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游记,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了西山的美景和宴会的盛况。

本文将对《西山宴游记》进行赏析,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描写手法,展现作者对西山的热爱和对宴会的独特感受。

文章的结构合理,段落明晰。

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西山的描写,二是对宴会的叙述。

在对西山的描写部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植被。

例如,作者用“葱岭千峰如屏障,翠岚万壑似织云”来形容西山的山势,用“竹树丛中有鹿鸣,花溪畔上多禽雀”来描绘山间的动物和鸟鸣。

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西山的美丽,又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对宴会的叙述部分,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藻和细致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宴会的盛况。

例如,作者写道:“珠帘低卷,锦席铺陈,异香四溢,奇果华盛。

”这些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宴会的繁华和奢华,给人一种视觉和嗅觉上的享受。

同时,通过对宴席上的美食和美酒的描写,作者也表达了对宴会的向往和享受。

文章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性。

作者在描写西山时使用了形容词和比喻,如“葱岭千峰如屏障,翠岚万壑似织云”,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山脉的壮丽和云雾的缭绕。

在叙述宴会时,作者运用了动词和名词,如“珠帘低卷,锦席铺陈”,这些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宴席的布置和氛围。

文章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和宾客的举止和言谈,展现了宴会的热闹和欢乐氛围。

例如,作者描写了宾客们“举杯频醉,歌笑时作”,给人一种欢快和热闹的感觉。

同时,通过对自己的自豪和喜悦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宴会的满足和享受。

《西山宴游记》通过对西山和宴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运用丰富多样,描写手法细腻生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西山的美景和宴会的盛况。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西山的壮丽和宴会的繁华,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注释、译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注释、译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注释、译文【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②,恒惴栗③。

其隙④也,则施施⑤而行,漫漫⑥而游。

日与其徒⑦上高山,入深林,穷⑧回溪⑨;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⑩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11),卧而梦。

意(12)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13)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14)西山(15)之怪特(16)。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17)西亭(18),望西山,始指异之(19)。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20)染溪(21),斫(22)榛莽(23),焚茅茷(24),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25)而遨(26),则凡数州(27)之土壤,皆在衽席(28)之下。

其高下之势(29),岈(30)然洼(31)然,若垤(32)若穴;尺寸千里(33),攒(34)蹙(35)累积,莫得遁(36)隐。

萦青缭白(37),外与天际(38),四望如一(39)。

然后知是山(40)之特立,不与培塿(41)为类(42)。

悠悠(43)乎与颢气(44)俱(45),而莫得其涯(46); 洋洋(47)乎与造物者(48)游(49),而不知其所穷。

引(50)觞(51)满酌(52),颓然(53)就醉,不知日之入(54)。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55),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56)之未始游(57),游于是(58)乎始,故为之文以志(59)。

是岁,元和四年(60)也。

【注释】①僇(lù)人:罪人,指唐宪宗即位后,作者因在顺宗时参与王叔文改革而贬谪为永州司马。

僇,同“戮”,指犯罪受刑。

②是州:此州,即指永州。

③惴栗:惊恐不安。

④隙:谓公余闲暇,抽空。

⑤施(yí)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⑥漫漫:谓漫无目的。

⑦其徒:指与自己遭遇相同的一帮朋友。

⑧穷:走到头。

⑨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⑩披草:拨开野草。

(11)相枕以卧:朋友们相互依靠着睡觉。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游记,全文的抒情深沉而含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解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解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解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

一开始啊,柳宗元说自己老是到处游玩,可都没觉得有多特别。

但是呢,当他到了西山,一切都不一样啦!
他到西山之前,心里头总是很烦闷。

为啥呢?因为他遭遇了一些不顺心的事儿,心情不太好。

就好像咱们有时候考试没考好,或者和小伙伴闹别扭了,心里也会有点不痛快。

可是到了西山,那景色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

他说西山“特立”,就是特别突出、与众不同。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高大雄伟的山,直直地立在那里,是不是特别壮观?
他还写了站在西山上看到的景色,那叫一个美啊!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就像波浪一样。

这让他一下子觉得心胸开阔了,之前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柳宗元在文章里说,自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啥意思呢?就是说他的心思变得特别专注,身体也特别放松,感觉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这就好像咱们有时候去郊外玩耍,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美丽的风景,整个人都特别舒服,是不是?
再比如说,咱们要是去爬一座特别高的山,爬到山顶的时候,望着四周的美景,是不是也会有一种特别畅快的感觉?这和柳宗元在西山上的感受有点像呢。

而且啊,柳宗元通过写西山的独特和美丽,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对美好的向往。

就像咱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向往那些美好的东西,会努力去追求它们。

同学们,这就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大概的意思。

希望大家以后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好啦,今天就讲到这儿,大家好好回味一下哦!。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原文】自余为僇①人,居是州,恒惴栗②。

其隙也,则施施③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④,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⑤,斫榛莽,焚茅茷⑥,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⑦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⑧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⑨洼然,若垤⑩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①僇(lù路):罪。

②惴栗:忧惧貌。

③施(yí移)施:徐行貌。

④法华西亭:永州法华寺西之亭,作者于本年所建。

⑤染溪:潇水支流。

⑥斫(zhuó浊):砍伐。

茅茅茷:茅草类。

⑦箕踞: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分开,如簸箕形。

⑧衽(rèn认)席:席子。

⑨岈然:山谷空阔貌。

⑩垤(dié碟):蚂蚁穴外积土。

攒蹙(cù促):簇聚。

培(lǒu):小土堆。

颢气:即浩气,化生万物的元气,体现着道。

引觞(shāng商):拿起酒杯。

【赏析】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马期间,陆续写了八篇山水游记,篇篇清丽可人,被称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于元和四年(809)。

当时柳宗元在法华寺游览,在眺望中发现了西山胜景,于是渡过潇水,登上西山顶峰,饱览了山峦秀色,体验了山水的情趣,直至暮色苍茫,还依依不愿离去。

于是便有了这篇中国文学史上开创天人合一散文意境的第一篇散文。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在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时所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原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一直心中烦闷,经常外出漫步。

无论走到哪里,没有不是用双脚走过去的。

到了那些地方,凡是触目所及的,没有不让自己感到忧愁苦闷的。

因为我一直认为凡是州里那些山形水势有奇特之处的,我都游览过了,然而却未曾了解西山的奇特之处。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觉得它很奇特。

于是让仆人带着我渡过湘江,沿着染溪前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一直走到山顶才停下。

我攀援着登上山顶,随意地席地而坐,只见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席之下。

那地势高下起伏,一望无际,有的像是聚集在一起,有的像是在奔跑追逐,万千姿态,不可名状。

远远望去,那山峦连绵不断,好似与天相接,不知道那山峦的尽头在何处。

这时候,我的心神凝定,身体也变得轻松起来,仿佛已经超脱于尘世之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功名利禄,还有什么忧患得失。

我久久地伫立在那里,任思绪自由飘荡,直到天色已晚,还舍不得离去。

我觉得自从我来到这个地方,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奇妙感受。

于是我明白了,过去我一直以为游览过的那些山山水水,其实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景致。

而只有这西山,才真正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我为自己之前的无知和浅薄感到羞愧,同时也为能够发现这样的美景而感到无比庆幸。

回到住处,我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我记录下这次游览的经历,把它作为日后的回忆。

这一天,是元和四年。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自己被贬永州后的心情为背景,描绘了对西山的发现和游览过程,通过对西山独特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在自然美景中获得解脱和心灵净化的感受。

作者开篇先讲述了自己被贬后的郁闷心情和四处游逛的经历,为后文发现西山的惊喜做了铺垫。

接着详细描述了攀登西山的过程和所见所感。

在山顶上,作者看到了周围山峦的雄伟壮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从而进入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

这种心灵的转变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昔日,梅公、丁公等数名大夫,乘“梦游驾”,拜访西山。

登上
三十里的西山,古树森罗,在深谷中可见(望),尽是明媚如画惊艳
不已。

这一路上,每逢不期而遇的美景,使他们几人舞心弦,赞叹不已。

梅公抚琴,丁公吹笛,鸟儿此起彼伏,竞把家园奏响。

他们还携
带着《游西山》这一游记,记录西山的秀美和秘境。

顺着路,他们看到更多的美景,更多的秘境。

眼前出现的宝藏,
有青山绿水、瀑布飞瀑之类,使他们更加惊叹不已。

晨景早云,晚霞暮烟,落日销魂,星光灿烂,梅公竟然送出高歌:“西山路多奇绝,每处地出奇景。

”他们一行人踏着层层玉英,扬长
而去。

只见西山湖水清澈,碧波荡漾,他们五目尽收,惊叹不已。

忽见
湖边有一座大堤,风吹湖畔,歌声回荡,惊异之余,还布下回归之意。

经过一段寻幽探险,他们多少看到了西山的奇特,他们心潮澎湃,深深感受到了西山的神秘之气。

临行之时,月色朦胧,只见梅公、丁
公等几名大夫,紧拉着手,断断续续,一路上他们在游山玩水,在西
山游历了一番,载誉而归。

【辞赋精选】辞赋精选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辞赋精选】辞赋精选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辞赋精选】辞赋精选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原文:永州八记之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人,居是州。

恒惴?。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

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

无论多远,我们都去。

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

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

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

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

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

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前言《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讲述的是他和朋友们在西山游玩的经历,是唐代文学中的一篇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品。

本文将给大家带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赏析,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

原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我和友人相伴同游,移步至千岩万壑之西山之巅,于显福寺之南窥瞰望下,天际与地平之间,皆为长安之城郭及众多屋舍。

观其色貌,形似百兽之群,翠黛屏障相间,城垣互接。

时值秋余气爽,望之晶莹如玉。

阳光明媚,清风徐来,山上树木葱茏,枝叶参差,参天的巨石耸立在山顶,巍峨壮观。

这些景色让我们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放松心情,畅快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寻得山下一草堂,强邀主人请饮,岂料主人为有著名之高士,抱屈不就,以为羞耻,且有浩然之气,乃拒不出见,令人不胜遗憾。

我们只好寻找另外的地方,来品尝这个山区的美食,享受这里独特的文化气息和自然风光。

我们在这里品尝到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佳肴,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和氛围。

在这里,我们结识了许多友善的朋友,共同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享受着这个美丽的时刻。

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游记文学作品,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西山的山峦、树木、城郭、景色等等,描绘了一幅瑰丽壮美的自然画卷,同时也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气息。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非常细致,生动,富有感染力。

尤其是在描绘西山处于秋天的氛围时,用词贴切而优美,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清新纯净的空气,那朗朗澄澈的秋色。

此外,作者也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气息。

在文中,主人厉行仁义,坚守高洁品德,尽管我们未曾与他谋面,但他的贵气、高尚和温文尔雅却记在我们心里。

这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崇尚正义、尚重品德的价值取向。

总之,这篇游记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清新的文笔、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唐代文学的魅力和风范,也传递了各种深刻的人文思考和价值取向,是值得广大读者深入欣赏和思考的优秀文学典范。

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翻译及相关知识

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翻译及相关知识

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翻译及相关知识展开全文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时间有空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随从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曲折的山间小溪,幽静的山泉,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

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

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

醒来之后就起身,起身之后就回家。

我认为凡是永州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爬上了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

它高高低低的态势,又显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

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

然后才知道高峻独立出众的西山,不能跟那些小土堆相比。

这景象多么旷远浩渺啊,我好像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存在,而不能了解它的边际;这景象多么广阔壮观啊,我好像与大自然一道游览,却不知道它的尽头。

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

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

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

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赏析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僇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

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

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词句注释人:同“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人。

,通“”,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

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

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

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

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

所极,所向往的境界。

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

指,指点。

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

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砍伐。

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木。

茅:指长得密杂乱的野草。

,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

穷,尽,指把莽、茅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

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

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

箕,簸箕。

踞,蹲坐。

遨:游赏。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

《始得西⼭宴游记》课⽂翻译《始得西⼭宴游记》课⽂翻译 《始得西⼭宴游记》是唐代⽂学家柳宗元的⼀篇散⽂,为《永州⼋记》的第⼀篇。

此⽂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的经过,描写了西⼭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奈之情。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始得西⼭宴游记》课⽂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始得西⼭宴游记 柳宗元 ⾃余为僇⼈,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漫漫⽽游。

⽇与其徒上⾼⼭,⼊深林,穷回溪,幽泉怪⽯,⽆远不到。

到则披草⽽坐,倾壶⽽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起,起⽽归;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未始知西⼭之怪特。

今年九⽉⼆⼗⼋⽇,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之⾼⽽⽌。

攀援⽽登,箕踞⽽遨,则凡数州之⼟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尺⼨千⾥,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外与天际,四望如⼀。

然后知是⼭之特⽴,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俱,⽽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之⼊。

苍然暮⾊,⾃远⽽⾄,⾄⽆所见,⽽犹不欲归。

⼼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 我⾃从成为有罪的⼈,住在这个州⾥,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拘束地游玩。

每⽇和那些同伴,上⾼⼭,⼊深林,⾛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奇异的⼭⽯,没有⼀处僻远的地⽅不曾到过。

到了⽬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醉⽅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有向往的好境界,梦⾥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直到⼭顶才停下。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理解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理解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理解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和幽美,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文章开始先写了作者以往游览的情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觉而起,起而归”,这些描写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实际上作者的内心是被贬谪之后的苦闷和悲愤。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发现西山的经过,“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这一系列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探寻西山时的急切心情。

当他最终登上西山之巅时,他看到了“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自由和畅快。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西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他认为西山的怪特和幽美是自然的创造,而人的命运也是由上天注定的,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强求。

总的来说,《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思想深刻、意境优美的散文,它通过对西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贬谪期间的苦闷和悲愤心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

先来说说题目哈,“始得”就是刚开始发现、才得到的意思。

“西山”呢,就是作者去游玩的那座山啦。

“宴游”,可不是简单的游玩哦,而是尽情欢乐地游玩。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柳宗元当时被贬官啦,心里总是害怕担忧。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一有空闲,就无精打采地走走,随意地逛逛。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天天和朋友去爬山、进树林、走到溪流尽头,什么奇特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到了地方就坐下,喝个大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睡着了还做梦,心里想啥梦里就有啥。

“觉而起,起而归”,醒了就起来,起来就回家。

这日子过得有点迷茫呢。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觉得这州里有特色的山水自己都看过了,却不知道西山的奇特。

直到去了西山,“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爬上去,随意地坐着看风景。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才发现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在脚下。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那种广阔无边、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太棒啦!“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尽情喝酒,醉倒了都不知道太阳落山了。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灵宁静,身体放松,和万物融合在一起。

这一趟西山之旅,对作者来说可太重要啦,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次见!稿子二嘿,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瞅瞅《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注释哟。

一开始,柳宗元说自己是“僇人”,就是有罪被贬的人,住在这个地方,心里老是担惊受怕的。

然后呢,有空闲的时候,就到处瞎溜达。

跟朋友一起去各种深山老林,溪流尽头,看到啥奇怪的石头、泉水都不放过。

到了地方就随便坐,把壶里的酒喝光,喝醉了就互相靠着睡,睡着还做梦。

醒了又起来回家,就这样浑浑噩噩的。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句子:。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1.(1)感到惊奇(2)从前2.是:这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

(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翻译: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读

西山——开启柳宗元心灵之旅——《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读永贞革新失败,雄心勃勃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柳宗元被抛进了痛苦的深渊。

十年永州被贬生活,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经历。

岁月的漫长、地域的偏僻,使他饱尝了仕途的险恶、生活的艰辛。

但是作为一名正直的士大夫,险恶的现实并未动摇他的意志,“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他以自己特的方式,以笔为武器,维护做人的尊严不被侵犯,捍卫高洁的情操不被玷污。

情景交融,自成章法又互有联系的《永州八记》就是此时其意志的彰显,这些游记能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写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语言精美,并抒发了他遭受迫害的孤寂悲愤心情以及内心的孤傲,它们不仅仅是八篇游记,更是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

本篇游记从被贬后平日一般游览写起;接着写发现西山的怪特以及登山,重点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

全文首尾呼应,从“不得”到“始得”,从“惴栗”到“心凝形释”,这次西山宴游让作者忘掉“惴栗”,把自己的遭遇、思想感情与山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西山”开启了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僇人”足见被贬之事对其打击之大,对自己来说是奇耻大辱;“恒惴栗”内心的惶恐是多么的深,无法摆脱。

文章起笔就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态:悲愤与不安。

在闲暇之时他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行动之缓,行动之随意,这真的是优哉游哉吗?非也,其实是通过外在的神态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我们再看其行踪:“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坐、醉、卧、梦、起、归”的所行所为,看似乐而忘忧之举,带着随缘任运的色彩,其实是心灵无所寄托,无所释放,不能说起醉生梦死吧,但至少未摆脱“恒惴栗”的阴影。

这种“醉”是“倾壶而醉”,是心灵的自我麻醉,一切犹如行尸走肉;这种“梦”是“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是无奈之举,心中所向往的美好境界,只有把它放进梦里;这种“归”是“觉而起,起而归”,是一种失落之感,一天的游历之后又回归到以往的忧伤,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

中考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

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

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

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

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

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

(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旳土地,就全在我们旳坐席之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山——开启柳宗元心灵之旅——《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读永贞革新失败,雄心勃勃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柳宗元被抛进了痛苦的深渊。

十年永州被贬生活,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经历。

岁月的漫长、地域的偏僻,使他饱尝了仕途的险恶、生活的艰辛。

但是作为一名正直的士大夫,险恶的现实并未动摇他的意志,“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他以自己特的方式,以笔为武器,维护做人的尊严不被侵犯,捍卫高洁的情操不被玷污。

情景交融,自成章法又互有联系的《永州八记》就是此时其意志的彰显,这些游记能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写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语言精美,并抒发了他遭受迫害的孤寂悲愤心情以及内心的孤傲,它们不仅仅是八篇游记,更是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

本篇游记从被贬后平日一般游览写起;接着写发现西山的怪特以及登山,重点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

全文首尾呼应,从“不得”到“始得”,从“惴栗”到“心凝形释”,这次西山宴游让作者忘掉“惴栗”,把自己的遭遇、思想感情与山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西山”开启了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僇人”足见被贬之事对其打击之大,对自己来说是奇耻大辱;“恒惴栗”内心的惶恐是多么的深,无法摆脱。

文章起笔就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态:悲愤与不安。

在闲暇之时他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行动之缓,行动之随意,这真的是优哉游哉吗?非也,其实是通过外在的神态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我们再看其行踪:“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坐、醉、卧、梦、起、归”的所行所为,看似乐而忘忧之举,带着随缘任运的色彩,其实是心灵无所寄托,无所释放,不能说起醉生梦死吧,但至少未摆脱“恒惴栗”的阴影。

这种“醉”是“倾壶而醉”,是心灵的自我麻醉,一切犹如行尸走肉;这种“梦”是“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是无奈之举,心中所向往的美好境界,只有把它放进梦里;这种“归”是“觉而起,起而归”,是一种失落之感,一天的游历之后又回归到以往的忧伤,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

虽然“每有兴会则欣然忘食”,但“于我心有戚戚焉”。

他在人生的低谷中徘徊,陷入心灵的沼泽地,混混沌沌。

虽然内心不服,但内心的痛苦与屈辱无法自拔,即使是“自己认为有异态的山水”也没有把他解放出来,没有开启真正的心灵之旅,没有发现西山的“怪特”,每次都是“游而无得”。

柳宗元虽然被贬,但并没有完全消沉,因为每日的游览都是在忙完政务之后的闲暇之时。

正因为这样西山的“怪特”才能激发出他内心的不屈与倔强。

无意的一瞥,内心怦然而动。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多么具体的时间,足见西山带给作者的震撼之强。

于是乎,就想亲近它,走近它。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四个短句构成一个急促之势,一改往日的“施施”“漫漫”之态,可见西山有多么大的吸引力!难道探秘寻幽的过程不是作者心灵得到净化,逐渐释放的过程吗?让让江水、溪水洗去我心灵上的污垢,砍去烧掉我心灵上的羁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作者“穷山之高而止”,登上西山,并没有直接去写西山的怪特与高大,而是以独特的视角,站在山顶,遨视四方,一览众山。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总写西山之高。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极言高下之势;“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极写所见之广;“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极写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作者在此采用映衬的手法,穷尽“西山”之“怪特”。

它形貌上“不与培为类”;它精神上“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就是西山的“特立”。

至此作者才从自然的“西山”,“始得”人格化的“西山”,西山之“特立”与作者所追求的傲然独立的人格精神相契合,他移情于景,终于找到内心的寄托。

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作者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没有尽期,于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即使到了无所见“犹不欲归”,这种“醉”是一种自我陶醉,自我迷恋,自我释放。

此时作者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结,形体似乎已消散,他整个儿同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万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合而为一的忘我境界。

然后才明白以前自以为“无远不到”“皆我有也”,其实并未真正游过,而真正的游赏应从“西山”才开始,他从政治失败、被贬谪之后的一度消沉中解脱出来,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

是“西山”让柳宗元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尽管遭受迫害,但绝不向恶势力屈服,耻与小人为伍,就如同高大的西山不能与培同类一样,依然要保持自己刚正不阿的精神。

是“西山”的“特立”让柳宗元超越了自然之美,把他内心的不服,把他身上的中国士大夫的骨气彻底地激发出来:我是对的,我有自己的傲骨,我有自己的天地。

于是他开始真正地徜徉于自然的美景,如饥似渴地寻觅着、发现着存在于自然中的“真善美”,开始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坚守自己“特立独行”的人生。

参考文献:①邓乔彬《始得西山宴游记》鉴赏。

(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词典》)②鹿琳《永州八记——柳宗元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6期)③熊江平《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名家评价: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前后将‘始得’二字,极力翻剔。

盖不尔,则为‘西山宴游记’五字题也。

可见作文,凡题中虚处,必不可轻易放过。

其笔力矫拔,故是河东本来能事。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九:“从‘始得’字着意,人皆知之。

苍劲秀削,一归元化,人巧既尽,浑然天工矣。

此篇领起后诸小记。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全在‘始得’二字着笔。

语语指划如画。

千载以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

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始得’有惊喜意,得而宴游,且有快足意,此扼题眼法也。

”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九:“此篇极写山之状态,细按似属悔过之言。

子厚负其才,急欲自见,故失身而党叔文。

既为谬人,以山水放,何必‘惴栗’?知‘惴栗’,则知过矣······未始知山,即未始知‘道’也,斫莽焚茅,除旧染之污也。

穷山之高,造‘道’深也。

然后知山之特出,即知‘道’之不凡也。

不与培楼为类,是知‘道’后远去群小也。

悠悠者,知‘道’之无涯也。

洋洋者,抱‘道’之真体也。

无所见犹不欲归,知‘道’之可乐,恨已往之未见也。

于是乎始,自明其投足之正······全是描写山水,点眼处在“惴栗”、“其隙”四字,此虽鄙人臆断,然亦不能无似。

”艺术特点1.紧扣题目,选材独特独辟蹊径,少提西山,却是一切为了“西山”。

鉴于作者“人”身份,才有闲暇,内心忧懑,便需宣泄排遣,这好似给作品悲凉的基础进行了定格。

游览的方式便也顺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表现出的是随意,无目的性的特点;其二,“披草而生,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

苦中觅乐,亦体现出散漫放任性的特点。

文中由抑到扬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贬谪永州后忧懑的心态。

为集中笔墨描绘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一概舍弃,寻道登山的过程,艰难而表现的空间较多,但也只是“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楱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轻轻带过。

2.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开始先概写平日游览之胜,继而再写西山之宴游,在这里作者采用曲折入题的方法,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即先写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笔锋一转,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

铺垫充分,转折自然,说明西山之游,既是昔日游遍诸山的继续,又是一系列新的宴游的开始。

文章紧扣“始得”,前后照应,气脉贯通,可谓新颖、巧妙、匠心独具。

3.比照与映衬的使用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

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4.妙用回环手法“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

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作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

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

5.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

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

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

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