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系统工程第五章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1 系统结构模型化概述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2)二元关系 ①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
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 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的关系 Rij(简记为R)。
接着,从回答Si R Sj开始,即回答要素Si是否与Sj有 关系。有无关系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系统等有不同的含 义。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1 系统结构模型化概述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3、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 (2)邻接矩阵A(Adjacency Matrix)的性质
例如, Si是否影响Sj , Si是否取决于Sj , Si是否 导致Sj , Si是否先于Sj等。通常可从下面4种结果中选 择一种来回答: 1)Si×Sj,即Si与Sj和Sj与Si互有关系,形成回路。 2)Si O Sj,即Si与Sj和Sj与Si均无关系。 3)Si A Sj,即Si与Sj有关,Sj与Si无关。(行对列) 4)Si V Sj,即Si与Sj无关,Sj与Si有关。(列对行)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1 系统结构模型化概述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2)二元关系
③二元基本关系表达的3种情形
ⅰ.Si与Sj间有某种二元关系R,即Si ⅱ.Si与Sj间无某种二元关系R,即Si
R R—
Sj Sj
ⅲ.Si与Sj间的某种二元关系R不明,即Si
~
R
Sj
第五章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5-2 解释结构模型法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1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系统结构分析基础; ISM基础 ISM方法和步骤 思考讨论题 第三节: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应用
2
一、结构模型概论
从概念模型到结构模型——系统概念开发
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困难在于弄清楚要解决 什么问题,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潜在问题, 什么是原因层的问题,什么是根子层的问题。这 就是问题诊断和系统概念开发。
2.老师常批评 5.学习环境差 8.父母不管 11.缺乏自信
3.上课不认真 6.太贪玩 9.朋友不好
1
2
11
3
4
5
6
7
8
9
10
13
例:温带草原食物链
12 11
9
2 3 4
1
14
10 8
7 6
5
• 1.草 • 2.兔 • 3.鼠 • 4.吃草的鸟 • 5.吃草的昆虫 • 6.捕食性昆虫 • 7.蜘蛛 • 8.蟾蜍 • 9.吃虫的鸟 • 10.蛇 • 11.狐狸 • 12.鹰和猫头鹰
6 0 0 0 1 0 0 0
7 0 1 0 0 0 0 0
关系图
邻接矩阵
23
求可达性矩阵
7 5
4
2 1
6 3
关系图
1234567
1 1 0 0 0 0 0 0
2 1 1 0 0 0 0 0
3 0 0 1 1 1 1 0
M ( A I )2 4 0 0 0 1 1 1 0
4
结构模型
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 破坏结构,就会完全破坏系统的总体功能。这说 明了系统结构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一)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整体。
结构即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包括现代企业在内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及其层次众多、结构复杂和社会性突出等特点。
在研究和解决这类系统问题时,往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以求得对问题全面和本质的认识。
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结构模型化即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该过程注重表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复杂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阶层性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结构模型化过程中,对递阶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
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S={S1,S2,…,Sn}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
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先后、轻重、优劣等)。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课件
根据关联矩阵,建立子系统的层级结构,将子系 统按照层级进行组织。
建立因果关系图
根据关联矩阵和层级结构,建立因果关系图,用 于表示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
系统结构的简化与解释
简化系统结构
对建立的层级结构和因果关系图进行简化,去除不必要的细节和冗余信息,使系统结构更加清晰易懂 。
解释系统结构
需要收集完整的系统要素和关系 数据,对数据质量和完整性要求 较高。
02
计算复杂度大
03
对主观性依赖较强
对于大规模系统,ISM法的计算 复杂度较高,需要高性能计算机 和优化算法。
在确定系统要素和关系时,主观 判断和经验对分析结果有一定影 响。
02 ISM法的基本原理
系统分解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范围
确定子系统的关系
案例四:环境保护系统优化
总结词
通过ISM法分析环境保护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环境 保护系统,提高环境质量。
详细描述
运用ISM法对环境保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 分析,明确各要素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影响,找出存 在的问题和瓶颈,优化环境保护系统,提高环境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05 ISM法的扩展与改进
划分系统层级与解释系统结构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划分系统层级与解释系统结构
根据可达矩阵进行系统层级划分,并对系统结构进行解释 ,以直观地展示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04 ISM法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总结词
通过ISM法分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定义
ISM法是一种基于图论和矩阵论的方法,通过构建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来分析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
第三章 模型与模型化
第一节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帮助我们了解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了解和掌握
系统的结构,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
第二节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
第一节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一、结构模型:就是应用有向连接图来描述 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要素 集合体的系统的模型。
去掉强连接要素?两个有强连接关系的要素可以 互相替代。 去掉越级二元关系?间接影响(可达)关系可以 通过直接影响关系推知。 去掉自身到达关系?这类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再回顾一下可达矩阵的计算:
• • 在邻接矩阵上加上单位阵(自身到达的二元关系) 经过多次自乘,找到所有间接到达关系(越级二元关系)
五、有向图的基本概念
六、图的矩阵表示法
1、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表示系统 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二元关系是指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目的所约 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 素之间的关系。
aij=
邻接矩阵的特性如下: 1)矩阵A的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节点称 作汇点,即只有有向边进入而没有离开该节 点。 2)矩阵A的元素全为零的列所对应的节点称 作源点,即只有有向边离开而没有进入该节 点。 3)对应每一节点的行中,其元素值为1 的数 量,就是离开该节点的有向边数。 4)对应每一节点的列中,其元素值为1 的数 量,就是进入该节点的有向边数。
√
L1 ={S5}
P1-L0-L1 P1-L0-L1L2
3 4 6
3
3,4,6 4, 6 4, 6
3
3 3, 4 , 6 3, 4 , 6
3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可 达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分析模型:对解释结构模型 进行分析了解系统要素之间 的关系和影响
优化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对 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优化提高 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结果分析和解释
案例背景:某 公司采用ISM 法进行系统结
构优化
实施过程:通 过ISM法对系 统结构进行建 模、分析和优
化
结果分析:系 统结构优化后 提高了系统的 稳定性和效率
解释:ISM法 在系统结构优 化中的作用和
效果
案例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优点:能够清 晰地展示系统 结构便于理解
和分析
缺点:可能过 于复杂难以理
解和应用
改进方向:简 化模型提高模 型的易用性和
实用性
改进方向:增 加模型的灵活 性适应不同的
应用场景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确定系统目标:明确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建立概念模型:将系统分解为多个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确定关系矩阵: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关系矩阵 计算可达矩阵:根据关系矩阵计算可达矩阵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可达矩阵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分析模型:对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ISM法的应用领域
信息系统设 软件工程 计
企业架构设 业务流程优 项目管理
计
化
组织变革管 理
ISM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 优势: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局限性: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可能导致分析过程复杂化 局限性: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分析能力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分析系统模型:对建立的系统模型进 行分析包括稳定性、可靠性、效率等
确定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因果关系、 时间关系等
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一)结构分析的概念与意义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整体。
结构即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包括现代企业在内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及其层次众多、结构复杂与社会性突出等特点。
在研究与解决这类系统问题时,往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以求得对问题全面与本质的认识。
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关联情况的模型。
结构模型化即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该过程注重表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复杂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阶层性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结构模型化过程中,对递阶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
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与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S={S1,S2,…,Sn}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与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
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先后、轻重、优劣等)。
系统工程第4讲-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功能模型
➢ 功能模型:为详细探讨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 等动态特性,或系统的可靠性、安全 性、持久性等特性和功能所建立的模 型称为功能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用输入输出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比来表示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状态变量模型:用一阶联立微分方程组表示系 统的内部状态。
脚本法
专家调查法
结
问题发掘技术
联想法
构
集团启发法
化
关联树法
模 型 技
静态结构化技术
解释结构模型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
术 结构决定技术
系统开发计划程序
工作设计
交叉影响分析
动态结构化技术 凯恩仿真模型
快速仿真模型
系统动力学
传递性;传递次数;强连接关系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请指出该系统中S3到S5的路长(传递次数) 强连接关系
可以推导:
2、实验法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利用逻辑归纳法 导出系统模型。例如数理模型方法。
例如,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核 武器杀伤力 与其命中精度 、威力 的关 系为
这样就构造了核武器杀伤力模型。 实验方法基本包括三类:模拟法;统计数据分析
;试验分析。
3、类比方法
即建造原系统的类似模型。
➢ 随机性模型:输入输出数据和参数随着未知因 素而不规则的、随机的变化的模 型。用概率微分方程、马尔科夫 链等描述。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 线性模型:输入、输出关系为线性的模型称为线 性模型。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 非线性模型:输入、输出关系为非线性的模型称 为非线性模型。用非线性微分方程 等描述。
修正的人口模型
系统工程(第3章)
MAA、MCC、MDD是降了阶的可达矩阵;MDC、MCA 是降了阶的可达矩阵; 是相互作用矩阵, 是相互作用矩阵,需进一步求解
五、有向连接图—结构模型的建立 有向连接图 结构模型的建立
• 可达集:要素 i 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 I 可达集:要素S 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 的可达集, 表示, 的可达集,用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 I 行中所 表示 由可达矩阵中第S 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有矩阵元素为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 前因集:将到达要素SI 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 的 前因集:将到达要素 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 前因集, 表示, 前因集, 用A(SI )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 I 列中的 表示 由可达矩阵中第S 所有矩阵无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所有矩阵无素为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 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 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 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 而前因集中 , 除包 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 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 而前因集中, 含要素S 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含要素 I 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 若R(SI)=R(SI)∩A(SI ), 则SI 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
缩减可达矩阵
• 在可达矩阵中存在两个节点相应的行、 在可达矩阵中存在两个节点相应的行、 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 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则说明这两个 节点构成回路集, 节点构成回路集,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 节点即可代表回路集中的其他节点, 节点即可代表回路集中的其他节点,这 样就可简化可达矩阵, 样就可简化可达矩阵,称为缩减可达矩 阵。
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例:耐用消费品新旧更替模型
考察一个国家某类耐用消费品(冰箱、洗衣机等)拥有情 况。假设家庭购买新冰箱并一直使用到其损坏或者报废。故任 一时刻,全国有一个用了不同时间的冰箱拥有量的分布,为建 立系统模型,做如下假定:
(1)假定以一年为单位考察不同使用年限的冰箱的拥有量。
(2)任何已使用了 i 年的冰箱至少还能使用一年的概率为
模型是对客体的抽象,由它得到的结果必须 再拿到现实中去检验。
三、模型的分类(见图3-2)
模型
概念
符号
形象
类比 仿真
思维 描述 字句 图示 数学 物理 图像 图3-2 模型分类
四、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 1.建立方框图 2.考虑信息相关性 3.考虑准确性 4.考虑结集性
五、建模的基本步骤 ① 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 以便使模型满足实
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1.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结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化→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 解释的过程。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 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2.系统结构表达及分析方法 理解系统结构的概念
(构成系统诸要素间的关联方式或关系)及其 有向图(节点与有向弧)和矩阵(可达矩阵等) 这两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系统二元关系表达: Rb= {(Si ,Sj) |Si RSj, Si ,Sj ∈S,i,j=1,…,n}
例3-1
某系统由七个要素(S1,S2,…,S7)组 成响。S4、经S过4影两响两S判5、断S认7影为响:SS2、2影S响4和SS1、6相S互3影影 响。这样,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用要素集 合S和二元关系集合Rb来表达,其中: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结构模型化技术)
max Z = 6x1 + 4x2 s.t. 2x1+3x2 ≤ 100
4x1+2x2 ≤ 120 x1,x2≥0
产品/资源 原材料(吨)
甲
乙
可利用的 资源总量
2 3 100
加工时间(小时) 4 2 120
单位利润(百元) 6 4
2021/2/23
12
四、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
✓ 1、建立方框图:简化系统内部相互作用;
要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了解和 掌握系统的结构,或者说要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
2021/2/23
18
(一)系统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 概念:结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化→结构分析 ✓ 结构: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 结构模型: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
着的本质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 结构分析: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S7,S2),(S4,S6),(S6,S4)}
节点 7
5 4
6 3
双向回路 强连接关系
1
有向弧
2
2021/2/23
28
3、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
✓ (1)邻接矩阵 ✓ (2)可达矩阵 ✓ (3)其他矩阵
2021/2/23
29
(1)邻接矩阵
✓ 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 系情况的方阵。
3 数学模型
❖ 用各种数学符号、数值描述工程、技术、管理、经济 等有关因素及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模型。包括网络模 型、图表模型、逻辑模型和解析模型。
2021/2/23
7
模型
概念
符号
形象 类比 仿真
思维 描述 字句 图示 数学 物理 图像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标准化与开放性
标准化
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 性。
开放性
系统应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和交互,以支 持更广泛的实现过程
需求分析与定义
明确系统目标和功能需求
01
通过对系统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系统的目
自适应与可演化模型
未来的系统结构模型将具备自适应和可演化 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和任务的变化自动调整 模型结构和参数。
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智能建模与优化
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系统结构模型的自动建模和优化。
安全与可靠性分析
在系统结构模型化中考虑安全和可靠 性因素,研究相应的分析方法和评估
通过抽象和简化手段,将复杂的系统结构 和功能以易于理解的模型形式表达出来, 降低系统的复杂性。
提高设计质量
支持系统开发全过程
通过模型化技术,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 考虑系统需求和设计,减少设计缺陷和错 误。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可以应用于系统开发 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 和测试等,为系统开发提供全面的支持。
硬件系统结构模型化
硬件描述语言
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Verilog)对硬件系统进行建模,包括 逻辑设计、电路设计和物理设计等。
仿真验证
通过仿真工具对硬件模型进行功能验证和性能评估,确保设计的正确 性和可行性。
综合与布局布线
将硬件模型转化为实际的电路布局和布线方案,以满足特定的性能、 功耗和面积等要求。
系统工程
在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利用系统结构 模型化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确保系统满足 需求并具有良好性能。
系统工程之结构模型化技术
System Engineering
本讲提要
1. 结构模型化基础 2. 解释结构模型
1. 工作流程 2. 应用举例——人口控制综合策略问题
3. 案例分析
工业工程IE
2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戈鹏 @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Busines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系统工程》
System Engineering,SE
第03讲:结构模型化技术
—— 搞清系统结构,找出问题原因 A
工业工程I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戈 鹏 工学博士
电子邮件: ge_peng@ 移动电话: 13183834137 办公地址: 工商管理大楼 516 室 通信地址: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4#
静态结构模型化方法
1. 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方法 2. 关联树法
问题树 目标树 决策树
动态结构模型化方法
1. 系统动力学(SD)结构模型化方法
结构模型形式多样
工业工程IE
6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戈鹏 @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Busines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2、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2.1、工作程序
要素 明细表
邻接矩 阵模型
可达矩 阵模型
决策 说明书
人脑
解释结 构模型
结构 模型
电脑
工业工程IE
8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戈鹏 @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Busines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系统工程(3.1)--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2 区域划分
3 级位划分
区域内的级位划分,即确定某区域内各要素 所处层次地位的过程。
设 P 是由区域划分得到的某区域要素集合, 若用 L1 、 L2 、… Li 表示从高到低的各级要 素集合 ( 其中 i 为最大级位数 ) ,
(4—3) 式 (4—3) 中的 Ck-1(Si) 和 Rk-1( S i) 是由集合 P-L0-L1-
…-Lk-1 中的要素形成的子矩阵 ( 部分图 ) 求得的共同集和 可达集。
3 级位划分
3 级位划分
这时的可达矩阵为:
4 、提取骨架矩阵
提取骨架矩阵,是通过对可达矩阵 M(L) 的缩约和检出,建立起 M(L) 的最小实现 矩阵,即骨架矩阵 A′ 。这里的骨架矩 阵,也即为 M 的最小实现多级递阶结构 矩阵。
B(S) 中的要素在有向图中只有箭线流出,而无箭 线流入,是系统的输入要素。其定义式为: B(S)={Si|Si∈S,C(Si)=A(Si),i=1,2,…,n} 。
2 区域划分
利用起始集 B(S) 判断区域能否划分的规则
在 B(S) 中任取两个要素 bu 、 bv : ① 如果 R(bu)∩R(bv)≠Φ(Φ 为空集 ) ,则 bu 、 bv 及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图:节点,弧 从节点 i(Si) 到 j(Sj) 的最小 ( 少 ) 的有向弧数称为 D
中节点间通路长度 ( 路长 ) ,也即要素 Si 与 Sj 间二元 关系的传递次数。 在有向图中,从某节点出发,沿着有向弧通过其它某些 节点各一次可回到该节点时,在 D 中形成回路。呈强连 接关系的要素节点间具有双向回路。
系统工程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2、有向图表达
由节点和连接各节点的有向弧(箭头线)组成 节点表示要素,有向弧表示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
由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少的有向弧数称为节点间的通路长度(路长) 从某节点出发,沿着有向弧通过其他某些节点各一次可回到该节点时,形成 回路。呈强连接关系的要素节点间具有双回路。
30
12
11
10 8 9 4 7 6 1
21
§2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1.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结构
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结构模型 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结构模型化 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结构分析 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2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系统结构模型化的目的
可达矩阵、缩减矩阵和骨架矩阵的运算关系 掌握解释结构模型建模的规范方法,会建立递阶 结构模型 了解建立结构建模的实用方法
§1 概述
模型 现实系统的替代物 对实体系统的某种抽象 模型有三个特征: 1.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 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 3.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个受外力F作用下的物体M,其动力学
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不同使用环境下有不同精度 等级,应该适当选择。
建模的一般原则
当物体的运动速度v足够小时,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其符合精度要求的
数学模型为
当速度v提高到必须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时,则其符合精度要求的数学模型为
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3×108m/s时,按相对论原理,此时M将不是
28
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两个要 素之间的关系,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 隶属关系等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名词解释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名词解释
系统是由许多具有一定功能的要素(如设备、事件、子系统等)所组成的,而各个要素之间总是存在相互支持或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又可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等。
因此,在开发或改造一个系统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关系等等,要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结构,或者说,要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
所谓结构模型,就是应用有向连接图来描述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要素集合体的系统的模型。
1、结构模型是一种几何模型
结构模型是由节点和有向边构成的图或树图来描述一个系统的结构。
节点往往用来表示系统的要素,而有向边则表示要素间所存在的关系。
2、结构模型是一种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模型
通过结构模型,可以分析系统的要素选择得是否合理,还可以分析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变化时对系统总体的影响等问题。
系统工程2--系统结构模型技术
在整个系统中有明显特征的要素。将有关要素集合的定义如下: 在整个系统中有明显特征的要素。将有关要素集合的定义如下:
(1)可达集 R ( si )
si
R(si )
(2)先行集
A(si )
si
A(si )
(3)共同集 C(si ) 可达集与先行集的共同部分,即交集。 可达集与先行集的共同部分,即交集。
R(si )
C(si )
si
A(si )
(4)起始集
B(S) 和终止集 E(S)
系统要素集合的起始集是在系统中只影响(到达) 系统要素集合的起始集是在系统中只影响(到达)其他要素而不手其他 起始集是在系统中只影响 要素(不被其他要素到达)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相应地, 要素(不被其他要素到达)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相应地,系统要素 终止集是在系统中只接受其他要素影响而不影响其他要素的要素所 的终止集是在系统中只接受其他要素影响而不影响其他要素的要素所 构成的集合。 构成的集合。
脚本法脚本法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集团启发法集团启发法关联树法关联树法解释结构模型解释结构模型ismism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dematel系统开发计划程序系统开发计划程序ppdsppds工作设计工作设计凯恩仿真模型凯恩仿真模型ksimksim快速仿真模型快速仿真模型qsimqsim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交叉影响分析交叉影响分析静态结构化技术静态结构化技术动态结构化技术动态结构化技术问题发掘技术问题发掘技术结构决定技术结构决定技术结结ismis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对可达矩阵的处理建立系统问题的递阶结构模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对可达矩阵的处理建立系统问题的递阶结构模建立反映系统问题要素间层次关系的递阶结构模型一般要经过建立反映系统问题要素间层次关系的递阶结构模型一般要经过区域区域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和多极递阶有向图绘制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和多极递阶有向图绘制等四个阶段等四个阶段这是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
1,当ei 对e j 有关系时; aij 0,当ei 对e j 无关系时;
15
• 邻接矩阵的特点
矩阵元素按布尔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与关系图一一对应。
例:一个4单元系统的关系图和邻接矩阵。
1
1 3
2 0 1 0 0
3 1 1 0 1
4 1 0 1 0
4
17
ei 可达且“长
性质:
一般对于任意正整数r(≤n),若ei到ej是可达的且 “长度”为r,则Ar中第 i 行第 j 列上的元素等于1。
对有回路系统来说,当 k 增大时,Ak 形成一定的 周期性重复。 对无回路系统来说,到某个 k 值,Ak=0。
1 3
4
2
1 0 2 A 1 0
R(e4 ) R(e6 )
R(e3 ) R(e6 )
R(e3 ) R(e4 )
元素2、4和6是次底层的元素。其中4和6属于同一区域, 其下层元素为3;2属于另一区域,其下层元素为7 划去2、4和6 ,得到区域划分表3
26
区域划分表3
元素i
1 5
可达集R(ei)
1 5
27
3 3 1 4 0 5 0 M 6 0 1 2 7
4 1 1 0 1 0
5 1 1 1 1
6 1 1 0 1
1
2 0
7 0 0 1
子系统I
1 1 1
0 1 1
子系统II
子系统I
子系统II
π2(S)={P1,P2}={{e3,e4,e5,e6},{e1,e2,e7}}
0 1 0 0
1 1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1 1 1 0 1 1 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 1
18
• 可达性矩阵的计算方法
布尔矩阵算法:将相邻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 I(矩阵中除主对角线 上元素为1外,其余元素皆为零的矩阵),然后用布尔代数规则 (0+0=0,0+1=1,1+1=1;0×0=0,0×1=0,1×1=1)进行乘方运算,直到 两个相邻幂次方的矩阵相等为止。相等的矩阵中幂次最低的矩阵 即为可达性矩阵。 Warshall算法(略)
关系图
可达性矩阵
24
区域划分表1
元素i 可达集R(ei) 先行集A(ei) R(ei)∩A(ei)
1 2 3 4 5 6 7
1 1,2 3,4,5,6 4,5,6 5 4,5,6 1,2,7
1,2,7 2,7 3 3,4,6 3,4,5,6 3,4,6 7
1 2 3 4,6 5 4,6 7
R(e3 ) A(e3 ) A(e3 ) R(e7 ) A(e7 ) A(e7 ) R(e3 ) R(e7 )
关系图
邻接矩阵
23
求可达性矩阵
7
1
6
2 0 1 0 0 0 0 1
3 0 0 1 0 0 0 0
4 0 0 1 1 0 1 0
5 0 0 1 1 1 1 0
6 0 0 1 1 0 1 0
7 0 0 0 0 0 0 1
5 4
2
1
3
1 1 2 1 3 0 M ( A I )2 4 0 5 0 6 0 7 1
关系划分可以表示为:
1 (S S ) {R, R}
20
2、区域划分 2 (S )
区域划分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没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子系统。 可达集(看矩阵的行) 先行集(看矩阵的列)
R(ei ) {e j | e j S , mij 1}
底层单元集(共同集,其中元素具有此性质:不能存 在一个单元只指向它而不被它所指向。)
8
二、解析结构模型(ISM)
研究一个由大量单元组成的、各单元之间又存在着相互 关系的系统,必须了解系统的结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建 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而结构模型技术已发展到100余种。
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
解析结构模型属于静态的定性模型。 它的基本理论是图论的重构理论,通过一些基本假设和图、 矩阵的有关运算,可以得到可达性矩阵;然后再通过人-机 结合,分解可达性矩阵,使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级递阶结 构形式。
先行集A(ei)
1 5
R(ei)∩A(ei)
1 5
R(e1 ) A(e1 ) A(e1 )
R(e5 ) A(e5 ) A(e5 ) R(e1 ) R(e5 )
元素1和5是最顶层的元素。 其中1的下层元素为2; 5的下层元素为4和6。 至此,区域划分结束。 将可达性矩阵重新排列,可以清晰区分两个不同的区域。
22
例:对一个7单元系统的区域划分
7
1
6
2 0 0 0 0 0 0 1
3 0 0 0 0 0 0 0
4 0 0 1 0 0 1 0
5 0 0 0 1 0 0 0
6 0 0 0 1 0 0 0
7 0 0 0 0 0 0 0
5 4
2
1
3
1 0 2 1 3 0 A 4 0 5 0 6 0 7 0
3
模型的分类
模型
概念
符号
形象
类比
仿真
思维 描述 字句
图示 数学
物理 图像
4
结构模型
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 破坏结构,就会完全破坏系统的总体功能。这说 明了系统结构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结构模型描述系统结构形态,即系统各部分 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因果、顺序、联系、隶 属、优劣对比等)。结构模型是从概念模型过渡 到定量分析的中介,即使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系统 来说也可以建立结构模型,故在系统分析中应用 很广泛。
12
例:一个孩子的学习问题
1.成绩不好 4.平时作业不认真 7.父母常打牌 10.给很多钱 2.老师常批评 5.学习环境差 8.父母不管 11.缺乏自信 3.上课不认真 6.太贪玩 9.朋友不好
1
2 11
3
4
5
6
7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10
13
例:温带草原食物链
• • • • • • • • • • • • 1.草 2.兔 3.鼠 4.吃草的鸟 5.吃草的昆虫 6.捕食性昆虫 7.蜘蛛 8.蟾蜍 9.吃虫的鸟 10.蛇 11.狐狸 12.鹰和猫头鹰
分析 报告
10
ISM实用化方法步骤及应用
核心:对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进行层次化处理,最终形成具有多级递阶关系和解 释功能的结构模型(图)。
第1步: 找出影响系统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寻求要素间的
直接二元关系,给出系统的邻接矩阵;
第2步: 考虑二元关系的传递性,建立反映诸要素间关系
的可达矩阵;
在总体设计、区域规划、技术评估和系统诊断方面应用广 泛。
9
ISM实用化方法原理
设定 问题 、形 成意 识模 型
找出 影响 要素
要素 关系 分析 (关 系图 )
建立可 达矩阵 (M)和 缩减 矩阵 ( M /)
矩阵 层次 化处 理 (ML/)
绘制 多级 递阶 有向 图
建立 解释 结构 模型 比较/ F 学习
元素3和7是两个最底层的元素,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 划去3和7,得到区域划分表2
25
区域划分表2
元素i 可达集R(ei) 先行集A(ei) R(ei)∩A(ei)
1 2 4 5 6
1 1,2 4,5,6 5 4,5,6
1,2 2 4,6 4,5,6 4,6
1 2 4,6 5 4,6
R(e2 ) A(e2 ) A(e2 ) R(e4 ) A(e4 ) A(e4 ) R(e6 ) A(e6 ) A(e6 )
• 可达性与传递性
图论中的可达性对应于二元关系中的传递性。 M= tr (A) ISM中总假定所涉及的关系具有传递性。
19
(二) 可达性矩阵的划分
1、关系划分 1 (S S )
关系划分将系统各单元按照相互间的关系分成两大类 R 与 R ,R类包括所有可达关系,R 类包括所有不可达关系。有 序对( ei , ej ),如果 ei到e j 是可达的,则( ei , ej )属于R 类,否 则( ei , ej )属于 R 类。 从可达性矩阵各元素是 1 还是 0 很容易进行关系划分。
第3步: 依据可达矩阵,找到特色要素,进行区域划分; 第4步: 在区域划分基础上继续层次划分; 第5步:作出多级递阶有向图。作图过程为:
(1)分区域逐级排列系统要素; (2)用从下到上的有向弧来显示逐级要素间的关系。
11
(一) 几个相关的数学概念 1、关系图
假设系统所涉及到的关系都是二元关系。则 系统的单元可用节点表示,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 用带有箭头的边(箭线)来表示,从而构成一个 有向连接图。这种图统称关系图。 关系图中,称具有对称性关系的单元 ei 和ej 具有强连接性。
12
11 9
10 8
7 2 3 6
4
5 1
14
2、邻接矩阵
用来表示关系图中各单元之间的直接连接状态的 矩阵A。设系统S共有n个单元S={e1,e2,…,en} 则 e1 e2 en
e1 a11 e2 a21 A en an1 a12 a22 an 2 a1n a2 n ann
集合是系统的数学表现; 图是系统的形象、直观描写 矩阵可存入计算机,作计算机辅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