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九章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九章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九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法。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概念。

3. 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4.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法。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简单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法,引出本章
内容。

2. 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方法,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概念。

3. 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如周期性表现在原子半径、电负性、原子量等性
质上。

4. 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应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对比和应用。

5. 讨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特殊元素,如稀有气体、过渡元素等,并探讨其性质和应用。

6. 总结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对化学研究和应
用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结合练习题和实验习题,检测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义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乳化作用3、几种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作业: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

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

一、溶液做【实验9-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溶质?2、什么叫溶剂?【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实验9-2】、【实验9-3】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溶液与浊液的区别2、乳化作用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活动与探究】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板书设计:一、溶液:1、什么叫溶液?2、什么叫溶剂?3、什么叫溶质?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本节课达标自测A组一、填空题:1、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初中化学辅导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辅导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辅导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2. 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3.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2. 热化学方程式;3. 能量变化规律;4. 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三、教学重点1. 熟练书写和计算热化学方程式;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2. 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2. 实验操作;3. 讨论交流;4. 启发引导。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第九单元教材;2. 实验器材:烧杯、试剂、温度计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 讲解:介绍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现象;4.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验;5. 讨论: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规律;6. 练习:让学生进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练习;7. 解答疑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待下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初中化学九单元微课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微课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微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启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实验操作方法;
3.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规范。

三、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规范。

四、教学难点:
1.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物质的变化原理;
2.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五、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的视频引入化学实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3.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巩固所学的化学实验方法;
4.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5.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

六、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化学实验的过程;
2.板书:用板书形式概括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

七、教学反馈:
1.及时纠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2.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化学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动手实验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人教初中化学九年级下期】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人教初中化学九年级下期】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重点和难点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结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结晶的两种方法。

板书设计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的概念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条件3、确定某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结晶结晶的概念结晶的方法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现有下列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水⑥蒸发水。

能用来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3、可以证实某种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晶体不再溶解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4、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一、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初中化学九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颜色颗粒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掌握溶解、过滤和沉淀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材料:玻璃烧杯、水、红色颗粒、蓝色颗粒、过滤纸、漏斗、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将红色颗粒和蓝色颗粒混合在玻璃烧杯中。

2. 加入适量水,使颗粒完全溶解。

3. 将溶解后的混合物倒入漏斗中,放置在另一只玻璃烧杯下方。

4. 等待颗粒沉淀至底部,将上层液体缓慢倾倒至另一只玻璃烧杯中,留下沉淀的颗粒。

5. 将沉淀的颗粒取出放在过滤纸上晾干。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溅出颗粒混合物。

2. 漏斗要保持干净,以免颗粒混合物无法顺利过滤。

3. 体验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安全,酒精灯操作时小心防烫。

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了颗粒混合物的物理性质,通过溶解、过滤和沉淀的步骤,将不同颜色的颗粒分离开来。

颗粒混合物在水中溶解后形成溶液,通过过滤可以将颗粒沉淀滤除,最终得到分离的单独颗粒。

实验应用:
本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基础操作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同时,通过观察不同颜色颗粒的分离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金属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2课时金属矿物及其冶炼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金属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2课时金属矿物及其冶炼教案新版鲁教版

第2课时金属矿物及其冶炼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认识还原反应及物质的还原性。

(3)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

【教学准备】(1)金属矿物样品。

(2)仪器:铁架台、硬质玻璃管、单孔橡皮塞、酒精灯、试管、酒精喷灯、双孔橡皮塞、导气管。

(3)药品:氧化铁粉末、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气体。

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与钢铁有关的成语?“恨铁不成钢”,对铁而言,钢具有哪些更优良的性能?“百炼成钢”,为什么生铁百炼可以成钢?那么,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二、推进新课活动1: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矿物【引入】或许你已经知道一些金属矿物,如果你是炼铁厂的厂长,你会选择哪种铁矿石?【板书】三、金属矿物及其冶炼1.金属矿物【投影】几种金属的矿石标本1.观察几种金属的矿石标本,了解矿石的主要成分。

2.几种常见的金属矿物。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除金、银等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学生活动】几种常见的金属矿物的名称和主要成分。

见下表。

活动2:了解铁的冶炼方法【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

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铁。

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

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板书】2.铁的冶炼【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溶液的种类:根据溶质的状态,溶液可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浓度、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计:设计溶液配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简洁清晰的PPT,展示溶液的定义、特征和种类等关键知识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溶液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溶液浓度计算和稀释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均一性和透明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2课时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课时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课时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师准备】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学生准备】蔗糖及别的用品.导入一:【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导入二:【故事引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导入三:【讲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一、溶液的形成[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思路一【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问】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讲解】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 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糖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追问】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归纳】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书写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 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 学生回答:均一、稳定.【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设疑】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问】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用水和洗衣粉洗.【探究实验9—2】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9-3.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交流】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学生发言】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引导】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演示】实验9-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实验9-3】.【演示】 实验9—3.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水 乙醇【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教师指出】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展示板书】 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讲解并板书】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设问】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回答】 汽水.【引导提问】 我们了解了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交流】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知识拓展]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溶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2.液体是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3. 浓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化学初中9单元讲解教案

化学初中9单元讲解教案

化学初中9单元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2. 掌握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3. 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金属的基本性质:金属的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塑性等;2. 非金属的基本性质:非金属的导电性、热导性、脆性等;3. 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过程;4. 金属与非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

教学重点:1. 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2. 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1. 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过程;2. 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实验观察;2. 小组讨论;3. 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 备课教材资料;2. 实验器材;3. 班级分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和非金属。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金属和非金属基本性质(15分钟)教师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塑性等特点,区分非金属的性质。

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分析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形成过程。

每组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四、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配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五、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澄清对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的认识。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金属和非金属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九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2. 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中所用试剂的性质和反应原理;2. 实验操作:学习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如称量、溶解、过滤等;3. 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进行解释;4.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

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1. 检查实验仪器和试剂:确保实验中所用的仪器和试剂完好无损,数量足够;2. 安排实验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3.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中的安全事项,如穿戴好实验服、戴好手套等。

二、实验操作:1. 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2.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组长负责组织纪律和操作指导;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4.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

三、实验现象的解释: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2.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实验感受;3.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

四、实验报告的撰写:1.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实验总结:1. 学生总结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2. 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3. 布置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9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9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9单元教案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

(2) 掌握化学变化的征象和表示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

(2) 进行实验操作时,要细心、仔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理解化学变化的征象和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氢氧化钙、氢气发生装置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钙、盐酸、氢气等。

3. 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记录实验操作步骤,以便进行实验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物质发生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带入新课: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学习新概念1. 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引出化学变化的征象。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方法,并进行示范。

让学生尝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操作1.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化学方程式。

四、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化学变化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课堂作业】1. 反思:根据学习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总结化学变化的征象和表示方法。

2. 练习:完成相关习题,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仍需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主题: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熟练运用实验方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4. 能够分析和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实验方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 运用实验方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计时器;2. 实验药品:稀盐酸、锌粉、酶液等;3. 演示实验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3. 提出实验探究问题,如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三、实验1. 安排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 解释实验结果,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讨论1.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和结果;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疑惑;3. 提出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升化学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课后习题或实验报告,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实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节课我将通过更多的实验案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全)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全)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一)鲁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化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如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引发学生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钢铁的腐蚀与防护、食物的保存等,让学生了解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 知识拓展:介绍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二)鲁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如洗涤剂的去污原理,引发学生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九年级化学上: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全)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全)鲁教版

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单元备课(上)第一节化学与能源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单元备课(下)单元备课 (上)课题:第九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化学电池与氢能;知道常见的玻璃、塑料、玻璃钢及其应用,认识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2、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农药的成分及作用;了解典型的大气、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危害、防治措施,认识“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2、能力目标1、初步形成“学习与研究化学的目的就是实现能量和物质转化”的观念2、知道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是储存于物质内部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电能、光能等;可使用途小的物质转化为用途大的物质、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3、认识化学在开发新的储能物质、实现物质转化、改良物质性能中的作用。

3、育人目标1、感受化学在能源开发、材料研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2、认识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化肥和农药的研制、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设置本单元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站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化学。

帮助学生体验化学与技术及社会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和社会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还应使学生掌握一些化学基本观念,2、重点:化学电池与氢能;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常用化肥、农药的成分及作用;典型的大气、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危害、防治措施;“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难点: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典型的大气、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危害、防治措施3、教法与学法:分组合作、实验探究、调查研究、自主学习等三、学情分析四、作业设置(1)课堂练习助学中的《知识概要》及课后习题(2)课堂作业助学中的《自我检测》(3)课外作业助学中的《自我挑战》五、课时安排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单元备课 (下) (学情总结)一、学生对新授知识掌握情况(教学小结)1、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况三、单元测试情况(分析)四、补救措施第九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绿色能源是理想的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A、风能B、太阳能C、煤D、氢能源是氢的储存,二是氢的制取。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金属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金属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教案新版鲁教版

第九单元金属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金属材料的知识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但仅是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

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学习金属概念。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金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的视角上升到第二节学科的视角。

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但条件不同,与酸反应但速率不同,接着又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还能与硫酸铜等物质反应。

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设计实验的能力。

接下来又从学科的角度上升到第三节社会的角度。

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钢铁锈蚀、金属的污染等现象到金属的冶炼、防护、保护、回收等。

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单元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的系统研究和认识金属及合金的性质、冶炼、金属保护和用途的内容。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

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内容,既能使学生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又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为:单元教学目标1.能区别金属和非金属,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举出金属冶炼发展的历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及对环境影响的典型例子。

3.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4.会说出腐蚀条件和防止金属腐蚀常用的方法。

5.能说出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形成自觉回收金属的意识。

6.了解新金属材料的发展和改善金属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中用到的金属入手。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它们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学生已经有了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制品的经验,也初步了解金属制品的某些特殊用途。

但学生对金属的了解还不够系统,也不太清楚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们不了解铁矿石是怎样冶炼成钢铁的,不了解自己使用的金属制品都是用合金材料制成的,更不了解性能各异的合金竟是通过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主备人:石秀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如:1.想知道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学生分组活动)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

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小结)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板书)一、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讲解)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步骤:(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活动与探究3”。

(活动与探究3)乙醇溶于水实验用品: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步骤:(交流实验结论)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②液—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③通常:水是溶剂(板书)3.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汽水。

(引导提问)我们了解了溶液、溶质、溶剂及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

(讨论交流)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那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下面我们看“活动探究四”。

(活动探究4)实验用品:水、植物油、洗涤剂、2支试管、胶头滴管步骤:(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

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讨论、总结)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4”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

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

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猜想)1.能 2.不能(活动与探究1)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小结)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讨论、回答)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讨论、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结论)饱和溶液−−−−−−→−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结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耐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 (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2)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

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

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

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1)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结果)(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