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课件二
![组织行为学课件二](https://img.taocdn.com/s3/m/b908f37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c.png)
01
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 ;多样性 ;动态性 ;可控性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员工对组织的 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独特性。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
05
倾向性。
性质:1、组合性。是一组心理特性的有机组合。
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它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所组成。
主观内在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01
02
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
行为规律的模式
所谓行为就是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两个大类的影响:一类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组织的外部环境等。因此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 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B=f (Pa、b、c·Em、n、o…) 公式中:B表示人的行(Behavior); F表示函数关系(function); P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Personality); a、b、c……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 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Environment); 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
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3cbd479524de518964b7da9.png)
小组讨论: (数字分别是0、900、0.01 ),
1、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 善行动)循环中,在这个游戏中如何得 到体现?
2、四个循环中,哪个步骤更为重要?
二、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 侧重于组织系统。
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
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
组 织绪行论—为—组学织行为学
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
础
一、组织行为学的由来
管理心理学的 出现与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
莱维特 巴斯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古典组织 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 巴纳德
源 起
亚当.斯密 查尔斯.巴比奇 罗伯特.欧文 弗雷德里克.泰勒
关键人物和事件
3.马克斯.韦伯 著有《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也正是因为该书奠定了其在管理思 想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 思想精要:一个组织只有遵从规章,摆脱个人主义影响,才能长期生存。
4.霍桑实验
最初的意图是用照明强弱和产量关系来测定工作条件 与劳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系。试验结果,产量不仅不随照明减弱而降低, 反而增
6.莱维特 他本人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用“管理
”取代“工业”之后,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词代替 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27fba106763231126edb1146.png)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体系组织行为学从两个方向构筑起基本概念体系:(一)人的特性方面:1.个体差异。
人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共性,但世上的人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个体差异要求对待每一雇员个人能做到公平和正义决不可千篇一律。
2.完整的人。
尽管一些组织只希望雇佣一个人的头脑和技能,但他们雇用到的却只能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个功能。
某人的技艺同他的知识或背景分不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发挥作用的。
3.行为有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正常行为都有其原因。
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或者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
就需求说,人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的激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激励。
4.人的价值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自己的价值观念做出任何决策。
(二)组织性质的描述(组织与组织特征)1.组织的涵义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的特征⑴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⑵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⑶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与环境◆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不同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的利益相关者。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组织必须正视环境的变化,同时,组织也影响环境。
但一般说,组织对环境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组织与管理什么是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计划是第一项管理职能,它是制定组织未来期望以及明确如何实现期望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67cbdb4b4daa58da0114afe.png)
科学性
多层面性
情境性
组织 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 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在多个学科的贡献下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的学科体系通常包括三个层面, 即个体的行为、群体和人际的行为、组织的行为。
组织 行为学
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 ➢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
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 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组织 行为学
个体
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研究,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 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思维方法、归因过程、动机、个性、态度、 情感、能力、价值观等。
——Andrew J Dubrin
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即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 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怎样对各个成员、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其他组织 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Jee Kelly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 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Stephen P Robbins
组织 行为学
本章内容结束
组织 行为学
某旅行社导游的个人行 为动机与归因研究?
某旅行社导游群体信息 传递方式的相关研究?
某旅行社企业文化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研究?
组织 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 三个阶段:
•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第一阶段 (1900—1927年)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9e2b3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0.png)
领导行为理论
研究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如何影 响员工和团队绩效,包括俄亥 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管理方格
理论等。
领导权变理论
强调领导者应根据情境灵活调 整领导风格,如费德勒的权变 模型、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
领导理论等。
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
组织变革模型
探讨组织变革的过程和 影响因素,包括库尔特· 卢因的三阶段变革模型 、约翰·科特的组织变革 八步骤等。
马约尔和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
关注员工需求、动机和激励对绩效的影响。
阿吉里斯和舍恩的组织学习理论
强调组织在变革中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系统管理理论阶段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01
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强调组织与环境之
间的互动关系。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权变理论
02 提出组织的权变因素,包括环境、技术、规模和战略
准实验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类似实验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组 织行为来推断因果关系。
案例研究法
单案例研究
对某个特定组织或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组织行为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
01
多案例研究
对多个相似或不同的组织或事件进行比 较分析,以归纳出更一般的组织行为模 式和理论。
02
03
历史案例研究
对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组织或事件 进行回顾分析,以理解组织行为的历 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倡导组织应不断学习和创新以适应 快速变化的环境。
04
PART 03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研究个体如何获取、存储、处理 和运用知识,以及这些过程如何 影响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38d5a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0.png)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二、组织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 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
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二)组织的要素组织的有形要素1.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2.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3.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4.确定权责结构。
组织的无形要素1.共同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发展综述.
![组织行为学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3cab8299e3143323868939e.png)
组织行为学发展综述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2012 级人资1 班学号:121124102姓名:宋以龙答辩日期:2014 年12 月12 日目录引言 (2)1. 发展的初期关于组织行为学 (4)1.1 理论起步阶段 (4)1.2 实践阶段 (5)1.3 分派系发展阶段 (6)1.4 综合发展阶段 (6)2. 如今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 (6)2.1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重要性 (7)2.2 组织行为学侧重方向 (7)2.3 关注的主要目标 (7)2.4 组织行为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8)3. 组织行为新世纪的反战方向 (8)3.1 自我效能 (8)3.2 自我效能研究 (9)总结 (10)摘要本文回顾和分析了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组织行为的条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产生,同时还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做出了概述和总结,规划了它的发展阶段。
本文还对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做出了总结还有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四个不同的种类的重要阶段。
并与组织行为学和组织行为学考究学习的现阶段问题的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分析和现阶段的特点,传统的方位,然后相结合。
最后,本文对自我效能感作为组织行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回顾了对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影响的形成机制和组织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感对学龄前的应用和发展沿着电场组织行为自我效能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的前瞻性的。
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企业的组织,在这种激烈的社会形势面前,组织行为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组织本研究的基础上,行为一直发展非常快。
本文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包括科学发展,特色的基本概念的一般情况。
方法和研究意义,简单介绍了组织行为,这是方便人们拥有组织行为更全面的了解的价值。
关键词:演变历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引言现有的组织行为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行为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70cf400de80d4d8d15a4f5b.png)
领导方式与下级成熟度关系图
在权变管理中,下级的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多地决定了领导 者的管理方式。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班组,在管理中更 多的是命令与专制。有时被领导者的水平是一块土壤,在 什么样的土壤里会滋长出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 权变。
领导者成熟度和下级成熟度的关系图
影响领导者成熟度的要素是领导业务水平, 领导敬业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菲德勒图
菲德勒图是美国的菲德勒总结归纳的,一共包括两 个图。它们显示的是领导方式与领导环
境(工作环境)的关系。
菲德勒图把领导者(班组长)的工作环境分成三个 要素:①上下级关系,即你与下级的关系是否融 洽;②职务结构,即你的职务究竟是常规性的还 是突发性的,一般说来常规性的管理职务结构比 较明确,但突发性的管理职务结构不明确;③职 位权力,一般来说职位越高则权力越大。菲德勒 把这三个要素进行整合,分为八类。
评价
此种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 方面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严密的控制、 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 麦格雷戈确信X理论所用的传统的研究方 法建立在错误的因果观念的基础上。 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胡萝 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当人们 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这种管理方法就无 效了。
员工受挫时,会产生一系列对抗办法
• ①离开组织; ②沿着组织阶梯向上爬以摆脱窘境; ③产生明显的矛盾行为,如精神恍惚,侵犯他人,行为缺 乏逻辑性,彷徨不前,脱离实际的自我设计等等; ④对组织失去兴趣,不指望工作能使自己满足,因而拈轻 怕重,磨洋工,集体限制产量,甚至故意出错和欺骗; ⑤对正式组织冷漠旁观,形成非正式组织,诱发抗拒正式 组织的行为; ⑥使非正式组织正式化; ⑦形成非正式群体规范,使③到⑥的行为经常化和习惯化; ⑧形成实用性的心理定势,只看重物质因素而忽视人的因 素; ⑨对青年人或后继者灌输非正式群体规范和实用心态。
组织行为学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16c16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78.png)
1.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A.心理学 B.哲学C.组织学D.行为科学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P10A.三层结构B.四层结构C.五层结构D.六层结构3.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是P35A.抉择分析B.回归分析C.因素分析D.相关分析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P52A.世界观B.人生观C.价值观 D.态度5.神经过程的特性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心理活动的P61 A.行为上B.特征上C.动力上 D.速度上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X理论 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7.用于测定创造性潜能的具体方法是P85A.TAT B.RA T C.SPS D.SPSS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P96A.意识B.价值观C.行为 D.知识9.一个工作群体所能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129A.资源条件 B.工作环境C.社会环境D.组织环境1O.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P135 A.规定B.看法C.依赖D.期望11.从事保密程度要求很高的活动,最适宜的沟通网络形式是P158A.轮式B.Y式C.链式 D.全方位式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P148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13.最早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学者是A.霍曼斯 B.韦伯C.莫里诺D.阿西14.最能影响人际吸引的交住因素是P180A.容貌 B.相似C.互动D.智慧15.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指标是P204A.人际关系B.凝聚力C.工作绩效 D.工作目标16.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绩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P204A.竞争B.冲突C.人际关系D.协作17.莱克特的研究认为,高工作绩效的领导要把管理的中心转向P259A.员工 B.工作C.环境D.决策18.决策体制是指组织决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它涉及的关系有P294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19.人们的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未达成之前,行为不会终止这体现了人类行为A.因果性B.目的性C.持久性 D.自发性20.人们为了追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常改变其手段,而且因学习或训练而变换手法,这表明了人们的行为具有P301A.可变性 B.持久性C.目的性D.自发性21.按照双因素理论,属于保健因素的是P320A.工作内容 B.工作环境C.工作上的成就感D.工作富有挑战性22.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P315A.亚当斯B.麦克里兰C.弗鲁姆D.马斯洛23.在现代组织结构的形式中,部门执行制指的是P378A.事业部制B.模拟分权结构C.虚拟结构制D.超事业部制24.组织成长阶段理论指出,最适合于组织合作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是A.职能型结构B.地区性事业部型结构C.矩阵结构D.超事业部型结构2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称为组织的P442A.强文化B.弱文化C.主文化 D.亚文化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26.态度的主要特性有P53A.社会性 B.针对性C.协调性D.两极性E.间接性27.一般来说,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有P121-122A.安全需要 B.合作需要C.自尊需要 D.成长需要E.权力需要28.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有P153A.智力因素 B.人际关系C.自信心D.气氛E.个性特点29.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P178-179A.包容 B.控制C.成长D.感情E.关系3O.根据动机的由来不同,可以把动机划分为P302A.原始动机 B.一般动机C.习得动机 D.物质动机E.精神动机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组织:从静态上看,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从动态的角度看,组织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580933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2.png)
Theory X assumes that people dislike work, lack ambition, are irresponsible and resistant to change, and prefer to be led.
Theory Y assumes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work, accept responsibility, and are capable of selfdirection and creativity.
10)秩序。每个人都应安排在应安排的职位上。 11)公平。在待人上,管理者必须做到善意与公
道结合。
12)人员稳定。人员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 13)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一项计划
的动力。 14)集体精神。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和
协作的气氛。
2.麦克斯·韦伯的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麦克斯·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
名 观察员。观察员记录室内发生的一切, 以便对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进行控制。
• 试验条件:被试人员工作在一间工作室, 工作期间可自由交谈,观察员态度和蔼。
• 试验:分期改善工作条件,如改进材料供 应方式、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 缩短工作时间、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度等。
阶段成果:女工们的产量增加
学的李科特(R.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 (四种领导类型);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 (Robert R.Blake)和简·莫顿(Jane S.Mouton)的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 Grid);
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F.E.Fiedler)的 有效领导权变理论;
赫西(Paul Hersey)和布兰查德 (Kenneth Blanchard)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f149de33d4b14e85246880.png)
个性差异与管理对策
性格特征 开朗直率 沉默寡言 气质类型 多血型 粘液型 行为表现 坦白直爽、兴趣广泛、爱发牢骚、 不拘小节、言行有时易被人误解 管理对策 表扬为主,防微杜 渐
倔强刚毅 心胸狭窄
粗暴急躁 自卑心理 傲慢自负 疲疲沓沓
胆汁型 忧郁型
胆汁型 各类型 多血型 各类型
能吃苦、办事有始有终,但缺乏灵 经常鼓励,多教方 活性,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不冷静, 法 容易产生抗拒情绪,求胜心切
气质差异管理:
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类型 2、根据员工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工作和选 拔人才 3、根据气质特征合理搭配群体成员 4、根据气质特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五.性格
性格的概念: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比较稳 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和气质: 1、区别:先天与后天、可塑性 2、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形成,性格一定程 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
二.态度
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某一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 倾向。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 对象性/内隐性/后天性和社会性/相对稳 定性
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 解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分离或一致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行为反应方面的因 素/态度自身的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行为 可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两大类。 (1)微观行为: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群际行为。 (2)宏观行为: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 2、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行为、领导心理和 行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d0744d2e3f5727a5e962e2.png)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9-7-16 17:22 | 提问者:q4102835求一篇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的文章字数3000左右最佳答案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
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
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
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
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2.行为学派阶段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
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9d886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d.png)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组织的结构、领导、决策过程、文化等方面,解释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结果。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20世纪初,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管理学的范畴中。
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工人的行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任务分配和工作效率等问题。
随着人文主义理论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类关系学派开始提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对于组织的影响。
梅约、梅库奇和毛澤東等人提出了人类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动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开始兴起。
奥德里奇和奈斯朵茨基等人提出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研究组织行为的多个方面,如决策过程、领导风格和组织结构等。
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开始关注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和动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模型。
古尔德纳和首位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心理学理论的文邦纳等学者提出了组织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另外,比较、关联和交互等现象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20世纪70年代,组织学家开始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组织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古爱斯纳和塞勒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行为,强调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入21世纪,组织行为学也经历了一些新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单一的科学管理学到多元化的研究领域的发展。
从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到关注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探索了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动力。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7ad63b2f60ddccda38a041.png)
概念界定: 本:与生俱来 善恶标准:个体、社会行为、社会化 从心理学角度,”本”讲的是无条件反射,” 善恶”是社会化中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满足自己的需求。 以需求为中心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
(三)管理学上的人性与管理
以需求为中心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经济 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 1、“经济人”假设 《国富论》中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 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 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 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 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福利实验 群体实验
管理方式 访谈
管理措施(行为主义管理理论) ①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 满足人的需要上。 ②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 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③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 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④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应在职 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忠义关云长[1].flv 讨论:面包?爱情?
心理测验 工作条件 心理条件
2、管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霍桑实验使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理论发展为 行为主义理论,管理思想和方法由以工作为 中心转为职工为中心。 照明实验 福利实验 访谈实验 群体实验
? 论证经济人 效率与疲劳单调 实控 增 福利与效率 支付 休息 增 ?参与 关系 政策 态度 条件 工人脱纲 访谈不预设 半时增至2 大增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略) 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 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 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人的心 理的方法。
听观 发外 身体 表情 表现行为 脚尖所指 守株
组织行为学概要、人类学家对组织行...
![组织行为学概要、人类学家对组织行...](https://img.taocdn.com/s3/m/5c15a93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d.png)
人类学者和其他学者开始认识到民族志方法的特殊价值ꎬ因为它能够在日常互动的基础上来审视个人和群体如何建构和解释组织与社会ꎮ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试图告诉大家人类学在组织行为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ꎬ第一节对组织行为学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ꎬ第二节给读者介绍了自工业时代以来组织人类学的发展ꎮ组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ꎬ人类学有很好的方法ꎮ如果这两者能够更系统㊁更一致地结合在一起ꎬ或许这个结果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人或团体组织的行为ꎮ第三节从组织人类学不同的两个阶段告诉读者一些学者如何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组织进行研究并应用在组织行为上ꎬ本章最后一节将组织研究和人类学以某种形式结合在一起ꎬ探讨之后的研究ꎮ第一节㊀组织行为学概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薛恩认为ꎬ人不可能是单纯的 实利人 社会人 或 自我实现 的人ꎮ管理者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ꎬ而要洞察职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ꎬ对症下药ꎮ本节概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发源㊁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ꎬ以帮助我们了解组织行为学ꎮ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化程度更高ꎬ对协调人际关系及组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客观上需要一种探寻人类行为规律的理论ꎮ在这种情况下ꎬ1940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的一次跨学科会议讨论了利用现有科学知识探寻人类行为规律的问题ꎬ并给这门综合性学科取名为行为科学ꎮ1953年在学术界正式命名ꎬ并得到社会公认ꎬ1956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行为科学杂志ꎬ从此行为科学有了较快发展ꎮ在行为科学的研究㊁应用中ꎬ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组织中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流派ꎮ他们的研究主要经历四个阶段①:(一)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80年代起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ꎬ工厂主凭借其经验和好恶的感觉办事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ꎬ当时美国大批移民涌入ꎬ劳动力充足ꎬ工厂主任意压扣工资ꎬ引起工人的消极怠工ꎮ在此时期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①龚敏.组织行为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ꎬ1997.731活动ꎮ有人批评泰勒只见物不见人ꎬ这是不确切的ꎬ因为他所倡导的定额研究㊁差别工资制㊁作业方法的科学化㊁计划与作业分离㊁职能管理等原则ꎬ无不与人的因素息息相关ꎮ事实上ꎬ由于采取这些措施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ꎮ但是泰勒对人的看法不全面㊁不正确ꎬ认为工人所要的只是物质利益ꎬ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因素ꎬ把人简单地看成同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ꎮ(二)人际关系学派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初ꎬ美国爆发了经济大萧条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ꎬ失业人口增加ꎬ大批企业倒闭ꎮ罗斯福推行新政ꎬ先后颁布了 国家劳动关系条例 和 公平劳动标准条例 ꎬ工会势力上升ꎬ在这种情况下ꎬ科学管理的缺陷愈益明显ꎮ就在这一时期ꎬ出现了著名的霍桑试验ꎬ成为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催化剂ꎮ以梅奥为中心的一些经济学㊁管理学㊁心理学和社会学者形成了人际关系学派ꎬ其主要思想是:把人从 经济人 看成 社会人 ꎮ管理者要求工人提高士气ꎬ合作搞好生产ꎬ就要倾听他们的申诉ꎬ了解他们的需要ꎬ让他们参与有关工作的决策ꎮ与科学管理时代的人事管理思想相比ꎬ人际关系学派有了进步ꎬ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1)把提高职工的满意感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ꎬ缺乏对人的心理因素进行全面㊁深入的研究ꎻ(2)过多地注意非正式群体的作用ꎬ未能了解群体动力的复杂关系ꎻ(3)缺乏因人㊁因时制宜的情境观点ꎮ(三)人力资源学派(HumanResourceSchool)20世纪50年代后期ꎬ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ꎬ人际关系学派片面强调搞好关系的观点ꎬ迫切需要修正ꎮ这时心理学界对动机㊁需要㊁群体动力等研究也趋于深化ꎬ加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ꎬ美国成功地实现了轰动世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ꎬ职工的需要和期望正起着深刻的变化ꎮ这些客观因素促使行为科学家重新探讨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途径ꎮ于是从人际关系学派中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人力资源学派ꎬ其中心思想为:企业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力ꎮ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吉里斯(C.Arwris)和麦格雷戈(D.McGregor)等ꎮ(四)权变理论上述三个学派的发展标志着西方对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ꎮ但是ꎬ从科学管理到X理论㊁Y理论ꎬ都受到19世纪决定论思想的支配ꎬ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ꎬ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ꎮ在人力资源学派的成长过程831中ꎬ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ꎬ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ꎬ简单化的㊁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ꎬ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象ꎮ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ꎮ组织行为学认为ꎬ遵循权变理论ꎬ要求人们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健的变量ꎬ并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ꎬ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ꎬ使用一定的对策ꎮ组织行为学既倾向于人力资源学派ꎬ也对另外两个学派(权变理论㊁人际关系学派)兼收并蓄ꎬ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ꎬ把资本主义企业关于人的管理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ꎮ近十余年来对领导行为㊁激励方式㊁组织设计㊁工作再设计等研究ꎬ都是在权变思想指导下进行的ꎮ总之ꎬ组织行为学从20世纪60年代产生到现在虽只有50多年的时间ꎬ但是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巨大的ꎬ它引起了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性变革ꎬ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ꎬ同时其自身也由一个学术流派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ꎮ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杜布林教授(A.J.Dubrin)认为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ꎮ以成员个人㊁群体㊁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ꎮ可见ꎬ组织行为学涉及两个基本问题ꎬ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㊁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ꎮ组织会影响其成员观察世界的方法ꎬ对待工作的态度及组织成员对自我的认识ꎬ也会影响到组织成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及其责任ꎬ组织行为学阐明组织影响其成员的各种方式是为了创造更大㊁更有效的组织ꎮ二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ꎮ组织对其成员活动的协调方式决定了组织在完成其目标时是否会成功ꎮ由此ꎬ我们可以概括地说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管理对策ꎬ以提高组织效能的一门管理学科ꎮ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ꎬ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ꎬ这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ꎮ要准确理解这一点ꎬ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1)组织行为学有别于行为科学和管理心理学ꎮ目前理论界对这三种学①高贤峰.现代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ꎬ1997.931科提法较乱ꎬ有的甚至把它们视为一门学科的三个名称ꎮ理由是研究对象都是人ꎬ但事实上ꎬ其侧重点有所不同ꎮ行为科学虽然也是研究人ꎬ但它是从社会的角度㊁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人的行为规律ꎬ而管理心理学则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ꎬ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ꎬ它同工业心理学一样同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ꎮ虽然它也研究人的行为ꎬ但侧重点是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ꎬ即它探讨的是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ꎮ而组织行为学则不同ꎬ首先它研究的是组织内的人的行为ꎬ目的是探讨组织内个人㊁群体㊁领导等的行为规律ꎮ其次ꎬ虽然它也研究人的心理ꎬ但真正关心的是心理规律对行为规律的影响ꎬ侧重点在行为ꎮ(2)组织行为学与工程心理学院或工效学不同ꎬ工程心理学也研究人的行为ꎬ但它侧重于具体行为的科学性ꎬ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ꎻ工效学则是研究行为的具体动作ꎬ通过消除多余动作㊁提高动作的科学性来提高工效ꎮ如某种设备应如何操作才能提高效率等ꎮ而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行为的激励问题ꎬ即如何才能使职工保持较高的行为效率?如何才能使个体㊁群体㊁领导甚至组织保持正确的行为方向?因此ꎬ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个人及组织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动力ꎮ(3)对行为方向与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人为什么要工作?什么情况下才会积极工作?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工作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人更积极地工作?如何避免与消除对组织不利的行为?这就要研究个体的需要㊁动机㊁行为机制㊁激励方法㊁研究群体㊁非正式群体ꎬ研究领导方式与方法ꎬ研究组织的发展等问题ꎬ而这些就是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ꎮ(4)在上述内容中ꎬ最中心的内容是职工积极性ꎮ事实上ꎬ对行为方向和行为动力的研究最终都是以积极性为归结点的ꎬ当我们说 一个职工工作积极性很高 时ꎬ就是在说这个职工的行为方向符合工作要求ꎬ同时其行为动力足够大ꎮ在我们说 某个职工工作不积极 时ꎬ可能是指其行为方向与工作要求不一致ꎬ也可能是指行为动力不足ꎬ或者二者皆有ꎮ从这个角度来说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ꎮ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内容1.个体行为主要研究组织中个人的行为规律ꎮ包括个体心理与人性研究㊁个体行为041的一般过程㊁激励的基本原理与激励理论㊁个体行为管理等ꎮ2.群体行为主要研究群体行为规律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ꎮ包括群体动力㊁群体沟通㊁群体冲突及非正式群体等ꎮ3.领导行为主要研究领导行为规律ꎮ包括领导有效性理论及领导方法与艺术㊁领导的职能与性质等ꎮ4.组织行为主要研究组织发展变革的规律ꎮ包括组织工作的设计㊁组织决策行为ꎬ以及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和组织的变革与发展ꎮ(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及分析层次①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两个基本问题:(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㊁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ꎻ(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影响ꎮ组织1.在追求目标中工作的个体组织2.相互影响的小组,群体和部门组织3.整个组织图5-1㊀组织行为学层次①龚敏.组织行为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ꎬ1997.141如图5-1所示ꎬ组织行为学大体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组织行为: (1)个体ꎮ在这个层次上ꎬ我们可以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ꎮ从单个组织的成员出发ꎬ来研究组织行为ꎬ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ꎬ阐明个体行为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㊁实践和过程的反应ꎮ组织中个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ꎬ内容包括知觉㊁动机㊁态度㊁信仰㊁个性㊁能力㊁激励等理论ꎮ(2)群体ꎮ第二个层次是分析组织中工作群体的功能ꎬ因为在组织中人们要完成任务ꎬ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ꎮ组织行为学运用社会学㊁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组织中工作群体ꎬ其成员如何相互影响㊁团结并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ꎮ内容包括群体动力㊁群体凝聚力㊁组织冲突㊁群体决策㊁人际关系㊁社交计量分析等ꎮ(3)组织ꎮ这个层次是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目标ꎬ运用系统论㊁权变论和行为论的研究成果ꎬ探索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是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ꎬ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的ꎬ组织如何创新和发展ꎮ内容包括信息沟通㊁领导㊁组织变革与发展等ꎮ第二节㊀人类学家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做出的贡献人类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其通过参与观察所做的田野工作ꎬ然而这仅仅是方法论的一部分ꎮ 问题式 的人类学有赖于持续地检验现存的关于社会的概念或理论ꎬ以及它们解释田野体验细节的能力ꎮ人类学家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①ꎮ本节从三个阶段阐述了人类学家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做出的贡献②ꎮ一、工业组织阶段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离不开科学管理理论ꎬ泰勒(FrederickW.Taylor)是整个科学管理运动的灵魂ꎬ被称 科学管理之父 ꎮ科学管理理论学派以追求员工的效率与生产力为主要研究重点ꎬ认为管理者达成上述目的ꎬ必须运241①②SusanWright.'Culture'inAnthropologyandOrganizationalstudies[A].AnthropologyofOrgani ̄zationsꎬ1994:p.5-6ꎻp.15.庄孔韶ꎬ李飞.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J].民族研究ꎬ2008(3):51-60.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生产与作业标准与规范ꎮ对于人的感情㊁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根本不予考虑ꎮ在1927 1932年间ꎬ美国伊利诺斯州的西方电器霍桑(Hawthorne)工厂的研究计划ꎬ旨在检验这些科学管理的原则ꎮ在人类学家的帮助下ꎬ运用民族志的方法ꎬ在霍桑电器工厂电话终端交换机房观察室使用观察与访谈法ꎬ发现那里的女工在一个特殊的㊁非通常条件下的继电器装配测试屋工作ꎬ她们形成了有力而密切的友情团体ꎬ不太 惧怕权威 ①ꎬ总是更多地㊁主动地与主管联系②ꎮ实验工作的结论是:在影响产量改变方面ꎬ心理因素比物理条件更加重要ꎮ此外ꎬ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友好融洽ꎬ说明在调动劳动积极性方面ꎬ人际关系比福利和物理条件更为重要ꎬ他们不再相信这些原则ꎮ通过工厂里的这些社会组织特征ꎬ建立了(在接下来的25年间)主导着组织研究领域的人际关系学派(HumanRelation)ꎮ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 布朗的学生沃纳(LloydWarner)ꎬ专注于 现代 社会中的应用人类学研究ꎮ他的目标是把工厂视为其中任何一个生活方面都与社会系统相互连接的小型社会ꎬ并理解非正式组织的功能以及它与工作中正式组织的关系ꎮ这实际上表明在工业社会研究中ꎬ人类学家继续保持了乡土社会研究的特点并使之延续ꎮ人们之间实际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ꎬ但考察中发现ꎬ在工作中也存在非正规的私党圈子 非正式群体ꎮ每当工作暂停时ꎬ圈内都会有各种自发的组织活动ꎬ如博彩㊁游戏和嬉闹等ꎮ这种非正式群体ꎬ在某种正式组织和制度中均有自己特定的构成规则和无形的约束(包括情感与认同所控制的群体行为)ꎬ这当然影响整个正规组织的运作ꎮ例如ꎬ研究人员发现ꎬ工人们努力保持一个均衡的产量常量ꎬ不快也不慢ꎬ好像他们有一个保持日产和周产的常量之默契ꎮ罗迪斯伯格(Roethis ̄berger)和迪克森(Dickson)认为ꎬ工人们因有一个关于恒常产量的共享观念而巩固了他们的组织ꎬ他们将此观念称作 情感 而否认它是理性的和逻辑的ꎮ也有研究报告说ꎬ工人们担心在经济萧条期工时短或被裁员ꎬ害怕若提高了341①②RoethlisbergerFJꎬDicksonWJ.ManagementandTheWorker[M].Cambridge:Harvarduni ̄versitypressꎬ(Allreferencesinthetextarefromthethirteentheditionꎬ1964)1939:p.189ꎻp.389ꎻp.533-534.E.D.Chapple.AppliedAnthropologyinIndustry[A].InA.L.Kroeber(eds).AnthropologyTo ̄day[C].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53:p.819-831.生产率ꎬ将会促使管理者制定新的目标ꎬ从而降低工资ꎮ沃纳的学生们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了关于技术变迁㊁工厂生产率的激励系统和社会组织的民族志ꎬ以致当时在霍桑电器工厂电话终端交换机房观察室使用过的观察与访谈法ꎬ早已成了一个经典方法ꎮ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弱点是他们不能将其置于更宽泛的社会的㊁政治的和经济系统的框架中ꎮ怀特(W.F.Whyte)承认ꎬ他们将技术和所有关系视为常量而不是变量①ꎮ特别是在当时工业技术较快变化的时代ꎬ新技术和新管理手段引发的冲突和矛盾ꎬ使先前用于缓慢得多的乡村社会的功能论和平衡论研究理论与方法均难以应对ꎮ从乡土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那一代人类学家们随后发展出其他系统的方法ꎬ用来记录在组织空间内外互动和交流的信息流②ꎮ这些方法用严格的标准实施ꎬ有些至今我们还可从中获益ꎮ无疑ꎬ这属于从乡土社会到城市工业转型研究中不断积累的成就ꎮ二、企业复兴阶段旨在探寻 产量法则 及其与非正式群体结构的关系ꎮ由政府科学和企业研究部的马歇尔援助计划资助了曼彻斯特人类学与社会学系对5个工厂的考察ꎮ20世纪五六十年代ꎮ曼彻斯特人类学家将工厂的研究方式改变为整体参与观察ꎬ即每人要求花费至少6个月的时间从事全职工厂工作ꎮ他们称之为开放式的参与观察ꎮ开放的意思是指被调查的工人须知情同意ꎮ在先前的霍桑实验里ꎬ研究人员的 参与 保持在能够充分地观察研究对象的最低程度(仅仅去听去看他们的互动)ꎬ研究者还在观察室里小心翼翼地尽可能不多嘴地观察他们 正常的 行为ꎬ观察的确是主要的研究方法ꎮ而在曼彻斯特的工厂研究中ꎬ参与意味着全部介入ꎬ同时还需要了解怎样去工作ꎬ要学会工人们使用的语言和概念ꎬ去理解他们的看法ꎮ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㊁观察与倾听ꎮ随着时间的流逝ꎬ工厂中的大量事件和互动过程被记录下来ꎬ田野工作者逐渐揭开了工厂的社会过程ꎬ弄清了工人组织内部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441①②WhyteWF.Participatoryactionresearch.[M].London:SagePublicationsꎬ1991:90.ChappleE.Appliedanthropologyinindustry[J].AnthropologicaltodayAnEncyclopedicInventoryꎬ1953.系ꎮ然而ꎬ 参与 意味着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局内人ꎬ 观察 则承载着另外的意义ꎮ这就是说ꎬ人类学并不仅仅与产出民族志描述的方法相关联ꎬ它也是分析具体社会环境的方式ꎬ其焦点是分析情境的冲突与问题ꎬ因此对更宽泛的社会组织的理解以及提出理论有所贡献ꎮ例如ꎬ爱默特(Emmett)和摩根(Morgan)描述了怎样在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视角中解除其间的张力ꎮ参与观察者通过发现 问题 ꎬ开始了人类学的分析ꎮ这里没有现在的假设ꎬ而是源自人类学家对社会组织的更宽泛的理解和在田野中习得的工人的视角两者间的互动ꎮ不同的研究者从曼彻斯特工厂的调查中有多角度发现ꎬ这5个工厂都存在非正式组织ꎬ尽管与管理者有着不同的关系ꎬ但可以控制他们自己的工作状态ꎮ有人从英国的阶级情境分析工人和经理之间关系模式的变化ꎮ他们将田野细节与社会理论相关联ꎬ得出了曼彻斯特人类学所发展出来的冲突论ꎬ而不是先前工人和管理者那种 自发的合作 的人际关系观点ꎮ他们没有用工人和资本家之称谓对应ꎬ但在不平等的系统内部ꎬ二者矛盾和不可预期的联盟关系在系统和系统固有的冲突中持久地保持着ꎮ研究者还对女性的 性别分工 加以观察ꎮ一个由女工组成的工作群体服从于男性经理ꎬ她们的互动可能依据从家庭引入工作情境的 性别角色 ꎬ这不同于男性工人和男性经理之间的关系ꎮ他们还认为ꎬ在性别角色里明确地表达关系ꎬ而不是生产系统里的角色ꎬ她们接受了更高的权威及不平等权力下的压力环境①ꎮ这表明研究者对工厂中的性别㊁阶级和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兴趣ꎬ但强调 人们把意义带入工作情境里是怎样表达的ꎬ这些意义怎样被吸收进工作情境里并整合进生产过程 ꎮ曼彻斯特工厂研究从哈佛视工厂为封闭系统的模式中走了出来ꎬ他们试图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里对社会情境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定位ꎮ三、现代组织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ꎬ国家和世界体系越来越成为分析民族志的背景与情境ꎮ不只是性别问题ꎬ族群认同与文化差异也在这一背景中凸现出来ꎬ而541①S.Cunnison.TheManchesterFactoryStudiesꎬtheSocialContextꎬBureaucraticOrganizationꎬSexualDivisionsandTheirInfluenceonPatternsofAccommodationbetweenWorkersandManagement[A].InR.Frankernberg(eds.).CustomandConflictinBritishSociety.P.100ꎻp.117ꎻp.135.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战争期间从战略到战术角度的 民族性 认知上面ꎮ随着国际投资㊁贸易与合资公司的发展ꎬ人类学对国际商业的最大贡献在于减少文化误读ꎬ发展适应性的国际文化联系ꎮ它帮助人们认识到文化在大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关系ꎮ众所周知ꎬ管理学界在80年代以后开始关注文化的概念ꎬ他们认为ꎬ多种和多层次的文化影响着组织的行为ꎮ我们从专注超越对手㊁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为先式的组织文化中ꎬ看到的是60年代流行的外向型组织文化的变革ꎬ赢得市场份额的进攻型组织文化大概也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之延续ꎮ而临时体制式组织文化更是信息时代来临的产物ꎬ经常出现的创业式的㊁动态的充满创意的组织文化①ꎬ预示了信息文化时代跨文化的选择已经出现ꎬ唯一和传统文化联系的是革新者的思维与行为方式ꎬ即个人携带着民族文化的烙印ꎮ现代组织研究里的 文化概念 ꎬ可以被用于四个方面ꎮ首先ꎬ它指带有生产过程或服务终端的公司跨全球的分布运营中的管理问题ꎬ每个分布都定位于不同的 民族文化 ꎻ其次ꎬ可用于试图将不同族群的人们整合进一家工厂车间的管理ꎻ再次ꎬ可以表示非正式的劳动力的 概念㊁态度和价值观 ꎻ最后ꎬ 公司文化 指由能够管理强加的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和实践ꎬ作为凝聚员工的 黏合剂 ꎬ并且ꎬ作为一个团体ꎬ它能够对迅速变革的全球化竞争做出回应②ꎮ基于上述诸种目的ꎬ人类学家帮助经商者认识到他们自身的文化ꎬ或者说是组织文化的特点ꎮ商业组织文化也许会与新的工种相冲突ꎬ也许会同改变商业需求相冲突ꎮ如果需要改变文化的组成部分ꎬ首先就要确定该文化包括什么ꎬ该文化如何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ꎬ为什么会这样发展ꎮ人类学家擅长在系统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模式③和为文化适应性变迁提供建议ꎮ人类学家克伦博格(JillKleinberg)研究了六家在美国的日本公司ꎬ以理解641①②③卡梅隆ꎬ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谢晓隆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6:34-35.DealTEꎬKennedyAA.Corporatecultures:Theritesandritualsofcorporatelife[J].BusinessHorizonsꎬ1983ꎬ26(2):178-193.GaryP.Ferraro.TheCulturalDimensionofInternationalBusiness[A].PrenticeHallꎬ2002.大的文化对工作场所组织文化的影响ꎮ尽管管理层人员以日本人为主ꎬ但六家公司都聘用了日本和美国员工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为什么在六家公司都存在紧张状态ꎮ克伦博格首先对员工做了访谈ꎬ以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看法ꎮ她发现在日本和美国雇员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ꎬ反映了更广泛的文化差异ꎮ美国人要求清楚界定自己的工作和义务ꎬ要求其职位㊁职权㊁权利和工资完全匹配ꎮ而日本人却不一样ꎬ他们强调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应该有灵活性ꎬ并且认为ꎬ帮助同事也是他们的一部分责任ꎮ美国人感到不舒服的是ꎬ日本管理人员不明确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ꎬ即使有工作职位的描述ꎬ管理人员也不放在心上ꎮ美国人得不到信息ꎬ不能够参与决策ꎬ没有晋升的机会ꎬ这使他们很苦恼ꎮ日本人则认为美国人不太好管理ꎬ他们太在乎金钱和权利ꎮ克伦博格建议公司给所有员工提供更多的信息ꎬ进行不同文化差异的培训ꎮ她还建议在招募职员时ꎬ更清楚地体现日本的管理哲学ꎬ这样就可能招聘到能够适应这种哲学的美国人ꎮ她又建议使管理结构稍微 美国化 一点ꎬ使美国雇员能够更自在一点ꎮ最后ꎬ她建议给美国雇员提供更多的管理层职位ꎮ这些建议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ꎬ但无疑可以促进美国和日本雇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①ꎮ这里ꎬ不同的文化概念得以恰当解读ꎬ由此ꎬ跨国文化冲突也得以疏导ꎮ这说明人类学的知识为组织运作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ꎮ在田野工作和分析中去涵盖这样宏大的世界体系ꎬ需要改变研究单位ꎮ 整体观 不再意味着将所研究的社区或企业从国家行政机构㊁国际公司或机构中隔离出来ꎬ这些因素尽管不可见ꎬ但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和政治ꎮ传统的人类学方法有时遭到抨击ꎬ因为其文本可能是为当权者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群体所用ꎮ参与的方法被提倡ꎬ是旨在帮助界定研究问题㊁收集和分析数据及获取结果ꎬ研究者可以以此与当权者协商②ꎮ在霍桑实验里ꎬ观察是主要的研究方法ꎬ其成果是明显的ꎬ它导致产生741①②KleinbergJ.PracticalImplicationsofOrganizationalCultureWhereAmericansandJapaneseWorkTogether[M].PracticingAnthropologyinCorporateAmerica:ConsultingonOrganizationalCulture.G.Huizer.ResearchthroughAction:SomePracticalExperienceswithPeasantOrganization[A].inG.HuizerandB.Mannheim(eds.).ExploringComplexOrganizations:ACulturalPerspective[C].theHague:Mouton.1979.。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6a151da76e58fafab00390.png)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
(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
泰罗(美):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2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2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1fe4c1ec281e53a5802ffb6.png)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发展与形成主讲人:李晓梅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荣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重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孙子兵法,历代著名的政治家商鞅、诸葛亮、唐太宗等,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治国安邦方面,都有不朽的贡献。
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许多理论有待进一步整理、发掘与完善。
这对建立中国式的组织行为学颇有裨益。
我国20世纪70年代前空白,70年代末,开始注意这方面研究。
1985年,中国行为科学研究会正式成立目前是管理专业必修课。
被国家教委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为十门核心课程之一。
在西方国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2.1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1)传统组织理论的终结泰勒四原则要素与工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组织理论的终结(1)时代背景(1850年以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规模经济价格战利润率下降降低工资标准、延长工作日时间萨伊,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美国芝加哥大罢工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美国总工会成立(1886年)⏹工会运动导致“劳工法”颁布⏹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标准⏹阻止利润率下降的办法是有效利用劳动力⏹机械工程师效率运动⏹效率工程师协会成立(3)汤制锁“利益分享计划”⏹1888年汤制锁制定“利益分享计划”⏹通过劳动者合作可以提高利润(节约原材料、工时利用率、改善作业计划等)⏹把这部分利润拿出来分配:50%归公司,30-40%归劳动者,10%归监工⏹并用契约形式明确下来⏹实质是超定额“奖金”分配⏹1891年哈尔西制定“奖金提成计划”⏹修正早期计件工资(按件计价,上不封顶)⏹超标提成奖金(提成1/2-1/3超标部分)⏹Rh=日工资R=小时工资Ha=标准作业时间(8小时)的产量Hs=超标作业时间(按8小时标准产量推算)(4)哈尔西“奖金提成计划”Rh = R ×Ha +R (Hs -Ha )/ 2or3(5)泰勒“劳资两利”(1895年)⏹“集体怠工”的根源是“劳资对立”⏹不可能单纯依靠工资支付方式解决⏹“劳方”高工资收入⏹“资方”低劳务费支出例(8)差别计件工资制解决不满与分配不公的基础是:确定一个工人一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目标产量20件支付率(¥/件)产量(件)(6)泰勒的理想⏹动作/时间研究,确定工作方法与内容⏹根据工作客观性,选择与培训工作者⏹利益驱动,实行差别计件工资⏹设立人事职能工头,进行考核评价,提高工作效率,使劳资两利⏹找到一个组织存在下去的价值与理由(7)作业管理四原则⏹有效动作必要时间⏹日标准作业量⏹标准的作业条件⏹差别计件工资例:动作分析例:动作分析身体动作左手右手走到砖堆俯身拾砖翻动砖块选择最佳一面直立走到泥堆俯身铲起泥灰直立走回将泥涂在砖上伸左手至墙置砖块于墙上以铲泥灰工具敲击数下以固定改善方案:挑选:先令价廉工人,加以挑选,置于一木框内,每框盛砖90块,其最好之一面或一端,置于一定之方向—减少检查工作木框悬挂于工人左方身边——减少走动工人左手取砖时,右手同时取泥灰—左右手同时工作,无空闲。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ad62df03186bceb19e8bb3f.png)
Z理论是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1981年提出来的。他发 现美国式管理是以X理论为基础,日本式管理是以Y理 论为基础,在美国照搬日本式管理行不通,写了一本 书《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认为X理论并未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一定普遍使用, 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两个理论,一 球的个体、组织、工作三者的最佳配合。
霍桑实验 实验共分为四阶段:
①照明实验 ②福利实验 ③访谈实验 ④群体实验
实验结论:
①社会人理论 ②士气理论 ③非正式群体理论 ④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
霍桑实验的评价:
贡献:第一次把研究的重点从工作和物的因素上转移到人 的因素上,员工不是机器,不是工具,而是有思想,有情 感,有个性的人。要提高生产效率,要注重员工的心理活 动和人际关系。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开辟和 补充,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 践产生深远影响。
(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2)倡导管理教育 (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控制 (4)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 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 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 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3.韦伯的理想型行政组织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科学管理阶段(1985-1930年) 二、人际关系学说阶段(1930-1960年) 三、当代组织行为学阶段(1960年后) 四、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法约尔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1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22倡导管理教育3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44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日趋复杂,多样。
仅仅通过孤立的个体活动无法满足人么的需要。
于是出现了群体活动。
为了协调各个群体的间的活动,就出现了对组织的管理。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
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加快,使资本家为了经济利益,迫使工人提高生产力,创造更高的效益,然而不顾工作者的利益,使工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有很大的不满。
所以,随着事件的发展,组织行为学应运而生。
社会学、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期的组织思想:早期的组织思想是以早期的管理思想为基础的。
在早期的管理思想中,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经济人观点等观点。
罗伯特欧文巴贝奇,汤恩等人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别表达了自己对管理思想的看法,并阐述了对早起组织行为的看法,为以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
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
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
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
法约尔是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人,他在泰勒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完善了管理理论。
他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
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
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
验。
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
实192年开始,直到1932
年。
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
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
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
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
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外,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人群关系理论”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
从此,更多的管理者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行为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导致在一次跨学科的研究讨论会上,经过对这一学科问题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60年代中叶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该研究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群关系学派和组织
理论的综合。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行把该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
行为科学理论包括对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研究。
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是:人是社会人;企业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科学管理阶段行为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现代管理学派阶段泰罗梅约钱德勒管理科学法约尔麦格雷劳伦斯社会系统韦伯霍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