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植物在成长的教案详解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植物在成长的教案详解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成长过程以及植物的生命形态;2.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能简单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3.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并能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植物的生命周期;2.光合作用的过程;3.各种植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定位不同类型的植物;2.理解光合作用;3.通过阅读图表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方法:板书法、小组合作法、听说课交流。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孩子们从学前班以来种过的植物,引发孩子们对植物成长的注意。

教师提问:“我们种的植物是怎么长大的?植物有哪些生命形态?您的家庭有种什么植物?”2.识别植物特征。

教师让孩看看植物,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植物是什么类型的。

然后教师为孩子们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形态。

3.光合作用。

教师简单地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同时展示一些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的图表。

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

4.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师展示一张植物的生命周期图表。

教师讲解植物在不同阶段需要的营养和环境。

这些信息有助于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5.小组合作。

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植物。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忆来找出植物的特点和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在他们完成小组任务后,他们将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6.结论。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提醒孩子们需要好好照顾身边的植物,让孩子们培养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到了植物的不同特点,加深了对植物生命的总体理解。

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也意识到光合作用对植物成长的重要性以及照顾植物的重要性。

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对孩子们的自然观念有所启迪,同时也为其在后期科学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材以观察土壤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观察、实验等探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在观察和实验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对土壤的认识相对较浅,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土壤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的特点。

2.难点: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土壤的特点和实验过程。

2.实验材料:准备观察土壤的实验材料,如土壤样本、放大镜、铁铲等。

3.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观察土壤。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土壤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教案

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
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1 .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1 .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痕迹不明显)
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
(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
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蝴蝶,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出示教材26页的图片。
(2)思考并回答:这些是昆虫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第3步,在胸部的两侧分别粘上三对足。
教师引导:我们在制作昆虫模型的时候,哪个部位使用哪种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用最细的枯树枝做触角,用稍粗一点的枯树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树枝按照身体比例截取做头、胸、腹,用开心果果壳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签等材料制作。
学生制作昆虫模型,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昆虫模型。
同学们猜:蜻蜓。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游戏。
举例:
螳螂——它常常扮成绿色植物,这有利于隐蔽自己。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全身呈黑色或棕色,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爬起来敏捷自如。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一、美导
出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昆虫的名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三单元《一天的食物》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三单元《一天的食物》教学设计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种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第3课主备人:投放日期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3、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1.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3.通过对均衡膳食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第1课主备人:投放日期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2.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准备】为每位学生准备: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参照教科书第48页)。
教师准备:均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板书课题)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二、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2.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3.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三、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2.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白纸、放大镜、空塑料瓶、白纱布、学生手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土壤里都有什么?学生(预设):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2)教师课件展示三张不同类型土壤的照片,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土壤?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二、探索1.思考与讨论教师出示三种成分含量不同、已编号的土壤,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土壤呢?学生交流。

2.观察土壤的外面特征(1)教师发放实验材料:三种土壤以及放大镜。

(2)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先用眼看、鼻闻、手摸的方法进行观察,用肉眼观察,对于细小的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用鼻子闻,一定要用扇闻的方式;用手摸时,可以采取用手指捻摸的方式,并注重手指的感觉。

哪个摸起来感觉粗糙、硌手?哪个摸起来细腻、柔滑?哪个介于二者之间?(3)学生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内。

(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3.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1)教师提问:怎样比较土壤的粘性?师生共同研讨,得到比较三种土壤黏性的方法(用手分别揉搓潮湿的三种土壤,看哪一个能搓成球)。

(2)学生实验,用手分别取少量三种土壤进行揉搓,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土壤和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岩石和土壤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对岩石和土壤的深入了解还不够。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知道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2.难点: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2.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和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岩石和土壤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重点讲解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加深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实验内容包括:岩石的硬度、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肥力等。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掌握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岩石,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岩石和土壤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掌握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岩石,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2.难点:岩石和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不同类型土壤和岩石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

3.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4.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视频、动画等。

4.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岩石和土壤。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第三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日照、昼夜和季节的影响等;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日照、昼夜和季节的变化3.经纬度和时区的概念4.世界各地的不同时区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影响;•日照、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日照、昼夜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与学生互动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日照、昼夜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辅以图片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探究(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照、昼夜和季节的影响,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拓展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通过经纬度和时区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时区及其特点,并展开讨论。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总结归纳,以及课堂小测验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通过观察家庭和周围环境,总结自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但在实验环节的指导和组织上还需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为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三单元《观察变质的食物》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三单元《观察变质的食物》公开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三单元(5.观察变质的食物)公开课教案观察变质的食物变质的食物是不能被食用的,如果不慎食用了变质的食物,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识别怎样的食物属于变质的食物。

我们曾经观察过发霉的面包,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是的,面包发霉之后是这样的。

那么,发霉的面包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它和新奇的面包有什么不同呢?你观察得非常细致,发霉的面包颜色变了,在面包上有一些绿色或黑色的毛毛。

其实这是由于面包被霉菌引发霉变而形成的。

而且这些毛毛还会继续生长,直至长满整个面包外表。

发霉的面包还有什么特点呢?是的,如果你用鼻子认真闻一闻,你会闻到一股发霉的味道。

这个时候的面包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不然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有可能会导致你的肠胃出现问题!现在,我们再来观察其他一些变质的食物。

为了能够和变质的食物进行鲜亮的比照,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新奇的食物吧。

老师为你带来了新奇的鱼干和面条,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观察它们呢?你真是太棒了,你说得很对,我们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还可以用手摸,看来你已经具有了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意识了。

真是个严谨的小科学家。

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对食物进行观察,细致观察它的颜色等特征;还可以利用鼻子闻,这时候,肯定要记住闻气味的正确方法是扇闻;最后,我们还可以用手摸,摸一摸食物是枯燥的还是湿润的等。

现在我们就开始进行观察吧。

请你肯定要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记录哦。

好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吧。

在观察新奇小鱼干的过程中,我们用眼睛发觉了小鱼干是银色的,但是有一些地方是黄色的。

它摸起来硬硬的,而且比拟枯燥。

闻起来就像海鲜的气味,还有一种我们平常吃的鱼片的那种清香。

而新奇的干面条则是一条一条的,白白的,干干的,摸起来很硬,但是一使劲儿就断了,碎了。

闻上去有一股面香味儿。

既然你已经观察了新奇的食物,那么你想不想了解它和变质的食物有什么区别呢?信任你已经迫不及待了。

杭州2022-202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

杭州2022-202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

实验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分工要求。

③学生思考岩石观察记录表中的学习要求,思考怎样去观察,如何完成。

(2分钟)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观察岩石化石标本实验盒中的花岗、砂岩、大理岩,按下列要求和步骤观察,并展开讨论,完成岩石观察记录表。

(15分钟)
①仔细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是否有条纹,层次,是否有半点、小孔。

②用放大镜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它们是由颗粒组成的吗?颗粒大小一样吗?可以
看出是有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
吗?
③用手分别触摸这三种岩石标本的表面,感觉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
❹用手电筒照射这三种岩石,看一看它们有没有光泽。

(5)分别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小组展示交流。

(8分钟)
2.小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学习任务。

教师巡视指导。

3.学习成果交流展示
(1)【呈现】随机选取一或二个小组成果展示汇报。

4.查看报表,达成测评,并指导点拨。

【呈现】选择题
(1).用铜钥匙刻划岩石,不能刻画出痕迹,但用钢钉可以划出划痕,我们可以判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2课第 1课时。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性质,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岩石和土壤的成因,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预习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构成、地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初步认识岩石和土壤。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密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一课动物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

知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例如换毛、迁徙等。

知道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例如不同的鸟喙和鸟爪。

2.科学探究针对蚯蚓雨后钻出土壤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气是否被挤走、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回想饲养动物的经验,能总结出动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季节的变化,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能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科学立场、STSE乐于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

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蚯蚓、土壤、水、水壶、纸盒;若尔盖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及黑颈鹤和狼的改变等资料;分歧形状结构的鸟喙和鸟爪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葫芦浮在水面,骆驼刺扎入土里。

植物向光又向水,动物冬眠或迁徙。

各种现象找根底,环境与生物啥关系?(2)讲述:本单元我们将进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教材P26页上方情景图。

下雨后,很多蚯蚓从土壤中钻了出来,这是为什么?(4)作出猜想:也许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空气跑掉,缺氧)。

(5)继续斟酌: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怎样通过实验来研讨?(二)新课研究1.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1)作出假设: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玻璃杯等。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棉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如下:a.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b.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细腻程度。

c.将土壤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d.将土壤放入棉花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岩石的分类及转化关系。

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理解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实际的岩石认识岩石的分类。

2.通过实验更好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更好地认识自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很多帮助。

教学重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岩石标本、土壤、量筒、水、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土壤下的植物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1观察三种岩石,可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石头,进行展示。

教师展示的三种代表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已有的岩石标本进行系统分类。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条件。

二、活动2观察土壤,教师给出一些录像资料,其中包含土壤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概括土壤的概念。

教师提供土壤给各小组, 指导各组学生观察土壤。

教师给各个小组发放吸水纸,让学生体验土壤中的水分。

三、活动3土壤与水混合,讲清实验过程和方法,请同学猜测混合结果。

利用实例,说明土壤中的水、空气(氧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四、活动4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如何不利于植物生长的。

观看多媒体课件描述土壤中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作用。

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进行物质循环。

五、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你认为岩石和土壤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从哪里发现它们?2.我们可以从岩石和土壤中知道什么?3.你知道岩石和土壤各有哪些用途?六、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调查一下当地有什么岩石,土壤是什么样的。

板书设计: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1•岩石:陆地上的岩石、海洋中的岩石。

2.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推断地球的年龄。

3.岩石中的动植物痕迹表明地球的先前状况。

4.岩石与土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第7课 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第7课 比较不同的土壤

第7课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材P56~57)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探索一:观察三种土壤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编号的土壤样品。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预设:先用肉眼看,再借助放大镜观察,比较颗粒大小;用手摸、捻,感受粗糙程度;还可以加水,用团揉的方法比较土壤的黏性。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观察土壤的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些方法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活动帮助卡,并填写观察记录。

探索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1.提问:刚刚我们通过观察,比较了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和黏性,那么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如何呢?大家可以试着猜测一下。

(预设:1号土壤渗水性最好,2号土壤渗水性最差,3号土壤渗水性居中。


2.追问:我们可以通过哪种方法来检测土壤的渗水性呢?(预设:将水倒入土壤中,观察水流过土壤的速度,流速快的渗水性好,流速慢的渗水性差。


3.活动:播放漏斗的制作及比较土壤渗水性实验的演示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了解实验材料的组装和实验方法。

4.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设计意图】通过对土壤的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同时有利于建构关于土壤的科学概念。

研讨汇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简析】第2-4课为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岩石展开。

本课是研究岩石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岩石和土壤对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课开始将对岩石和土壤进行更细致、科学的观察研究。

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本课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共有三个活动:1.引导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去观察三种岩石的外部特征;2.学习科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3.根据探究中记录的表格,总结归纳出三种岩石的特征,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和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岩石的结构特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岩石。

在上一课的学习后,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观察岩石还有一些更细致、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比较陌生,但也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在完成本课的学习后,相信学生已经能区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但对于完成岩石特征知识的迁移,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巩固。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思维]借助参照物,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探究实践]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由浅入深地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细致、科学的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在观察岩石的过程中,保持对岩石的探究热情,意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岩石与土壤”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观念,并通过探究岩石与土壤本身的价值来增强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主要安排了4个活动:观察并描述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交流岩石和土壤的来源地及用途、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整理我们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其中“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岩石和土壤不但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更是人类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资源,因为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这也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提供了认知铺垫。

【学情分析】岩石和土壤随处可见,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以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壤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的地球形成与演变的历史。

本节课对学生采集来的岩石和土壤的来源、特征、用途进行简单观察讨论后,再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到岩石和土壤不仅仅是地球重要的物质组成,更是地球变迁的重要研究资源。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和观看视频,知道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用途广泛,认识到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故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科学思维]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学习感悟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

[探究实践]用气泡图等方式记录岩石和土壤的特征、用途及相关的故事。

[态度责任]在展示交流中,产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意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难点]根据视频、图文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分析、推理出它们记录下地球形成演变的历史。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在研究《生物与环境》这个单元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课件上展示了一张下雨后蚯蚓从土壤中钻出来的情景图,我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

猜测可能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缺氧。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究一下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为了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材料。

需要多条蚯蚓,以及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过多、潮湿和干燥的土壤。

在小组中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以及蚯蚓的数量是否需要考虑,用一条还是多条做实验等问题。

然后,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最后,小组之间可以交流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优化实验方案。

除此之外,在本课中,我们还将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同时,我们还将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并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植物如何适应它们所在的环境,以及它们为了生存而具有的一些特性。

二)知识讲授1)向光性的实验a.教师向学生展示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放在两个相同大小的纸箱里,一个纸箱盖上盖子,另一个不盖。

b.让学生猜测两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c.教师告诉学生,未盖上盖子的绿豆苗会向阳光生长,而盖上盖子的绿豆苗则会弯曲向阳光生长,这就是植物的向光性。

d.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得出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2)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a.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的形态结构,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水中的荷花等。

b.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发现它们与所在环境的特点相适应,比如仙人掌的刺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荷花的叶子宽大可以浮在水面上。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岩石和土壤的故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岩石和土壤的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探索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岩石和土壤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让学生知道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和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3.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实验动画等。

2.实验材料:岩石和土壤样本、放大镜、铁锤等。

3.作业纸:用于学生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岩石和土壤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岩石和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岩石和土壤样本。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晶结构,用铁锤敲击岩石,观察岩石的硬度。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我们身边的岩石和土壤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科书上的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
(2)小组阅读探讨:“宝塔” 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3.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2.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D.维生素组: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F.水组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
第三单元 食物
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3.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小结: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三、小结
3、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三、小结
2、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3.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4.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要求:
(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
(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
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
(3) 你们还有怎么划分类别的?
(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2.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调查 “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种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2)分小组探讨交流。
(3)汇报交流。
A.蛋白质组: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
B.糖类组。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
将我们“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片)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与均衡膳食“宝塔”图对照,看看我们的食物搭配与食物均衡膳食“宝塔”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进?
(2)展示交流
投影仪展示各组改进后“一天的食物”记录表,全班交流再改进。
2.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3.通过对均衡膳食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2.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3)探讨膳食搭配
过渡:为了让我们的身体保持长期营养均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膳食搭配原则?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1.荤素搭配。
2.粗细粮搭配。
3.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4.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6.喝一些水;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 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