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合集下载

《诗学》悲剧六要素

《诗学》悲剧六要素

《诗学》悲剧六要素作者:王慧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9期摘要:悲剧论是《诗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情节、性格、言語、思想、戏景和唱段。

文章在此对《诗学》悲剧六要素展开论述,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作出探索与解释。

关键词:《诗学》悲剧六要素《诗学》是文艺学、美学的经典之作,是亚里士多德站在哲学高度上对古希腊戏剧创作进行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在《诗学》的悲剧论部分,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各个组成要素,其中的很多合理见解,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思考价值。

一、悲剧六要素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

”[1](P64)1.摹仿的对象要素在悲剧六要素中,情节是最重要的。

首先,悲剧不是抽象的对人物的摹仿,而是对人的幸与不幸生活的摹仿,这些幸与不幸的生活都是通过行动来表现的。

其次,悲剧的目的不是表现人的品质,而是表现人的行动。

行动与品质是主从之分,品质在行动(即情节)中体现。

第三,悲剧要激发出观众的恐惧、怜悯之情,这完全要依靠情节的组织来实现,这是悲剧的关键。

因此悲剧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是悲剧的第一要义。

性格为第二要素,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

性格与思想是行动的两个动因,也决定着行动的性质,影响着行动的结果。

如果只通过一大段优美动听看似有思想性的言辞来描述性格,是寡淡和僵硬的,性格一定要在行动中得到鲜活的展现,尤其是在人物的取舍与选择中展现。

诗人对于性格的刻画要注意四点:首先,性格要好,这一点最重要。

悲剧是对高尚的人的摹仿,但这种好也并非绝对完美,十全十美的人陷入逆境并不能产生优秀的悲剧效果,所以要让人物介于完人与普通人之间;第二,性格要适宜。

“适宜”是指悲剧人物的性格要符合他的年龄、性别、身份、教养、气质等诸多因素,能够自然地统一于人物本身;第三,性格要相似。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简直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类情感的“死穴”。

你看,他提到悲剧的结构,基本上就像是给大家情感和心理的“开药方”。

你想啊,悲剧不就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难受、眼睛湿漉漉的戏吗?他告诉我们,悲剧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那种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人心情从高峰跌入低谷的体验。

就像你从楼顶滑下来,哇塞,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既痛苦又让你有点爽。

说白了,悲剧的魅力就在这儿,它通过让你走进角色的痛苦里,然后又引发你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的特别明确。

他说,悲剧要有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得有个“高贵的”角色。

这角色不能是那种普通的小人物,而是得有点地位,有点背景的。

说实话,要让大家对他产生共鸣,角色的痛苦得有点份量。

比如说,《哈姆雷特》里的哈姆雷特,他可是王子,失去父亲、母亲改嫁这种事让你难以忍受。

而这种痛苦和挫败感,正是悲剧的精髓。

再来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得有“反转”。

这反转,嗯,不能太老套,要让观众看得又惊又怕、气得不行但又舍不得走。

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正是让人看了忍不住心脏都跟着跳的原因。

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现代电影里面常见的情节吗?没错!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就被导演们玩得炉火纯青。

你看《肖申克的救赎》,别看电影开始时你觉得好像一切都平静得不行,最后反转起来让你彻底吃惊,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亚里士多德早就预测了这类情节的魅力。

所以说,悲剧并不一定是悲惨的,它也能带给观众一种“爽”的感觉,嗯,就是那种当你看到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戏剧性变化时,心里头就有那么一丝丝的愉悦感。

再来啊,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情感净化”这一点。

他说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净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净铅华”。

通过角色的悲剧命运,观众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释放。

你看那些悲剧结局,主人公死了或者悲惨结局,虽然让人觉得有点压抑,但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哎,这一切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曹禺和雷雨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悲剧构成的六大基本要素:情节,性格,言行,思想,形象和歌曲;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对雷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构成的六个成分里面:②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因为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运用“性格”这一成分,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能产生悲剧效果;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犹似悲剧的灵魂;“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性格”指显示人物的选择的话,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思想”是指证明某件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语言的表达占第四位,在其余成分中歌曲占第五位,因为他最为悦耳;“形象”固然能吸引人,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艺术关系最浅,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也能产生,况且“形象”的装扮多依靠服装面具制造者的艺术,而不大依靠诗人的艺术;探讨雷雨的“情节”和“性格”雷雨的情节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曹禺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全部安排在一个雷雨天进行;③“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为显然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所谓‘简单的行动’是指按照我们所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不通过‘突转’与‘发现’来达到结局的行动;所谓‘复杂的行动’,是指通过‘突转’和‘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而到达结局的行动”雷雨可以说是比较彻底的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安排的要求;鲁侍萍本来是来找自己的女儿并带女儿回去的,谁料到竟遇到了三十年前为了金钱和权势而抛弃自己的负心人周朴园,两人遂犯起了旧账,岂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朴园从外地回来就是为了解决矿上工人罢工的事,而带头闹事的就是自己不曾相识的亲生儿子;周萍和周冲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四凤,殊不知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关系;周萍还和自己名义上的继母发生过一段关系,这些不伦的关系令人惋惜,感慨;故事的最后,四凤怀了周萍的孩子;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鲁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鲁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蘩漪,鲁侍萍疯了;雷雨中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有特点,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所有的八个人物里面,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周蘩漪是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又深陷周朴园给她设定的圈子里面,无法走出那个险隘而又黑暗的角落;她和周朴园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甚至有的只是怨恨;她不甘心这样过下去,于是她和自己的继子发生了背离人伦的关系;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她的虚伪关怀,拒绝喝药;尽管她的性格当中有着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她本身与封建思想的联系根深蒂固,导致她无法与封建观念做出彻底的决裂;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她的人格开始变得扭曲,行为变的怪诞,最后爆发酿成悲剧;这也充分解释了,曹禺先生为什么称之为“雷雨式性格的女人”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家长形象;在家里他实行专断独行的手段,控制自己的儿子,控制自己的妻子,控制家里的一切,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与民主;极强的控制欲令人憎恶;同时他还是一个贪婪残酷的资本家,剥削矿上的工人,克扣他们的工资;此外,虚伪自私也是他性格中的明显特点;表面上他怀念他的旧情人,把家里的家具都按照旧情人的喜好来摆设,可是当旧情人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又开始恐惧甚至拿钱让旧情人不要把这一切的秘密说出去;总之不管是对待家人,工人还是情人,所有的一切他都只是为了自己;然后作品中的他又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个遭到命运捉弄的人,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骨肉分离死亡的下场;结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西方的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悲剧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对后世的悲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曹禺的悲剧雷雨的出现恰好验证了数千年之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中也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在当时已经代表着很高的成就,而于当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依然影响深刻;。

亚氏的悲剧理论和苔丝的悲剧人生

亚氏的悲剧理论和苔丝的悲剧人生
宽容 的 。 丝 的 “ 运 ” 苔 好 即将再 次演 变成 “ 运” 她 运 。 厄: 。 ( ) 一 勤劳善 良, 纯质朴 单 几次想对安吉尔坦 白,开不 了口的她用 写信的方
式传达 自己的坦诚心意 , 可命运之神偏偏来捣乱 ,
苔丝只受过少许教育 ,很早就开始在农场做
安吉尔并没有在婚前看到那封 自白书。 新婚之夜 , 工 ,生活 中除了放工后和其他姑娘 唱歌跳舞以外 着实是个简单快乐的姑娘 。 但 安吉 尔 首先 向苔丝 坦 白 自己曾和 其他 女 人 有过 不 就没有其它忧愁 了, 使家中的马匹死去 , 她格外 自责 , 正当关系的历史 , 祈求苔丝的原谅 , 良的苔 丝毫 由于她的过失 , 善 不 犹豫 地原 谅 了 眼前这 个 男人 。安吉 尔 的: 坦 希 望通 过 自己的双 手挣 钱 以购 置另 一 匹马 ,于 是 这份 她 白无形中给苔丝增添了 自白的信心 ,她天真地 以 才走 上 了认 亲戚这 条道 路 。后来在 牛奶 厂 , 的勤 为安吉尔会像她原谅他那样原谅她 。于是她把藏 劳善 良有 目共睹,也使安吉尔注意到她并爱上了 在心里许久的话倾倒出来 ,可惜换来的是安吉尔 她。“ 作为庄稼汉的贤内助 , 她是 门门够格 , 而且 , 的无法释怀而愤然离开。 幸福的婚姻即将终止 , 苔 性格也端庄稳重。”即使真相败露 , [ 3 】 安吉尔离开了 丝也没有多做挽 留, 她决定 回家乡 , 而安吉尔去了 她 , 她依然勤劳地用双手谋生。可就是苔丝的这种
二、 性 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人物性格 中的善 良, 跟人物
真实 , 与人物保持一致【 3 J 。情节刻画人物的 以至于再次的重逢让她欣喜若狂。 很快 , 她爱上了 相对应 , 而人 并 安吉尔。这里 , 如果作者设计成单相思 , 或许未来 活 动 , 物 的性 格体 现 于情节 中 , 导致行 动 的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时期,从那时起,它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中不断发展和改变。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现代的剧作家和批评家,悲剧理论已经成为戏剧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介绍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和演变。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悲剧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详细讨论了悲剧的本质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表现人类悲剧和命运的艺术形式。

他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如悲剧主角、悲剧的情节结构和观众的感受。

他认为悲剧主角必须是一个高贵的人物,他在自身的同时也在遭受不幸。

悲剧的情节必须具有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并最终导致主角的悲剧命运。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应该感受到恐惧和怜悯,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宣泄。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悲剧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宗教题材的戏剧在那个时期更加流行。

然而,文艺复兴后期的法国剧作家皮埃尔·科尚成为一位重要的悲剧理论家。

他关注于戏剧中的观众反应,强调戏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感情和道德思考。

到了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悲剧理论。

著名的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关塔斯通过他的剧作和批评创立了“情感戏剧”学派。

他认为真正的悲剧是通过观众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来产生深刻的共鸣。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悲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对悲剧理论产生了新的影响。

浪漫主义者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悲剧被看作是一种表现个体内心和人性的形式。

法国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著作《戏剧与诗剧》中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对人性的讽刺。

到了20世纪,悲剧理论被更多地与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相结合。

一些理论家开始关注悲剧与现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例如,德国剧作家伯特奥尔特·布莱希特以悲剧作品《加里家族》而闻名,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总的来说,西方悲剧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发展和改变。

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到现代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点,悲剧理论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解释。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件应如何安排是悲 剧艺术的第一件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件 事, 他还进一步明确提出 “情节乃悲剧的 基础, 又似悲剧的灵魂”。 一出悲剧的好 坏, 主要看它的情节安排是否成功。 亚里 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组织情节, 完美的布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他对悲剧的理解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悲剧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希腊诗的最高形式。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独到的,因为古希腊人对诗歌的欣赏大多以柏拉图的观点为主导。

2. 情节结构的重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结构是悲剧中最基本的要素。

他认为人物性格只有在见诸行动,即表现在情节结构里时才有意义。

此外,他强调情节结构需要单一而完整。

3.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主张艺术是真实的,它表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因此比历史更为真实。

他认为摹仿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无论是学习还是对美的欣赏,如节奏和和谐,都是人类的天性。

4. 内在逻辑与普遍性: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作品,特别是悲剧,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

这意味着在悲剧中展现的人物行为和对话都应该是必然和合理的,具有普遍性。

5. 有机整体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都应该和谐地工作,共同为整体的效果服务。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为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深入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为后世的戏剧批评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元素,包括情节结构、角色塑造、悲剧冲突以及悲剧效果等方面,以期揭示该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悲剧内涵。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国王李尔因听信谗言,将忠诚正直的大女儿赶出家门,最终在悲惨的境遇中醒悟,但为时已晚。

这部作品中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王个人的命运转折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上。

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首先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结合《李尔王》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塑造,逐一分析其中的悲剧性元素。

希望通过这样的解析,能够更好地揭示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的悲剧艺术,同时也为悲剧理论的应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二、情节与悲剧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情节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而言,情节的设置与展开无疑充分展现了悲剧性的内核。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即事件的发展应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李尔王》中,整个剧情紧密围绕着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对亲情与权力的抉择等核心主题进行展开,构成了一个高度整一的情节结构。

从情节的结构上看,《李尔王》遵循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和“发现”两个关键要素。

突转指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变,而发现则是指主人公对于真相的突然领悟。

在李尔王的故事中,突转表现为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以及他因此遭受的悲惨命运。

发现则体现在李尔王在遭受流放和失去一切后,终于看清了真相,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疯狂,无法挽回自己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益无害,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益无害,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在他的著作《戏剧理论》中,他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绘和深入的揭示,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并通过对这些缺陷的反思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使人们体验和理解痛苦和悲伤,进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他认为悲剧还能起到情绪宣泄和舒缓压力的作用。

比如,当我们看到悲剧中人物所经历的悲痛和不幸时,我们能通过与他们的共感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人类的教育工具,悲剧是教育人类的最佳方式,因为悲剧能使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真理,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揭示人性弱点和缺陷,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真理,并起到心理净化和教育的作用。

新古典主义的三整一律

新古典主义的三整一律

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诗学》的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这个定义指出了悲剧的四个特征,前三个特征分别涉及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

然而,这三个特征并不是悲剧独具的特征。

因为史诗也摹仿严肃的行动,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也是其他艺术摹仿的对象。

”关于“怜悯”和“恐惧”这两个概念,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都有专门的论述。

虽然上面这个定义没有涉及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这些问题,但亚里士多德在展开悲剧概念时却有这些内容。

对于悲剧,亚里士多德提出情节的安排,即转折和突变应该如何安排。

他认为悲剧的布局好坏应该以悲剧所引起的效果来评价,只有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的悲剧才是最佳悲剧。

也就是说,他将对作品的批判建立在作品在读者中所产生的情感效果上,由读者来判断作品的好坏,而不是道德家。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人物的悲惨结局是必然的。

悲剧人物代表着特定的伦理力量的片面性,他的伦理行为同时也就是破坏其他伦理力的合法权利的片面行动,所以他就必然要受到报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不幸乃是咎由自取,不能归罪于人。

从而黑格尔提山了这样的观点:一切苦难和不幸原来都是由主人公本身的罪过演变出来的拮果。

但是,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且他的最重要的结论也不在于此。

与其说黑格尔把悲剧的结局看作对主人公的罪过的惩罚,倒不如说他把它看作“永恒正义”的胜利。

黑格尔的中心思想就在于他认为矛盾冲突通过悲剧人物的毁灭最后得到了“和解”。

在他看来,悲剧的意义主要在于证明片面性的论理要求并不是其理,只有克服这种片面性才能达到真正的论理理念。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唤起人俩的悲悯与畏惧之情,使这类情感得到“净化”。

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格言作了新的解释,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单纯的畏惧和悲剧的同情之上还有和解的咸觉,这种威觉是悲剧通过永恒正义的景象而提供的,永恒正义有绝对的权力来处理各种片面的目的和情欲的相对的权利,因为它不能容忍按自己的概念来说本来是和谐的伦理力量,在其中的现实生活中胜利地不断发生矛盾冲突并把这种情况保持下去。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诗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 作者:
———————————————————————————————— 日期: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和先哲们迥然不同,他采取现实主义范畴,并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从戏剧的历史来源来看,德国最早发明“戏剧学”这个词汇,而中国的戏剧学研究始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戏剧的本质在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关系,戏剧从诗中的分离以及戏剧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集体性,
从《诗学》全书而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主要集中在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对于《诗学》的结构一般采用六分说,即《诗学》现存26章,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另外也有五分说和三分说,三分说相对于六分说以及五分说而言更显得简洁清晰,第一部分 (第1-5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由于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也就形成艺术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第6-22章)分析了悲剧的定义及其特点 第三部(第23-26章)分析了悲剧与史诗的异同。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本次论文参照了罗念森的诗学文本,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第6章1449b),他理解的悲剧有多重意义:(1)悲剧是严肃剧,摹仿严肃的行动、高尚人的行动。这点有别于喜剧,相似于史诗。(2)悲剧通过剧中人物动作摹仿对象,具有完整、统一、有确定量度的情节结构。这点不同于情节多元、篇幅很长的史诗。(3)悲剧使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形式,包括有韵律、节奏的对话和歌曲,伴随人物动作,以综合的表现手段,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这就使悲剧进而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4)悲剧不是颂诗,不是平直赞颂高尚人物和善的行为,它表现好人经历坎坷命运、痛苦磨难,这类突发事变引发怜悯和恐惧,令人体味悲壮与崇高。(5)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情感,陶冶人的品性。亚里士多德重视悲剧所寓的“思想”,他指出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又是论证、表达真理的能力,深层次显示人物性格,可表达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并达到引发情感的效果。(第六章1450a)古希腊的悲剧时代,是信仰的时代,柏拉图的话构成了一种文化霸权,于是乎为悲剧的存在辩护这一历史任务就落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肩上,“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也是亚里士多德能够摆脱先哲的论断,为悲剧做正确评价的重要动力。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对最早对悲剧进行关注的作家,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

1、悲剧的含义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喜剧高于史诗和讽刺诗,而悲剧又高于喜剧。

2、情节中心说(1)悲剧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歌曲。

摹仿的媒介是言词和歌曲,摹仿的方式是形象,摹仿的对象是情节、性格和思想。

其中情节和性格两个因素最为重要,情节又更胜于性格,原因如下: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在他看来,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

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刻画性格,而是为了表现行动才附带表现性格。

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

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与忍惧之情,要达到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

第三,情节包括三大成分即突转,发现,苦难。

这三个部分是决定悲剧情节简单或复杂的基本条件,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发现是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省悟或顿悟;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为,如死亡、受伤等。

其中在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突转和发现。

·在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忽视了人物性格对观众的影响。

(2)人物性格在人物性格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特点一般是善良,合适,相似,一致。

3、情节整一性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情节整一性原则是其对于悲剧的布局即悲剧形式上的要求(1)情节完整: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引起他事发生)、有身(承前启后)、有尾(上承某事)。

剧情安排必须体现事件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随便起讼,应并然有序。

(2)情节有适当长度: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情节也应有适当的长度——以能被不费事地记住为宜。

(完整word版)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完整word版)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

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

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

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

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

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

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

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

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文章标题:《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与喜剧:深度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更是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具有高度悲剧性和宿命感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类痛苦和命运的描绘来引发观众的悲悯和思考。

而喜剧则是以嘲讽和幽默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荒诞和荒唐,旨在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这两种文学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内在意义,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首先从悲剧入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角要有一定的高尚品质,但又不至于完美无缺,他们的命运纠缠于悲剧性事件中,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发生。

悲剧要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救赎。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悲剧与悲剧性的关系,认为悲剧性是悲剧的核心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中,还反映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启示上。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揭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普世意义的文学形式。

而当谈到喜剧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喜剧的嘲讽和幽默特点。

他认为喜剧应该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喜剧的结构要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赞叹,使他们在欢乐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喜剧与喜剧性的关系,认为喜剧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它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处理中,也反映在观众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上。

喜剧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是一种具有轻松愉悦和思想启发的文学形式。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还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情感滋养。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摘要:古希腊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

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并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创作悲剧功效0引言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成就了一个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不仅出现了一批流传后世的文学艺术经典之作,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除开他的哲学思想,其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勇开先河,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的一系列与文艺理论有关的真知灼见,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创作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而又严谨深刻的分析探讨。

1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创作的一些论述分析情节结构是构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悲剧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即指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紧凑的一组行动,这种内在统一性对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他认为“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即要能引发人们心底潜存的共同的悲剧情结。

悲剧情节应当是“有普遍性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他认为:“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比生活更高的艺术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悲剧摹仿的事件须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不长不短,以便于观众把握,易于记忆为限度。

他指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表现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

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

再者,不应表现极恶之人由顺境转入逆境。

”他还强调了悲剧结构的自然和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认为悲剧中经常使用的布局手法———“突转”和“发现”应当从情节本身产生,而不是由剧作者刻意安排的偶然奇遇。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历史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詹姆斯·霍洛维茨和托马斯·曼,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思想家”。

他渊源于古希腊年代,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专注以及宗教和文化考古学的理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代。

正是由于坚持这些原则,他才创造出了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悲剧”的剧作——亚里士多德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以其剧作《悲剧》为例论证的,强调的是悲剧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这部剧作的结构比较特殊,它以“屋大维”这个概念作为线索,讲述了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并用一种新颖的思路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的内涵。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希腊文学圈中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浓缩出来的古希腊文化精髓。

1.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历史影响力超越了詹姆斯·霍洛维茨和托马斯·曼,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思想家”。

他渊源于古希腊年代,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专注以及宗教和文化考古学的理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代。

2.《悲剧》介绍他创作的名作《悲剧》是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悲剧”,结构比较特殊,以“屋大维”这个概念作为线索,讲述了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并用一种新颖的思路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的内涵,一经出版就在希腊文学圈中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浓缩出来的古希腊文化精髓。

3.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以其剧作《悲剧》为例论证的,强调的是悲剧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悲剧可以用来蕴含深刻的深刻思想,可以用来引发人们对这种深刻思想的共鸣,有助于培养出善良、正确的行为准则,为人类的和平和繁荣做出贡献,也可以用来教育人们有关正义和道德的正确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希 腊《 国被 家缚 剧的 院普 演罗 出米
修 斯 》
2020/8/10
3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属于道德品质居中的人
《俄狄浦斯王》
2020/8/10
• 品性比一般人好:善
良、虔诚、正直、勇 于承担责任。
• 品性不及好人:年轻
气盛、暴躁易怒、高 傲自负、看事不明。
4
2、出身名门的英雄人物——决定了悲剧庄 严肃穆的整体风格
a 揭示悲剧人物特性对戏剧样式的决定作用,将人们对悲剧认识推 向深入。 b 人物过失论从人自身寻找悲剧原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c 悲剧人物性格理论揭示了塑造真实可信悲剧人物的内在规律。
2、理论局限
a主人公出身决定了普通人不能作悲剧主人公 b性格符合人物的性别和身份有类型化的嫌疑 c人物过失论仅仅揭示了造成悲剧的个人原因
2020/8/10
9
2 、

性狄
格浦要斯好Fra bibliotek、 安








很 善
和 斯 芬



2020/8/10
10
3、符 合 人 物 的 性 别 和 身 份 俄底修斯不可信
2020/8/10
11
4伊 、菲 性革 格涅 前亚 后出 要尔 一反 致尔



2020/8/10
12
三、简要评价
1、理论意义和价值
2020/8/10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悲剧主人公普罗米修斯 是一位天神,反抗宙斯 的行为具有反专制、反 压迫、反强权的严肃崇 高的意义。
5
3、自身有错误和过失——推动情节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

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

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

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

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

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

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

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

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悲剧构成的六大基本要素:情节,性格,言行,思想,形象和歌曲。

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对《雷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构成的六个成分里面:
②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

“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

因为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运用“性格”这一成分,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能产生悲剧效果。

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犹似悲剧的灵魂。

“思想”占第三位。

“思想”是使人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

“性格”指显示人物的选择的话,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

“思想”是指证明某件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

语言的表达占第四位,在其余成分中歌曲占第五位,因为他最为悦耳。

“形象”固然能吸引人,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艺术关系最浅,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也能产生,况且“形象”的装扮多依靠服装面具制造者的艺术,而不大依靠诗人的艺术。

探讨《雷雨》的“情节”和“性格”
《雷雨》的情节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

曹禺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全部安排在一个雷雨天进行。

③“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为显然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所谓‘简单的行动’是指按照我们所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不通过‘突转’与‘发现’来达到结局的行动;所谓‘复杂的行动’,是指通过‘突转’和‘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而到达结局的行动”《雷雨》可以说是比较彻底的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安排的要求。

鲁侍萍本来是来找自己的女儿并带女儿回去的,谁料到竟遇到了三十年前为了金钱和权势而抛弃自己的负心人周朴园,两人遂犯起了旧账,岂料一石激起千层浪。

周朴园从外地回来就是为了解决矿上工人罢工的事,而带头闹事的就是自己不曾相识的亲生儿子。

周萍和周冲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四凤,殊不知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周萍还和自己名义上的继母发生过一段关系,这些不伦的关系令人惋惜,感慨。

故事的最后,四凤怀了周萍的孩子。

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鲁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鲁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

周萍开枪自杀了,蘩漪,鲁侍萍疯了。

《雷雨》中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有特点,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这所有的八个人物里面,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蘩漪是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又深陷周朴园给她设定的圈子里面,无法走出那个险隘而又黑暗的角落。

她和周朴园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甚至有的只是
怨恨。

她不甘心这样过下去,于是她和自己的继子发生了背离人伦的关系。

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她的虚伪关怀,拒绝喝药。

尽管她的性格当中有着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她本身与封建思想的联系根深蒂固,导致她无法与封建观念做出彻底的决裂。

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她的人格开始变得扭曲,行为变的怪诞,最后爆发酿成悲剧。

这也充分解释了,曹禺先生为什么称之为“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家长形象。

在家里他实行专断独行的手段,控制自己的儿子,控制自己的妻子,控制家里的一切,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与民主。

极强的控制欲令人憎恶。

同时他还是一个贪婪残酷的资本家,剥削矿上的工人,克扣他们的工资。

此外,虚伪自私也是他性格中的明显特点。

表面上他怀念他的旧情人,把家里的家具都按照旧情人的喜好来摆设,可是当旧情人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又开始恐惧甚至拿钱让旧情人不要把这一切的秘密说出去。

总之不管是对待家人,工人还是情人,所有的一切他都只是为了自己。

然后作品中的他又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个遭到命运捉弄的人,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骨肉分离死亡的下场。

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西方的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悲剧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对后世的悲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曹禺的悲剧《雷雨》的出现恰好验证了数千年之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中也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在当时已经代表着很高的成就,而于当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依然影响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