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宇宙因果

2.水经注

3.人类地理学地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国家有机体学说

4.东亚及东南亚(或东亚)南亚欧洲北美(或美国东北部)

5.人口压力说宴享说

6.古希腊(或希腊)埃拉脱色尼

7.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8.集聚力离散力

9.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10.麦加麦地那

11.外部交通(客源地到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到旅游地或风景区的交通内部交通(旅游地或风景区内的交通)

12.氏族部落(部族)民族

13.攫取性生产性

14.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

15.可自由支配收入(经济能力)闲暇时间

16.城市乡村(农村)

17.标准程序(地理样板)因果关系

18.禹贡五服

19.徐霞客游记

20.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二.向选择题

1.ABDE

2.B

3.ABD

4.BD

5.ACE

6.AC

7.C8.E9.ACDE10.ACE11.D12.ABE

三.名词解释

1.迁移农业:即刀耕火种农业,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先用刀把小树、灌木砍倒并剥去树皮,待变干后,放火烧成灰开垦土地种植,几年后土地养分耗尽,如法开垦另外的土地,该地休闲,待其恢复后又可重复种下去。

2.性别比:一定人口中一种性别的总人口数与另一性别总人数之比,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

3.头骨指数:头宽除以头长,再乘以100。

4.语言: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

5.意境地图: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又称心理图谱。由各种道路和路线、显著的地貌地物,以及明显的区域组成。

6.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

创造物;具备条件: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民族宗教:指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本民族中流传,所供奉的神,大多是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为民族成员所共同信仰。宗教教义往往是这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8.逆城市化:人口和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的过程,并以中小城镇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中心城市核心区出现衰退。

9.或然论:法国近代的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人地关系理论,认为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0.它力型城市化:是指城市周围地域的土地被城市企业、城市设施建设征用,原来的田园环境由于城市职能扩散而转变为城市地域。

11.文化史层说:1929年惠特西尔提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景观都有所贡献,每个时期的人都按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且对景观施加影响,创造文化景观。同时,一个地域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

12.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

13.人口迁移:一般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14.宴享说:在原始的采集与狩猎生产活动过程中,人类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开始驯化植物,由此出现了农业。

15.行为矩阵:纵轴代表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横轴代表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决策者其决策结果处于矩阵中的不同位置,愈接近右下角表明决策者拥有的信息数量愈多,信息质量愈高,运用信息的能力愈强,决策结果愈有接近最佳区位的可能性,反之,可能性愈小。

16.乡土文化区: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形成的文化区。

17.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18.抚养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

19.人口压力说:代表人物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提出。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存环境扩大),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的强度逐渐上升,对动植物的过度捕猎(杀)导致其数量下降,出现了食物的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20.旅游业:指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

四.简答题

1.光照强度影响肤色,光照强度影响黑色素的多少,从而影响肤色;气候影响人体结构,寒冷地区人的身体比炎热地区人的身体肥大;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都有影响;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人类早期是原始的群乱婚,后来形成血缘家族,在血缘家族内,两性出现社会分工,形成一个生产单位和经济共同体,出现了氏族,因此血缘关系是氏族产生的基础。氏族间实行族外婚姻,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

相同或相似的血缘关系氏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社会组织,即部落;在部落战争中,为共同对付敌人、或保障生存区域安全,部落间结成部落联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内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在经济上交换产品,形成经济共同体,经济交往中促进了语言的交流、思想意识的交流等,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进而形成了民族。

3.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从防卫出发选择区位(利用河流,海洋,制高点及隘口),从交通出发选择区位(与水运、陆运、海运等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地形、气候、水资源、生物等与城市)

4.影响个人旅游动机的因素: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余暇时间,心理因素;影响社会旅游动机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治安,旅游环境地的构筑,旅游地资源性质特征,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及旅游热度等。

5.要点:(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2)商业环境。(3)居住地环境,居住地及交通条件。(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6.地理集团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等。

7.集市:建制镇以外,县以下的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有相应的腹地支持,称其为集市。特点:周期性,巡回性,地区性,集散性。

8.①自然条件。②资源条件。③能源条件。④市场条件。⑤劳动力条件。⑥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9.农业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依靠自然界的食物资源为生)到生产性经济(利用生物资源来创造自身需要的食物资源)的质的飞跃。使人类的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越来越丰富,非常有利于人类的发展。①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活具有重要意义。②农业发展为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因为从植物资源中可以获得制作衣服的原料。③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的供应生活。改变了采集、狩猎时期食物短缺时的忍饥挨饿的生活。④农业生产中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育。

10.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自身品质和丰优程度的评价,它主要包括七项指标。①美学观赏性。

②历史文化性。③科学性。④奇特性。⑤规模与组合状况。⑥旅游功能。⑦旅游环境容量。

1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在水陆之间,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城镇指向性等。

12.政权的支持,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得到了政治和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土地集中于少数新贵族手中,有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本,英国成为世界上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海外贸易方面,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科技,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积累了生产技术, 18世纪初开始的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市场,来自于超过生产力水平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需求的增长,越来越要求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社会观念变化表现在,价值观念变化,追求金钱;等级观念消失,自由主义盛行;田园诗生活遭到破坏,人们追求务实。这都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而且促进它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扩展。

五.论述题

1.筑物由多种材料建成,属物质文化,各院落的格局等则反映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属制度文化,民居的各种装饰、摆设等属艺术产品,反映传统的精神文化。从四合院中可以看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