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功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功>>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功在课标中的地位

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 ,“运动和相互作用” ,“能量” 三大部分能量,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2012 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服务的,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 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 F.S。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

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 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b. 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但学生在此阶段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新概念课,讲

授、观察、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课标并无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要求,

课本中也没有相关实验安排,在本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评价上次作业

(二)导入新课

说一说,生活中含有“功”的成语,并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 就是“成效”的意思

(三)学习新知

初步感受力做功的事例

课件展示将货物提高、拉小车前进、拔萝卜等例子;

教师演示: 用力推桌子、推墙,抬桌子等过程

(让学生分析那些过程中的力有成效,那些过程中的力无成效,从而师生共同总结做功的定义)

1.(1)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显出了成效,物理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教师演示:a.竖直上抛粉笔,b.用力推墙壁,c.手托着书本水平

移动,d. 推桌子向前移动。

学生分析:以上哪些过程中手对物体做了功?从而总结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强调:两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总结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物体受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有力无距)物体移动了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有距无力)物体受力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垂直(有力有距,但力与距

垂直)

教师引导启发:用力分别推动桌子和凳子,学生思考所做功的

多少,从而引出功的计算

2.功的计算

(1)功的大小: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⑵ 计算公式:功二力X距离,即W=Fs

F--- 力----牛顿(N)S--- 距离---米(m W---功---焦耳(J)

(3)单位:焦耳(1焦=1牛•米)(意义: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四)例题: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 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

* 1 4 100 N

(五)知识小结

(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