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苏科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word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w o r d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走进分子世界【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预习过程】1、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
3、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学习过程】1、选择分子模型[演示实验]:用放大镜观察粉笔线条。
说出现象,并说明粉笔的结构。
[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水为什么变成紫红色的。
[演示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于玻璃管中,说出现象,并说明这能说明什么问题?以下是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那种结构能够解释上述现象,请选择,并尝试解释。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我选择:。
2、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的,用模型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但分到一定程度,物质的性质就会。
例如:。
我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
3、分子直径的数量级:_________________4、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
[实验]:红墨水滴入水中散开,整杯水都变红了。
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
5、大量实验表明:分子一直处于中。
[实验]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观察到的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
6、既然分子间有间隙,且分子间有吸引力,物体应该很容易被压缩。
但是,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力。
7、纳米材料具有很多特殊性能,例如。
1nm= m8、阅读课本,你能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吗?【当堂反馈】1、保持物质化学的性质的微粒叫做,一般分子的直径大小为 _____ 。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从复习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学案【课程标准】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和防止静电的方法。
【知识梳理】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物质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分子间有________.(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________中,物体的_______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分子间不仅存在_______力,还存在_______力.2. 静电现象(1)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物体,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现象证明了电子的普遍存在,从而揭示了。
(2)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3. 比分子更小的粒子(1)英国的物理学家_________首先发现了电子的存在.物理学家__________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2)原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3)质子带_______电,中子________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__________的更小粒子组成的.4. 宇宙探秘(1)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_______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又是________系数以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银河系又只是浩瀚________中普通的一员.(2)宇宙是有起源的、___________的和___________的,能够证明宇宙在继续膨胀的有力证据是:星系光谱的现象。
【典型例题】例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证明分子间有间隔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斥力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例题2:平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A、物体的原子内没有电荷B、原子核内所带正电荷与中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C、原子核内中子不带电造成的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核外电子的负电数相等例题3: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学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学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教学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7.2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教案一——从粒子到宇宙.docx
期末复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简单的热现象,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果模型。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及应用。
了解静电现象。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静电现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教学难点】分子动理论、静电现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过程】一、基本概念整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了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组成的,分了间有;(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散:不同物质相互,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______ 斥力。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了是组成的,原了是由和组成的,原了核是由和组成的。
电子带电,质子带电,中子电,原子核带电。
5.汤姆逊发现(1897年);卢瑟福发现(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1932年);盖尔曼提出____ 设想(1961年)。
6.自然界两种电荷:电荷和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_______ ,异种电荷相互O带电物体能吸引O7.(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的距离。
8.(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o二、典型例题例题1.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这主要是()A.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导致的B.山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排斥力导致的C.由于墨水分了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导致的D.由于墨水分了和水分了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导致的例题2.关于从粒子到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B.海棉能吸水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C.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了间有引力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例题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D.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例题4.在原子核中,带正电的粒子是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三、举一反三1.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因橡胶棒产生了电子而带负电B.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的结构模型C.扩散现象同时证明了分了在不停的运动和分了间有空隙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山于分子受热变大2.我国已开展空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工作.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人吸入后会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PM2.5的直径为2.5nmB. 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C. PM2.5在空中受到的是非平衡力作用D. PM2.5的空间尺度小于电子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磁铁能吸引大头针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D.香气袭人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4.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B. 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没有排斥力C. 在中子、氢原子和水分子中,水分子最小D.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四、当堂检测1. 下面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翳误的是A.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C.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C.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3. 榴莲因其果肉香甜又富有营养,被称为水果之王。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4宇宙探秘教案设计(pdf)(新版)苏科版
-探索
③重点句:
-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是一个持续膨胀的过程。
-恒星经历了诞生、演变、死亡的过程,是宇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宇宙尺度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广阔无垠。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板书设计:
```
宇宙探秘
1.宇宙起源
-大爆炸理论
2.恒星演变
-诞生→演变→死亡
3.宇宙尺度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宇宙的起源、发展及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
-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演变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学会使用望远镜等观察工具,观察天体运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学会在项目导向学习中,运用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深入探索宇宙奥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4宇宙探秘教案设计(pdf)(新版)苏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4宇宙探秘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第4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宇宙的奥秘展开,引导学生从课本基础知识出发,探索宇宙的起源、结构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通过讲解、讨论与互动,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宽对宇宙的认知视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苏科版教材,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理性思维与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宇宙探秘,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宇宙现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与新教程要求紧密关联,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全章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全章教案从粒子到宇宙【知识梳理】1.走进分子世界A.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些物质的分子.B.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动动中;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说明:①不同物质内部分子间空隙的大小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也会不同,比如温度、压强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②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称为热运动.③分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m时,这个距离称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m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很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C.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三态的性质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水例外,水结冰时体积变大);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增大,如水在汽化为水蒸气时体积要增大约1 700倍,物质在物态变化时发生体积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为l×10-10----5×10-10 m,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每个分子只能围绕某一点振动,因此,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为固体分子间距离的两倍左右,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每个分子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因此,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无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每个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此,气体无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而且很容易被压缩.D.纳米科技简介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约在1—100纳米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科学和技术,这一技术使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水平,可以说是当今最重要的新兴科学技术之一.任何材料通过复杂的纳米机器都可以制成纳米尺度的超细粉末,当物质小到纳米尺度时,它的理化性质都有所变化,具有一些奇异和反常的性质,如块状金的熔点是l 064℃而制成纳米的超细颗粒后,熔点只有33℃;铜到了纳米级就不导电;而绝缘的二氧化硅在20 nm时却开始导电;通过纳米技术,陶瓷可以变得有韧性;通常在高温下才能烧结的材料,通过纳米技术在低温下就能烧结,而且能将不易互熔的金属冶炼成新的合金.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已成为世界各国纳米科技发展的热点,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的几何尺寸小到纳米尺度,并且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例如:①纳米金属颗粒纳米金属颗粒表面上的原子十分活跃.实验中发现如果将铜或铝做成纳米颗粒,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发生爆炸,可用纳米金属颗粒的粉末做成固体作为火箭的燃料、催化剂.②纳米金属块体金属纳米颗粒粉体制成的块状金属材料,会变得十分结实,强度比一般金属高十几倍,同时又可以像橡胶一样富有弹性.③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石墨中一层或若干层卷曲而成的笼状“纤维”,内部是空的,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它的密度只有铜的1/6,而强度却是铜的l00倍,轻而柔软又非常结实的材料可用来制作防弹背心.如果用纳米管做成绳索,则从月球上挂到地球表面也不会被自身重力所拉断,可以用它作为地球——球乘人的电梯.④纳米氧化物材料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最大本领是在电场作用下或在光照下迅速改变颜色.作为士兵防护激光枪的眼镜和广告板,在电、光的作用下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⑤纳米陶瓷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有一定的塑性、硬度大、耐高温,会使发动机工作在更高的温度下,汽车会跑得更快,飞机会飞得更高.⑥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可以做成小型激光的光源,它还可以直接吸收阳光中的光能并直接转变为电能,它还能使海水淡化.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力、电、热、磁等性能,应用前景极为广泛.诸如现在有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机械学、纳米化学和纳米加工等.预计纳米技术将超过计算机工业,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时代的核心.到那时,纳米电子学将用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巨型计算机可被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技术可将几吨的卫星减至几克;微型机器人可进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工作,英特尔公司宣布已制造出30 nm的量子半导体.2000年10月29日,科学纳米技术科学研究中心成立,进行纳米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纳米科技将使人类进一步掌握物质世界的规律,掌握改造微观世界的武器,对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2.探索更小的微粒A.分子由原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玻璃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硅原子组成的;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如石墨、金刚石、富勒烯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氧气是由氧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B.摩擦起电a.摩擦起电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是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如头发、纸屑、通草球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必须是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这是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因此,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的转移,在摩擦起电中,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带负电,因此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带的是等量的异种电荷.由于分子和原子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带电的,而磨擦起电使物体带上了电,说明原子是可分的.b.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叫正电荷,另一种叫负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捧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推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c.在静电现象中,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的原因:①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d.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若相互吸引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②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③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一个已知的带电体,若相互吸引或相互推斥则带电,反之则不带电.C.微观粒子a.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历程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61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的设想. b.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在发现电子以后,物理学家们对原子内部的情况提出种种猜想.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如图所示,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直径约为l0-14m~10-15m的核,这个核的体积只有整个原子的一百万亿分之一,但它却集中了整个原子质量的99.99%.原子核带正电,带负电子的电子绕着这个原子核高速旋转,这好像地球绕太阳运动.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这样的模型称为原子的行星模型.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一个质子的质量等于一个中子的质量,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倍.说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并不是原子存在的真实状况,实际上核外的电子并不是像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样,核外电子的运动并没有确定的方向和轨道,只能用电子云描述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大小.离核近外,电子出现机会多,离核远外,电子出现机会少,这是现代物质结构学说.c.物质的结构层次说明:除了氢的同位素“氕”以外,其他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共同组成的,氕的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是特殊的情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但是夸克的种类不同.现以由碳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富勒烯来展示一下分子内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关于“粒子世界概貌”,请同学们参看教材中的“信息快递”.D.加速器a.加速器顾名思义,加速器就是用来使粒子加速的机器,它通过电磁场的不同组合形态,实现对电子、质子、或重离子等带电粒子的加速,能产生几百兆到几千兆电子伏能量的高能粒子流.这些高能粒子流就象炮弹一样,可以打人物质的深层结构,从而使人们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粒子的能量越高,越能深入到物质的内部,因此,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在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建设了各种不同用途的加速器,粒子的能量越来越高,我国在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已经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此外,在兰州、合肥等地建成了重离子加速器等不同功能的加速器.加速器的建造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高真空技术,超导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加速器在帮助人们进一步探索微观粒子世界奥秘的同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电子加速器开始用于癌症的治疗.粒子加速器还用于工业探伤、食品的防腐与保鲜、复合材料的生产以及医疗用品消毒等.b.高能物理学中的能量单位常用单位是电子伏(eV),此外,还有千电子伏(keV)、兆电子伏(MeV)、吉电子伏(GeV)和太电子伏(teV).1 teV=103 GeV=106 MeV=109 keV=1012 eV通常我们称能量E<100 MeV(原子能爆炸时的核作用在此量级)为低能,l00MeV<E<3 GeV为中能,E>3 GeV为高能.3.宇宙探秘宇宙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教材中“宇宙”一词指的是观测宇宙,即人类目前探测范围所及的空间和时间中物质世界的总称.A.量天尺的单位天文学中,天体之间相距遥远,用米、千米作为距离单位显得太小、很不方便,为此采取一些特殊长度作为距离单位.一个天文单位(AU):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1.y):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通过的距离.1 AU=1.496×1011m1 I.y.=9.46×1015 mB.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由近及远的1608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改进,人类的视野便不断地向着宇宙的深处延伸.18世纪以前,人类的观测能达到直径约l.2×1010km的太阳系;后来逐步扩大到直径约为l×105I. y.,包括约2 000亿颗恒星的银河系;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已能“观察"到1×108I.y.距离的星系;到50年代,扩大到l×109I.y.;到60年代,又扩大到l×1010I.y.;现在,人类已能观察到3×1010I.y.空间范围的星系.观察表明,在3×1010 I. y.这个空间范围内,有几十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约有1 000亿颗恒星.据科学估计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 000亿个.在晴朗夜空的空烁群星中,有一条横亘天际的光带,它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中而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银河系是宇宙中数以千亿计的星系中的一员.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边缘,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和太阳组成,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这一系统层次由高到低可分为:宇宙一星系团一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恒星斗行星斗卫星.说明:成百上千个星系集合成的星系系统称为星系团.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简历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关注、探索着宇宙.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很有限,并具有浓厚的神话与宗教色彩.大约在三四千年前,古代的巴比伦人已经把天空中较亮的星星组成了各种有趣的形状,称为星座.巴比伦人创立了48个星座.后来,希腊天文学家给它们取了名字,有的星座像某种动物,就用动物名作为星座的名字,有的星座是以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名字来命名的.现在,国际通用的星座共88个,是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学会重新划分和决定的.早在十六世纪以前,天文学家落下闳、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等,设计制造出精巧的观测仪器,通过恒星观测,以定岁时,改进历法,产生了“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浑天说”——天地像蛋,地在中心,天在周围;“宣夜说——天没有一定的形状,无限而空虚,日月星辰就悬浮在空虚之中自由自在地运行着等宇宙结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有局限性,但其中也有现代宇宙结构观可以借鉴的成分.在古代欧洲,公元二世纪,托勒密在他的《伟大论》一书中提出了“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并静止不动,太阳、其他行星和卫星都围绕着地球转动,地心说是根据有限的观察资料拼凑起来的学说,虽然能较为完满地解释当时观测到的一些行星运动情况,并在航海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很多时候与实际情况不符.“地心说”在一千多年后的十六世纪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1543年,哥白尼通过30多年的观察与分析,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着太阳按一定的周期转动.日心说虽然仍未超出太阳系的局限,但却把地球从居于宇宙中心的特殊地位降为一颗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等宗教教义不可冒犯的神话,它作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第一次使宇宙的阐述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及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坚信并推广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此受到了天主教会的酷刑.当然,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哥白尼日心说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等观点实际上也有一些局限和错误.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创制了大型精密的天文仪器,并对行星进行了精密观测和记录,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与开普勒同时代的近代天文学的创始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发现金星的圆缺变化,木星的四个卫星以及它们绕木星的运动,这给哥白尼的日心说以有力的支持.1666年,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建立起天体力学,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牛顿还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和棱镜,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准确预测到一颗大慧星回归的时间为75~76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哈雷还用精确的天文仪器观察到恒星也在运动.近一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由太阳和太阳系逐步拓展到恒星世界、银河系、河外星系和星系团,并触及到宇宙的结构和演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银河系外找到了新的星系,它们都跟银河系一样,由许许多多恒星汇聚而成,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表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在膨胀.60年代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分子,人类亲自登临月球……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是^卷对宇宙探索的重大成果.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在不断深入.D.宇宙的起源宇宙从何而来?这是当今最大的谜.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宇宙,20世纪40年代末,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人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该模型认为,宇宙起始于一个“原始火球”,在原始火球里,温度和密度都高得无法想象,这时物质所处的状态至今还无法描写.这种状态可能极不稳定,在距今约150亿年前,由于我们还不知道的物理原因,这个火球发生了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的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在温度下降、体积膨胀的过程中,按有关物理知识,高能的光子可转变为各种正反粒子对.高能粒子与它们的反粒子湮灭转化为光子,余下的极少部分粒子(约10亿个粒子中留下1个)I在能量降低之后结合成轻的原子核,再进而结合成原子.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物质分裂成团块逐步形成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行星、生命等,直到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之一,支持该理论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观测事实:①各种天体的年龄都小于200亿年.②宇宙物质的化学组成.在地球上氦元素很少,但在宇宙中氦的含量高居第二,仅次于氢元素.宇宙中氢约占3/4,而氦占1/4,其他所有元素的含量还不到2%.若认为氦是由于宇宙中通过恒星内部核反应产生(4个氢原子聚变形成1个氦原子),我们可以估计一下银河系自诞生以来一共产生了多少氦,计算表明它仅提供了银河系中现有氦的1/10不到,这说明氦不可能是在一代代恒星生生灭灭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只能是宇宙形成时的原始物质组成部分.大爆炸宇宙论证实现今宇宙中所有的氦都是宇宙诞生后最初3 min形成的.③20世20年代哈勃关于星系光谱红移的重大发现,表明宇宙仍在膨胀.④1965年美国科学家彭其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表明,这种热辐射就是宇宙早期原始火球高温热平衡辐射留下的遗迹.这被认为是大爆炸宇宙理论最关键性的证据.⑤1991年4月23日,美国天文物理学家宣布,他领导的科学小组发现了宇宙诞生初期的物质云团,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的预言——在大爆炸之后.星系形成之前宇宙的结构应当是云团.这一发现还证实了科学家的另一个预言,即宇宙质量的90%存在于暗物质中,以往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宇宙总质量远比理论上计算出的宇宙总质量要小得多.这些“消失"了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暗物质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宇宙的未来: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某一数值,那么它将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如果它的总质量大于这一数值,那么天体之间的引力将使宇宙停止膨胀,并在这一巨大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形成宇宙“大坍塌",直至大爆炸前的状态,他们的这一发现,引起世界科学家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4月24日发表声明说:“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现.”霍金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 s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有了现在宇宙中的物质、时间、空间的概念.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理论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未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E.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简述虽然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火箭,但用于航天事业则是新成立以后的事.l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化空间科学研究机构,航天事业开始步入正常轨道.l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并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l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l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使我国的航天技术步人世界前列;l975年11月26 E1,我国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一号”成功,三天后回收卫星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1980年5月,我国开始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发射;1982年9月,实现用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l984年4月8日,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广播卫星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了运载火箭的技术.我国现在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火箭运载系列.l985年10月,我国正宣布“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火箭投入国际市场,以优惠条件承揽各国用户的卫星发射业务.相继为法国和德国提供搭载发射服务后,l990年7月4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送人地球同步轨道,从而打开了火箭正式投入国际市场,发射外国卫星的大门.在载人航天的探索方面,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航天科技人员独立解决了载人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难题,“神舟号"系列飞船的发射就是最好的明证.1999年11月20日,我国“神舟一号”试验无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神舟二号”于2002年4月1日发射发功后,2002年4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三号”飞船的技术状态已经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2002年12月30日凌晨,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地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人的千年期盼,梦圆浩瀚太空,“神舟五号”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杨利伟乘坐的返回舱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降落在预定的着陆场上,杨利伟的平安归来,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发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载着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太空.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在航行了325万公里,绕地球飞行77圈后安全返回,这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多人多天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目前,我国正进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嫦娥工程”的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发展我国的永久性空间站、载人往返运输系统及地面发射、测控、通信系统的研究.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开发利用宇宙空间的事业也有无限的前景.人民在和平开发利用空间方面,必将。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3. 了解宇宙的起源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宇宙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化学反应的实质。
2.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化学反应的实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 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原子的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
(3)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周期和族的含义。
(4) 化学反应: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典型的化学反应实例,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演化过程,以及宇宙的结构层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2. 原子的结构3. 元素周期表4. 化学反应5. 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物质的组成。
2. 请画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
3. 请列举三种元素,并说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4. 请解释铁生锈的化学反应过程。
5. 请简述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答案:1. 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课题: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演示】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学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物质构成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2. 粒子的结构:电子、质子、中子。
3. 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星系。
4. 宇宙的演化:大爆炸理论、黑洞。
5. 复习相关的实验和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回顾并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及其结构。
2. 学生能够描述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3. 学生通过复习,提高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黑洞的概念和宇宙的演化过程。
2. 教学重点:物质构成的粒子及其结构,宇宙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复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者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回顾与复习(10分钟):教师简要回顾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构成的粒子、粒子的结构、宇宙的组成和演化。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复习,记录重点内容。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复习资料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的问题。
4. 重点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视频或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学生进行自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2. 粒子的结构:电子、质子、中子。
3. 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星系。
4. 宇宙的演化:大爆炸理论、黑洞。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及其结构。
答案: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doc
§7.3探索更小的微粒K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 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K重点难点2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K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物体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2.什么样的微粒叫分子,分子的大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3.描述一下摩擦起电的现象.回顾摩擦起电的本质.4.分了是不是最小的微粒?有什么事实能证实你的观点呢?.以学定教(引入:观看PPT一显微镜下看人体)I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观察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水分子图片,从颜色、结构、形状、体积大小等角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学生答案得到初步结论:水分了中有更小的微粒,科学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观察生物分子,你又会有什么发现?观察富勒稀分子,对比前面的观察结果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总结得:r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I化合物分了:由不同原了构成的分了再来观察酒精分了,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酒精分了中有构成水分了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有构成富勒稀分子的碳原子。
)进一步谈谈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请同学们思考: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单质是否完全相同呢?分析书本图7-11中的三种物质结构,结合二种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得到什么结论?得结论:微观上原子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导致宏观上物质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差异。
II.原了的内部结构(按照科学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教学)(1)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回顾上节内容,你有何感想呢?(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微粒组成,正电荷量与负电荷量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主要介绍粒子物理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基本粒子的分类和性质;2. 强子、轻子等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特点;3. 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工作原理;4.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历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基本粒子的分类和性质,理解强子、轻子等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特点;2. 掌握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工作原理;3. 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历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本粒子的分类和性质,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工作原理;2. 教学重点:强子、轻子等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特点,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历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提出问题:“微观世界中有哪些粒子?它们是什么性质的?”2. 知识讲解:a. 讲解基本粒子的分类和性质,介绍强子、轻子等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特点;b. 讲解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以具体实例说明其应用;c. 介绍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历程,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乐趣。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基本粒子、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和区别,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基本粒子的分类和性质;2. 强子、轻子等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特点;3. 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工作原理;4.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历程。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基本粒子的分类和性质,强子、轻子等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书籍,参观实验室,亲身感受粒子物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微专题系列06——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微专题系列06——从粒子到宇宙教案在设计这个学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我计划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世界,发现问题,并从中学习。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自我。
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能够运用简单的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讲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同时,我也会引导孩子们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区分力的作用效果。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将准备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小球、滑轮等,以及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先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然后,我会向他们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并通过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我会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kids can apply their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计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为此,我将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其更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在探索中发展自我,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我计划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世界,发现问题,并从中学习。
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自我。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二、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二、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静电荷的性质和产生、消除静电荷的方法;3.熟悉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静电现象的概念和特点;2.静电荷的性质和产生;3.静电荷的消除方法。
三、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的概念和特点–静电现象的定义:指物体由于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现象。
–静电现象的特点:静电荷仅存在于物体的表面,呈现不同的极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静电荷的性质和产生–静电荷的性质:静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电荷的大小和距离有关。
–静电荷的产生:物体摩擦、接触和感应是静电荷产生的常见方法。
3.静电荷的消除方法–绝缘体上的静电荷的消除方法:将绝缘体挪动到离电场远离的位置,使电场中的电荷消失。
–导体上的静电荷的消除方法:通过接地使导体上的静电荷流失,消除静电荷的积累。
4.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静电粘附:如静电纸、静电贴等–静电干扰和防护:如防静电衣、防静电地板等–静电喷涂技术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静电现象为例,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概念解释和讲解–通过简单的例子解释静电现象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
3.实验演示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演示,如通过橡皮棒摩擦塑料薄膜产生静电荷,用金叶电计观察金叶的偏转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讨论分享和巩固–分组讨论静电荷的性质和产生方法,并向全班分享总结。
5.拓展应用和延伸–带领学生探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帮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2.学生能否准确描述静电现象的概念和特点;3.学生是否能够分析并解决与静电现象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选取了简单的实验演示和生活应用来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并加深其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探索更小的微粒”。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掌握原子的结构,以及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掌握原子的结构,以及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子的发现过程,原子核的组成。
2.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教师继续提问:“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探索更小的微粒。
2. 课堂讲解:(1)电子的发现: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实验过程,讲解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学生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
(2)原子的结构: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组成,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
(3)原子核的组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核的组成模型,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探索更小的微粒1. 电子的发现2. 原子的结构3. 原子核的组成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子的发现过程。
2. 请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请简要介绍原子核的组成。
作业答案:1. 电子的发现过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通过实验观察到,当电流通过含有稀薄气体的放电管时,管内会产生一种能够被磁场偏转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想一想】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Hale Waihona Puke 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教师介绍】1608年,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八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八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八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宿豫区关庙中心学校(初中部)教学设计活页
课题
宇宙探秘
主备人
张作续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学说”;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3)初步领略宇宙的神奇,培养对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学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点拨】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
【教师介绍】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教师介绍】但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2010年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2、宇宙中常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
个性设计
教学后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称看一些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你能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2.追溯历史
【教师介绍】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