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防御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防御行为
乌龟身披坚韧的“战甲”慢步前进,一旦遇到敌害,就会将头、颈、四肢都缩回甲内。于是人们
常用“缩头乌龟”来形容人的胆小怕事。其实乌龟“缩头”是无可指责的,因为这是它躲过敌害
的最有效的方法。要知道,在动物界中,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相当激烈,任何一种动物都不愿坐
以待毙。因此,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它们各自形成了躲避敌害的独特方法,从而出现了各
种各样的防御敌害、保护自己的防御行为。自然界中,动物的体色千差万别,但很多种类的体色
都与它生活的环境保持一致,借以逃避其它动物的敏锐目光。有的动物更是技高一筹,它们的体
色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避役之所以被称为“变色龙”就因于此。一些蛙类和比目鱼类也都
有这个本事。
有些动物在体色适应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模拟环境中的物体,如竹节虫在竹枝上静止不动时就
像一段枝条;枯叶蝶双翼合拢时,酷似一片即将飘落的树叶。这些动物的“拟态”令敌害真假难
辨,它们也就得以逃生。
现代战争中有“烟雾弹”、毒气弹”,在动物界中也有不亚于它们的武器。乌贼和章鱼在敌害临
近时会突然将墨囊中的墨汁喷出,然后在海水变黑的掩护下逃走;白鼬、黄鼠狼,甚至昆虫中的臭虫、放屁虫等都能在情急之时放出臭气,在敌害被奇臭熏得反应迟钝之际溜之大吉。
生活在海洋中的蝴蝶鱼,尾端长得颇像头部,平时它在水中倒退漂游,如果遇到敌害,它会利用
敌害的错觉而向头部方向正游逃遁。这种“声东击西”的逃跑方式颇为有效。
有的动物为了逃命,竟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壁虎、蜥蜴断尾,蚰蜒、大蚊断足,海参弃肠……这种“自残”的方式能把敌害吸引到被舍弃的器官上去,这些动物乘机溜走。
在无路可逃的时候,很多动物还会“装死”,然后在敌人失去兴趣或放松警惕时,伺机逃走。
狐狸、野鸭、负鼠、野兔等好多动物都会这种逃生手段,就连小小的昆虫在受到侵害时,也会六足蜷缩,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装死”。
动物的防御行为复杂多样,方式各异,但都能相对有效地防御敌害、保护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种族得以延续。
放臭气;红狐黄鼠狼臭鼬
蛰刺;蜜蜂蝎子黄蜂土蜂
变色;变色龙绿色蚱蜢
喷射毒液;蜜蜂蝎子蟾蜍五步蛇阑尾蛇大蛇丸青竹蛇竹叶青蟒山烙铁头蛇五步蛇金环蛇
眼镜王蛇银环蛇百步蛇舟山眼镜蛇
盔甲;穿山甲鳄鱼蜥蜴海龟
装死;狐狸负鼠
逃跑;犀牛兔子猴子大象狗蛇老鼠蝙蝠蚯蚓蚂蚁燕子海豚鸭嘴兽睡鼠鹿鸭子羊牛马浣熊老虎长颈鹿狮子鹿豹猴子大象黑猩猩熊驴袋鼠刺猬绵羊野猪鸡、天鹅、猫、耗牛、水牛、奶牛、山羊、蛇、鹦鹉、麻雀、八哥、蝴蝶、熊猫、狗熊、金鱼、狼、蜜蜂、蜈蚣、长颈鹿、苍蝇、蚊子、蜘蛛、甲虫、喜鹊、孔雀、鸽子、鲫鱼、鲤鱼、啄木鸟、鹰、毛毛虫、海鸥、牡蛎、海螺、鸵鸟、七星瓢虫、虾、螃蟹、蜻蜓、蝌蚪、青蛙、蟾蜍、猩猩、乌鸦、骆驼、猎豹、藏獒、蚂蚁、蛾子、蝎子、蟑螂、螳螂、蝉、燕子、蜥蜴、梅花鹿、带鱼、鱿鱼、章鱼、袋鼠、鳄鱼、藏羚羊、雪豹、跳蚤、百灵鸟、火鸡、松鼠、海豚、河马、犀牛、斑马、袋鼠、考拉、秃鹫、海马、海参、鲍鱼、鲸鱼、鲨鱼、蝗虫、比目鱼、鹌鹑、企鹅、北极熊、海豹、海象、鸳鸯、蚯蚓麋鹿
尖刺;蝎子
拟态;枯叶蝶竹节螳螂
动物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影响其生存的理化因素,存在着不同的动植物。为了生存下去,并得以繁殖后代,动物演化出许多机制以抵御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个体的侵害。几乎所有防御机制都有行为成分。警戒色要展示给捕食者方能将它吓退,龟类遇敌时要将头肢缩入壳内。防御的对象常为同种或异种的动物个体(如求偶时雄性动物抵御其他雄性个体的攻击、猎物抵抗捕食者的攻击等) 。对抗捕食者的防御机制分为本有防御机制和次生防御机制。前者指避免捕食者近身的行为,包括隐伏生活、隐匿生活和展示警戒色。后者指遇敌后使自己得以脱身的行为,包括退避、逃遁、恐吓、假死和分散攻击者注意力。种内的防御行为类似次生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与攻击行为相同。如角既可用以攻击又可用以防御,但在使用的方式和场合可有不同,如鹿角多用于种内斗争,仅在为捕食者追逼时方用于御敌。同种两个雄体用角争斗时仅仅较量气力的大小,而于御敌时用角攻击敌手的身体侧面,这里的创伤足以致命。防御的手段多于攻击的手段,如展示警戒色、逃遁等是纯防御行为,但用角、蹄等反击的方式与攻击毫无二致。
本有防御行为有3种形式,包括:
①隐伏生活,生活在洞穴或缝隙中。蚯蚓、鼹鼠大部分时间穴居。穴兔日间伏于穴内,黄昏方出活动。许多昆虫的幼虫穴居,只有成虫飞出活动。
②隐蔽,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蚱蜢为绿色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些动物多独居。生活于水体表面的浮游动物全体透明。许多具保护色的动物常固定不动。有的物种能改变体色,比目鱼可在数天内改变体色,而乌贼在数秒钟内即改变体色。寒带的雪兔在夏天为褐色,入冬变为白色。如果捕食者偶然捕到一只具保护色的动物个体,反可能以该色为食物标记,但若防御者具有一种以上隐蔽性(隐蔽多态现象)则仍可逃避捕食。如生活于蕹菜上的一种西非天蛾,其幼虫有两种形态:生活于叶背的呈绿色,生活于叶柄和茎的具黄、紫条纹。
③展示警戒色,危险的或适口性不佳的物种往往体色鲜艳,用以警告捕食者别来侵犯。如黄蜂体上有醒目的黄黑条纹,若受攻击,黄蜂便以刺反击,捕食者吃过苦头,就学会躲避它们。具警戒色的动物逗居。于是其他动物中也可能出现具有类似色纹的突变种,因类似原因而受到保护,这些突变种可繁衍成新种。
次生防御行为有5种形式,包括
①退避,是最常见的次生防御行为。发现危险后穴兔即避入穴中,管栖多毛纲环虫躲入管内,龟将头肢缩入壳中。蜗牛、猬、犰狳也采取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影响其他活动的进行如取食,同时也不知捕食者是否离去。
②逃遁,包括跑、跳、游、飞。逃遁路线或为直线或曲折。羚羊在被捕食者追逐时经常改变逃跑路线以迷惑敌人。杨裳夜蛾前翅色似树皮,而后翅色鲜艳,平时藏于前翅之下,遇敌时突然露出,趁天敌困惑之际得以逃遁。逃遁中,夜蛾又会停在树枝上,将后翅隐藏于前翅下,在捕食者面前再度隐匿。
③恐吓,逃遁不快的或被捉住的动物采取恐吓的姿势或行动。臭鼬被追逼时会射出臭液。蟾蜍会膨胀肺部,使身体变大以吓敌。
④假死,许多捕食者仅攻击活动着的猎物,因此不动的猎物可能得以逃脱。会装死的动物有甲虫、螳螂、蜘蛛、负鼠等。这些动物先假死不动,过一会突然逃遁。
⑤分散攻击者注意力,包括各种将敌人诱离主要攻击目标的行为,有时甚至牺牲自身不致命的部分。如一种鸟于捕食者靠近其幼雏时便在地上扑翅而行,好像受伤的样子,将捕食者从巢处诱开,自身再相机逃遁。有些蝶翅上有眼点,捕食者攻击眼点不会危及蝴蝶的生存。壁虎被追逐时,尾部能自断脱落,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壁虎乘机逃遁以后能再生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