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发病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1.下列关于淀粉样变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知于结核病B.可见于骨髓瘤C.可以就是全身性疾病D.可以是局灶性病变E,由免疫球蛋白沉积而变成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浆3.关于血吸虫病的叙述,以下哪项就是恰当的()Λ,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出现大量类上皮细胞B.慢性虫卵结节的虫卵内毛蝴仍存活C.急性虫卵结节内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D.慢性虫卵结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染E.肺内无虫卵结节形成4.液化性发炎常见于0。
A.脑B.心C.肾D.脾5.原位癌就是指()A.早期癌B.原发癌C.然膜内癌D.未出现迁移的癌E,未突破基底膜的癌6.以下H2受体拮抗剂中,抑酸促进作用最强大且长久而副作用最少的就是()。
A.西咪替丁B.雷尼替丁C.法莫替丁D.尼扎替丁7.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属于()A.凝固性发炎8.液化性坏死C.干酪样发炎D.固缩性坏死E.坏疽8.甲亢危象的治疗,下列哪组最理想?()A.丙硫氧嗑咤+碘剂+泼尼松8.丙硫氧喀咤+泼尼松C.甲心疏咪哇十泼尼松D.丙硫氧嚅咤+甲磕咪嗖9.以下属营养必需脂肪酸的就是()A.油酸B.亚麻酸C.软脂酸D.硬脂酸E∙十二碳脂肪酸10.有关卢瓦龙县细胞癌的叙述,错误的就是()A.癌细胞形成角化珠B.不好厚腻膀胱和肾盂等处C.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D,呈圆形浸润性生长E.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11.以下细胞中,再造能力最强的就是()。
A.心肌细胞B.骨细胞C.纤维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12.半抗原是指()A.既有免疫原性,又存有抗原性B.具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C.具备免疫原性,而没抗原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融合后,可以赢得抗原性13.丙酮酸段化酶是哪一个反应中的关键防?()A.磷酸戊糖途径B.糖原制备C.糖原分解D.糖异生14.脂肪酸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A)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一) (1)
(A)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一)(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A1型题{{/B}}(总题数:30,分数:60.00)1.中医认识发病原理的主要角度是∙ A.脏腑失调∙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正邪相搏(分数:2.00)A.B.C.D.E. √解析:2.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胜正负∙ B.正气不足∙ C.邪气强盛∙ D.正虚邪去∙ E.正胜邪衰(分数:2.00)A.B. √C.D.E.解析:3.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情绪∙ B.正气∙ C.邪气∙ D.饮食习惯∙ E.生活环境(分数:2.00)A.C. √D.E.解析:4.易发生风温的季节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分数:2.00)A. √B.C.D.E.解析:5.易发生湿温的季节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分数:2.00)A.B.C. √D.E.解析:6.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 A.虚实变化∙ B.气血变化∙ C.阴阳盛衰∙ D.疾病类型∙ E.病位变化(分数:2.00)A. √C.D.E.解析:7.邪气盛则∙ A.虚∙ B.实∙ C.阳∙ D.阴∙ E.热(分数:2.00)A.B. √C.D.E.解析:8.“虚”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气血瘀滞∙ B.邪气亢盛∙ C.正气不足∙ D.痰浊壅盛∙ E.水液停滞(分数:2.00)A.B.C. √D.E.解析:9.实证的含义是∙ A.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B.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C.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状态∙ D.邪正相持的病理状态∙ E.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分数:2.00)A. √C.D.E.解析:10.实证常见于外感疾病的阶段是∙ A.各个阶段∙ B.初期∙ C.初期和中期∙ D.中期和末期∙ E.初期和末期(分数:2.00)A.B.C. √D.E.解析:11.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A.神疲体倦∙ B.声高气粗∙ C.疼痛隐隐喜按∙ D.二便失禁∙ E.脉虚无力(分数:2.00)A.B. √C.D.E.解析:12.虚证的含义是∙ A.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B.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C.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状态∙ D.邪正相持的病理状态∙ E.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分数:2.00)A.B. √C.D.E.解析:13.虚证常见于外感疾病的阶段是∙ A.各个阶段∙ B.初期∙ C.中期∙ D.中期和末期∙ E.末期(分数:2.00)A.B.C.D.E. √解析:14.属于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脉实有力∙ B.声高气粗∙ C.疼痛剧烈拒按∙ D.二便不通∙ E.面容憔悴(分数:2.00)A.B.C.D.E. √解析:15.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的病理变化属于∙ A.真虚假实∙ B.实中夹虚∙ C.虚中夹实∙ D.由虚转实∙ E.由实转虚(分数:2.00)A.B.C. √D.E.解析:16.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 A.正虚邪恋∙ B.邪正相持∙ C.正虚邪盛∙ D.正盛邪衰∙ E.邪正相争(分数:2.00)A. √B.C.D.E.解析:17.从虚实角度看,“阴胜则阳病”属于∙ A.真虚假实∙ B.真实假虚∙ C.由实转虚∙ D.由虚转实∙ E.虚实错杂(分数:2.00)A.B.C.D.E. √解析:18.“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 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 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分数:2.00)A.C.D.E.解析:19.“大实有赢状”的病机是∙ 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 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 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 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 E.实邪内聚,气血不能外达(分数:2.00)A.B.C.D.E. √解析:20.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形成的病机是∙ A.真虚假实∙ B.真实假虚∙ C.虚实错杂∙ D.由实转虚∙ E.由虚转实(分数:2.00)A. √B.C.D.E.解析:21.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机是∙ A.真虚假实∙ B.真实假虚∙ C.虚实错杂∙ D.由实转虚∙ E.由虚转实(分数:2.00)A.C.D.E.解析:22.“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 A.阳热偏盛,阴寒内生∙ 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 C.阳热亢盛,热极生寒∙ 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 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分数:2.00)A.B. √C.D.E.解析:23.“阴盛则阳病”的病机是指∙ A.阴邪侵袭而致阳气不运∙ B.阴邪侵袭而致阳气不升∙ 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 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 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分数:2.00)A.B.C. √D.E.解析:24.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A.阴阳偏衰∙ B.阴阳亡失∙ C.阴阳两虚∙ D.阴损及阳∙ E.阳损及阴(分数:2.00)A.B.C. √D.E.解析:25.与阴阳互损病机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脾∙ B.肺∙ C.心∙ D.肝∙ E.肾(分数:2.00)A.B.C.D.E. √解析:26.以下不属于阴偏胜的病理变化的是∙ A.真寒假热∙ B.阴盛格阳∙ C.阴胜则寒∙ D.虚寒证∙ E.阴胜则阳病(分数:2.00)A.B.C.D. √E.解析:27.以下不属于阳偏胜的病理变化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虚则阳亢∙ C.阳胜则热∙ D.阳胜则阴病∙ E.阳盛格阴(分数:2.00)A.B. √C.D.E.解析:28.“阳胜则热”的证候性质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E.寒热错杂证(分数:2.00)A. √B.C.D.E.解析:29.“阴胜则寒”的证候性质是∙ A.实寒证∙ B.虚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寒假热证∙ E.寒热错杂证(分数:2.00)A. √B.C.D.E.解析:30.阴偏胜的主要病机是∙ A.阳气亏损,产热不足∙ B.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C.功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 D.阴寒内盛,逼迫阳气外浮∙ E.阳热盛极,格阴于外(分数:2.00)A.B.C. √D.E.解析:二、{{B}}A2型题{{/B}}(总题数:4,分数:8.00)31.某男,18岁。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功能
功能
功能
物
物
物
质
质
质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物
物
物
质
质
质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Stag逆natio—n 气Of Q机i 当降不降反升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基础-病机
阻滞气机,出入不利,闭塞清窍表现为突然 昏倒, 不省人事。 (可见闭厥、气厥、痛厥)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失常
8.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 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形成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致气随津血脱泄 气不内守,大量外脱气虚之甚致功能全面突然
4.3.邪正相持: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邪气亦不 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
4.4.正虚邪恋: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 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特殊病机。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5.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 如正气虚弱,功能减退所致:纳食减少,疲乏无力, 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大实有羸状 如邪气亢盛、结聚于内所致:热结胃肠,便秘腹痛 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 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情志抑郁不舒
形成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脏腑功能失调
气虚运行无力
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闷 气滞宜通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胀
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 痛 气郁宜散
得矢气、嗳气则舒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失常
5.气逆: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的 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特点:阴寒内盛是疾病本质。因格阳于外,现真寒 假热证(严重的虚寒证)。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
4.2.阳盛格阴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 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李续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演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的基本病机
难点:
正邪相争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及常见的疾病传变类型
形成:
气、血、津液等的耗伤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禁、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 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 内生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所发生 的盛衰变化 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正盛邪退
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邪盛正衰
虚实病机—实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环境因素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发病与病机(36)
1.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面红、烦热、口渴、 脉大等假热之象。
(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于内 格阴于外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四肢厥冷,脉沉伏等 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生命垂危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亡阳 2.亡阴
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症状:
阳 偏 衰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虚而有寒
2.阴虚则(虚)热——以肝肾阴虚为主
➢概念: 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及阴不制阳,导致 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
阳 长
阴 消
阳阴
➢病机特点: 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阴虚则热 阴阳平衡
症状:
阴 偏 衰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虚而有热
(三)阴阳互损
亡阴与亡阳
阳亡
阳散越
亡阳
阴亡
阴耗竭
亡阴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三:气血的失常
(一)气失调
气虚
气逆
升降失常
气陷
气机失调
气闭
出入失常
气脱
运行失常 气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
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虚
化生
阳虚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四)阴阳格拒
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 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 也”。“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 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 病、康复能力
正气对人体的作用: 1. 自我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 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
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 形态结构、代谢和生 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七章 病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转归的机理,也可称为"病变机理"
病机的意义:
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研究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 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 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发病机理 PPT课件
一、病机的基本概念
病机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疾 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病机”一词首见《内经》,篇中多次 言及,如“谨守病机”、“审察病机”、 “无失病机”。
王冰注:“病机者,病之机要也”。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整体观
辩证观
以整体联系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气不内守,大量外逸,导致全身 含义:
(二)血的失常
面白无华或面色萎黄 唇、舌、爪甲色淡白无华 月经量少,甚至经闭 1、血虚: 头目眩晕、四肢麻木、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视物昏花、两目干涩
(1)血瘀:疼痛、肿块、面色黧 2、血运失常: 黑,唇色 紫暗,肌肤甲错等 (2)出血:各种出血症状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失其滋润。
立足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外感病的 六经病机及其传 变规律,并对脏 腑、气血、经络 等 病机理论有 很大发挥。
隋·巢元方等著成的《诸病源侯论》 是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钱乙在《小儿 药证直诀》中详 细论述小儿疾病 病机特点为: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及 小儿五脏病机。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厥冷、 表现: 甚至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 面青唇紫。(以实证为多或虚实
窍或气道,使气机外出受阻,而 突然闭阻的病理状态。
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使正气骤伤; 慢性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使 成因: 气不内守而外散脱失(虚脱) 气脱 大出血、大汗、大吐、大泻, 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液脱(暴脱) 特点: 气虚至极,脱失消亡 面色苍白、大汗不止,目闭口开, 表现: 神志昏迷,手撒,二便失禁, 脉微欲绝,四肢厥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病理变化
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
脏腑之间传变、精气血津液传变五行传变
表邪如里
邪侵于肌肤表层,内传至脏腑疾病向纵深发展,加重
正气抗邪,病邪由里透
于外
正气较强,邪有出路半表半里由阳入阴由阴入阳正气渐复
顺传由上而下或由下透达于逆传肺卫入心包卫分温病初期气分中期
营分深入于里血分
晚期
初期不见卫分证而见气分、营分证
卫分未解而见气分气分尚存而见营血卫气营血同病
外邪—形体—经脉—内脏内脏—经脉—见于表乘侮传变
相乘相侮
母子传变
子病及母母病及子
经脉联系、气血津液变化、气机紊乱
阴阳消长所决定的
阴寒积聚而化热虚寒—虚热实热—虚寒实热—实寒虚热—虚寒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传变规律注意
病邪在脏腑、经络里层里病出表
病邪出入实寒—实热
具体规律
脏腑传变
由寒化热
由热化寒
寒热转化
阴阳经传变、表里经传变、手足经传变、同名经同病六经传变三焦传变
卫气营血传变
特殊
肺卫
肺脾胃肠胆
心、心包心肝肾卫气同病气营两燔证
气血两燔证
病重
病轻
重
轻
表寒化热入里
里寒郁而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