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史论文
烹饪毕业论文范文
![烹饪毕业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7b42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b.png)
烹饪毕业论文范文烹饪毕业论文范文烹饪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艺术性的技术。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烹调食物,更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在这篇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讨烹饪的历史、技术和文化,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烹饪的历史烹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早期的人类只是简单地将食物放在火上烤熟,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不同的烹饪方法,例如烧烤、炖煮和蒸煮。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食物的营养价值。
烹饪的历史也与不同文化和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的烹饪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注重食材的新鲜和食物的平衡。
而法国的烹饪则以浓郁的奶油和香料为特色,注重烹饪过程中的细节和技巧。
每个地区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烹饪传统和风味,这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第二部分:烹饪的技术烹饪是一门需要技巧和经验的艺术。
掌握烹饪的基本技术对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至关重要。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烹饪技术和技巧。
首先是切割和切碎技术。
不同的切割方式可以影响食物的口感和烹饪时间。
例如,将食材切成薄片可以加快烹饪过程,而将其切成小块则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
其次是烹饪的温度控制。
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温度来达到最佳的烹饪效果。
掌握火候的把握和温度的控制是一名优秀厨师的必备技能。
此外,调味和搭配也是烹饪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选择合适的调味品和食材的搭配可以提升食物的味道和口感。
学习如何使用香料和调味料,以及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搭配原则,对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烹饪的文化影响烹饪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不同的烹饪传统和风味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特点和习俗。
烹饪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法国的烹饪文化以其高雅和精致的食物闻名于世,成为法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美食爱好者。
此外,烹饪也是一种交流和交流的方式。
烹饪学论文——精选推荐
![烹饪学论文——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d4b94c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f.png)
中华烹饪文化艺术赏析—关于菜系的融合以川菜为例摘要:中华烹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八大地方菜系。
这八大菜系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无疑都是中华烹饪文化的瑰宝。
然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难免众口难调,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菜系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吸取别家菜系之长处来弥补自家之短。
同时这同样也可以使得某一地方菜系更具全国性,能在全国范围内为大家所接受,而不再局限于一地。
本文就以川菜为例,试图来阐释这种融合的趋势。
一方面是因为川菜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菜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川菜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关键词:菜系融合川菜一、菜系与菜系的融合菜系,有时也称“帮菜”,是指在取材、刀工、调制等方面,经长期演变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具备一定规模体系的菜肴流派。
所以,按照这个菜系的定义,似乎国内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域甚至一些地市,都有理由创立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立菜系。
其实,“菜系”的划分只是一个理论的结果,就烹饪而言,它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就算是亲手实践了,还是难以提炼出理论家那套关于菜系的风格特征之类的概念的。
美食专栏《厨房中术》的作者巫昂就写道:“我就不明白何谓鲁菜(这可是四大菜系排位第一的菜系——作者提示),何谓豫菜?有人教我,鲁菜就是喜欢拿大段大蒜下料。
豫菜呢,能说得清的人恐怕不多。
有些人甚至认为,云南菜就是炒花瓣,油炸虫子。
”“菜系”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虽然现在未上榜的省级行政区域或一些地市存在创立菜系的冲动。
但是,从理论上讲,随着内涵的缩小,外延的扩大,菜系的数量却是越来越少的。
比如从国内来说,说小一点,每个省或一些地区都可以有菜系;从影响力上来说来说,最多也就十大风味、八大菜系;从最严格的划分说就只有四大菜系了。
如果再从现实国内影响力,也就是从菜系的知名度、覆盖面、店铺绝对数说,其实就二大菜系,即川菜和粤菜,也就是一个辣菜系,一个不辣的菜系而已。
烹饪毕业论文2000字
![烹饪毕业论文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71e02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7.png)
烹饪毕业论文2000字烹饪毕业论文烹饪,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艺术性的技能,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餐馆里,烹饪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饮食的关注,烹饪这门技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烹饪的历史、技术和创新三个方面来探讨烹饪这门艺术的魅力。
一、烹饪的历史烹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当人类开始使用火源时,烹饪就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技能。
最早的烹饪方法是简单的烤肉和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更多的烹饪技巧和食材的搭配。
不同地域的人们根据当地的食材和文化背景,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烹饪风格,如中国的川菜、法国的法式料理等。
二、烹饪的技术烹饪的技术包括刀工、火候掌握、调味品的使用等方面。
刀工是烹饪的基本功之一,不同的刀法可以切出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影响菜品的口感和视觉效果。
火候掌握是烹饪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火候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菜品的口感和味道。
调味品的使用则是烹饪中的一门艺术,不同的调味品可以给菜品带来不同的风味和层次感。
除了基本的技术,现代烹饪还涌现出了许多创新的技术和工具。
例如, sous-vide(低温慢煮)技术可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同时提供更加嫩滑的口感。
压力锅可以在短时间内烹饪出口感鲜嫩的食物。
这些创新的技术和工具使得烹饪更加高效和方便,同时也提升了菜品的质量和口感。
三、烹饪的创新烹饪的创新是推动这门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烹饪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创新理念和技术。
例如,分子料理就是一种将科学和烹饪相结合的创新做法。
通过运用化学和物理原理,厨师们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菜品,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
此外,烹饪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食材的使用上。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使用植物性食材来创造美味的菜品。
素食主义和植物性饮食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这种创新的烹饪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促进健康。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a42b1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5.png)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烹饪毕业论文
![烹饪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7c97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e.png)
烹饪毕业论文
烹饪毕业论文
烹饪是一门需要技术和创造力的艺术,它涉及到食材的选择、烹调方式和调味品的使用。
在这篇毕业论文中,我将探讨烹饪的历史、烹饪技巧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烹饪的历史。
烹饪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明时期。
在没有现代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加工食物。
他们发现烹饪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还可以杀死细菌和寄生虫,使食物更加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学会了使用更复杂的烹饪技术和调味品,使食物更加美味多样。
其次,烹饪技巧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而闻名,如炒菜、炖菜和蒸菜。
西方菜肴则更注重肉类和面点的烹饪。
不同的食材和调味品也会影响烹饪方式和口味。
掌握正确的烹饪技巧对于制作出美味的菜肴至关重要。
最后,健康饮食是一个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饮食的平衡和健康。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心脏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因此,了解如何选择健康的食材和使用正确的烹饪方法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总之,烹饪是一门需要技术和创造力的艺术,它包含丰富的历
史、烹饪技巧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烹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的原理和如何制作出健康美味的佳肴。
希望这篇毕业论文能给读者增加对烹饪的兴趣和认识。
中国烹饪的发展历程
![中国烹饪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92dfbb6fd0a79563c1e72fe.png)
漫谈烹饪中的科学现象结业论文【中国烹饪的发展历程】姓名:* *专业:酒店管理班级:专科一班学号:**********指导教师:易**2022年4月27日目录一、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生食阶段 (2)四、熟食阶段 (2)五、烹饪阶段 (3)(一)中式菜肴的刀工与配料 (3)(二)中式菜肴烹调的火候 (4)(三)创新菜品,讲究盛器 (4)(四)中西结合,借鉴创新 (4)六、总结 (5)七、参考文献 (5)摘要人类的发展历史过程也是饮食文化传承的过程,饮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烹饪,而烹饪中就必不可少的包含着许多的科学现象。
人类各民族在不断发展,推动着文化与文明向前进化,然而饮食文化也在推动着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食出现早,熟食进化快,烹饪文化发展时间长,其饮食文化就发达。
就我国而言,饮食文明的历程应当从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时代开始。
烹饪的文化与科学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大,烹饪文化与科学带动着文化的发展。
烹饪以三个阶段为基本发展规律即“生食、熟食。
烹饪”,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五个基本条件,那就是比较稳定的原料、人为控制“火”、基本的调味品、原始的装盛器皿以及切割打碎的工具,这些都包含着一系列的理化变化。
生食进化为熟食就是烹饪科学的极佳体现。
随着生食、熟食以及烹饪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交流、工具的使用,促使文化传播不断增进。
因而饮食文化与科学也在不断更新,因而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了解这些文化与科学。
而《漫谈烹饪中的科学现象》这门课程正好满足了我们的需要,通过老师的细致讲解,我们了解到了烹饪中许许多多的文化与科学现象。
关键词:饮食烹饪文化科学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由对烹饪一无所知到最后无一不精,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生食阶段远古时期人们活动范围很小,接受的食物原料具有一定限制,生食是人类主要方式,茹毛饮血、生吞活嚼,与其他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
生活区域也有着部落限制。
“生食“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有影响,而且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ecd7297375a417866f8fdb.png)
我看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又非常重视饮食,“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
因而,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
几十万年绵延不断的积累沉淀的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层,内容异常丰富,表现绚丽多彩。
这主要表现在: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种类多而且完整。
中国幅员辽阔,在悠久的饮食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烹饪大师们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菜点与饮品。
由于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这些著名的地方风味菜,大多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技巧、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最为绚丽的篇章。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烹饪原料广取博采,无人能及。
中国烹饪采用原料的广博,是世界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
其他民族采用的,中国采用了;其他民族没采用的,中国也采用。
不管是禽兽鳞介虫、蔬果瓜菌藻,还是肉骨筋爪皮,根茎花叶实,无所不采,无所不食。
一句话,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林里生的、土里长的、人工造的,只要可食,都入食谱。
烹调方法众多,精妙而独特。
中国烹调方法之多,举世无双。
据统计,经常使用的烹调方法就有五六十种以上。
而且,烹调方法的精妙,也令外人叹为奇观。
如爆炒,火焰熊熊,风声呼呼,瓢勺叮当,厨师手臂高扬低回,翻簸颠甩,行云流水般一两分钟一道菜就出了锅。
西方人说像演杂技,变魔术。
不仅爆炒,蒸也是中国的专利。
其他如溜、煸、烹、拔丝、挂霜等方法,中国特色也非常鲜明。
精烹还表现在制作一道菜时,往往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采用氽、炸、蒸、煮、煎、焖、炖等多种方法,才产生了“开坛香味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效果。
风味流派多如繁星,美食名食数不胜数,在世界首屈一指。
中国烹饪史论文
![中国烹饪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ea453431126edb6f1a10ed.png)
七、科学营养承传统,政府重视大发展——中国现代的烹饪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天,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等,在北京饭店的大宴会厅,举行了盛大的国庆晚宴边叫天国第一宴,以庆祝国庆大典的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之饪也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从六十年代起,中国之饪改变了几千年以师代徒的个人传艺方式,出现了专门的学校教育,将中国烹饪教育的入了正规学校教育,将中国之饪教育的入了正规学校教育的轨道。
随着烹饪教育的发展,中国烹饪由专门技术传授向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1949年10月食品工业部正式成立,后并入轻工业部,总理和规划全国食品工业生产和发展等事务。
使制糖、酿酒、饼干、冷饮、乳制品、调味品等食品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新产品、新品种不增加。
1956年私营食品工商业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饮食展览会,菜点烹饪技艺展览会等,对恢复和发展传统的饮食文化和食品特色起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发展的作用。
同年5月食品工业出版社成立,后并入轻工业出版社。
对《周易》《尚书》《诗经》等数十种经典古籍进行选注。
对《吕氏春秋? 本味篇》《千金食治》《随园食单》等近百种烹饪古籍进行了整理译注。
对青年厨师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烹饪教育极为有益,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大放异彩。
除了国家级的烹饪刊物外,各省、市的烹饪刊物,象雨后春笋竞相出版。
有关菜谱、烹饪书籍、论文及烹饪教材上千部展现在读者面前,烹饪专业的职业教育,从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专到专科、本科的院校应运而生。
杨州大学还计划招收烹饪专业的研究生,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还建立了自己的烹饪研究所,将中国烹饪提高到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经中国烹饪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改进,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技术、新工具、新原料、新调味品的不断增加,促使中国烹饪向着简捷、实用、重口味,重花色、重营养、讲卫生的方向发展。
中国烹饪概论范文
![中国烹饪概论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18d0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2.png)
中国烹饪概论范文中国的烹饪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烹饪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朝。
当时的人们利用火柴、石头和骨头制作食物,发现烹饪可以提高食材的味道和可消化性。
持续的实践和试验导致了中国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烹饪可以被分为八大菜系,即鲁、川、粤、苏、浙、闽、湘和徽。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
例如,川菜以其辣味和川峰川流的特色而闻名,粤菜以其新鲜和口感极好的特点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喜爱。
除了这八大菜系,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菜系,如湖南、福建、山东、河南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独特的菜肴。
这些地方菜系的风味和独特性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烹饪技艺最多样化的国家之一中国烹饪有多种烹饪技术,如炒、炸、烧、炖、蒸、煮、烤等。
每种技术都有其特殊的用火、用油和用料方法。
例如,炒菜是在高温下使用快速翻炒的技术,可以保持食材的新鲜和原味。
蒸菜则是通过将食材放在蒸锅中用蒸汽烹饪,使食材更加嫩滑和保持营养。
中国的烹饪技艺不仅注重美味,还注重色、香、味、形、器,这叫做"五味俱全"。
色指的是食物的色彩,香指的是食物的香气,味指的是食物的味道,形指的是食物的形状,器指的是食物搭配的容器。
这五个方面对于中国烹饪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菜品只有在这五个方面都做得出色,才能被称为一道好菜。
中国的烹饪概论还包括了一些基本的烹饪技巧。
例如,刀工是烹饪的基础,不同的刀工可以带来不同的风味和口感。
同时,选材也非常重要,新鲜、优质的食材可以让菜肴更可口。
此外,火候的掌握和调料的搭配也是烹饪中必须注意的要点。
中国的烹饪概论还包括了一些传统的烹饪方法和器具。
例如,中国常用的烹饪器具包括炒锅、砂锅、蒸锅、煮锅、烤箱等。
这些器具可以满足不同菜肴的需求,确保菜肴的成功制作。
总的来说,中国烹饪概论是一个关于中国烹饪的介绍性文章。
它涵盖了中国烹饪的起源、菜系、技艺、食材和器具等方面。
烹饪毕业论文
![烹饪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6897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b.png)
烹饪毕业论文1.引言烹饪是一门古老而受人喜爱的艺术,对于食物的处理和加工方式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烹饪的历史、技巧、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烹饪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2.烹饪的历史烹饪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烹饪方式到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烹饪技巧,我们可以看到烹饪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各个文明都留下了烹饪的痕迹,例如埃及的食谱、中国的烹饪书籍和印度的烹饪传统。
3.烹饪的技巧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需要掌握各种烹饪技巧。
从刀工技巧到火候掌握,从配料搭配到食物摆盘,每个细节都对最终的味道和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烹饪技巧的学习需要时间和实践,并且对于不同的菜系和特定的食材也需要有专门的技巧。
4.烹饪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食的不断追求,烹饪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化。
新的烹饪技术和器具的出现,使得更多的菜品可以制作出来,并且在味道和质感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烹饪的创新也来源于对各种食材的研究和使用,例如融合各种地域特色的菜肴或者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来改变传统的烹饪方式。
5.烹饪与文化烹饪与文化密不可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传统和食材选择。
烹饪的方式和菜品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同时,烹饪也成为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美食的分享,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了解和融合。
6.烹饪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和环境友好的需求增加,烹饪也在朝着更加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逼真的烹饪体验,智能厨房设备的普及改善了厨师的工作效率。
同时,人们对于有机食材和健康饮食的追求也在影响着烹饪方式和菜品的选择。
7.结论烹饪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烹饪的历史、技巧、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烹饪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以后的烹饪实践具有指导和启发的作用。
中国烹饪史
![中国烹饪史](https://img.taocdn.com/s3/m/66389a6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5.png)
中国烹饪史中国烹饪史(一)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是烹饪发展的开端,为我国烹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先秦时期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
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它的大致轮廓是: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
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优?捶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礆边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
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
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
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
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
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五菜”(葵、藿、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
烹饪论文范文参考
![烹饪论文范文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ff03465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7.png)
烹饪论文范文参考引言在当今社会,烹饪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变成了一门艺术和文化。
随着各种烹饪节目的流行和食品界的发展,人们对于烹饪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旨在从烹饪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等多个方面探讨烹饪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烹饪的历史发展烹饪作为一门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的时代。
早期的人类通过狩猎采集来获取食物,烹饪则是人类渐渐发现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法。
最早的烹饪是采用直接生火,将食物放在火焰上烤熟或煮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使用各种烹饪方法来制作出丰富多样的食物。
烹饪的发展与各个地区的文化息息相关。
不同地方的烹饪风格、调味方法和食材选取都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的烹饪注重色、香、味并重,讲究食物的形状和色彩,追求食材原汁原味。
而法国的烹饪则以奶酪、红酒、黄油等丰富风味料理著称。
烹饪与文化的关系烹饪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每个地区的烹饪风格都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烹饪,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烹饪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
许多传统的烹饪方法和食谱代代相传,成为某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
例如,中国的烹饪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家庭中,通过代代相传的家庭食谱,可以感受到家族的历史和温暖。
此外,烹饪也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桥梁。
通过尝试不同文化的烹饪,可以增进对于其他文化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烹饪的技术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烹饪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
现代的烹饪设备和工具使得厨师能够更好地掌控温度、时间和火候,从而做出更精湛的料理。
同时,食材的选取和加工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农业和渔业生产技术使得新鲜、优质的食材更加容易获得。
同时,食材的加工和保存技术也让人们可以在任何季节都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食物。
除了技术方面的创新外,烹饪界也在不断涌现新的风格和潮流。
例如,素食主义的兴起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使得素食烹饪成为当下的一大趋势。
烹饪的未来趋势随着人们对于烹饪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烹饪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烹饪专业毕业论文
![烹饪专业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a879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2.png)
烹饪专业毕业论文烹饪专业毕业论文烹饪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烹调食物,更是一种能够传递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作为一名烹饪专业的毕业生,我深知烹饪的重要性和魅力。
在我即将完成我的烹饪专业毕业论文时,我想借此机会探讨一下烹饪的深度和多样性。
首先,我将从烹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入手。
烹饪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烹饪传统各有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接下来,我将探讨烹饪与健康的关系。
随着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烹饪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注重营养和健康的方式。
通过合理的烹饪方法和食材搭配,我们可以制作出既美味又健康的菜肴。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研究不同的烹饪技巧和食材选择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关于健康烹饪的建议。
此外,我还将探讨烹饪与环境的关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烹饪也需要考虑环境可持续性的问题。
在我的论文中,我将研究烹饪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关于环保烹饪的措施。
例如,如何减少食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如何选择环保的烹饪工具和器具等等。
最后,我将探讨烹饪与创新的关系。
烹饪是一门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不断的创新和尝试是烹饪师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研究烹饪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践和实验来验证它们的可行性。
我相信,通过创新和实践,烹饪可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总之,我的烹饪专业毕业论文将围绕烹饪的历史和文化、烹饪与健康、烹饪与环境以及烹饪与创新展开讨论。
通过探索这些方面,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烹饪的多样性和魅力,并为烹饪专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烹饪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带给人们美食、快乐和满足感。
我相信,通过我的毕业论文的研究和探索,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烹饪的本质和意义。
烹饪毕业论文
![烹饪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9c27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1.png)
烹饪毕业论文烹饪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关注食物的烹调、调味和装饰,涉及到食品安全、营养、创新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讨论烹饪的历史和发展,研究重要的烹饪技术和方法,以及探讨烹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烹饪作为一门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
从古代文明开始,人们就开始烹饪并探索各种烹调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烹饪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现代的烹饪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时期,当时法国厨师开始以创新的方式烹调食物,并发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烹饪技术和法则。
这些技术和法则对现代烹饪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烹饪技术和方法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烹饪技术包括切割、炒、炖、煮等各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和用途。
例如,炒菜是一种常见的烹饪技术,可以快速地烹调食物并保持其营养成分和口感。
另一个例子是炖煮,它可以柔软和调味食材,并增加味道和风味。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烹饪技术和方法,厨师可以创建出更多的美食,并创新出新的食谱。
最后,烹饪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烹饪可以改善人们的饮食质量。
通过烹饪食材,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口味和风味,还可以消除细菌和有害物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烹饪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调料和调味品来提高食材的营养价值,使得人们吃得更加健康。
另外,烹饪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带给人们视觉和味觉上的享受。
现代社会追求美食和美味,更加注重食物的外观和味道。
烹饪大师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装饰,将食物变成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
总之,烹饪作为一门学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烹饪的历史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烹饪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和掌握烹饪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美味的食物,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于中华美食的高中议论文
![关于中华美食的高中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86061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d.png)
关于中华美食的高中议论文关于中华美食高中议论文1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
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
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这顿午餐是为了犒劳邻居们。
每年的11月份,尼西乡的人们都要给青稞地施肥。
为了不错过最佳的时机,各家之间互相帮忙。
在今天,他们的耕种方式、生活习惯,依然还保持着原样。
扎西是个黑陶匠人,这里的人们固执地认为,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
黑陶能承担的烹饪方法,就是煮。
“煮”这种烹饪方式,与陶制炊具的诞生息息相关。
陶器诞生之前,人们不一定能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吃出这么多花样。
能够在烧和烤之外找到另一种让食物变熟的方法,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惊喜和飞跃。
这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并不追求过于精致的生活习惯。
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它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
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尼西人厨房的秘密。
这秘密流传了几千年后,当初的“惊喜”已经变成日常的烹制手法。
中国人最早将“蒸”带入厨房,也创造了海量的蒸制菜肴。
重阳节这天,是欧阳广业的四十岁生日。
晚上之前,他要准备一场大型村宴,压力可想而知。
村宴的场地是不固定的,灶台也须临时搭建。
这样的炉灶,对于村宴再合适不过。
广东是美食之乡,这看上去毫无秘密可言的厨房,却要满足这里挑剔的食客。
在中国的村宴里,蒸菜往往是主角。
蒸是中国菜烹饪法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人们发现油脂的快速加热功效之前,蒸被认为比煮加热更快,并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状。
历史上,“蒸”字曾经和“祭”字同义。
牺牲、祭品要保持完整形状。
而水蒸气的运作,使热量比较均匀弥散于容器中,也使得蒸一整头猪成为可能。
在广东,人人几乎都是美食家,他们对菜肴有着几近苛刻的要求。
蒸猪是今天宴席的压轴菜。
烹饪毕业论文
![烹饪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d2d52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a.png)
烹饪毕业论文烹饪,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关乎食物的制作,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体现。
在撰写烹饪毕业论文时,我们不仅要探讨烹饪技术的发展,还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以下是一篇关于烹饪毕业论文的正文内容。
烹饪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当火的使用使得原始人类能够烹饪食物,从而改善了营养摄入,延长了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烹饪技术不断进步,从简单的烧烤到复杂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炒等,每一种烹饪方法都体现了人类对食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味的不懈追求。
在烹饪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食材的选择和处理变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食材具有不同的特性,如肉类的鲜嫩、蔬菜的清脆、谷物的香醇等,这些特性在烹饪过程中需要被充分考虑和利用。
此外,食材的新鲜度、季节性以及地域性也是影响烹饪效果的重要因素。
例如,春季的蔬菜通常更为鲜嫩,而秋季的果实则更为甜美。
烹饪过程中的调味艺术同样不可忽视。
调味品的种类繁多,包括盐、糖、醋、酱油、香料等,它们不仅能够提升食物的味道,还能够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
调味的技巧在于平衡各种味道,创造出和谐的口感。
例如,适量的盐可以增强食物的鲜味,而适量的糖则可以中和酸味,使菜肴的味道更加丰富。
烹饪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烹饪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烹饪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食材和菜肴。
例如,炒适用于快速加热的食材,如蔬菜和肉类;而炖则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烹饪的食材,如肉类和豆类。
每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食材的潜力。
在现代社会,烹饪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更是一种生活艺术。
人们通过烹饪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食物来传递文化和传统。
烹饪比赛和美食节等活动,不仅展示了烹饪技术的高超,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烹饪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营养和健康。
现代烹饪强调食物的均衡搭配,注重食材的营养价值,以及烹饪过程中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保护。
例如,蒸和煮是较为健康的烹饪方法,因为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中国烹饪的历史与现代发展
![中国烹饪的历史与现代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f1cd5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b.png)
中国烹饪的历史与现代发展中国烹饪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演变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烹饪文化之一。
本文将回顾中国烹饪的历史,并分析其现代发展的趋势与影响。
一、中国烹饪的历史1.1 原始时期的烹饪技术早在原始社会,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火种烹饪食物。
他们掌握了将生食烹煮成熟食的技术,为人类食品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烹饪技术主要依靠石器、木器等原始工具进行制作,食材以采集的蔬果、猎取的动物为主。
1.2 封建社会的烹饪艺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烹饪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阶段。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开始形成,并且与地域特色、气候风土相结合。
这个时期的中国烹饪注重食物的形状、口感和颜色,讲究菜品的质地、切割工艺和装盘艺术。
同时,餐桌礼仪也逐渐形成,并影响至今。
1.3 宫廷烹饪的享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烹饪曾经达到了巅峰。
皇室厨师们以创新的技艺和讲究的用料手法,烹制出一系列菜肴,使得宫廷烹饪成为一种高雅艺术。
同时,许多名菜在宫廷时期诞生,如北京烤鸭和清蒸鲈鱼等,至今仍享有盛誉。
1.4 地方特色菜系的形成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烹饪风格也各具特色。
鲁菜、川菜、粤菜、闽菜等地方菜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扬光大。
每个地方菜系都有其独特的调味方式和烹饪技法,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二、中国烹饪的现代发展2.1 古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烹饪技术的革新。
传统的烹饪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中国烹饪更加高效、便捷。
例如,电饭煲、传统炒锅与煤气灶等烹饪器具的改良,让家庭烹饪更为简便,同时亦保持了食物的传统口味。
2.2 中华美食走向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菜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烹饪界的一部分。
中国菜在海外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中餐馆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烹饪的调味方式,如酱油、醋、花椒等日益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
2.3 健康与绿色烹饪在当今社会,健康饮食和绿色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烹饪也逐渐注重食材的品质和健康素养,选择更加新鲜、天然的食材,并减少使用味精等添加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的烹饪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天,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等,在北京饭店的大宴会厅,举行了盛大的国庆晚宴边叫天国第一宴,以庆祝国庆大典的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国之饪也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从六十年代起,中国之饪改变了几千年以师代徒的个人传艺方式,出现了专门的学校教育,将中国烹饪教育的入了正规学校教育,将中国之饪教育的入了正规学校教育的轨道。
随着烹饪教育的发展,中国烹饪由专门技术传授向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1949年10月食品工业部正式成立,后并入轻工业部,总理和规划全国食品工业生产和发展等事务。
使制糖、酿酒、饼干、冷饮、乳制品、调味品等食品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新产品、新品种不增加。
1956年私营食品工商业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饮食展览会,菜点烹饪技艺展览会等,对恢复和发展传统的饮食文化和食品特色起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发展的作用。
同年5月食品工业出版社成立,后并入轻工业出版社。
对《周易》《尚书》《诗经》等数十种经典古籍进行选注。
对《吕氏春秋? 本味篇》《千金食治》《随园食单》等近百种烹饪古籍进行了整理译注。
对青年厨师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烹饪教育极为有益,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大放异彩。
除了国家级的烹饪刊物外,各省、市的烹饪刊物,象雨后春笋竞相出版。
有关菜谱、烹饪书籍、论文及烹饪教材上千部展现在读者面前,烹饪专业的职业教育,从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专到专科、本科的院校应运而生。
扬州大学还计划招收烹饪专业的研究生,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还建立了自己的烹饪研究所,将中国烹饪提高到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经中国烹饪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改进,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技术、新工具、新原料、新调味品的不断增加,促使中国烹饪向着简捷、实用、重口味,重花色、重营养、讲卫生的方向发展。
中央电视台及各烹饪团体经常举办烹饪大赛,促进烹饪的大发展。
各风味流派在传统烹饪的基础上,合理烹调、科学调配科学加工,注重口味,最大限度地保护营养素、使菜肴,面点等食品既有良好的色、香、味、形,良好的质地,又符合营养卫生要求,利于消化和人体吸收。
烹调工作者采用合理洗涤,科学切配,沸水焯料,上浆挂糊,勾芡保护,适当加醋,酵母发酝,急火快炒等保护营养素的措施,使菜肴、面点在色、香、味、形、器具佳的前提下,突出菜肴的味及质地、营养卫生,使中国烹饪的七大属性,至此完成。
使人们的膳食多样化,合理调配膳食,平衡膳食。
中国现代的烹饪不仅要达到这些指标,还应尽快创新新的烹调技法,使新潮菜肴不断涌现,使中国烹饪在“烹饪王国”的头衔上,百尽竿头更进一步。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级烹饪研究机构的成立;随着烹饪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烹饪科技的应用,中国烹饪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和提高,各风味流派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将中国烹饪的百花苑装点的绚丽多彩。
中国烹饪发展史一、中华民国时期1911至1949,共38年。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百业凋弊;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劳苦大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抗争。
总的来看,这38年间工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市场亦不活跃,烹怔演进速度不快,突出成就不甚明显;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美等国纷纷在中国抢占市场,加上战事频繁的刺激,局部地区的烹锤也出现了一些新因素,并产生深远影响。
1.引进新食料和西餐20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牟取暴利。
其中就有机械加工生产的新食料,如味精、果酱、鱼露、蛇油、咖哩、芥末、可可、咖啡、啤酒、奶油、苏打粉、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等。
这些食料引进后,逐步在食品工业和餐饮业中得到应用,使一些食品风味有所变化,质量有所提高,这在沿海大中城市更为明显。
新食料的引进,对传统烹调工艺产生了"撞击"(如味精逐步取代高汤用鸡、鸭、肉、骨等料精心滤熬的鲜美原汤),有些制菜规程相应也有改变。
与此同时,在广州、上海、青岛、大连、长春、哈尔滨、北京、武汉、南京、成都等城市,由于外国侵略者和外籍侨民的不断增加,英法式、苏俄式、德意式、日韩式菜点被介绍进来,出现《造洋饭书》,创设了西餐馆和"东洋料理店"。
中国厨师吸收西餐洋食的某些技法,由仿制外国菜进而创制"中式西菜"或"西式中菜"。
这类新菜,原料多取自国内,调味料用进口的,工艺主要是申式的,筵宴又袭用欧美程式,品尝起来,别具风味。
内地厨师向沿海学习,将这类新菜再加移植,于是由炸牛排演化出炸猪排、炸鱼排,由烤面包片演化出秋叶吐司、鱼茸吐司,还有各种番茄汤、土豆菜,增加了中菜品种,丰富了筵席款式,使一些地方菜熏染上几分"洋味"。
那些既爱中菜又不能完全适应中菜的外国人,对这种"杂交菜"反而比较欣赏;中国食客对它亦感兴趣,所以能站住脚,并延续下来。
2.仿膳菜肇始和仿古宴滥筋所谓仿膳菜,就是仿制的清宫菜,或称因时而变的御膳菜,出现在本世纪20年代。
辛亥革命后,数百名御厨被遣散出宫。
为了谋生,许多人重操l日业,或在权贵之家卖艺,或去市场经营餐馆。
1925年,留京的10多名御厨,在北海公园挂出"仿膳饭庄"的招牌;从此,以宫廷风味为特色的仿膳菜便风靡不时,历经70余年,现今在北京仍有很大吸引力。
仿膳菜虽然直接来源于清宫菜,又有别于清宫菜,妙就妙在这"似与不似之间"。
似者,是它的气质、文采、风韵、基本用科和基本技法,仿膳菜一上桌,就有一股皇家饮撰的华贵气息扑面而来;不似者,毕竟时代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它在承继清宫菜传统的前提下,一方面扬弃形式主义的成分(如用料苛刻、筵席芜杂之类),一方面又赋予新的内容(如变换名称、增加掌故),使之符合社会需求。
它的最早食客是怀古恋旧的八旗后裔和情满志得的军阀政客,后来拓展到中上层文化界人士和小康市民,其活动区间仅限在北京。
仿膳菜推出后,有的是零菜,有的是整桌的仿古席、解放以后仿膳菜又常与清宫庆典挂勾,推出仿拟的《千秋(帝王生日)宴》、《大婚(帝王纳后)宴》、《九白宴》(清代蒙古部落向朝廷进贡一匹白骆驼和八匹白马后被赏赐的御宴,、《木兰宴》(清代帝王秋季在木兰围场打猎后举办的庆筵,等,更受欢迎。
仿膳菜和仿古宴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绵延5000余年的宫廷饮食文化继承起来,使它走出戒备森严的宫墙,以新的风貌为平民服务。
6.中餐随着华侨的足迹走向世界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残酷掠夺劳工,使数百万华人背井离乡,流散海外。
民国年间,通过外交、贸易、宗教、军事、文化等渠道,出国的人更多了。
这些侨胞中约有1/3(估计数为800~1000万)的人以经营小型的家庭式中餐馆为生,并且世代相传。
他们把中国烹任介绍给各国,使中菜大规模地进入了国际市场。
中菜出国后一部分保持原有的风貌,仍是正宗的粤味、闽味或其他风味,主要食客为华侨和留学生;一部分受原料限制和当地食俗影响,变成"中西合璧"的"混血儿",食客既有中国侨民,也有外国人;还有一部分"中名西实",这乃外国食商照猫画虎,其食客多是慕中餐之名而不求中餐之实的外国人。
不论中菜如何变化,在国外均普遍受到欢迎。
本世纪初叶,伦敦、纽约、巴黎、马德里、莫斯科、悉尼、米兰、利马、东京、马尼拉、新加坡、仰光、雅加达、曼谷、汉城等地都有相当数量的中餐馆,总数不下数十万家。
尤其是华侨聚居的唐人街,酒楼鳞次柿比,菜品济楚细腻,店堂古色古香,成为一大景观。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和《三民主义》中,多处提及这种盛况:"近年华侨所到之地,则中国饮食之风盛传";"凡美国城市,几无一无中国菜馆者。
美人之嗜中国味者,举国若狂";"中国烹调之术不独遍传于美洲,而欧洲各国之大都会亦渐有中国菜馆矣";"日本自维新以后,习尚多采西风,而独于烹调一道就嗜中国之味,故东京中国菜馆亦林立焉";"昔日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解放了生产力,也极大调动了广大厨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由于国民经济复苏振兴,工农业产值成倍增长,奠定了餐饮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饮食市场也空前活跃。
再加上科学技术进步,文化教育普及,有利于烹任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新型厨师的培养。
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交往频繁,第三产业兴盛,又赋于烹饪以新的活力。
这都说明,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高潮正在来临。
新中国成立后,烹任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大体上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6年,属于复苏时期。
由于政局稳定,经济回升,烹饪逐步恢复了历史上一些好的传统,这一阶段走的是上坡路,各方面初见成效,奠定了大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1957年至1976年,属于动荡时期。
由于政治运动频繁和自然灾害不断,经济停滞,烹饪发展受到挫折,在20年间又跌入低谷,元气大伤。
第三阶段是1977年至今,属于跃升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增长,"旧貌换新颜",中国烹饪迎来了黄金之春,20年的巨大成就超过了历史上的100年。
从目前趋势看,它仍处于加速运转的良好状态中,会育出更加肥硕的花蕾。
新中国烹饪成就,可以从八个方面概括:1.建立管理机构,抢救文化遗产2.组织众多人力,出版烹证书刊3.开办烹饪院校,培训技术人才5.采用先进工艺,创新花色品种解放以来,国家一手抓优秀烹饪遗产的继承,一手抓花色品种的创新,成绩斐然。
1.开发新食源。
除了充分利用现有原料,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外,并继续引进新食料,如牛蛙、孔雀、驼鸟、袋鼠、海狸、王鸽、芦笋、腰豆、玉米笋、夏威夷果、泰国米、绿花菜等。
与此同时,还在开发海底牧场、人工试管造肉、繁殖食用昆虫、提取植物蛋白、利用野生草木、推广强化食品等方面开展科研,成果显著。
2.炊饮器皿逐步现代化。
许多餐厅的厨房设备已大为改观,普遍使用冰柜、煤气炉、红外线烤箱、微波炉、炒冰机、紫外线消毒柜、自动洗碗机、不锈钢工作台、自动刀具、新型模具和其他饮食机械设备。
因此工作环境清洁、污染减少,劳动强度下降,工作效率提高。
3.注重营养配膳。
现在做菜讲究膳食结构合理和营养平衡,强调三低两高(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纤维素),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鱼大肉、厚油浓汤食风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