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解决制度问题
唐子来:城市规划应该首先尊重市民
![唐子来:城市规划应该首先尊重市民](https://img.taocdn.com/s3/m/bf7a01e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1.png)
唐子来:城市规划应该首先尊重市民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教授认为,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城市面临很多挑战,城市规划应该坚持建设宜居家园、坚持可持续的城市化、坚持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坚持科技创新,实际上就是坚持尊重市民、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科技的价值取向。
【总页数】1页(P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解决制度问题 [J],
2.如何应对新型城镇化的转型伍江、诸大建、唐子来教授三人谈 [J], 周希冉
3.唐子来:应建立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绩效评价体系 [J],
4.唐子来:上海世博会是城市再生的最佳实践 [J],
5.唐子来:上海世博会是城市再生的最佳实践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44c63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1.png)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3095c6f02768e9951e73825.png)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作者:来源:《创新时代》2014年第01期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并听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汇报。
会上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针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反思我国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等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土地问题、户籍问题、财税问题、地方投融资问题或许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亟需解决的四大问题。
土地问题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伴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进入,同时也伴随着土地城镇化进程。
我国的土地城镇化,因其特殊的国有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对改革产生了一定障碍,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其现实意义和迫切性日益突出。
首先,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除了人力资源素质,当属土地资源紧缺、房产价格过高。
在任何国家,土地、房产价格过高都必然因抬高成本而妨碍实体经济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突破这一瓶颈更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
鉴于过高的征地补偿必然直接间接抬高土地、房产价格,防止征地拆迁补偿过高蔓延失控,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征地补偿方面,适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是正确的,而现行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不宜颠覆,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更有利于农民进人非农产业,赢得可持续的发展机会。
其次,土地所有权也亟需重视,所有权的问题涉及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未来明晰土地的产权,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问题和土地流转问题等。
新型城镇化四大警醒点
![新型城镇化四大警醒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14fd3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4f.png)
农村·农业·农民2013.8A │新型城镇化四大警醒点如果只把城镇化作为提振经济的工具来看待,很容易忽略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偏离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提高城镇化比例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农村变成城镇,把所有的农民都变成城市人。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太大,不仅资源难以承受,也会降低效率。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镇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不能简单地作为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更不能当作保持投资规模、振兴经济的工具看待。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当时就有一种观点叫作“堤外损失堤内补”,即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损失来提振经济。
扩大内需本身并没有问题,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只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应对经济衰退的工具来推动,就可能违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有预期的效果。
城镇建设确实可以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据测算,2003~2008年,中国平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的同时,约产生了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而且农民变市民后,需求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吃、住、行等各领域对经济都有巨大的拉动。
现在,一些地方看到了这个“好处”,于是出现了建大规模的农民城,将城镇化理解为建城造市,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大搞造城运动等。
城镇化绝不是把村庄改造成城市,而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是资源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城镇化。
其他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所以,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发展的程度要匹配。
杨慎: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解决两个问题
![杨慎: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解决两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d265be55ef7ba0d4a733bba.png)
、
题 :扩出来这 部分区域的防洪 归谁解 决 ?标准应该怎 么定 ?在这种
国乃至全 球经济系统 中的优越 地位 ,对许多地 区而言并不具备 :
治 涝 要 从 人 治 走 向法 治
中国水利水 电科 学研究院副总工程 师程 晓陶指出,为什么 只有 强降雨后 ,城镇 面临洪涝 ,一些 蓄积 已久的 问题 才会 得到关注 ,但
制 问题,如呆这个问题不 解决,我们 的发展 道路快不 了。第 二,要 配套地 解决 现有 的城市 政策 ,包 括税 收 、投资 、信贷 、住 房 、教
育、医疗、户籍等等 。如果这些问题不 能解 决,城市发展 、城镇化
都是 一句空话。
魏后凯 :
中国城镇化 “ 被”高估 1 % 0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 与环境研 究所 副所长魏后凯认为 ,目前的 城镇化是 - f 不完全 的城镇化 。现行统计 的城镇 人口包括城镇 常住 ¥
杨慎. :
中国走 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解决两个 问题
住 建部原副部长杨慎认 为,在 城市化和社会化多元化 的道路上
两种 不同的道路选择 ,我们不能再走过 去许多国家走过 的老路,要 走符 合我们 中国 国情 ,符 合未来社会发展 的新的道路。有 两个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 ,第 一,要走新型的城镇 化发展道路 ,必须 解决消除 妨碍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安 定的城乡二元化 问题,必须解决 二元 化体
的农 民工 ,但这些农 民工在 子女就学、社会保 障等方面很难享 受城 镇居 民同等待遇。城镇化存 在高估现象 ,假 如考虑上述 因素及 “ 城 中村”,城镇化率至少要降 1% 0。
周家伦校务委员会主任出席上海国际工商管理硕士(SIMBA)开学范文
![周家伦校务委员会主任出席上海国际工商管理硕士(SIMBA)开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c8e720763231126edb112b.png)
内部参考资料外事与港澳台工作通讯2003年1-2月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与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编本期要目●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顾问Joachim Lorenz博士来访我校●吴启迪校长会见美国大西雅图区贸易发展联盟总裁●彼德罗教授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李永盛副校长会见泰王国国会上议院克拉运河评审委员会荣誉顾问黄锡辉先生●杨东援副校长会见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吴启迪校长参加英国驻沪总领馆招待会●我校世博研究中心和外办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代表举行会谈●吴启迪校长会见德国外交部东亚处处长Burbach先生●周祖翼副书记会见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代表团●韩国庆熙大学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2003年膜结构技术亚洲论坛在我校召开●李国强副校长会见著名钢琴家李名强教授并授予其同济大学顾问教授称号●杨东援副校长出席格拉茨工业大学举办的“地质技术与隧道工程”课程开幕式●吴启迪校长、李国强副校长分别会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拉森教授●德国经济基金会代表团一行二人来我校访问●李永盛副校长会见法国巴黎高科Edmond LISLE教授及夫人●吴启迪校长会见卡耐基梅伦大学来宾●杨东援副校长会见法国斯特拉斯堡Robert Schuman大学Guy SIAT副校长●吴启迪校长会见朝鲜驻华大使●吴启迪校长会见奥地利教育部大学国际合作联络人萨尔茨堡大学副校长●我校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召开院务委员会会议●吴启迪校长会见都柏林理工大学(DIT)校长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顾问Joachim Lorenz博士来访我校1月2日上午,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顾问Joachim Lorenz博士访问同济大学。
Joachim Lorenz博士是随德国总理施罗德一行一起到中国访问的,他陪同施罗德总理参加了12月31日在上海举行的磁悬浮列车的首发仪式。
吴启迪校长会见了Joachim Lorenz博士并首先祝贺蒂森克虏伯集团在磁悬浮列车方面取得的成功。
Joachim Lorenz博士感谢同济大学授予施罗德总理名誉博士学位,同时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利用磁悬浮技术。
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评述
![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9d436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7.png)
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评述
唐子来;吴志强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1998(014)003
【摘要】本文从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四个方面对若干发达
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比较性的评述。
规划法规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由此决定了各国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特征。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唐子来;吴志强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
与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城市规划汇刊》副主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J], 石建莹;黄嵘;杨蕊
2.澳门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征评述 [J], 温雅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设计控制方法初探 [J], 王玉;张磊
4.苏南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步行系统规划体系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J], 钱
林波;叶冬青;曹玮;史桂芳
5.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J], 曹一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建设为何“千城一面”(篇)
![城市建设为何“千城一面”(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d94d4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a.png)
城市建设为何“千城一面”(5篇)正文第一篇:城市建设为何“千城一面”城市建设为何“千城一面”----------高大全的政绩观:政府主导下城市的文化基因难觅(自己加)2021年11月29日15:05 来源:半月谈作者:李晓燕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老街是一条真正“明清一条街”,如今已破败不堪,而各地建设中的仿古街道却越来越多,该保护古老街道还是仿造和重建?当地政府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中国到底有多少条新建的“明清一条街”?有经常出差的朋友说,如今许多城市甚至城镇的入口处,都有个圆形大转盘,转盘中间往往还有个造型雕塑。
千篇一律的转盘加雕塑的入城标识,使人根本认不出进入的是哪个城市。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批评。
潘祖尧是资深建筑师,1973年在香港成立潘祖尧建筑师事务所,1981年担任亚洲建筑师学会理事长,后来又担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第一任会长。
在潘祖尧看来,北京的新建筑和城市设计虽然引人注目,但未必合情合理。
他认为,北京的几座标志性建筑中只有水立方“还可以”,因为这个建筑所处的位置原先就是一片空地,而且是为了奥运主题而建,附近也没有传统建筑,比较契合周围的环境。
但他评价央视新大楼“好像一个外来的怪物”,他认为,作为独立建筑是不错的,但跟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就显得突兀了。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潘祖尧发言时指出,,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其中的痼疾非但没有得到根治,反而又有新的发展。
潘祖尧认为,部分政府“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无视专家意见“搞一言堂”,从而犯了不少常识性错误。
“超高层建筑防火问题未得到切实解决,就遍地林立。
”潘祖尧还说,我国城市在“赶跑”过程中,还存在不断破坏近现代建筑,却又不断复制假古董、千城一面、在建筑形式上过于崇洋等问题。
发言最后,潘祖尧建议有关部门尽快集中相关专家学者,总结我国几十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尽快制止重复过去的疏漏和错误,争取在一年内提出科研报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b3bc3c4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1. 城乡融合发展 (2)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3)1.1.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1.1.2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6)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7)1.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8)1.2.1 经济现代化 (10)1.2.2 政治现代化 (11)1.2.3 文化现代化 (12)1.2.4 社会现代化 (13)1.2.5 生态文明建设 (14)1.3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15)1.3.1 城乡差异与现代化的挑战 (16)1.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17)1.4 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18)1.4.1 政策框架与目标 (19)1.4.2 典型案例分析 (20)1.4.3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21)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3)2.1 经济学视角 (24)2.2 社会学视角 (26)2.3 可持续发展视角 (27)2.4 政策科学视角 (28)3.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29)3.1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31)3.2 资源配置不均衡 (31)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3)3.4 城乡居民观念差异 (3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35)4.1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6)4.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37)4.3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38)4.4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39)4.5 加快人才流动与培训 (40)1.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发展迅猛与农村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8be54c0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6.png)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逐渐提高到现在的60.6%(2019年),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城乡差距较大等。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城市化效果过度集中,城镇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不均衡,一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和管理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城市规划和环保缺失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环保政策,但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规划和环保。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很多城市往往会追求快速发展,从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环保问题。
(三)城乡差距较大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较大,农民移民到城市后,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贫困群体。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道德上的问题,也是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制约。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应当坚持科学的城镇化理念,以智能化、绿色化、节能化、低碳化为引领方向,推动城镇化的转型升级。
要加强城市化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群建设对于城镇化落后地区,应当侧重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建设,将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新起点和发展阶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应当加强与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搭建城乡二元体系的桥梁,促进优势互补。
(三)加强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应当高横向对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问题进行监管和计划,应用新技术、新技能等智能化工具,使各个领域生态环保保持平衡。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b584d51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5.png)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性 (4)2.1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定义 (6)2.2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 (6)2.3 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7)三、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8)3.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9)3.2 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11)3.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 (12)3.4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3)3.5 引领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 (15)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 (16)4.1 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17)4.2 典型地区实践案例分析 (18)4.3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19)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1)5.1 面临的主要挑战 (22)5.2 对策与建议 (23)5.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5)5.2.2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26)5.2.3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城乡融合发展 (27)5.2.4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29)六、结论与展望 (29)6.1 主要结论 (30)6.2 未来展望 (31)一、内容概览本文深入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通过系统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目标、路径及政策体系,本文旨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开篇即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它有助于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多重意义,包括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推动城乡文化交融等。
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文章提出了多维度的策略与措施。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e61a9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8.png)
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核心,注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注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注重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综合性。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土地问题。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土地往往被大规模开发和大规模建设,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中,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好农田和生态环境。
其次,需要解决人口问题。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口流动、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往往是无序和无计划的,导致城市人口过多和人口资源失衡。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中,需要通过人口规划和人口控制,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实现城市人口的合理配置和人口资源的平衡。
再次,需要解决环境问题。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由于建设规模大、产业污染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中,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的清洁、美丽和宜居环境。
最后,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社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由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不健全,导致社会问题频发,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中,需要通过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解决土地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https://img.taocdn.com/s3/m/ae2fcb8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6.png)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28f066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5.png)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中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因此需要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路径。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
一、经济建设路径1.推动产业转移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和发展的重心,因此需要将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行有机结合。
推进产业向城市转移,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强化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城市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投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3.稳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应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措施的实施,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二、环境建设路径1.建立绿色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通过绿化环境建设、建立废弃物处理设施、减少排放污染等措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3.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的资源循环利用有助于建设一个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通过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社会建设路径1.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城市人口的增长给住房和公共设施带来了压力,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让城市成为人民生活的幸福之地。
2.推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城市应该成为健康的城市,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投入,加强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设,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同时,增强城市的生命力。
3.倡导公平和包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需要推广一种公平、公正、包容和进步的城市文化,呼吁城市民众以和谐和共存的方式共同建设城市。
【“上海2035”解读】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上海。。。
![【“上海2035”解读】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上海。。。](https://img.taocdn.com/s3/m/684ecf6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5.png)
【“上海2035”解读】专家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上海。
编者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已于2017年12⽉经国务院批复。
批复指出,规划“坚持以⼈民为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与⾃然和谐共⽣,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注重远近结合、城乡统筹,注重减量集约、多规合⼀”。
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上海2035,本刊编辑部采访了曾参与指导上海2035编制的相关专家,多视⾓、多⽅位解读规划,以期为上海总规实施提供指导,同时对其他城市新⼀轮城市总规编制有所助益。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同济⼤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2035有诸多亮点和突破。
⾸先内容更全⾯。
规划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都市,将国际化提升到了更⾼层次,同时涵盖了科技和⽂化的内容。
另外,过去的总规只是从城市⾃⾝⾓度来看,⽽这⼀版上海总规谈到了区域协同和区域⼀体化。
其次思考更理性。
新版总规提出了以前规划没有的底线约束,并且把⽣态放在了⾮常重要的地位。
“卓越的全球城市”、令⼈向往的“创新之城、⼈⽂之城、⽣态之城”,这⼏个⽅⾯的概括也⾮常具有创新性。
同时,这版总规也贯彻了中央城市建设⼯作会议的⼀些精神,与国家⼤政⽅针有密切关系。
此外,编制⽅法更具⽰范性。
编制规划前就对18个课题进⾏充分研究,针对⼀些城市问题提出总体发展思路,所以这轮总规⽆论是总体思路、编制⽅法、技术⼿段,还是“1+3”的规划成果、“开门办规划”公众参与⽅⾯,相⽐以前都有很⼤进步。
同时这轮总规也不单单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量,还集合了同济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地调院等多⽅⼒量为上海群策群⼒。
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居会议提出“安全、健康、幸福、充满希望的城市”,我觉得这样的城市才是满⾜⽼百姓基本要求的城市。
上海2035提出打造15分钟⽣活圈,提出绿地、轨道交通⽹覆盖率,提出每个10万⼈以上的新市镇都要通地铁,这些都体现了“以⼈民为中⼼”。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各类要素如何双向流动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各类要素如何双向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3d6187a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f.png)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各类要素如何双向流动
尹稚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24()8
【摘要】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亦被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
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尹稚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打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通道持续稳健推进城镇化
2.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论双向城市化、城市规划建设导向
4.论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与城镇化的推进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与整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随谈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随谈](https://img.taocdn.com/s3/m/b7765ff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6.png)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随谈
唐子来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2011年11月3日,为深入研究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TOD发展模式,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采访了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
经受访者本人审核,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唐子来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 [J], 颜丽杰
2.谈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J], 张琪
3.从开发控制谈结合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J], 黄大明;赵红红
4.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革新之路——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J], 赵旸n;张馨予
5.发挥规划龙头作用依法建设管理城市-关于廊坊市制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体会 [J], 寇德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过 去 的 三 十 年跟 经 济 发 展 是 一个 模 式 都 强 调 速度 .跟 粗 放式的G DP 一 样 。未 来 如 果城 镇 化 不 转 型 还 是 粗放 型 ,在 资 源 红 利 、土地 红 利 、人 口红 利都 减 少 的 情 况 下 ,从 效 率 的 角度 来看 这样 的城镇 化 是走 不 下去 了 。 在 谈 到 农 民工 市 民化 是拉 动 经 济 重 要 的 动 力 时 .唐 子 来
全 国 政 协 委 员 、北 京 大 学 光 华 管 理 学 院 名 誉 院 长 厉 以 宁 :
“ 两 会 ”前 夕 ,全 国政 协 委 员 、北 京 大 学 光 华管 理 学 院 名 誉 院长 厉 以宁 在 接 受 南方 日报 记 者 专访 时指 出 :与 传统 “ 城镇化” 所不 同 , “ 新 型城 镇 化 ”不 仅仅 是 城 市 人 1 3的 增 加和 城 市 面 积 的 扩大 ,而 是 要 在产 业支 撑 、人 居 环境 、社 会 保 障 、生 活 方 式 等各
地筑 和城市 规划学 院教授 唐子 来 :
新 型 城 镇 化 首 先 必须 解 决 制度 问题
全 国政 协 委 员 、 同济 大 学 建筑 和 城 市 规 划学 院教 授 唐 子
来 在 接 受 记 者 采访 时强 调 ,尽 管 中 国 目前 城 镇 化 产 生 的 问题
方面 都 实 现 由 “ 乡 ”到 “ 城 ” 的转 变 。 “ 新 型城 镇 化 是 以城 乡
资 .往 往 力所 不 及 。结 果 无论 在 先 工业 化 和 先城 市 化 的 国 家还 是 在 后 起 的 工业 化 国家 中 .都 发 生 了所 谓 的 “ 城 市 病 .即农 村 人 口大 量 涌入 城 市 城 市 中 出现 了 棚户 区或 贫 民 窟 环 境 恶化 、 过 分 拥 挤 、 失业 激 增 、社 会 治 安 欠 佳 , 以致 出现 了 “ 反城 市 化 ” 倾 向 ,即 穷人 继 续 涌入 城 市 ,富 人 纷纷 迁 离 城市 ,搬 到郊 区甚 至
乡村 居 住 。 厉 以宁 认 为 .中 国必 须 走 适合 中国 国情 的城 镇 化 道路 ,具 体
统筹 、城 乡一 体 、产 城 互 动 、节 约 集约 、生 态 宜 居 、和 谐 发展 为 基 本 特 征 的 城 镇化 是 大 中 小 城市 、小 城 镇 、新型 农 村 社 区协 调 发展 、互 促 共 进 的城 镇 化 。 新 型城 镇 化 的 核心 在 于 不 以牺 牲农 业 和粮 食 、生 态 和 环境 为代 价 ,着 眼 农 民 ,涵 盖 农 村 .实 现 城 乡 基 础设 施 一 体 化 和 公 共服 务 均 等 化 .促 进 经 济 社会 发展 ,实 现 共 同 富裕 。 厉 以 宁 指 出 ,传 统 城 市 化 是 先 进 行 工 业 化 的 发 达 市 场 国 家 的城 市 化 模 式 。 当 时 ,城 市 化 与 工 业化 基 本 上是 同步 的 ,缺 乏 统
简单 的经 济发 展 过程 .这 是基 于 社会 公 平 和正 义 理念 的制度 变 革 ,市 民化 不 是 农 民工 找 不到 工 作 ,而 是社 会 福 利 、社 会保 障 有 问题 ,是 人 的城镇 化 。人 的城 镇 化 关键 靠什 么来 解 决 ? 唐 子 来强 调 新型 城 镇化 需 要 制度 变 革 。而 农 民工 市 民化 其 实 就 是 因为 制 度 .而 且 不只 是 农 民工 .城 市 里 很 多底 层市 民
并 未 被 城 市 领 导 层 所 考 虑 ,等 到 发 现 居 民 的 生 活 质 量 下 降 等 问
题 时 , 已为 时 过 晚 ,要 改 变 城 市现 状 已经 不 易 。后 起 的工 业化 国
家 ,即使 认 识 到 城市 化 的弊 病 并 且 想避 免 ,但 这 需要 大 笔 公 共投
百 分 点是 户 籍人 口 ,还有 1 6 个百 分 点是 农 民工 .如果 能 把这 部
分人 大概 2. 3 亿 农 民工 市 民 化 .产 生 的需 求 会 很 大 。但 这不 是
未 必 都 是 西 方 发达 国家 都 经 历 过 的 阶段 .但 西 方 的城 乡差 距 是 市 场 造 成 的 ,政府 通 过 资 源 配 置 和制 度 设 计 来 缓解 ,而 中 国 的 问题 是 市 场 和制 度 共 同造 成 的 。 因此 他 反 复 强调 ,城 镇 化 转 型必 须 解决 制度 问题 。 在 谈 到 中 国城 镇 化 的 特 色 时 .唐 子 来 说 :中 国 的城 镇 化
筹安 排 .也 没 有科 学 的城 市 规 模概 念 .经 济 和社 会 的可 持 续 发展
应 包括 三 部 分 :其 一是 城 市 老 城 区 改造 .通 过 工 厂 外 迁形 成 商 业 区 、服务 区 ;其 二 是 工业 新 区 通过 工 业 化 带动 城 镇 化 将 成 为 未 来 的新 经 济 增 长 点 ;其 三 是 农村 新 社 区 ,指靠 近 城 镇 的农 村 社 区建 设 ,现 在 还 都 是 叫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它 们不 仅 吸 引 了农 民前 来 ,更重 要 的 是 引 导农 民 向城 镇化 的路 走 .向城 乡一 体化 的 目标 走 。 同 时 .城 镇 化 不仅 是 个 单 纯 盖楼 的 问题 .它要 园 林化 ,要 走 循 环 经济 道 路 .要 公共 服 务 到 位 ,还 有 社 会保 障 一 体 化 。 中 国要 走 与 国情 相 适 应 的 城镇 化 道 路 除重 点 在 改 革初 次 分 配而 外 .也 需 要 解决 二 次 分 配 的 问题 ,包 括社 会 保 障 不平 等 、教 育 资源 和 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