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实验一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2)

实验二弦线振动的研究 (4)

实验三碰撞打靶实验 (6)

实验四利用直流电桥测量电阻 (9)

实验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实验目的

1.熟悉气垫导轨的构造,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学会用光电计时系统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气源,通用电脑计数器,游标卡尺,物理天平等。

实验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F =m a .

验证此定律可分两步

(1)验证m 一定时,a 与F 成正比。 (2)验证F 一定时,a 与m 成反比。

把滑块放在水平导轨上。滑块和砝码相连挂在滑轮上,由砝码盘、滑块、砝码和滑轮组成的这一系统,其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大小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W 减去阻力,在本实验中阻力可忽略,因此砝码的重力W 就等于作用在系统上合外力的大小。系统的质量m 就等于砝码的质量、滑块的质量和滑轮的折合质量的总和.

在导轨上相距S 的两处放置两光电门k 1和k 2,测出此系统在砝码重力作用下滑块通过两光电门和速度v 1和v 2,则系统的加速度a 等于

S

v v a 22

122-=

在滑块上放置双挡光片,同时利用计时器测出经两光电门的时间间隔,则系统的加速度为

)11(2)(2121

22

22122t t S

d v v S

a ∆-∆∆=-=

其中d ∆为遮光片两个挡光沿的宽度如图1所示。在此测量中实际上测定的是滑块上

遮光片(宽d ∆)经过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但由于d ∆较窄,所以在d ∆范围内,滑块的速度变化比较小,故可把平均速度看成是滑块上遮光片经过两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同样,如果t ∆越小(相应的遮光片宽度d ∆也越窄),则平均速度越能准确地反映滑块在该时刻运动的瞬时速度。

实验内容

1.观察匀速直线运动

(1)首先检查计时装置是否正常。将计时装置与光电门连接好,要注意套管插头和插孔要正确插入。将两光电门按在导轨上,双挡光片第一次挡光开始计时,第二次挡光停止计时就说明光电计时装置能正常工作;

(2)给导轨通气,并检查气流是否均匀;

(3)选择合适的挡光片放在滑块上,再把滑块置于导轨上;

Δd

图1

(4)调节导轨底座调平螺丝,使其水平。只要导轨水平,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就是匀速运动,只要是匀速运动,对于同一个挡光片而言,滑块经过两光电门的时间就相等,即21t t ∆=∆。

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保证系统的总质量不变时,验证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1)调整气垫导轨,让质量为m 2滑块能在气垫导轨上作匀速运动。将两个光电门置于相距L 的位置上;

2)把系有砝码盘的轻质细线通过滑轮和滑块相连,在滑块上放入质量为m 1的砝码,用天平测得系统的总质量m ,测量滑块经过两光电门的加速度a 1 ;

3)从滑块上取下质量为m ∆的砝码加至砝码盘中,测出加速度a 2 ;

4)从滑块上依次取下质量为m ∆砝码,放入砝码盘中,求出a 3,a 4 … 。 5)用作图法处理数据,验证加速度与外力之间的线性关系。 (2)保持外力不变(即砝码盘与砝码的总质量不变),改变滑块质量,研究系统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

1)调节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合适;

2)令砝码的质量m 1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m 2 ,在滑块上每次增加m ∆砝码,测出a 。

3)多次改变滑块的质量,分别测量对应a ,用作图法处理数据,验证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数据处理

1.保持系统总质量M 不变的条件下,测出加速度a 与外力F 之间的相关数据。并用作图法处理数据,验证加速度与外力之间的线性关系。

M= 165 g

作图F---a

2.外力F 不变的条件下,测出系统质量M 与加速度a

的相关数据。并用作图法处理数据,验证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F= 10 N

作图F-----1/M

F(N)=mg

5g 10g 15g 20g 25g a(cm/s^2)

28.65 56.78 85.33 113.96 143.13 M 150 200 250 300 350 1/M 0.0067 0.0050 0.0040 0.0033 0.0029 a(cm/s^2) 62.7 47.32 38.21 31.48 27.14

实验二 弦线振动的研究

实验目的

1.观察横波在弦线上所形成的驻波波形。

2.验证弦线上的横波波长与弦线张力、密度的关系。

实验仪器

电动音叉,滑轮,弦线,砝码,钢卷尺,天平。

实验原理

由波动理论可以证明,横波沿着一条拉紧的弦线传播时,波速v 与弦线的张力T 、线密度μ(单位长度的质量)间的关系为

μT v = (2-1)

设f 为弦线的波动频率;λ为弦线上传播的横波波长,则根据v =fλ和(2—1)式得

μ

λT f

1= (2-2)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lg 2

1(lg lg 2

1lg μλ+-=f T (2-3)

可见,在μ、T 一定时,lg λ~lg f 图为一直线,其斜率为1-,截矩μlg lg 2

1+=T c ;在f 、

T 一定时, lg λ~lg μ图也为一直线,其斜率为2

1-,截矩f T c lg lg 2

1-=;在f 、μ一定时,

lg λ与lg T 成正比,即lg λ~lg T 图也为一直线,其斜率为2

1,截矩)lg 2

1(lg μ+-=f b 。为

验证λ与频率f 的关系,本实验采取在弦线中形成驻波的方法。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电动音叉的一个叉子的顶端,另一端绕过滑轮系在载有砝码的砝码盘上。闭合电源开关后,调节音叉振动频率和相位,使音叉维持稳定的振动,并将其振动沿弦线向滑轮一端传播,形成横波。当横波到达支撑点B 后产生反射,由于前进波与反射波能够满足相干条件,在弦线上形成驻波,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都为波长的一半。若调节弦线的长度l 或张力T ,使驻波振幅最大且稳定,理论可以证明式中n

l 2λ=

,式中n 为半波长的波段数(简称半波数),

由此可得波长为

n

l 2=λ (2-4)

实验中测出不同张力T 时的l 和n ,用公式(2-4)求出对应波长λ,通过作lg λ~lg f 图,验证λ与f 的关系;改用μ不同的弦线,测出T 、l 、n 、f (为音叉固有频率),代入公式(2-4)和公式(2-2)又可验证λ与μ的关系。

图2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