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20 梦回繁华-部优 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20梦回繁华》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20梦回繁华》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7b6c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e.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20梦回繁华》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 了解《20梦回繁华》的作者、背景和题材。
2.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2. 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生字词汇。
教学难点:1. 阅读理解文章的深层次意义。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了解。
教具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2. 板书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20梦回繁华》的作者、背景和题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入(10分钟)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方法。
Step 3 梳理文章结构(10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课文结构图,让学生帮助填写完整,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Step 4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1. 文章开头讲述了思南园的景色如何,请问最后一段描写了什么?2.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文章的主要主题是什么?Step 5 单词学习(10分钟)请学生记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并解释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Step 6 文学鉴赏(15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20梦回繁华》中所描述的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7 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将要记住的重要知识点写在笔记本上。
Step 8 课堂作业(5分钟)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在下一节课之前准备好。
将作业布置在班级作业平台上。
Step 9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多的欣赏和了解。
Step 10 下节课预告(5分钟)教师提前告知下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前预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4eaa6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主题:古代文学赏析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 分析《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梦回繁华》中的典故和格言;2.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比。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梦回繁华》课文及相关调查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引出古代文学的概念,请学生讨论古代文学对于我们的意义。
2. 提问:你们对古代文学有了解吗?你们平时接触过哪些古代文学作品?3.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和作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
Step 2: 课文理解1. 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b. 课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古代文学典故和格言?c. 课文中何处使用了四川方言?请比较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
2.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针对问题a,让学生讨论《梦回繁华》的主题,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Step 3: 文学赏析1. 引导学生分析《梦回繁华》中的典故和格言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
2. 让学生自由讨论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4: 小结与拓展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确保学生对《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充分理解。
2. 常情作业:要求学生从网上找到一个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短文讲述他们的感受和认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4d2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b.png)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议和欣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描绘繁华的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对作者通过繁华景象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感悟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仿写实践:学生在仿写时可能难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且生动的描写段落。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难以深入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梦回繁华》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繁华景象,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产生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表现出对古代生活的极大热情。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繁华景象。
举例解释: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何会梦回繁华?”和“这种繁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仿写实践方面,教师应提供一些写作支架,如给出一些关键词或开头句子,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在文化背景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0梦回繁华 优秀教案
![20梦回繁华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82ebe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2.png)
20梦回繁华优秀教案【20梦回繁华优秀教案】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梦想与现实存在着一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梦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寻求,而现实则是人们所面对的现实困境和挑战。
本教案探讨了如何通过“20梦回繁华”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不仅要梦想美好未来,而且要从现实出发,发现自我、努力实现梦想。
通过梦想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梦想与现实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理解并运用“20梦回繁华”的主题;- 探索如何由梦想引导现实努力。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学习活动一:了解梦想与现实的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梦想与现实对我们的影响。
- 教师引导讨论:探讨梦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思考。
2. 学习活动二:解读“20梦回繁华”- 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材料,了解“20梦回繁华”主题的内涵。
- 分组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以小组形式总结和分享。
3. 学习活动三:从现实出发,实践梦想- 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课程(如体育、艺术等),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 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学生编写梦想计划书,列出自己的梦想和实现途径。
4. 学习活动四:成果展示与分享- 学生展示个人成果:进行现场展示或制作展板、PPT等。
- 学生分享梦想计划书:选择一部分同学进行口头展示,鼓励互相交流和启发。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 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总结能力;-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实践效果;- 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反馈方式- 教师进行个别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激励合作学习和共同进步。
五、教学延伸本教案以“20梦回繁华”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ea2c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d.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欣赏诗歌的艺术性。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教学准备:1.复制课文,准备多媒体设备。
2.准备习题,复习测试。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课题:“梦回繁华”,你心中有没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它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村庄?还是一个乡间小镇?2.展示图片:“梦回繁华”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小说家唐家三少描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并通过一段留言深深打动了电影导演于淼。
3.提问:“梦回繁华”这个题目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它可能涵盖的内容有哪些?【导学】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读课文,分段或篇章回答以下问题:a. 第一段的繁华梦是什么?b. 电视台来采访他们,并与于淼谈了什么?c. 海豚俱乐部的经历是怎样的?d. 维久厨艺学校的经历是怎样的?e. 小团子的故事是怎样的?3.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辅导。
4.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拓展】1.讨论与思考:为什么电影导演于淼放弃了高薪的编剧工作改行开餐馆?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吗?为什么?2.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诗句“梦醒寻无梦,花落忆花菲”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让学生谈谈在阅读这句诗时有什么感觉。
3.以诗歌朗诵和欣赏为主线,学生分组朗诵自己挑选的诗句,并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巩固】1.布置阅读任务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诗句,并解释放在一张海报上。
2.选择几组同学将自己的海报展示给全班,让全班进行点评和交流。
3.针对难点和疑惑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梦回繁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梦回繁华》](https://img.taocdn.com/s3/m/eee00b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07.png)
教案名称:《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毛宁的《梦回繁华》,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叙事特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理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追忆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激发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散文的叙事结构和情感变化。
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描绘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情感深度和对历史的复杂情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教学准备:《梦回繁华》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宁的生平和《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叙事结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文中历史繁华的感受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历史繁华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角色扮演:学生尝试将散文中的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加深对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历史繁华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梦回繁华》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市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cff9c4941ea76e58fa0477.png)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介绍画作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抓住画作的特征,品味准确精彩语言。
3.探究画面背后的深刻意蕴,培养忧患意识。
【重点和难点】1.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和品味语言特点。
2. 探究“梦回繁华”的意蕴。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学生通过默读、品读、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李玉刚《清明上河图》,欣赏动画版《清明上河图》,营造情景。
导入语:同学们,刚刚听的歌,是李玉刚唱的《清明上河图》,刚刚赏的画是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梦回繁华》。
谁写的呢?是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
(这种导入,试图通过营造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1.生字难字汴梁( ) 田畴( ) 沉檀( ) 遒劲( )春寒料峭( ) 长途跋涉( ) 冗长( )舳舻(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2.一句话介绍清明上河图3.请概括各层内容(通过这三项,检查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下步重难点探究做好铺垫。
)三、重点段落(三,四段)听读欣赏并思考:引导总结说明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速读课文、圈划关键句等)四、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1.学生轮流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发现的说明方法,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教师引导订正错误2.重难点突破,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示例。
(1)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3)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市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c80952a5e9856a57126069.png)
四、主旨: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写作借鉴: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
文章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事物。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都有作者鲜明的观点,“空前的”“无法取代”“重要”等词语充分肯定了北宋汴梁的繁华和《清明上河图》的地位。这样的议论,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2、“空前”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北宋时期的繁荣局面是最早出现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面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二、默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第2自然段为什么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作比较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b568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案一:理解课文内容课程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和讨论,理解《梦回繁华》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讨论民国时期的繁华和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民国时期有哪些特点?你喜欢民国时期的哪些东西?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阅读《梦回繁华》这篇课文,并在阅读后与同桌讨论一下:a. 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车厢中的人们对于民国繁华的情感和反应是怎样的?c. 你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和思考?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以下问题:a. 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元素?b.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你有什么样的吸引力?c. 你是如何欣赏课文中的情节和文化元素的?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提醒学生注重归纳总结。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思考。
教案二:欣赏课文表达思想感情课程目标:1. 学习欣赏《梦回繁华》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一些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句子或段落?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2. 欣赏和分析(15分钟)展示课文中的部分句子或段落,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这些语言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a. “繁华已逝,只余斑驳墙壁上的昔日痕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8eba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1.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骈文的基本概念。骈文是一种古代汉语文学体裁,以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为特点。它在唐代尤为盛行,是表达士人理想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滕王阁序》这一具体的案例。这篇文章展示了骈文在表达壮志豪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士人的追求。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梦回繁华》这一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个方法效果不错,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对骈文概念的讲解可能还不够通俗易懂,有些学生显得有些迷茫。
在讲解《滕王阁序》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阐述,但可能由于内容较为深奥,部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这时,我意识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骈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士人理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古典文化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注重课堂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理解和句式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汉语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王勃为何能写出如此壮丽的文章?”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仿写练习,尝试用骈文的风格来描述一个现代场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26c1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a.png)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课文《梦回繁华》来感受古代都市的繁荣。分析课文中对比、夸张的写作手法,了解它们如何描绘出繁华景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和语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定语从句、并列句,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文化背景: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了解有限,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教师需通过图片、故事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法理解:定语从句、并列句等语法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应通过生动的例子、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消化这些难点。
-口语表达: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口语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大写作训练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知识,提高作文质量。
3.课堂时间安排方面,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较为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梦回繁华》,了解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梦回”、“繁华”、“车水马龙”等。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定语从句、并列句等语法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通用16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39e9d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9.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通用1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劲、络绎不绝”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3.认识《清明上河图》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1.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基本说明知识。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1.掌握课文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画作,大家应该想到很多画家和其作品,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择端的鸿篇巨著《清明上河图》。
二、资料助读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和下面的注释疏通生字词。
汴梁(biàn)翰林(hàn)驮队(tuó)跋涉(bá)....漕运(cáo)舳舻(zhúlú)竹篙(gāo)无暇(xiá).....沉檀(tán)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3075a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9.pn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第【1】篇〗知识与能力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3.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及艺术价值,提高鉴赏艺术品的能力。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总分总的方式,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方法。
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清明上河图》多媒体课件1课时《中国石拱桥》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悠久历史及伟大成就,《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造特点,这两篇文章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的一篇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1.张择端简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
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
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
《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42d34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b.pn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特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阅读、翻译和赏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引导学生具身体验《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强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梦回繁华》的内容及其艺术价值。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梦回繁华》课文材料●《清明上河图》电子真迹●《清明上河图画中行》VR 应用软件及设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为什么被称为‘中华第一神品’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二)了解说明文文体(10分钟)●讲解文体特点:简要介绍说明文的概念、特点(如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及常见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对比阅读:选取一段说明文与记叙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快速浏览: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电子真迹辅助:利用《清明上河图》电子真迹,引导学生识记文章描述的内容,如“拱桥”、“疏林薄雾”等,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梳理思路: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即“背景—内容—价值”。
(四)细读文本,深入体验(20分钟)●VR体验:分组使用VR设备,进入《清明上河图画中行》VR应用,让学生“走入”画中,体验北宋市井生活。
●任务一:观察建筑、街景,感受“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等词语的生动描绘。
●任务二:参与互动任务,如船工作业、打铁等,理解“春寒料峭”、“舳舻相接”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92da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我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如词语学习、句子分析、文化背景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华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中唐朝的繁华景象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梦回繁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针对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如“梦回繁华,烟柳画桥”,教师应通过图解、句子成分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创作唐朝主题的短文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克服阅读难点。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应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如如何利用词典、网络资源等辅助工具,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一场,《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通过抓关键句来梳理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细读品味抓住事物特征、语言生动典雅、思维条理严密的文本特点,体味浓厚的历史怀伤之感,读写结合,提升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书画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顺序清晰、生动准确的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深层的含义,理解真实的作品价值。
【教学设想】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立足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把握事物特征,抓关键内容为主线,在训练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方法的积累,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
【教学过程】课前下发“学习单”,分为三个部分:自读整理文本;细读小组合作探究;练笔课堂实践。
(一)导入新课——名画引繁华(《蒙娜丽莎》的图片)利用名画《蒙娜丽莎》、学生作品的图片,导入疑问:如何介绍画作,让学生快速感知如何介绍画作,同时在导语中明确本文的说明文的体裁,让学生清楚本文是基于说明事物写成的。
师:班里有多少同学曾去过美术馆或是画馆呢?生举手师:假如你今天是名画馆的志愿者,今天展出了《蒙娜丽莎》你如何介绍名画中的内容呢?生:从人物的头发开始介绍,到她的服饰。
可以找到人物最特别的地方——嘴巴,似笑非笑。
师:哦!非常厉害,一位同学逻辑性强,另一位一眼瞄准了人物的特色之处,眼光不错哦!师: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篇介绍画作的文章,它被成为中国的国宝,记载了578位人物,一位人物尚且只能这样画,那以后578位人物聚集了这一块儿怎么班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二)浏览课文——自读理繁华师: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学习单中的浏览图(课作中题目进行辅助),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师:你能快速地告诉老师你的答案吗?生:第1段主要讲述了画的题材特点,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
师:用词精炼,一抓一个准,你能给其他同学介绍一下经验吗?生:去抓文章中的关键句。
师:借鉴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能否把接下去的段落介绍一下?生:第2段介绍了画的作者张择端。
生:第3段介绍了画的总体介绍,有慢到快再到慢。
生:第4段介绍了画的具体内容,左中右的人事物介绍。
生:第5端介绍了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手绢形式,内容丰富。
师:庞大的清明上河图,作者用6个段落讲述完成,他是怎么把复杂的图画讲得这么清楚的呢?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呼朋引伴”,带着活动走进繁华的时代!(三)细读课文——细读说繁华在本环节中,将课文作为学生训练“细致阅读”的载体,符合新教材在本说明单元“浏览与细读”的选择。
通过合作模式,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找到的文章的异同点与关键词句,达到品味本文语言特色、说明顺序与方法的学习目标。
师:无独有偶,从古至今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介绍的可不止毛宁一人,黎孟德先生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国画的骄傲》表达读国宝作品的敬佩,让我们一起通过细读两篇文章来走进《梦回繁华》最动人之处!教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学习任务二:仔细阅读文章3、4自然段,对比《中国画的骄傲》节选,请从语言特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三个角度任选其一,比较异同点。
独学要求:细读两段选文,圈点勾画,独立思考。
助学要求:全班分组,四人成团,提高效率。
群学要求:每组同学在3分钟内,结合文章,阐释观点,选择粉/蓝不同颜色的纸片,记录异同点。
师:首先请同学们完成独学任务,仔细阅读两篇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生进行细致阅读。
师:假如你已完成独学任务,请你和你的组员一起开展“助学”和“群学”任务,注意需要结合文章,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张,贴上黑板,体现出你们的智慧成果哦!生开始助学和群学。
【对比阅读】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农夫、商贩、仆从各得其所,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
画卷再展,以一座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
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
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
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酒楼当铺,艺人官绅,应有尽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师:哪一小组首先为我们展示你们的成果?小组举手,教师同屏展示红蓝双色成果。
生1:我们小组探讨的是“语言特色”,我们认为《梦回繁华》语言优美典雅,例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作品描绘了京城……由慢板、柔板,主见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穷的回味。
”生2:《中国画的骄傲》语言通俗口语化“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这些词语的运用可见其生动趣味性,贴近生活。
师:简要地对他们组进行概括,《梦回繁华》中语言典雅有韵味,而《中国画的骄傲》中语言通俗易懂,更富生活气息!掌声对他们小组进行鼓励!生3:谢谢大家,请为我们小组提出宝贵意见!生:我想补充,《梦回繁华》四字短语运用居多,“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语言凝练生动,读来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互相映衬,身临其境。
生:我们组想对“语言特色”做补充(教师同屏展示成果)“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动静结合,将宛如飞虹的桥之精美与热络非凡的人物之行动结合起来,文章张弛有度,错落有致。
师:非常热情的小组!为《梦回繁华》对“语言特色”做了充分的说明,团体的力量无穷,这样一番解读我们的课堂更丰富了!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三组同学!小组举手,教师同屏展示红蓝双色成果。
生1:我们小组探讨的是“说明顺序”,《梦回繁华》说明顺序层层清晰,由远及近,由左到右“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无不体现空间顺序。
生2:《中国画的骄傲》中也从“画卷开端……再展……”从画面左端到右端,体现出空间顺序。
师:简要地对他们组进行概括,两篇文章中空间顺序都可见,唯独不同之处在于《梦回繁华》体现出了逻辑顺序!生3:谢谢大家,请为我们小组提出宝贵意见!生:我想请问《梦回繁华》当中的逻辑顺序究竟如何表现的呢?生4:《梦回繁华》中整体从《清明上河图》全文从作者到作品再到价值与意义,深刻展现了它背后的盛世的落幕,并补充历史知识,运用了由表及里——逻辑顺序,这样讲解,同学们还有疑问吗?生沉默师:其实在《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背后蕴藏的历史知识更丰富,我们一起来看到屏幕:(教师补充材料)1.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这里暗示了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2. 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借此反映泛滥的酒患;3. 《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图中马只有20匹,毛驴与骡子则有46头)——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小组举手,教师同屏展示红蓝双色成果。
生1:我们小组探讨的是“说明方法”,《梦回繁华》内容详尽,运用说明方法恰当,比如“摹状貌”,从画面左端到右端,具体描绘介绍画面内容,让人犹如穿越一般领会当时社会的景象。
生2:《中国画的骄傲》语言通俗口语化“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这些词语的运用可见其生动趣味性,贴近生活。
生3:谢谢大家,请为我们小组提出宝贵意见!师:简要地对他们组进行概括,《梦回繁华》中语言典雅有韵味,而《中国画的骄傲》中语言通俗易懂,更富生活气息!掌声对他们小组进行鼓励!设计意图:1、独学成果是学生的个人思考感受,基于这些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发现理解的偏差,教师可在适当时机无痕切入预设内容,解决学生独学时的难题。
2、助学设计,能够促动学生参与组内发言,确立号发言人与记录员,将个人成果汇聚成为小组成果。
3、群学设计,汇报展示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成为课堂主人,同时训练了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在制作展示牌的过程中,不断选择文中富有韵味、方法、顺序的句子,解读出《梦回繁华》的“繁华”与“本质”。
(四)深入本质——穿越悟繁华师:作者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将《清明上河图》这一个国宝级画作介绍得精妙绝伦,让人回味无穷,而作者却发出了梦回的感慨,那么究竟是谁梦回?生思考生:我认为北宋遗民的梦回,经历过战争后的他们对繁华时代的怀念。
生: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是画家张择端的梦回,他想借助这样一幅画对统治者提出警示,当然这幅图画也饱含了他对繁华时代的怀念。
师:很全面的讲述,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我觉得也可能是当代人的梦回,对我们来说那个繁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能追想千百年前的繁华时代。
师:你觉得除了追想,我们还能从图画和文字中获得什么?生:可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师:太妙了!你已然对文本的作者想法了如指掌。
设计意图:1、基于说明文的文本特质,拓展主题与情感,以学为中心,深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适度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训练能力之上的思维能力高度;2、在思考“谁梦回?”这一问题的背后,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珍贵,这样使得《清明上河图》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越发展现文化背后的魅力!(五)提升能力——回归续繁华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合上书页,回望繁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迁移能力,介绍这幅西湖断桥图。
师引导学生在唯美音乐声中写作学习任务二:请选择一篇模仿它的语言,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向大家介绍这幅西湖断桥图。
生创作作品。
师:创作完成的小作家,你可以与我们分享你的成果吗?生举手并有情有感地朗读。
生:我想为她做点评,通过她的语言文字,我收获了其中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的运用,但是很明显地觉得她可以把语言的特色运用其中,这样这篇《梦回断桥》会更具风韵。
师:说的真好!小小点评出真知,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真正地学习了许多本领。
这堂课之后老师会把大家的作品整理放入公众号当中,请你认真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保存你笔下的这份繁华当下!师:看毛宁带领我们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看今朝我们定会记得这繁华。
在当下的生活中回忆依旧,愿身边的繁华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