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单元整理
第一单元 声音 知识点整理附思维导图-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附思维导图第一单元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比如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雷声;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比如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也有悦耳、刺耳之分。
3.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但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就能发出声音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 液体 >气体。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5.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6.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整理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整理教案教材简析】声音》单元共8课,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科学词汇、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方式、耳朵结构、音量和音高等基本属性以及影响音高的因素。
最后,学生通过制作小乐器来体会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声音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具体又抽象的存在。
通过研究《声音》单元,学生可以解开心中关于声音问题的疑惑,发现声音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解释的能力。
教学目标】1.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等相关知识;2.学会单元复的一般方法,能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3.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复整理的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的相关知识;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单元回顾1.教师与学生一起逐一回顾单元的研究内容,并提炼每一课的研究重点。
2.出示第一课的重点,让学生用科学词汇对某种声音或场景进行描述。
3.回顾第二课,让学生说出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证据。
4.探讨声音的传播方式,让学生说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
5.描述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模拟鼓膜的振动。
6.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以及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6.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这意味着当物体振动快时,产生的声音就会更高。
相反,当物体振动慢时,产生的声音就会更低。
7.弦发出声音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弦的长度、材料和张力。
当弦的长度变短或张力变大时,发出的声音就会更高。
而当弦的长度变长或张力变小时,发出的声音就会更低。
8.制作小乐器时,可以通过改变乐器的大小、形状和材料来发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制作一个小木琴时,可以用不同长度的木条制作出不同音高的音符。
同样,制作一个小吉他时,可以用不同材料的弦和不同大小的琴箱来发出不同的声音。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所有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所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操作的实验,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方面,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难点: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相关问题,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4.探究声音的特性: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课后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产生:振动•传播:介质(空气、水、固体)•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教案【教材简析】《声音》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8课,第1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强、弱、高、低、悦耳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第2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3课说明了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第4课,学生通过对耳朵结构的学习,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 5 课和第 6 课,学生们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了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和音高;第 7 课,学生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在对这些影响音高因素了解的基础上,第 8 课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声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既具体又抽象的存在,通过《声音》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解开心中关于声音问题的疑惑,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会得到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进一步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等相关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会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复习整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音量与音高的的相关知识。
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单元回顾师: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了些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单元课时安排进行逐一回顾,并提炼每一课的学习重点)1.出示第一课重点后,请学生用关于声音的科学词汇对某种声音或某个场景进行描述。
2.说一说:我们是通过哪些证据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4.我们是怎么来模拟鼓膜的振动的?描述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班级 姓名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3.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怎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5.宇航员为什么学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答: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6.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2.人的外耳就像--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4、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5、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7、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答: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9、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答:(1)耳郭能收集声音。
(2)鼓膜是分隔外耳和中耳的一层膜,鼓膜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3)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10、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11、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1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13、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14、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15、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的产生:由振动而产生。
敲击的力越大,振幅(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
敲击的力越小,振幅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人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2、声音的传播: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传播媒介: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3、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快到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液体> 气体。
4、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由外到内):外耳(耳廓、外耳道):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音到鼓膜。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膜(薄且有弹性)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内耳(耳蜗、听觉神经):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5、耳朵如何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清-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6、声音的强弱可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口诀:音量大对强,小对弱。
7、声音的高低可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幅越快,声音越高。
物体振幅越慢,声音越低。
口诀:音高快对高,慢对低。
8、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状态有关。
9、同一把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伸出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长短,长低,短高)10、不同粗细的弦,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粗细,粗低,细高)11、同一根弦,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松紧状态,松低,紧高)12、相同的碗里装入不同量的水,用小锤敲击碗时,可发出不同的音调,发声体主要是碗,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依次降低。
水量:由少至多音调:由高至低13、过强或过高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整理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传播,并且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还不够了解,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声音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声音特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气球、水杯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实验和图片,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如:用音叉敲击物体,观察物体的振动;将气球吹起,观察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用水杯敲击桌面,观察桌面的振动。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整理PPT精品课件
2.下图是一位同学自制的排箫,他想让其中 一根管子发出更高的声音,他可以( A )。
A.将这根管子剪短一点 B.换一根更长的管子 C.用更大的力去吹 D.换一根更粗的管子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物体振动 ↓
周围空气振动 ↓
鼓膜振动 ↓(听小骨)
内耳 ↓(听觉神经)
信号 ↓
大脑接受 (感受到声音)
声音的强弱——音量 物体振动的幅度
振动幅度 越大
振动幅度 越小
声音越强
声音越弱
声音的高低——音高 物体振动的快慢
振动越快 振动越慢
声音越高
声音越低
一些乐器靠弦的 振动发出高低不 同的声音,弦的 粗细、振动部分 的长短以及松紧 程度的改变,都 可以使音高发生 改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整理
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我们要会用 高、低、强、 弱、悦耳、 动听、刺耳、 难听、嘈杂 等科学词汇 来描述声音。
通过探索,我们观 察到发声的物体都 在振动,振动停止, 声音就消失了,由 此我们推断声音是 由于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
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物体振动时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 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我们可以根据音 高与振动物体间 的秘密,设计制 作方案,选择合 适的材料制作、 改进自己的小乐 器,使它发出有 规律的、高低不 同的声音。
整理:本单元主要科学概念
检测: 你能用本单元所学来解决下列问 题吗?
1.在看电视时我们会根据需要调节 ( A ),这是由物体振动的( C )
决定的。 A.音量 B.音高 C.幅度 D.快慢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岀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 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
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
“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7、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解读
声音是力吗? 以橡皮筋为例: 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不能发声——看上去与力无关。 弹拨或横向拉动,橡皮筋能发声——看上去与力有关。 结论: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只有从振动的角度,才可发现声音和力的关系。所以,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唯一条件。
01
声音是能量吗? 在物理上,通常用两个量来描述物体(物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位置)和在这一状态下所具有的能量。 结论:物体在振动状态下(即平衡位置附近的往返运动),具有的能量即声能。
1
【声音】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单元的认知特点——思维、逻辑、方法
3
单元解读
目录
【声音】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及作用
1
物质科学领域的概念表述
声音
概念一: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性能。 概念六:机械能、声、光、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概念理解困难
1.声音为什么是能量的表现形式?——物质、声波、能量 2.声音与能量是什么关系?——涉及到声音本质的认识
观察现象
本课教学要点: 1.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概念,并且概念的建立源于对物体振动状态的观察。 2.概念建立的思考点首先是观察“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振动是关键词。
03
结论一:详写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3.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容酌情修改。
第三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用分析和实验的方法,体会鼓膜的作用。 在分析人耳构造的基础上,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
单元的认知特点——思维、逻辑、方法
02
【声音】单元解读 ——教与学建议
3
对本单元解释的第一文本是教师用书。每一课都有明确的课程设计背景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其中四维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的确定,不仅是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和目标的细化,也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本人的解读应该是教师用书基础之上的单元总结,力图用少量文字和有限时间解释大篇幅文本和图示,
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三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第三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力就能产生声音吗?不能2.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量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时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
3. 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对声音进行分类、描述和记录。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4、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3.拨动钢尺是要注意避免尺子与桌子发生碰撞。
4、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短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实验前,我们需要先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既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3.、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指导
传递振动到内耳 传递声波到中耳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噪声是一类 引起人烦躁、或 音量过强而危害 人体健康的声音。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 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 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伸出长度不变,振动幅度改变,音量改变。
伸出长度改变,振动幅度不变,什么改变? 尺子伸得桌面越长,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主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我的猜想: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高。
实验方法:将尺子伸出桌面8cm,拨动尺子。 将尺子伸出桌面12cm,拨动尺子。 将尺子伸出桌面16cm,拨动尺子。 将尺子伸出桌面20cm,拨动尺子。 把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听听声音
按照声音的来源分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声音名称 给声音分类(打√表示)
鸟叫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车发动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鼓掌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流水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鸡叫声 √○自然界声音 ○人活动时声音
实验记录: 振动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
尺子伸出桌面
我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
长度(厘米) 音高 振动快慢 音高
振动快慢 化顺序
8cm 12cm 16cm
高 较高 较低
快 较快 较慢
尺子伸出 桌面越长, 振动越慢, 音高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口然界的芦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岀的声音。
3.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肓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而,水而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 气体传声的木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锣鼓、尺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声音有直观的认识。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及声音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
4. 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5. 拓展(10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 家庭作业(5分钟)完成课后练习,如: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8. 板书(5分钟)绘制板书,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总计:50分钟以上教案根据《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内容进行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力的概念XXX在XXX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与XXX一样,XXX强调将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听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中获得很多信息。
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而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听周围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到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泉水声、树叶声、青蛙声、蜜蜂声等。
动物的声音有小鸟的唧唧喳喳、马蹄的嗒嗒嗒嗒、小鸡的叽叽等。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有说话声、敲打声、噪声等。
4.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发声物体包括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轻击鼓面等。
5.声音的特点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声音可以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声音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产生振动并传递到中耳。
中耳中的三个小骨头(锤骨、砧骨、镫骨)会放大这些振动,并将它们传递到内耳中的耳蜗。
耳蜗中有许多细小的毛细胞,它们会受到振动并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会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会将这些信号解码,让我们听到声音。
在听到声音时,声音的强度和频率会影响我们的感受。
强度越大,声音越响亮;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
同时,不同的声音也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情感体验。
3、用纸卷成一个“喇叭”,通过这个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可以清晰、响亮地听到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会发现声音变得微弱、模糊,难以听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要会用 高、低、强、 弱、悦耳、 动听、刺耳、 难听、嘈杂 等科学词汇 来描述声音。
通过探索,我们观 察到发声的物体都 在振动,振动停止, 声音就消失了,由 此我们推断声音是 由于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
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物体振动时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 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物体振动 ↓
周围空气振动 ↓
鼓膜振动 ↓(听小骨)
内耳 ↓(听觉神经)
信号 ↓
大脑接受 (感受到声音)
声音的强弱——音量 物体振动的幅度
振动幅度 越大
振动幅度 越小
声音越强
声音越弱
声音的高低——音高 物体振动的快慢
振动越快 振动越慢
声音越高
声音越低
一些乐器靠弦的 振动发出高低不 同的声音,弦的 粗细、振动部分 的长短以及松紧 程度的改变,都 可以使音高发生 改变。
我们可以根据音 高与振动物体间 的秘密,设计制 作方案,选择合 适的材料制作、 改进自己的小乐 器,使它发本单元主要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