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日本的教育制度
它提倡日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大和魂与日 本的神道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神化和维护天皇 统治的思想工具。
幕府时期,日本具有等级特点的教育 机构的类型:
• 1、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 主要有昌平坂学问所、和学讲习所、开成所 及医学所
• 2、藩学。 最初是以教授汉学书籍为主,同时教以武学。 1715年后,逐渐增加了近代科学知识的内容。
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
1947年3月31日,日本国会颁布《教育基本法》。制定这一法令是“为了 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为新日本奠定教育的基础”,因此它对有关教育工作 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教育基本法》是战后日本的一项 根本教育大法。《教育基本法》依据日本新宪法的精神重申,为了世界 和平与人类幸福,日本必须建设成为一个民主的、文明的国家,而这一 理想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教育的。
为了按照《教育基本法》的原则设置学校,1947 年3月31日还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包括9章 108条及附则。
《学校教育法》采用美国的“6-3-3-4”制确定形 式上单轨的学校制度,并对小学、初级中学、高级 中学和大学的入学、目标、年限、校长及教员、经 费及管理等事项,都做出具体规定。
其中,小学与初级中学阶段的9年为义务教育。此 外还有关于幼儿园及特殊教育的一些规定。《学校 教育法》十分详细地列出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从 而使《教育基本法》确定的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与陶 冶人格具体化了。
以民主化和地方分权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1)打破中央集权教育体制,建立教育委员会,委员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 使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能够相对地独立于中央政府。 (2)根据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鼓励男女生同校,取缔男女生分校。将战 前的“六五三三制”改为“六三三四制”。实行初中教育的普及化与初 中教育的单轨制,使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 (3)制定大学设置基准与研究生院基准,改组旧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新 制大学。 (4)实施教员培养与任用的开放制度,实行教员资格证书制度,提倡教师 在职进修。 (5)把教科书国定制改为文部省审定制,即民间各教科书出版公司通过竞 争,编辑出版教科书,然后由文部省内的有关委员会审定,合格的教科 书目录送交地方教育委员会,供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学校选择。 (6)健全和完善社会教育制度、体系与设施,建立大量的公民馆、图书馆、 博物馆、青年活动中心、儿童文化科学中心等社会教育设施。
日本战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及启示
、
教 育优 先发展 战略的确 立
美 国人 曾评价 日本教育 , 概括为六大优点 之一是 : 日本认 为教育是 十分重要 的, 必须优先发展 , 于其他 先 各项事 业 。社 会 舆论 也认 为学 校 是 学 习和 生 活 的场
所, 因此父母把 收入 的 2 % ~ 0 0 4 %用 于孩子 的教育 上。 可见 日本 在教育 问题上是舍得投资的 。这种认识 起 因
二战之后 , 界各 国 的教 育发生 了重 大 的历 史性 世 变革 , 主要 是沿着 经济方 向进行 的。教育 唯 经济 主义 理念成 为世界发达 国家 经济变革 的主旋 律 , 它们 大都 把教育 纳入经济发展 的 战略轨道 , 教育 在 国民经 济 中 的地位 愈显突 出, 采取适应经济需要 的教育 改革措 施 , 成为 改革 教育和学校行为 的重要标准 。综 合世 界经济 发展经验 , 以优先发 展教 育为突 破 口则 成 为 日本 朝野 的历 史选 择 。随着工业经济 的发展 , 人力资本 的显 现 , 科技立 国得到 日本 朝野 的重视 , 育优 先发 展观 不断 教
的比重居世界第 一位 。据美 国经济 学家丹 尼逊计 算 ,
16 年至 17 年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的 1 91 91 / 4源于知识进
作者简 介 : 王水玉(9 2 , , 15 一) 男 山东青州人 , 副教授 , 硕士 , 事高等教一。 审视 日本 战后 的教育优 先发 展 战略 的提 出、 实施与 发展 , 以及 教改 实践特 点 , 以从 中得到 有益 的启 可
关键词 : 日本 ; 战 ; 育优 先 发 展 战略 ; 示 二 教 启 中 图分 类 号 : 5 13 G 3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8 620 )2 0o—o 10 —73 (08 0 —03 3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
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
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
首先是大化革新。
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
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
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
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
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
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
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日本的教育政策与经济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但在美国的扶持下,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日本经济在80年代初期达到了顶峰,但随后泡沫经济破裂,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期。在这段时期内,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加大公共投资、放宽管制等
通过教育政策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教育政策的实施可以带来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提升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对教育政策的影响
资金投入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可用于教育投入的资金也相应增加,推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完善。
平衡发展
为了实现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推动经济发展,为教育政策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02
日本的教育政策
古代教育
01
日本的教育起源于古代,受到中国和朝鲜的影响。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兴办了国学,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学。在江户时代,日本开始实行封闭政策,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日本的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近代教育
02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并逐渐重视教育的发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并建立了许多学校。
战后教育
03
在二战后,日本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美国占领军对日本教育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并强调了民主化和个性化。
高等教育
日本政府鼓励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加大对大学的投入,以提高大学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战后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
日本战后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度过了一个最为黑暗、痛苦的时期。
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经历了两次残酷的原子弹爆炸,国家处于破败之中,这种状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给日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面对战后的种种困难,日本开始了全面的国家改革和社会变革。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历史时期下的日本,特别是它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方面。
一、政治体制1. 我国宪法:日本战后出台的新宪法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变革,这个宪法在保障国民权利方面有着强烈的民主色彩,同时一度被视为限制军队的有效途径。
日本的国会和内阁与战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战后,内阁成为一个减少权力的政府机构,而且在决策上受到国会和平民社会的强烈制约。
2. 科层制:日本的科层制被认为是这个国家在数量上最大的官僚体系之一,而且这种制度相当稳定。
虽然它在很多方面被看做是一个不断扩大,难以掌控的机构,但它也成为了日本政府一种非常有效的行政和政策制定方式。
3. 选举制度:在战后不久,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单一选区的法务大臣选举制度。
这种新的选举制度减少了支持政府的小选区声势浩大的政治势力,推动了革新,增强了政治稳定性。
二、社会变革1. 教育制度:战争的结局对日本的教育制度带来了一定的改变。
在这个新的公共政策环境下,全国的学校都要认真考虑如何改进教育,以促进国家的重建和未来的发展。
这个时期新增了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机构,同时,教育制度也更为灵活。
2. 经济结构:日本经济结构现在算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典范,但是在20世纪初期,日本的经济结构却被认为是过于农耕业和手工业的。
日本政府在战后推出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工业化和大规模的工厂生产。
通过这样的措施,日本的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3. 社会制度:战争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惨重的代价,因此,战后,日本开始进行一系列社会制度改革。
虽然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最终这些改革帮助了日本实现了社会稳定和改变。
总结:自时政高管以来,日本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试论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试论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内容摘要:二战后,日本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政策,这使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教育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文试图从日本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论述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教育经济发展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在战后经济陷入了全面崩溃和瘫痪的境地。
有的学者曾经预言,日本在三十年里很难发展起来,但是事实却是相反。
二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面扭转了崩溃的国民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发展,令世人为之瞩目。
探究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其中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这是推动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各种教育事业重视教育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本身具有的特点。
早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教育事业就较为发达。
明治政府建立后,领导者深深感到,想使国家强盛,达到“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目的,首先必须“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
而要“文明开化,求知识于世界”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去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开发国民的人力资源。
为此,1872年公布了《学制》,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口号,把受教育规定为臣民们尽忠天皇的三大义务之一。
明治政府教育还积极探索,广采博纳,确立了适应日本国情的近代教育制度。
1886年日本开始实行小学4年义务教育,在1907年又实行了6年义务教育,到191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9%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民进一步认识到“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别无它途”。
因此,日本在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又为发展现代教育努力。
仿照美国,同时也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其主要标志是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个法令。
这次改革有两个重要内容:其一是在教育中广泛推行了非军国主义教育,使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其二是实行了“6:3:3:4”新学制,即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并普及从小学到中学的9年义务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一个广泛深入受教育的机会。
日本义务教育改革:从均衡到失衡
日本义务教育改革:从均衡到失衡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近年来,日本义务教育改革的进程却出现了从均衡到失衡的转变,这无疑给日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日本自1947年实施义务教育制度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公平。
在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教育资源分配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却相对落后,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不足。
这种城乡差距导致了日本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在2000年代初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投入、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改革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日本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如何在保持教育优势的同时进行改革,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日本义务教育改革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日本义务教育制度的历史和发展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1879年,当时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规定了6年的义务教育。
这一制度旨在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日本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20世纪初,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开始出现失衡现象。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一些地区的学生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质量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师资队伍、推广现代化教育方法等。
日本学校体育制度的演变
日本学校体育制度自明治维新以来,经历了从传统体育教育到现代体育教育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日本学校体育制度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对提高国民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1868-1945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引进西方的体育教育理念,建立了近代学校体育制度。
这一时期,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以军事体育为主,强调体质教育和纪律训练。
学校体育课程主要包括兵式体操、剑道、柔道等。
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纪律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1945-1980年)二战结束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开始反思战前体育教育的弊端,逐渐转向以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现代体育教育。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提出了“新体育教育”的理念,强调体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课程逐渐丰富,增加了田径、游泳、球类等运动项目。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0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了以“体育与健康”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体育课程设置,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日本政府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2.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3.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强调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强化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结合。
学校体育教育将体育与健康知识融入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5. 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日本政府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总之,日本学校体育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军事体育到现代体育教育的转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对提高国民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战 后 日本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历 程
二 战结束 后 , 日本 在 近 代 建 立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军 国
它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了 较 为 完 整 的 现 代 日 本 教 育 法 律 体 系 。 《 校 教 育 法 》 对 战 后 日本 的 学 校 教 育 制 度 作 学 则
第 2 第 5期 5卷
21 0 0年 l 0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0 5 L2 No 5 . 0e. Ol t2 0
J u a fL u h u T a h r Colg o r lo i z o e c e s l e n e
论 战 后 日本 高 等 教 育 的 改 革 与 发 展
关键词 : 战后 ; 日本 ; 等 教 育 ; 革 与 发 展 高 改
中图分 类号 : 5 1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 7 2 (00)5一 13— 4 0 3— 0 0 2 1 0 O 1 0 内 容 体 现 在 《教 育 基 本 法 》、 《学 校 教 育 法 》和 其 他 相
二次 世界 大 战结 束后 , 日本 经 历 了 一 个 美 军 占 领
时 期 。在 这 一 时 期 , 国 占领 军 通 过 日本 政 府 对 日本 美 实 行 间 接 统 治 , 而 美 国 的 民 主 思 想 、 国 理 念 等 对 因 治 战 后 日本 社 会 改 革 产 生 了 直 接 、 刻 的 影 响 。 教 育 领 深
一
本 高 等 教 育 的 改 革 和 发 展 大 体 经 历 了 三 个 相 对 独 立 的历 史 阶 段 : 民 主 化 — — 美 军 占领 时 期 高 等 教 育 的 即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一、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简要回顾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日本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增设社会科,承担了战后初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日本设置了专门的道德课,确立了德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
,日本颁发了《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的三方面共28个条目的教学内容,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日本修改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将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还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日本新一轮中小学德育改革(一)改革的背景从开始的日本新一轮德育改革有着广泛和深厚的背景。
二战以来,日本的德育经过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日本德育发展到现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道德教育当前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道德伦理标准失范的危机。
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武士道”道德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言行,要求把个人的欲望克制到最低程度,摧残人的个性。
此外,日本教育半个多世纪来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平等主义,造成了教育的整齐划一。
致使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发展的个性化德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极为欠缺。
2.随着核心家庭,少子化、城市化倾向的逐步发展,家庭和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
日本的大家庭制度在战后瓦解,起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和小家庭的盛行,中断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
从社区的变化看,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的减少,社区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
加之日本的失业率为4.9%,完全失业者到达349万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青少年不断增加。
“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doc
“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作者:李文英史景轩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8期[摘要]日本“二战”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成功的,表现出与日本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互相推动的显著特点,既体现了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被动变化,又体现了教育的先导作用。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体系化、上移化、综合化、信息化、国际化、法制化等趋势,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作者简介]李文英(1968-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史景轩(1969-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
(河北保定071002)[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日本振兴农村和偏僻地区教育对我国老少边贫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0404002)[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020-03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考察“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发现,日本的职业教育表现出与日本经济和社会进步互相推动的显著特点,既体现了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被动变化,又体现了教育的先导作用。
把握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体系化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由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训练两大部分构成。
这一体系是在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下,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训练体制相互补充、逐步完善起来的。
它充分体现了日本注重实用性,着眼于现实和未来两方面的需要,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不懈努力。
“二战”后初期,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仅仅包括职业高中和短期大学。
日本战后教育制度的重建过程探讨--从“菁英”走向“普及”
一、研究背景日本于1945年二战战败后,美国GHQ (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接管日本,全面更新并重建日本的国家制度。
在教育政策方面,二战后的日本在GHQ 的指导下,在教育上排除了“军国主义”与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擘画二战后日本的教育蓝图。
战后日本的教育制度,是以取代二战前《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日本国宪法》为依归,这部又被称为《和平宪法》或《战后宪法》的新宪法,于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实施。
基础教育方面,在《日本国宪法》第26条中,明文规定了“全体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有依其能力所及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以及“全体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有使受其保护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义务。
义务教育免费”。
在高等教育方面,则受到第23条“保障学术自由”所规范[1]。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制度,基于宪法23条与26条,确定了其基本方向。
至于规范教育制度的基本法令,则是在不违反23条与26条的精神下,另外以1947年3月22日公布实施的《教育基本法》以及同年4月1日实施的《学校教育法》加以具体规范[2]。
而相对于二战后的《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二战前则是以《教育敕语》规定教育精神与方针,再由各级学校法令(如《帝国大学令》《专门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国民学校令》)等规范实际实施的细节,较为琐碎[3]。
同样的,二战前的日本教育制度,也与二战后有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探讨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或政策的先行研究文章并未兼论战前的状况。
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是以二战后日本教育初期制度的转型与重建为主题,同时与日本在二战前的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以凸显本文论点。
二、二战前的日本教育制度(1919年至1945年)1872年,日本制定“学制”,开始近代教育的滥觞;同时颁布《教育敕语》,一直延续到1945年。
《教育敕语》于战后被废止,改以《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规范教育制度。
二战前的日本教育制度,采取修业年限各异的各种学校并列的“复线型学校体系”,在制度上较为复杂。
日本二战后学校教育制度
日本二战后学校教育制度二战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对日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进行重塑,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新的教育制度中,日本强调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以及对和平和环境的重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日本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措施。
首先,日本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义务教育制度规定,所有的儿童都有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这一制度确保了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到教育,并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日本大力发展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
在这个新的教育制度中,日本引入了新的课程,如科技教育、数字技术、创新和创造力教育。
这些新的课程都是针对当今社会的需要,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实用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日本的教育制度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既定的道德规范,如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和积极贡献社会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发展。
在1990年代,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这些改革包括增加语言教育、引进多元文化、提高教师素质和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等。
在当前,日本的教育亟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发展适合全球化时代的教育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合作。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日本的教育制度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增加外语教育和师生互动,以及更加注重国际认证。
总之,日本的教育制度在二战后的改革中发展了许多新的教育措施和技术。
这些改革不仅加强了日本的国家建设,还增强了日本的教育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
未来,日本需要继续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日本近代学校制度
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72年(明治五年),这一年新生的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标志着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诞生。
此后,日本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体系。
一、近代学校制度的初创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改革教育制度。
187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教育,明确了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和学制年限。
这一学制的特点是强调国家主义和实用主义,旨在培养能够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学制》规定,学制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
小学6年,中学3年,大学4年。
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中学和大学教育为自愿教育。
这一学制奠定了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基础。
二、战前学校制度的发展在《学制》颁布后,日本学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1907年,日本实行新学制,将小学6年改为4年,中学3年改为4年,大学4年保持不变。
这一改革使得学制更加合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战前,日本学校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1. 级别分明: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学校教育层次分明,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2. 男女分校: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男女学生分别就读于不同学校。
这一做法一直持续到战后。
3. 着重职业教育: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教育内容注重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4. 重视升学率:日本学校制度强调升学率,以大学升学为目标,使得中学和大学教育竞争激烈。
三、战后学校制度的改革二战结束后,日本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47年,日本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新的教育体制。
1. 实行义务教育:日本将义务教育年限从小学6年延长至9年,即小学6年、初中3年。
2. 男女同校:取消男女分校制度,实现男女同校。
3. 重视终身教育:日本教育制度强调终身教育,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4. 强化职业教育:日本继续重视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四、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现状目前,日本学校教育制度为6-3-3-4制,即从6岁开始上6年小学,从12岁开始上3年中学,从15岁开始上3年高中,然后从18岁开始上4年大学。
日本教育制度
根据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1886年,日 本政府制定了《学校令》,其中包括《小学 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 《师范学校令》。
《小学校令》规定,小学仍恢复1872年 的《学制令》规定的4-4分段的学制,即设4 年制寻常小学和4年制高等小学。小学实行 收费制,前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
《中学校令》规定,中学分为寻常中学 和高级中学。前者为5年制,由地方设置管 理,属于普通教育学校。后者为2年制,属 于大学预科性质,全国只设5所,由文部省 大臣直接管辖。
《帝国大学令》规定,将日本的东京大学
改为帝国大学,实行学院制。帝国大学由大 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大学院侧重学术和科 学研究,分科大学侧重传授专门知识和培养 国家应用方面的人才。分科大学设法、理、 医、工、文五个学院,其中法学占有突出的 地位,它的校长兼任帝国大学的总校长。
《师范学校令》规定,将师范学校分为
1871年7月,成立了文部省,统一领 导全国的教育事业,着手进行改革日本教 育制度的准备工作。
4.颁布教育改革法令 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
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以仿效法国教育制 度而制定的《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第一个教 育改革法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 学校制度。
《学制令》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5 大部分组成。
3.幕府时期的教育机构
日本的封建教育主要分为幕府、藩 国和民众教育三等,具有鲜明的封建等 级性。
昌平坂学问所
幕府直辖学校机构
和学讲习所 开成所
医学所
汉学、习 武
藩学
近代科学 知识
民众教育 机构
研究日本 国学、历
史
乡学
私塾
寺子屋
4.福泽喻吉(1834-1901)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摘要: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分别在大学课程、研究生教育、大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立法、调整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对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全部崩溃,生产水平严重下降,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学校瘫痪。
日本在战争中留下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地恢复经济,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的振兴,原因很多,其中对教育的一贯重视是最基本原因,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概述战后日本大力恢复和发展教育。
为了保证教育的正常进行,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特殊的保护措施。
即使是在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日本仍然不放松对教育的投资,这一点正反映了日本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战后日本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改进工作,其中规模较大的改革有三次。
!(一)第一次教育改革———“新制大学”体制的形成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1947年开始的。
这次改革在学制和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年由美国政府派出的教育使节团与“日本教育刷新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教育基本法》。
这一文件奠定了日本教育的一般原则,规定战后日本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且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日本教育法律体系,对日本教育的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法》是另一部重要的教育法律。
它对战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它的要点在于按照每个模式建立起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制度。
这两个法令制定之后,战后日本大学制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它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成立“新制大学”,即将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一种类型的大学。
在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调整过程中,为了地区上的合理分布,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府县一大学”的指导方针。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
教育论坛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2期63幸福生活指南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胡 峰熊猫宝贝国际儿童成长中心 山西 忻州 034000摘 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这与其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阐述了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希望可以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造成重创,战后的日本面临经济崩溃的局面,缺乏物资与粮食,学校也处于瘫痪的状态。
日本能在这种局面中迅速改进,挤进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1、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1]。
1.1战后初期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在二战之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制定相关的教育保障措施。
在1947年的3月31日,日本制定的《教育基本法》以及后来的《学校教育法》,都是在战后初期日本为保证教育发展制定的相关法律。
《教育基本法》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对日本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理念进行了规定。
《教育基本法》保证了日本全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指出国家的一项义务就是为国民提供必要的教育。
《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学制为“六三三四制”,这是日本对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借鉴。
这两部法律的制定,阐述了日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的目标,促进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
日本依据这两部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合并与调整。
这是战后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也是日本依法治教的初始阶段。
这次改革对高等教育进行合并与调整,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在成功发展教育的同时,教育界新的教学理念以及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1.2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教育改革 日本此次教育改革是在当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由于日本对高等教育基准的放宽,导致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猛增,大学入学率也成倍增长。
日本的教育2
1946年日本新宪法中,教育被确认为国民应享受的权力,义务教
育实行免费的原则;宗教和国家分离。
2013-8-9 2
z
1)1947年3月31日《教育基本法》颁布。它包括一个
简短的前言及11条条文,明确规定了日本教育的目的、 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男女同校、教育与宗教分 离等基本原则。在条文中,明确规定“法律所承认的 学校的教员,都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教师有独
2013-8-9
15
2.初等教育 日本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是单一的六年 制小学,儿童满6周岁入学,12周岁毕业, 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新学年从4月份开学, 多数小学采用三学期体制,三学期之间 分别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学的教育目的是适应儿童的导心 发展,实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标:
2013-8-9 16
2013-8-9
6
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不仅使高等 教育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且使 中小学教育面向智、德、体全面发展的 方向,既保持注重基础知识的划一性, 又有适应地区与个性特征的灵活性,力 图使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 的转变。
7
2013-8-9
五、日本现行教育制度 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 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 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 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 政制度。 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 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 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 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11
2013-8-9
学制结构
日本战后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 制”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法》 规定, “所谓学校,系指小学、初 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高等专门学 校、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养护学校以 及幼儿园。”
日本教育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及历史启示摘要: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教育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是继明治维新后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
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科技人员,以及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为日本经济起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旨在分析其改革特点,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积极的历史启示。
关键字: 二战日本教育改革积极历史启示一.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主要内容(一)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国民学历水平1946年3月5日,美国占领当局派遣教育代表团到日本,和日本有关人员会谈了约一个月以后,于3月31日向盟军统帅麦克阿瑟提出了报告书。
报告书对日本教育提出了全面的改革建议。
1947年3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教育基本法》。
该法案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美的人格,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富有自主精神的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教育方针是:“努力实现教育目的,尊重学术自由,培养进取精神,互敬合作,为创造和发展文化作出贡献”;此外,还规定了国民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男女同校,并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政治教育、宗教教育、教育行政诸方面作了规定。
[4] 《教育基本法》的颁布与实施,对战后教育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及确立民主化教育体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后,为了实施该法案所规定的各项条款,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如《学校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文部省设置法》等,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法规,确立了现代教育体制。
战后日本采用六三.三四学制(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的九年为义务教育,一般叫做六三制。
再加上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总称为六三.三四制),教育投资重点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上,同时重视发展高等教育。
如1971年到1980年的国民教育经费按中央教育审议会估计约为720亿日元。
其中:学前教育占4.6%,义务教育占53.7%,高中占16.1%,高等教育占2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从二战到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
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
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下面分点论述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1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
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
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
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
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
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
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
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
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
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1.2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在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意义的变革,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化。
战后的日本接受了美国占领军长达6年的控制,美国对日本大学改革政策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简称CIE)和美国教育使节团这两个组织机构及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策性建议与报告来实现。
战后初期日本大学的改革几乎是全盘引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导入美国大学“民主化”办学理念,保障国民拥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
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
建立了多种学制的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经过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后日本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阶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过分强调的教育的经济功能,而从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个性化。
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进入腾飞的时期,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并将教育政策的重点转变为优先发展经济。
如文部省于1962年发布了《日本发展与教育》的白皮书,就强调教育只有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时才显示出它的价值。
1963年经济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开发人的能力政策的咨询报告》为6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
据统计,至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4%,迈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65年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比率上升到17%,1975年则持续上升至38.4%。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学生的失业现象已经十分的严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受到了日本社会的责难。
这一时期日本的教育可以说是大量地加大职业教育的数量,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专业学校。
一方面给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这种以经济利益至上的教育思想,给学生、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的降温,政府势必要面对如何改革当时的教育制度。
第三个阶段:从7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国际化。
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以完善人格为目的”,“完善人格,作为教育努力的最终目标”。
197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整体扩充改善的基本政策》的咨询报告,这个文件成了日本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谓“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
1974年6月文部省制定的《大学院设置基准》,使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978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其咨询报告中提出修改《大学设置基准》,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1984年日本政府设立直属于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
1985年6月,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是80年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1987年9月,文部省设立了大学审议会。
概括起来,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三是加强学术研究。
90年代,日本对大学课程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的一体化。
1995年,日本政府确立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国策,并相继制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实行“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
9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扰着日本高等教育界,据此,文部省修订了《大学院设置基准》,并出台了其他相关政策措施,开始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1998年10月,日本大学审议会提交了题为《21世纪的大学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大学》的咨询报告,全面规划了21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改革方针政策。
2001年6月11日,文部科学省向日本第10次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审议通过了文部科学省的“大学结构改革方针”。
总的来说,90年代以来大学改革主要是四项:第一,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本科教育进行改革;第二,把大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质、量两方面进一步充实大学院的教育;第三,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等学习条件,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的终生学习机会;第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全面展开。
战后,日本大学体制改革也给我们一些启发:
1 制定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
2 树立现代大学的新理念
3 构建灵活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