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吸收法烟气脱碳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烟气氨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烟气氨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 ^= z= ^= ^= ^^= ^^^= = = = = ^= = ^= = = ^^= = = ^= ^=
烟气氨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高峰,齐慧敏,方向晨
( 中国石 油 化 _丨: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J:研 究 院 . 大 连 丨 1 6 0 4 5 )

要 :介绍 了 湿 式 氨 法 脱 硫 技 术 和 氨 法 脱 碳 技 术对湿式氨法脱硫技术中存在的氨逃逸、气溶胶以及铵
2021-03-25 高 峰 (1988 - ) ,男,i l 宁省抚顺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石 油 化 工 技 术 研 发 E-mail: gaofeng.fshy@ ,
1242
当 代化工
2021年 5 月
烟气湿式氨法脱硫技术的核心是烟气中SO:的 烟气拖尾现象。湿式氨法脱硫T.艺中气溶胶的形成
通 过 调 整 液 气 比 、改变烟气温度以及调节循环
就是氨-亚硫酸铵法。在吸收塔底中通入氧化空气, 液 p H 值等方式可以达到减少气溶胶的目的。具体
将 (NH4)2S 0 3氧化为(NH4)2S 〇4,此时(NH4)2S 〇4作为畐IJ 手段包括:通过冷却换热或喷水雾化增湿降低脱硫
产 品 ,就是氨-硫酸铵法。
盐 结 晶 问 题 进 行 了 阐 述 ;对 氨 法 脱 碳 技 术 中 存 在 的 氨 逃 逸 以 及 富 液 再 生 问 题 进 行 了 分 析 ,针 对 这 两 种 气 体 污 染
物 处 理 技 术 所 面 临 的 问 题 提 出 了 解 决 办 法 氨 水 作 为 吸 收 剂 可 以 同 时 吸 收 CO:和 s a . 氨法同时脱硫脱碳技术
湿 式 氨 法 工 艺 过 程 大 体 上 可 以 分 为 S0 2 的吸 收 、副产品处理两个部分。根据所需副产品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氨-硫酸铵法、氨-亚硫酸铵法等|21。

烟气co2捕集分离方法

烟气co2捕集分离方法

烟气co2捕集分离方法
烟气CO2捕集分离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将燃煤、燃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CO2)从排放气体中分离出来,防止其进入大气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

目前,烟气CO2捕集分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吸收剂法:
该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氨、胺等化学溶液对CO2气体进行吸收处理,从而将CO2分离出来。

其具体操作流程为:先将烟气通过吸收剂溶液中,溶液中的吸收剂质吸收烟气中的CO2,然后将吸收剂中的CO2再进行脱附,得到纯CO2,同时将吸收剂回收再次利用。

二、膜分离法:
该方法主要是指利用CO2选通性更高的聚合物膜进行分离处理,从而将CO2分离出来。

其具体操作流程为:将烟气通过具有选择性透过CO2的膜材料,使CO2通过膜材料渗透出来,从而实现分离。

三、物理吸附法:
该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制备具有大表面积的吸附剂,将烟气中的CO2吸附于其表面上,从而实现分离。

其具体操作流程为:将烟气通过具有大表面积的吸附剂床层,在吸附剂表面上的CO2会被吸附,而其他气体则通过床层,从而完成分离。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燃料、烟气成分和排放规模,需要选择不同的分离技术,将烟气CO2从源头上控制并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

同时,CO2的分离还需要借助其他工艺手段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和储存处理,确保分离后的CO2安全稳定地存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二氧化碳脱除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二氧化碳脱除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二氧化碳脱除方法的分析与讨论摘要: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CO2减排问题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

本文阐述了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碳脱除的多种方法。

研究了各种CO2的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中的膜吸收法、吸附剂等,物化吸附法,还有化学吸收剂中的氨水、有机氨等吸收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

关键词: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脱除1 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由CO2为主导因子的温室效应引发的[1-4]。

CO2的排放速度正随着人类利用能源速度的增长而迅速地增长,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人类活动产生的CO2将从1997年的271亿t/a增长到2010年的950亿t/a,而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也将从现有的360×10-6增长到2005年的720×10-6 [5]。

温室效应的严重性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机构表示出对CO2排放问题的关切。

我国在CO2排放方面正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巨大压力,预计2030年前后CO2排放问题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约束之一[6]。

2 物理法`物理溶剂吸收法[7]物理溶剂吸收法利用吸收剂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其它气体组份不同而进行分离。

常用的溶剂有水、甲醇、碳酸丙烯酯等。

(1)水洗法应用最早,具有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溶剂水廉价易得等优点,但其设备庞大、电耗高、产品纯度低并造成污染等特点,一般不采用。

(2)低温甲醇法应用较早,具有流程简单、运行可靠外,能耗比水洗法低,产品纯度较高,但是为获得吸收操作所需低温需设置制冷系统,设备材料需用低温钢材,因此装置投资较高。

(3)碳酸丙烯酯法(简称PC法)是近年来中小型氨厂常用脱碳和回收二氧化碳的方法。

它具有溶液无毒、浓溶液对碳钢腐蚀性小,能耗比甲醇法低等优点,缺点是PC溶剂循环量大,造成溶剂损耗大,操作费用较高。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利用各种气体在薄膜材料中的渗透率不同来实现分离,用于二氧化碳分离的膜分离器有中空纤维管束和螺旋卷板式两种[7]。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温室气体CO2减排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吸附法、膜分离法、液膜法、胺化合物吸收法、离子液循环吸收法等是CO2气体回收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研究现状介绍,深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吸收剂性能、开发高效低耗的CO2选择性吸收剂、改进CO2吸收工艺将成为今后CO2捕集回收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二氧化碳烟气脱碳回收由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约占温室气体的2/3。

据2004年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预测,到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中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燃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1]。

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化石燃料利用量的持续上升将导致CO2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如不加以控制,CO2的过量排放将会造成环境的继续恶化。

1997年124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2008~2012年全球CO2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CO2排放量平均降低5.2%。

我国作为《京都协定书》签约国之一面临巨大的CO2减排压力。

我国2006年排放CO2气体6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钢铁工业是我国CO2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CO2排放量占全国9.2%[2]。

要满足CO2减排要求,除了大力推广新能源和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加速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步伐,还需对废气中CO2配匹相应的脱碳装备。

本文主要对吸附法、膜分离法、液膜法、胺类化合物吸收法、离子液循环吸收法等烟气中CO2气体回收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最终展望了烟气脱碳技术的发展方向。

1 二氧化碳回收技术1.1 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固态吸附剂对原料混合气中的CO2的选择性可逆吸附作用来分离回收CO2。

吸附剂在高温(或高压) 时吸附CO2,降温(或降压)后解析CO2,通过周期性的温度(或压力)变化, 从而使CO2分离出来。

电厂烟气CO2捕集技术及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电厂烟气CO2捕集技术及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成本 增长 了 5 。膜 吸收 法 和 化 学 吸 收 法 对 电厂 9
(S P A)法 。P A法是 基 于 固态 吸 附 剂对 原 料 气 中 S
C 有选 择性 吸附作 用 ,在高 压 时吸 附 ,低 压 解 吸 O。
的方 法 。烟 道 气 含 C 量 较 低 ,需 要 大 量 的 能 量 O。 去压缩 8 无 用 组 分 来 满 足 吸 附 压 力 ,而 且 需 预 0 处理烟 气 中的 H。 和 颗 粒物 ,以免 吸附 剂 表 面力 o
2 电厂 烟 气 C 分 离 回收技 术 比较 O
表 1给 出了亚临 界煤分 电站 锅炉 采用化 学 吸收 法 、膜 吸收 法 、膜 分 离法和 变压 吸附 法的经 济性 比 较 数据 。对 于变温 ( 压 )吸 附 法 和低 温蒸 馏 法 , 变 由于过 高 的烟气压 缩 和脱 水脱 硫 费用 ,而没有 考虑 的价值 。膜分 离法 对 电厂效率 的影 响最小 ,但 是脱 除 C 本 最 高 ,发 电成 本 也 最 高 ,使 电 力 生 产 O成
( )低 温蒸馏 法 。低温蒸 馏 法是通 过低 温冷 凝 4
分离 C O 的物 理 过 程 ,一 般 是 将 烟 气 经 过 多 次 压 缩 和冷 却 后 ,引 起 相 变 从 而 分 离 烟 气 中 的 C O 。 低 温蒸 馏 法 主 要 用 于 从 油 田伴 生 气 中 分 离 提 纯
减弱。
发 电效率 影 响 比膜分 离法 稍大 ,但两 法使 电力 生产 成本 增长 5 左 右 。化 学 吸收 法脱 除 的成 本 最 低 , 3
膜 吸收法 脱碳 成 本 为 每 吨 4 5¥,两 者 均 低 于 膜 分 离法 ,从 长远来 看化 学吸 收法更 有潜 力 。
表 1 各 种 分 离 法 经 济 性 比 较

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案(二)

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案(二)

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中,二氧化碳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减排与利用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与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工作原理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主要利用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手段,从工业排放的烟气中捕集二氧化碳。

其中,化学吸收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特定的吸收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其从烟气中分离出来。

纯化技术则是对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以满足后续利用的需求。

一般采用低温蒸馏、变压吸附等技术,对二氧化碳进行提纯。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工业用途、燃料替代、地质封存等。

在工业用途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尿素、碳酸钠等化工品;在燃料替代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合成甲醇、甲烷等燃料;在地质封存方面,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岩层,实现长期减排。

三、实施计划步骤1.调研与方案设计:对国内外二氧化碳捕集、纯化与利用技术进行深入调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研发与应用方案。

2.技术研发:组织科研团队,开展二氧化碳捕集、纯化与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

3.试验与示范: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试验,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建立示范工程。

4.推广与应用:将技术推广至相关企业,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应用。

5.监测与评估:对二氧化碳捕集、纯化与利用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四、适用范围该技术适用于钢铁、电力、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

对于这些行业来说,采用二氧化碳捕集、纯化与利用技术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五、创新要点1.高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发出高效、低能耗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提高捕集效率。

2.先进的二氧化碳纯化技术:采用先进的纯化技术,提高二氧化碳纯度,满足不同利用需求。

3.多途径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拓展二氧化碳的利用途径,提高其附加值。

中国CCUS-EOR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中国CCUS-EOR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第30卷第2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30,No.22023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Mar.2023—————————————收稿日期:2021-12-28。

作者简介:向勇(1983—),男,四川彭山人,副教授,博士,从事CCUS 、油气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cn 。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专项“X80钢焊接接头在多介质耦合的液态/近临界区CO 2体系中的腐蚀机理研究”(2222074),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专项“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发”(2021ZD003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项目“复杂环境下油气储运设施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ZX20200128)。

文章编号:1009-9603(2023)02-0001-17DOI :10.13673/37-1359/te.202112048中国CCUS-EOR 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向勇1,侯力1,2,杜猛1,2,贾宁洪2,吕伟峰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保障。

CO 2驱油(CCUS-EOR )是其中最主要的CO 2利用方式。

梳理了CCUS-EOR 整个流程,系统阐述了捕集技术、输送方式和驱油封存过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针对捕集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CO 2捕集技术的优缺点、成本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在大规模碳捕集成本和捕集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输送过程,着重分析了超临界管道输送面临的挑战如管道建设、管输工艺和管输设备等方面;针对CO 2驱油过程,着重分析了中国在CCUS-EOR 技术上的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及生产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CO 2封存过程,侧重对埋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列举了可能的CO 2泄漏监测方法。

膜分离法空气净化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膜分离法空气净化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膜分离法空气净化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形势愈加严峻。

据统计,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54个城市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GB 3095-2012)。

其中PM2.5、O3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引起广泛关注。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节能且无二次污染的新型处理技术势在必行。

本文重点论述主流的空气净化膜分离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法;空气净化;应用;进展引言:近年来,基于膜过滤原理发展起来的空气净化新技术因其具有节能环保、操作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备受青睐。

同时,针对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采用传统的颗粒物控制技术如除尘器、脱硫脱硝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能耗高、设备占地面积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

一、膜分离法空气净化空气原理(一)膜分离技术概述膜分离是一种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特殊薄膜材料作为选择性透过剂的物理分离过程。

其基本单元通常由半透膜和扩散层构成,通过外界施加一定的场强作用下,使得溶液中不同组分在半透膜两侧产生浓度差,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目前常用的膜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等。

其中,微滤和超滤属于低通量膜过滤技术,孔径大小一般在0.05~1μm之间;而纳滤和反渗透则属于高通量膜过滤技术,孔径范围更广,可达到纳米级别。

这些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无污染物排放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气体分离提纯等领域[1]。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以高效能为基础的物理化学现象。

其工作原理基于不同物质在薄膜中溶解度、扩散速度等性质上存在差异而实现的。

当混合气体通过装有特殊选择性透过膜的时候,由于各种组分在膜中具有不同的传递速率和方向,使得它们可以按照所需的顺序通过膜孔从进料侧到出料侧进行转移或者富集。

这个过程被称作“渗透”或“筛分”。

碳捕获和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碳捕获和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碳捕获和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碳捕获和利用技术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控制和减少排放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碳捕获和利用技术能够把二氧化碳(CO2)从排放源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再利用或存储。

这些技术正在被广泛研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贡献。

一、碳捕获技术碳捕获是指从高浓度CO2气流中分离出CO2的过程。

目前,碳捕获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吸附剂膜法、膜分离法和生物酶法。

其中,化学吸收法使用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或氨液等化合物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后再分离出来。

吸附剂膜法则是利用反应表面高、净化效率高和能够反复使用的吸附剂,将CO2吸附到载质表面,减少了碳捕获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

膜分离法是将CO2通过特殊的膜分离出来,它比其他碳捕获技术更适用于小规模应用。

生物酶法则是利用生物酶将二氧化碳与水分子反应产生用于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也是很有潜力的碳捕获技术。

各种碳捕获技术都有其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着成本高、能耗大和技术难度等问题。

二、碳利用技术碳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用于生产燃料、化学品、有机物和建筑材料等过程。

目前,碳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催化合成法、电化学法、生物转化法和光催化法等。

其中,化学催化合成法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乙烷、甲醇等有价值的化学品。

电化学法是利用电反应合成化学品,需要耗费大量电力,但是其反应过程可控性好、产物高纯度。

生物转化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将CO2转化为有机物,比如脂肪酸、酮类等。

光催化法则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光反应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系列化学品。

各种碳利用技术都有其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着输出产物的效率和选择性、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等问题。

三、碳捕获和利用技术的挑战和前景碳捕获和利用技术既面临着技术和成本挑战,也承载着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

一方面,不断进步的技术能够降低碳捕获和利用的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幸运部分产业的发展需要碳捕获和利用技术支撑,因此未来在这些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将会有更多的关注。

化学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化学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化学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研究进展吴彬;黄坤荣;刘子健【摘要】化学吸收法是目前电厂捕集烟气中二氧化碳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以醇胺、热钾碱溶液、氨水等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吸收原理及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未来二氧化碳捕集研究的方向,化学吸收法捕集C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吸收剂的探寻中,同时,离子液体、金属有机骨架、膜分离技术等其他捕集技术的发展大大推进了二氧化碳捕集的进展.%The method of chemical absorption is most widely used for the capt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flue gas at power plants.The chemical absorption method based on alkylol amine,hot potassium alkali solution and ammonia water as the absorbent was introduced.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absorption principle,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dioxide capture in the future was discussed.The chemical absorption method of CO2 w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bsorber.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apture technologies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carbon dioxide capture,such as ionic liquid,metal organic skelet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7(045)011【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化学吸收法;二氧化碳;捕集【作者】吴彬;黄坤荣;刘子健【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10.2我国CO2排放的50%来自燃煤电厂,这意味着电力行业二氧化碳的减排对抵制温室效应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全球碳捕集技术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全球碳捕集技术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全球碳捕集技术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碳排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全球各国纷纷加大了对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碳捕集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将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为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全球碳捕集技术研究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主流的碳捕集技术,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一、碳捕集技术研究现状1. 化学吸收技术化学吸收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碳捕集技术之一。

它主要通过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或氨基酸盐,再经过分离和脱除二氧化碳,最终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

目前最为成熟的化学吸收技术就是酸碱吸收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氨法和胺法。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高效地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基于能耗和成本的考量,它们在工业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半透膜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和捕集,其优势在于能耗低、效率高。

不同于化学吸收技术需要大量的溶剂,膜分离技术只需要利用薄膜进行分离,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目前,膜分离技术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膜材料的性能和寿命限制,其在大规模应用中仍然面临挑战。

3. 生物捕集技术生物捕集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固定的技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微生物则利用酶或其他生物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生物捕集技术具有无需能源投入、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由于生物活性和生长环境的限制,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率尚待进一步验证。

二、碳捕集技术的未来展望1. 技术的集成与优化未来碳捕集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将各种不同的捕集技术进行集成与优化。

可以将化学吸收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捕集效率,降低成本。

结合生物捕集技术的优势,将生物系统与化工过程相结合,形成生物化工系统,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CO2资源转化利用关键技术机理、现状及展望

CO2资源转化利用关键技术机理、现状及展望

CO2利用技术
地质利用
将CO2注入地下,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封存CO2。
工业利用
用于生产燃料或化学品等。
环境利用
用于改善土CO2资源转化利用现状
工业应用现状
固定床反应器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CO2转化为甲醇、乙醇等有机物 ,实现工业化生产。
01
流化床反应器
在较低温度和压力下,将CO2转化为 碳酸盐类无机物,如碳酸钙、碳酸钠 等,实现工业化生产。
美国和中国合作项目
中美双方在碳捕获和储存方面开展合作, 共同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的碳捕获和储存 技术。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CO2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将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化工、能源、环保等,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 。
未来,CO2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将成为企业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需求将不断 增长。
04
CO2资源转化利用挑战与解决 方案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技术不成熟
目前CO2转化利用技术尚不成熟,存在转化效率低、能耗高、产物选择性差等问题,亟需研发高效低耗的CO2 转化利用关键技术。
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将CO2从烟气中分离出 来。
吸收法
利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将CO2从烟 气中吸收。
膜分离法
利用膜的渗透作用,将CO2从烟气中分离出来。
CO2转化技术
热化学转化
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如甲醇、甲醛 等。
光催化转化
利用光能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
电化学转化
利用电能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
政策支持展望
01
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企 业开展CO2资源转化利用技术 的研究和应用。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第14卷第6期2023年12月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4,No.6Dec. 202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谢斌a , 卢大贵a , 吴彩斌*a ,b(江西理工大学,a.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b. 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之利器,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CCUS 全流程及其技术进行总结,重点介绍了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捕集和燃烧后捕集3种类型,其中燃烧后捕集在技术上最为成熟;CO 2运输方式主要有管道运输、罐车运输以及船舶运输,其中管道运输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阐述了国内外现阶段CCUS 示范项目发展现状,同时总结了制约目前CCUS 发展的经济、技术及政策等因素。

未来应重点突破的技术壁垒,研发新型高效、低耗碳捕集技术,加快发展多能互补耦合利用模式,以促进CCUS 项目落地发展,保障我国碳排放战略的实施和实现。

关键词:“双碳”目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技术壁垒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yXIE Bin a , LU Dagui a , WU Caibin *a,b(a.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 Jiangxi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and Metallaury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ntrol ,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anzhou 341000, Jiangxi , China )Abstract: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 as a key technology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 powerful tool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ual carbon ” and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worldwid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whole CCUS process and its technology and focused on three types of capture including pre-combustion capture, oxy-fuel combustion capture, and post-combustion capture. Among them, the last one is the most mature technology. CO 2 transport methods mainly include pipeline transport, tanker transport and ship transport, among which the first one is the focus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CUS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explained, and the economic, technical and policy factor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should be on breaking through technical barriers, developing new high-efficiency and low-energy carbon capture technologies,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coupling utilization model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CUS projects, thereby realiz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 strategy.Keywords: “dual carbon ” target ; CCUS ; demonstration project ; technical barriers收稿日期:2022-09-25;修回日期:2022-11-30通信作者:吴彩斌(1972—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碎磨理论与矿物加工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

膜吸收法烟气脱碳研究进展

膜吸收法烟气脱碳研究进展

表 2 常 用烟 气 脱 碳 溶 液 特 点
吸 收 剂种 类 伯 胺 ME A
1 2 吸 收 液 选 择 .
吸收液 的选择 主要考虑其 吸收能力 、 吸收速率 及

2 ・Βιβλιοθήκη 气 体 净 化 21 年第 ¨ 卷第 4 01 期
再 生能力 、 生能 耗等 因 素 ; 外 考虑 溶 液 的饱 和蒸 再 另 汽压 、 黏度 、 面张力等 物性参数 , 表 这些参 数是 影响 吸
的能耗 。 1 膜 材料 1 1 吸 收 膜 材 料 .
膜 接 触 器 中 采 用 的 膜 材 料 , 要 有 聚 乙 烯 主 (E 、 P ) 聚丙烯 ( P 、 四氟 乙烯 ( T E 、 P )聚 P F ) 聚偏 氟 乙 烯 ( VD 、 砜 ( S 、 橡 胶 ( D ) 聚 醚 砜 P F) 聚 P )硅 P MS 、 ( E ) , 中使用 最多 的是 聚丙 烯膜 材 料 , P S等 其 主要 因 其 价格便 宜 , 于工业 上大 规模应 用 。 便 目前 采用 的各 种膜 材 料 均 为疏 水性 膜 材 料 , 这 样 吸收 过程 中气 相 充 满 中空 纤 维膜 孔 , 亲水 性 的 比 膜材 料拥 有更 大 的接 触 面 积 。事实 上 , 于 疏 水 性 对 中空纤维 膜 而言 , 其膜 面积 即为气 液接触 面 积 , 受 不 膜 孔隙 率 的影 响 , 但是 疏水 性膜一 旦被 润湿 , 其传 质
关键词 : 吸收 膜 烟气 脱 碳 综 述
随 着环境 问题 的 日益 加 剧 , 室气 体 的排 放控 温
于不 同膜 材料 与吸 收液 的搭配方 面 的研究也 逐渐 展 开 。K asi 比较 了 P F、 T E P h i a等 r VD P F 、 P三 种膜 采

膜吸收法烟气脱碳研究进展

膜吸收法烟气脱碳研究进展
溶 剂 无 法 再 生
仲 胺 D A, I A E DP
叔 胺 MD A, A E TE 空间位阻胺 P , Z AMP 热 钾碱 K C 。 z O 强 碱 KOH, OH, i H 等 Na L( )
吸 收 速 率 快 , 容量 低 热
吸 收 容 量 高 , 容 量 低 , 蚀 性 低 , 生 能 耗低 热 腐 再 吸 收 容 量 高 , 收速 率 快 , 提 特 性 佳 吸 汽 吸 收容 量 高 吸 收 速 率 快 , 化 效 率 高 净
随 着环境 问题 的 日益 加 剧 , 温室 气 体 的排 放 控 制成 为关 注 的焦 点 。燃 煤 电厂 排 放 C 占全 球 排 O
其 价格 便宜 , 于工业 上 大规模应 用 。 便
目前 采用 的各 种 膜材 料 均 为疏 水 性 膜材 料 , 这
放量 的三 分之 一左 右 , 因此 控制 燃 煤 电厂 烟 道 尾 气
影 响 , 际工业 应 用 中 , 考 虑其 匹配 性 , 别 是 润 实 应 特
湿模 式 与膜稳 定性 的影 响 。如膜孔 内有 液体 润湿 时
气 相充满 膜孔 , 如烟 气脱 C 脱 S 等过 程 。 O、 O
e f c so mb a ema e il ,a s r i n l u d n h o p i g o m b a e a d a s r t n o h a b n d o i e c p u e fe t fme r n t r s b o pt i is a d t e c u l f me r n n b o p i n t e c r o ix d a t r a o q n o a e i t o u e y t ma ia l .Th fe to n l e c n a t r n l d n e h o o ia r c s ,p o e s p r m e e s a d ma s r n r d c d s s e t l c y e e f c fi fu n i g f c o s ic u i g t c n l ge lp o e s r c s a a t r n s

MDEA法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设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MDEA法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设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MDEA法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设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化学工程与工艺MDEA法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设计一、前言温室气体CO2减排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吸附法、膜分离法、液膜法、有机胺吸收法、离子液循环吸收法等是CO2气体回收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研究现状介绍,深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选择出合适的二氧化碳捕集工艺并用化工模拟软件ASPEN进行模拟。

ASPEN由美国ASPEN TECH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推向市场的大型通用流程模拟系统——Aspen Plus。

该软件具有完备的物性数据库,备有全面、广泛的化工单元操作模型,能方便地构成各种化工生产流程,提供一套功能强大的模型分析工具,它用严格和最新的计算方法,进行化工单元和全流程的模拟运算。

二、主体部分2.1二氧化碳的来源与危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发电、运输、工业、建筑业、动植物呼吸作用这六个方面。

其中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中的化石燃料燃烧,全世界以矿物燃料为动力的工厂和发电站以及机动车辆数不胜数,它们排放的废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二氧化碳为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其后方面。

最典型的就是温室效应,它致使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还会影响大气环流,使球的水循环发生变化继而改变全球的降水量分布。

温室效应使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二氧化碳的捕集工艺2.2.1 有机胺溶剂吸收法胺化合物吸收法主要有热钾碱法(苯菲尔法、砷碱法及空间位阻法等)和烷基醇胺法(MEA法、DEA法、MDEA法等),是国内应用最广的工艺之一,占70%。

其优点是:吸收效率高,工艺较简单;缺点为:再生能耗大;传质面积较小;会产生液泛、雾沫夹带、鼓泡现象发生,气液直接接触,对设备腐蚀性大;会产生环境污染物。

由于单一的胺吸收剂不能同时满足高吸收率和低再生能耗,故现在对有机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①使用复合胺:如在MDEA 中加入一些伯胺,能提高MDEA 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活化MDEA 法脱碳具有能耗低、气体净化度高、溶液稳定、挥发性低、对碳钢设备基本无腐蚀等优点,被众多的合成氨厂和甲醇厂所采用。

火电厂 MEA 吸收法捕集 CO2的模拟与分析

火电厂 MEA 吸收法捕集 CO2的模拟与分析

火电厂 MEA 吸收法捕集 CO2的模拟与分析车德勇;刘大任;张卓文;王艳鹏;刘辉【摘要】为揭示一乙醇胺( MEA)吸收法捕集CO2的机制,探寻重要参数对脱碳效率的影响情况,利用Aspen Plus建立MEA吸收烟气中CO2的系统模型。

通过与某电厂脱碳系统运行数据的比对,发现该模型与实测值的拟合度较好。

模型考察了吸收剂温度、烟气流量及贫液负荷等因素对脱碳效率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吸收剂温度越低、烟气量越小、贫液负荷越低,CO2的吸收率越高。

该模型对脱碳系统的变工况运行和提高脱碳效率,起到了指导和预测作用。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monoethanolamine ( MEA) capturing CO2 and to explore the im portant parameters ’ influence on decarburization efficiency , the Aspen Plus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MEA absorbing CO2 from the flue paring with the operating data of a plant decarburization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is model agrees well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 and it can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bsorbent temperature, flue gas flow and barren liquor load on the decarburization efficiency , and lower absorbent tem-perature , flue gas flow and barren liquor load can bring higher CO 2 absorption rate .This model plays a guide and predictive effect in increasing de-carbonization efficiency andde-carbonization system ’ s varying duty .【期刊名称】《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797-800)【关键词】CO2捕获;一乙醇胺;Aspen Plus【作者】车德勇;刘大任;张卓文;王艳鹏;刘辉【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02自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以来,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

MDEA-PG吸收剂联合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脱除烟气中CO2

MDEA-PG吸收剂联合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脱除烟气中CO2

MDEA-PG吸收剂联合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脱除烟气中CO2张卫风;马伟春;邱雪霏【摘要】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内研究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与甘氨酸钾(PG)所组成的混合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吸收性能,通过考察吸收剂浓度和配比对CO2脱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混合吸收液最佳浓度为25%,最佳配比为2 mol/L MDEA+0.5 mol/L PG.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不同液相流速、吸收温度和压力下的CO2吸收情况,结果表明,较高流速、温度和压力均有利于 CO2的吸收,流速为0.08 m/s 时的平均脱除率相较0.02 m/s 时提高了13.73%,温度从25 ℃上升到65 ℃时平均脱除率提高25.21%,0.45 MPa时的平均脱除率比0.15 MPa时提高67.31%,但过高的流速、温度和压力也同样会产生高能耗投入和设备腐蚀等问题,因此应该合理选择这3种操作参数的范围.%Th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2in flue gas were studied in the hollow fiber membrane contac-tor by the mixed absorbent composed of N-methyldiethanolamine(MDEA)and potassium glycinate (PG).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mixed absorbing solution was 25% and the optimum ratio was 2 mol/L MDEA +0.5 mol/L PG by studying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and ratio of absorbent on CO2 removal rate.On the basis above,the absorption of CO2under different liquid flow rate,absorptio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er flow velocity,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re all beneficial to the absorption of CO2,when the flow velocity was 0.08 m/s,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was increased by 13.73%compared with 0.02 m/s,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was increased by 25.21%from 25 ℃ to 65 ℃,and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at 0.45 MPa was 67.31% higher thanthat of 0.15 MPa.However,excessive flow velocity,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ill also cause high energy input and equipmentcorrosion.Therefore,the range of these three parameters should be rationally chosen.【期刊名称】《应用化工》【年(卷),期】2018(047)002【总页数】5页(P302-305,311)【关键词】二氧化碳;N-甲基二乙醇胺;甘氨酸钾;中空纤维膜;脱除率【作者】张卫风;马伟春;邱雪霏【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11;X701.5燃煤电厂所产生的烟气具有温度高、气量大、成分复杂及CO2压力和含量相对较低等特点[1-2],因此化学吸收法成为首选。

MDEA法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设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MDEA法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设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化学工程与工艺MDEA法脱除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工艺设计一、前言温室气体CO2减排是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吸附法、膜分离法、液膜法、有机胺吸收法、离子液循环吸收法等是CO2气体回收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研究现状介绍,深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选择出合适的二氧化碳捕集工艺并用化工模拟软件ASPEN进行模拟。

ASPEN由美国ASPEN TECH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推向市场的大型通用流程模拟系统——Aspen Plus。

该软件具有完备的物性数据库,备有全面、广泛的化工单元操作模型,能方便地构成各种化工生产流程,提供一套功能强大的模型分析工具,它用严格和最新的计算方法,进行化工单元和全流程的模拟运算。

二、主体部分2.1二氧化碳的来源与危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发电、运输、工业、建筑业、动植物呼吸作用这六个方面。

其中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中的化石燃料燃烧,全世界以矿物燃料为动力的工厂和发电站以及机动车辆数不胜数,它们排放的废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二氧化碳为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其后方面。

最典型的就是温室效应,它致使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还会影响大气环流,使球的水循环发生变化继而改变全球的降水量分布。

温室效应使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二氧化碳的捕集工艺2.2.1 有机胺溶剂吸收法胺化合物吸收法主要有热钾碱法(苯菲尔法、砷碱法及空间位阻法等)和烷基醇胺法(MEA法、DEA法、MDEA法等),是国内应用最广的工艺之一,占70%。

其优点是:吸收效率高,工艺较简单;缺点为:再生能耗大;传质面积较小;会产生液泛、雾沫夹带、鼓泡现象发生,气液直接接触,对设备腐蚀性大;会产生环境污染物。

由于单一的胺吸收剂不能同时满足高吸收率和低再生能耗,故现在对有机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①使用复合胺:如在MDEA 中加入一些伯胺,能提高MDEA 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活化MDEA 法脱碳具有能耗低、气体净化度高、溶液稳定、挥发性低、对碳钢设备基本无腐蚀等优点,被众多的合成氨厂和甲醇厂所采用。

CO2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

CO2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

CO2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摘要:随着全球温室效益的加剧,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阐述了多种CO2脱除技术,比较分析了物理溶剂吸收法、膜分离法、吸附法、低温分离法、O2/CO2循环燃烧法、胺法、氨法等技术的特点。

关键词:CO2脱除、物理溶剂吸收法、膜分离法、循环燃烧法、胺法、氨法世界上约75%的CO2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其中煤炭是一种高CO2排放燃料。

现有电厂CO2年排放量约106亿吨,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40.16% ,其中燃煤电厂76亿吨,占发电行业排放量的72%[1-3]。

因此,采用捕集、储存或利用电厂烟气中CO2的方法被认为是近期内减缓CO2排放较为可行的措施。

现有电厂烟气中CO2脱除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法、低温法等[4-6]。

本文对CO2脱除技术的应用、反应机理、研究进展等做了总结和分析。

1 物理溶剂吸收法物理吸收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温度变化的原理来进行分离,从而达到分离处理CO2的目的。

在整个吸收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因而消耗的能量比化学吸收法少,通常物理吸收法中吸收剂吸收CO2的能力随着压力增加和温度降低而增大,反之则减小。

物理吸收法中常用的吸收剂有丙烯酸酯、N-甲基-2-D吡咯烷酮、甲醇、二甲醚乙醇、聚乙二醇以及噻吩烷等高沸点溶剂。

目前,典型物理吸收法有环丁砜法、加压水洗法、N-甲基吡咯烷酮法、、低温甲醇法、碳酸丙烯酯法等。

物理吸收法由于CO2在溶剂中的溶解服从亨利定律,因此这种方法仅适用于CO2分压较高的条件下。

2 膜分离法目前CO2膜分离技术已经在天然气净化等工业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从整体上来说仍处于发展阶段。

高性能CO2分离膜制备技术的缺乏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现在科研人员都在致力于开发高性能CO2分离膜。

气体膜分离是由不同气体组分透过膜的速率不同而实现的,形成速率不同的主导原因导致选择透过机制有多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 容 量 高 ,腐 蚀 性 强 ,再 生 能 耗 高
强碱 KOH,NaOH,LiOH 等
吸 收 速 率 快 ,净 化 效 率 高
溶剂无法再生
氨基酸盐类
吸 收 能 力 大 ,吸 收 速 率 快
易 降 解 ,再 生 能 耗 高
1.3 膜 吸 收 的 耦 合 影 响 膜吸收耦合过程同时受膜材料和吸收液性能的
膜吸收脱 CO2 常用吸收液 有 无 机 盐 类 和 强 碱, 如 NaOH 吸收速 度 快,但 不 可 解 析;K2CO3 可 用 于 脱 碳 且 吸 收 能 力 大 ,可 通 过 加 热 再 生 ;传 统 的 醇 胺 溶 液如 MDEA,MEA,AMP,PZ 及其复配脱碳溶液等 是 研 究 的 重 点 ;另 外 ,有 学 者 研 究 了 新 型 高 效 的 脱 碳 剂如氨基 酸 盐 PG、多 胺 类 TETA 等 。 [3-12] 但 传 统 的物理溶剂一般适 用 于 低 温 吸 收 且 表 面 张 力 小,易 于润湿膜孔,一 般 不 适 用 于 膜 吸 收 过 程。 常 用 烟 气 脱 碳 溶 液 特 点 见 表 2。
影响,实际工业应 用 中,应 考 虑 其 匹 配 性,特 别 是 润 湿模式与膜稳定性的影响。如膜孔内有液体润湿时 会极大增加膜相的 传 质 阻 力,而 选 择 的 吸 收 剂 对 膜 相的化学侵 蚀 等 影 响 膜 表 面 结 构、膜 孔、膜 孔 长 度 等,从而影 响 膜 的 长 期 稳 定 性;在 实 际 膜 吸 收 过 程 中 ,应 综 合 考 虑 膜 材 料 与 吸 收 剂 的 相 互 影 响 。
李晋睿等
膜吸收法烟气脱碳研究进展
· 25 ·
膜两 侧 液 气 相 压 差 对 微 孔 的 润 湿 受 膜 材 料、孔 半 径 及 溶 液 表 面 张 力 等 的 影 响,根 据 Young-La- place方 程,临 界 穿 透 压 (突 破 压 )△p =2σcosθ/ rp,max,式中rp 为多孔膜孔半径,θ为液体与膜的接触 角,σ为液体表面张力,膜 相 的 最 小 穿 透 压 受 其 最 大 孔径rp,max的影响;但膜润湿实 际 是 一 个 受 多 种 因 素 影响的复杂过程,如 非 均 孔 膜 的 不 同 孔 径 在 同 一 个 膜组件内可以引起不同的穿透压。郑巨孟通过理论 计算发现[14],相 比 于 同 样 面 积 的 圆 形 孔,椭 圆 形 的 孔结构有利于保证 较 大 的 临 界 突 破 压 力 值,这 对 提 高膜接触器过程的稳定性是有益的。但在面积相同 时 ,与 圆 形 孔 相 比 ,椭 圆 形 的 孔 结 构 会 导 致 通 量 的 大 幅度降低。同时在 气 液 相 逆 流 接 触 吸 收 过 程 中,沿 膜轴向的 压 降 也 会 造 成 在 液 相 入 口 处 易 引 起 膜 润 湿 ;另 外 ,吸 收 溶 剂 的 离 子 种 类 、混 合 物 、杂 质 及 微 观 因素等都会影响膜润湿特性。因此需要选择一个表 面张力合适的溶剂,但 降 低 溶 剂 浓 度 并 非 一 个 正 确 途径,一般通过膜材料改 性 的 方 式。 从 上 述 Y-L 方 程 可 知 ,可 通 过 采 用 小 孔 径 的 膜 ,或 通 过 增 大 溶 剂 与 膜表面极性差的方式增大液相与膜的接触角。表3 为采用 PTFE(rp,max=1.75μm)膜 接 触 器 和 醇 胺 溶 液时的表 面 张 力 及 穿 透 压 。 [15] 尽 管 PTFE 膜 的 疏 水 性 能 极 佳 (接 触 角 大 于 100°),但 由 于 其 孔 径 较 一 般膜偏大,所以穿透压较 低;而 PP 膜 其 平 均 孔 半 径 一般在0.1μm 左右,因 此 具 有 极 高 的 穿 透 压,但 其 抗化学稳 定 性 比 PTFE 膜 差。 一 般 醇 胺 溶 液 吸 收 CO2 后其表 面 张 力 增 大,从 而 增 大 了 穿 透 压,这 有 利于膜吸收系统的稳定。
膜接 触 器 中 采 用 的 膜 材 料,主 要 有 聚 乙 烯 (PE)、聚丙烯(PP)、聚 四 氟 乙 烯(PTFE)、聚 偏 氟 乙 烯(PVDF)、聚 砜 (PS)、硅 橡 胶 (PDMS)、聚 醚 砜 (PES)等 ,其 中 使 用 最 多 的 是 聚 丙 烯 膜 材 料 ,主 要 因
其 价 格 便 宜 ,便 于 工 业 上 大 规 模 应 用 。 目前 采 用 的 各 种 膜 材 料 均 为 疏 水 性 膜 材 料,这
PTFE 1 000 1 913 1.0 0.7
H2O,NaOH
PTFE 1 000 1 700

0.40
MEA
PVDF 830 1 070 0.03 0.5
H2O,NaOH
PVDF 830 1 070 0.03

MEA,TEA
PVDF 607 907 0.04

Na2CO3
吸 收 能 力 低 ,有 一 定 腐 蚀 性
叔胺 MDEA,TEA
吸 收 容 量 高 ,热 容 量 低 ,腐 蚀 性 低 ,再 生 能 耗 低
吸收速率慢
空间位阻胺 PZ,AMP
吸 收 容 量 高 ,吸 收 速 率 快 ,汽 提 特 性 佳
热 容 量 高 ,再 生 能 耗 高
热 钾 碱 K2CO3
吸收容量高
根据 膜 材 料 及 吸 收 物 系 的 不 同,膜 吸 收 过 程 存 在3 种 浸 润 模 式:不 润 湿、部 分 润 湿、全 润 湿。 不 同
的润湿方式对 CO2 传质过程 有 不 同 的 影 响,一 般 气 液 吸 收 过 程 有 较 大 的 接 触 面 积 ,采 用 不 润 湿 模 式 ,即 气相充满膜孔,如烟气脱 CO2、脱 SO2 等过程。
收 稿 日 期 :2011-03-17。 作 者 简 介 :李 晋 睿 (1973-),男,陕 西 榆 林 人,硕 士 研 究 生 在 读,工 程 师 ,现 从 事 天 然 气 制 甲 醇 生 产 技 术 管 理 工 作 。
· 24 ·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11 年 第 32 卷 第 5 期
表明 PTFE 稳 定 性 能 最 好,PVDF 次 之,PP 最 差。 部 分 膜 材 料 的 物 性 参 数 见 表 1。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1年10月
专论与综述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 Engineering
Vol.32 No.5 Oct.,2011
膜收法烟气脱碳研究进展
李 晋 睿1,徐 银 祥2
(1.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江苏南京 210011)
Abstract: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membrane gas absorption for carbon dioxide separated from flue gas is discussed.The effects of membrane materials,absorption liquids and the coupling of membrane and absorption on the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The effec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process,process parameters and mass transfer models on the membrane absorption is also summarized.The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ap- plication of the membrane gas absorption technology in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 from flue gas is put forward.
Research progress on carbon dioxide removal from flue gas by membrane absorption
LI Jinrui1,XU Yinxiang2
(1.Yulin Natural Gas Chemical Co.,Ltd.,Yulin 719000,China; 2.Southeastern Branch,SINOPEC,Nanjing 210011,China)
Key words:Membrane gas absorption;Flue gas;Carbon dioxide removal
随着环境问题 的 日 益 加 剧,温 室 气 体 的 排 放 控 制成为关 注 的 焦 点。 燃 煤 电 厂 排 放 CO2 占 全 球 排 放量的三分之一左 右,因 此 控 制 燃 煤 电 厂 烟 道 尾 气 CO2 排放 是 削 减 温 室 效 应 的 关 键。 国 内 外 已 经 广 泛开 展 膜 吸 收 技 术 用 于 回 收 电 厂 烟 气 中 CO2 的 研 究。膜吸收 法 是 近 年 来 发 展 起 来 的 分 离 回 收 CO2 的工艺,该工艺结合 了 化 学 吸 收 法 的 选 择 性 和 膜 分 离法的紧凑 性,是 一 种 很 有 前 景 的 CO2 脱 除 工 艺。 采用膜吸收法可以克服常规气液接触设备的不足, 同时,可以使用那些 具 有 良 好 吸 收 再 生 性 能 但 容 易 降解的醇胺如 MEA、MDEA 等,大大降低捕集过程 的能耗。 1 膜 材 料 1.1 吸 收 膜 材 料
表 1 部 分 脱 碳 吸 收 膜 材 料 及 其 物 性 参 数
膜材料 内径/ 外径/ 孔径/ 孔隙率
μm μm
μm
溶液体系
PP 244 300

0.35 MEA,AM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