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众多发明和创新,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已有初步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广,技术更为先进,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发明和创新为例,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图片资料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历史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3.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人教版的一节优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发明和创新,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发明成果的联系可能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其主要发明和创新;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的历史资料、科技资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呈现其主要发明和创新,如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2.5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5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 对于学生撰写的短文,教师将重点关注学生对发明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影响的描述是否准确、全面,同时评价学生的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能力。
- 在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时,教师将评估学生能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 对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教师将关注其是否能够准确、清晰地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评价其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和美观性。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组成部分,如电力、内燃机、钢铁等新兴产业,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3. 第二次工业革命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案例进行分析,如电灯的发明、汽车工业的发展等。
- 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初步显现。
- 社会变革: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分化等问题。
5.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家和企业家
- 爱迪生:发明电灯,推动电力广泛应用。
- 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开创现代汽车工业。
4.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家和企业家有哪些?
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家和企业家包括爱迪生、卡尔·本茨和托马斯·爱德华·贝塞麦。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开创了现代汽车工业;托马斯·爱德华·贝塞麦发明了贝塞麦转炉,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体例化题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通过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世界近现代史的过渡交替阶段,讲述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结构、大众教育、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西方列强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展开了激烈争夺。

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约从17世纪开始,近代科学文化发展起来,逐渐走向繁荣。

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依据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习经验,通过表格归纳等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和近代科学文化,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对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产生认同感,培养积极探索、勇于求真的精神。

四、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背景,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内燃机的发明等。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重大成就及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结合相关史料,理解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设计说明本课的知识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上已经有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因此学生能够较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感受发明家非凡的人格魅力,但是,学生可能较难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补充相关史料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教学中,可以采用表格归纳和综合比较等方式;在难点知识教学中,可以采用材料分析和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开始时间、重要标志、特点和影响。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电的应用,爱迪生的发明,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等,理解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片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著名发明家及科技成果图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乘飞机出行……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预习检查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重大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电的应用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材料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学生回答:(1)政治基础: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学情分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应从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政治上,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科技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对电的应用,教师应通过图示明确电力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这种新能源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同时结合物理知识,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工作原理明确汽油和柴油等原料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兴起。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教师应运用视频、图示、图片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讲解汽车、飞机等的发明创造,联系现实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对我们今天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用幻灯片出示一则故事:爱迪生从穷苦的工人到大发明家,其一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在个人生活方面一直很节俭。

未成名前,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在街上看到他一副寒酸的样子,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旧得已经不像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让别人看到也好一些啊。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后来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这样的穿戴,谁相信你是一个大发明家啊!”“用得着吗?这儿人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教师过渡:爱迪生一生有哪些重大发明?为什么“人人都已经认识”他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睹他的风采吧。

【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幻灯片出示图片并提问:(1)此图是哪一科技成果?是由谁发明的?(2)这一发明成果出现于哪一时期?它的广泛应用有何重大意义?(3)在这一成果发明后,在交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革?(4)这一机器的应用使哪一能源得到了大量的开采?有哪些负面影响?(5)这一发明引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巨大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来进行回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学习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们的贡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学习爱迪生、诺贝尔等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源领域的巨变和电器的发明。

【教学难点】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热食物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电。

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一)电的应用1.教师讲解:电的发现的背景:(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是什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谁?学生回答: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发明和技术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发明和技术,使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观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进而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然后逐一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如电力、内燃机、新交通工具、新通讯手段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优秀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爱迪生:①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等②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机和输电网时代:“电气时代”内燃机:①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②1883年,德国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③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汽车:①19世纪89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汽油发动机的汽车②1913年,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革命化学:①19世纪60—80年代,人们使用新方法生产产品,成本低,性能好②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③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④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次日凌晨2点20分沉没。

下列对于当时情况的场景设置中,符合史实的是( B )A.船上装有以核能为动力的发动机B.嘹望员抓起话筒高喊“正前方有冰山”C.船长拿起手机拨打报警电话求救D.游客纷纷通过互联网向家人发送电子邮件5.[2016·湖南永州] 拜伦(1788年—1824年)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B )A.他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黑人奴隶买卖的广告B.他与欧洲大陆的朋友用电话交流写作心情C.他听说拿破仑当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D.他乘坐轮船到欧洲大陆各国旅游了解国情1.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

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引起“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 D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B.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D.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思想】本学年度我校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四要素”建设,即目标、问题、活动及评价。

本课设计从课标要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设置了三个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

通过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

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经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史有了一定了解。

在内容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标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材料)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他的去世。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师:为什么爱迪生可以受到这样的特殊对待?(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爱迪生来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壮观场景。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涉及众多领域,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充分研究教材和教参,掌握教学内容和要求。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重要成就?”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如电力、石油、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就背后的科技突破和发明家。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影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本节课中的一些科技名词和概念可能较难理解,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图片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同时介绍这些发明和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发明和创新,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掌握重要人物和事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历史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重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对比教学: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部分内容都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的重大成就。

电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材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结合史料,分析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报效祖国、实现人生志向的理想。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出示武汉美丽的夜景图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新课讲授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背景:材料1:“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斯徳《世界近代史》➢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和扩展;➢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2)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材料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
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

“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

提问: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有哪些优越性?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师生归纳:汽车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3.让学生阅读第20页的“相关史事”的内容,观察“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

让学生思考:飞机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师生共同归纳。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教师介绍科学家诺贝尔及其贡献。

2.师生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们同学们更应当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争取为社会多作贡献。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量图片,联系课外的一些知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