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关注共病管理
重视特应性皮炎与共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的关联,制定综 合管理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推动新兴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01
积极研发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制剂,如靶向免疫细胞或炎症
因子的生物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法。
光疗和光动力疗法的优化
02
进一步探索光疗和光动力疗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优
遗传因素
AD具有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研 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的变异与AD易感性有关 。
免疫异常
AD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包括T细胞活化、细 胞因子释放等,导致皮肤炎症反应。
3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A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皮肤屏障受损导致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 、瘙痒,进而诱发炎症反应。
定期随访
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及时了解 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为 患者提供持续的关怀和支持。
04
专家共识解读
诊断标准和流程优化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实 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特应性皮炎的 典型皮损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炎和 剧烈瘙痒。
流程优化
强调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推荐 采用简洁高效的诊断流程,减少不必 要的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效率。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 路径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30
目录
• 引言 • 特应性皮炎概述 • 诊疗流程和路径 • 专家共识解读 • 临床实践和探索 • 未来展望和挑战
01
引言
共识背景和意义
填补诊疗空白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我国针对中重 度AD的诊疗路径尚不规范,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南。《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的制定填 补了这一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参考。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特应性皮炎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AD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本指南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AD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也将不断得到修订。

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指南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在使用本指南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AD的疾病诊断、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日常防护与管理。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

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8.5 %,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剌激又可进-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

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

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8.5 %,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剌激又可进-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

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一、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也被称为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它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皮肤疾病,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

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包括:①皮肤瘙痒:这是特应性皮炎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皮肤非常痒,导致不断搔抓,可能会加重症状和引起感染。

②红斑和炎症:患者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和肿胀,可能伴随有水疱或渗出。

③干燥和脱屑:受影响的皮肤通常会变得干燥,可能出现脱屑现象。

④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搔抓导致的皮肤损伤可能会引发细菌或病毒感染。

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食物过敏和气候条件等也可能与该病的发展相关。

特应性皮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可以通过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来控制。

一般的治疗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湿润,避免激发因素,如尽量减少接触过敏原,避免刺激性皮肤护理产品等。

二、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涉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导致特应性皮炎的主要因素:①遗传因素:特应性皮炎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如果父母或近亲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那么患者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被认为与特应性皮炎的易感性有关。

②免疫系统异常: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一些通常无害的物质(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发炎和症状。

③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通常存在屏障功能缺陷,这意味着皮肤无法有效地保持水分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使得皮肤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

④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食物过敏等可能触发或加剧症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基于最新研究成果
共识的制定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 成果和诊疗指南,确保诊疗路径的科 学性和先进性。
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
共识的制定汇聚了皮肤病学、变态反
应学、免疫学、儿科学、护理学等多
学科专家,共同就中重度AD的诊疗路
径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与特点
1 2
全面的诊疗流程
共识涵盖了中重度AD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 理等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外用药物
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糖皮 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以控制皮肤炎症。
系统治疗
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 系统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等。
抗组胺药物
对于伴有明显瘙痒的患者,可 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对于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 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
毒药物。
痒症状。
光动力疗法(PDT)
02 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激活光敏剂,产生治疗效果,适
用于局部顽固性皮损。
适应症选择
03
根据患者病情、皮损部位及面积、年龄等因素,综合
评估选择合适的光疗方法。
生物制剂应用前景
01
02
03
生物制剂种类
包括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的 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等 ,具有靶向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04
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目标与原则
缓解症状
优先缓解患者的皮肤炎症和瘙痒,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
控制复发
通过长期规范治疗,减少和控制特应性皮炎 的复发。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治疗依从性。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一、概述(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称特应性湿疹(atopic eczema),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有上升趋势,2002年10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2014年12城市1~7岁儿童患病率达到12.94%,而1~12月龄婴儿患病率达30.48%。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人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数据,总体上患病率较以前升高,尤其是近些年已关注到老年患者的增多。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等家族成员有无过敏性疾病史。

遗传因素影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比如过多不合适的洗浴、过于清洁的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式饮食等;还包括环境暴露,如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都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这些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中重要的促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且三方面互为影响、互为诱因。

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如过敏原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儿童和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系统性治疗完整版

儿童和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系统性治疗完整版

儿童和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系统性治疗完整版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失调,全球患病率约12%~15%。

AD的管理策略依据疾病严重程度,轻至中度AD病例可通过皮肤护理和局部抗炎药物控制。

三分之一AD儿童患者需系统性治疗,之前依赖口服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

2017年以来,靶向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使用提供了更强疗效和良好安全性,优化了AD治疗策略。

随着治疗领域的发展,临床医生能更好地了解如何将新疗法纳入治疗方案。

因此,2024年专家共识被召集起来,此共识使用修改后的德尔菲流程,最终达成24 项共识,旨在为初级保健提供者(PCPs)提供关于年龄小于18 岁患者特应性皮炎(AD)护理的建议。

何时考虑系统性治疗在开始系统性治疗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关的共病、对局部治疗的反应程度、疾病加重因素(如过敏、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物)以及全身药物和局部药物的风险-效益比。

在这些情况中,光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治疗选择,但需要每周频繁就诊2—3次,而且由于治疗开始和疾病控制之间的时间延迟,其处理急性发作的能力可能受到限制。

1、当需要使用过量的外用糖皮质激素(TCSs)来控制持续或频繁复发的AD时,系统性治疗亦可作为考虑选项。

持续每天或频繁地使用高效TCS,或使用超过推荐量,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变薄、色素沉着不足、皮纹形成和经皮吸收,并具有潜在的全身毒性。

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密切监测TCS的使用。

对于长期使用强效TCS但没有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副作用的儿童,目前尚不清楚如何定义“过度使用”。

在这些情况下,临床医生必须决定转向系统性治疗是否比继续使用当前的TCS应用方案更能为患者提供更大的利益和/或安全性。

2、在考虑启动非糖皮质激素系统性治疗时,应将糖皮质激素的总负荷纳入考量,这包括口服/全身、鼻内、吸入以及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TCS)的使用。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3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流 程
初步评估和诊断
症状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和 症状表现,包括皮损类型、分布 范围、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等。
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特别 注意皮损的形态、颜色、质地和 边界等特征。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血液学、免疫学或 组织病理学等相关检查,以排除 其他潜在疾病或并发症。
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01
尊重患者个体差异
在实施临床路径时,应充分考虑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个体 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2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03
及时评估和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 理变化和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和辅导。
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应定期 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反应,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风险。
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
03
用于治疗合并感染的患者。
非药物治疗方案
01
02
03
光疗
如紫外线疗法,通过抑制 免疫反应和减轻炎症来缓 解症状。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 者应对瘙痒和皮损带来的 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
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 度搔抓、穿着宽松棉质衣 物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和 预防复发。
异,可能导致诊断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争议。
02 03
治疗选择多样性
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光疗、生物制 剂等,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进行选择。
长期管理挑战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然而,目前对于长期管理 的最佳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如何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重点内容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重点内容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重点内容为促进我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诊断及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皮肤科AD专家通过联合应用文献分析、专题讨论和专家咨询,组织撰写《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并于近日正式发布。

临床路径治疗原则、方案和疗效判断治疗原则1.应基于〃达标治疗〃理念,帮助患者全面梳理病情、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指导患者了解当前可选药物的特点,并充分考虑既往治疗史及合并疾病,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目标。

2.在平衡患者需求、药物可及性及治疗获益与风险的前提下,在诱导缓解期可选择可快速控制炎症及瘙痒的治疗方案。

3.获得缓解后,可逐步调整系统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和/或间隔(频率)。

4.在皮损得到充分控制的同时,可过渡到以外用药物为主的维持缓解治疗阶段。

5.基础治疗和管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合理洗浴、使用保湿润肤剂、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等,应贯穿中重度AD诊疗的全过程。

治疗方案1.诱导缓解治疗阶段:本阶段的目标是力争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

基于目前可选系统治疗药物的作用特点和诱导缓解治疗原则,建议设定2、4、8、12周作为细化治疗目标节点。

诱导缓解治疗的时间设定为3(±1)个月。

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可根据病情选择系统治疗药物联合局部药物,利于更快获得治疗应答和缓解,并可延长缓解时间和降低复发风险。

2.维持缓解治疗阶段:本阶段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长期控制症状,减少或预防复发。

在获得充分或最大程度缓解后,根据诱导缓解方案特点并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体需求,可选择逐渐调整系统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和/或间隔(频率),也可选择更换为其他系统药物维持治疗。

在中重度或易复发AD患者皮损控制后,在逐渐降低系统药物治疗强度的同时,应进行外用药物的〃主动维持治疗〃,即在易复发的原有皮损区间歇性外用糖皮质激素(TCS)、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或外用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常于婴儿期起病,累及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异质性明显,受累部位随年龄变化,婴儿期渗出倾向明显,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患儿及整个家庭的生命质量。

特应性皮炎患儿常伴有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特应性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同时可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10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1],2014年12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达到12.94%[2],而1~12个月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是发病的基础。

在婴儿期,食物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均可加重疾病。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不是单一皮肤疾病,有些特应性皮炎患儿先后或同时患有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结膜炎和哮喘等特应性疾病,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为特应性进程(atopic march),即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先后出现特应性临床表现,并持续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症状可能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症状减轻或完全消失。

通常儿童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是首发症状,逐渐发生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

(一)典型临床表现既往根据年龄将特应性皮炎分为3个临床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2021年版)

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2021年版)

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2021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L2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53(2):81-88)。

根据国际公认的William‘s诊断标准。

满足一条主要标准,加上3条或者3条以上的次要标准即可确定诊断。

1.主要标准:皮肤瘙痒2.次要标准: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③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可见湿疹(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2)∶81-88)。

1.一般治疗:健康教育;皮肤管理;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2.外用药物治疗:根据皮损部位、特点和患者年龄调整用药。

(1)糖皮质激素;(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3)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4)抗菌药物;(5)角质促成或剥脱剂。

3.系统治疗:如果患者病情评估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或者局限性的重症皮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抗组胺药;(2)免疫抑制剂;(3)糖皮质激素;(4)生物制剂;(5)Janus激酶抑制剂;(6)抗菌药物;(7)其他:硫代硫酸钠、甘草酸苷、曲尼司特、复合维生素等;4.紫外线治疗:考虑患者年龄和皮损特点。

5.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6. 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20特应性皮炎疾病编码。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5-07-20T09:38:07.3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作者:黄毅[导读] 特应性皮炎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皮肤病,该疾病有着反复发作,遗传性,难治愈特征。

黄毅(田东县皮肤防治站广西田东 531500)【摘要】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专家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前阶段相比,也取得了长足性的发展。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从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诊断和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式,为治疗该病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键词】皮炎;特应性;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75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009-02The recent clinical of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Huang Yi Sk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Tiandong County, Guangxi, Tiandong 531500, China【Abstract】 Atopic dermatitis is a common skin disea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technology, medical expert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tage, also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from six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a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iseas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o provide the reality basis.【Key words】Dermatitis; Atopic; Treatment; Progress特应性皮炎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皮肤病,该疾病有着反复发作,遗传性,难治愈特征。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发表时间:2012-07-20T10:16:37.4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邢艳锋[导读]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的炎症性皮肤病。

邢艳锋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 138001)【中图分类号】R7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2-0279-02 【摘要】目的讨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寻找并去除诱发加重因素。

不要用力搔抓及摩擦皮肤。

注意饮食及消化功能情况,不吃患者对之敏感的食物。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劳累等。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的炎症性皮肤病。

典型的异位性皮炎患者除有特定年龄阶段性湿疹样皮损表现外,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有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病的家族性倾向;②对异种蛋白过敏;③血清中IgE值高;④血液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发病机制主要与I型、Ⅳ型变态反应有关,也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胞因子网络调控异常以及血管机能失调等有关。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62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37例。

年龄2~53岁,病程1个月~7 a。

均确诊为特应性皮炎,下面将6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1.2诊断要点1.2.1皮疹具有年龄阶段性1)婴儿期是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改变,多于出生后第2~3月开始发病。

好发于头面部,也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大多数患儿至2岁时皮疹渐愈。

2)儿童期常由婴儿期演变而来,皮疹好发于肘窝、胭窝(故中医称之为“四弯风”),常表现为皮损增厚呈苔藓样变。

另外,也有表现为痒疹型,此型皮疹以四肢伸侧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
(2016版)
一、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L20.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7):511-514)。

根据国际公认的William‘s诊断标准。

满足一条主要标准,加上3条或者3条以上的次要标准即可确定诊断。

1.主要标准:皮肤瘙痒
2.次要标准: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踝
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过
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
疾病史);③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可见湿疹(或4
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⑤2
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7):511-514)。

1.一般治疗:健康教育;皮肤管理;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2.外用药物治疗:根据皮损部位、特点和患者年龄调整用药。

(1)糖皮质激素;
(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3)抗生素;
(4)止痒剂。

3.系统治疗:如果患者病情评估为中重度AD,或者局限性的重症皮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
(3)抗生素;
(4)抗组胺药;
(5)其他:甘草酸苷、曲尼司特、复合维生素等;
(6)中医中药。

4.紫外线治疗:考虑患者年龄和皮损特点。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20.900特应性皮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电解质、;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过敏原筛查;
(2)组织病理学检查;
(3)感染学指标:乙肝、丙肝、梅毒血清学、HIV、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
(4)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抗ENA多肽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避免精神紧张、情绪疏导和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避免致敏食物和/或吸入物等过敏原刺激、避免毛织物、出汗、热水烫洗和搔抓等不良刺激、指导正确洗浴和皮肤护理、修护皮肤屏障。

有活动性损害时,避免接触单纯疱疹患者,以免发生疱疹样湿疹。

2.外用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遵循外用药的基本原则选用合适药物及合适的剂型。

(1)糖皮质激素:应按照《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2014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7):511-514)中提及的用药原则用药。

局部间断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AD 的一线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在数天内明显控制炎症。

但是,在面部、颈部及皱褶部位应选用相对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应避免使用强效含氟制剂。

具体时间视病情而定。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局部和系统不良反应。

(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抗炎作用,且可相对较长时间地用于所有的发病部位,尤其是面颈部和褶皱部位。

可与糖皮质激素合并使用或者序贯使用。

不良反应主要是用药后局部短时间的烧灼和刺激感。

(3)抗生素:由于细菌或真菌可通过产生超抗原或作为变应原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当皮损渗出明显或者有感染时选用。

具体时间视病情而定。

(5)止痒剂:可短期内使用以减轻瘙痒症状。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根据病情和年龄选用一代或者二代抗组胺药。

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瘙痒,优于第二代抗组胺药,尤其适用于伴有睡眠紊乱的患者。

具体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2)白三烯受体阻滞剂:主要稳定肥大细胞和拮抗介质与受体的结合,主要适用于伴有气道过敏症状的患者。

具体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抗感染药物:有细菌感染时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用药时间7-10天,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4)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此类药物,尤其是儿童。

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予中小剂量短期用药。

病情好转后应及时逐渐减量、停药,以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停药过快而致病情反跳。

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7-14天。

(5)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病情严重且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者,或者糖皮质激素不适用的患者。

推荐使用环孢素,起始剂量2.5~3.5mg/kg·d,分两次口服,最大5mg/kg·d,病情控制后可渐减少至最小量维持;用药期间注意其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压和肾功能,应用期间建议不要同时
光疗。

环孢素无效或禁忌时可选用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

硫唑嘌呤用药前需测嘌呤甲基转移酶,此酶缺陷者禁用,推荐剂量1~3mg/kg·d,分1~2次口服,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应定期监测白细胞和肝功能。

霉酚酸酯治疗AD推荐剂量是每天2g口服,12小时一次,但要注意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其次中性粒细胞减少。

(6)其他:甘草酸苷、复合维生素等;
(7)中医中药:需辩证施治。

中成药雷公藤、雷公藤多甙作为免疫抑制剂也可用于难治性AD。

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炎较常见,服用时需密切监测。

4. 物理疗法:主要以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UVA1为主。

视患者的年龄和皮损表现而定。

(八)入院后复查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九)出院标准。

1. 皮疹痊愈:无新发皮疹,原有皮损基本消退。

2. 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常规治疗效果差,需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继发严重感染者(如败血症、疱疹病毒感染等)。

3.出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

二、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患者(ICD-10:L20.90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