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治疗
一、治疗原则及治疗目标
(一)现代综合治疗原则
1 现代综合治疗:199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糖尿病现代综合治疗的五项原则:
(1)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饮食控制的目的是既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减轻体重,又达到合理膳食,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
(2)运动疗法:是肥胖的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型)的主要基础治疗手段,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3)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治疗的中心环节之一,只有及时监测糖尿病的病情变化,才能及早调整治疗措施,达到良好的控制。
(4)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也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手段,包括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其中合理选择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是治疗的重点,治疗达标是其目的。
(5)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教育可使患者成为了解自己病情最准确的撘缴鷶,有利于配合医生的治疗。
有的学者按照上述五方面措施及要求,将其归纳为五句格言:
饮食治疗终身如日,此为基础;
运动疗法活动适量,贵在坚持;
药物疗法讲究效果,治必达标;
教育科学引人入门,知术通理;
血糖监测合理调控,持之以恒。
2 Ⅰ型糖尿病:在实施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Ⅰ型和Ⅱ型治疗原则是有区别的。Ⅰ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
(1)胰岛素治疗应一步到位:一旦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必须及时应用胰岛素,尽快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
(2)正确处理缓慢进展型糖尿病:该型的临床病程与Ⅱ型相似,但磺脲类药物可促其β细胞加速损害,而使之很快演变为完全性的Ⅰ型糖尿病,因此如果诊断该型可能性大,则应及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样对其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缓病情进展与恶化,并减少酮症倾向。
(3)及时采用DCCT治疗措施:DCCT即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本试验证明胰岛素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接近正常,能有效地延缓Ⅰ型糖尿病病人的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并减慢其病程。在胰岛素常规治疗情况下,若不能获得良好控制,应及早接受强化治疗方案。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使血浆胰岛素水平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并维持血糖接近正常水平。
(4)自我监测血糖:Ⅰ型病人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较快,应依靠自我监测,调整和维持治疗达标。
(5)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糖尿病教育:均应突出Ⅰ型的特点,同时应注意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病情控制的影响,更仔细地做好糖尿病教育。
3 Ⅱ型糖尿病:除糖尿病治疗的一般原则外,如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自我监控,还应突出以下方面:
(1)实施阶段性治疗: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治疗应有区别,具体方法请参见糖尿病阶段治疗部分。
(2)必要时用胰岛素治疗:采用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是:非肥胖者,病程长,经过阶段性治疗、饮食疗法和合理调整口服降糖药后,仍治不达标者;确认磺脲药治疗失效者;急性代谢紊乱、应激状态、妊娠等情况。
(3)磺脲类药(SU)加小剂量胰岛素联合治疗: SU可促进胰岛素释放和改善外周胰岛素的敏感性(详见SU作用机制),小剂量外源性胰岛素可纠正低胰岛素血症,从而抑制肝糖生成并促进葡萄糖利用,其最终目的是利用较小的生理剂量胰岛素,以打破慢性高血糖所致的恶性循环。
(4)胰岛素强化治疗:经上述联合治疗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即不能达标者,应采用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适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胰岛素抵抗的Ⅱ型患者。
(二)糖尿病治疗目标1 糖尿病治疗目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8个方面:
(1)消除糖尿病症状,让病人自我感觉更舒适。有些病人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但血糖控制并不好,应引起注意。
(2)纠正糖代谢紊乱,控制高血糖,使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3)纠正脂代谢紊乱及其他代谢异常,预防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4)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治疗各种伴发病,减轻病人痛苦。
(5)保证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
(6)保证育龄期妇女的正常妊娠、分娩和生育。
(7)通过糖尿病教育,使患者学习糖尿病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我监测技能,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并自觉运用于病情监控和自我防治之中,如自测尿糖、血糖,注射胰岛素技术,以及低血糖的自我处理等,以减轻摻】邓鹗 与摼 酶旱 。
(8)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参加正常的社会劳动和社交活动,拥有正常的心理和体力状态,努力使之成为健康长寿的人。
2 糖尿病控制指标: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糖尿病控制指标。由于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基础,故无论何种标准,均应以达到上述目的为原则,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同时还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控制指标必须个体化。
(1)糖尿病代谢控制生化指标:在制订病人的控制指标时,应结合病情轻重、年龄、有无慢性并发症、文化程度、医疗保健条件及经济状况,做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当然达到理想控制是最好的,但不考虑个体差异而一味要求达到这一标准则也是不现实的。表3-1、2分别列出了近年来国际上推荐的生化控制指标和糖尿病控制指标,可供医生和病人在监测病情时参考。
表3-1 糖尿病代谢控制的生化指标
达标项目理想指标可接受指标不良指标
血糖(mmol/L)
空腹<6 4<7 8>7 8
餐后2小时<7 8<11 2>11 2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6<8>8
血脂(mmol/L)
Tch<5 2<6 2>6 2
TG≤1 72 2~2 8>2 8
LDL-C≤3 4≤4 2≥4 2
HDL-C>1 2
体重指数(BMI)
男<25<27>27
女<24<26>26
摘自Diabetes Care 1992,15(8):1068
Tch表示血中总胆固醇,TG表示甘油三脂,HDL-C表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表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表同。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³身高(m2)。该指标摘自Diabetes Medi cine 1988,5(3):275 (2)DCCT强化治疗控制指标:DCCT在美国最初以Ⅰ型糖尿病为治疗对象,肯定证明用胰岛素强化治血糖的严格控制,并有效地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现在,DCCT也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其控制指标是:①空腹血糖3 9~6 7 mmol/L ;②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8 3 mmol/L、7 22 mmol/L、6 7 mmol/L,或餐后<10mmol/L;③24小时尿糖定量<5g(或小于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的
表3-2 糖尿病控制指标
指标良好一般差
血糖(mmol/L)
空腹4 4~6 1≤7 8>7 8
餐后2小时 4 4~8 0≤10 0>10 0
糖化白红蛋白(%)
HbA1c<6 5≤7 5>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