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誉的本质

合集下载

商誉的本质及会计核算方法探讨

商誉的本质及会计核算方法探讨
Ab t c : o sr t C mme ca c e i s a e efa u e fivsbl y a di d tr n t n b o g t ye ta p o i e l- ce td a r il r d t h rst t rso iii t n e emia i r u h x r r f .S f r a e h e n i n o b t c mmeca r d ts o l ee au td a d i v le n a c u t t a i l. As f ra n x d e t r rs s h x r v n o r il e i h ud b v l ae n n ov d i c o n s wih c pt s c a o n e e n e p ie ,t e e ta e e — h n e a t a y t ee t r rs h ud b e l wi s t ea s t h r p ro d r o sc mme c l rd t a d p r i b h n e p ie s o l ed at t a h s e si t e p o e r e ,n t o d p d h n a ri e i ac .
第2 卷 第5 5 期
2008年 9 月
安 徽 工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h i ie s y o e h oo y( o il ce c s o r a o An u Unv r i fT c n lg S c in e ) t aS
Vo1 .25, No.5
S ptm b r 0 e e e ,2 08
商誉 的本质 及会计核 算方 法探讨
甘 宗 平
( 安徽 科技学院 财 务处 , 安徽 凤 阳 2 3 0 ) 3 10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和创造价值的一种无形资产。

它代表了企业品牌、声誉、客户忠诚度等无形资产的总和。

商誉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

在会计学上,商誉被视为一种无形资产,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本文将从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等方面进行探讨。

商誉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创造的商誉,这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所赢得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优势所产生的商誉;另一种是外购商誉,这是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所获得的商誉。

无论是自主创造的商誉还是外购商誉,它们都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代表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品牌价值。

在确认外购商誉时,会计学规定,外购商誉应当在收购完成后的财务报表中列示为一种无形资产。

外购商誉的确认是基于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和市场地位所做出的合理判断。

一般来说,外购商誉的确认是需要经过专业的评估和审计的,以确保外购商誉的确认符合会计规定和公允原则。

外购商誉的计量多采用净额计量法,即以收购价格减去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得出外购商誉的数额。

外购商誉的计量需要考虑到被收购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市场地位、行业前景等因素,以确保外购商誉的数额能够正确反映企业价值的一部分。

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是会计学对商誉进行管理和监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确认和计量,可以确保外购商誉的数额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可靠的信息,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参考。

也能够防范不当确认和计量所导致的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和投资者的权益。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商誉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以商标、名声、客户关系、先进技术、专利、知识产权、人才、市场份额等非物质资产为支撑,获得了超过其正常价
值的有利地位。

商誉的本质在于企业拥有的非物质资产所衍生的价值。

在会计学上,商誉被分为两类: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

自创商誉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
努力和投入所产生的商誉,例如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

外购商
誉则是企业通过外部收购方式获得的商誉,例如企业收购其他公司时所带来的客户关系、
品牌价值等。

在会计准则中对外购商誉的确认有一定的规定。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企
业在收购其他公司时,需要对外购商誉进行确认。

确认外购商誉的前提是,通过收购可以
获得未计入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并且可以可靠地计量。

确认后的商誉需要进
行年度减值测试,以确定其是否存在减值风险。

在中国的会计准则(CAS)中,商誉的确认和减值测试也有相应规定。

CAS规定,在企业进行合并或收购时,需要对支付的额外价款进行确认,并将其列为商誉。

确认商誉时,
应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不得进行有关特定金额的估计。

CAS规定,商誉应当按照相关减
值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非物质资产获得的超过正常价值的有利地位。

在会计学上,商誉被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其中外购商誉需要按照相应准则进行确认和减值测试。

商誉对企业的价值和经营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会计处理上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定
和管理。

商誉本质及会计实务探讨

商誉本质及会计实务探讨

商誉本质及会计实务探讨本文阐述了有关商誉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的现状,提出了有关建议。

要进一步规范商誉减值的会计核算;自有或自创商誉在一定条件下应纳入企业财务账目核算;对于企业商誉应予以充分披露;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商誉核算质量;商誉的后续计量采取以摊销为主、结合减值测试方法进行。

标签:商誉;会计实务;会计处理;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商誉越来越重视,而商誉也给企业带来了持续的超额收益,正确核算企业商誉,不仅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也可以为企业间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经济业务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一些企业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份额中占很大比重,如果长期对其不进行核算,势必造成财务信息的缺失,现实需要加强对企业商誉会计进行核算,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有关商誉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商誉商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它具有潜在经济价值,或者由于一些特定的投入、特许的事项而产生的超正常的获利能力,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

对商誉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形成的商誉,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的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并购的交易价格与企业净资产之间的差额,从而形成正商誉或负商誉,实际上研究的本质问题就是外购商誉。

尽管理论学界就商誉问题还存在很大争议,但对商誉的实务处理还是较为一致,并形成了一定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自创商誉一般情况下不确认;外购商誉是被收购的企业交易价格与其可以辨认性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形成的差额,对其进行账务处理也比较一致,差别之处在于对外购商誉的摊销年限有所不同,美国则将摊销处理改为减值测试。

2、商誉的本质从商誉属性的本质来看,商誉是企业的一项特殊的资产,它尽管与无形资产比较接近,但不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

商誉的本质——精选推荐

商誉的本质——精选推荐

商誉的本质商誉是能使企业中的人、财、物等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最佳状态的客观存在”。

商誉的经济含义是企业收益水平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差额的资本化价格。

它是由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企业管理卓著、经营效率较好、生产技术的垄断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所产生的。

正确认识商誉的本质, 是正确认识商誉会计问题的基础。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许多论述,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的看法。

他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1、好感价值论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的原因通常认为是由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

对企业的好感可能来自有利的地理位置、独占的特权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

2、超额收益论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

商誉为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报酬的超额利润。

这里所说的“企业超额利润”应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

商誉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但企业一旦拥有它,就具有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潜力。

因此,它的价值只有通过作为整体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才能集中表现出来。

3、总计价账户论总计价账户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

中南财经大学的阎德玉教授认为:“‘总计价账户论’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账资产概念的产物。

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商誉,各有利弊。

对企业的好感价值论,是从形成商誉的因素角度去解释,但这些因素都是无形的,本身无法用货币计量,从而无法纳入会计核算。

超额收益论说明了商誉的基本性质,商誉是企业未来获取的一种超额收益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了商誉的计价方法,即超额收益折现法。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商誉是公司在进行企业并购时获得的资产,它是以超过目标公司净资产的价格进行计
算的。

商誉的本质是指企业对目标公司在市场上的品牌价值、知名度、市场份额、专利等
无形资产的价值判断。

商誉的产生通常是由于目标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以及盈利能力,这使得其品牌和商业模式具有优势。

根据会计学原则,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属于企业并购后由购买公司取得的资产之一。

当公司通过并购获得商誉时,根据会计准则,商誉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确认,并以合
理的期限进行摊销。

根据会计准则,商誉确认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商誉必须是通过购买企业获得的,并
且是以超过目标公司净资产的价格购买的。

商誉必须是可以确认的,并且具有明确的经济
效益。

商誉必须能够进行可靠的估计和计量。

商誉确认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商誉的公允价值。

商誉的公允价值是指商誉在并购交易时
的实际购买价格与目标公司净资产之间的差额。

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市
场竞争、评估专家的意见、目标公司的盈利能力等。

商誉的确认在会计报表中通常以摊销的方式体现。

会计准则要求商誉的摊销期限不能
超过它的可用寿命,摊销的金额应根据商誉的可靠估计进行计算。

商誉摊销的目的是将其
成本逐年分配到收益表中,以反映商誉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商誉是企业通过并购获得的一种无形资产,它代表了目标公司在市场上的品牌和知名
度的价值。

商誉的确认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以摊销的方式在会计报表中体现。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商誉是企业在收购其他公司时超出其净资产价值所支付的差额。

商誉的本质是由于被收购公司的品牌价值、声誉、技术、市场份额等无形资产超出其净资产价值所产生的价值差额。

商誉在企业收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

会计学上,商誉在收购交易中被视为一种无形资产,通常属于企业的外购商誉。

企业在收购其他公司时,会计准则要求将支付的商誉额纳入其资产负债表中,并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

在确认外购商誉时,企业需要进行商誉减值测试,以确保商誉的价值不会超过其潜在收益。

商誉的本质在商誉的形成过程中,企业通常会支付超出被收购公司净资产价值的价格。

这部分支付的差额即为商誉。

商誉的形成主要源自被收购公司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技术、市场份额等,这些无形资产并不反映在其净资产价值中,但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却是显著的。

商誉代表了企业对被收购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是企业收购行为中重要的一部分。

商誉在企业收购中的作用商誉在企业收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商誉代表了企业对被收购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对方公司的股权控制权。

商誉的形成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商誉还可以为企业增加利润,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商誉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

商誉的形成通常需要支付一笔巨额款项,而商誉的实际价值取决于被收购公司未来的经营绩效。

如果被收购公司未来经营不佳,商誉可能会发生减值,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商誉的形成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过度金融杠杆,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在确认外购商誉后,企业需要对商誉进行摊销。

摊销是将商誉的价值分摊到其经济效益持续产生的期间内,以反映商誉的消耗和价值的变化。

企业在摊销外购商誉时,需要根据商誉的预期使用寿命和商誉的净额作出合理的摊销安排。

摊销外购商誉的目的是确保商誉的价值不会超过其潜在收益,维护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商誉是指企业在并购或重组中,为了取得对方公司的非物质资产或优势所支付的超过其净资产价值的价格差额。

商誉的本质是企业获得了对方公司的品牌、客户、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和优势,在未来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

在会计学上,商誉是公司外购的无形资产,属于长期资产的范畴。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外购商誉的确认,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

购买法的核算步骤主要包括确认对原公司进行收购的价格、将收购的价格与对方公司的净资产进行比较,计算出商誉的价值,最后按照其使用寿命进行摊销。

在确认商誉时,需要进行几个关键的判断。

首先,确定是否存在商誉,即确认是否支付了超过净资产价值的价差。

其次,需要确定商誉的确认金额,这需要考虑到对方公司的无形资产和优势的价值、发行股份的情况等因素。

最后,在摊销商誉时,需要根据其使用寿命进行分摊,通常会采用直线摊销法,将商誉在一定期限内分摊到收益表中。

总之,商誉在并购和重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在会计学上,商誉是一种长期资产,需要采用购买法进行确认和摊销。

准确的商誉确认和摊销可以为企业提供详实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相关方对企业的决策和评估。

无形资产评估——商誉本质探讨

无形资产评估——商誉本质探讨

无形资产评估——商誉本质探讨企业合并业务使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业务进入公众的视野。

对于商誉的本质探讨有多种观点,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流行的观点,加以详细阐释,并进一步阐释了商誉与商标概念的区别。

标签:商誉负商誉商标商誉,英文是goodwill,按牛津词典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亲善、友善;二是老店铺的信誉、声誉。

人们认识无形资产最早是从商誉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所称的无形资产是一综合体,商誉则是这一综合体的总称。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无形资产确认、计量的需要,无形资产进一步分解、分化,形成各项独立的无形资产。

现在所称的商誉,是指企业所有无形资产扣除各单项可确指无形资产以后的剩余部分。

一、商誉的不同认识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反映企业总价值超过各个有形和无形资产价的差价”,“预期未来利润超过不包括商誉的总投资的正常报酬部分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基索和卫根特在其合著的《中级会计》一书中,认为商誉是“净资产获取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目前人们认识商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好感价值论。

认为商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具有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

对企业的好感来自于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质量的超群出众、有利的地理环境、独占的特权等因素。

并认为当一个经营中的企业的买价超过其各个单个资产价值总和时,所超过部分可看作上述好感的价值。

2.超额收益论。

认为商誉是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的一种能力。

具体表现在,在企业联合中,收购企业支付的买价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市价,因为购买者预计所取得的商誉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个观点一直是对商誉的惯用解释。

这种将在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被看成是企业的商誉。

3.总计账户论。

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账资产概念的产物”。

探析企业商誉的本质

探析企业商誉的本质

探析企业商誉的本质作者:曾廷希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12期摘要: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本文在对商誉的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分析基础上,对于商誉本质性问题的研究做了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商誉商誉的性质商誉的构成因素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

由于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①不可辨认性。

②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③不能单独出售。

④价值存在的不确定性。

⑤价值实现的隐蔽性。

所以它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也就是说无法计量其单独的价值。

这样企业杰出的管理人员队伍对企业商誉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者都对商誉的性质和构成要素作了深入全面的探索,经过归纳,一般来说,法学界将商誉构成因素分为:狭义的构成要素:1.杰出的管理人员、2.科学的管理制度、3.融洽的公共关系、4.优秀的资信级别、5.良好的社会形象。

广义构成要素:1.优越的地理位置、2.独特的生产技术、3.专营专卖特权。

在经济学界,将商誉的构成因素分为四类:A类因素——增加短期现金流量;B类因素——稳定性;C类因素——人力因素;D类因素——排他因素。

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他的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1、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帐户。

商誉最本质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人才,用这一命题对上述就商誉性质最有影响三种观点都可以进行解释。

首先,对企业的好感价值的实质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好感,他们经营管理水平、诚实信用、不欺骗客户、合法经营,公平买卖等等;其次,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经营所致,与其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良好的业绩具有因果关系;最后,“‘总计价帐户论’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帐资产概念的产物,其实企业拥有许多的未入帐资产,如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等。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商誉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支付的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金额。

商誉是由
企业的品牌价值、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和管理团队等因素所决定的。

商誉是一种加强企业
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资产,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会计学上,商誉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也是外购商誉的一种。

外购商誉指企业在收
购其他企业时,支付的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金额。

外购商誉需要在会计记录
中进行确认和计提会计折旧,以反映其价值变化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外购商誉的确认需遵循IFRS 3《企业合并准则》以及ASBE 31《企业合并准则》等相
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商誉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确定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这通常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和负债估值
等工作。

其次,需要确定商誉的金额,即被收购企业的总对价扣除公允价值的净资产。

最后,需要确认商誉并计提会计折旧,以反映其价值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政府政策、行业竞争等,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商誉价值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商
誉价值不受损失。

许少山 薛菲 :商誉的本质与减值方式浅析

许少山 薛菲 :商誉的本质与减值方式浅析

新经济 NEW ECONOMY博士研究生专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调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支持产业间的并购活动。

企业并购一方面促进了资源流动,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例如企业在并购重组时容易产生炒作行为,而且被并购方往往承诺业绩高速增长,进而引发并购高估值现象,最终形成主并方资产负债表上的高额商誉。

根据Wind数据库披露的信息,2013年末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商誉总额为2144亿元,2016年末商誉总额达到1.05万亿元,突破万亿关口;2019年末商誉总额更是达到1.26万亿元,发展十分迅速。

在高商誉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值得我们充分研究和关注。

2019年,超过700家A股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减值总额高达1294亿元。

尽管商誉是并购过程中的衍生品,但如果公司突然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很可能导致公司业绩爆雷 ,投资者面临巨大损失。

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商誉的本质与计量方式、商誉处理会计准则的变更、商誉减值处理办法进行归纳总结,期望能为投资者有效甄别商誉风险提供参考。

一、商誉的定义与计量商誉是指能为主并方在后续经营中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价值。

当前学术界对商誉的来源进行了充分探讨,并形成“超额收益论”这一观点。

超额收益论认为,公司管理完善、经营方式独特或者对于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天然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等多方面因素为企业带来收益,由于这些要素难以准确衡量,但是确实可以为公司带来超过行业平均值的收益,故称之为“商誉”。

对于商誉的衡量,由于商誉不能与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分离对待,但又属于公司整体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学者们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来衡量商誉。

该理论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价值与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商誉是合并方支付的合并成本与合并中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这种测量方法在国内外得到普遍采用。

二、商誉的价值关于商誉的价值和作用,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检验。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商誉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超过其净资产价值的部分,来源于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客户关系、员工知识和专业技能、技术优势等无形资产。

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如土地、建筑和设备等可以直接观察和衡量,商誉的价值是通过市场评估或估值方法确定的。

商誉在会计学上通常是通过外购商誉的范畴来进行确认和计量的。

外购商誉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时产生的商誉,在财务报表中需要进行确认和计量。

根据会计准则,外购商誉的确认条件包括:商誉是通过收购产生的,收购人支付了超过该企业净资产价值的价格;商誉能够可靠地计量;商誉将会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商誉的存在是由于企业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

确认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成本法和重估法。

成本法是将商誉的金额确定为收购价格与收购企业的净资产价值之差,即商誉=收购价格-净资产价值。

重估法是通过对商誉进行评估和估值,确定商誉的公允价值。

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在财务报表中的具体体现有两种情况:如果商誉具有确定的使用期限,则按照使用期限进行摊销,并在财务报表中以摊销费用的形式计入损益表;如果商誉没有确定的使用期限,则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将商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需要进行减值准备。

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

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

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
对商誉本质的重新认识
商誉,是指企业在并购、重组等交易中超过净资产的部分,代表了企
业品牌、营销网络、技术专利、人才队伍等无形资产的价值。

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商誉往往被用于资产重组、财务调整等方面,其本质
却被忽略。

首先,商誉是企业的好处所在。

商誉并不是一笔独立存在的现金流,
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商誉的分析不应
只看到其存在的数额,而是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意识到商誉是企业
品牌、客户忠诚度等核心优势的集中体现。

其次,商誉是企业的负担所在。

在企业并购、收购、重组中,商誉往
往被作为交易溢价的部分,使得企业在未来几年内都需要承担商誉超
过净资产的部分。

而这些商誉支出将直接打压企业财务表现,缩短企
业可持续经营的时间。

对此,对商誉的重新认识在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对商誉进行
合理的价值评估。

估算商誉的价值要从多个维度出发,包括企业品牌、商业模式、员工素质等等,而不仅仅是以价格为基准。

其次,因势利导,将商誉的本质发挥到极致。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将
商誉的优势应用到战略规划、市场推广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总之,商誉并不是一笔无形的浮云,其背后代表着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与价值。

在对商誉的使用上,必须坚持客观、科学、依法依规的原则,切实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只有对商誉本质有准确的认识,才能利用商誉这种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对商誉本质的研究

对商誉本质的研究

对商誉本质的研究【摘要】本文对商誉的内在本质进行研究,并对品牌、商标等与商誉密切联系的概念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商誉本质的认识。

一、商誉概念的历史演进商誉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商誉的认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断加深的。

《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第三版)将商誉解释为“友好情感”、“良好愿望”、“仁慈”和“友爱”。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后期的英格兰,1571年“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

”被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

虽然商誉是作为商业词汇出现的,但最早却引起了法律界的注意。

1895年英国司法官对商誉作了如下定义:“商誉意指旧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他们能使企业收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这个概念在英国法庭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商誉概念没有引起会计学界的注意。

19世纪末,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也由家庭作坊、临时结合等方式,转变为独资或合伙制。

这时,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能否招徕更多的顾客,能否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人们把这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良好关系,称之为商誉。

商誉也引起了会计界的注意,但还没有涉及到确认、计量等问题。

20世纪初,会计界开始认识到企业与顾客之间良好关系的内在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秀的管理人员、高素质的生产工人、庞大的销售网络、稳定的财务状况等都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并且研究者开始将这些优势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研究,得出结论:能导致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都应被称为商誉。

[杨汝梅先生(1926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一时期,商誉价值应根据超额利润(Superior.Profits)确定的见解成为会计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会计学上,商誉被视为外购商誉。

外购商誉是企业收购其他企业时超过收购价格的价值,这种价值通常是由于收购方收购了被收购方所拥有的资产、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等等,而这些价值在被收购方的财务报表中已经被计入,因此超过收购价格的部分被称为商誉。

在会计学中,商誉通常被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确认,并且需要进行一个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上的确认外购商誉需要遵守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IFRS要求企业在收购其他企业时确认外购商誉,并将其以资产形式列入财务报表之中。

当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时,其必须清楚地了解商誉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充分的尽职调查来核实收购方是否存在超额支付的情况。

只有当商誉的存在与收购方的长期盈利能力有关时,才允许将其确认为资产。

其次,在确认商誉时,必须将商誉的价值确定下来。

商誉的价值通常是在一个专业的财务咨询机构的帮助下测算的,而其测算方法需要考虑到被收购方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营销策略和员工素质等因素。

亦即要准确分析被收购方的可持续性盈利能力。

总之,商誉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附加价值,是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体现,因此,在会计学中被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需要遵守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相关规定。

确认商誉需要充分的尽职调查、专业的财务咨询机构的帮助、系列认定准则与方法的支持等因素。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商誉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资产,通常是由于企业购买了其他企业,支付的购买价格高于被购企业的净资产总额而形成的。

在商业交易中,商誉可以被视为一种信用水平。

商誉的本质是企业的信用价值,具体来说,商誉是任何超出被购企业的净资产总额(也称为“公允价值”)的价格。

这表示,商誉是企业在市场上建立起的品牌影响力、客户关系、市场地位、技术优势和其他非物质优势的总和。

确认外购商誉的方法与识别其他无形资产相同,都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在收购完成后,企业需要对收购产生的商誉进行核算和评估。

评估的方法包括市场多方评估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公允价值的评估结果需要被纳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资产负债表中,并且需要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进行披露和报告。

外购商誉的范畴是有限的,不能包括所有非物质性资产。

例如,企业发展的专利、商标、版权等等,这些资产通常被归类为专有技术。

因此,企业在核算外购商誉时需要明确划分区分,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股权价值、其他应收款、利润税额等其他因素来进行评估。

总之,商誉是企业信用价值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

在会计学上,外购商誉是指企业在收购其他企业时因支付超额价格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

企业在确认外购商誉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准确评估商誉的公允价值,并进行适当的披露和报告。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

论商誉的本质和会计学上的外购商誉的范畴及确认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以高出净资产的价格收购其他企业时所支付的溢价部分。

商誉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商誉是企业声誉的体现。

商誉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积累的品牌形象、声誉和顾客忠诚度等无形资产。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商誉往往是其市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盈利能力和价值。

商誉体现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经营实力。

商誉往往是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获取的,这意味着被收购企业具备某种核心技术、专利或市场份额等优势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收购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商誉反映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商誉的形成是基于对被收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即收购企业相信通过整合、协同效应等手段可以提高被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并进一步带动整个企业集团的业绩增长。

商誉说明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扩张能力。

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获取商誉,体现了其扩大市场份额、进军新兴市场或扩展业务领域的战略意图和能力。

对于外购商誉的确认,会计准则要求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确认。

被收购企业的商誉必须是可以被可靠计量的,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商誉的形成必须是通过实际交易进行的,而不是通过内部资产转移或其他非市场经济行为形成的。

确认外购商誉时,会计师需要进行商誉的计量,通常采用溢价法。

根据溢价法,商誉等于购买价格减去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价值。

溢价部分反映了商誉的实际价值,这部分价值将被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在以后的会计周期内按照合理的折旧或摊销方法计提。

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体现了企业声誉、技术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反映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市场扩张能力。

在会计学上,商誉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并可以通过可靠的计量和确认方式进行计提和核算。

关于商誉本质探讨

关于商誉本质探讨

关于商誉本质探讨一、商誉的最初来源商誉是一个古老的经济现象,但最早的商誉问题是产生于有关法律的问题。

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一文中,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人的遗嘱中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

”这是商誉的最早提法。

1859年英国一宗案例中法官对商誉的定义是:“商誉意指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这是在司法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定义,并在英国法庭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

商誉在理论界尤其是会计界引起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是在19世纪末。

当时的商誉普遍地被理解为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

1888年英国的一篇会计论文曾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

”这一概念在当时的学术界很有代表性。

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商誉被认为是能导致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的通称。

1936年,杨汝梅先生在他的《无形资产论》中指出:“凡足以使一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称之为商誉矣。

”后来,美国会计学家佩顿也提出:“商誉一词最先仅限于现成的顾客群所具有的价值,后来则逐渐被用来描述企业可以归因于销售、制造、理财和政治等各方面良好关系的那一部分价值。

”这些都是早期对商誉的构成和来源的分析,是处于会计对商誉研究的雏形阶段。

二、对商誉构成要素系统研究对商誉构成要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许多学者和组织都曾对商誉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

1953年R.H.Nelson教授在《商誉动量论》一文中指出,商誉的构成要素包括:顾客清单、组织成本、开发成本、商标、秘密生产工艺及配方、专利权、版权、许可证、特许经营权、超额赢利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 第11期浅析商誉的本质文/田野摘 要:对于商誉问题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现行会计准则对于商誉的表述为“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那么它是否就是现实中我们所说的商誉呢?本文拟从这个问题出发,探析外购商誉的本质,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得理解和使用。

关键词:商誉;外购商誉;企业会计准则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11-0355-02业、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不足等种种原因现实中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仅仅依靠排污费来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已经很难行得通,我们急需新的理论和政策来拯救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

近期,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有关课题组经过调研,形成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的专题报告。

报告得出的结论是2012年前后是我国推出碳税比较合适的时间,这表明我国政府已经将征收碳税提上日程,而且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就开始实施。

至于碳税征收后的用途,将主要用于转移支付,利用碳税来补贴高科技的节能环保行业和企业。

三、碳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展望征收碳税一方面会提高能源价格,使企业成本增加,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特别对外贸出口企业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会促使企业加快更新设备,对实力雄厚的企业是一次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碳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

我们以时间为第一维度,空间为第二维度:短时间内,碳税的征收会提升能源价格,加重企业成本,此时对企业来说,如果能够有足够财力和资本或者能够融资,利用这个时机来更换新设备,增加企业的产能而同时又可以减少碳税的支出,不失为一石二鸟的理性决策;但如果企业资本实力有限有不能融资度过难关,很可能就会被淘汰或者被其他企业吞并。

这种结果虽然可能不为企业所有者所接受,但是这也是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付出的代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十分有益的。

长时间内,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实力一般但是熬过成本增加而存活的企业都已经适应了碳税带来的影响,此时国家已经淘汰了落后产能的企业,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外部负效应。

而根据学者高鹏飞、陈文颖(2002)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征收碳税会导致短时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1];商凯(2009)建立的模型结果也表明:征收碳税将使经济增长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短期内征收碳税对经济和CO2的排放量的影响都相当大,而长期内的影响则小得多[3]。

一方面,碳税税率的确定和碳税的实施存在诸多困难;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从保障民生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人生活使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暂不征税。

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征收碳税是我国节能减排、转变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式发展,促使企业自主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的一种重要税收手段,对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碳税在减缓环境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还是发挥了显著的作用[4]。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围家,碳排放问题十分严峻,在制定减排政策时应当将碳税作为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工具。

这将不仅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转变粗放式发展,摆脱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实现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大国的形象。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参考文献:[1]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2]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11B).[3]商凯.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2009.[4]张景华.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2).一、商誉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定义商誉,因为商誉是无形的,所以人们无法观测到它的表面现象、把握它的经济实质。

所以笔者认为,准确完整地抽象出商誉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乔治卡图尔特和纽曼 奥尔松在《商誉会计》中,把商誉用具体的形象语言描述为:(1)管理队伍的杰出表现;(2)销售组织的积极配合;(3)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4)广告的有效推广;(5)工艺技术或配方垄断性;(6)优秀的资信级别等。

由此可以看出商誉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商誉不能离开企业而独立存在;第二,商誉价值的计量具有很大难度;第三,商誉的价值会随内部或外部环境变化而发生很大的波动。

对商誉的性质,国内理论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美国会计学家E S Hendrickson的观点。

他在《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观点:(一)是好感价值观。

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以及顾客对企业产生的好感。

这种好感可能是因为企业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资源、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业地位、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

这种观点仅仅列举了商誉的一些特征而难以解决商誉的计量问题。

按照现行惯例,自创商誉不纳入会计核算,而外购商誉(合并商誉)则纳入会计核算。

所以笼统地认为商誉是一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是不够妥当的。

(二)总计价账户论认为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商誉被视为企业总体价值与学术探讨2010.11 3552010年 第11期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这种观点则仅仅是从会计恒等式角度出发来理解商誉,对商誉的理解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放映商誉的经济本质,否认了商誉的资产属性。

(三)是超额盈利论,超额盈利论认为,商誉是某一主体具有“能获得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

从理论上说,它完全符合准则对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由企业控制的”资源;“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带来的结果;这种资源“预期将为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

很显然,“超额盈利观”所说的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这种观点把握了商誉的本质,即企业未来获取的一种超额收益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了商誉的计价方法,即超额收益折现法。

基于“超额收益论”的观点,商誉是一种最无形的资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无形资产,比如来源的不可辨认性、价值的不可确定性,它作为整体与企业密切相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项资产分割开来。

因此,笔者认为,商誉的本质就是超额的盈利能力,是一种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它依赖于特定主体的整个资产而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会计准则中商誉的解析以上笔者讨论总结的现实中商誉的内涵及计量属性,那么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又是怎样定义商誉的呢?会计准则中的“商誉”是否就是现实中的商誉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有关商誉的内容分列于各具体准则中,具体出现在两个部分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明确规定:“企业的自创商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从企业合并准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外购商誉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二是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

为了明确商誉与外购价款的关系,本文对收购价款的主要影响因素做以下分析:第一,企业由多种单项资产构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总会有无形资产没有被计入企业的单项资产中,企业整体资产的价值普遍与单项资产价值总和存在差距。

收购企业所支付的价款是以企业的整体价值为基础,因此收购价款与企业单项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的商誉就产生了。

那么这种价差是否是被购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表现呢?每个企业都存在着无法入账的无形资产,对于优质企业来说,这些无形资产可能带来超额盈利能力,对于普通企业或是劣质企业,这些无形资源无法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能力。

但是在会计处理上,并非只有拥有商誉的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很多业绩平平的企业,甚至经营不善的企业的整体价值也大于可辨认净资产。

这种情况下,外购商誉并不能体现被收购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所以说被收购企业并不一定具有自创商誉。

第二,从管理协同效应的角度上看,管理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后存在的管理资源效率的提高,从而带来的收益。

如盈利企业对亏损企业的购并能够实现利润呢的抵消,减少纳税义务;拥有巨大现金流的企业对成长阶段企业的购并能够实现资金的内部消化,减少资本成本等。

可见,收购价格与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价差并不是单纯有被收购企业的商誉所决定的,并购企业很多情况是战略的考虑,寻求一种资源的互补,通过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与并购企业是否存在着自创商誉无关。

第三,多个企业对于被购企业的竞争,也是导致收购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竞争者的介入将使被购并企业处于一个卖方市场的有利地位。

由于买方投入了时间、精力、以及前期产生的沉没成本,希望能在竞价中获得胜利,这种情况最终会导致收购价格变高。

购买方形成的外购商誉,其中一部分是多方竞争产生的结果,而与自创商誉无关。

第四,对于购并方来说,要比较购并一家已有企业支付的代价与新设开办一家一样企业所需要的成本,哪个更有优势。

对于新设立一家企业需要付出一定支付开办费,并且是新设企业达到已存在企业的运转能力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代价,这些都是原则新设企业的风险因素。

购并如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风险,那么弥补这些风险的代价就可能体现为收购价格的上升。

此时,企业的外购商誉并不是企业的自创商誉。

第五,资本市场因素,会对收购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果采用换股合并,收购价格是有股价水平决定的。

在现实中,购票价格不仅受企业自身价值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对投资者的心理行为都产生影响。

股价并不能客观公正的反应企业自身的价值,随着产生的并购价格也包含了许多不属于企业价值的因素,因此外购商誉也被掺杂了这些资本市场的因素。

从上述影响企业外购的价值的因素来看,外购的商誉不同于真正现实中的商誉。

大多情况下,外购商誉的内容很多不是商誉的内容。

在一些情况下,商誉又没有将本属于商誉的内容纳入。

按照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准则的规定,外购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处理,求其本质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誉。

我们在财务报表上所看到的商誉一栏所列示的数字并不能体现商誉,因此它不是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它只是合并价差的大杂烩,是一种误导性的信息。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有自创商誉的企业可能在被并购中产生商誉,这是容易被理解的。

由于笔者上述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没有自创商誉的企业在被并购过程中产生商誉的情况。

而且,由于企业被购企业急需资金,急于脱手变现而将售价打折扣,便可能会出现本身存在商誉的企业在被并购后并没有商誉的情况。

可以说,当被收购企业存在自创商誉的情况下,并购一般会产生商誉,而在被收购企业不存在自创商誉的情况下,并购也可能产生商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