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舞蹈
苗族歌舞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介绍ppt课件模板
![苗族歌舞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介绍ppt课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a0150c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8.png)
苗族的语言与文字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内部方言、次方言 和土语繁多,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民间文学和歌 谣等文化载体发达。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苗族创造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但并未普及开来,目前 仍以口传和民间文艺为主。
苗族的分布与聚居地区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最多。
苗族歌舞在家庭中代代相传,父母教子女,长辈 教晚辈,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苗族歌舞得以 流传至今。
02 师徒传承
在苗族地区,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 传承途径,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师父的表演技巧 和艺术风格,逐渐掌握歌舞技艺。
03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一些苗族地区的学校开始将苗族歌舞纳 入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 学生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媒体宣传
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宣传苗族歌舞文化 ,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05
结语
对苗格和 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 史、生活和信仰,具有深厚的文
化内涵。
强烈的民族特色
苗族歌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体现了苗族的民族特色和风情 ,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 追求。
创新和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应当鼓励创新和发展,将苗族歌舞和文化 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对苗族歌舞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和展望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苗族歌舞保护的资金投 入,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
与保护工作。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发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歌舞中,
以适应时代变化和观众需求。
培养年轻传承人
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
![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https://img.taocdn.com/s3/m/ec80ed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4.png)
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民族传统和历史背景。
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作为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通过动态的舞蹈形象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各个民族的独特风采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
一、《茉莉花》《茉莉花》是中国摄政剧团创排的一台民族民间舞剧目,剧情围绕茉莉花这种常见的植物展开。
舞剧通过独特的编排和精彩的舞蹈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中国南方的田园风光中。
舞蹈演员们身着翩翩起舞,舞姿纤细婉约,仿佛花开的茉莉花,令人陶醉。
舞剧不仅展示了中国南方的美丽景色,还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音乐选自传统民族音乐,配以韵律明快的舞蹈动作,使得整个舞剧更加生动活泼。
二、《丝路花雨》《丝路花雨》是陕西省舞蹈团创排的一部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
该舞剧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背景,以丝绸文化为主题,展示了古代贸易路线的繁荣景象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演员们身着丝绸制成的华丽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的美丽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整个舞剧通过视觉效果和音乐的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古代民族间情谊和文化的魅力。
三、《又是黄河大合唱》《又是黄河大合唱》是国家大剧院舞蹈团的一部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该舞剧是对著名歌曲《黄河大合唱》的重新演绎。
舞剧中,舞蹈演员们以优美的舞姿和激昂的舞蹈动作,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舞剧不仅展示了黄河壮丽的河山景色,还通过舞蹈的形式描绘了黄河流域人民的艰辛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整个舞剧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豪情壮丽。
四、《苗疆歌舞》《苗疆歌舞》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歌舞团的一部民族民间舞群舞剧目。
该舞剧以贵州苗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演员们身着苗族传统服装,在舞台上欢快地舞蹈,配以悠扬的苗族民歌,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快乐和豪情。
舞剧运用了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和技巧,让观众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926850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b.png)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摘要:贵族舞蹈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反排木鼓舞、铜鼓舞及芦笙舞等。
贵州地区苗族舞蹈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舞蹈的祭祀性、民俗性和自娱性均尤为明显。
此类舞蹈发展中,可结合现代舞蹈的发展趋势,应用现代舞的创编方式,为舞蹈发展多元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发展与创新,立足舞蹈文化的本质,提取舞蹈中常用的生活化词汇,此外也应将民间作为选材的重要来源,将课堂作为加工厂,充分利用舞台升华舞蹈的内容与主题。
关键词:贵州;苗族舞蹈;特点;发展贵州苗族的舞蹈中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与湘西苗族舞蹈相比,贵州苗族舞蹈给人一种巍峨的厚重感和刚毅感。
贵州苗族舞蹈的形式众多,舞蹈的图腾也尤为丰富,而最为常见的便为牛和鸡,且其与巫术息息相关。
木鼓舞、水鼓舞和反排木鼓舞均具有较强的祭祀意味和特征。
而表达情感则是才鼓舞和踩桥舞的主要作用和价值。
1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1.1祭祀性尤为明显贵州苗族舞蹈的形式具有鲜明的祭祀性特征,而在众多的舞蹈形式之中,反排木鼓舞最为常见,影响力也最大。
而祭祀则是苗寨当中颇受重视的活动,在祭祀活动中,所有人都身着新衣,庄重、正式地参与其中。
围着鼓跳舞,舞蹈动作奔放而有力量。
反排木鼓舞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伴奏多以节奏较强的鼓点为主,且舞蹈动作固定性及模式化特征。
如跳跃、翻身和踏步等。
以上舞蹈中较为常见的动作能够充分展现苗族人身上勤劳、勇敢和追求美好生活等很多宝贵的特质。
顺拐是动作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此外,在跳舞的过程中,左右两侧要多次反复高低摆动,头部、脚部、手部和肩跨等位置均应保持彼此协调。
参与者需基于鼓手给出的节奏和不同旋律下,围着鼓跳舞,同时舞步也要跟上鼓点的节奏。
反排木鼓舞需以胯为支点,而后手和脚之间要相互配合。
这种舞蹈既古朴,又奔放,是人们自娱活动中常见的舞蹈形式。
而祭祖和祈祷则是祭祀性舞蹈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其在体现苗族心理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思想情趣及情感体验[1]。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5addb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d.png)
贵州文化特色介绍贵州文化特色介绍贵州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受游客们的热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贵州文化的特色之处吧。
一、独特的民俗文化1.鼓舞文化鼓舞是贵州独具特色的一种表演形式,通常是在春节或其他重要节日庆典上进行。
鼓舞表演者穿上各色盛装,手持铜鼓,伴随着锣鼓声和歌声,舞动着身体,以传统的民间故事、戏曲和歌曲为表演素材,让观众跟随着音乐和舞蹈沉醉其中。
2.苗族民间舞蹈贵州苗族民间舞蹈表演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木玩偶舞、水花腿、银锅鼓等。
它们热情洋溢、动感十足、富有民族特色,向外界展示了苗族的独特风情。
3.花山节贵阳的花山节是贵州最大的传统文化节庆之一,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之一。
节日期间,当地民众、游客和各地演艺团体汇聚一堂,在舞龙、舞狮、传统歌舞等表演中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二、美食文化的精彩展示1.酸汤鱼酸汤鱼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食,它的原材料主要有鱼、花椒、辣椒、姜、蒜等多种调料。
口感较为鲜美,酸辣可口,是广受国内外游客喜欢的一种特色食品。
2.酸汤肥牛贵州的酸汤肥牛同样也备受旅游者的关注。
这道美食的制作非常的简单,主要是用新鲜的牛肉配以强烈的酸汤味,口感独特、香气扑鼻,而且还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螺蛳粉螺蛳粉是贵州的一种特色食品,与广东的河粉、湖南的米粉不同,它是以螺蛳和米粉为主要原材料来制作的。
一碗小小的螺蛳粉中,蕴含了深厚的地方文化韵味。
三、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1.中国抖空竹中国抖空竹是贵州独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用陶瓷、竹子、木材等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
它动感十足、颜色艳丽,独具风格,是全年龄段游客喜爱的手工制品。
2.织锦织锦是贵州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它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是今天中国境内唯一的非织物织锦的代表。
织锦色彩艳丽、纹理精美,充满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
3.黔匠文化贵州被誉为“黔匠之乡”,具有丰富的手工艺文化遗产。
制作马鞍、骨雕、锡器、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已成为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工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界各地的游客们的欣赏。
贵州的民俗
![贵州的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fb27c70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7.png)
贵州的民俗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苗族的芦笙舞蹈、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花山节”等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苗族苗族是贵州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芦笙舞蹈。
芦笙是一种管乐器,由笛子、竹箫、唢呐、打击乐等组成。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他们用芦笙演奏出优美的旋律,配合着舞蹈,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喜悦和幸福。
苗族的芦笙舞蹈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跳芦笙”。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跳舞,男女手拉手,身体左右摆动,跳出一种欢快的节奏感。
在苗族的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也会跳芦笙舞,以表达他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侗族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大歌”文化。
大歌是侗族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常由数十个人合唱,演唱内容涉及到自然、人生、生产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大歌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歌”。
这是一种比较缓慢的歌曲,通常由老人带领,演唱内容涉及到侗族人民的生活、风俗、历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布依族布依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花山节”文化。
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是布依族人民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
在花山节期间,布依族人民会在山上举行祭祀仪式,同时也会进行歌舞表演、吃喝玩乐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打花枪”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武术表演,表现出布依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总结贵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贵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让他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苗族传统舞蹈
![苗族传统舞蹈](https://img.taocdn.com/s3/m/d23134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a.png)
苗族传统舞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以及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苗族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从动作、服饰和音乐等方面来介绍。
1. 动作: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独具匠心,以舞者灵活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一些舞蹈动作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鹰展翅”、“翻山越岭”等,通过肢体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2. 服饰:苗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为主。
女舞者通常穿着精美的苗族节日服饰,如蓝色的长袍、彩色的腰带和编织的花环等。
男舞者则通常身着苗族传统的男装,如黑色的外袍和窄裤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音乐:苗族传统舞蹈的音乐气氛热烈、欢快,以打击乐器为主。
舞蹈中常常伴随着锣鼓声、铜锣声、唢呐声等,这些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二、苗族传统舞蹈的意义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群体凝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介绍。
1. 文化传承: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苗族人民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
舞蹈动作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群体凝聚: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彼此,增进彼此的情感与信任。
在苗族的节日和盛会上,大家会共同参与到舞蹈中来,舞蹈成为了展示团结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
3. 文化交流:苗族传统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贵州民族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31d155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f.png)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贵州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贵州蕴涵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
()参考答案:对2.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1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9﹪。
()参考答案:错3.侗族大歌,在国内外深受赞誉,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参考答案:对4.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
()参考答案:对5.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截止目前便有17项(含扩展)之多。
()参考答案:对6.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显著的符号代表性,是揭示各民族文化差异和文化魅力的一面镜子。
()参考答案:对7.“人体动作产生于人的内在冲动,他是人的内在生命和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理性控制地泄露人的内在真实和内心隐秘。
”()参考答案:对8.舞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对9.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显著的符号代表性。
()参考答案:对10.民间舞蹈样式是族群文化的具体外显,体现和表征着族群思想和精神。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反排木鼓舞的命名是按照()。
参考答案:地名2.反排木鼓舞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考答案:对3.反排木鼓舞的风格有哪些?()参考答案:激越奔放;粗犷豪迈;洒脱和谐;潇洒刚劲;节奏明快4.锦鸡舞的命名是按照()。
参考答案:图腾信仰5.锦鸡芦笙舞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答案:对6.锦鸡舞的风格:节奏悠然自得、舞步轻快流畅、动作优雅灵动。
()参考答案:对7.以下哪一类鼓舞套路不属于松桃苗族花鼓舞的传统套路()。
参考答案:艺术家编排表演类鼓舞8.苗族花鼓舞只流传于贵州省松桃县()参考答案:错9.松桃苗族花鼓舞的艺术特征:高度的程式化、对称性、摆动、重心集中于下身。
()参考答案:对10.苗族有众多支系,依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称谓,衣着颜色分为:白描/青苗/花苗等,服装款式/样式等分为:长裙苗/短裙苗/歪梳苗/长脚苗等。
瑶族舞曲赏析
![瑶族舞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e5dbc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5.png)
瑶族舞曲赏析瑶族,位于中国南方云南、贵州省一带,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舞蹈丰富多彩。
舞蹈在瑶族民间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传达自己信仰和生活经验的重要媒介,它不仅仅呈现了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瑶族舞曲相传可追溯至汉朝,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瑶族的民间传说中,有一种以神灵为原型的高兴皮影戏,它的初衷就是追溯神灵始祖的故事,表达人类普遍关怀的良知和价值观。
17世纪,大多数彩瑶族的舞蹈都源于这种皮影戏,由此延伸出众多不同的舞蹈形式。
瑶族舞曲多以贴近自然生活为主线,告诉大家采摘茶叶、摘果子、树上探珠等各种新鲜、有趣的故事,从而把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传达给后人。
除了一些贴近自然生活的传统瑶族舞曲,还有一些表现瑶族妇女对婚姻、对爱情的不舍、对失恋的悲伤的抒情舞曲,把人们时常会有的心情倾诉出来,以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来,令人动容。
瑶族舞曲的节奏、停顿以及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出一种轻快而又热情的气氛,更加彰显了瑶族文化的神韵。
从手舞足蹈、舞蹈结构以及真正的节奏到以节拍节奏的敲棒、吹管等乐器演奏,多种元素交织形成一支完美的舞曲,令人身临其境,倍加赏心悦目。
瑶族舞曲既是瑶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缩影,又是一种营造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丰富多彩、节拍简洁明快,不仅可以感受到瑶族文化的艺术魅力,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节日气氛,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宣泄,令人流连忘返。
瑶族舞曲有趣、活泼、抒情,节拍特别,充满天然热情,有着温暖而犹如诗一般的抒情特色,它不仅充满了活力,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充满浓郁情感的艺术表现。
这种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赞赏,而它的神韵也将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去。
阿依阿芝彝族舞蹈赏析
![阿依阿芝彝族舞蹈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a48bd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8.png)
阿依阿芝彝族舞蹈赏析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舞蹈文化更是独具特色,而阿依阿芝舞蹈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阿依阿芝舞蹈是彝族舞蹈中的一种,它源自于彝族的生活、劳动和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阿依阿芝舞蹈通常是由一群彝族青年男女组成的,他们身着传统的彝族服饰,手持彝族特有的乐器,如芦笙、芦笛等,跳跃起舞。
舞蹈的动作优美、舒展,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阿依阿芝舞蹈的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仿佛在述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彝族的神秘世界之中。
阿依阿芝舞蹈的舞姿多样,有的舞者手持鲜花,轻盈地舞动,如同在花海中穿行;有的舞者手持长巾,舞动时巾帕翩翩飞扬,展现出彝族人民的豪迈和奔放。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用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阿依阿芝舞蹈的音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彝族的音乐多以芦笙、芦笛等乐器为主,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悠扬动听。
在舞蹈表演中,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与舞者的动作相得益彰,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彝族的音乐和舞蹈紧密相连,共同传达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阿依阿芝舞蹈的背后,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人民生活在大山深处,他们依靠土地和自然生存,因此他们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
阿依阿芝舞蹈中的舞者们模仿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这种表达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
除了表达对自然的感情外,阿依阿芝舞蹈还承载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劳动精神。
在舞蹈中,舞者们模仿种地、耕作、收割等劳动场景,展现出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勤劳和努力。
这种劳动场景的再现,使舞蹈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阿依阿芝舞蹈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和传承。
通过这种舞蹈形式,彝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弘扬着自己的民族精神。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https://img.taocdn.com/s3/m/4281130fb84ae45c3b358cf2.png)
土家族--花鼓子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 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 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 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 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 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布依族--龙灯舞
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 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 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 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 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布依族舞龙具有自 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 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 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 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
土家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彝族
内容
仡佬族 水族 瑶族 毛南族 仫佬族 畲族
土家族舞蹈
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 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 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 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 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的艺术精神积 淀。
织布舞 铜鼓刷把舞 花包舞 龙灯舞 狮子舞 转场舞 红灯舞 刺锤舞 粑棒舞
布依族--织布舞
布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地 区,主要表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 的全部过程。其中表现织布的舞蹈,表演者最少三 人,舞时两个男舞者面对面而立,共同拿两根四尺 长的方形木棍,此起彼落,模拟织布机上的踏板, 另有一女舞者两脚踏在两根木棍上,做织布动作, 动作轻巧,载歌载舞
贵阳的民族风俗
![贵阳的民族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ef9c252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d.png)
贵阳的民族风俗
贵阳是中国贵州省的省会,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
贵阳市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民族包括苗族、侗族、布依族等。
以下是关于贵阳的一些民族风俗:
1. 侗族的"跳花灯"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侗族的一些村庄会进行跳花灯活动。
跳花灯是侗族人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跳花灯活动中,人们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手持彩灯,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舞。
2. 苗族的"龙船会"活动:苗族是贵州省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他们会举办龙船会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人们会打扮成龙头和龙尾,在河里划龙船,跳舞、吹唢呐。
3. 布依族的"板凳舞":布依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舞蹈很有特色。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板凳舞,这是一种手舞脚蹬轻快的舞蹈,舞蹈者要来回踩着两个板凳,非常有技巧性。
4. 贵阳的"花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贵阳市内会举办花灯节活动,这是贵阳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花灯节上,各个少数民族会表演自己的传统舞蹈和唱歌,市民们也会放烟花和灯笼来庆祝节日。
以上是贵阳市的一些少数民族风俗,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加。
侗族非遗项目
![侗族非遗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31ed981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c.png)
侗族非遗项目
侗族非遗项目指的是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区。
侗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音乐、舞蹈、工艺技术、传统医药等。
侗族非遗项目包括侗族经典音乐、侗族剪纸、侗族鼓舞、侗族织锦、侗族酸汤鱼等。
侗族经典音乐是侗族人民在宴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侗族剪纸是侗族妇女们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代表着当地人民的愿望和喜庆。
侗族鼓舞是侗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多用于庆祝丰收、祭祀等重要场合,舞者们在鼓声的伴奏下跳跃舞动,给人以热情奔放和活力四溢的感觉。
侗族织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用手工织就的锦缎图案绚丽多彩,是侗族妇女们传承和展示技艺的重要方式。
侗族酸汤鱼是侗族人民独特的烹饪技艺,以酸辣可口而闻名,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贵州省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
保护和传承侗族非遗项目对于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弘扬侗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和组织通过开展展览、演出、培训等活动,加强对侗族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侗族文化,并争取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侗族非遗项目。
彝族歌舞
![彝族歌舞](https://img.taocdn.com/s3/m/20fa11e1e009581b6bd9ebcc.png)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于中国西南。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其中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红枫湖一带的大冲村兴隆彝家寨,彝族青年男女经常采用情歌对唱的方式来寻觅自己的心上人。
在风光秀丽的红枫湖畔,我们看到彝族男女青年们以歌抒情传意,对歌的场景也极为有趣。
有时几对恋人会在歌声中同时结为情侣,但也有的小伙子可能会一无所获。
甚至还有两个男青年争抢一个姑娘的有趣场面。
彝族青年对歌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形形色色。
但对歌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男女约会倾吐爱情的一种社交活动。
如有的对歌是在男方寨子进行。
他们对不赢女方时,会把长辈歌手请来帮忙,女方就得靠自己的硬功夫了。
无论哪方对输,都要按历史习惯买礼物赠与对方。
对歌日期一到,成群结队的小伙子们穿上雪白的衬衣,挎上自己心爱的龙头月琴,边弹边唱着优美动听的山歌,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姑娘们。
如果在路上发现蝴蝶在周围飞舞,小鸟在树上欢唱,他们认为那就象征着姑娘们早已经到了约会点。
这时,小伙儿们的情绪非常高涨,你追我赶地跑向对歌场。
对唱时先由哪方开始都可以。
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
唱的内容有《猜谜》、《赞美》、《自悲》、《情歌》、《白话》等五种。
无论哪一种,歌谱都几乎相似,只是歌词内容不同。
通过对歌,双方尽吐肺腑之言。
在歌场上结成的姻缘是相当牢靠的,十之八九能成。
所以彝族青年把这称为“比蜂蜜还甜”的爱情。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舞蹈表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彝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喜迎宾客的《洗尘舞》;有欢庆丰收的《铃铛舞》;也有庆贺民族传统节日的《七月欢歌》,还有表现彝族青年追求爱情的《三月会》等等,真是五彩缤纷,热闹非凡。
在贵州花溪,彝家姑娘每当有贵客来临时,都要跳起热烈欢快的“洗尘舞”。
打是亲,骂是爱,彝族姑娘以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欢迎远方来的客人,为客人扫去路途的尘埃和疲惫,祝福客人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有趣的体验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有趣的体验](https://img.taocdn.com/s3/m/cda61d5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a.png)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有趣的体验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有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风情,获得丰富多彩的有趣体验。
苗族的芦笙舞,那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舞蹈。
当芦笙悠扬的声音响起,舞者们身着盛装,步伐轻盈,动作优美而有力。
他们的舞姿仿佛在讲述着苗族古老的故事,传递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你若置身其中,定会被那热烈的氛围所感染,忍不住跟着节拍跳动起来。
侗族大歌更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却能唱出和谐美妙的旋律。
侗族同胞们在田间地头、鼓楼之下,一展歌喉。
歌声清脆婉转,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山间。
倾听侗族大歌,仿佛能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沉浸在那纯粹而动人的音乐世界里。
水族的历法——水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它以阴阳合历为基础,结合了水族人民对天文、气象的观察和理解。
水历不仅用于记录时间,还指导着水族人民的农事活动和节日庆典。
研究水历,你会发现水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勤劳。
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堪称艺术的杰作。
他们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
这些图案精美绝伦,富有民族特色,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亲手参与蜡染制作,感受那传统工艺的魅力,会让你收获一份独特的纪念品。
走进苗族的村落,你会看到精美的银饰。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款式、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从头饰到胸饰,从手饰到脚饰,无不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些银饰不仅是美丽的装饰品,更承载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
佩戴上苗族银饰,仿佛瞬间融入了这个古老的民族。
在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不容错过的体验。
比如苗族的姊妹节,这是一个展示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爱情的节日。
姑娘们身着盛装,手持五彩糯米饭,与心仪的男子互赠礼物,表达爱意。
节日期间,还有斗牛、踩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热闹非凡。
还有水族的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端节期间,水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族体育舞蹈奇葩——“肉莲花”
![民族体育舞蹈奇葩——“肉莲花”](https://img.taocdn.com/s3/m/ffd8508f83d049649b6658d6.png)
的和谐 情趣 。既通过歌 舞 ,达到 了艺 术追求 的审美 ,又通过运 动 ,揭 示 出 了土 家族人 民对生命 内涵 的理解。
上 个 世 纪 末 , 土 家 族 “肉莲 花 ” 这 一 民 间 体 育 舞 蹈 开 始 推 向表 演 舞 台 。 1 999年 夺 得 全 国 第 六 届 少 数 民 族 传 统 体 育 运 动 会 表 演 金 奖 ,2003年 再度获 得全 国第七届少 数 民族传 统体 育运 动会表 演类一等 奖 ,2005年 获全 国大 学生文 艺展演银 奖。在经过 改编 以后 , “肉莲花 ”在 “2007年 多彩贵 州舞蹈 大赛”铜 仁赛 区获 舞蹈类 原生 态一等 奖,继 而在 省里 的决赛 中获优 秀奖 ;同年 由省 文联推荐 到苏州参加 全 国 “山花 奖” 的颁奖 晚会 ,后又被 选入 2008年 央视 七套 “九 亿农 民的笑 声 ”春 晚节 目,在全 国产 生 了很大反 响。近年来 ,黔东北 一些 有识之士 出 于 提 升 民族 认 知 感 和 传 承 民族 文 化 的 考 虑 ,呼 吁 民 族 文 化进 校 园 、进 课 堂 、 进 教 材 , “肉莲 花 ” 就 是 “三 进 ” 内容 之 一 。 (作者单位:责 -I ,I民族学院
土 家 族 舞 蹈 “肉莲 花 ” 最 先 只 是在 田问地头 劳作 休息 时表 演 ,或 者 在 喜庆 日子随 意找个 空地进 行。 由于 长 期 受 土 家 花 灯 的 影 响 , 发 展 到 后 来 ,便 逐 渐 与 花 灯 交 融 ,演 变 为 一 项 集 群 体 伴 唱 、 群 体 伴 奏 、群 体 伴 舞 于 一 体 的 民族体 育舞蹈 艺术。从 艺体项 目特 性上看 , 由于其 活动 时身心轻松 愉 快 , 富 有 趣 味 性 ,能 达 到 休 闲娱 乐 目的 , 可 将 之 9-2于 自娱 自乐 类 ; 又 由 于 其 动 作 较 简 单 、强 度 适 中 , 坚持 长 期舞练 ,有增 强体 质 、预 防疾病 的 目 的,可将 之归于健体 养 生类;再 由于 该 项 目动作连 贯稳定 、熟练 灵巧 ,源 于 土家族原 生态歌 舞,悦人 耳 目,具 有 鲜 明 的 民族 体 育 表 演 性 ,还 可 将 之 归于表 演类 。 “肉莲花 ”追 求形体和 精 神 的 同 步发 展 ,具 有 中华 民 族 传 统 体 育 强 调 的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融 的 极 高 境 界 。
民族舞教程佤族舞蹈介绍
![民族舞教程佤族舞蹈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80ea42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9.png)
民族舞教程佤族舞蹈介绍民族舞教程:佤族舞蹈介绍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以及缅甸等地。
佤族的传统文化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且在社区生活和庆祝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佤族舞蹈的特点和基本教程。
一、佤族舞蹈特点佤族舞蹈以欢快活泼、热情奔放为特色,通常表现出佤族人民对丰收、团圆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佤族舞蹈的几个特点:1. 身姿优雅:佤族舞蹈注重舞者身体在空间中的动态演绎,舞姿多变、优美流畅,带有一定的柔美感。
2. 节奏鲜明:佤族舞蹈常伴随着鼓乐和打击乐器的声音,舞者以独特节奏的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感强烈。
3. 手语丰富:舞者用手指头、手臂或整个上肢的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或表达情感,手语动作灵活多变。
4. 多样性:佤族舞蹈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线状舞蹈、环状舞蹈、对手舞蹈等,每个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舞步和动作。
二、佤族舞蹈基本教程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佤族舞蹈的基本教程,希望这些简单的步骤能够帮助您了解和学习佤族舞蹈:1. 热身运动:在开始学习佤族舞蹈之前,先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旋转肩膀和腰部的动作。
2. 学习基本步骤:佤族舞蹈的基本步骤包括前踏、后踏、侧步、旋转等。
先从站直的姿势开始,逐渐学习每个步骤的动作和节奏。
3. 练习手语动作:佤族舞蹈中的手语动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模仿舞者的手势动作进行学习。
可以练习一些基本的手指动作,如张开、合拢、摆动等。
4. 配合音乐:佤族舞蹈往往伴随着特定的音乐,学习时可以选择一段佤族音乐来进行配合。
将舞步和手势与音乐的节奏相结合,可以让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5. 增加舞蹈元素:在掌握基本步骤和手语动作后,可以尝试增加一些舞蹈元素,如旋转、跳跃等。
这可以给舞蹈增添更多的动感和表现力。
6. 练习和演出:学习佤族舞蹈最好的方式是多加练习,并有机会在团体演出或庆典活动中展示。
通过与他人一起练习和演出,可以提高舞蹈的协调性和整体效果。
苗族板凳舞
![苗族板凳舞](https://img.taocdn.com/s3/m/b9abd10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7.png)
作者: 管郁志
出版物刊名: 体育文化导刊
页码: 69-69页
主题词: 苗族 舞蹈表演 传统体育 贵州西南 贵州省 队形 鲤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表演项目 观众
摘要: <正> 板凳舞是贵州省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优美的舞蹈表演。
每当秋收时节,位于贵州西南境内兴江县的巴铃陈家沟和屯脚鲤鱼坝的苗族人民,为了欢庆丰收,男女老幼,聚集一堂,饮米酒、唱苗歌、敲铜鼓、击凳子、欢快地跳起板凳舞。
一则喜庆丰收,二则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三则祝愿苗家儿女生活幸福美满。
跳板凳舞的人双手各持一张小方凳,单手或双手相击而舞,你追我赶,你前我后,队形与舞姿变化多样,并以苗歌和击凳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舞蹈
•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舞蹈不像西北游牧民族的 舞蹈那样,有其强烈、奔放的快节奏,步幅很大的跳跃, 速度很快的旋转,以及难度较高的动颈、拍脚等动作,而 是突出表现舞蹈的抒情性、韵律感和群众性特征,以及对 日常劳作和自然万物的模拟性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侗族 的舞蹈总是要伴之以侗歌,其舞蹈本身并末分离成一个独 立的艺术形式,或者可以这样说,侗舞在很大程度上是侗 歌的陪衬,是侗歌的形体语言的延伸,是为了更完美地表 达歌声的另一种物化方式。如果说,侗戏从本质上讲,是 侗歌在舞台表演程式上的展现的话,那么,侗舞也就是通 过形体动作来展示其艺术表现力的侗歌。在这里,侗歌既 可视作侗族艺术的主体,又可看成是侗族艺术的源头。
布依族--铜鼓刷把舞
•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 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
布依族--花包舞
• 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 进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土家族--花鼓子
•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 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 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 《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 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 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侗族--芦笙舞
• “芦笙舞”,侗语称之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 动、跳等多种含义。娱乐性芦笙舞以“伦依”、“伦周”、“伦堂”、 “伦哈”为主要内容。“伦依”是芦笙头的独吹独跳。“伦周”是在 芦笙头跳完一段或两段时,突然加进二三人合跳,从而成了既有独舞, 又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侗语中的“周”是“双” 的意思,所谓“伦周”就是泛指由独舞变成双人以上的舞蹈。“伦堂” 是围成大圆圈跳的舞蹈,参加的人很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往往是倾寨而动。如果有外寨人参加,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 分成两堂的。有的地区男女合跳,有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跳,男在内圈 跳,女在外圈掌灯照明。“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支之多,每 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 • “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五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曲调有“集合曲”、“启程曲”、“借路曲”、“通知曲”、“团结 曲”、“引路曲”、“入堂曲”、“开堂曲”、“转身曲”、“画眉 曲”等等。按规定,奏第一曲时要求舞蹈动作稳健扎实,优美洒脱; 第二曲时要稍加蹲转和跳跃;到第三曲,应有较大幅度地跺地、蹲摆、 跳跃、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节奏和动作随着乐曲逐组发生变化,队 形也分合交替,穿插进出,呈现出一派欢乐热烈约气氛。“伦哈”共 有九支舞曲,三支为一组,是为三组。
土家族--跳丧舞
•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 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 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 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 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 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 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 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 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 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 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 悲戚感。
•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
• 苗族舞《阿米朵》
苗族歌舞-芦笙舞
• 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 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 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 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 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 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 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 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 喜爱。 •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 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 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 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 史的悠久。
布依族--狮子舞
• 俗称“耍狮子”, 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主要流 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 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 丧期间表演。
布依族--转场舞
• 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相传老人去世后, 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 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 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布依族舞蹈
• 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 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 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 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 此外,布依族将明代以“军傩”形式传入贵州省的汉族《傩戏》,从舞台搬 到村寨广场,改编为专门以武打场面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布依族《地戏》。 织布舞 铜鼓刷把舞 花包舞 龙灯舞 狮子舞 转场舞 红灯舞 刺锤舞 粑棒舞
侗族舞蹈分类
• 1 多耶 • 2 芦笙舞 • 3 款会舞蹈 • 4 坡会舞蹈 • 5 舞龙舞狮
侗族--多耶
• “耶”是侗歌的一种,所谓“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 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如贵州的 黎平、从江、榕江及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地。每年正月,全寨 男女都要身着盛装,集合于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手牵手或只手 搭肩,围成圆圈,跳起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舞边唱,边甩手作拍。 “多耶”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 • • 在贵州椿江的开尧、归教、归利及黎平的流黄、高进等地,还盛行着 一种叫做“龙蜕皮”(侗语叫“龙喘”)的“多耶”舞。它与一般 “多耶”不同的是,人们并不围成个圆圈,而是青年男女们分别列成 两个纵队,旋绕成螺丝圈,先由外向里绕,再由内向外盘旋,其步伐 也是依歌声而发生变化。这种舞蹈多表演于“萨岁”坛前,实际上是 一种祭祀舞蹈。
布依族--红灯舞
• 俗称跳“红灯”,布依族一种歌、舞、武术合一的艺术形 式,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一带,是当地布依族群众每年正 月的主要娱乐活动。“红灯”据传源于宋代。“红灯”唱 腔是将花灯戏曲、民间小调等融为一体的袭用曲调。演员 边舞边唱,颇具特色。
布依族--刺锤舞
• 又称“德莎呱”,布依族一种群体性的“武舞”,流行 于黔南独山县墨寨乡和荔波县凤阳乡一带。它融合了民间 武术的精华及民间舞蹈动作,形成一套独具风格、适合于 表演的舞蹈技艺,充分表现出布依族人民驰骋沙场的英姿 和不可战胜的威武气概。
• • • • • • • • •
布依族--织布舞
• 布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主 要表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全部过程。 其中表现织布的舞蹈,表演者最少三人,舞时两个男舞者 面对面而立,共同拿两根四尺长的方形木棍,此起彼落, 模拟织布机上的踏板,另有一女舞者两脚踏在两根木棍上, 做织布动作,动作轻巧,载歌载舞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 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 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 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 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 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 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 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 粗犷古扑。
布依族--龙灯舞
• 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布依 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 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 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 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 分。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 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 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 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 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 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 满族、畲族等16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目录 (贵州比较突出的民族舞蹈)
• • • • • 土家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彝族 • 仡佬族 • 水族 • 瑶族
土家族--社粑粑舞
• 此外,还有集体娱乐舞——社粑粑舞,流行于黔东北和川 东南土家地区的打闹歌舞,也受到当地土家人的喜爱。
苗族舞蹈
• 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 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 • • • •
摆手舞 跳丧舞 花鼓子 八宝铜铃舞 社粑粑舞
土家族--摆手舞
•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 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 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 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 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 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 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 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 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 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 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 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 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 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 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