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校刊栏目设置

合集下载

《红树林》校刊栏目设置

《红树林》校刊栏目设置

《红树林》校刊栏目设置第一篇:《红树林》校刊栏目设置《红树林》校刊栏目设置校刊每期都有十二个固定栏目和两个机动栏(封面中封二到封四主要介绍学校风貌、教师风采、学校重大活动、以及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等)。

(一)固定栏目1、“卷首寄语”摘录或撰写精彩短文,几样智慧之光。

2、“校园风采”主要介绍学校重大活动等。

3、“木秀于林”取叶倾城《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之意,收录学生日常优秀作品。

4、“名著导读”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刊登学生阅读名著后感想,旨在激发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名著,汲取养分,提高文学素质。

5、“诗歌赏析”刊登诗歌鉴赏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创意火花”刊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文章,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勇于创新。

此栏目亦为本刊特色栏目之一。

7、“烛光点点”,发表教师下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

8、“走近名人”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名人的成长经过,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帮助他们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10、“人生导航”摘录有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导航。

11、“幽默校园”收录一些幽默、笑话,让学生在笑声中汲取知识,获得身心的愉悦。

12、“凡人语录”在每页的页脚将刊登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感悟到的具有哲理性的警策之句。

(二)两个机动栏目1、“本刊特稿”刊发国际国内最重大时事政治或有关领导的言论。

2、“家长之友”刊登家长所发表的见解和主张,作为家、校联系心驻芳华当期待已久的成功没有如约而至,当执著的付出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当放飞的真情祝福一去不返,当……朋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永远别忘了,要让心中常驻一份芳华。

当自私冷漠侵蚀内心世界时,当虚伪狡诈动摇你的处世准则时,当挫折打击接踵而至,事业生活遭受重创时,当众声喧哗、心浮气躁、无所适从…… 要让心中常驻一份芳华。

心驻芳华,失意时不怨天尤人,不萎靡消沉,不失雄心信心,不坠青云之志,依然踏着坚实的脚步走进生活,创造生活。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种类和分布情况;(2)培养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红树林图片,分析红树林的生态特征;(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情况;(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红树林的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红树林的生态特征:(1)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植被特点;(2)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红树林的种类:(1)介绍我国红树林的主要种类;(2)展示红树林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红树林。

3. 红树林的分布情况:(1)介绍我国红树林的分布区域;(2)分析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树林的生态特征;(2)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1)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红树林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树林图片、相关资料。

2. 场地: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红树林风光视频,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红树林了解多少?”引导学生思考。

2. 授课:(1)介绍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分析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展示红树林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红树林;(3)介绍我国红树林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红树林的保护措施;(2)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建议。

5.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红树林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红树林的生态特征、种类和分布情况。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红树林保护措施。

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红树林生态功能的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仍需加强。

《红树林》教案:培养细致观察力,认识红树林动植物

《红树林》教案:培养细致观察力,认识红树林动植物

《红树林》教案:培养细致观察力,认识红树林动植物导入:一.片段欣赏(读书声带来的自然声场渲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一下红树林的图片或者鱼类、植物的图片。

还可以放一些自然音乐,并让学生看电子板书,看看学科名称何其对应,有些学科名称看上去怎么配的都不对。

(思考,建立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导言(教师引领进入课堂的正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发言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堂主题和学生群体的特点灵活选择。

)走进红树林,就像走进一片神秘的大自然世界。

除了氤氲的海雾,还有各种各样的鱼、蟹、虫、松鼠、果胶、红树、紫魔、板根、棕榈、榄仁树等动植物,它们美妙的形态和丰富的生命体现着大自然无限的魅力。

本节课我们将了解到具体有哪些红树林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三.新课建立(讲解学习目标和任务)1、学生要求通过导师讲解及自我学习,了解红树林的形态和特征,认识和了解具体的红树林动植物。

2、培养学生对红树林植物的细致观察力。

了解植物的不同具体形态、颜色及不同特性,快速找寻区别。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观察能力。

了解植物特征并运用课文知识作出识别。

3、强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一个完整认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身环境。

四.互动探究环节1、对于红树林,你知道哪些?花费几分钟让学生简单交流一下2、观察细致度: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的植物。

教师先让学生品出一个植物的特征和特点,学生们回答后,小组之间要分享,看看他们观察到的不同点,从而发现或者认识到之前观察的不够仔细,就好像同学们分享他们不同察觉力的特点。

3、识别能力:展示多张图片,要学生分类,学生分组、认真观察,分类归纳,然后分享他们分组的方法,课上共同会识别红树林里的植物和动物。

四、扩展阅读:1、红树林的奇妙功能:红树林不仅是动植物的乐园,也是巨大的海洋生态系统。

读到第二章节关于红树林的功能,让学生们自己去了解它神奇的功能、壮观的景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水、生态、树木)和尝试(红树林的沉积、甲烷的来源和作用),用不同思维方式去透彻理解。

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课文及教案

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课文及教案

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课文及教案教案可以恰当地挑选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落后生,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红树林》课文我爱森林。

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但我从没想到在大海里也有这梦幻般的森林。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底森林——红树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妆春,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景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层层的红树林淹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当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显现在海滩上。

啊,我的眼前显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

海风吹来,绿浪翻动,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

我乘着小船,渐渐划进红树林深处。

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奇妙的植物天地。

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曲折折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持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

我被这寂静而奇妙的仙境沉醉了,好像在梦中走进了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XXX。

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知我:“这响声是告知人们,一棵新的小红树出世了。

”国为红树具有“胎生”的繁育特别。

当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

如果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

我爱这片海上森林。

红树叶和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一样,在植物世界里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进贫脊不毛的海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

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它把自己的兄弟姐妹连成一个整体去抵抗狂风恶浪,减少海啸所带来的自然灾害。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红树林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兴趣。

1.1.2 借助多媒体展示红树林的美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3 结合我国环保政策的背景,强调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红树林的概念与特征:2.1.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泥滩上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

2.1.2 红树林具有耐盐碱、耐水淹、根系发达等特点。

2.1.3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2.2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2.1 保护海岸线,减缓海浪侵蚀。

2.2.2 净化水质,吸收污染物。

2.2.3 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3 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2.3.1 国家政策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视。

2.3.2 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和参与。

2.3.3 合理开发红树林资源,如旅游、科研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红树林》课文3.1.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生态功能以及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3.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1.3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红树林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4.1.2 了解红树林的保护政策和利用方式。

4.1.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阅读、讨论、调查等方法,深入探究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3 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4.3.1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环保意识。

4.3.2 培养学生关爱红树林、关爱家园的情感。

4.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红树林贡献力量。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PPT、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1.6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什么特别之处?环节二:讲授(15分钟)教师讲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红树林的基本知识。

环节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红树林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红树林的基本知识,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2 教学改进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

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学生反馈学生对红树林的知识兴趣浓厚,认为课堂内容丰富且实用,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2 教学重点红树林的概念、特点和生态环境。

3.3 教学难点红树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5 教学准备PPT、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3.6 教学过程导入、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与反思。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红树林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4.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4.3 评价结果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对红树林知识掌握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名称:《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1.2 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1.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1.4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6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2)案例分析法:分析红树林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7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

(2)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3)分析红树林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第二课时:(3)课堂小结:强调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设计:在本教案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想法。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对红树林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培养了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保护红树林的方法。

2.4 改进措施:(1)在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时,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2)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典型的红树林保护案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树林》这篇课文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生字词汇,并能够正确运用。

4.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教学内容课文背景介绍《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王幼楫是一名知名教育家和作家,该文是其散文集《渔夫的故事》中的一篇。

课文内容梳理1.阅读原文:请学生在课前阅读《红树林》这篇文章,完成阅读笔记。

2.课文导读:对课文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3.课文阅读:师生共同再次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

4.生字短语:介绍生字短语,让学生掌握其正确的发音和词意。

5.课文创作:让学生运用创作题材和想象力,进行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展示课文,放置在投影幕上。

让学生自主阅读,记录生词想法,感性理解课文主题。

第二步:导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策略介绍课文背景,并简要介绍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理解文章主题教师通过问题的方式逐步让学生理解文章变化,对主题有深刻的认识。

第四步:研究生字词汇教师简要介绍生字短语的含义和读音,并进行发音指导和动态记忆。

第五步:进行课文创作让学生记叙故事、感受情感、冒险探险或描写景物,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字呈现在作品中。

四、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作品等形式进行课堂评价。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生字词汇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参考1.《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渔夫的故事》(王幼楫著)。

3.课外阅读:《小兔幸运找》(书本或电子版)。

4.课外拓展: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公园或海滩等地进行探索、观察红树林等活动。

《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树林的形态、特点以及其生态价值。

2.体会作者对红树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又富有情趣的语言。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红树林的形态、特点以及其生态价值。

2.体会作者对红树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精当严密又富有情趣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红树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新课导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红树林,然后简要介绍红树林的形态、特点以及其生态价值,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红树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品味文章精当严密又富有情趣的语言。

5.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植物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6.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红树林的形态、特点以及其生态价值,同时总结作者对红树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品味文章精当严密又富有情趣的语言。

7.布置作业:通过布置相关习题或小论文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教学。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红树林教案教学设计简介:《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教材解说]《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

被收录在“奇观”单元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文中景象或幽静、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无不给学生带来震撼和享受。

另外,课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是一篇写景的佳作,值得学生从中积累语言借鉴写作方法。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出现的三个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充分感受红树林的各个特点以及红树林的精神。

4、通过列题纲训练,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设计思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

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组织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对象分析]红树林对于贵州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有所分布。

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但五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学会了通过翻阅家庭藏书、到图书馆查找、向他人咨询、上英特网查录等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

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

因而我们可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辅之以媒体,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红树林》说课稿

《红树林》说课稿

《红树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红树林》是中国作家丁玲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46年发表。

这部小说以红树林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农村妇女的心理变化,旨在展现传统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以及女性妇女地位的压迫。

本次说课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分别为教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了解《红树林》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4.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红树林》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中暗含的社会问题和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 创设情境法:通过设置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4. 归纳总结法: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用。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了解红树林吗?红树林在哪里?你们知道红树林与人们的生活有何关系吗?第二步:阅读 (15分钟)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她的家庭是怎样的?她与丈夫的关系如何?她对红树林的变化有何感受?第三步:讨论 (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上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请求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家庭关系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感受。

第四步:分析 (20分钟)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比如封建思想、女性地位等。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命运,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第五步:展示 (10分钟)请学生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进行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 (5分钟)通过学生的表演和讨论,对小说《红树林》进行总结,归纳小说传递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定义、特点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生物特征;(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2)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树林的定义、特点和生态环境;(2)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2. 学具:笔记本、画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红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红树林是什么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树林的定义、特点和生态环境;(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3. 课堂讲解:(1)讲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生物特征;(2)强调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1)让学生谈谈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红树林的基本知识;(2)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2)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红树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2)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

4.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红树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五语文《红树林》教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认识世界

小五语文《红树林》教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认识世界

小五语文《红树林》教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认识世界教学背景语文是我们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认识世界。

教学目标1.掌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帮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4.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团队协作。

教学难点:红树林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课件、实物模型、PPT。

学生:学习笔记、红树林的实物,电子版地图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环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的保护意义,从而引发学生们的探讨和思考。

二、阅读1.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介绍课文《红树林》的作者,带领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环境特点和地理位置,了解红树林的意义和作用。

2.请学生阅读课文《红树林》,并理解作者在描述红树林时所用的文字。

老师可以分别带领学生了解红树林中的植物、物种、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点,构建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认识。

3.阅读后,让学生归纳和总结出红树林的特点和价值,并结合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展开自我表达。

三、写作1.在写作环节,教师可以分散同学们的讨论小组,在每个小组里面让他们讨论并展开文化交流,用语言为别人描述红树林的重要性和需要。

2.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写作有关红树林的文章,稿件必须包括以下内容:a.对红树林的说明和总述;b.描述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c.分析红树林和自己居住地的区别;d.讨论合适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四、展示1.在每个小组完成文章后,教师将学生作品展示,让其他小组同学来现场鉴赏其作品,并进行评价,并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展示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互动,让同学们针对各组的作品进行交流和互动,并探讨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

五、复盘在课程结束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课程的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体验,以便更好地提高课程效果,改进教法。

红树林教材解说

红树林教材解说

让生命之树扎根于学生心灵——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红树林》教材解说天下美景,皆可淘情,徜徉于绮丽之中,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旅程,如山那么明丽,似水一样灵动,来自大自然的心跳,让你的生命也更加灿烂芬芳。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就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梦界,下面我就以“让生命之树扎根于学生心灵”为题,把我对这个单元《红树林》一文的理解和教学设想解说如下:一、步入浓郁的森林《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

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体现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被收录在“奇观”单元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

课文共5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第一自然段写作者的总体感受,抓住“大海里”“梦幻般”两个词,突出了红树林的与众不同;接着从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等四个方面实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文中景象或幽静、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无不给学生带来震撼和享受。

课文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语言优美生动,值得学生积累;比喻手法的使用恰到好处,借物喻人的写法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值得学生借鉴,堪称写景佳作。

学文后要求会认的字有 5 个,词8 个;会写的字11 个,词 4 个。

课后设两道问题,是教学的底线:1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写出课文的提纲。

从情感熏陶和列提纲两方面对学生实行考查。

像这样的文章,我们既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水平,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学生心灵受到启迪,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

二、嗅闻绿色的芳馨五年级仍有识字任务,要求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继续坚持写好摘录。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自读,坚持写批注笔记。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年级学科:小学语文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红树林》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出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2.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海鸟的乐园”、“海底的绿色长城”等。

2. 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句子仿写练习。

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红树林的作文。

三、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仿写、小测等多种形式,全面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红树林图片素材2. 课文朗读音频3. 相关环保资料五、教学建议1.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简洁明了,尽量使用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来辅助教学。

2.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在写作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引导他们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4. 结合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第六课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树林知识问答游戏,巩固学生对红树林的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七课时: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查找关于红树林的更多信息。

2. 学生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手抄报或PPT。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八、教学内容与过程第八课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树林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介绍红树林的短文或写一封信给当地政府提出保护红树林的建议。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三.doc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三.doc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红树林》教学设计之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大雁塔小学地处着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创办于1960年。

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

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

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

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

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长洲区一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奇观6红树林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长洲区一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奇观6红树林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学习剩下的三个自然段。
指导学生回忆:前两个自然段讲的内容,以及红树林的所传递的精神.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3--5自然段,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导入法二: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树林这一课.(板书课题)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能够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
通过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在作者眼中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2)初读课文之后,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3)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具有怎样的精神?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
《红树林》
【教材分析】
这是第九册的第七篇课文,也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树林》校刊栏目设置
校刊每期都有十二个固定栏目和两个机动栏(封面中封二到
封四主要介绍学校风貌、教师风采、学校重大活动、以及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等)。

(一)固定栏目
1、“卷首寄语”摘录或撰写精彩短文,几样智慧之光。

2、“校园风采”主要介绍学校重大活动等。

3、“木秀于林”取叶倾城《木秀于林,风必助之》之意,收录学生日常优秀作品。

4、“名著导读”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刊登学生阅读名著后感想,旨在激发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名著,汲取养分,提高文学素质。

5、“诗歌赏析”刊登诗歌鉴赏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创意火花”刊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文章,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勇于创新。

此栏目亦为本刊特色栏目之一。

7、“烛光点点”,发表教师下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

8、“走近名人”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名人的成长经过,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帮助他们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10、“人生导航”摘录有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导航。

11、“幽默校园”收录一些幽默、笑话,让学生在笑声中汲取知识,获得身心的愉悦。

12、“凡人语录”在每页的页脚将刊登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感悟到的具有哲理性的警策之句。

(二)两个机动栏目
1、“本刊特稿”刊发国际国内最重大时事政治或有关领导的言论。

2、“家长之友”刊登家长所发表的见解和主张,作为家、校联系纽带。

心驻芳华
当期待已久的成功没有如约而至,当执著的付出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当放飞的真情祝福一去不返,当……朋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永远别忘了,要让心中常驻一份芳华。

当自私冷漠侵蚀内心世界时,当虚伪狡诈动摇你的处世准则时,当挫折打击接踵而至,事业生活遭受重创时,当众声喧哗、心浮气躁、无所适从…… 要让心中常驻一份芳华。

心驻芳华,失意时不怨天尤人,不萎靡消沉,不失雄心信心,不坠青云之志,依然踏着坚实的脚步走进生活,创造生活。

心驻芳华,在迷惘中不丢失心中的梦想,在众声喧哗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保持独有的清醒,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风也依旧,雨也依旧。

心驻芳华,纵是身处北风呼啸、万木凋零的数九寒冬,心中洋溢的也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阳春三月;心驻芳华,把梦想当成一枚种子收藏,悄悄地孕育生命的动静,最后绽放一段惊艳的风华。

心驻芳华,营造的是一处心灵花园。

驻在心灵深处,遮风挡雨,呵护心灵,平息浮躁,净化心灵。

心驻芳华,不慕大荣华,但求花影重。

让灵魂散发馨香,将世俗物欲的侵袭拒之门外。

心驻芳华,是在沙漠化的边缘培植几缕葱茏的绿意的一种艰辛的努力,是一种内在的省察与提升。

虽然窗外就是繁华喧嚣,但心中自有绿意盈怀滋溢身心,明理冶性。

心驻芳华,是在心中树立一杆人格的标尺,标示人之为人的准则,指引人生的方向。

心驻芳华,是一种坚守品格不随世弊世俗的抗拒。

心驻芳华,注定成为生命的一抹亮色,烛照人生的意义。

心驻芳华,是潮涨潮落的情感朝夕,滋养充溢身心的浩然正气,铸造之于天地间的堂堂正正的健壮体格,激发奋发有为,进取有成的壮志豪情。

--摘自《演讲与口才》
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承,其更大的意义却在于对受教育者的“施爱”。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用“心”完成的《爱的教育》一书,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一段段入情入理的论断、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描述,将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大我”之爱和对亲子间、师生间、兄弟间、朋友间纯真无邪的“小我”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大深沉。

读了它,大受裨益。

教育者的责任是什么?在传播知识中传递爱心,让受教育者在“爱”的滋养中增长知识、砺炼人品、领悟人生、净化心灵、懂得生活、学会创造,我们的孩子不正需要这种坦荡的“大我”之爱和无私的“小我”之爱吗?
用心去承担育人的责任,用爱去善待每一个学生,你一定会有非同凡响的收获。

爱,是教育的精髓和血液;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