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23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
![23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1c1c4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5.png)
23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物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文物修复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使学生了解我国文物修复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帮助学生掌握文物修复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物进行初步诊断、评估和修复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物修复实践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文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物修复技能。
学生特点:23届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我国文物修复事业贡献力量。
1. 文物修复基本理论:- 文物修复的定义、原则和分类。
- 文物修复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关系及法律、法规概述。
2. 文物修复技术与流程:- 文物损伤原因及评估方法。
- 文物修复的基本流程:清洗、加固、修补、复原、保护。
- 常用文物修复材料及设备。
3.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纸质文物修复实践。
- 陶瓷文物修复实践。
- 金属文物修复实践。
-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 文物修复与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 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作用。
- 数字化修复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安排,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进度依次为:基本理论(2课时)、技术与流程(4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6课时)、文物修复与现代科技(2课时)。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de26e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c.png)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探索遗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学内容- 历史文化遗产概述:介绍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遗产保护原理和方法:讲解遗产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如保护政策制定、修复与保护、传统知识传承等- 文化保护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如保护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当地社区等-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实践中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创新的遗产保护策略: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遗产保护策略,如数字化保护、社区参与等4.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结合PPT和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相关概念和知识-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和挑战-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案例,让学生从中反思和总结经验-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遗产保护项目、实地调研等5. 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与讨论: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精彩讨论,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业和论文:布置相关作业和论文,评估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所学,设计和实施一项小型遗产保护项目,评估其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6. 参考资料- 《文化遗产保护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遗产管理与保护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以上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备文化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学习计划 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
![学习计划 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530bb7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1.png)
学习计划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建筑面临被拆除或者破坏的命运。
为了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的知识和技术。
本文将提出学习计划,探讨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学习和实践。
一、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我们的历史、传承了文化和价值观。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 继承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优秀的传统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它不仅是对过去文明的致敬,更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3. 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不仅可以使城市增添历史韵味,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通过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我们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的途径1.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和构造原理,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是学习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专业课程、研讨会和培训项目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2. 实地考察和实践实地考察和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参观古建筑、文化遗址和古代遗址,我们可以亲眼目睹它们的独特之处并学习到实际的保护和修复经验。
同时,通过参与实际的修复项目,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区项目加入相关的志愿者组织或参与社区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们可以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习,同时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做出实际贡献。
三、制定学习计划1. 设定目标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是想成为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复人员,还是仅仅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做出自己的贡献?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规划与实施方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规划与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d7dd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b.png)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规划与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文物保护与修复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文物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其保护与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规划与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通过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历史、传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文物也是各个民族的独特标志和文化遗产,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来源。
因此,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事业,更是一项民族责任。
二、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现状和问题然而,当前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许多文物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破坏,亟需进行修复工作。
其次,由于保护意识的不足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一些文物在保护过程中受到了二次破坏,甚至被盗窃和流失。
此外,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才,但目前的资源投入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不足。
三、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规划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与修复规划。
首先,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要加强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要加强对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和创新,提升保护技术和修复水平。
此外,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四、文物修复的实施方案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
在实施文物修复工作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尊重文物的原貌和历史特征,保持修复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要注重修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同时,要注重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修复效果和质量。
此外,要加强对修复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文化遗产资源 思政教育
![文化遗产资源 思政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453475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e.png)
文化遗产资源思政教育
文化遗产资源与思政教育可以相互结合,通过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来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文化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结合方式:
- 参观文化遗产: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博物馆、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开展文化遗产研究:引导学生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
- 举办文化遗产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文化遗产讲座,介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 进行文化遗产创作:鼓励学生进行文化遗产相关的创作,如绘画、摄影、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
- 开展文化遗产志愿者服务:组织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文化遗产清理、修复、宣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将文化遗产资源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古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考古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461c3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f.png)
考古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考古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具备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为了实施好考古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我制定了以下方案。
一、课程目标:考古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文物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德智体美全面培养。
二、课程内容:1. 考古学概论:介绍考古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原理,阐述考古学对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2. 考古学方法:讲授考古学的基本调查和发掘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考古学成果:重点介绍我国古代遗址、遗迹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4. 考古学与文物保护: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5. 考古学与社会发展:探讨考古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考古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考古学的意义和作用。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考古实践活动,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期中期末考试:设立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考古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展示对于考古学课程的思考和理解。
3.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参与考古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评估其实践能力和研究成果。
五、思政教育: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古学的目标和意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对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
3. 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考古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考古学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六、实施方案:1. 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政修养,提高教学水平,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
2. 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安排。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方案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9f528d866fb84ae55c8d80.png)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方案(2011-2013)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文物和古籍传承着巴蜀文明。
但由于历史久远且易遭到破坏,目前大量的文物古籍需要修复和保护,但精通此类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根据这一现状,从保护巴蜀古籍、传承巴蜀文明出发,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我院从2009年开办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该专业根据未来社会对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与四川省博物馆合作办学,保持我院优势特色和开辟新路子相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新知识,加强综合素质”的原则,加强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并完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体现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渐进性和稳定性。
使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面、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
指导思想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目标专业立足于培养实用性人才、技术性人才。
结合当前中国文物、博物馆、考古行业总体学术研究型人才饱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奇缺的现状,通过三年的努力,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品牌专业。
将学生培养成岗位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主要服务于区域文物事业发展需求,能够为四川省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博物馆提供能从事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鉴定、考古、博物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力争三年内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文物鉴定与修复技术人员、文物保护技术工人、考古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文物保护利用与课程思政映射关系建立实践
![文物保护利用与课程思政映射关系建立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5ac8f3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3.png)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20.12探讨与研究D I S C U S S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过程由专人全程跟踪,实际装填量要符合方案要求。
4.更换滤芯对装置内生产航煤的4组滤芯及时进行了更换,企业以后的管理中定时检查、定期更换。
从图1可以看出,旧滤芯较脏,其中附着的杂质对航煤产品质量造成影响,使用年限长,过滤性能降低。
图1过滤器滤芯拆检情况5.定期脱水将J 101和J 102定期脱水记入《工作安排表》内,操作人员按照《工作安排表》执行和记录,装置技术人员定期对脱水作业进行抽查考核,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操作人员做到一日一脱水。
三、结论1.在生产中,通过降低加氢航煤产品中单质硫和硫化氢的影响,对控制产品银片腐蚀合格十分重要。
2.汽提塔通过改用氮气作为汽提介质的操作,可以减少航煤产品中单质硫的生成,通过稳定汽提塔塔进料温度,可以降低硫化氢的在汽提塔内的残留时间。
3.在航煤生产管理中,监督企业定期更换航煤滤芯、定期脱水、定期更换精脱剂,对稳定加氢航煤产品质量十分关键。
C(作者单位:原驻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军事代表室)参考文献[1]李秋燕.航煤银片腐蚀不合格原因及对策的浅析[J ].四川化工,2017,20(1):25—27.一、释题文物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基因库,2002年10月,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在对文物的保护范围及保护意义不断深化、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确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文物保护工作方针。
从文物生命的连续性来看,保护是基础,利用是价值的展现,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对文化历史的传承。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思考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ec389d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4.png)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思考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着眼于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
该课程应包括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讲解时,教师要注意将历史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发展历程和文物维护的实际操作情况,同时注重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例如,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物时,不仅要讲述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要介绍其构造和材料,以及现在的维护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结合实际操作、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青铜器时,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实地考察和讲解实际操作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制造方法和修复技术等。
如此,才能够让“中国古代史”课程真正与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现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欣赏文物的同时,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技术,培养出一批具备高水平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人才。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b66038f242336c1eb95eec.png)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学院专业负责人:赵慧群)一、建设基础(一)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养,适应当代文博工作需要,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鉴赏与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文物修复保护、文物鉴赏与管理的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具备纸质类(书画、古籍)和立体三维类(陶瓷、青铜)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管理与市场利用能力,能从事文物修复保护、鉴赏和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依据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文物修复师国家与行业职业标准,行业工作岗位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学校和工作室共同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为适应多能一专产教融合项目型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调整课程排序,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
图1 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岗位技能的难易程度,对学生专业岗位所对应的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采取由简到难、分层教学、逐级递进的方式进行。
书画、古籍、陶瓷、青铜四大核心修复技术专项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从模拟训练、初级难度到中高级难度逐级递进方式进行,实现了校内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与行业产教深度融合。
逐级递进式项目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依托项目型大师工作室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探索和实践的支柱,对师资团队要求极高,为此专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保障,努力打造一支以行业文物修复专家为核心,校内骨干教师为支撑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该课程体系为行业机构制定定向式技术服务标准,实现校内职业技术能力与行业实际岗位需求同步化培养。
图2 逐级递进式课程体系(三)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2006年以文物鉴定与修复(2016年教育部更名为文物修复与保护)名称开设以来,得到了社会和高职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毕业生多分布于档案馆、博物馆、拍卖行、古玩城、艺术品经营机构等对口单位,有些学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
由于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职业能力,文物鉴定与修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暂无毕业生)专业的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后劲,已在上海古玩界开始崭露头角,部分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
25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
![25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a6347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3.png)
25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文物修复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历史和现状。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受损文物进行初步评估和修复。
2.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文物修复技巧,如清洗、加固、拼接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对文物修复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 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文物修复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协作和沟通。
本课程针对25届学生特点,结合文物修复学科性质,以实践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为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文物修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一定的文物修复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文物修复基本理论:- 文物修复的概念、原则及方法- 文物修复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文物修复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2. 文物修复技术实践:- 文物修复常用工具和材料介绍- 文物修复的基本步骤与操作技巧(清洗、加固、拼接、补全等)- 文物修复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3. 文物保护与修复现状及发展:- 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历史沿革- 国内外文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创新与挑战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第1周:文物修复基本理论第2周:文物修复常用工具和材料介绍第3-4周:文物修复基本步骤与操作技巧第5周:文物修复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一)第6周:文物修复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二)第7周: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历史与现状第8周:国内外文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文物修复知识技能。
《我在故宫修文物》蕴含的思政元素
![《我在故宫修文物》蕴含的思政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101655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5.png)
《我在故宫修文物》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展示故宫文物修复的过程,可以让观众了解文物的珍贵性和保护修复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宫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修复这些文物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 匠人精神:故宫文物修复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修复师们展现出的专注、坚持和严谨的态度,可以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团队合作:文物修复往往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共同合作,修复师们之间的默契和协作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可以引导人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爱国主义精神:故宫文物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通过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6. 敬业精神:修复师们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让观众认识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敬业精神。
总之,《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故宫文物的珍贵性和保护修复的重要性,还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c6381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d.png)
课程思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设计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理解和保护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通过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体系;- 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定义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 介绍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分类。
3.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介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国际和国内法律法规;- 讨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和问题。
3.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 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 介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3.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分析- 分析国内外成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探讨案例中的关键因素和经验教训。
4.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相关知识点;-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 教学评估- 课堂测试: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课程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6.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经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材;- PPT:制作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的PPT;-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相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地考察。
7. 教学时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具体时程安排如下:- 第1周: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说明- 第2-3周: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第4-5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6-7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 第8-12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分析- 第13-14周:课程总结和学生论文展示- 第15周:课程评估和总结8. 参考文献- 国家文物局.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 2018.- 刘健.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人民出版社, 2016.- 陈秀华, 王云飞.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东方出版社, 2015.以上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系统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熟悉法律法规,掌握保护理念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能力。
文物保护管理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
![文物保护管理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a044a4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f.png)
文物保护管理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摘要:文物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综合性工程,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传承,更承载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在文物保护管理中如何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可行的教育策略不仅能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还能使其认识到文物保护事业与国家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关联,从而激发更多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思政教育文物保护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国家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在这一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物保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明确思政工作计划、专业课程设置、主题教育活动、法治观念强化、正面典型宣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物保护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文物保护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涉及国家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引导的重要任务。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和智慧的象征,对于国家形象和社会认同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在文物保护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势在必行。
这不仅是为了引导工作人员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物保护的社会责任,更是为了在实践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以及法治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要将文物保护视为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使工作人员认识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国家文脉传承和社会精神建设的积极贡献。
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则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通过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能更全面地认识文物的价值,并理解其对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贡献,当然也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思政教育的综合融入还能够提升个体工作人员的修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如可通过正面典型的宣传,激发工作人员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激情,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积极地担负社会责任,为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二、文物保护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1、制定明确的思政工作计划思政工作计划是在文物保护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
计划应明确思政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键要素。
革命文物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革命文物课程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6c4a2b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c.png)
一、课程名称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课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革命文物价值的认识,增强其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2. 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深化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具备革命文物鉴定、保护和修复的基本技能。
4. 促进学生将革命文物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革命文物概述- 革命文物的定义与分类- 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与价值- 革命文物在当代社会的作用2. 革命文物鉴定- 鉴定方法与技巧- 常见革命文物的特征识别- 鉴定过程中的法律法规3. 革命文物保护- 保护原则与措施- 保护技术与方法- 修复工艺与材料4. 革命文物传承- 传承方式与途径- 传承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5. 革命文物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革命文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革命文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革命文物教育的社会效益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革命文物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革命文物的价值与保护方法。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进行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
4.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共4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课时,实践教学16课时。
2. 教学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50%)和项目实践(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革命文物概论》、《革命文物鉴定与保护》等。
2. 辅助教材:相关学术期刊、论文、革命遗址介绍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展品、模拟实验室等。
七、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革命文物的基本知识,提高对革命历史的认识。
2. 具备革命文物鉴定、保护和修复的基本技能。
24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
![24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a4887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4.png)
24届文物修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到文物修复的重要性和责任感;3.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技术和流程,如陶瓷、书画、金属等;4. 学生能够掌握文物修复过程中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般性文物进行初步的修复和保养;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文物修复案例进行评价和总结;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文物修复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尊重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2. 学生能够增强对文物修复工作的热爱,培养敬业精神和责任感;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物修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4. 学生能够学会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尊重客观事实,遵循科学态度,具备批判性思维。
本课程针对24届学生特点,结合文物修复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文物修复能力,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文物修复基本概念与原则- 文物修复的定义、分类和意义- 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可逆性、可识别性、最小干预性、完整性2. 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我国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文物修复职业道德与规范3. 不同材质文物修复技术- 陶瓷类文物修复技术- 书画类文物修复技术- 金属类文物修复技术- 石刻类文物修复技术4. 文物修复工具与材料- 常用修复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常用修复材料的选择与调配5. 文物修复流程与方法- 文物修复前期调查与评估- 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 文物修复实施与监控- 文物修复后期评价与总结6. 实践教学环节- 案例分析:典型文物修复案例解析- 实际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文物修复实践操作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文物保护与修复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文物保护与修复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1e1d2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4.png)
“文物保护与修复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刘宾年
【期刊名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4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
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基础”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文保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之举。
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具体学情,探索出“三合三融”的课程思政模式,实现了专业课学习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总页数】4页(P33-35)
【作者】刘宾年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1
【相关文献】
1.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思政为例2.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设计——有机化学发展简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混合式教学在基
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4.课程思政背景下理实一体化课程线上线下混合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装调”课程为例5.“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探索——以思政元素教学案例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籍修复思政
![古籍修复思政](https://img.taocdn.com/s3/m/2546a2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b.png)
古籍修复思政
古籍修复思政是将古籍修复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
一种理念和方法。
它旨在通过修复古籍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自信。
古籍修复思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参与古籍修复工作,让人们了解和认识到古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古籍修复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和责任感。
3.团队合作精神:古籍修复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文化自信:通过修复古籍,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的博大精深,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5.思想政治教育: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古籍修复思政,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学院专业负责人:赵慧群)
一、建设基础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养,适应当代文博工作需要,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鉴赏与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文物修复保护、文物鉴赏与管理的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具备纸质类(书画、古籍)和立体三维类(陶瓷、青铜)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管理与市场利用能力,能从事文物修复保护、鉴赏和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文物修复师国家与行业职业标准,行业工作岗位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学校和工作室共同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为适应多能一专产教融合项目型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调整课程排序,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
图1 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技能的难易程度,对学生专业岗位所对应的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采取由简到难、分层教学、逐级递进的方式进行。
书画、古籍、陶瓷、青铜四大核心修复技术专项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从模拟训练、初级难度到中高级难度逐级递进方式进行,实现了校内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与行业产教深度融合。
逐级递进式项目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依托项目型大师工作室进行深度产教融
合探索和实践的支柱,对师资团队要求极高,为此专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保障,努力打造一支以行业文物修复专家为核心,校内骨干教师为支撑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该课程体系为行业机构制定定向式技术服务标准,实现校内职业技术能力与行业实际岗位需求同步化培养。
图2 逐级递进式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2006年以文物鉴定与修复(2016年教育部更名为文物修复与保护)名称开设以来,得到了社会和高职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毕业生多分布于档案馆、博物馆、拍卖行、古玩城、艺术品经营机构等对口单位,有些学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
由于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职业能力,文物鉴定与修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暂无毕业生)专业的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后劲,已在上海古玩界开始崭露头角,部分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
如上海三大古玩城(中福、云州、多宝)的总经理助理均为我院毕业生,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的业务主管均为我院毕业生,而其他省市的毕业生在修复保护及管理岗位已成为技术骨干。
以2018届学生统计,由于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职业能力,受到国家文物局水下中心、南海1号项目组、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西安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上海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陇西县档案局、海派美术馆、乒乓球博物馆、西安望宸阁修复有限公司、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云州古玩城、上海文博艺术品公司、老凤祥金店、亚一金店等众多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肯定与好评。
二、育人目标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工作对象为文物,其最大的特征是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一旦毁坏一件或一处,就永远失去一件或一处,就永远失去一件或一处文明或历史的见证物和象征物。
因此文物行业对从业者有严格的职业标准和要求,在文物从业人员十守则中,其核心要求就是“爱护文物,要象战士爱护武器一样,千方百计确保文物不受损伤”、“严禁将文物化公为私、监守自盗、礼品馈赠、倒买倒卖”。
基于以上文物特性及行业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前,确定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秉承尊重原貌、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培养德技双精,具有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掌握科学处理方法的修复工匠、能治病救物的文物医生。
三、建设内容
以点带面,以滋润如春雨、育人细无声的“春雨”计划实施碎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
将春雨灌溉计划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及教风学风管理。
从实训环境、实验要求、操作标准、安全规范、细节处理、岗位职责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于无声处细育人,将“尊重原貌、诚实守信、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细化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每个重点,使得学生专业能力与技术厚积薄发、术业初成。
四、建设措施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思政课程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基础元件以一体化的建设措施进行。
(一)顶层设计
将课程思政总方针——春雨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文物行业动态发展变化中的新要求、新理念写入春雨计划,构建“筑梦、传承、创新、教育”的课程教学主线,实现传统修复技艺教授向课程思政型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意志,强化学生职业获得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二)基础元件设计
在春雨计划的整体设计指导下,从“实训环境要求严、培养方案规格明、职业素养制度全、行规内容课课讲、职业要求处处见、现场保护制度约”六个基础元件确保职业精神与育人要求细无声的培养。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有5个教学工场和4个大师工作室,正在进行一体化实验室整体改建方案,因此实验室的管理是职业素质养成基地,为此实训室实施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为核心的7S管理。
为更好地进行职业精神和素质培养,将文物行业从业者核心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地细化职业素质要求,同时专业在各个实践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四大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均为应用技术型,有严格的行业操作规范和要求,技术应用必须和行业规范融为一体方能符合实际岗位需求,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行业大师或专家亲自示范,并从身边的人和事着手,以正反双例、点滴入微地讲解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同时在各个实验室醒目位置,以标语、展板、案例陈展等方式将职业要求和规范展示在学生的视线内,双管其下地进行职业规范与专业技术能力培养。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有大量的社会服务项目,很多为现场修复与保护,从操作规范、技术安全、文物安全到从业者安全,校内校外都有一系列制度约束和保障,真正实现深度产教融合、校内校外双主体育人目标。
五、预期成效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将在四个方面取得预期效果:春雨计划成机制、课程体系全覆盖、重大项目共育人、人才质量提升快。
六、阶段性成果
目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在思政课程建设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春雨计划成机制,成为人培养模式建设和改革的铺路石
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新立项的校级课题《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型文物修复与保护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项目中,明确地将“春雨”计划作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并以此作为专业思政整体建设方案,凸显专业对职业素养和行业规范要求。
(二)四大逐级递进式课程体系全覆盖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施9门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全覆盖的建设形式进行,配
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能一专型逐级递进式课程体系,形成四大专项能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
9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书画装裱技术、书画修复技术、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陶瓷器修复技术、青铜器修复技术、陶瓷器鉴赏基础、青铜器鉴赏基础、玉器鉴赏基础、文物绘图。
通过建设,我们在课程上取得突出成果的是陶瓷技术有创新,青铜文化有传承。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环氧树脂胶在瓷质文物修复工艺革新与技术流程工作中的优化应用》项目获得2018“挑战杯—彩虹人生”上海市级、全国职业学院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两个特等奖。
这个奖项的获得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陶瓷工作室师生数届工匠精神铸就的陶瓷修复课程技术创新。
同时,青铜器修复技术获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40万项目经费,使得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得到传承。
图3 课程思政阶段性成果——陶瓷修复技术有创新
(三)聚焦一带一路重大社会项目,深度产教融合共同育人
南海1号南宋沉船遗址是国家重大考古发现项目,太仓樊泾村元代遗址是2017年十大考古预选项目,两大发现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反映了宋元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国家综合实力,是国家一带一路核心历史地带。
在这两个重大社会项目上,我们将国际文保理念介入现场修复与保护中,实施学术并重式技术标准,并以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获得合作单位好评,使得这两个点成为专业长期战略合作对象。
南海1号项目组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官网上对我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工作事迹作了专项报道,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总结,并对师生敬业和专业精神作了高度评价。
(四)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2018届名称为文物鉴定与修复)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外地生源多数集中于县市级文博单位和艺术品公司,上海生源多数为古玩城、拍卖行、艺术品公司,进入文博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数量较少,我们通过统计2018
届陶瓷工作室学生实习与就业单位发现,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逐渐进入到国内一流文博机构或重大项目中实习或工作(见下表)。
表12018届陶瓷修复方向实习与就业统计(20人)
文物专业学生正是通过参与“南海1号”、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重大国家项目,展示了高度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术特长,积累了岗位经验,才使得以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引进的知名单位突破用人瓶颈,以灵活形式引进我院学生,也展示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