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2.4.2水循环和洋流(共58张PPT)
上升补偿流
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 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只 用了22天,为什么?
墨西哥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加那利寒流
北赤道暖流
顺行 加速 逆行 减速
“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部的南安普敦港出发到 纽约的前大半航程里,不可能遇到冰山的原因是 __航__行__于__北__大__西__洋__暖__流__中_____; 轮船快要接近美 洲大陆却不幸遇到冰山,其冰山是 __拉__布__拉__多__寒__流__(洋流)从__北__极__地区带来的。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1)海轮__顺___(顺或逆)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 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_海__雾__,对海上航行不利
例如,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________ 寒拉流 布和 拉北多上的________暖墨流西相哥遇湾,形成茫茫海 雾,影响海上航运 (3)此外,每年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_冰__山_南下, 也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活动探究:结合全球风带自绘洋流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60°N 30°N 0° 30°S
60°S
90°
60°N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30°N 0° 30°S
60°S
50°N
千岛寒流
9/6/2019
伦敦
海参崴
摩尔曼斯克——俄罗斯北方唯一的不冻港
摩尔曼斯克
43°N
符拉迪沃斯托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示意图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拟、分析 ,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比拟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 ,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开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 ,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 ,生机盎然。
那么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推进新课课件显示:水循环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 ,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 ,注意图文结合 ,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后 ,答复以下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 ,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观察水循环有哪些根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共26张PPT)
D
C
E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2.4水循环和洋流——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 2. 按性质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二、洋流分布规律
1. 中低纬度洋流——北顺南逆 2. 中高纬度的洋流——北逆南无 3. 北印度洋海区——冬逆夏顺
图1
暖流 A B
寒流 C D
拓展演练( B 能力提升)
3.下列地理现象中,不受洋流影响的是( ) A.近海污染的扩散 B.沙漠中的绿洲 C.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环境 D.西欧的海洋性气候 4.下图洋流环流若纬线为30度是 流 ,若纬线为60度是 半球的 南太平洋C为 流,D为 半球的 纬大洋环 纬洋流环流?若在 流,E为 流。
寒流 暖流 风向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北极
环流 西风漂流 北赤道 暖 流 赤道逆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3、40oS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环流
南极
印度洋海区
东北季风
冬 季
逆时针方向
北印度洋海区
夏 季
顺时针方向
西南季风
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冬逆夏顺)
记一记
60°
西 风
信 信
风 风
300 盛 行 西
600 极地东风 900
风 带 分 布 与 洋 流 模 式 图
600 300
00
300
风
600
900
现实中的洋流分布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分太平洋组、大西洋组、 南印度洋组和北印度洋组分别在空白世界版 图上画出洋流的分布。
1.2.4水循环和洋流 (37张ppt)
60 30 0 30 60
鸭子舰队的奇幻漂流-太平洋
小组活动:参考北半球的洋流模式图,合作 完成南半球的环流路线,2min后演示
洋流分布规律
参考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P62活动: 1:以副热带为中心(中低纬度) :
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
北海道渔场 秘鲁渔场
补偿流
水平补偿流
寒暖流 交汇处
上升补 偿流
海水扰动
深层海水 上涌
营养盐 浮游生
上泛
物繁殖
盛行风
饵料充足 形成渔场
上升补偿流
爱护海洋家园 学习之旅坚持不放弃
谢谢!
海洋污染
6日, 油轮与货船在长江口相撞,油轮爆燃, 14日,油轮沉没,15日,大火熄灭,开始清
A.东北信风 C.西南季风
) B.东北季风 D.东南信风
索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
许多奇特的动植物,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
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 高的现象
拉尼娜: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变冷的 现象
大西洋
密度流
地中海
盐度小 密度小
直布罗陀海峡 海底山脉 ①降水稀少
②蒸发旺盛
盐度大 密度大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牛刀小试
某海域海水表面的等温线分布图
26℃ 24℃ 22℃
(1) 此图表示( 南 )半球图 (2) 按性质分类, 此洋流是( 暖 )流
《水循环和洋流》
一度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 经过苦苦“挣扎” 才 开始慢慢漂向阿拉斯加海岸。
• 1995年早些时候,经过3年的海上漂流,玩具们途 经阿拉斯加、日本、北美等地,一些鸭子玩具在夏 威夷海域被发现。
• 1995年至2000年,部分玩具脱离洋极环流,开 始 向北漂流,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冰冷 的水域。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它们是一群色彩鲜艳的 塑胶玩具,原本是小孩子在浴缸中洗澡时玩的, 但由于15年前的一起海上遇险事故,它们告别了 运载货船,开始海上漂流。迄今,它们已跨越了半 个地球,并将于今年夏天抵达英国海岸。15年的 海上风雨,它们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 “鸭子舰队”漂流历程一览 • 1992年1月10日,货船在太平洋东部海域遭遇暴
• 2000年,部分玩具进入北大西洋海域,开始向南漂 流。之后,一些玩具抵达美国东北部 海岸。
• 2003年7月至12月,玩具开始抵达美国、加拿大和 冰岛等地。科学家预测, “鸭子舰队”朝 着英国海 岸漂来,将于2007年夏天“入侵”英国海岸
二、洋流
1、洋流: 表、大、定、稳
2、洋流的形成
风海流
盛行风
补偿流 流体特性
900 G 600 D 300 G
00 D 300 G
600 D
900
G
3)洋流的分布规律: 北半球:
南半球:
600N
300N 00
300S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
4.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主要影响下列哪个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图中箭头①~④依次表示海水蒸发、水汽输 送、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第4题,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主 要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 答案:3.B 4.D
知识点二 洋流
情景导入先思考 二战时,德国潜艇需要从地中海进入到大西洋。盟军在 直布罗陀海峡封锁严密,为突破封锁,德潜艇关闭发动机, 顺着洋流“漂”过了海峡,进入了大西洋。 你知道德国的潜艇是如何“漂”过海峡的吗? 提示: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洋密度差别很大,深层海水 中形成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洋流,德国潜艇顺着洋流 “漂”过了海峡。
赤道暖流之间 35°N~45°N和30°S~60°S之间
副极地环流
60°附近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上空之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 环,是海陆间循环的 近十倍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 水循环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破坏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 植被 陡落
植树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 种草 缓慢
硬化城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 市路面 落
铺设渗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 水砖 流水位平缓
修建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 水库 稳
围湖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 造田 陡涨陡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1。
下面四幅图中,属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环流的是( )
A B C D
2.有关右图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半球暖流 B。
南半球寒流
C。
北半球暖流 D。
南半球寒流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3~5题.
3.若AB线是3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
西半球
4.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 ( )
A。
北半球 B.南半球 C。
印度洋 D.南太平洋5。
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以下选项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③④
题目涉及了洋流的南北半球分布规律、寒暖流性质的知识要点,通过做题结果的反馈,反映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洋流
一、概念及分类性质:寒流、暖流
二、规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
夏季:顺时针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15℃17℃19℃。
[生物学]《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生物圈四大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渗透、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3.类型: 按发生空间范围不同
〈1〉 海陆间循环 〈2〉 陆上内循环 〈3〉 海上内循环
h
2
最重要的水C循环
流速
河 流 流量
的
水 含沙量
文
特 征
结冰期
与地形落差成正比
补给来源和流域面积、气候
坡度陡、降水强、土质松和植被少则 含沙量大
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纬度越高, 结冰期越长。
汛期
汛期长短、季节决定于气候
h
14
h
15
h
16
流量(立方米/秒)
①
A②
B C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月)
大h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水体6
甲
乙
丙
h
7
流量(立方米)
雨水补给
700
600
500
400 春汛:积雪
300 融水补给 200
1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思考:这条河流有哪几种水源补给形式?
这类河流一般分布在我国 东北 。
h
8
水体的相互关系及河流的补给类型
h
9
西风漂流
30 0 30 60
90 全球风带模式图
90
h
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 22
❖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60°(2)
1、中低纬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
北___南_顺__; 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知识点一水循环1.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
3.能量来源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思考】 1.水循环只发生在海陆之间吗?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有没有水循环的存在呢?提示:不是。
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的水汽蒸发和降水分别构成了各自内部的水循环。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40,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2)水循环的各环节,哪些能量来自太阳能?(3)哪些环节把陆地和海洋联系了起来?提示:(1)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2)蒸发、水汽输送等。
(3)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4.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实现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思考】2.最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是哪一个水循环环节?提示:地表径流。
3.“天气干旱时,我们可以采取人工增雨的方式增加降水”,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人工增雨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天气条件下才能实现,并不是什么时期都可以。
4.暴雨过后,不少城市遭到水淹,主要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提示:一是城市建设改变了地表原有的河湖系统,影响了地表径流环节;二是城市建设中地面的硬化改变了下渗环节。
材料一一滴水的奇妙旅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小的我从广阔的海洋上诞生了,太阳辐射能是催生婆,她把我蒸发到空中。
我先到云妈妈的怀里撒了会儿娇,就拿着降落伞开始“闯世界”,我的奇妙旅程就要开始啦!我跳到了另一朵云上,随着夏季风来到陆地上空。
在“水汽输送”的过程中,我耍起了杂技——我一连翻了几十个跟头。
我看见满天都是灰尘小队,他们调皮地跳进了人们的眼睛里、嘴巴里……于是,我和同伴们奋不顾身地降落了!我跑到小河里,成了“地表径流”,我的一些伙伴则钻入地下成了“地下径流”。
我们看到了不少,听到了不少,也经历了不少,我们为了这小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唱着歌流向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我们顺利完成了奇妙的旅程。
下面是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材料中的这一滴水经历了哪种类型的水循环过程?(写出名称和图示字母)②描述图示三种水循环发生的空间、特点有何不同。
提示:①材料中的这一滴水经历的是海陆间水循环过程,如图A所示。
②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是最重要的循环。
它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又称大循环。
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携带水量最大。
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材料二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2)结合材料探究:①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②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提示:①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②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表所示: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海区(填字母)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形成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为水循环中的________,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______能和________能。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第(1)题,图示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为海陆间循环,大陆架地区由于海水较浅,光热较好,入海河流常带来大量无机盐,使饵料充足,渔业资源丰富。
第(2)题,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的地区会形成地下漏斗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还会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变坏。
第(3)题,据图可知,A为水汽输送,使得海洋与陆地间的热量和水分得以交换,促进了海陆间热量和水分的平衡。
第(4)题,促使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太阳能和地球的重力能。
答案:(1)海陆间循环 C(2)地面沉降(或地面建筑物倾斜、坍塌)、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3)水汽输送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和水量平衡(4)太阳重力知识点二洋流1.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意义(1)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
(2)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3)改变所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3.分布规律(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 所示。
①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②组成⎩⎪⎨⎪⎧赤道洋流: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共同作用形成西风漂流:位于西风带内赤道逆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大洋西岸为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 所示。
①中心:位于60°N 附近。
②组成:大洋西岸为寒流、大洋东岸为暖流。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42,思考下列问题。
(1)北太平洋中低纬海域大洋环流的流向是什么?主要有哪几支洋流组成?提示:顺时针流向。
主要有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
(2)图中受西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洋流,主要是哪几支?提示:北半球的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
(3)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有何季节变化特点?原因是什么?提示:北印度洋海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主要是因为冬季盛行东北风,而夏季盛行西南风,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洋流。
材料一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
另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下面为全球盛行风带与洋流模式的对应关系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A环流名称是什么?在北半球该环流呈什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性质有何不同?其形成与哪些盛行风的驱动相关?②说明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的B环流名称、流向、大洋两侧洋流性质。
③南纬40°~60°之间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材料二洋流是海洋热量的“输送带”,是沿岸环境的“调节器”,世界许多热带沙漠一直延伸到西部沿海(如下图所示),都与寒流有关。
同纬度的欧洲西海岸(B)和北美东海岸(A)植被景观差异较大,其中B处所示为森林,而A处为苔原。
(2)结合材料探究:①世界热带沙漠大多与大海为邻,这与流经大陆西海岸的洋流有何关系?②同纬度的欧洲西海岸和北美东海岸为何植被差异较大?③归纳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主要影响。
提示:(1)①A是副热带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大洋西侧为暖流,其形成与信风和西风驱动有关。
②B环流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③南纬40°~60°之间分布的是西风漂流,属于寒流。
(2)①由于世界各大洋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因此热带沙漠一直延伸到西部沿海。
②欧洲西海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高,降水多,而同纬度的北美东海岸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气温低,降水少,所以两地植被不同。
③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的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1.洋流的形成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
因此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和近地面风带的关系密切,绘图分析如下: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暖流,一般也就是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寒流,一般也就是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
[方法技巧]如何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寒暖流由于暖流可使流经海区水温升高,寒流可使流经海区水温降低,因此,暖流流经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流经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因此判断寒暖流可分两步进行:①判断南北半球。
因为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所以越往北水温越低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②判断寒暖流。
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水温比同纬度海区高,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例如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是南半球等温线图(越向北水温越高),流经AB附近的洋流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此海区比同纬度相邻海区水温高,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判断),流经CD附近的洋流是寒流(判断思路与AB处相同)。
③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如图中箭头代表的是洋流的流向,它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3.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2)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解析:本题考查洋流模式图的判读。
第(1)题,根据图中风带的风向判断,该洋流环流为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①处为暖流,②处为寒流,③处是西风吹拂形成的。
第(2)题,①处为北半球暖流且向北流,选项中A为南半球的寒流,B为南半球的暖流,C 为北半球的暖流,D为北半球的寒流。
故选C项。
答案:(1)D(2)C[学生用书P68] 知识点一水循环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e分别表示()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2.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④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图中a是水汽输送,b是地表径流,c是下渗,d是地下径流,e是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