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统审美文化融合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摘要:美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隶属于人类文化大系。在现今视觉文化时代,传统审美文化如何变化以应对,本文通过分析视觉文化的性质、影响度等,来阐释传统审美文化在视觉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提升。指出传统审美文化要与现代视觉文化有机融合,在与视觉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激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传统审美文化;视觉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76-01

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艺术形式本身并非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而是人民介入生活的一种方式,旨在消除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将人全面的融入其中。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人们不是在创造当代生活环境形的成,特别是电子视像媒介技术环境的形成,以往建立在现实经验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传统审美文化表现为物质形态,而视觉文化则是由信息技术构成的非物质形态。前者强调人和自然世界之间的身体体验关系,而后者则强调人对世界的对象直观,以人为主、以世界为对象,不同于以人与自然、身心统一与现实世界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当代视觉文化突出技术性和工具性,把承担传统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基础放弃,结果使审美活动从“成一种教化助人伦”演变成了一种满足人类欲念的工具。

传统的审美世界一旦被视为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世界,就丧失了它现实存在的本体性。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现代视觉文化以一种形式上的强烈视觉张力来吸引大众眼球,如各种色彩庞杂的装饰图片、各色精心设计的包装和炫目惹眼的广告招贴等等,均呈现出一种“艳俗”的倾向,已经成为“大众的、廉价的、短暂的、消费的、诙谐的、有风趣的”,极近于波普艺术的“艺术”。在这种大众追求的感性直接刺激的行为方式中,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正逐渐消失,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失落了。

一、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的独特性

艺术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表述的一种方式。从审美态度讲,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丑,以审美态度加之自己内心的“度量衡”来“观”此世界,那么世界就出现了美丑,这种行为“观”,可视为一种审美的需求和自我肯定。这种“观”是一种积极审美感受,由积淀着理性内容的审美感受经过知觉、想象而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对象的美,达到“神与物游之境界”。美学是认识体验性学科,传统思维方式贯穿在美学中:通过“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并通过“观”获得独特的韵味。

中国古人把人之观照自然山水和人之创作同欣赏山水画联系起来,石涛云:“搜遍奇峰打草稿”,由观察自然之美而升华到观察自然之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之高境界。当然,不仅是观,而且味、游、悟都是传统的审美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归于道这个本体,观比其他的审美方式更能洞察道之本体。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道的核心是“无为”,而又“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之本,天地之美源于道,圣人观于天地之美而达到至高的美的境界。道作为宇宙本体“其中有象”“其中有精”,是有限与无限的结合,感性理性统一,正因为道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观”,要得“道”。道在万象中,万象需“观”,观而察道,融汇目观、心观两重性的“观”是得美之道的最好途径。中国审美的最高旨便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视觉文化时代传统审美意识和审美意向的转变

(一)视觉文化语境下传统审美意识的转变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传统的颠覆和艺术多元化反战趋势,生活进入艺术的许多限制也随之消失,艺术自身的诸多规则和限制在生活进入艺术的同时被无情地瓦解掉了,艺术走向世俗化、大众化。同时向生活广泛渗透,而生活本身的追求也必然向一种“有意味的生活”或“高质量的生活”看齐。审美不但改变了生活方式,它还演变成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在艺术进入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边缘文化人才,反过来对艺术和审美文化构成巨大的推动力,不断消解着传统精英主义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使得传统的审美意识发生改变。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努力,到当前审美文化中形成的共享的大众文化,这个新的文化群体或阶层的出现对于改变传统的审美

文化格局,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样改变的同时,审美文化也正随着这些文化人把更多的世俗因素带入。一些文化人中的嬉皮士成为一种新的对大众极具吸引力的“消费偶像”,这样的“消费偶像”传递世俗生活的观念及方式,同时消解审美本身就具有的社会文化批判力。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文化大众,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条件,成为日常生活中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各种“流行时尚”的真正追随者。

(二)视觉文化时代传统审美意象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一种“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传统,所以说,“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转向一种视觉文化,视觉的因素和影像的比重已经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意象正面临着现代影像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的审美文化正面临深刻的危机,传统艺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着自己的领地,在当代中国文化的新格局中,已经被大众文化排挤到“边缘文化”的境地。

“传神写照”、“六法”、“三远法”在人们视觉文化意识中,渐渐模糊与消亡。同于传统民间艺术之命运,摆脱不了它的“自然发展规律”。那是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艺术市场突飞猛进的当代,谁也不愿放弃那奔腾的“轿车”,改骑自行车,或坐徒步“轿”一样。传统审美意象也只有随着时代的脚步,随时作出调整才能继续前进。当代视觉文化,可以制作出现实中没有的影响,人们不必铜过真是职务来理解这个世界,而是通过影响。

三、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

视觉文化的兴起需要在现代以及后现代时期予以界定,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视觉文化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一切视觉影像,也包括日常生活所见的一切有美学意义的事物的发现和感知。视觉文化的发展始终和视觉技术联系在一起,有模仿文化、复制文化和虚拟文化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视觉文化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即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体和事物的一切外观都趋向于美或风格化,“美学化”似乎成为共同的追求。

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首先是要实现视觉文化与传统艺术形态的融合。当艺术进入当代,一切以笔墨为评判标准的单一艺术状况已不复存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下现代性的需求也切断了人与自然、笔墨和人的精神的辩证关系。陈逸飞先生认为:“过去的绘画是记载功能,照相术的出现使视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科技视觉多媒体的出现,美学元素也随着各种载体变化而发生革命。”

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另一个重要点就是注重在艺术设计中的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世界,通过视觉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注入了人类情感取向和精神价值,因此在运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进行本土化设计尝试时,要重新理性地思考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文化本体属性问题。

四、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