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3理解词句含意(有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题答案(详细解析版,纯word,精校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语文答案(详细解析版)【答案】1. B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
命题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要词语的句子,经处理(即在三个选项中设置不同陷阱)后,组成各选项;解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最后据之确定正误。
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根据文本,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而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缺乏有机统一”。
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文本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根据文本可知,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此“根本原因”的表述。
正确答案是B。
点睛: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
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比如题中C项)、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A项)、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A项)等。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
特别注意考察各项表述中对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的分析是否正确。
A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表述正确。
B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表述正确。
D项表述是针对全问的,表述正确。
C项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明显依据,因此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点睛: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一语,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认真分析。
2018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解析)及分析.docx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或。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大体看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6)(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一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的强调空间公共性或片面的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人,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文学类阅读-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3)抓住关键词语。句子中一般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 词,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句子 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 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 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 文中的含意。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
(1)从语法分析入手。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 明确陈述的对象和修饰限制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分句间 的关系。此外,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 的中心或重点。
(2)从修辞分析入手。对含有修辞方法的语句的理解应从 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入手。这是理解文章语 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 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其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 中心句、关键句等。
(4)从语句的情感和文章主旨入手。联系作者的思想 感情、文章主旨等分析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突出什 么或表达什么等。
(5)常用答题模式:句子表层义+情感义+在情感、 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4)判断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从下文的内容入 手理解句意;如果是过渡句,要联系前后文来理解句意; 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的内容归纳意义;如果是照应 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 到了什么作用。
(2)修辞句:指的是那些表达比较生动、形象的或是 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既精彩又难理解的句子。
(3)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 深层意义,解答时又有利于发挥的句子。
2018年全国Ⅲ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卷详解
全国3卷
【答案】 : B
1.【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命题 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要词语的句子,经处理(即在三个选 项中设置不同陷阱)后,组成各选项;解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 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 发现异同,最后据之确定正误。 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根据文本,当前城 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 机统一、具体转换”,而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缺乏有机统一 ”。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文本原文为“不断 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抽象的意义共 同性”。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根据文本可知 ,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意义弹性不足会 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此“根 本原因”的表述。正确答案是B。
【答案】 : A 3. 【解析】此题整体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 项意思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考察其说 法是否正确,最后据之确定正误。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三段, 原文中“正在兴起的城市,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 激活发展活力”,“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注重稳定功能”, 对应该项表述中“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说法,可见此项表述是 正确的。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段,该段中“并能够使不 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体被某一 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 发展潜力”的说法可印证此项表述的正确。正确不当选。D项的 干扰性较强,相关内容在文本第四段,“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 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只允许一种…… 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可见,城市 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和谐有关系,但并不是直 接的。所以此项说法也是正确。只有A项说法在文本中找不到根 据,因此此项是正确答案。
2018年全国卷3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高考全国3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大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大全第一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大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Ⅰ 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审答规范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方法1.有关归纳、概括知识的概述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
甚至有人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归纳、概括能力上。
归纳、概括能力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谈到归纳内容要点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归纳和概括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归纳和概括的含义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所谓归纳,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总结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
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
由此看来,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等同于归纳。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
归纳内容要点要求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
对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
提炼概括的结果如何,标志着对文章内容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
2.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 (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散文阅读PPT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说明开头情况, 指出全文中心, 分析开头好处。
①深化文章内容,
2.卒章 文章结尾时 显志 显示中心。
升华主题思想; ②总结全文,使 结构完整; ③有水到渠成之
说明结尾情况, 指出全文中心, 分析结尾好处。
感,有强调之效。
3.过渡 衔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考生 可答同意,也可答不同意,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即可。说明理由时,要从文本出发,不能盲目下结 论。
答案 (示例)观点一:不同意重修。(1)圆明园 遗址尽管残破,却带有岁月的沧桑,给人一种“悟 性的陶醉”,带有废墟的残缺美。(2)不惜工本修葺 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是 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3)它的残缺,能引起 人们的痛惜,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从另一个角 度让人们勿忘国耻,勿忘历史。
专题二 散文阅读
真题体验 ·考点聚焦
[真题体验]
(2014·北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 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 “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 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
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 求在把握散文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 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散文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 散文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二பைடு நூலகம்散文阅读知识 (一)形象鉴赏
1.人物形象的鉴赏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中,一 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 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等等。 对散文人物形象的鉴赏,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第3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技法1__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2018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散文类文本阅读 第1节 理解词句含义课件
有回过一条江,渡船是只老式两头翘大木船,安装了个马达。拎菜篮的,背书 包的,拿着篮子的老人家,一会儿站满了船舱船头。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裤 脚卷到腿肚那里,肩上背枪一样一条空扁担,扁担头上缠着空口袋。大家好像都认 识,有人笑着说:“钞票赚着了。”女孩格格一笑,把头一扭,眼睛里的得意闪电 一样。满船是多年思念的乡音,满船是思念里没有的说话“钞票,钞票”,“赚 着,赚不着”……四面的人声里,忽然有一个低音撞到我耳朵里,碰着我不晓得哪 一条筋,一个名字跳了出来,我冒叫一声,两声……一个白发苍苍,瘦脸黑黑的人 站在我面前。一分钟以后,两人都认出来是三十多年前的老同学。他的低音浑厚, 当年他的本事是从上衣兜里抓出一支笔,有时甚至是一把牙刷,就指挥我们唱起响 亮的“枪口对外,齐步向前!”
1.如何理解××一词的含义? 2.根据全文概括××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 例如:1.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2.(2014·福建卷)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
[方法点拨] 理解词语的含义
1.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包括有临时义和指代义的词语。 2.结合中心来推断 一般包括有深层意义和特定意义的词语。 3.结合修辞手法来挖掘 为了表达需要,在散文写作中作者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 理解词语含义可以依据修辞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 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 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 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 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 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 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 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2018年全国卷iii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新课标Ⅲ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散文(理解散文词句含义)(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理解散文词句含义“词义、句意题”属于“鉴赏评价”中的一个命题点,可分为两种题型:理解重要词语含义题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
从全国卷命题的情况看,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考生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由表及里,进行深层分析,而只浮于表面。
解答此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重要“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3联+1依”速解词语含义题1.“3联”(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2.“1依”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要达到的效果。
题型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
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理解词句含意“理解(赏析)词义、句意类”属于考纲要求“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两种题型:理解(赏析)词语含义、理解(赏析)句子含意。
题型一理解(赏析)词语含义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2015·高考江苏卷)阅读《比邻而居》(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重难突破·攻坚克难]),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答:【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
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
“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
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
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题干示例(2015·高考江苏卷)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2015·高考广东卷)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2015·高考重庆卷)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其他设问方式:(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用具体引号引出或画线标出的具体词语;(2)题干中有“含义(意)”或“理解”等词语。
理解(赏析)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1.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明确词语地位。
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本义入手,追根溯源。
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二)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三)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1.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圈定特殊语境。
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四)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这些动词、形容词和叠词,在理解时注意以下两点:1.理解词语本义。
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2.联系语境分析。
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情感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五)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1.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
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温馨提示三“联”一“依”不论是哪种词语,也不论是理解还是赏析,都可以运用三“联”一“依”法来解答。
三“联”: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的“泻”字。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荷塘月色》中的“幽僻”“寂寞”。
一“依”:“依”托手法挖掘。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
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
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本句意思,本句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即本词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题型二理解(赏析)句子含意理解(赏析)句子含意,往往是理解(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的句意,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含蓄句、技巧句、文眼句、行文思路句、结构复杂句。
所谓理解(赏析)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例2]),完成后面的问题。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答:【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散文的语言。
首先要明确语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
“像”“般”“仿佛”表明运用了比喻,“水的环抱和裹挟”与“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形成对比。
再从揭示了人与母语的关系的角度,运用比喻、对比的作用的术语作答。
【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气。
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安详和惬意。
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极致。
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聪明的隐士总是不忘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解析】对于较长较复杂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先划分句子的内部层次关系,然后分层理解,合成答案。
如本句,包含两层意思。
前半句的关键词“生活”“极大的不便”,已看出作者对“陶渊明们”的否定,后半句的关键词“艳羡”,意思已很明显。
【答案】通过“陶渊明们”与“同里老人”的生活情态的对比,否定了“陶渊明们”的没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小隐隐于林”的生活,赞扬了“同里老人”梅妻鹤子(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的“大隐隐于市”的悠然人生。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题干示例 (2016·高考天津卷)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2014·高考山东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014·高考安徽卷)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其他设问方式:(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语句”“含意”“内涵”“效果”等字样;(2)题干中有“赏析”“理解”“解释”等字样。
含蓄句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涵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懂得的句子,一般都运用象征等手法。
通常理解这类语句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
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
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
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
2.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3.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
技巧句技巧句指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或写人绘物的描写手法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是常用的描写手法,直接和间接抒情是常用的抒情手法。
“三步法”理解技巧句的含意第一步,弄明白这类语句的表现对象;第二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表现对象的(描写角度、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第三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构复杂句结构复杂句,指语句本身结构复杂,不是指在文中的作用。
因为结构复杂,隐含信息多,故而语句内涵丰富。
析结构,找“关系”,理解结构复杂句理解此类语句需要分点逐步阐释。
句子结构较复杂,内涵十分丰富的语句(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
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
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
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
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复句找关系,然后再综合表述。
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
行文思路句行文思路句,指在文章的结构思路上起重要作用、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如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对于此类语句,首先要确定语句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其含意,其次要掌握各类结构句的常规解法。
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要分别对下文与上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把握;理解照应句应找出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温馨提示“三注意”“三想到”“一抓住”不论哪类题型,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意都需要“三注意”“三想到”“一抓住”。
“三注意”:1.“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2.“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3.“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三想到”:1.“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2.“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等;3.“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一抓住”:“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