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著作 有《荀子》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 輮()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牙 蟹()螯()蛇鳝() 洞穴() 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文学文化知识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
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识记字音中()参()省()须臾()跂()望磨砺()镂( )刻跬()步理解词义.2. 重点词学不可以够已 (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声非加疾也().非能水也().锲而舍之 ().3.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直中绳().金就砺则利 ().( )吾尝跂而望矣 (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蚓无帮凶之利 ()..虽有槁暴 ( )( )君子生非异也()4.多义词君子生非异也 ()骐骥一跃( )..蛟龙生焉()专心一也()..非利足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而神明自得 ()..5.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 ().专心一也 ().6.活用词(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掌握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者,也,表判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 (无标记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获得)2.倒装句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之”定语后置的标记。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三、文章内容理解1、孙权认为学习有什么好处?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表现在哪里?4、文章中以鲁肃、吕蒙对话的方式,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并把孙权劝学的原因及鲁肃、吕蒙的态度清晰地表达出来。
你能把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写出来吗?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四、课堂互动1、你认为孙权劝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刻苦学习,从中他领悟到什么?3、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五、小结本篇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描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学、吕蒙学习、鲁肃惊奇以及吕蒙的变化过程。
学习本文,不仅要理解古文的含义,更要从故事中汲取启示,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劝学》复习导学案《劝学》复习导学案一、文章主旨本文紧扣“学习”这一主题,从“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途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涵,提高学习效率。
二、名句背诵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
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编号017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矢文言知识。
2. 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导学】(一)作者情况: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i吾》、《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i吾积累: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禊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荀子名言: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
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知识导学】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导学案答案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略2.古今异义词辨析(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3)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5)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4.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听见闻见闻,见识声誉,名声借假凭借,借助假如,如果与“真”相对,不真终止隔绝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有力的弓强强大有余竭力,勉强向远处看望盼望,希望名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二、文言虚词“而”1、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因果⑤连词,表修饰⑥连词,表并列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判断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5)定语后置(6)固定格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四.翻译重点句子(1)在远处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君子的本性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和智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5)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高一语文下期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 《劝学》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公开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编制编审班级小组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一、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五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六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明道理,运用十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恒心、专心。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含答案)
劝学走近荀子,聆听哲人的教诲,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走近荀子,感悟哲人的思想,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走近荀子,你便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你便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决心。
学习本文,我们要通过不断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古代散文的音韵之美。
荀况(约前313—前238),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著有《荀子》一书,现存32篇。
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对后世影响很大。
1.注字音譸.以为轮(“譸”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3.解多义4.辨活用(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5.分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2)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本文特指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4)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6.明句式(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其曲中规(省略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5)用心一也(“……也”表判断)(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答案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教师版)课题:《劝学》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识记字音跬.步(kuǐ)跂.而望矣(qǐ)锲.而不舍(qiè)金石可镂.(lîu)其曲中.规(zhîng)虽有槁.暴(gǎo)砺.(lì)舟楫.(jí)舆.马(yú)骐骥..(qí jì)驽.马(nú)二螯.(áo)须臾.(yú)参省..(cān xǐng)2.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yîu)通“又”。
(2)使之然:“”通“煣”。
(3)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通“性”。
3.古今异义以为:古:把……做成。
今:认为。
博学:古:广泛的学习。
今:学问广博。
用心:古:两个词,用——因为,心——心思。
今:集中注意力。
爪牙:古:爪子和牙齿。
今:坏人的党羽。
寄托:古:寄身、托身、容身。
今:①托付。
②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身上。
4.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
(3)“积善成德”中的“善”是形容词作名词。
(4)“登高而招”中的“高”是形容词作名词。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是名词作状语。
(6)“木直中绳,以为轮”中的“”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5.填空。
(1)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其中第一篇是《劝学》。
(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流派是儒、墨、道、法,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6.成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劝学》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
《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了解作者,走近文章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
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
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课堂探究 【学习安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解释作者并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学习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以《劝学》为例,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学习《劝学》的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 1.检查复习: 学生回答预习提纲,教师讲释。 2.你认为《劝学》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从中能收获到收获?作者的说理力 度表现在哪里?
3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4.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 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 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 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
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2.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3. 省略句
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
假舆马者 ( )
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跪而二螯( )
金就砺则利( )
用心一也( )
6. 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
掌握句式
1. 判断句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学习重难点 1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 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 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 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 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 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 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 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 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 为“劝阻”,词义已经转 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 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锲而舍之( )
蚓无爪牙之利( )
3. 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
虽有槁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生非异也( )
4. 多义词
君子生非异也( )
骐骥一跃( )
蛟龙生焉( )
用心一也( )
非利足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
而神明自得( )
5. 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
4、积累成语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 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背诵名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 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 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基础知识积累 对照预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 5.读课文,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并讨论解答。 第 1 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
第 2 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 3 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
第 4 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
6.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解答。 7.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象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中( ) 参( )省( ) 须臾( ) 跂( )望 磨砺( )
镂( )刻 跬( )步
理解词义
.2. 重点词
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
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跂而望矣( )
声非加疾也( )
假舟楫者( )
非能水也( )
而绝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