校、学院、学生社团上下联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左右互动,专业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的文化素质教育协调机制。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基建项目,注重发挥作用和效益。形成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制度。

(6)建设体系,即文化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科技文化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想结合的体系。

四、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形成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1)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名课程、名教材工程

把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总体的课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形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特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现有基础上按“3个类别、4种模块”分类建设,即基础类、核心类、拓展类3个类别,每个类别中又具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欣赏、体育文化4个模块,到2008年,基本形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大特色课程建设力度,重点建设科技发展史类和文化发展史类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到2010年,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8~10门校级精品课程。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网络教学试点。加大教材建设的立项和出版资助力度,到2010年,出版6~10部高质量、有影响的文化素质教育类的教材和著作。

(2)开设素质教育实践课程

从2008年上半年起,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社会调查与实践”课程,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保证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次有知识基础、有教师指导、有一定质量保证的社会实践,构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载体。

(3)开设素质教育新课程

结合我校大部分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努力挖掘科技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是抓专业导论课的规范建设,加强其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二是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以立项的形式组织教师开展与专业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试点,形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2.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活动,培育和形成第二课堂教育体系。

(1)开展每学期“百场素质教育讲座”活动

组织一系列高水平、高档次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形成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品牌和亮点。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利用行业资源、校友资源、董事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