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名翻译文化缺损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由《红楼梦》中⼈名的英译看中西⽂化差异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都是近期写作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说中魔法⽣物名的翻译2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我⽭盾3 从感观的⾓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4 论英语习语的语⾔和⽂化功⽤5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6 浅谈《旧约》中⼥性的形象和地位7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8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9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0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1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学研究12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化的改变13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14 视⾓转换理论在英⽂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15 从英语⼝语与书⾯语的不同谈如何正确使⽤英语⼝语16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17 浅析《⼉⼦与情⼈》中扭曲的⼈物关系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9 从妇⼥主义⾓度分析《紫⾊》中三位⼥性⼈物特征20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21 中西⽅空间观对⽐研究2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23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24 英⽂影⽚名汉译中的⽂化多元性初探25 美国西部⽂学中的⽜仔形象所体现出的美国英雄主义26 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27 ⽬的论视⾓下《⽡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分析28 约翰?多恩诗中⼥性歧视现象分析29 作家的病态⼼理对⽂学创作的影响30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法31 “⽣活⼤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法研究32 关于⽀架式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讨论33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34 从《⼀个⼲净明亮的地⽅》和《⽼⼈与海》看虚⽆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35 欧亨利《最后⼀⽚叶⼦》解读36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37 从《篡夺》中看⾟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38 试论英国作家王尔德童话⼩说的写作⽬的39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40 从⼥性主义⾓度分析阿加莎克⾥斯蒂的主要作品41 ⽂化意识与外语教学4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43 从⽂化⾓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44 语⾔⾏为性别差异研究45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物性格的塑造46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和⾃然和谐的呼唤47 论《隐形⼈》中的象征主义48 从⽂化⾓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49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50 论《呼啸⼭庄》中⼈性的转变51 礼貌⽤语中的语⽤失误52 从⽂体风格谈培根散⽂《论美》的翻译53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主义到⼈道主义的升华54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开题报告+论⽂+⽂献综述)55 青少年的⼼理发展特点—从⼼理学⾓度解析《麦⽥⾥的守望者》5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57 从⼥主⼈公蓓基的⼈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58 原版英语电影在⼤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研究59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坐、躺)的语义实证⽐较研究60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然主义观61 莎⼠⽐亚的悲剧对当代⼥性的影响62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63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64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说《占⼘者》65 评析杰克伦敦⼩说《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象66 商标翻译技巧67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6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69 试析英语⼴告中双关语的翻译70 英汉禁忌语对⽐分析71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分析72 汽车⼴告中的中西⽂化差异研究73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74 从功能对等⾓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75 德伯家的苔丝中⼈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76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77 英汉语⾔中颜⾊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78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79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的可⾏性研究80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分析81 中外教师教学体态语的意义差异研究82 英汉爱情隐喻对⽐研究83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84 论“绿⼭墙的安妮”中⼥主⾓的成长经历85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研究86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87 “冰⼭理论”在海明威⼩说创作中的运⽤研究88 跨⽂化视⾓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8990 英汉动物习语的⽂化差异研究91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9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93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94 浅论⼴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95 从认知语境⾓度探究社交语⽤失误的原因96 中西⽅传统节⽇⽂化差异⽐较97 从《七个尖⾓阁的房⼦》看霍桑的罪恶观98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电函中的应⽤99 《加⾥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00 《看不见的⼈》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101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翻译的差异102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03 英语中的⼥性歧视104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105 从模因论⾓度研究中⽂新闻标题中的流⾏语106 ⽬的论下英语⼴告仿拟格的汉译107 佩克拉的忧伤--解读《最蓝的眼睛》108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109 苔丝悲剧的⾃⾝原因分析及其启⽰110 ⽹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111 东西⽅⽂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112 英语⼴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13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114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化异同11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116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化负载成语的翻译117 从精神分析⾓度解析《⼀位⼥⼠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118 从《⼩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1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0 浅谈⾮语⾔交际中的⼿势语121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122 跨⽂化交际中的中西⽅饮⾷⽂化差异123 ⾼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124 解读《爱玛》中的⼥性主体意识125 如何提⾼中学⽣的词汇学习能⼒126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127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128 试论电⼦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12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130 狄更斯⼩说《远⼤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131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32 英汉习语中的⽂化差异及翻译研究133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134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135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136 ⾼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137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物的性格特征138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139 从《哈利波特与⽕焰杯》看⽂学翻译中的⽂化冲突140 追求“美与真”:莎⼠⽐亚⼗四⾏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141 中英道歉语及应答差异142 双语字幕句法结构研究--《⽼友记》个案研究143 xx⼤学英语专业⾼年级学⽣词汇学习策略调查144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145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146 ⼀项有关影响中国学⽣英语听⼒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147 中美商务接待⽂化差异148 《简?爱》中的⼥性主义意识初探149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分析150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斯蒂⼩说的魅⼒和价值151 英语委婉语的语⽤分析152 《了不起的盖茨⽐》的叙事技巧分析153 “同⼀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154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法15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商务翻译中⽂化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翻译156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化差异157 英国哥特⼩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158 ⽹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59 英汉⽩⾊词的⽂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60 Consistenc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ts Sequel Scarlett: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 Scarlett 161 动物习语在英汉⽂化中的异同分析162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163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64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165 从英汉颜⾊词的内涵看其翻译166 《紫颜⾊》对⼥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167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othic Literary Tradition in Jane Eyre 168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169 从⽂化视⾓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70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性特点171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172 An Analysis of Grotesque Features in Sherwood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173 《夜访吸⾎⿁》中的模糊性别观174 中西饮⾷⽂化的差异175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176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177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178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性化”研究179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180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181182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灵183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的性格184 威廉·⼽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85 爱情的悲歌-《荆棘鸟》悲剧成因探悉186 《⼩妇⼈》中的性别语⾔差异分析187 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语交际的影响188 英语禁忌语的语⽤研究189 影响英语专业学⽣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190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191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化传播192 论美国垮掉的⼀代和中国后193 从《⼤卫科波菲尔》的⼥性⼈物塑造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194 从语⽤学⾓度分析《⽼友记》中的幽默195 论商务谈判中的⽂化因素196 从存在主义⾓度分析《秀拉》197 中西⽂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198 通过《推销员之死》探究现代⼈⽣存困境问题199 由《红楼梦》中⼈名的英译看中西⽂化差异200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论霍译本《红楼梦》人名翻译的语义流失现象
Q i n Z h o n g
+Ma l e , +l o v e s p e c i e s
秦 可 卿 ( “ 情 可倾 ” ) Q i n K e - q i n g
贾 敬 ( “ 假敬 、 假经 ” ) J i a J i n g
一
3 2 1 0 5 1 )
。
《 红楼梦》 中究竟 出现了多少 人物 , 颇难做 出准确 的统计 , 总之有三四百人 。名字取得好 、 有意味颇费了曹雪芹一 番巧思。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就曾感叹 : “ 一 名之立 , 句月踟蹰。 ” 曹雪芹 给《 红楼梦》 人物命 名的思路 大致 有三点 。第一 , 隐名 于音 , 顾 音思意 。《 红楼梦》 中许多人物 都是利用谐音命 名 , 隐名埋 姓于 音, 音义结合 , 妙趣横生。小 说一开头 , 出现 了两个对 比性 的人 物: 甄士隐和贾雨村 。这是两个典 型的 中国式 名字 , 作者却用 以 表明 自己的某种创作思想 : “ 将真事隐去” , “ 用假语村 言敷衍 出 段故事来 。 ” 第二, 人名预示 了作 品中人物 的命运 或结局 。这 类 具有 象 征 意 义 的 名 字 表 明 了作 者 自己 对 书 中人 物 悲惨 命 运 深 深叹息的感情 。第三 , 人名揭示 了作 品中人物的性 格特点 , 作者
贾 琏 ( “ 假廉” )
贾 宝 玉
J i a S h e
+Ma l e , + p ur r i e n c y , +p o s t u r i n g , +i n d e c e n t
J i a Z h e n g J i a L i a n
浅析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
s l e e p i n g y e t , mi s s ? …‘ P l e a s e s i t d o wn, s i s t e r , i n v i t e d Ta i y u wi t h a
浅 析 红 楼 梦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缺 失
张 方
( 肥
摘 要 : 红楼 梦 精 深 而 高雅 . 其思 想意识、 文化 差 异 与 当 代 西 方 差距 很 大 。《 红楼梦》 中 的遣 词造 句 包 含 深 刻 的 东方 文 化 . 翻 译 时 由于 不 同的 文 化 背 景 和 语 言 习惯 . 其 文 化 内涵 很 难 翻 译 出来 . 出现 文 化 缺 失 本 文 从 多个 方 面 阐 述 了红 楼 梦翻 译 中的 文化 缺 失 . 从 而 降低 了读 者理 解 红 楼 梦 的 难 度 。 关 键 词 :红 楼 梦 文化 缺 失 翻 译 人 生观 、 价值观 、 信仰 、 道德 、 风 俗 习 惯 在 不 同 的 生 态 和 社 会 环 境 中会 有 所 不 同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对 不 同语 言 的 理 解 也 会 产生差异 , 这 时 就 会 出现 “ 文化差异” ( c u l t u r a l d i f e r e n c e ) 。 东 西 方 文 化 间 的差 异 直 接 造 成 了人 们 对 同一 事 物 或 概 念 的 不 同 理 解 和 认 知 。由 于 “ 文化差异” 的原因 , 人 们 在 翻译 过 程 中会 出 现 译 者 与 读 者 交 流 时 对 对 方 相 关 文 化 背景 知 识 (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 g r o u n d ) 的省 略 。 从 而产 生 “ 文化缺失” ( c u l t u r a l d e f a u l t ) 。 从 语 言 交 际 的角 度 看 。 缺 省 的 目的 是 提 高 交 际 效 率 。然 而 , 由 于 文 化 差 异 ,译 者 和 读 者 间 的这 种 默 契 不 可 能 天然 存 在 于原 作 者 与 译文读者之 间, 只有 经译 者 翻 译 过 程 中 的 补 偿 。 才 能 使 读 者 理 解 其 中 的含 义 , 而 补 偿 过 量 又 可 能 损 害 原 文 的意 境 , 由 此 还 会 产 生“ 文化误读” ( c u l t u r a l mi s r e a d i n g ) 。 译 者 由 于受 本 国文 化 的 影 响. 习惯 按 自己熟 悉 的 文 化 理 解 其 他 文 化 . 这就 造 成 了 文 化 误读 , 从 而 造成 了 文 化误 译 。 译 者 在 翻译 过 程 中常 会 有 意 无 意 地 对 原 作 的文 化 内涵 造 成 损 失 ,使 译 文 的质 量 远 逊 于 原 作 的 风 貌 。下 面我 就 红 楼 梦 翻译 中 的 文化 缺失 谈 谈 看 法 。 亲 属称 呼翻 译 中 的文 化 缺 失 汉语 中称呼受话 者的社交 敬语借用 了许多亲属 称谓词 。 亲 属称 谓 在 汉 语 中的 划 分 是 非 常 细 致 的 , 但 在 英 文 中很 笼 统 , 例 如中文中与父亲 同辈的男性我们 可以称作 : 叔叔 、 伯伯、 舅 舅、 姑父等 , 与母 亲同辈的女性我们 可以称其 为 : 阿姨 . 大妈 、 舅 妈 、姑 妈 等 。 英 语 中却 笼 统 地 称 与父 亲 同 辈 的 男性 亲 属 为 u n c l e ” , 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属为“ a u n t ” 。例如 : ( 1 ) 舅母说 的 , 可 是 衔 玉 所 生 的这 位 哥 哥 。— — 《 红楼梦》 第 三 回 D o y o um e a nt h e b o yw i t ht h e j a d e , A u n t ? — — 霍 克 斯 译 ( 2 ) 王夫人 因说道 : “ 你 舅舅今 日 斋 戒去 了 , 再 见罢 … …’ 《 红 楼 梦》 第三 回“ Y o u r u n c l e ’ S o b s e r v i n g a f e a s t t o d a y , ” s a i dl a - d y Wa n g , ” Y o u w i l l s e e h i ms o m e o t h e r t i m巴 ’ ’ _ — — 杨 宪益 译 二、 拟 亲属 称 呼 翻译 中的 文 化 缺 失 拟 亲 属 称 谓 是 在 社 交 过 程 中使 用 亲 属 称 谓来 称 呼 非 亲 属 的一种特定称谓 , 是 中 国独 有 的传 统 习 惯 。 使 用 这 样 的 称 谓 能 使对方感到尊重和亲近 , 收到 较 好 的交 际 效 果 。 然 而 作 为 社 交 指 示 语 的 拟 亲 属 称 谓 与 纯 粹 的 亲 属 称 谓 所 承 载 的 指示 信 息 截 然不同 。 《 红楼梦中》 中的 “ 姑娘 ” 、 “ 姐姐” 、 “ 妹妹” 、 “ 哥哥” 等 称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西
南昌
30 3 ) 3 0 8
要 : 语 人 名 负载 着 凝 重 的汉 语 言文 化 信 息 , 汉 语 言 文 化 的 重 要 载 体 之 一 , 汉 是 也是 英 译 的 一 大 难 点 。 我 国 古典 文 学
名 著 《 楼 梦 》 面浩 大 , 及 人 物 数 百 , 译 起 来 难 度 很 大。 小说 的 两 个 著 名 英 译 版 本 在 翻 译 这 些人 名 时 , 不 可 避 红 场 涉 翻 也
一
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 面浩大 , 场 涉及人 物数 百。曹雪芹起 性别的功能 , 常用 女字旁 , 鸟名 , 阁物 , 宝珍 玩 , 经 花 闺 珠 艳丽 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 , 用字奇 , 字面广 , 的用 的是 鸟名 , 有 有 字 眼 , 德 和叠 字等 表示 女性 , 带 有 阳 刚之 气 的字 眼 表 示 男 女 用 的是花名 , 的是宝珠 玉器 的名 字 , 有 丰富 多彩 , 贵高雅 。许 性。③汉 语的名字还可用 于表示 辈分 , 富 一般 多用双 字名 的 中 多人物的名 或字 , 或几个人 的名 字合起来 , 是大 有深 意的 。 间一个字 , 都 如贾代化 、 贾代善 ; 有用最后一个字 的如贾元春 , 贾
免地 带来 了文化缺损 。针 对此问题 , 在介绍汉语姓名 系统 的基 础上 , 对杨 、 霍两个译 本 中人名 的翻译进 行分析 , 出人 找 名英译 时的文化缺损 , 并探 析这些文化缺损产生的原 因。
关 键 词 : 楼 梦 ; 名 ; 化缺 损 ; 译 ; 译 ; 音 红 姓 文 音 意 谐 中 图分 类 号 : 0 9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7 5 2 0 )6— 7 0 H5 A 10 6 6 (0 9 0 0 5— 3
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英译《红楼梦》为例
、
文化差异与翻译 的理论 阐释
通常而言 ,文化是一个 民族 的生活与 活动方式 的总和 , 包括风俗 习惯 、 宗教信 仰 、 文学 艺术 、 科 学技 术、 法律制度等 内容 。文化 差异主要指生活于不 同自 然与社会环境 中的社会群体 ,在长 期发展 中形成 的 风俗 习惯 、 宗教信仰 、 价值观 、 思 维方式 等 , 各 个 民族 都 有 自己独特 的文化体 系。东西 方文化是在 不同的 生态环境 中形成 与发展起来 的 ,因而 存在 着巨大 的 文化差异。 翻译是一种 跨文化 的信 息传 递活动 ,是在不 同 运 行规则 的语 言符号之 间进行 的信 息传递 ,翻 译 的 使 命就是从 一种 文化语境 进入另 ~种文化语境 。翻 译 界 中的文化 学派认 为 ,语 言是社会 文化 的重要表 现形式 , 同时也是社会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而翻译 则是连接不 同语 言的桥梁 ,但翻译活 动远远 超出 了 语 言技巧 的范 围 , 与社 会文化 有着密不 可分 的联 系。 也 有学者认 为 , 翻译是 人类社会 交际行 为的范畴 , 是 文化之 间的对话 ,必然 要受到译语 文化与 源语文化 的影响。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 , 翻 译质量也在不 断提升 。 不仅 要 用语准 确 、 语 言流 畅 , 还要 求能 准确 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象 。 中华文化是 在长期 的历史积 淀中形成 的 ,有着 委婉含蓄 、 简洁 明了的语言文化 特点 , 这种语 言风格 在《 红楼 梦》 中有着充分 的体 现。《 红楼梦 》 有着浓郁 的 民族 风格 , 成语 、 典故 、 双 关语 、 诗词等 随处 可见 , 这就是典型 的文化差异现 象 ,有翻译 家将 这种现象 称为“ 文化 空 白” , 朱 光潜 先生也 认为 , 有 着地域 、 民 族、 阶级 等特色 的用语 现象就 是文化差 异。如《 红楼 梦》第 四回 “ 葫 芦僧乱判葫芦 案” ,霍译 文 : A n d t h e B o t t l e . g o u r d mo n k s e t t l e s a p r o t r a c t e d l a w s u i t . 杨译 文 :
试论《红楼梦》人名翻译中的语义流失
试论《红楼梦》人名翻译中的语义流失作者:宗蔚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3期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人名的构成与运用颇为独特。
姓氏来源与人名的选择都与民族历史、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态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主要以生辰八字、重大事件来取名,而英语国家人则是以家庭习惯等有关名词给人命名。
而汉语姓名和英文姓名成分无对等,在双语译名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语义流失现象。
本文将从人名翻译的角度研究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的语义流失现象。
关键词红楼梦人名语义流失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1《红楼梦》中字、号的翻译古往今来,中国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拥有适用于社交场合的人名附加部分:字与号。
要将汉名的字号翻译为恰如其分的英文,首先必须懂得字号在汉语中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如刘备字玄德。
号则是根据名和字以外另取的别号,后来也泛指名以外另取的字,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红楼梦中甄士隐的字号来源于《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由此可见,字的得来并非具有任意性。
例: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杨译:Beside this temple lived a gentleman named Chen Fei, whose courtesy name was shi-yin.霍译:Next door to Bottle-gourd Temple lived a gentleman of private means called Zhen Shi-yin.这句话中出现了“字”的译法。
在翻译之前,我们必须搞清“字”的含义。
古人云:“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可见加字是出于礼貌,是亲朋好友、平辈同事之间的尊称。
杨宪益将其翻译为“courtesy name”.英语中的courtesy name正对应汉语的“尊称”,因此取courtesy的“尊”之意,将“字”译为“courtesy name”较为贴切,而且比较准确地传达了汉语“字”的内涵和语体色彩。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两种不同译文比较
雾里看花终不同——浅析《红楼梦》的两大译文比较【摘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其中最为完整、最为成功的两个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和霍克思(Hawkes)与闵福德(Minford)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地名、诗词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从而分析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翻译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比较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人名翻译在原著中曹雪芹给每个人物取名都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使其包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意味。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在译语中全面准确地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
再加上两位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不同。
例1:“老祖宗”、“贾母”杨译:0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霍译:Grannie, Grandmother Jia文中称贾母为“老祖宗”,是为了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最高地位,奉承这位家族地位最尊者。
杨译抓住了这一特征,突出了中国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权威的至高地位,译得很贴切。
霍译仅仅译出了表层意思,不够忠实,因为这里的贾母并非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老奶奶。
例2:“凤辣子”杨译:Fiery Phoenix霍译:Peppercorn Feng文中用“辣子”形容王熙凤,意在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表现出她外表火热、泼辣,又暗示她内心阴险、狠毒。
霍译比较贴切,起到了同原文一样的双关效果,而杨译只译出了表面意思,没有对王熙凤的内在性格进行暗示,所以有失忠实。
杨译本_红楼梦_人名翻译中的信息丢失
杨译本_红楼梦_人名翻译中的信息丢失INTELLIGENCE 人文论坛214杨译本《红楼梦》人名翻译中的信息丢失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马茁萌付晓玲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学者的研究,其英译版也远销海外。
杨宪益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是第一部完整的英语版本,为国际红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中不免出现一些信息的丢失。
本文将从人名翻译角度研究杨译本《红楼梦》中的信息丢失。
关键词:杨译本《红楼梦》人名翻译信息丢失《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
它不仅是一部简单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集合。
国际红学研究始于1842年,英译本就包括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等,其中杨译本是第一部完整的英语版本,为国际红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杨宪益是中国古典文化大师,虽说他尽量保留了小说中的文化特点,但中英语言文化相异,译文中难免会有信息的丢失。
本文将从人名翻译角度研究杨译本《红楼梦》中的信息丢失。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艺术及杨译本中人名翻译的方法《红楼梦》版本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高鹗续写的版本。
小说中400多个人物每个都有血有肉、如立纸上。
作者花费心力为他们命名,每个名字都有其艺术特色。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就是这一版本。
曹雪芹文学修养深厚并精通书画、篆刻、医学、烹饪和建筑,这使他全面而生动的描绘出贾氏家族园林建筑、家具服饰、饮食习惯等各方面,把一个显赫家族的日常生活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
杨戴本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处理人物的名称:音译、音译加注释、以及意译,以期最大程度保留人名中的内涵。
首先,音译是杨戴主要使用的方法。
他们运用旧式拼音法以方便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识读。
但由于其只保留了名字的发音,隐含意义就不可避免的丢失了。
试论《红楼梦》人名翻译中的语义流失
杨 译: B e s i d e t h i s t e mp l e l i v e da g e n t l e ma n n a me d C h e n F e i ,
wh o s e c o u r t e s y n a me wa s s h i — y i n .
霍译 : Ne x t d o o r t o B o t t l e . g o u r d T e mp l e l i v e d a g e n t l e ma n o f v i l i o nD a i y uWe e p s o v e r F a l l e n Bl o s s o mb y t h e T o mb o f F l o we r s
试论《 红楼梦》 人名翻译 中的语义流失
宗蔚婷
( 四川科技 职 业 学院
摘
四川 ・ 成都
6 1 1 5 4 7 )
要 中国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 其人名 的构成与运用颇为独特。姓 氏来源 与人名的选择都 与民族历史、 社会
价值观念、 宗教信仰、 生态环境等有着密切 的联系。 中国人主要 以生辰八 字、 重大事件来取名 , 而英语 国家人则是 以家 庭 习惯等有关名词给人命名。而汉语姓名和英文姓名成分无对等 , 在双语译名转化过程 中容 易出现语义流失现象 。 本 文将从人名翻译 的角度研 究杨宪益、 霍克斯《 红楼梦》 译本 中的语义流失现象。
杨译 : P a o — c h a i C h a s e s a B u t t e r l f y t o Dr i p p i n g E me r a l d P a -
_红楼梦_亲属语译出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10 No.2 Apr.2008
《红楼梦》亲属语译出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司东红, 蔡忠元
拟亲属称谓两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红楼梦》在译出过 血缘关系的亲属, 即生育自己及与自己所生育的上
程中, 原文文化是如何造成缺失的。由此可看出中国 下各代的亲属。主要是曾( 外) 祖父母、( 外) 祖父母、
经典作品《红楼梦》由杨氏夫妇英译时, 在亲属称谓 父母、子女、( 外) 孙子女、曾( 外) 孙子女; 旁系血亲指
的亲属称谓的研究尤为重要。 下表是对曹雪芹所著中文之《红楼梦》与杨宪益
亲属称谓是对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 夫妇所译之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中直系亲属
收稿日期: 2007- 10- 23 作者简介: 司东红( 1980—) 女, 硕士研究生。E- mail: sidonghong@yahoo.com.cn
地有着很多的不同。从历史传统习俗上看, 中国人对 语亲属称谓系统就显得简单、笼统。在这两种不同的
于九族特别是五代以内的血亲关系极为重视; 因此, 称谓系统中, “大部分称谓词是相同或重叠的, 只有
对于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称谓及其关系相当讲究。 少数称谓词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2]正是这些差
同时, 对于由婚姻关系所形成的亲属称谓词也与英语 异部分, 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出这两种语言独特的
只是笼统地将同辈之人称呼归一, 并不重视直旁亲
这是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也是汉语中特有的
《红楼梦》中文化负载部分的翻译略谈
王依 宁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 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 : 3 59 H 1. 文献标识码 : A
广东・ 珠海
598 ) 105
文章编号 :6 2 7 9 (0 12 — 1 1 O 1 7 — 8 4 2 1 )9 0 2 一 2
摘 要 文化 负 载 词 是 指 标 志 着 某种 文 化 中特 有 事 物 的 词
Ab t a t u t r l - o d d wo d , d c t g s e i lt i g n sr c C l al l a e r si i ai p ca hn s i u y n n a c r i u u er f r o t ewo d , t h a e ,l s n n d e t n c h r , e r s e r s s l i sa d i - a e t h s p au o i ma i h a e , h c r h r ce ie y t er ai n l u t r o t p r s s ih a ec a a tr d b i n t a l e c w z h o c u a d a et e v c n y i et r e n u g . h sp p r a i g t e n r h a a c t ag tl g a eT i a e, k n n h a t h v r in a s t d b l d sYa ga d Da i w e ,n l z d e so st n l e y G a y n n vd Ha k s ay e r a a t ewa s oh n l u t r l a tr s a s l so s n o ms h y a d ec l a co sa me , l in dp e , t u f n au a a d p o o e w e so t n r p s sa f i a n i e d .
论《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论《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3)1.3 论文结构安排 (4)二、《红楼梦》概述 (5)2.1 作者与创作背景 (6)2.2 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 (7)2.3 文学地位与影响 (8)三、《红楼梦》中的文化因素 (9)3.1 儒家思想 (9)3.2 道家思想 (10)3.3 佛教文化 (12)3.4 西方文化影响 (13)四、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与再现 (14)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15)4.2 语境与语篇的适应性 (16)4.3 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18)五、文化因素翻译实例分析 (19)5.1 具体章节翻译解析 (20)5.2 关键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 (21)5.3 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22)六、挑战与对策 (23)6.1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 (25)6.2 解决文化因素翻译问题的对策 (26)6.3 译者的素养与培训 (27)七、结论 (28)7.1 研究成果总结 (29)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7.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1)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中文化因素的翻译问题。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随后,将深入剖析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如诗词歌赋、戏曲表演、服饰饮食、建筑风格以及社会习俗等,并讨论这些元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递与再现问题。
文章进一步指出,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翻译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多挑战。
因此,我们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蕴,同时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此外,还将关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与意译的权衡、注释与解释的使用等。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文化因素翻译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英译版《红楼梦》中姓名翻译的文化缺失
詹 光
C h a n
G u a n g
沾 光
单聘 仁 S h a n
P i n - i e n
善骗 人
.
隐名 于音 , 听 音 思 意
固修 B u
Gux i u
不 顾 羞 石 呆子 S h i h
Ta i - t z i
实呆 子
《 红楼梦》 中许 多人 物都 是利用谐音 命名, 隐名埋 姓于音, 音义结合, 妙 趣 横 生 。小 说 一 开 头 , 出现 了两 个
的某 种 隐 喻 , 有 的 是 人 物 故 事 的 某 种 暗 示 有 的是 对 人
冯 渊
F e n g
Yu a n
逢 冤
甄英 莲 C h e n
y i n g - l i e n
真应怜
物行事为人 的绝妙讽刺等等 。 《 红楼梦》 的命 名方法大 体分 为 四类 : ① 取 自诗 词 或 提 炼 而 出 , 如 黛玉 、 宝 钗; ② 取 自与 主人 身世 相 关 的典 故 诗 词 ,如 莺 儿 、紫 鹃 ; ③取 自事迹相 同的人名, 如小红 ; ④谐音 。… 其 中主要 人物 大都根据前两类命名 , 尤为可贵 的是所取诗 词都
姓 名 了无 深 意 。 二. 言 意 于形 , 顾 形 思 名
“ 情可 亲” 也。 秦可卿之弟秦钟者 , “ 情种 ” 也。 贾 芸 的 舅 舅 卜 世f I = _ 者, “ 不是人” 也 。石呆 子 者 , “ 实呆子” 也。 傅
试者 , “ 附势” 也 。夏秉忠者 , “ 瞎秉忠” 也。 作者通 过人 物 的名 字 , 对 他 们 性 格 特 点 作 了 基 本 概 况 。 书 中在 大 批 清客 相公 的名 字如詹 光 、 单 聘 仁 、卜固 修 等 , 就 是
《红楼梦》德英译本人名翻译特色比较
《红楼梦》德英译本人名翻译特色比较《红楼梦》的人物命名极具特色。
本文选取大卫·霍克斯所译英文版和弗兰兹·库恩所译德文版中一些典型人名,从归化、异化角度对其翻译特色进行分析、比较。
为了作品在目标语者中的传播和普及,译者应该更多地采用归化翻译。
标签:《红楼梦》人名归化异化一、引言《红楼梦》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其各种译本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向全世界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如此一部彪炳史册的巨著,加之中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红楼梦》的翻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两位汉学家——《红楼梦》英文版译者大卫·霍克斯和德文版译者弗兰兹·库恩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笔者将从一个小的切入点——人名翻译,对德英译本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技巧做一简要分析。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起名字十分重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除了极具重要性之外,中国人取名字还是一种艺术。
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说道:“为人取名字是一个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
”相比之下,西方人取名则更像是一种程序:在神话传说或宗教经典中挑选一个现成的即可。
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也给翻译造成了很大挑战。
《红楼梦》人物姓名尤其复杂。
全书人物近千,关系纷繁复杂。
作者给这些人物的命名手法极具艺术性,倾注了作者的个人感情,个中滋味若非母语者很难体会。
例如采用大量谐音等双关语: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卜世仁(不是人)、甄英莲(真应怜)等,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暗示了人物命运。
这些名字体现了汉语语境下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脱离了原有语境后难免会出现信息缺损。
译者在“达”和“雅”之间难免会顾此失彼。
二、翻译理论目前学界比较通行的翻译理论即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由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提出的。
关于歇后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红楼梦》英译本中歇后语评析
关于歇后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红楼梦》英译本中歇后语评析论文关键词:翻译歇后语文化传递与缺损论文摘要:在语际翻译过程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很重要的。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以杨究益译本《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汉译英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缺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同时,还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画卷。
英译本《红楼梦》(杨宪益等译,以下简称杨译本)较成功地把原文的风貌展现给了译文读者。
然而,由于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在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存在,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以杨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
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
郭建中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沟通的桥梁。
主要的任务是在目的文(targettext)中再现源文(sourcelanguage)的思想内容。
译者翻译源语(sourcelanguage)时必然在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
”在翻译和介绍《红楼梦》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既要使译文文本的读者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又要保持并传达原文文本的文化特点,是极其困难的。
从传递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杨译本较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正如杨宪益所说:“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
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重视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
”E2]由于译者对原文作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杨译本基本上把原文本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文化观念、价值信仰等文化信息对应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文化差异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一、引言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很自然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际问题。
语言和文化相互反映。
在183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先后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节译和全译。
全译本中数杨宪益夫妇(下文称为杨译)和大卫?霍克斯(下文称为霍译)的《红楼梦》译本最为经典,是翻译界公认的成功译作。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是需要有牢固的中英文功底。
现在,翻译界的理论已开始了“文化转向”,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翻译学者的关注。
本文的分析只限于语言的比喻用法的翻译,因为语言中的比喻用法不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而,对语言中比喻用法的翻译,也最能体现译者的翻译观及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二、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英语的culture一词译成汉语为“文化”,其原义为“耕种”、“栽培”,引申为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
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性格心理、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对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便是语言上的民族色彩烙印。
而文化翻译指的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呢?翻译界内部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 。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从《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缺损看翻译的局限性
tr sgo ensi neby, gua d“ 曲 s u o r ga tyo r d om , ”
种 语 言 文 字 的 转 换 , 实 更 大 程 度 上 是 其
Ti ha i he lm e i ndl a d sw t tme t fa s W l ki e, n l
t fr w il o um e. he ie l c ns
两 种 文 化 的 转 换 。 歌 翻 译 同 样 体 现 了 不 两 者 一个 是 “ 色 的 房 间 ” 一 个是 “ 色 的 诗 红 , 红
同文 化 的 融 合 与 碰 撞 。 否 在 译 品 中完 全 能 体 现 出 源语 的文 化 意 象 正 是 笔 者 所 要 探讨 的初衷 。
一
中 , 红楼 ” 别被 译 成 “ d h mb r 和 “ 分 Re C a e ”
“ d Re Ma so s 。 过 回译 , n in ” 通 我们 可 以看 出 宅 邸 ”, 者 均 是 对 “ 楼 ” 字 面 翻 译 , 两 红 的 所 以 , 从 字 面 翻 译 , 们 根 本 看 不 出 “ 楼 单 我 红 梦 ” 隐 含 和 比 喻 意义 。 的 因此 “ 楼 ” 一 文 红 这
摘 要: 曾雪 芹在《 红接 梦》 这部 历史 巨著 中大量使 用 了文 化意 象 , 生动 形象地达 到服 务主题 的 目的。 但从跨 文化 交 际的要求 与 目的来 看 ,《 楼 梦》 红 荚译 中 意 象的表 述 有 着不 同程 度 的缺 损 。 文通 过《缸接 梦》 本 三个 译 本 中对 意 象翻译 的缺损 来 看 翻译 局限 性 。
Ke W o d : ma e; f c ; mi a i n y r s I g De e t Li t to
浅析杨宪益英译本红楼梦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当前, 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深深地根植于语言。Eugene A. Nida也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2]对于有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巨著《红楼梦》的翻译而言, 译者所要从事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的翻译, 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种文化的语篇接受者在接受另一种文化的语篇时,常常会碰到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现象。
Key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cultural defaul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浅析杨宪益英译本《红楼梦》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摘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接受美学的观点说,文化缺省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高作者与读者间的交际效率,从而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但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常常变得十分棘手。本文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为讨论基点,以找到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正确翻译方法。本篇主要研究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作者从探讨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出发,强调了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应侧重于异化。作者同时归纳了三种常用的文化缺省文本翻译的方法,即异化策略下的直译法、注释法和归化策略指导的意译法,并对其适应性逐一进行了分析。
In this example, the cultural default is related to Chinese food culture. Although the rice is the main food inAsi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ion of the east, many western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it. Through the Yangs’literal translation, the exotic cultural flavor is reserved, thus providing the TL readers with a chance to appreciate the foreignnes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
钟淑敏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4)006
【摘要】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场面浩大,涉及人物数百,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小说的两个著名英译版本在翻译这些人名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缺损.针对此问题,在介绍汉语姓名系统的基础上,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并探析这些文化缺损产生的原因.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钟淑敏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关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从《红楼梦》英译本中原语文化意象的缺损谈起[J], 吴毅
2.论歇后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红楼梦》英译本中歇后语评析 [J], 刘凤;赵菊青
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异化——以《红楼梦》人名英译为例 [J], 周巧琴
4.纵向翻译单位与《红楼梦》人名英译解析 [J], 陈卫斌
5.杨译版与霍译版《红楼梦》人名的英译对比——基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J], 刘婧妮; 张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摘要: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场面浩大,涉及人物数百,翻译起来难度很大。
小说的两个著名英译版本在翻译这些人名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缺损。
针对此问题,在介绍汉语姓名系统的基础上,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并探析这些文化缺损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姓名;文化缺损;音译;意译;谐音三、《红楼梦》英译本中人名的译法四、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从杨霍各自的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不难看出,他们为翻译这些人名破费心血,或多处增加注释,或在每卷卷尾为该卷中出场的人物列表。
但也能看出译者许多的无奈。
薛姨妈与赵姨娘,周姨娘译得没有区别了。
实际上,前者足薛家的主母,后者是贾家的小老婆,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焦大译成了BIGJIAO。
实际上,焦是姓;大虽然不是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实际上具有名字的功能,只不过这类名字多为劳动人民所用。
卜固修,卜世仁,霍启乃是不顾羞,不是人和祸起的谐音,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译成BU GU—XIU,BU SHI—REN和CALAM.rrY也是得少失多,又无可奈何。
这些英泽后的人名,就中文读者或懂蝗英语的中文读者而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损。
对英语读者尤其是对不懂汉语的英语读者而言,获得的肯定是另一番感受。
对他们来说,缺损是不存在的。
他们或将翻译过的人物姓名看成纯粹的符号,或者从部分意译的姓名或注释中了解它们之问的系统性与对称性,了解这些姓名与全书的其他部分的关系。
虽然这些关系都是些用洋文或其他手段表达的新关系,然而无伤大雅,因为他们是阅读译文的凄者,不是将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的读者。
我们仔细对比译文与原文后,可以把卜述的“无奈”伞部认定为人名英译时造成的文化缺损。
纵览两个译本中所有人名的翻译,文化缺损或多或少都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谐音所隐含的意义顿然消失。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译文语言无法谐音,导致其隐含的意义消失。
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而贾宗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王熙风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
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Ⅱ义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
秦可卿则是“情町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
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等等。
从杨、霍两个译本中,读者无法领会到曹雪芹当初为这些人物取名时的良苦用心。
2.汉字字形表述的意义不复存在。
汉字多为形声字,从字形能推断出意义,H同偏旁的字意思有相通的地方。
如前所述,汉语中町以用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表示同一辈分,如贾珍,贾琏,贾珠等以斜玉或玉字标示辈分,代表贾家第稠代男丁,义如贾蔷,贾蓉等以草字头标示辈分,代表贾家第五代男丁。
当我们看见贾府旁支的贾瑞,贾琼,就能明白他们与宝玉等同为贾家第四代子孙。
然而,我们无法从英译的这些人名中得到此类信息,3.名字所削明的主要人物|’日j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含混不清。
书中的二个t人翁贾宝玉,薛宗钗,林黛土的姓名构成及其相瓦关更是蕴含丰富。
,钗是妇女使用的一种发矗,汉语言文化中常用它指代女性,例如钗裙,凶此呵以断定薛宝钗足个女的。
黛是妇女用的一种化妆品,汉语音文化中常用它指代妇女,例如六官粉黛尤颜色,冈此可以断定林黛玉也是个女的。
《红楼梦》中宝土是石头的美称,与书巾的石兄相联系,应是个男性名字。
于是町以认为,i人中有两个女的,一个男的。
贾宝乇与林黛玉共一玉字,从汉语言文化按辈分命名的原则可以推出他们可能是平辈;贾宅玉与薛宝钗共一宝字,从汉语言文化按辈分命名的原则町以推出他们也n『能足平辈。
因此町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t个主人翁可能是平辈。
他们三个虽是平辈,却不同姓,说明他们可能是姑表或姨表姐弟兄妹。
我国古代,姑表之间、姨表之间足可以恋爱结婚的。
于是这i个人可能会形成三角恋爱关系,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如果将玉理解为真石头,将宝理解为假石头,那么贯宝玉与林黛景都是真石头,贾宝玉与薛窄钗问为假石头,宝玉本身则有真有假。
那么从真石(谐音真实,真是)与假石(谐音假实,假是)来理解贾宝玉和林黛求,贾宝最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关系,孰重孰轻也就一目r然r。
如果再联系假做真时真亦假,也许可以进行这样的推断,他们到头来可能要弄假成真。
两部译作中译者都是采用音译法翻泽这些主要人物的人名,英译后很难在泽文中觉察出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父系。
4.人物的身份地位没有从人名巾得到体现。
《红楼梦》书中的丫鬟,侍女,奶妈,女佣,管家,刃仆,小厮,戏子等社会下层人物,大多是以珍禽,花草,闺阁珍玩,器皿以及自然景观等命名的,通过命名将这些人物化了,说明这些人在他们的主人们眼里或者说在封建社会只不过足供主人们或社会}:层人士享用与玩耍的物而已。
上述命名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命名原则,折射_}f{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而上层人士的命名则遵从封建士大夫的命名传统。
为了体现这种区别,Hawkes&Minsford一般用拼音翻译社会上层人十的姓名,而意译翻译社会下层人士的物化r的姓名。
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比杨宪益夫女1全部用音译法略高一筹,但实际卜前者的译法也有不少纰漏。
如:将焦大译为Big Jiao,将司棋译作Chess。
将赵飞燕译成了Flying Sparrow,将这位社会上层人土也物化-r,还足遵循以物化名称泽物化姓名的原则,混淆了卜层人士和下层小人物的界限。
五、造成缺损的原因是什么原凶导致上述文化缺损呢?经过一番深究,我们发现造成这种缺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反映文化的演变,又受到文化凶素的制约。
故语言和文化足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它们之问不可有须臾的分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足共性至k、三纲五常。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巾,代表祖宗、家族、群体的“姓”比代表个性、个体的符号“名”重要得多。
尤其是对于已婚妇女,她们嫁到夫家后,多半只能保留娘家的姓氏,如贾珍之妻尤氏。
倘若嫁的不是渎书人,就沦落到被人称作“……家的”,如周瑞家的。
在英语中。
找不到与“尤氏”,“周瑞家的”等意义、功能对等的表达,若翻译为Mrs.You和Mrs.Zhou,缺失了身份地位的区别。
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出入。
因此带来了这一类人名翻译H’t的文化缺损。
再如林黛下的丫头紫鹃被译为Nightingale(夜莺)。
有人会说,紫鹃的直译不应该是“cuckoo杜鹃”吗?这不是英译本翻译错了吗?不是,凶为在英文中,杜鹃的引申义,是“出轨的女人”意思。
在两方文化罩,每当奸大到来的时候,杜鹃都会呜叫,cuckold,就是我们理解的“带绿帽子的男人”。
这是非常不雅的称呼,所以霍克斯在他的译本中,把紫鹃曲译成“Nightingale”。
可遗憾的是,这样义偏离了原文的概念意义。
2.汉语是极富审美感性的语言。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叫种主要的造宁方式,用丰富多变的符号形象组合式,共同的特点是以形象提示意义。
它们的基本性质则是以感性的形象思维激发理性的概念思维,这和英语有着明显区别。
英语只是用简单的语普符号来激发概念思维,中间没有形象思维所需要的审荚感性,来加以“嵌合”。
(刘宓庆2006:P2—4)如鸳鸯,意思足一种成对生活在水边,外形漂亮的鸟。
被霍克斯译为Faithful Goose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而且颇为费解。
3.译者采用的翻译技巧对人名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有一定影响。
杨宪益夫妇注重对原作的忠实,主要采用异化技巧,突出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他们多采用占译,增加的注释多为直译。
对同外读者来}兑,要理解绝非易事。
霍克斯翁婿的译本则强调译作廊符合译入语的语青、又比习惯,多采用门化策略,别出心裁,使用了多种手法翻译人名。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应该更受英语读者的欢迎。
但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缺损更大,更难让渎者领略《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巾华文化。
六、结束语《红楼梦》里的人名,有着独特的学问,一方面,凝聚着祖国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又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要想翻译《红楼梦》.首先就遇到了翻译人物姓名的障碍。
姓名系统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是一定的时空的,一定的语境的,与一定时窄内的姓名系统相对应。
所以一个现代姓名不能以古代姓名系统及与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系统为参照系来理解,一个古代姓名更不能用现代姓名系统及与其相关的语言文化为参照系来解渎。
英语的姓名系统、语言文化系统和时空系统以及由这些系统构成的网络,与汉语的相虚系统及由这些系统构成的网络大相径庭。
因此,汉语姓名英泽,不管译者如何苦心经营,文化缺损在所难免.这就是翻译的本质属性。
要使《红楼梦》人名的翻译不断走向完善,有赖于翻译界进一步提高水平,也有赖于汉学评论家加强对译本的研究和评论。
这样,才能将这样一部集所有重耍的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蕴涵苇要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的巾f玛古典名著尽量真实地传达给世界,使世界真止地认识中国。
参考文献:[1]David Hawkes&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Penguin Group,1973.[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Prentice ttall International(UK)Ltd,1988.[3]Yang Hsienyi&Glay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Foreign Languages Press,Beijing,1978.[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6]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7]李涛,肖维青.《红楼梦》人名艺术及英译方法浅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9]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周汝昌.红楼梦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