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遭遇招聘陷阱半数人忍气吞声
五成求职者过程中遭遇求职陷阱
Word 文档1 / 1五成求职者过程中遭遇求职陷阱五成求职者过程中遭受求职陷阱想要兼职要交培训费?经济危机下,"路边'兼职机会却日渐增多。
记者采访觉察,近期在轨交站内和聘请会上的兼职推销,往往要附加诸如培训费等收费。
根据最新调查,有五成求职者在求职包括兼职过程中遭受过陷阱,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是求职陷阱中的惯用伎俩。
专家预报,就业形势严峻下,聘请欺诈将增多。
想要兼职要交培训费近日,轨交中山公园站3号线换乘2号线的通道里,一名装扮时尚的年轻女子满脸微笑走上来,"不好意思,打扰您一下!'见记者露出怀疑的表情,她马上笑道:"我不是骗子!我也是上班族啊!就想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做兼职?'随后她向记者介绍,她和伴侣开了家美容机构,如今处于起步阶段,人手不够,特别需要兼职人员。
并一再强调他们不是随便拉人的,而是有针对性的。
她还表示,兼职工作很简洁,就是在空闲时做推销,待遇不薄,有基本底薪还有提成。
当记者表示感兴趣,并问她怎样开始工作时。
她又表示,因为要给新人进行培训才能上岗,培训时要用些产品,所以刚开始要收点钱作为培训费。
聘请会推销兼职搭讪增多无独有偶,近期在各类聘请会现场,时常有些白领装扮的人在会场里推销各种兼职机会,说法也几乎一样,先是表示公司在起步阶段或进展中,需要聘请一批兼职人员,待遇丰厚,然后表示上岗前要先缴纳培训费等。
在一些职场论坛上,不少网友都表示在轨交站和聘请会现场,常会遇到各种推销兼职的搭讪者,对方特殊热情,称可以推举高薪兼职。
网友们也对此类"路边'兼职表示怀疑。
记者调查觉察,经济危机下,由于薪资下调等缘由,兼职正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选择。
"路边'兼职的大量出现,也是抓住了如今职场人的这种心理。
就业形势严峻聘请欺诈将增多根据智联聘请一项"职场315'调查,五成求职者在求职包括兼职过程中遭受过求职陷阱,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是求职陷阱中的惯用伎俩,比方说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
警惕招聘广告陷阱保护自身安全
警惕招聘广告陷阱保护自身安全现如今,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招聘信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并非所有的招聘广告都是真实可靠的,其中不乏一些隐藏着危险和陷阱。
作为求职者,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切勿轻易上当受骗。
识别虚假招聘广告的技巧过于夸张的薪资待遇一些虚假招聘广告常常会高薪诱惑应聘者,承诺可观的薪资待遇。
但实际上,这种高薪往往只是一种噱头,真正的报酬可能远低于承诺。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仔细核实公司的薪酬范围是否合理。
缺乏公司信息和联系方式优质的招聘广告通常会提供公司的详细信息,如公司地址、联系方式、公司简介等。
而一些虚假招聘广告往往只给出简单的职位描述,缺乏公司的基本信息。
如果看到这种模糊不清的招聘信息,不妨主动搜索公司信息,了解其真实性。
过于随意的面试流程正规的面试流程通常包括简历筛选、电话面试、现场面试等多个环节。
但是一些虚假招聘广告可能会采取过于随意的面试方式,甚至直接在网上或电话上进行面试。
这种简单粗暴的面试流程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要求提供过多个人信息一些虚假招聘广告会要求应聘者提供过多的个人信息,如银行账户、身份证号码等。
这可能是为了进行诈骗或盗取个人信息的目的。
我们应当谨慎对待这类要求,不轻易泄露个人隐私。
保护自身安全的建议多方求证,审慎选择在投递简历之前,我们应该先对公司和职位信息进行全面的核实和了解。
可以上网搜索公司的相关信息,查看公司的官网和社交媒体账号,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同时也可以咨询身边的朋友或熟人,看看是否有相关的了解或评价。
只有确认信息真实可靠后,才应该投递简历。
保护个人隐私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我们必须谨慎地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对于一些过于敏感的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应当坚决拒绝提供。
即使是合理的要求,我们也要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
保持警惕和理性遇到可疑的招聘广告,我们不应该轻易被高薪或其他诱惑所吸引。
相反,应该保持理性和警惕的态度,仔细分析和甄别信息的真实性。
求职陷阱案例真实案例
求职陷阱案例真实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那些让人惊掉下巴的求职陷阱真实案例。
就说小李吧,他看到网上有个超诱人的高薪工作,哎呀妈呀,那工资高得让人眼馋啊!结果去面试才发现,对方要他先交一大笔所谓的“培训费用”。
他心想,这么好的工作机会,交就交吧。
嘿,这一交可就上了大当啦!之后那公司就没影儿了,你说气人不气人!这就好比你看到前面有个大金块,兴高采烈跑过去想捡,结果掉进了大坑里。
还有小王,去应聘一个公司,面试过程那叫一个顺利呀,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入职后才发现,工作内容和当初说的完全不一样啊!这不是骗人吗?这就像你满心欢喜地以为买了个大蛋糕,结果打开一看,是个馒头!
再说说小张,应聘成功后,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小张天天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得多憋屈啊!这不就像是你辛苦种了一年的庄稼,到收获的时候却说没有你的份儿!
这些求职陷阱真是防不胜防啊!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儿,不要被那些花言巧语和高薪诱惑给骗了呀!那些看起来太好的事情,往往可能是假的。
要仔细核实公司的信息,不要轻易交钱。
记住啦,别让自己掉进那些可恶的陷阱里,不然可就得不偿失啦!咱得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可不能随便就让人给坑了!。
虚假招聘骗局多求职需警惕
虚假招聘骗局多求职需警惕
在当前就业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种形式的招聘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然而,在这些诱人的招聘信息背后,也隐藏着不少令人警惕的骗局。
作为求职者,我们必须提高警惕,谨慎应对这些虚假招聘信息,以保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
虚假招聘的表现形式
虚假招聘骗局的手法千奇百怪,有的以高薪诱惑求职者,有的则利用求职
者的急切心理,还有的则打着知名企业的旗号误导求职者。
比如,有些骗子会
发布虚假的高薪职位,要求求职者提供各种个人信息和押金,等骗取了钱财后
就销声匿迹。
另一些则通过模仿知名企业的招聘广告,诱骗求职者上当。
这
些骗局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如何识破虚假招聘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招聘市场,我们作为求职者必须保持警惕,学会识别
虚假招聘信息。
可以仔细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查看公司的注册信息、营
业执照等,了解公司的背景信息。
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公司名称,看看有
没有相关的负面新闻报道。
对于要求提供大量个人信息或押金的招聘,我们
更要谨慎对待,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一种常见的骗局手段。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面对虚假招聘信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更不能盲目地提供个人信息。
一
旦发现可疑之处,应该及时报警或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我
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因为贪图便利而泄露重要信息,从而陷入不测。
虚假招聘骗局层出不穷,求职者务必时刻保持警惕。
我们要学会识别虚假信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上行稳致远。
大学生频频跌落应聘陷阱
大学生频频跌落应聘陷阱心急应聘招聘,社会又不足,遇上无良黑中介,“天之骄子”变“羊牯”,惨!记者昨日接到大学生黄锋投诉,说他依据某求职招聘广告前往应聘时,被黑企业白白骗走了280元的食宿费。
他愤慨地呼吁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利用招聘进行诈骗的黑企业黑中介。
广州市劳动部门也就此提醒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应聘还是应该通过大型招聘会、学校推荐等正规途径,对于街头张贴的各种招聘广告,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企业招聘不应收取任何费用,应聘时毕业生们一定要捂紧自己的口袋。
初出校门,被招聘单位骗走280元黄锋昨日告诉记者,他刚从学校毕业,希望在广州找到一份平面设计的学徒工。
上月24日根据某招聘小广告来到了广州市某电子经营部应聘。
一进去,几个穿着体面的中年人很热情招呼了他。
跟他聊了几句之后,当场就决定录用他,待遇也相当不错。
只要黄锋同意,缴纳280元的食宿费后就可以马上上班。
于是,黄锋在一位中年男子地催促下,当即交了280元。
随后,另外一位经理又说,平面设计这一行得配电脑,但是又怕员工损坏或偷走,要求他交500元押金,一个月后同工资一起返还。
黄锋疑心了。
那个经理给了黄锋一个信封,叫他按照信封上指引办理其他手续。
最后,黄锋下楼时碰到两个好心人,告诫他到了信封上的地址,肯定又会被要求交纳一连串的手续费、体检费,不要再上当了。
岂有此理,黑企业一开口就要500元黄锋当即打了110报警。
但是110台表示,这种事情不属于他们职权范围,让他去劳动局投诉。
他表示,小小一篇招聘广告,背地里不知坑害了多少人,希望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这些黑企业。
根据黄锋提供的线索,记者昨日致电该招工黑企业,接线人一开口就说先带500元,说是上岗费。
不过要求倒不高,只要年龄在17~35岁,不需任何经验,培训费也不需要,食宿全包,让记者赶紧过去带上行李直接上班就行。
看着记者还想继续提问,对方赶紧挂了电话。
原来如此,招聘广告监控有空白记者了解到,xx年之前,企业或者中介的招工简章都需要经过劳动部门的审批。
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及对策的综述概要
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到了展现自己能力之时,他们无不全身心地投入求职的人海中。
然而,纷至沓来的求职陷阱,加上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淡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纠纷呈上升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找工作不但难而且险”,这是一位曾经遭遇就业陷阱的毕业生发出的一句感慨。
2005年6月,在北京的一场招聘会上,他应聘了一家广州的企业,上班后才知道那家企业搞的是非法传销,最后虽然虎口脱险却白白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钱财。
一家非法企业怎能出现在一个正规的招聘会上呢?还有多少就业陷阱隐藏在身边呢?一项由1246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有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而遭遇收费陷阱、试用期陷阱、无偿占有智力陷阱比例则更高。
一些利欲熏心的冒牌公司利用了毕业生求职心切、经验不足的软肋,榨取钱财,而一些本来没有用人需求的正规公司也利用强势地位,往往不签合同就廉价使用毕业生的劳动力。
面对五花八门的就业陷阱,求职者们大都以无奈应对。
调查显示,有50%的人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
毕业生找到一个就业单位是迈出社会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尽可能迈得稳一点,不仅会给求职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也极为有利。
大学生面临的几种常见就业陷阱有:陷阱一:巧立名目,收取费用。
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但仍有不少求职心切的毕业生,掉入此类陷阱。
应届毕业生小刘,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十分高兴。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当时并没有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用他。
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专业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
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这令小刘气愤不已。
有些公司在招聘时常常不查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是要求求职者支付诸如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而当用人单位和中介公司填满了自己的“钱袋”之后,就会找出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
招聘信息陷阱案例
招聘信息陷阱案例
嘿,大家听我说啊!今天来给你们讲讲招聘信息陷阱那些事儿!还记得我那个朋友小李嘛,他就曾经遇到过一个大坑。
当时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说高薪聘请什么经理助理,那条件写得可诱人了,哎呀妈呀,就好像天上掉馅饼一样。
小李激动得不行,马上就投了简历。
没几天,就收到了回复,让他去面试。
到了那地方,面试的人就开始各种夸他,说他多优秀多厉害,然后就说这工作要先交一笔押金,说是怕他突然不干了给公司造成损失。
小李当时就有点犹豫了,心想哪有这样的呀!但对方说得头头是道的,还说后面会退还,再加上那高薪的诱惑,小李一咬牙就交了钱。
结果呢?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那个人了,公司也是假的!这不就是被人坑了嘛!
还有啊,有的人会打着招聘的幌子,实际上是骗你去做非法的事。
就好像把你骗进一个黑洞里,等你反应过来就晚啦!这多可怕呀!王姐之前就遇到过,招聘说是什么客服工作,结果去了才发现是让她去骗人,王姐可机灵了,赶紧就跑了。
咱找工作可得长点心啊,别看到什么都轻信。
那些看起来太好的招聘信息,往往都有问题呀,这不就跟那糖衣炮弹一样嘛!可别被表面的甜给迷惑了呀!在投简历、去面试之前,一定要好好查查那公司的底细,别稀里糊涂就跳进去了。
我觉得啊,找工作就像找对象,得慎重,要是不小心碰到个坏的,那可就惨咯!绝不能让那些骗子得逞,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呀!。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仍就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其中,大学生在就业过程误入就业陷阱和受到就业歧视,致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求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也为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提供了依据。
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工作还有待改进。
本文就大学生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更有效地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
一、大学生就业权益受损分析中央电视台联合智联招聘网进行过一个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求职者遭遇过正当权益被侵害事件。
同时,有55%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曾经遇到过就业陷阱,当提及如果遇到招聘陷阱,近半成的大学生选择的是忍气吞声,继续寻找别的单位。
15%是向有关部门反映,愿意起诉的只有10%。
大学生因为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份工作,加之法律意识淡薄,致使自己的劳动力被廉价或非法使用,甚至自己的人身或财产权利被侵害。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着的就业陷阱和就业歧视,致使大学生平等参与就业的机会或者已有的劳动权益遭受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招聘单位发布的就业信息不真实大学生大多数都涉世未深、壮志满怀、期待自己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而一些非法单位正是抓住了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定位过高的心理,堂而皇之地设置了一些徒有虚名的招聘信息。
有的招聘单位向大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是不真实的、含有欺骗意义的、甚至是违法的。
有“经理助理”动听的头衔,有“年薪十万”的高额薪水,有“底薪加提成”的诱惑。
殊不知,看似风光的职位、丰厚的待遇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就业陷阱。
求职大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面临着被侵害的危险。
2、收取就业培训费、押金这是一种最直接、快速谋利的手段,往往出现在一些提供就业服务的中介。
大学生求职遭遇招聘陷阱_个人简模板
大学生求职遭遇招聘陷阱_个人简模板多招人虚张声势卖人情牺牲他人做广告拉你培训签合同暗设陷阱调查提示鲁伟(化名)说这几个月感觉自己一下长大了很多。
鲁伟是辽宁大学生物系生物技术专业04届本科毕业生,3月份以来,他一直在忙着找工作。
鲁伟参加的第一场招聘会的会场设在沈阳农业大学,“招聘会场外黑压压一片人,每个招聘台位前都围了三四层人”。
鲁伟投了若干份简历,有两家企业通知他去面试,其中一家单位是内蒙古的一个医药企业,他特意乘车从沈阳去内蒙古面试,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当时在招聘会上承诺的待遇都挺好的,但面试的时候,待遇比承诺的低了很多。
”这之后,鲁伟又参加了3次大型招聘会,人才市场也经常去,“投出的简历已经数不过来了”,面试过的大小企业约有20家,其中包括一家在中国500强企业排名靠前的单位。
那次面试鲁伟认为自己表现很好,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录取通知。
最后,鲁伟得到了沈阳一家大型购物超市的录取通知,“如果没有更合适的只能去那里了。
”鲁伟的同学说,鲁伟的求职经历很平常,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经过这样的折腾。
””‘命中率’太低”,他们说,“自信心大受打击。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除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及人才市场本身的供需规律外,是否存在某些企业借招聘之机虚张声势,从而使急于求职的学子们凭空多了几番周折?和每年一样,七月,又一批青年要离开校园了。
从年初开始,沈阳各高校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前程奔波忙碌了。
然而,对这些还未真正走出校门的“孩子”来讲,求职并不是递送简历那么简单,在此过程中,许多假象需要他们识别。
日前,沈阳市一家房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赵东(化名)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交流,对某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常用手段进行了总结。
“两个字———坑人,”他说,“一般来说,这些企业的招聘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面试、培训、合同、薪酬,每个阶段都大有文章”。
虚张声势只缺一人招四人记者:如果只是一个条件很一般的企业,他们会用一些什么办法吸引应聘者?赵东:岗位虚设是企业在招聘的计划阶段最常用的办法。
大学生就业权益
当代大学生要了解的就业基本权益与保护根据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公布的调查结果,在12463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求职者中,55% 的人遇到过求职陷阱。
而受骗上当后,有49%的人选择“忍气吞声”,8%的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媒体或维权组织求助),24%到网站论坛上发布,1%到法院诉讼,另有18%求助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
这一数字也说明,大学生面对求职陷阱时,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准备阶段,拥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然,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只是一个前提,还不足以为毕业生防范就业陷阱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真正能够为毕业生保驾护航的是我们国家有关就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他们从国家的高度,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成为毕业生结业的坚强后盾。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主要内容1.大学生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权平等就业权渊源于我国宪法,是劳动权和平等权共同派生的一个权利,平等就业权综合了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人权特征,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重要权利。
大学毕业生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宪法上规定的基本权利。
宪法第3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42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两条规定是平等就业权的宪法依据。
我国《劳动法》第12条对该权利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
”因此,当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时,完全可以法据理力争。
2.大学生毕业生享有民法上规定的民事权利大学生毕业生作为年满18周岁的公民、作为就业协议书的一方,其权利受民法原则以及《合同法》的保护。
民法的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有重要意义。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就业协议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用人单位不能凌驾于毕业生之上,签定带有“霸王条款”的用人协议。
按照诚实信用原则,毕业生有知情权,用人单位必须如实介绍自身的真实状况。
遇上就业陷阱应对方法
遇上就业陷阱应对方法说实话遇上就业陷阱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找工作的时候可没少遇到那些坑坑洼洼的事儿。
先说说这虚假招聘信息的陷阱吧。
我看到一些招聘启事,写的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得很。
我就满心欢喜去面试了。
结果到了那儿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他们就是想骗你去做个销售啥的,而且推的产品都不怎么靠谱。
这就是一个教训,所以我现在看招聘启事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公司的业务范围,要是含糊不清的,我心里就得多打几个问号。
还有那种让你先交钱的陷阱。
有一次我差点就上当了。
他们说要交什么入职培训费,我当时犹豫了一下,但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差点就掏腰包了。
不过我突然想起,哪有工作还没开始就得给公司钱的呢。
后来我一查,果然是个骗局。
所以呀,正规的公司是不会让求职者先交钱的,这一点得牢牢记住。
再说说试用期陷阱。
我碰到过一个公司,试用期定得特别长,而且工资特别低。
他们还总是挑刺,想让我自己走人。
我在那儿干得可委屈了。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试用期的长短和工资待遇在劳动法里都是有规定的。
所以现在我面试的时候,一定会问清楚试用期是多久、工资具体是多少、转正的标准又是啥。
我也试过从侧面了解公司的情况。
我会找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朋友打听一下这个公司的口碑。
有一次我本来想去一家公司,朋友告诉我那家公司经常拖欠工资,我就赶紧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就像你去买东西,你得问问用过的人这东西好不好,找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总之呢,如果遇上看起来特别诱人但又有点可疑的工作机会,一定要冷静。
多搜集一些公司的信息,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有勇气说不。
别像我以前那样,稀里糊涂的,差点就掉进不少就业陷阱里了。
有时候感觉一个公司不靠谱的时候,不要犹豫,赶紧撤,不能拿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冒险。
就业陷阱这东西,只要多留心、多积累经验,还是可以避开的。
虚假招聘的7种套路
虚假招聘的7种套路哎,说起这虚假招聘啊,我可是吃过不少亏,才算是摸出点门道来。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那些招聘里的7种套路,保证让你听了以后,眼睛瞪得像铜铃,心里直呼“好家伙”!第一种,那就是“高薪诱惑”。
你瞅瞅那些招聘广告,上面写着“月薪过万不是梦”,看得人心潮澎湃,恨不得立马投简历。
结果呢,一去面试,人家告诉你,这工资啊,得看你业绩,底薪也就三千块。
这还不算,还得天天加班,美其名曰“奋斗文化”。
你说,这不是忽悠人嘛!第二种,叫做“职位模糊”。
招聘信息上写得那叫一个笼统,“诚聘英才,岗位多多”,等你一去,才发现原来就是销售、客服这些基础岗位。
一问具体工作内容,面试官就开始打太极,云山雾罩地说一堆,就是不给你明确答复。
这种时候,你就得多个心眼,问清楚再决定。
第三种,得叫“虚假培训”。
有些公司啊,面试的时候承诺得好好的,入职后有专业培训,包你技能满满。
结果呢,培训就是让你看几天视频,或者找个老员工随便讲讲,连教材都没有。
最后还得让你交培训费,说是“投资自己”。
你说,这不是变相骗钱吗?第四种,咱们称之为“画饼大法”。
面试官跟你聊未来,说公司即将上市,到时候你就是元老级员工,分红、期权应有尽有。
但你得先好好干,工资嘛,先别急,以后都会有的。
结果呢,公司上市遥遥无期,你的钱包倒是越来越瘪。
第五种,叫做“试用期陷阱”。
有的公司,试用期长得吓人,半年甚至一年,工资还打折。
等你快熬到头了,人家一句“你不适合这个岗位”,直接把你打发走。
你说,这不是浪费时间嘛!第六种,我得说说“异地调动”。
一开始招聘的时候,说得明明白白,工作地点就在你家附近。
结果你入职没多久,就接到通知,说公司发展需要,你得去外地工作。
不去?那就拜拜吧。
这简直就是“先斩后奏”,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一种,也是最让人生气的,那就是“信息盗用”。
你投了简历,然后就没下文了。
结果过段时间,发现自己的信息被某些不良公司拿去,在各种招聘平台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甚至还有人冒充你,跟其他公司谈合作。
求职过程中的灾难——求职陷阱
求职过程中的灾难——求职陷阱求职是每个毕业生或跳槽者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轨迹,还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成就感。
然而,虽然求职给人们带来了机会和希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求职陷阱,给求职者带来了困扰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求职陷阱,以便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能够避免或解决这些困扰。
首先,一个常见的求职陷阱是贪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
在求职时,很多人会被高薪、福利和晋升机会所吸引,而忽略了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视。
他们往往盲目追求即时的物质利益和地位,而忽视了职业规划和个人价值的提升。
结果,他们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短暂的成功,但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陷入个人发展的瓶颈,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潜力。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求职者应该在求职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他们应该选择那些能够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岗位,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
此外,他们还应该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并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另一个常见的求职陷阱是追求名声而忽视实际工作。
有些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过于迷恋大公司的名声和声誉,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内容和自身的兴趣和能力。
他们可能会盲目追求进入大公司,而忽视了个人在小公司或创业公司中可以发挥的潜力。
结果,他们可能会因为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匹配而感到不满和困惑。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求职者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公司。
他们应该深入了解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了解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以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
同时,他们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工作内容,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最后,一个常见的求职陷阱是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忽略内在价值。
在求职时,很多人通常只关注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和形象,而忽视了自己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他们往往注重外表,包括穿着、形象和言谈举止,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
就业陷阱案例
就业陷阱案例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往往会陷入一些就业陷阱。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一些常见的就业陷阱,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类似的困境。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虚假招聘信息的。
小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在一家看起来很正规的招聘网站上看到了一份看似很不错的工作机会。
他按照网站上的联系方式投递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面试邀请。
然而,当他到达面试地点后,却发现这是一家小作坊,根本就没有招聘的意向。
这就是典型的虚假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跑一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低薪骗局的。
小王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他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但公司却以试用期低薪为名义,实际上一直拖延正式转正和涨薪。
小王为了能留住这份工作,一直忍气吞声,直到实在无法忍受才选择离职。
这种低薪骗局让求职者在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剥削的境地。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劳动合同陷阱的。
小李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签订了一纸合同。
然而,当他入职后才发现,公司并不遵守合同上的约定,工作时间长、加班无偿、福利待遇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
小李想要维权却发现自己束手无策,因为合同上的条款都是公司占据优势的内容。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它们展示了就业市场上一些常见的陷阱和问题。
为了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虚假招聘信息,不盲目接受低薪骗局,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监管,打击虚假招聘和违法用工行为,为求职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总之,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陷阱,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就业,不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陷入就业陷阱。
希望每一位求职者都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招聘骗局数据调查
招聘调查:求职心切、经验不足成被骗主因2011-03-10 08:35来源:东方网【字号:大中小】在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智联招聘推出了3・15招聘陷阱特别调查。
在5000余名被调查者中,有48.3%的人曾经遭遇过职场陷阱,求职者求职心切和经验不足成频繁被骗主因。
调查显示,在曾经遭遇过招聘陷阱的求职者中,39.1%的人遇到1次招聘陷阱,31.5%的人遇到2次,甚至还有11.5%的人遇到过5次以上。
而就招聘陷阱种类来看,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如押金、保证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居于招聘陷阱之首,占到了70.9%;其次为街头“高薪”广告,占到了66.9%;再次为黑中介诈骗,占52.8%。
调查还显示,没有碰到过招聘陷阱的求职者中,42.7%的人会考虑向报纸等平面媒体反映,25.7%会选择忍气吞声、以后小心,14.3%考虑在网络媒体如论坛进行揭露,9.6%选择与其据理力争,还有7.6%会选择向有关部门如工商、公安、劳动管理部门反映。
而遭遇过招聘陷阱的求职者中,则有68.8%的人选择了吃哑巴亏,忍气吞声,以后小心。
纵然求职者对招聘中的欺骗现象深恶痛绝,但在实际遭遇招聘陷阱之后,一方面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通常缺乏企业违法的证据;另一方面,维权行为耗时费力,求职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与这些不法企业作斗争。
所以只能在遭遇招聘陷阱时选择忍气吞声。
此外,有11.4%的人选择了向有关部门反映;10.4%的人则选择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揭露;8.9%的人选择与其据理力争,想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也显示出有部分职场人是敢于并能够维护个人的权利的。
逾五成职场人将求职者频繁遭遇招聘陷阱的原因归结为求职心切、经验不足,20.3%的人认为劳动力市场不规范是招聘陷阱频现的原因,还有10.2%的人则认为现在的骗术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目前正值招聘旺季,招聘信息铺天盖地,求职者纵然求职心切,也仍要遇事多三思。
而避免踏入招聘陷阱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为,选择正规途径求职,对用人单位信息进行仔细核实,认清自身实力不被天上掉下的馅饼所诱惑,分别占到了64.1%、58.2%和55.0%。
求职心切小心招聘有诈
求职心切小心招聘有诈近日,我收到了一封聘请函,邀请我参加某公司的面试。
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然而,我对找工作的种种故事早有耳闻,尤其是招聘有诈的事情。
在互联网时代,招聘平台蓬勃发展,各种招聘信息层出不穷。
然而,其中不乏一些虚假的招聘信息,其目的是为了骗取求职者的钱财或个人信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招聘诈骗的陷阱中。
招聘有诈,是指招聘者利用虚假的信息或承诺吸引求职者,以从中获得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尤其是对于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
因为对于大部分求职者来说,他们面临就业压力,渴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招聘者常常利用这种心理需求进行欺诈。
招聘有诈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招聘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是因为求职者对招聘的重视,容易陷入诈骗的陷阱。
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者往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而求职者只能得到有限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招聘有诈的可能性。
另外,在求职者面临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往往更容易相信一些虚假的承诺,从而陷入招聘诈骗的陷阱。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非常重视这次求职机会,但同时也很担心招聘有诈的情况。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我准备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我会提前调查该公司的信誉和口碑。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很容易获得,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该公司的情况。
如果该公司曾经有过招聘诈骗的记录或有负面的口碑,我会考虑放弃面试的机会。
其次,我会谨慎对待招聘信息。
在招聘广告中,如果对公司和职位的描述过于夸张或没有实际依据,我会提高警惕。
同时,我也会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比如核实招聘者的身份、联系方式等。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我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求证。
最后,我会在面试过程中留意一些细节。
比如,如果招聘者要求我提供个人银行账户或交纳一定金额的费用,我会怀疑其真实性。
同时,我也会通过与面试官的交流,了解公司的运营模式、团队文化等情况,以判断其是否正规和可信。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骗局的案例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骗局的案例
最近,一名职业人士来到就业机构,寻求帮助寻找工作。
然而,在该
机构,一伙人竟然专门针对就业者实行骗局,诱拐求职者带走,在一些暗处,他们会逼迫求职者给出一大笔钱来解救自己。
由于被人“抢劫”,职
业人士深受精神创伤,也失去了大量的金钱。
此外,许多求职者都遭遇了“口头上招聘”的案例,从而被骗取钱财
或有价值的资料。
该案例中,骗子在社交平台上向求职者们发布假招聘信息,并索要求职者提交护照,银行账号等有价值的资料,以获得工作机会。
求职者们不知道,这些资料会被用于骗取钱财。
幸运的是,有些求职者看到了真相,他们及时发现了“骗子”的阴谋,通过向当局报站,让当局有机会采取有效措施,以抓获这伙人。
求职大学生怒斥职介“十一陷阱”
求职大学生怒斥职介“十一陷阱”警惕求职陷阱(资料图片)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严珑实习生黄拓)十一长假是学生兼职顶峰期。
连日来,多名大学生向本报投诉:一职介公司“陷阱”般的收费方式让他们感觉受骗上当。
这家职介公司位于武昌街道口鹏程国际a座607室。
昨日下午,记者看到:该公司门口并未悬挂公司名称,前来咨询的学生络绎不绝,许多人是看到该公司“十一聘专兼职”的宣传单而来。
记者佯装学生参加面试,被要求填面试表格并收费30元。
记者询问是否还要另外交钱,女接待员模糊其辞,称经理会细谈。
缴费填表后,一名自称经理的女子称可安排记者做促销工作,工资每天100元,但必须要签合同并交200元效劳费。
记者拒交后,该经理表示,不交200元就不能介绍工作,刚填的简历也没用了。
记者要求退还刚交的30元钱,对方称30元是面试费用,而刚刚已进行过面试,不能退还。
当日下午,记者采访了10余名前来咨询的学生,均是大一新生。
“先说只交30元,后来又要交200元,先交的钱不退,这明明是陷阱嘛!”大学生们对这种收费方式十分气愤。
交了200元钱是否就一定能找到适宜的工作?一学生在现场告诉记者,他于9月27日缴了230元后,先到汉口一单位面试,却被告知人员已满。
职介昨又称可介绍他去当搬运工,日工资35元,但这与工作人员先前声称的“日工资80元至120元”相去甚远。
记者说明身份后,该公司一蔡姓负责人称,收取200元效劳费后,效劳承诺一年有效,求职者对工作不满意可由公司负责调换。
至于收费方式,他称是工作中存在失误,将要求工作人员纠正。
记者就此向劳动部门咨询,他们表示:根据法规,职介机构应将收费标准等在店内明示,提供中介效劳不成功的,应当退还收取的中介效劳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职者遭遇招聘陷阱半数人忍气吞声
眼下正是就业高峰期,大学生找工作时应格外注意“招聘陷阱”。
据《新京报》不久前报道,人才招聘网站英才网联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遭遇骗局。
被骗后,有50%的求职者选择了“忍”,因为“维权成本高”,仅有20%的求职者会“报案”、“投诉”或“向法院起诉”。
英才网联的调查发现,网络是最容易遇见骗子的地方,其次是中介公司。
骗子的欺骗形式,通常是在求职者入职后,安排与招聘时的承诺不相符的岗位及薪酬福利。
招聘骗术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不说明办公地址;以其他名义收费,如培训费、工装费;不签订劳动合同;许诺的薪酬明显高于行业水平等。
智联招聘2011年推出的调查显示,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如押金、保证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居于招聘陷阱之首,占到了70.9%。
逾五成职场人,将求职者频繁遭遇招聘陷阱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求职心切、经验不足;20.3%的人认为,劳动力市场不规范是招聘陷阱频现的原因,还有10.2%的人认为现在的骗术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该项调查还显示,求职者认为,避免踏入招聘陷阱的三种方式依次是,选择正规途径求职(64.1%),对用人单位信息进行仔细核实(58.2%),认清自身实力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55.0%)。
事实上,原劳动保障部曾明确规定:禁止用人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等行为。
然而,据新华网报道,湖南省工商部门统计显示,2010年湖南工商等部门破获的传销案件中,涉及学生600余人,这600多名被解救的学生基本都是外省高校的学生。
由于传销组织在异地活动的特点,湖南高校的学生多被骗往外省从事传销,人数缺乏确切的统计。
湖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欧阳增铜提醒,各高校应经常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普及求职基本信息常识,避免大学生陷入传销泥潭。
对于不少大学生遭遇过“黑中介”,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大学生应到具有合法资质的中介机构求职择业,认清统一的职业中介机构标志牌,避免上当受骗。
此外,还要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地点等。
当求职意向确定后,应向中介机构索取统一印制并加盖公章的用工洽谈通知书。
求职者交纳中介费后,应索取加盖职业中介机构公章的统一收费收据,中介介绍未成功可在3天之内凭收费收据和用工洽谈通知书回执要求退费。
有教育专家提醒,高校毕业生择业时,要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和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因为这些招聘会上的用人单位
经过了严格的资格审查。
如果参加其他招聘会或网络应聘,毕业生不要轻信对方对单位的描述,应该上当地工商局的红盾网查询公司是否合法注册,也可打114查号台查询公司电话,向招聘公司求证有无招聘信息发布。
在详细核实对方身份及公司真假后,再决定是否前往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