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学数学会》教案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1.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B
A
C D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体会? (激发学习积极性,丰富“主角”意识,培养语言表
达能力。
)
1.学生先小组
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2.学生把课本翻到第4页,观察图形,思考、回答问题。
重 难 点 及 考 点 巩 固 性
练 习
课堂基础练习
1、从A 地到B 地有两条路,第一条从A 地直接到B 地,第二条从A 地经过C ,D 到B 地,两条路相比( )
A.第一条比第二条短
B.第一条比第二条长
C.同样长 答案:A
2、A 、B 两数的平均数是16,B 、C 两数的平均数
是21,那么C –A= .
答案:10
3、小明从1写到100,他一共写了 个数字“1”.。
《人人都能学数学会》教案
《人人都能学数学会》教案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页至第7页: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难点解析
1.通过讲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简介.
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只是中学毕业.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由于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
(2)、猜谜语:爷爷参加百米赛跑(打我国古代一数学家)
2、提供交流、讨论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我国今年的神九成功发射和回收.,神九升天离开地球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即7.9千米/秒、11.2千米/秒、16.7千米/秒)
(1)自习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巧算地毯
为什么有的比赛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2)有6过人在草地上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猜猜他们是一群什么人?
(3)按规律填数:
(a)1,1,2,3,5,8,□
(b)6,13,□,27,34
(c)11,13,□,2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线、面、体等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3.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数学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数学.【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指导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率先做完的小组内互查,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知识链接:1.数与式:认识、计算、解方程、解应用题;2.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有关计算.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 . 2.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某地出租车收费标准为:起步价5元,3km后每千米元,某人乘坐出租车5km,应付款元.(2)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D )A.①与④B.①与③C.②与③ D.①与②、③三、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阅读教材P5~P7,完成下面的内容.1.点动成__线__,线动成__面__,面动成__体__;面与面相交得到__线__,线与线相交得到__点__.2.三棱柱有__6__个顶点,__9__条棱,__5__个面,它的侧面的形状都是__长方形__,它的底面是__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__.3.如图,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适合台阶宽度的地毯多少m?分析:要在台阶上铺地毯,实际上并不需要测出每一级台阶的长度,可以把图想象为由一根绳子围成的图形,将它拉成为一个长和宽分别为和2m的长方形,所以台阶的总长就是:+2=(m).解:+2=(m).∴至少要买适合台阶宽度的地毯.归纳:(1)发展进一步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方式;(3)感受数学的价值,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做这一类题的技巧是:1.从已知中寻找突破口,发现变化的规律;2.一般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3.掌握用“加、减、乘、除”的基本形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学法指导:解决寻找规律问题的方法是:观察第2个数(或图形)与前一个数(或图形)有什么联系、变化,类推下一个,由一般到特殊.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知识模块展示重点在于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学好数学.【范例】: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得到4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4个小正方形,共得到7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再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剪成4个小正方形,共得到10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三次操作;……根据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022个小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__672__.分析:本题是规律类型的数学题,通过观察,我们容易发现,当操作第n(n为正整数)次时,共得到(3n+1)个小正方形,从而我们可以列一个关于n(以n为未知数)的方程,解出n的值即可.解:设操作n次可以得到2022个小正方形,根据题意得:3n+1=2022,解得:n=672.答:需要操作的次数是672.仿例:根据前面几个数的规律填空:(1)5,8,13,21,34,____;55(2)12,23,35,58,813,____.1322分析:(1)规律:第1个数加上第2个数得到第3个数,第2个数加上第3个数得到第4个数,第3个数加上第4个数得到第5个数,第4个数加上第5个数得到第6个数…;(2)规律: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下一个分数的分子,前一个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是后一个分数的分母.变例:在学校体育课上,老师准备了一些橘子给同学们,小明非常勤快,帮老师数橘子,他7个7个地数,还余4个,5个5个地数,还余3个,3个3个地数,正好数完,则老师至少为同学们准备了__18__个橘子.四、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各小组共同探讨“自学互研”部分,将疑难问题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组长带领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1.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设计访问者。
”“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2、陈景润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
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学生一起阅读数学家们的故事。
故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3、高斯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华师大版
人人都能学数学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设计的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是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中小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数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本节课涉及各个方面,为今后的学习作了有益的铺垫。
(三)、中招考点《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属于中考热点,近几年出现的探究题、开放题、信息题等都与本节有密切的联系。
直接考察时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分值在3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大部分学生对通过发现,提出猜想(即找规律)类型掌握的可以,但对于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掌握较差。
二、学习目标1、通过数学家的故事,初步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归纳的过程。
2、通过台阶上铺地毯问题的探索,使学生善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三、评价任务1、能够根据题意,通过观察、类比发现一般规律。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如图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地毯多少米?自学检测(二)1、求下面图形的周长10cm2cm 2cm6cm 6cm2cm 2cm10cm2、问题一:若每级台阶宽为2米,地毯没平方米30元,问所买地毯应花多少元?当堂训练:1、按规律填空:(1)1、14、19、116、125、()、()、();(2)1、6、7、12、13、18、19、()、()、()。
2、计算:(1+3+5+7+…+99+101)-(2+4+6+…+98+100)3、设A*B=5×A-2×B,计算6*4的结果。
课堂小结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里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通过探索,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所学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要求地毯的总长,实际等于台阶的总长,即等于所有台阶的长和宽之和。
1-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1.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几位数学家的故事,拓宽自身的见闻.过程与方法1.通过华罗庚的故事,思考怎样学好数学.2.通过台阶上铺地毯问题的探索,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一组数学格言,体验数学之美,从而激发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陶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通过演讲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挥.【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讲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来体现“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这一主题.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的精神.【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数学哺育着我们成长,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同时它又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出示:1+2+3+4+…+97+98+99+100=?(给定1分钟,看谁算出来)此题思考策略: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统计算对的人数,予以表扬.二、数学家成功的经历与启示1.数学家成功的经历(1)介绍高斯的故事这正是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过的一道题.1787年,年仅10岁的小高斯在课堂上首先用这种简洁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后来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王子”的美称.小高斯10岁解决的数学题我们十二三岁也能很快算出,这说明数学并不神秘,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高斯工作勤奋,精益求精,他的研究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后人这么评价高斯:“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同学们知道其他著名数学家的名字吗?你知道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数学家是怎样学好数学、走向成功的吗?让学生起来进行介绍,充分进行交流补充.(2)自学成长的华罗庚(3)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2.从数学家的成功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1)有兴趣;(2)有刻苦钻研的精神;(3)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4)善于独立思考……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三、数学应用举例例1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年轻时候做过这样一道题:“甲和乙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几小时两人相遇?如果甲带了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后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问这只狗共奔跑了多少千米路?”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展示成果;最后教师点拨给出答案.例2 教材第6页中间的图形题(铺地毯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让学生回答,老师可板书,最后做总结性点拨、指导.例3 教材第6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可小组交流,老师点拨指导.四、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图①、②、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2)你能否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得出图④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数一下,验证你找出的规律.(3)说出图⑤中有多少个三角形?(4)请用式子表示你找出的一般规律.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学好数学有哪些新的认识?六、课后作业如图,把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AC分成几段,以每一段为对角线做几个小长方形,若AB=2,BC=4,则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解析】把对角线AC分成几段,以每一段为对角线的几个小长方形的长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长AD+BC;宽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宽AB+CD,所以可求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周长.【答案】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为4×2+2×2=12.【板书设计】一、情境导入二、数学家成功的经历与启示三、数学应用举例例1、例2、例3四、巩固练习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概括整合】一、知识梳理与数学交朋友——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知识要点通过科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高斯的故事,教育学生要认真观察、刻苦钻研、善于发现问题,要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备课资料】苏步青:1902~2003,浙江义乌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我国微积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
七上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设计
学生阅读教材P6--P7页完
思考: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目的是什么?
对学,群学:
在学习中发现算平均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算平均分与不去掉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请再举例说明说明
情景展示:
广告:我公司急招业务员,条件:本科毕业,有工作经历优;待遇:公司员工年薪平均在十万元以上。
教师引导
1、你认为在这个公司上班待遇好吗?
先独立看书,勾出重点语句
可以参考书上P7页的简答过程加以理解。
如何分工:
有些什么角色?谁来演?说些什么内容?
好在哪里?差在哪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如何改进?
【反思总结】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七上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1.5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实际生活的关系。
2、
3、
问题预设
学习流程(学习流程)
教法学法指导
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学生对活动的安排要合理
不认真听别人意见,重复提问的?
有的小组可能不听展示,只管自己安排调整小展示。教师要对不认真倾听的小组进行扣分
2、如果你是老板你可能增怎么做?
3、如果你是应聘应该注意些什么
展示评价:指定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打分:
1、参与面;
2、 展示人员的语言,姿势,神态,手势等。
3、 整个活动的编排。
4、 对提问的解答情况。
依次轮换进行展示和评价:
课堂小结:
各组同学根据刚才活动的过程说明自己小组的得失,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提高效率?
第3课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第3课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目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身边的事例。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你见过类似的图吗?一、创设问题情境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见到由图象来反映实际生活的例子。
如在股市里常常见大盘、个股的走势图,医院里测量器显示人的心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电视台反馈各栏目的收视率常用图象表示,人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的变化而变化等。
同学们课前收集了一些用图象来反映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例。
1:由学生自己展示课前制作的卡片。
卡片内容是课前收集的一些反映实际生活的图象的实例(通过课前收集图象的活动,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请看学生收集的一些图象。
2,师:请同学们分四人一小组,观察上述图象,提出你的问题。
下面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派代表提出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生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生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生3: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3,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你们所提出的问题:生1:上午9时的温度大约是22C︒。
︒,12时的温度大约是28C生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大约是30C︒,是在14时达到的。
最低温度是大约15C︒,是在6时达到的。
B点表示6时的温度大约是15C︒(通过小组讨论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活,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学生逐步获得图象所传达的信息。
熟悉图象语言。
培训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愿望和能力)二、组织研讨交流1、教师就上述图象的特征,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生1: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少时间?生2: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生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图象吗?举例说明。
……………………………..2,学生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先进行自我思考,然后邻座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派代表到班上发言。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说课稿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开篇内容,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观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对数学的固有看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如建筑中的几何图形、购物中的计算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二)讲授新课1、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列举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实例,如家庭理财、行程规划、服装设计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
2、数学的广泛应用介绍数学在科学技术、经济金融、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如航空航天中的精确计算、金融市场的数据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比例构图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2课时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第2课时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基本目标】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好数学.阅读《华罗庚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教学说明】用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去学好数学,认识数学,认识自我.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学好数学还要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下面让我们试着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图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地毯多少米?要在台阶上铺地毯,实际上并不需要测出台阶的长度.我们把上面的图想象为由一根绳子围成的图形,将它拉成为一个长和宽分别为2.8米和1米的长方形.因此,地毯的长就是2.8+1=3.8(米),也就是要买地毯3.8米.【教学说明】通过求地毯的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在歌手电视大奖赛上,10个评委亮分之后,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大奖赛上,常常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目的是要略去评委评分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值,使得一个或两个评委的个人意愿不至于影响参赛歌手的总成绩.让我们再看一个极端的例子.某大奖赛有7名评委,他们给甲乙两选手打的分数分别是:甲:9.55,9.55,9.55,9.55,9.55,9.60,9.90乙:9.50,9.60,9.60,9.60,9.60,9.60,9.70凭直觉,你认为哪个选手比较好一点?(1)请直接算出7个分数的平均数.甲的平均分:(9.55+9.55+9.55+9.55+9.55+9.60+9.90)÷7=9.607乙的平均分:(9.50+9.60+9.60+9.60+9.60+9.60+9.70)÷7=9.60(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甲的平均分:(9.55+9.55+9.55+9.55+9.60)÷5=9.56乙的平均分:(9.60+9.60+9.60+9.60+9.60)÷5=9.60(3)通过计算,想一想哪种方式更合适?显然,用第二种方式比较符合直觉.由于评委给甲打分时出现极端的最高分(9.90),所以直接计算7个分数的平均数会出现偏差,而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偏差,显得较为公平.【教学说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设定期储蓄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的年利率分别为2.25%,2.43%,2.70%和2.88%,试计算1000元本金分别参加这四种储蓄,到期所得的利息各为多少.(国家规定:个人储蓄从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征收利息税,征收的税率为利息的20%)分析结果,你能发现什么?(提示:利息=本金×年利率×储存年数)【答案】1年期利息18元,2年期利息38.88元,3年期利息64.8元,5年期利息115.2元.发现:参加定期储蓄,存期越长,得到利息越大.2.在第十届“哈药六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8位评委给某选手所评分数如下表,计分方法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的平均分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请你算一算该选手的最后得分.【答案】9.72【教学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用数学.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以上两节的学习,我们一定会喜欢上数学,并希望它天天陪伴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课题: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授课时间:总第节【学习目标】1、了解图形的平移2、了解转化思想【教学重点】转化思想导学流程自学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四段六步教学法思考一:图1.3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地毯多少米?问:1、需不需要测量每一台阶的长度?用什么数学方法可以快捷求出至少要买地毯多少米?2、若每一阶梯的长度为2米,你能求出所需的地毯积吗?思考二: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合作一:1、自学:思考1、2问题。
写在左边横线上。
2、对学:相互交流思考1问题。
3、群学:相互交流思考1问题,并对自已的想法与笔记进行更正与补充。
(10分钟)(各小组可在小组划分的黑板上板书与作图介绍)合作二:1、自学:思考二问题。
写在左边横线上。
2、对学:相互交流思考二。
3、群学:相互交流思考二,并对自已的想法与笔记进行更正与补充。
(各小组可在小组划分的黑板上板书与作图介绍)(10分钟)展示一:各级选出代表对此两问题进行展示讲述,听展同学可进行补充与更正。
(10分钟)展示二:各级选出代表对此问题进行展示讲述,听展同学可进行补充与更正。
(10分钟)学法指导:1、群学时,注意选出代表边讲边板书,为展示时作好准备;2、展示时面向同学,讲话清楚,3、听展时,要认真听讲,并对他人讲述过程进行恰当的补充说明或更正或点评,让自已逐渐成为补充专家、更正专家、点评专家!心得感悟:我学会了。
七年级数学上册 1.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案1 (新版)华东师大版
1课时
教具使用
教学环节安排
备注
1.他是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生1: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生2:我还知道华罗庚只是中学毕业。
生3: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由于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
生:(上台演讲后,同学们主动报以热烈掌声。)
1.学生先在小组内讲,然后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讲。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答案:(1)①②③;
(2)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梯形形状的影子;
在太阳光照射与手电筒照射下,都能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但在太阳光照射下,得不到梯形,而在手电筒照射下,可得到梯形.
理由:太阳光是平行光线;手电筒的光是点光源.
2.这两种方法都很好,看还有其他方法没有?
(学生沉默一会,有人打破了僵局)
3.这个同学解法非常巧妙!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体会?
(激发学习积极性,丰富“主角”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2.学生把课本翻到第4页,观察图形,思考、回答问题。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法,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同时每一个同学都有交流讨论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这时,每小组推荐的代表有讲陈景润、少年高斯、祖冲之、欧拉、牛顿等数学家故事的,也有讲自己同学、哥哥、姐姐如何刻苦学习数学的,老师均给予充分肯定。
2.同学们,通过这些故事,你体会到了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吗?(学生分小组讨论。)
作
业
布
置
第8页习题1.1第3题。
重
难
点
及
考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案)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设计课题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单元 1.3 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通过讲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人人都能学会数学;3、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简洁之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难点通过讲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学习课本的“阅读材料”。
引领学生感悟华罗庚刻苦学习数学的精神。
提炼出学好数学的方法:一要对数学有兴趣,二要有刻苦铁钻研的精神,三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四要善于独立思考。
谈体会体验华罗庚刻苦学习数学的精神。
讲授新课一、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问题:下图是六级台阶侧面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适合台阶宽度的地毯多少米?分析:1、我们需要测出每一级台阶的长度吗?2、所有台阶都可以分解为水平线段和竖直线段,它与地面的总长度2.8米和总高度1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解:我们把上图想象为由一根绳子围成的图形,将它拉成为一个长和宽分别为2.8米和1米的长方形,因此,台阶的总长就是:2.8+1=3.8(m)答:至少要买适合台阶宽度的地毯3.8米。
读题思考讨论交流变不规则为规感受数学的简洁体验转化的思想小结:解题时,关于把所给图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往往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方便。
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现象:要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全部评委亮分之后,在计算平均分时,往往要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提出问题:在计算平均分时,为什么要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分析问题:大奖赛上,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目的,是要略去评委评分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值,使得一个或两个评委的个人意愿不致影响参赛歌手的总成绩。
解决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个极端的例子。
某大奖赛有7名评委,他们给甲乙两选手打的分数分别是:甲:9.55,9.55,9.55,9.55,9.55,9.60,9.90 乙:9.50,9.60,9.60,9.60,9.60,9.60,9.70 凭直觉,你认为哪个选手比较好一点?(1)直接算7个分数的平均数甲的平均分:(9.55+9.55+9.55+9.55+9.55+9.60+9.90)÷7=9.607乙的平均分:(9.50+9.60+9.60+9.60+9.60+9.60+9.70)÷7=9.60(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剩下5个分数的平均数甲的平均分:(9.55+9.55+9.55+9.55+9.60)÷5=9.56乙的平均分:(9.60+9.60+9.60+9.60+9.60)÷5=9.60显然,用第二种方式比较符合直觉(乙比较好一些)。
【教案】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几位数学家的故事,拓宽自身的见闻.过程与方法:1.通过华罗庚的故事,思考怎样学好数学.2.通过台阶上铺地毯问题的探索,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一组数学格言,体验数学之美,从而激发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陶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通过演讲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挥.【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讲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来体现“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这一主题.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的精神.【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数学哺育着我们成长,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同时它又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出示:1+2+3+4+…+97+98+99+100=?(给定1分钟,看谁算出来)此题思考策略: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统计算对的人数,予以表扬.二、数学家成功的经历与启示1.数学家成功的经历(1)介绍高斯的故事这正是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过的一道题.1787年,年仅10岁的小高斯在课堂上首先用这种简洁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后来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王子”的美称.小高斯10岁解决的数学题我们十二三岁也能很快算出,这说明数学并不神秘,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高斯工作勤奋,精益求精,他的研究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后人这么评价高斯:“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同学们知道其他著名数学家的名字吗?你知道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数学家是怎样学好数学、走向成功的吗?让学生起来进行介绍,充分进行交流补充.(2)自学成长的华罗庚(3)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2.从数学家的成功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1)有兴趣;(2)有刻苦钻研的精神;(3)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4)善于独立思考……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三、数学应用举例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年轻时候做过这样一道题:“甲和乙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几小时两人相遇?如果甲带了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后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问这只狗共奔跑了多少千米路?”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展示成果;最后教师点拨给出答案.教材第6页中间的图形题(铺地毯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让学生回答,老师可板书,最后做总结性点拨、指导.教材第6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可小组交流,老师点拨指导.四、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图①、②、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2)你能否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得出图④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数一下,验证你找出的规律.(3)说出图⑤中有多少个三角形?(4)请用式子表示你找出的一般规律.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学好数学有哪些新的认识?六、课后作业如图,把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AC分成几段,以每一段为对角线做几个小长方形,若AB=2,BC=4,则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解析】把对角线AC分成几段,以每一段为对角线的几个小长方形的长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长AD+BC;宽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宽AB+CD,所以可求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周长.【答案】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为4×2+2×2=12.【板书设计】一、情境导入二、数学家成功的经历与启示三、数学应用举例例1、例2、例3四、巩固练习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概括整合】一、知识梳理与数学交朋友——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知识要点通过科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高斯的故事,教育学生要认真观察、刻苦钻研、善于发现问题,要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备课资料】苏步青:1902~2003,浙江义乌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我国微积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
1.1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数学的基本概念。
主要包括:数的比较和数的大小。
1.1.2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及其不同表示方法,以及学会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对数进行比较。
1.1.3 教学重点1.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及其不同表示方法。
2.学会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对数进行比较。
1.1.4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数的比较和大小概念的困难。
1.1.5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及投影仪;2.相关PPT教学素材。
1.1.6 教学流程时间内容活动安排5分钟教师引入老师运用课件、视频或者图片等多媒体展示数字大小比较概念,并探究数字比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5分钟讲授合作在数字比较的基础上呈现数字表示方式,带领学生挖掘数字的妙趣,并通过个案并论形式,让学生思考数字大小比较中的常见误区。
20分钟导入练习教师提供多项数字比较运算题目,通过分析不同形式的数字竞争情况,引导学生找寻数字间的优劣关系。
10分钟总结点拨老师针对学生练习错误的主要问题讲解及点拨,通过解题解惑,营造数学课堂教学新风貌。
1.1.7 教学评估1.个人练习: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题目的填写,并进行自己的对比评估,突显数字的重要性和表现力。
2.团队练习:组成小组,讨论数字在不同情景中的表现形式,并在小组内部达成共识,力求最终练习评估结果贴近常规数据的真实情况。
1.1.8 教学建议1.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并加强数字比较的情景式展现。
2.更好地对比不同数字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
1.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学设计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 教学目标•了解数列的概念及基本性质;•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求和公式;•能够根据数列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能进行数列相关题目的解答。
2. 教学内容•数列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求和公式;•数列的分类。
3. 教学重点•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求和公式;•能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难点•数列的分类及相关题目的解答;•数列应用问题的解决。
5.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运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运用示例演练进行练习巩固。
6.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辅书籍。
7. 教学过程7.1 导入与引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是否有听说过数列这个概念?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规律性的事物,是否可以通过数列来描述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数列的概念及应用。
7.2 数列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讲解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对数列的概念进行讲解,并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列例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列的规律性和有序性。
同时,教师还要引出数列的基本性质,如数列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数列的递增和递减等。
7.3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讲解在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对等差数列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并带入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规律性。
接着,教师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推导。
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让学生能够明白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如何得出的,并掌握应用通项公式求解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7.4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讲解在学生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后,教师继续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讲解。
教师通过推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如何得出的,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等差数列的和。
7.5 数列的分类在学生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后,教师对数列的分类进行讲解。
1.3_人人都能学会数学_学案1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实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预习导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材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下面介绍几位数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
<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
(2)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75年),
古希腊数学家.其著作《几何原本》
闻名于世.欧几里得将公元前七世纪以来希腊几何积累起来的既丰富又纷纭的庞杂结果整理在一个严密统一的体系中,从原始定义开始,列出5条公设,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出一系列定理和推论,从而建立了被称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第一个公理化数学体系.
(3)华罗庚的故事P5
(4)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
(5)少年高斯的速算。
从上面介绍的几位数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课堂研讨
1.AB两数的平均数是16,BC两数的平均数是21,C-A=———————
2.小明从1写到100,他一共写了—————个“1”。
教学反思:
本节从数学家史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个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感悟学数学不但要动脑思考,还要动手实践,注意观察、分析、想象。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案
1.仿课本制作华罗庚的画面,并配音:“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创设情境引入新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科书第7页的例题:一座漂亮的楼房的楼梯,高1米,水平距 离是2.8米。 课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 解决有关利率利息问题和地毯铺设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及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媒体内容 与使用
教学环节
课堂小结 作业
自主学习
1.预习。 2.分小组通过查阅书籍、搜索网站、观看录象、调查访问,搜集一些有关数学家及 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
合作探究
1. 学好数学还要善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下面让我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多媒 体课件显示:一座漂亮的楼房的楼梯,高1米,水平距离是2.8米),如果要在台阶上铺 地毯,那么至少要买地毯多少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2.这两种方法都很好,看还有其他方法没有? (学生沉默一会,有人打破了僵 局) 3.这个同学解法非常巧妙!
作业
课本练习 注:填充格可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
朝阳初中
章名称 节名称 走进数学世界 年级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学案
七年级数学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主备教师姓名 贾战国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求连续整数之和的基本方法;2.了解在有关图形的计算过程中常用 的解题方法——化不规则图形为规则图形; 3.了解银行存款的利率和求利息的 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教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页至第7页: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难点解析
1.通过讲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简介.
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只是中学毕业.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由于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
(2)、猜谜语:爷爷参加百米赛跑(打我国古代一数学家)
2、提供交流、讨论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我国今年的神九成功发射和回收.,神九升天离开地球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即7.9千米/秒、11.2千米/秒、16.7千米/秒)
(1)自习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巧算地毯
为什么有的比赛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2)有6过人在草地上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猜猜他们是一群什么人?
(3)按规律填数:
(a)1,1,2,3,5,8,□
(b)6,13,□,27,34
(c)1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