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复习资料总结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31efd2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8.png)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矿物:天然形成的屋脊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均一、固定。
一般为结晶体,少数为非晶体(胶体)。
1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为下降盘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2 .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矿床:指可开采有用矿物的富集体。
3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4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5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6 .河漫滩: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局部。
7 .河谷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石膏、卤素岩等)以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为辅的地质作用。
8 .潜蚀作用: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机械侵蚀和溶蚀作用.泥云流:在I1J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9 .洪流: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水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流动。
10 .河流:暂时性流水(面流、洪流)流到低洼沟谷中获得地下水补给,形成经常性流水。
11 .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
12 .水系:流域内河流汇集成的水网。
13 .冲积: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14 .河谷:河流侵蚀出的槽形凹地。
15 .河床:河水占据的沟槽,,.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的极限。
地质学地貌学考试资料整理版
![地质学地貌学考试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2d57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f.png)
实用文档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3e91f2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9.png)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地质地貌考试复习资料.docx
![地质地貌考试复习资料.docx](https://img.taocdn.com/s3/m/5ec75c92eff9aef8951e0681.png)
一名字解释1.矿物的结晶习性: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莫一定形态的习性。
2•峰丛:在溶蚀作用的初期,山峰顶部被溶蚀,山峰彼此分离,但是基部相连的为峰从。
3.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品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4•背斜构造:是组成褶曲的老岩层在核心,两侧依次出现新岩层,形态一般为向上拱起的弯曲。
(在野外如何识别向斜和背斜:褶皱形成后一般遭风化侵蚀作用, 背斜核部由于节理发育易于风化破坏,可能形成河谷低地,而向斜核部则可能形成山脊)5.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的断层6•地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包括层状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7.绝对地质年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來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年龄。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用来描述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时间和顺序的一种术语。
8.阶梯状断层:乂若干条同一方向运动的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依次下降成台阶式排列。
9•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人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10.洪积扇:洪水在沟谷出口处水流分散导致在沟口堆积大量的砾石,沙,亚粘土等而形成的大的半圆形扇形地交洪积扇。
11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木应由某种质点所占据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指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现象。
12.内动力地质作用:能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13•结晶质体:就是组成他们的物质的质点有规律地排列成空间格了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14层理:指沉积岩中由于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所显现出來的成层现象。
15,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能和日刀引力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53026327d3240c8447ef28.png)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4.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
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一起变硬。
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cff3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4.png)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d183e5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7.png)
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与地貌是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地质与地貌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地球的形成、地理环境的变迁以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质与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洋壳两种类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
外核和内核则是地壳和地幔之下的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二、地球的构造和变动1. 岩石的分类: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或地壳深部岩浆的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2. 大地构造:地球表面的大地构造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震构造。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大块板块组成,并且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地震构造是指地壳断裂和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3.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变化两种。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包括地壳隆起、坳陷、抬升等;地貌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地壳上地貌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包括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
三、地形地貌的形成与类型1. 地形地貌的形成: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球内外部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有关。
火山喷发、地壳运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等是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主要地貌类型:-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和地表侵蚀作用形成的,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等不同类型。
- 高原:高原是地面平坦或缓坡的地貌类型,多由平坦的地层或抬升后经长期侵蚀剥蚀形成。
- 盆地:盆地是地表上低洼而平坦的地貌类型,多由地壳运动或岩石溶解形成。
- 平原:平原是地面平坦且缺乏明显的坡度的地貌类型,常被河流冲积物所覆盖。
- 丘陵:丘陵是位于高原与平原之间,起伏较小的地貌类型。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184d418376baf1ffc4fad6d.png)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616bff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8.png)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1、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1:什么叫倒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发生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同样的。
3:天气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许多的地域易发生倒塌。
4:地震、激烈的融冰化雪5:人工开挖边坡*休止角 :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脆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92823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3.png)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质与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地质现象和地形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地壳的运动以及地表地貌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对于地质与地貌学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实际的案例和观察方法。
一、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地壳运动以及地球历史的学科。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岩石、矿物、地层、构造等。
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而矿物是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无机物质。
地层是地壳中不同时期沉积物的堆积层,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
构造是地球内部的形态和结构,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地质学的原理主要包括相对年代学原理、地层对比原理和地质剖面原理。
相对年代学原理是通过对地层的研究,根据地层的相对位置确定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
地层对比原理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层,从而判断地层的年代和地层的对应关系。
地质剖面原理是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地层的厚度、倾角和变化规律。
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的学科。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貌过程。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表作用形成的。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河谷等。
地貌过程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地貌学可以分为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和海蚀地貌等。
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沙丘、风蚀穴等。
水蚀地貌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河流、湖泊、瀑布等。
冰蚀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冰川谷、冰碛等。
海蚀地貌是由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海岸、海蚀崖等。
三、地质与地貌学的实际应用地质与地貌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的应用包括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等。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ffb04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d.png)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地貌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原理。
1. 内外力平衡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内力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外力主要包括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态和变化。
2. 侵蚀与沉积原理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而沉积则是指搬运的物质在某一地点沉积下来。
侵蚀和沉积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3. 动力学平衡原理动力学平衡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由内外力的平衡、侵蚀和沉积的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动力学平衡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地貌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4. 断面均衡原理断面均衡原理是指在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地表断面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稳定。
断面均衡是指断面的形态和坡度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是地表形态演变的一种基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断面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5. 地貌演变周期原理地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周期是指地貌形态从形成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
不同地貌类型的演变周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漫长的地质周期和较短的气候周期。
6. 地貌分类原理地貌分类是将地球表面的形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分类。
地貌分类可以根据地表形态的性质、成因、发育阶段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貌分类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7. 地貌系统原理地貌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地貌要素包括地貌形态、地貌过程、地貌材料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貌系统。
地貌系统原理是研究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之一。
必背知识点 《地质地貌》
![必背知识点 《地质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1d0242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4.png)
必背知识点《地质地貌》
以下是地质地貌的必背知识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和地壳。
2. 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包括构造板块、板块边界类型(如边界类型、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3. 地球的地壳演化:包括地壳形成的方式(如火山喷发、板块漂移等)、地壳运动(如地震、构造活动等)和地壳变形(如抬升、沉降等)。
4. 地震: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如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地震带和震级等级等。
5. 火山:火山的定义、喷发原因、火山类型(如盾状火山、构造火山等)。
6. 古地理学:通过地球地质记录的方法,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
7. 侵蚀与沉积作用: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形成山地、河流、冰川和沙漠等地貌。
8. 地质年代和地质时期:地球历史划分为地质年代和地质时期,反映了地球演化的历史进程。
9. 岩石学:研究岩石形成、组成、结构和性质等。
10. 矿产资源:地球上的矿藏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20e4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5.png)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初中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21a401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4.png)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初中第一、地貌的形成与演变1. 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形成是由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地质力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地壳运动以及外部的风蚀、水蚀等自然力量对地表造成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地貌。
2. 地貌的演变地貌是动态的,它在长时间尺度上会随着地质构造和自然力量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例如,山脉会因地壳运动而抬升或者消失,河流会不断地淘刻地表,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地貌的分类1. 依地质构造类型划分按地质构造类型划分,地貌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
这些地貌形态是受地质作用影响而形成的。
2. 依地表过程划分按地表过程划分,地貌可以分为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等。
这些地貌形态是受自然力量作用影响而形成的。
第三、地貌观察方法1.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指到地貌所在地亲自到现场进行观察。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全面地了解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 影像观察影像观察是指通过航拍或者卫星遥感图像等手段来观察地貌。
通过影像观察可以对地貌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
第四、地貌的保护与利用1. 地貌的保护地貌的保护是指对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保护,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景观。
地貌的保护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性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地貌的利用地貌的利用是指合理地利用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开发利用地质地形资源。
地貌的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活环境的改善。
在地貌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学、地质学、地形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特征的观察来揭示地球表面的构造和演变规律。
这不仅对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对地貌观察的知识点进行了清晰的总结,对读者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复习资料绪论: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物质、运动形式、演化)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3、地貌学定义: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4、地貌发展的动力: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表现在:①内营力来自于地球的内能,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②外营力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湖沼、海洋等的剥蚀、堆积作用。
即把坚硬的岩石破坏,分解并搬运、堆积到较低的地方。
第一章:1、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
2、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2)地球的内部圈层:上地壳:又称硅铝层、花岗质层下地壳:又称硅镁层、玄武质层地幔:占地球质量的67.7%,存在软流层,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以下2900km )地核:占地球质量的32%,主要由Fe、Ni组成,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内部圈层有明显的界限,没有重叠3、地质作用概念: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类型:①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②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重力堆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③人为地质作用4、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联系①空间上同时存在,互为因果a 内动力地质作用互为因果,紧密相关地壳运动(水平,升降)褶皱作用断裂作用(伴随有构造地震)岩浆侵入和喷发作用(伴随有火山地震)变质作用b 五个外动力地质作用实际上反映沉积岩形成的五个阶段,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c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②时间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交替,动静转化总之,地壳构造运动是引起各种地质作用的根源第二章:矿物岩浆活动(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的方向上升的运动,称岩浆活动,可分为喷出活动(地表以上)和侵入活动(地表以下)。
成分a 硅酸盐:常以氧化物表示,其中SiO2最多。
b 挥发份:岩浆中有大量的挥发份,其中以水蒸汽为主。
若汇集以喷泉形式溢出,称为间歇泉。
喷出岩(火山岩)的产状:熔岩流、熔岩被、熔岩高原、熔岩台地、火山锥、火山弹、熔岩瀑布、岩钟、岩针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顺序—鲍文反应系列的意义①纵向上解释了矿物的结晶顺序②横向上说明了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③解释了斜长石的正环带结构和深色反应边结构④反映了岩石结构状况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⑤无论横向上还是纵向上相距越远的矿物共生的可能性越小⑥反映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的状况,从上到下,抗风化能力增强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结晶程度与结合方式。
按矿物晶形的发育程度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
全晶质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隐晶质(致密状)结构、玻璃质结构、全晶质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基质/石基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状构造常见岩浆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流纹岩、玄武岩、沉积岩1、沉积岩定义指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生物及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母岩风化、剥蚀岩屑、矿物搬运、沉积、沉积物成岩、沉积岩与岩浆岩相比:(1)Fe3+ >Fe2+ (2)K2O>Na20(3)富含H2O和CO2 (4)富含有机质(5)Al2O3>(CaO+K2O+Na2O)矿物成分(p66 表3-4)(1)Fe,Mg等暗色矿物在沉积岩中少见。
(2)石英,白云母为两者共有(3)粘土,胶体矿物,易溶岩类在沉积岩中才有(4)生物组分和有机组分为沉积岩所特有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结构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和生物碎屑。
a 按碎屑颗粒的粒度划分为砾状结构>2mm砂状结构2-0.05mm粉砂状结构0.05-0.005mm泥状结构<0.005mm b 按碎屑颗粒的圆度:棱角状,次棱角状,半圆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C 根据胶结物的成分钙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粘土质胶结(2)泥质结构(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5)火山碎屑结构变质作用和变质岩1、变质作用:地壳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力的影响,使已存在的地壳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使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
3、变质岩的特点:(1)其岩性特征受原岩的控制——具有继承性(2)由于变质作用,变质岩具有自己的特点——变质作用的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常见变质岩、片麻岩岩石小结三大岩类区别第四章地质发展史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距今多少年)地质年代表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段、层第五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壳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为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分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古(老)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特点地震作用地震指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快速震动。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距离为震源深度。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共分十级。
<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微震,2-4级——有感地震,>5级——强震,>7级——大震。
烈度:指地面及房屋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共分十二度衡量地震指标为震级和烈度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排列状况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褶曲要素:轴面、枢纽、两翼、核部直立褶皱特点: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倾斜褶皱特点: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明显不等;倒转褶曲特点: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倾角不等,其中一翼地层倒转;平卧褶曲特点:轴面近于水平,一翼覆于另一翼之上;翻卷褶曲特点:轴面翻转向下弯曲,此种褶曲在外观上是向(背)斜,实际上是背(向)斜,通常由平卧褶曲转折端部分卷而成;顺地形——背斜山和向斜谷逆地形(地形倒置)——背斜谷和向斜山节理(裂隙):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破裂面两侧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
断层:节理的进一步发展,沿断裂面两侧发生明显的位移。
第六章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力影响下,机械的分裂成碎屑。
只改变大小而不改变其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的过程。
一般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进行。
化学风化:岩石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之后的遗体腐烂分解来进行,特别是微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是很强烈的。
植物根系的分泌代谢产物对岩石矿物的分解作用。
风化壳—母岩的风化产物残积物堆积原地或搬运他处,在地表上构成一层薄壳,称为风化壳。
第一层Ⅰ:强风化,腐殖质多表土层第二层Ⅱ:中等风化,腐殖质少心土层第三层Ⅲ:微风化,半风化岩石底土层第四层Ⅳ:未风化的基岩基岩(母岩)第七章坡地重力地貌崩塌的概念:指陡坡上的岩块脱离基岩,迅速向下垮落并沿山坡滚动,最终在坡脚下堆积的整个过程。
滑坡的概念:坡面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其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量。
错落:第八章流水地貌片流洪流(沟谷流水)河流片流地貌及其堆积物片流的侵蚀作用——洗刷作用片流是水土保持的大敌,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养分流失的过程。
片流对斜坡改造的趋势:使整个斜坡地形日趋平缓。
片蚀的影响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坡形、坡向、坡度、岩性、植被的覆盖状况等。
片蚀地形:浅凹地片流的堆积作用沟谷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洪流特点:流量变化悬殊流速大,湍急含砂量多洪流的侵蚀作用——冲刷作用洪流沿沟谷流动时,集中了多量的水,沟底坡度大,流速快,具有巨大的动能。
洪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挟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洪流形成的地形沟头—集(汇)水盆沟谷主干-侵蚀沟沟尾-扇形地流水塑造的冲沟台湾干旱地区季节性降雨形成的冲沟(伊拉克)洪沟、洪流与洪积扇(Death Valley, California )泥石流-特殊洪流:定义:泥石流指大规模的沟谷流水,挟带大量的泥沙,岩屑和石块,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以半固体(固体物体积>15%)的径流顺山坡下。
河谷地貌基本概念河流:经常性流水,有固定的流路-河谷。
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
分水岭:流域之间的高地叫分水岭。
分水岭两坡的降雨和冰雪融水,分别流入不同的河流。
水系: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汇集成的水网称水系。
河谷横剖面的形态要素:河床、谷底、谷坡。
河谷宽窄的变化与流经地段的岩石性质关系密切。
纵剖面:从纵剖面上将河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区。
牛轭湖的形成在曲流中,同侧相邻的两个凹岸日益靠拢,在洪水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
在被废弃的河弯两口,不断淤积,最终堵塞,成为湖泊,外形似牛轭,称为牛轭湖。
河漫滩沉积特点:明显的二元结构,即下部河床相沉积,上部漫滩相沉积。
平原河流漫滩发育且很宽广,常在河床两侧呈对称分布,或只在河流的凸岸。
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
河成阶地阶地指河流下切侵蚀,早先的河谷底部(河床或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流两岸的谷坡上,称为阶地,具有二元结构。
阶地的形成(1)地壳相对稳定期,曲流河发展,侧蚀作用为主,形成阶地面。
(2)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期,下蚀作用为主,使阶地面上升,高出最大洪水位以上,形成阶地。
要素第九章喀斯特地貌岩溶发生的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3)地下水的溶蚀力(4)地下水的流动岩溶地貌a 地表岩溶地貌:溶沟和石芽(石林)、漏斗与落水洞、溶解谷和天生桥、岩溶盆地、峰丛、峰林和孤峰b 地下地貌:溶洞、地下河溶沟高大的石芽—石林风蚀作用及地貌(1)风蚀作用定义: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挟带的砂粒对地表岩土进行冲击和摩擦,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称风蚀作用。
(2)作用方式吹扬(吹蚀)作用:风力将地表松散沉积物或基岩物理风化产物吹离原地的作用,叫吹扬(吹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