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模板
奥尔夫音乐大班教案5篇范本
奥尔夫音乐大班优质教案5篇范本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教材《音乐乐园》第四册中的第六章《节奏与舞蹈》进行教学。
本章内容包括基本节奏练习、声势练习、舞蹈动作创编以及团队合作表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节奏,提高音乐节奏感。
2. 培养学生通过声势表达音乐的能力,激发音乐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基本节奏的掌握、声势动作的创编。
教学重点:团队合作表演、舞蹈动作的熟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奥尔夫乐器(如鼓、木鱼等)、舞蹈道具(如丝巾、花环等)。
学具:学生自备小鼓、木鱼等奥尔夫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自由发挥,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感。
2. 基本节奏练习(10分钟)(1)教师示范基本节奏,学生跟随练习。
(2)学生分组,用奥尔夫乐器进行节奏练习。
3. 声势练习(10分钟)(1)教师示范声势动作,学生模仿。
(2)学生自由创编声势动作,表达音乐情感。
4. 舞蹈动作创编(10分钟)(1)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学生跟随学习。
(2)学生分组,创编自己的舞蹈动作。
5. 团队合作表演(10分钟)学生分组,整合所学节奏、声势和舞蹈动作,进行团队合作表演。
六、板书设计1. 课程主题:节奏与舞蹈2. 基本节奏:X(示例)3. 声势动作:X(示例)4. 舞蹈动作:X(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创编一段具有个人特色的舞蹈表演。
2. 答案:学生需在课后完成舞蹈创编,下节课进行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节奏,将音乐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基本节奏的掌握2. 声势动作的创编3. 团队合作表演4. 作业设计一、基本节奏的掌握1. 选择简单易懂的节奏进行教学,如二拍子、三拍子等。
奥尔夫节奏教学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易被人感知。
节奏是将音乐的长短关系以及特定的强弱关系组织起来,音乐在交替进行过程中形成的时值上的相互关系。
自然界和人的生活中无不蕴含着节奏。
节奏存在于生活之中。
儿童非常容易去表现音乐中的节奏。
对于幼儿来说,对音乐中节奏的动作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
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一、节奏教学的内容1、结合语言的节奏教学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与动力。
而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的贡献。
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过:“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奥尔夫在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从顺口溜,童谣、诗歌、儿童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
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性,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两拍或三拍或四拍一小节。
最初是一般是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时值。
这些简单的元素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为“节奏基石”。
在这个“基石”上可以发展的领域是无限的宽阔的。
例如:节拍可以变化为三拍、六拍等,并让儿童体验、讨论不同节拍的感受和情绪。
如:大班儿谣活动《风筝与小鸟》,整节活动通过念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
加上拍手、跺脚,乐器等不同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表演性,表现出“真生气与别生气”的情绪,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变奏创作,把原来每行的节奏进行变化,并用念、拍等形式做语词变奏。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音乐活动来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实践性
激发音乐兴趣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创造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节奏训练
教师演唱或播放旋律,学生模仿演唱,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音准和演唱能力。
旋律模唱
鼓励学生创作简单的歌曲或旋律,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创作实践
合奏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器乐合奏,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音乐感受力。
乐器演奏技巧
教授学生基本的乐器演奏技巧,如吉他、钢琴、口琴等,培养他们的演奏能力。
跨学科的教学方式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表现力和艺术修养。同时,实践性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在高中阶段,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授学生高级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作曲技巧和复杂乐器演奏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通过深入的音乐分析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造力。
教学效果
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所学音乐知识,并在实践中展现出高水平的音乐技能。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声势训练探究-最新教育资料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声势训练探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
用声势训练培养学生的感知反应能力、领悟能力、身体各部或心脑的协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并通过亲自说、唱、奏、动、听、游戏等去探究、发现、表现和创造音乐。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895年7 月10 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远郊-- 蒂森城的一个巴伐利亚军人家庭。
他从自身的教育取得经验,并结合社会的状况和需要,创造出了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
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课堂中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声势训练探究(一)声势训练的类型拍手:肩膀和手臂放松,双手在胸前拍手,一只手放平另外一只手拍打。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一只手的手指去拍另一只手的手掌根,然后慢慢的移到掌心的位置。
通过手心对手背、手背对手背、指尖对指尖不同的拍手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跺脚:有站着跺脚和坐着跺脚两种,一般是脚掌跺地,但是也可以分为脚跟跺地和前脚掌跺地,两种跺脚方式所产生的声音还是有区别的。
还可以在地上画弧线和圆圈。
在跺脚时两只脚都可以使用,并希望可以交换着用。
拍腿:两只手自然的放在大腿的两边,双臂放松,双手拍打双腿两侧。
也可以单手拍打,这个动作是四种动作中最容易的。
拍腿可以在腿两侧,也可以在腿前面拍,或者两手交叉。
《奥尔夫音乐》教案(精选
《奥尔夫音乐》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三单元“节奏与律动”,具体包括教材的第57章节。
详细内容涉及基本节奏的识别与练习、身体打击乐的运用以及集体节奏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节奏型,并能够准确读谱。
2. 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欣赏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基本节奏型的掌握和运用,以及集体节奏创作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欣赏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奥尔夫乐器(如小军鼓、木鱼、铃鼓等)、音乐CD、教学PPT。
学具:学生自备一张A4纸,用于画节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以一段有趣的奥尔夫音乐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节奏。
2. 基本节奏学习(10分钟)(1)教师演示基本节奏型,并引导学生模仿。
(2)学生跟随音乐CD练习基本节奏型。
3. 身体打击乐(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用身体打击乐表达节奏。
(2)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指导,提高打击乐技巧。
4. 集体节奏创作(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节奏型进行集体创作。
(2)分组进行节奏创作,鼓励学生创新。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基本节奏型2. 身体打击乐3. 集体节奏创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基本节奏型,创作一首简短的节奏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教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找奥尔夫音乐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基本节奏型的学习2. 身体打击乐的运用3. 集体节奏创作的实施4. 作业设计一、基本节奏型的学习1. 确保学生准确掌握基本节奏型的读谱方法,包括音符的时值、拍子等。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亲亲》通用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亲亲》通用一、教学内容1. 歌曲学唱:《亲亲》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
2. 节奏练习: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节奏练习。
3. 动作创编:结合歌曲旋律,创编简单舞蹈动作。
4. 音乐欣赏:欣赏不同版本的《亲亲》,感受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亲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较高,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动作创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2. 教学重点:歌曲学唱、节奏练习和动作创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节奏乐器(如小鼓、木鱼等)。
2. 学具:歌词卡片、动作创编道具(如丝巾、花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引入歌曲《亲亲》,激发学生兴趣。
2. 歌曲学唱:a.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
b. 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旋律和歌词。
c. 学生独立演唱,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节奏练习:a. 教师演示节奏,学生模仿。
b. 分组进行节奏练习,鼓励学生互相配合。
4. 动作创编:a. 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
b. 学生分组,自行创编动作。
c. 各组展示,互相评价。
5. 音乐欣赏:a. 欣赏不同版本的《亲亲》,感受音乐风格。
b.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亲亲》2. 歌曲旋律:五线谱或简谱3. 歌词:分段展示4. 节奏:示例节奏5. 动作创编:简单舞蹈动作图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亲亲》,创编动作,进行家庭表演。
2. 答案:学生需将演唱和动作创编过程录制视频,提交给教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音乐社团活动,提高音乐素养;开展家庭音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较高,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动作创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奥尔夫音乐律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
律动是有韵律的运动。
律动的“律”指乐律、韵律,律动是与乐律、韵律或曰音乐态势相和的运动——这也是所有律动都离不开音乐的原因。
与“声乐”“器乐”或“舞蹈”相比,音乐律动更为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奥尔夫音乐律动。
一、奥尔夫的动作训练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
1听鼓声做动作练习听教师的鼓声"走"(一拍节奏)、"跑"(半拍节奏),开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用围成一或两个圆圈活动,这里关键的是动作要与鼓声相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应鼓声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等,还可以在停止时下一个动作口令;训练反应能力。
这种口令包括一个规定的动作如"蹲下"、"趴下"、"一条腿抬起";也可以不规定动作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造型动作:还可发口令:"几人一组!"(数字)或规定二人一组,用身体某部位相碰等等"、等等。
这方面的游戏特别多,只要教师不断开动脑筋会有更多可能性挖掘出来。
2声势练习奥尔夫和凯特曼创造的用具体动作发出响声的练习--"声势"是对世界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称为"古典声势",这是根据四部合唱设计的控指(女高音)、拍手(男高音)、拍腿(女低音)、跺脚(男低音)四个声部。
它们的记谱是这样的:符干朝上为右(指、腿、脚),符干朝下为左(指、腿、脚〕捻指一般是双手,少数才分开左右由于不易打出声响,可建议学生用弹舌协助动作发声。
在他们二人合作的《学校教育》第一卷中专门有一部分"节奏一旋律练习"。
这是最早的成果之一,里面提供了大量声势训练及教学中应用《合奏、伴奏、即兴等等)的练习范例,有极高的价值,是一部传世佳典。
2024年奥尔夫小班的音乐教案历年真题及答案
2024年奥尔夫小班的音乐教案历年真题及答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小班教材的第三章《节奏与律动》,详细内容包括:基础节奏认知与练习,通过身体律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学习使用简单打击乐器,以及配合童谣进行节奏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知并模仿基础的音乐节奏。
2. 培养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初步使用打击乐器,体验集体协作的音乐创作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复杂节奏的把握和乐器使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基础节奏的识别与身体律动的配合,以及打击乐器的简单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型打击乐器(如小鼓、木鱼、沙锤等),音乐播放设备。
学具:每人一份节奏卡片,彩色贴纸用于标记节奏。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节奏明显的儿歌,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简单的身体律动。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强弱规律,通过拍手、跺脚等形式表现。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教师展示基础节奏卡片,引导学生模仿并读出节奏。
结合身体律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本节奏。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首童谣,示范如何将身体律动与歌词节奏结合。
分组练习,学生尝试自己编排简单的律动。
4. 随堂练习(10分钟)每组学生使用打击乐器,按照童谣节奏进行演奏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节奏错误,指导乐器使用。
5. 集体创作(10分钟)全班同学用打击乐器和身体律动共同完成一首曲目。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集体协作,保持节奏一致。
六、板书设计板书展示基础节奏卡片,旁边标注对应的身体律动示意图。
在另一侧板书,列出本节课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及每种乐器的简单演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选择一首喜欢的儿歌,编排律动,并用家庭物品代替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课后练习:完成一份节奏练习题,包括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
2. 答案:家庭作业:无固定答案,鼓励创意。
音乐节奏型训练与节拍教案
音乐节奏型训练与节拍教案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身体的表达和感受。
在音乐中,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中的心跳。
因此,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掌握节奏感和节拍是非常重要的。
在音乐教育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节奏型训练和节拍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介绍一些有效的音乐节奏型训练与节拍教案。
一、节奏型训练。
1. 身体节奏感训练。
身体是最直接的感受器官,通过身体的感觉来掌握节奏感是非常有效的。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身体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比如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通过拍手、敲打物体等方式来感受节奏的变化。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节奏,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情感。
2. 听力训练。
除了身体感觉外,听力也是掌握节奏感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听后模仿节奏,或者进行节奏的辨别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的节奏,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3. 乐器训练。
学习乐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乐器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节奏感。
在乐器的学习中,可以通过练习一些简单的节奏模式,比如打击乐器的基本节奏,弦乐器的扫弦节奏等,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二、节拍教案。
1. 节拍的基本概念。
在进行节拍教学时,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节拍的基本概念。
节拍是音乐中的基本单位,它是音乐节奏的基础,也是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介绍节拍的基本概念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让学生拍手或者跟随音乐的节拍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感受节拍的存在和变化。
2. 节拍的训练方法。
在进行节拍教学时,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节拍,比如通过打击乐器进行节拍训练,或者通过一些简单的节拍练习来加强学生的节拍感知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案小班棒棒糖模板
奥尔夫音乐教案小班棒棒糖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依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以棒棒糖为教学载体,开展音乐活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节奏与律动》中的基本节奏练习和简单旋律创编。
详细内容涵盖: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掌握基本节奏型;通过棒棒糖的摇曳感受音乐的韵律美;运用身体乐器模拟棒棒糖进行创意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并模仿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创造力,使其能够运用棒棒糖进行简单旋律创编。
3. 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
教学重点:通过棒棒糖的摇曳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棒棒糖、钢琴、音响设备、卡片。
学具:小鼓、沙锤、手摇铃等身体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手持棒棒糖,以轻松愉快的氛围带领幼儿进入音乐课堂。
邀请幼儿模仿教师摇曳棒棒糖的动作,感受音乐的韵律。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卡片展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引导幼儿认识并模仿其节奏。
结合钢琴演奏,让幼儿用身体乐器模拟棒棒糖的摇曳动作,体验不同节奏型的韵律美。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身体乐器,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节奏错误,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4. 旋律创编(10分钟)教师以棒棒糖为载体,示范简单旋律的创编。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棒棒糖和身体乐器进行创意表达。
5. 集体表演(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表演,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 简单旋律创编的示例,用音符和棒棒糖图案表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棒棒糖和身体乐器为家人表演一段简单的旋律。
四分音符:拍手八分音符:用棒棒糖轻敲身体乐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节奏掌握不准确、创意表达不足等问题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案咚咚咚
奥尔夫音乐教案咚咚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咚咚咚》主题活动展开,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奏与打击乐》的第二节《基础节奏练习》。
具体内容包括:基本节奏的认识与练习,通过打击乐器体验节奏感,结合身体动作培养节奏协调性,以及创造性节奏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节奏型,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并能准确敲击。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与他人合作完成节奏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基本节奏型的掌握,以及创造性节奏活动的开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奥尔夫打击乐器(如小军鼓、木鱼、铃鼓等)、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自备小型打击乐器,如沙锤、手鼓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感受节奏的魅力。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节奏例子,如心跳、走路等。
2. 基本节奏型学习(10分钟)教师展示基本节奏型,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并解释其意义。
学生跟随教师敲击奥尔夫打击乐器,练习基本节奏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咚咚咚》为主题,创作一个简单的节奏组合,进行讲解与演示。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按照例题进行节奏练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创作一个简单的节奏组合,与他人分享并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给予鼓励。
5. 创造性节奏活动(10分钟)教师提出创意主题,如“春天来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富有创意的节奏组合。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基本节奏型运用到作品中。
各组展示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基本节奏型(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2. 黑板右侧:《咚咚咚》主题节奏组合3. 中间部分:学生作品展示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个富有创意的节奏组合,主题自选。
怎样训练音乐的节奏律动
怎样训练音乐的节奏律动怎样训练音乐的节奏律动音乐节奏律动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从最宏微观的角度看,它可以说是音乐的“进行”,这个概念包括了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
详细来说,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律动的速度。
节奏在自身的感觉在知道拍号和每分钟有多少拍后,我们就要去感觉节拍。
有的同学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也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进入内心的节奏感觉。
要做到有内心的节奏感觉,首先要去感觉节奏。
很多节奏方面的缺点之所以产生,事实上是由于自己本身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作品的艺术形象。
这就使永久改变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相全都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结构,作曲法本身,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只有这样,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艺术的。
1.在技术性段落中,要划分清晰一些有规律的组织的节奏。
2.要对节奏有感觉,也就是说对每小节内强拍弱拍的区分有感觉。
举几个常用的节拍: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举例一首作品来说,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船水中摇荡的背景。
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写成的。
以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每小节分为两组,依据六拍的节奏特点,把船在水中左右摇摆着前进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
我们在演奏时,把第一拍作为一个重音,二三拍轻轻地带过去,第四拍作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个小重量,然后五六拍再轻轻的演奏。
只要把这些力气支配好了,演奏的的时候的心里节奏就会渐渐形成。
有些演奏者过远地偏离原谱和的构思,其根本在于不够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歪曲作品的结构。
因此,我们必需养成仔细去分析节奏,并去感觉、表达它的习惯,这是保证演奏中基本的节奏感所必需的。
节奏与律动感节奏的律动感,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其要点是结合乐曲的心情语言、意境,选择好合适的节奏。
奥尔夫音乐中节奏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奥尔夫音乐中节奏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作者:吴金玉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吴金玉[内容提要]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律动说》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和动作结合的特点,创建的奥尔夫教育体系。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可见,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奥尔夫音乐对节奏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从以音乐节奏培养的角度出发,以节奏作为连接各艺术教学的手段,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节奏/声势/乐器中图分类号:J60-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5)03-0235-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将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它是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活动。
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因此,无论是大学、高中、中小学等音乐教学中培养节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和训练节奏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是很成熟,所以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单而又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进行培养和训练。
激发幼儿对学习节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更好的将奥尔夫音乐原理渗透到节奏的教学中呢?从音乐节奏培养的角度出发,以节奏作为连接各艺术教学的手段,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我总结了以下的一些方法:一、通过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发现节奏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无处不充满节奏,比如:上课和下课幼儿都伴着老师弹奏着好听的音乐走进和走出教室,室外活动时放着优美的音乐。
因此,让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节奏,熟悉各种节奏型,从而来感知节奏、理解节奏。
例如:幼儿喜欢小动物,并喜欢模仿它们的叫声,小狗叫“汪汪汪,汪汪汪,小猫咪叫“喵喵喵、喵喵喵”,小汽车鸣笛声“滴滴——滴滴—一”等;自然界的声音:雷声“轰隆隆、轰隆隆”,小河流水声“哗啦哗啦”风吹声“呼—一呼——等。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训练
一、奥尔夫先生生平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儿童教育家,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以及世界上70多个国家被广泛采用,人们公认“奥尔夫是为了孩子的音乐,是用于终身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先生认为要奠定孩子未来音乐学习的坚实基础,其音乐训练应依照音乐发展的进程进行,即以节奏为根本,逐渐建立对旋律、音感与即兴创作和欣赏。
二、奥尔夫音乐鲜明而突出的节奏性是奥尔夫音乐风格的首要特色。
奥尔夫先生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元素,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
奥尔夫的音乐通常具有明确的调式、调性,在那些调式性的乐章中,他常使大、小调轮番交替地出现。
奥尔夫特别爱用打击乐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必用打击乐器,除定音鼓外,常会使用四种以上,甚至是全部的打击乐器。
奥尔夫的音乐,以各种音乐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节奏为基础,对于其他各种音乐的要素,也都采用最基本得内容或方式.三、奥尔夫节奏练习方法奥尔夫本人并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其教学法内容和方法的著作,他与凯特曼夫人合作的《学校音乐教材》不是按照儿童学习音乐的具体过程而编著的教科书,而是内容极其丰富、供教师选择的素材库。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凯特曼夫人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于1970年出版了《奥尔夫儿童教学法初步》。
根据凯特曼夫人的总结,奥尔夫教学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节奏、旋律练习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
节奏练习主要包括:1.语调节奏通过语言抑扬顿挫的变化,让孩子认识音乐的节奏与曲调,并在孩子所熟悉的声调领域中练习,进而灵活运用于即兴创作。
在奥尔夫音乐教材中,孩子们常开始学习下行小三度(如So、Mi)的旋律,唱出易学或常用的字词,籍以学习音乐中不同的节奏、音的强弱、旋律进行方向及速度的实际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案小班棒棒糖(模板
奥尔夫音乐教案小班棒棒糖(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依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以棒棒糖为主题,展开音乐游戏和节奏训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奥尔夫音乐乐园》第三章节的节奏练习和歌曲学习,详细内容如下:1. 节奏练习:通过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让幼儿感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
2. 歌曲学习:《棒棒糖》歌曲的学唱,引导幼儿用歌声表达快乐情绪。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节奏练习,提高音乐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2.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3. 学会演唱《棒棒糖》歌曲,并能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感知与表现。
2.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棒棒糖》歌曲,并能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铃鼓、木鱼、棒棒糖模型、卡片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沙锤、一张节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棒棒糖为线索,设置一个糖果乐园的场景,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音乐世界。
2. 例题讲解:通过教具演示,引导幼儿感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并进行模仿练习。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节奏练习,让幼儿相互拍手、拍腿、跺脚,巩固节奏感知。
4. 歌曲学习:教唱《棒棒糖》歌曲,引导幼儿用歌声表达快乐情绪,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5. 歌曲表演:分组进行歌曲表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棒棒糖》2. 节奏卡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图示及文字说明。
3. 歌曲歌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棒棒糖》歌曲歌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练习唱《棒棒糖》歌曲,并用动作表现歌曲中的快乐情绪。
2. 答案: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以视频或音频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家长在日常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音乐表现,鼓励幼儿参加各类音乐活动,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结合其他学科,如绘画、手工等,开展棒棒糖主题的跨学科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1、奥尔夫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如何?卡尔.奥尔夫(1895—1982),西德慕尼黑人,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1961年前一直是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和主任,1961年开始任萨尔茨堡莫扎特学院奥尔夫研究室主任。
从1935到1942年,奥尔夫共创作了三部成熟并有影响力的舞台作品:《卡尔米纳•布拉纳》(Carmina Burana,有译作“布兰诗歌”、“巴伐利亚歌曲”、“世俗歌曲”等,1935——1936)和两部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的“童话歌剧”(Marchenoper)——《月亮》(Der Mond,1938)和《聪明的女人》(Die Kluge,1942)1948年开始到1949年完成《安提戈涅》(Antigonne)《暴君俄狄捕斯王》(Oedipusder Tyrann,1959)及《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1968)《世界末日之剧》(1973)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和影响最大的教育体系之一,正在全世界五大洲广为应用。
他的《学校音乐教材》正被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为许多国家所广泛使用.奥尔夫说过:“我写这个教材,是为了表明一种观念,所以,关系到世界的不是这部《学校音乐教材》,而是这个观念本身。
” 这就说明:要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必需了解他的基本思想观念,只有从这里才能理解和掌握他具体的教学法,使用他具体的教学内容。
按照他的构思创作或改制的"奥尔夫乐器"也已风靡全世界。
他的教育思想及教材,目前不仅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而且与多民族的音乐相结合,产生出了更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使用的教材。
2、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
青年们手拿吉他,赤着双足,唱着民歌,跳着一种赤足"表现舞"。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
哪 怕
虎狼
0 前 窜 八 尺 0 惊 人 胆。
当 嘀咯 当 嘀咯 当 嘀咯 当。
从比较简短的词组发展到较长的儿歌、童 谣,甚至可以发展成一部多声朗诵作品。
由此可见,朗诵入手这种方法可包含 的容量。它不仅适用儿童教学,对于高年 级甚至专业音乐教育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 教学方法。
十六字格
金钱 豹 河马
2、综合性: 幼儿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 心的感受和表现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 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当音 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 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 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 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 卡 车
:
: 拖 拉 机
:
: 公共汽车
:
一组先念,另一组按一定规律进入,成为二声部,加公 共 汽 车成三个声部。
2 4
小老 鼠
上灯
台
偷油 吃
下不 来
叫妈 妈 妈妈不 来
叽里咕噜 滚下 来。
三个成语的节奏练习(8-12岁)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话 少 白 天 武 松 好 汉
朗读活动内容包括呼唤、儿歌、童谣、诗歌、格言以及词、词组等。 儿童在朗读活动中,依据不同语言内容和朗读的不同节奏,来提取其 中的节奏因素(元素),从这里入手可以进行最初的节奏训练。
例如:小花狗,去看花,红花、白花和黄花,看红花、看 白花、看得花狗眼睛花。 风来了,雨来了,蛤蟆背着鼓来了,什么鼓,花花鼓,乒 乒乓乓二百五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源起:
奥尔夫音乐教学起源于德国。奥尔夫广泛地采用各 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 他看到艺术各种表现形式都有共同的元素-节奏。 并利用这些因素去编设教材。 奥尔夫更看到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所以选 择了游戏作为孩子授课的主要手段,将知识与训 练编设在游戏中,让孩子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得 到训练。 奥尔夫音乐极其强调与本土艺术文化的结合,自创 始以来取得巨大成功,并在世界70多个国家广泛 地传播。
奥尔夫教学中节奏教育(合集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奥尔夫教学中节奏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在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被广泛采用,自1961年起专门成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通过他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奥尔夫教学流传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
“原始的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
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几乎一切人(特别是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
他根据音乐的始源和发展规律即音乐生理——心理法则,建立起来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合理、科学、有效的。
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
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一、语言节奏练习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如何通过民谣、儿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
这里就不细叙述。
但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或唱),迫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附图{图})这是一首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
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二、声势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教师培训内容模板
一、培训背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全球教育者的青睐。
为了提升我国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特制定本培训内容模板。
二、培训目标1. 使参训教师深入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2. 提高参训教师音乐素养,增强音乐教学能力;3. 培养参训教师创新思维,提高音乐教学实践水平;4. 增强参训教师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
三、培训内容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概述1.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起源、发展及特点;2.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目标;3.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1.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本步骤;2.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3.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声势训练;4.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乐器演奏;5.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舞蹈与表演;6.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创意活动。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案例解析1.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学案例:《哈巴狗》;2. 中班奥尔夫音乐教学案例:《库气气》;3. 大班奥尔夫音乐教学案例:《草原小姐妹》。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评价与反思1. 奥尔夫音乐教学评价方法;2. 奥尔夫音乐教学反思;3. 奥尔夫音乐教学案例分享。
五、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创新与探索1. 奥尔夫音乐教学与传统音乐的结合;2. 奥尔夫音乐教学与幼儿园其他课程的融合;3.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六、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团队协作与沟通1. 奥尔夫音乐教学团队建设;2.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沟通技巧;3.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与共享。
七、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1. 参训教师分组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2. 参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分享教学经验;3. 培训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
八、奥尔夫音乐教学总结与展望1. 奥尔夫音乐教学成果展示;2. 奥尔夫音乐教学经验分享;3. 奥尔夫音乐教学未来展望。
奥尔夫音乐教案小班棒棒糖模板
奥尔夫音乐教案小班棒棒糖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应教材的第三章《节奏与律动》中的第三节《棒棒糖节奏》。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简单节奏符号,通过棒棒糖模型进行节奏练习,学习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并模仿简单的节奏符号,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2. 通过棒棒糖模型,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节奏练习,提高音乐节奏感。
3. 能够参与集体音乐活动,与他人共同完成音乐表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节奏符号的认识与运用,以及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协调。
2. 教学重点:棒棒糖节奏的掌握,以及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奥尔夫音乐教材、录音机、音乐CD、棒棒糖模型、卡片、节奏棒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棒棒糖模型、节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棒棒糖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发现棒棒糖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简单的节奏符号,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并进行讲解。
结合棒棒糖模型,示范如何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一个棒棒糖模型,跟随教师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确保幼儿掌握正确的节奏。
4. 集体协作(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音乐表演,用棒棒糖模型和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
鼓励幼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奥尔夫音乐——棒棒糖节奏2. 内容:简单节奏符号: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棒棒糖节奏练习: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棒棒糖模型和家人一起完成一首简单的节奏练习。
2. 答案:根据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自选一首简单的节奏练习,与家人共同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音乐学习,共同完成课后作业,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
(文卢姗姗)
在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被广泛采用,自1961年起专门成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通过他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奥尔夫教学流传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
“原始的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
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几乎一切人(特别是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
他根据音乐的始源和发展规律即音乐生理——心理法则,建立起来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合理、科学、有效的。
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
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一、语言节奏练习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如何通过民谣、儿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
这里就不细叙述。
但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或唱),迫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
(附图 {图})
这是一首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
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二、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
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根据幼儿认识具体形象的基本特点,我们采取用红、绿、黑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是拍手的节奏,拍腿的节奏,跺脚的节奏。
幼儿可自己看着谱而动作;也可由教师边指导幼儿看谱来做节奏练习;还可以不看谱,而由教师先拍一种节奏型,让幼儿模仿,反复再现。
从而使幼儿听觉快速反映得到培养,同时得到了节奏的练习。
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声势练习。
以下提供几组练习作为参考:
1.拍手声势练习
(附图 {图})
2.拍腿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手拍左腿。
符杆向上表示右手拍右腿。
符杆同拍向上下,表示双手同时拍双腿。
(附图 {图})
3.跺脚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脚跺地。
符杆向上表示右脚跺地。
(附图 {图})
4.综合声势练习
每一种节奏型,包括二至三种声势练习,拍节奏时从左至右看节奏谱,按节奏进行三个声势的节奏练习:
(附图 {图})
三、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儿童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儿歌式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拍手、拍腿、跺脚三组为歌曲伴奏:
(附图 {图})
四、轮说节奏练习
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儿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这不仅能加强幼儿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了
深刻的感性认识。
例如:
(附图 {图})
请第一组小朋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比一组晚一拍)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组说到“敲呀敲锣”时再反复一遍“敲呀敲锣”,最后说“鼓”时两组找齐。
五、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
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
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
(附图 {图})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节奏练习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幼儿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
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
这完全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方法,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