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肝胆教学PPT课件
![肝胆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d2a8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f.png)
肝炎的病因
肝炎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肝衰竭和死亡。
肝炎的症状
肝炎
肝硬化
肝硬化的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于长期的慢性损伤导致肝脏结构紊乱、功能失常的一种疾病。
肝硬化的病因
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包括肝炎、酒精、药物或毒物损伤等,其中肝炎肝硬化是最常见的类型。
肝胆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结词:肝胆疾病预防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肝胆疾病的发生风险。
肝胆疾病的预防研究进展
THANKS
肝癌的症状
肝癌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严重时可出现黄疸和腹水。
肝癌
其他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这些疾病虽然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不同,但也可能对肝脏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需要积极治疗和管理。
其他肝脏疾病
胆囊疾病
03
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绞痛或持续性疼痛、恶心、呕吐等。
肝胆教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肝胆系统概述 肝脏疾病 胆囊疾病 肝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肝胆疾病研究进展
肝胆系统概述
01
肝脏合成胆汁,通过胆管系统和维生素的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代谢功能
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方式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保护机体免受损害。
肝胆疾病的诊断方法
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等。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肝胆疾病,如肝癌、胆结石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通过介入手段,如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对肝脏肿瘤进行治疗。
肝炎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肝衰竭和死亡。
肝炎的症状
肝炎
肝硬化
肝硬化的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于长期的慢性损伤导致肝脏结构紊乱、功能失常的一种疾病。
肝硬化的病因
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包括肝炎、酒精、药物或毒物损伤等,其中肝炎肝硬化是最常见的类型。
肝胆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结词:肝胆疾病预防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肝胆疾病的发生风险。
肝胆疾病的预防研究进展
THANKS
肝癌的症状
肝癌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严重时可出现黄疸和腹水。
肝癌
其他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这些疾病虽然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不同,但也可能对肝脏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需要积极治疗和管理。
其他肝脏疾病
胆囊疾病
03
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绞痛或持续性疼痛、恶心、呕吐等。
肝胆教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肝胆系统概述 肝脏疾病 胆囊疾病 肝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肝胆疾病研究进展
肝胆系统概述
01
肝脏合成胆汁,通过胆管系统和维生素的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代谢功能
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方式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保护机体免受损害。
肝胆疾病的诊断方法
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等。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肝胆疾病,如肝癌、胆结石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通过介入手段,如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对肝脏肿瘤进行治疗。
肝胆胰基本解剖ppt课件(1)
![肝胆胰基本解剖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64f713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7.png)
胰尾部分可置于脾肾韧带中而位于腹腔内
胰管
分为主胰管和副胰管。 主胰管和胆总管汇合成为共同管,开口 于Vater乳头。
主胰管管径: 头部 3.5-4mm 体部 3mm
尾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mm
二 CT 正常腹部
10
胰头钩突
二 CT 正常腹部
8
胰头
二 CT 正常腹部
7
胰体
二 CT 正常腹部
6
胰尾
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之间是右前叶,肝右静脉 以后是右后叶
找出门静脉及其分叉部位。 门静脉分叉可以区分上段和下段,即肝
S5/S8,S6/S7,门静脉分叉以上为S8,S7.
一般规律,从CT上看,最先看到的是S8 ,然后是S2、3,肝左外叶以肝裂为界,比 较容易辨认,左内叶为肝裂和肝中静脉之间 区域,胆囊往下的层次是S5,最后的层面一 般是肝S6,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夹着的是尾状 叶,即S1.
S1 尾叶
S2左外上段
S3 左外下段
S4 左内叶
S5 右前下段
S6 右后下段
S7 右后上段
S8 右前上段
肝右静脉分右叶为前后段;以镰状韧带将左叶分 为内外侧段;横向于第一肝门水平沿右和左门静 脉主干将肝右叶和左叶外侧段分为上下段。
首先找出肝脏的三大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 脉,肝右静脉。
右肝管+左肝管
胆囊管 + 肝总管
胆总管(>1cm)
胆5 囊颈
二 CT 正常腹部
二 CT 正常腹部
6
胆囊体
二 CT 正常腹部
10
胆囊底
正常胰腺解剖
胰腺呈弓状条带形软组织密度,胰头部膨 大,被包绕于十二指肠环内,胰头向下延伸的 部分为钩突,胰头部和体部位于前肾旁间隙内 ,胰尾部抵达脾门。
胰管
分为主胰管和副胰管。 主胰管和胆总管汇合成为共同管,开口 于Vater乳头。
主胰管管径: 头部 3.5-4mm 体部 3mm
尾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mm
二 CT 正常腹部
10
胰头钩突
二 CT 正常腹部
8
胰头
二 CT 正常腹部
7
胰体
二 CT 正常腹部
6
胰尾
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之间是右前叶,肝右静脉 以后是右后叶
找出门静脉及其分叉部位。 门静脉分叉可以区分上段和下段,即肝
S5/S8,S6/S7,门静脉分叉以上为S8,S7.
一般规律,从CT上看,最先看到的是S8 ,然后是S2、3,肝左外叶以肝裂为界,比 较容易辨认,左内叶为肝裂和肝中静脉之间 区域,胆囊往下的层次是S5,最后的层面一 般是肝S6,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夹着的是尾状 叶,即S1.
S1 尾叶
S2左外上段
S3 左外下段
S4 左内叶
S5 右前下段
S6 右后下段
S7 右后上段
S8 右前上段
肝右静脉分右叶为前后段;以镰状韧带将左叶分 为内外侧段;横向于第一肝门水平沿右和左门静 脉主干将肝右叶和左叶外侧段分为上下段。
首先找出肝脏的三大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 脉,肝右静脉。
右肝管+左肝管
胆囊管 + 肝总管
胆总管(>1cm)
胆5 囊颈
二 CT 正常腹部
二 CT 正常腹部
6
胆囊体
二 CT 正常腹部
10
胆囊底
正常胰腺解剖
胰腺呈弓状条带形软组织密度,胰头部膨 大,被包绕于十二指肠环内,胰头向下延伸的 部分为钩突,胰头部和体部位于前肾旁间隙内 ,胰尾部抵达脾门。
肝、胆、胰的解剖PPT课件
![肝、胆、胰的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3aa93c49649b6649d747ae.png)
62
八、肝切除术的类型及肝移植
肝脏外科根据肝的分叶、分段,开 展了肝段切除术、半肝切除术、联合肝 段切除术、次全或亚肝段切除术。开展 的肝移植有:原位肝移植、背驮式肝移 植、活体亲属成人部分肝移植。
完整编辑ppt
63
原位肝移植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完整编辑ppt
右后叶下段
右段
完整编辑ppt
51
完整编辑ppt
52
完整编辑ppt
53
六、肝的血管 1、肝门静脉 hepatic portal vein
完整编辑ppt
54
肝门静脉:分左、右支
左支:
横部
角部
矢状部
囊部
完整编辑ppt
55
肝门静脉 hepatic portal vein
右支: 右前支 右后支
完整编辑ppt
分为八个肝段,每个肝段均以罗马数字
代替名称。但有人认为他的这种划分不
能完全符合肝内的Glisson系统的概念,然
而多数人认为他的描述是最为完整和具
有实用价值的,故国际上目前多采用
Couinaud的划分法。
完整编辑ppt
37
肝分为左右半肝、五叶、八段
左半肝
尾状叶(段Ⅰ)
左外叶
左外叶上段(段Ⅱ)
左外叶下段(段Ⅲ)
完整编辑ppt
4
2.参与蛋白质、脂肪、糖和维生素的合成、转 化与分解。
大多食入的营养物质,通过胃与小肠消 化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 “加工”,通过肝细胞的作用合成许多人体 所需的各种重要物质,如血浆蛋白(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球蛋白)脂蛋白、糖 元、胆固醇、胆盐等。同时,肝脏还对糖元、 维生素、铁等物质有贮存作用。
肝胆胰脾解剖PPT课件
![肝胆胰脾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c748d6f78a6529657d531c.png)
完整版课件
22
完整版课件
23
肝外胆管系统
肝门:左右肝管位于横沟内 右肝管+左肝管
胆囊管 + 肝总管
胆总管(>1cm)
完整版课件
24
完整版课件
25
二 CT 正常腹部
6
胆囊体
完整版课件
26
正常胰腺解剖
胰腺呈弓状条带; 胰头部被包绕于十二指肠环内; 胰头向下延伸的部分为钩突; 胰尾部抵达脾门;
完整版课件
▪
S1 尾叶
S2左外上段
▪
S3 左外下段
S4 左内叶
▪
S5 右前下段
S6 右后下段
▪
S7 右后上段
S8 右前上段
完整版课件
19
肝右静脉分右叶为前后段;以镰状韧带将左叶分为内 外侧段;横向于第一肝门水平沿右和左门静脉主干将 肝右叶和左叶外侧段分为上下段。
完整版课件
20
完整版课件
21
正常胆系解剖
正常的胆囊为卵圆形或梨形,轮廓光滑, 大小为长7-10cm,宽3-5cm。 分为底部、体部、颈部和胆囊管。
肝、胆、胰、脾解剖
梅州市人民医院 肝胆外二
完整版课件
1
肝脏的解剖
▪ 肝脏的位置与毗邻
▪ 肝脏的解剖要点▪Βιβλιοθήκη 肝脏的血管走行▪ 肝脏的分段
完整版课件
2
肝脏的位置与毗邻
完整版课件
3
肝脏周围韧带的组成
完整版课件
4
完整版课件
5
肝脏周围韧带的组成
完整版课件
6
肝蒂及肝门的解剖
完整版课件
7
肝蒂及肝门的解剖
肝尾叶
下腔静脉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b427df19e8b8f67c1cb962.png)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2)变异多。肝V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11
右后上缘V 肝右V 肝中V
肝右后下V
左后上缘V 肝左V 左叶间V 尾状叶V
包绕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分支与分布基
本一致。
15
在门静脉系统中,肝 门静脉的分支较粗大且恒 定,故以肝门静脉的分支 为依据将肝分段:
Couinaud(1954年)
尾状叶
左、右半肝 五叶 右后叶
右段间裂
八段
右前叶
左外叶
左内叶
左段间裂
左叶间裂
右叶间裂
正中裂
16
Couinaud肝段(1954年)
冠状位T2W
横断位T1W压脂
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在T1WI 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影,在T2WI 上多表现为高信号影。
34
动脉期
肝脏动态增强MR表现
静脉期
35
36
37
2019/11/14
.
38
左半肝
尾状叶 (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17
经颈V肝内门腔V内支架分流
18
门静脉造影
19
正常腹腔动脉造影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 源于腹腔干动脉。 肝总动脉又分出肝固 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 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 肝左动脉。 肝动脉分支走行正常, 管腔大小、形态正常。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56823905087632301212dc.png)
• 3、門靜脈左支→附臍靜脈→臍周靜脈網→ 腹壁淺靜脈→ 腹壁下靜脈→ →下腔靜脈
胸腹壁靜脈→ 腹壁上靜脈→
→上腔靜脈
• 4、門靜脈→ Retzius靜脈→ 低位肋間後靜脈 腰靜脈 膈下靜脈 腎靜脈 睾丸靜脈(卵巢靜脈)
→下腔靜脈
腹腔幹celiac trunk是腹主動脈發出的第一個無 對(奇數)支,在膈肌稍下方,約平第十二胸椎處起 於腹主動脈的前壁。長約2-3釐米,發出胃左動脈、肝 總動脈和脾動脈等三支。
Ⅰ段為尾狀葉(S1),Ⅱ段為左外葉上段(S2), Ⅲ段為左外葉下段(S3),Ⅳ段為左內葉(S4), Ⅴ段為右前葉下段(S5),Ⅵ段為 右後葉下段(S6), Ⅶ段為右後葉上段(S7),Ⅷ段為右前葉上段(S8)。
臨床大夫操作手法
1. 體位 常用2個 少用2個 2. 探頭部位及聲束掃查切面 劍突下
縱切+橫切 右肋緣下斜切+縱切 肋間斜切 3. 注意:系統性、交叉性、連續性及 注意聲路"死角"、易漏區、複雜區
肝內管道系統解剖
肝內管道結構包括Glisson系統和肝靜脈系統。 前者由互相伴行的門靜脈、肝動脈、肝管的各級分支 被結締組織所包繞而構成。
肝動脈和門靜脈:
肝動脈:是肝的營養血管,肝血供的1/4來自肝動脈,主 要供給氧氣。 門靜脈:肝血管肝血供的3/4來自於門靜脈,門靜脈進入 肝臟後分為各級分支到小葉間靜脈, 把來自消化道含有 營養的血液送至肝臟“加工”。 門脈分為左、右兩支。 左支較細長,分佈於左半肝,主幹沿橫溝左行叫橫部, 至左縱溝彎向前上方,稱矢狀段。橫部的分支有尾狀葉, 1-3支,分佈於尾狀葉左側半。矢狀段的分支有外側支 和內側支,外側支多為二支,分別至左外側葉上段和下 段;內側支也多為二支,分別至左內側葉的上部和下部。
《肝脏与胆系》课件
![《肝脏与胆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6ac9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a.png)
调节胆汁分泌: 胆囊收缩和舒张 调节胆汁的分泌
保护肝脏:胆汁中 的胆盐和胆固醇有 助于保护肝脏免受 毒素和细菌的侵害
胆系疾病
胆囊炎的分类和病因
急性胆囊炎:胆囊壁急性炎症,常由胆囊结石引起 慢性胆囊炎:胆囊壁慢性炎症,常由胆囊结石或胆囊功能障碍引起 病因:胆囊结石、胆囊功能障碍、细菌感染、胆囊管阻塞等
肝脏与胆系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胆系的解剖
01
04
肝脏的解剖 肝脏的功能
胆系疾病
02
05
肝脏与胆系疾病的预 防保健
03
06
添加章节标题
肝脏的解剖
肝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位于右上腹部,肋骨下缘
重量:约1.5公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形态:呈楔形,分为左、右两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颜色:红褐色,表面光滑
胆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方法:超声检查、CT扫描、MRI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等 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胆管切开术、胆管支架植入术等 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植入术等
肝脏与胆系疾病 的预防保健
饮食保健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高 盐食物
肝脏通过酶的作用,将体内的 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 质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
肝脏还能分解体内的药物和酒 精,防止其对人体造成伤害
肝脏还能调节体内的激素水 平,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分泌胆汁的功能
肝脏是胆汁的主要分泌器官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和胆盐 胆汁的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 胆汁的排泄是通过胆管系统进行的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b2ffb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b.png)
。
肝内胆管发生阻塞时,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
03
胆囊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囊状器官, 位于肝脏下方的胆囊窝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 胆汁,并在需要时将其排入肠 道。
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结石 ,可能导致胆囊炎和胆绞痛。
肝外胆管
肝外胆管阻塞可能导致黄 疸和消化系统症状。
肝外胆管的主要功能是输 送胆汁至十二指肠。
肝动脉为肝脏提供氧气,门静脉输送营养物质, 肝静脉负责血液回流。
胆管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内胆管负责输 送胆汁,肝外胆管则连接胆囊和十二指肠。
02
胆道系统解剖
肝内胆管
01
肝内胆管由左、右肝管和各级分支组成,负责输送胆汁至胆囊 和胆管。
02
肝内胆管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可能由胆结石 、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胆囊炎的症 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等。
其他肝脏胆道系统疾病
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内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通常为良性。肝囊肿的症状取决于囊肿 的大小和位置,可能无症状或出现右上腹不适。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是在胆管内形成的坚硬物质,可能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的症状包括 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
分泌功能
肝脏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 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分 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白 蛋白、凝血因子等。
储藏功能
肝脏具有储存维生素、铁、 铜等物质的功能,以备不时 之需。
免疫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能产生免疫细胞和免疫分 子,对抵御感染和疾病具有 重要作用。
胆道的生理功能
储存胆汁
胆道系统负责储存由肝 脏分泌的胆汁,胆汁有 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道疾病解剖生理概要ppt课件
![胆道疾病解剖生理概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86cf2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7.png)
胆囊
胆 囊 位 于 肝 脏 脏 面 的 胆 囊 窝 内 。 长 8~12cm , 宽 3~5cm,容积40~60ml。胆囊壁由三层组织组成:①粘 膜层;②肌层;③外膜层。
胆囊的充盈由肝分泌胆汁的速率和Oddi括约肌所产 生的胆管下端阻力决定。胆管输送胆汁至十二指肠则由 胆囊和Oddi括约肌协调完成。
胆囊管由胆囊颈 延伸而成,长 2~3cm,直径约 0.3cm。胆囊管大 多呈锐角汇入肝总 管右侧壁,但常有 变异。了解这些变 异,对手术中防止 胆管损伤有重要意
义。
胆囊动脉正常时 源自肝右动脉 (是由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 缘所构成的三角区。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 区穿过,是胆道手术极易发生误伤的区域。
腹腔神经丛
胆总管周围淋巴
肝内淋巴管吻合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肝外胆管淋巴 肝总管、胆总管后方淋巴
诱发胆心反射
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
胆汁的生成、分泌和代谢 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约800~1200ml,胆汁主要由 肝细胞分泌。 胆汁中97%是水,其他成分主要有 胆汁酸、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红素等。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胆道疾病(解剖生理概要)
胆道解剖生理概要
胆道系统: 包括肝内、 肝外胆管, 胆囊及 Oddi括约 肌等部 分。
胆道解剖示意图
肝内胆管
肝内:胆管、肝
动脉、门静脉 为Glisson鞘包 裹。
肝内胆管起 自毛细胆管, 继而汇集成 小叶间胆管, 肝段、肝叶 胆管及肝内 部分的左右 肝管。
胆道系统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纤维。胆囊切除术时,如过度牵拉 胆囊致迷走神经受激惹,可激发胆心反射,严重者可产生胆心综合 征,甚至发生心跳骤停,需要高度重视。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d13ae7b9f3f90f77c61b06.png)
6
肝 脏 脏 面 观
第一肝门
7
肝脏失状切面
8
肝脏分叶与分段
膈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 • 脏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 状叶 • Glisson系统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裂隙 划分肝叶和肝段。
9
G1isson系统
• G1isson系统是 肝固有动脉、 肝门静脉和肝 管的各级分支 在肝内被结缔 组织鞘包裹在 一起组成。 • 它们在肝内, 按半肝、肝叶 和肝段而分支, 故以它作为肝 内分叶分段的 基础。
10
肝脏分叶及分段
肝叶(五叶)
左内叶S4 左叶(左叶间裂) 右半肝 左外叶(左段间裂) 上段S2
肝段(六段)
下段S3
尾状叶左段
肝脏(正中裂)
尾状叶S1
尾状叶右段 右前叶 右叶(右叶间裂) 右后叶(右段间裂) 上段S8、下段S5 上段S7 下段S6 11
左半肝
左外叶上段 右后叶上段 右前叶 左外叶下段
36
肝静脉 左中右三支 汇入下腔静脉 (肝分叶分段的重要标志)
37
肝脏
胆囊
门脉血流
38
中肝静脉 右肝静脉 左肝静脉 下腔静脉 第二肝门
39
肝的淋巴管
1. 浅组 分为膈面和脏面两部分
• 浅组:位于肝实质表面的浆膜下,形成淋巴管网,可分为膈 面和脏面两部分。 • 膈面的淋巴管分为左、右、后3组。 • 左组的淋巴管注入胃左淋巴结; • 右组的淋巴管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 • 后组的淋巴管经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注入膈上淋巴 结及纵隔后淋巴结;。 • 脏面的淋巴管多走向肝门,注入肝门淋巴结,仅有右半肝的 后部及尾状叶的淋巴管与下腔静脉并行,穿经膈注入纵隔后 淋巴结。
门脉失状段 左外下段支
右后上段支 左外上段支
肝 脏 脏 面 观
第一肝门
7
肝脏失状切面
8
肝脏分叶与分段
膈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 • 脏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 状叶 • Glisson系统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裂隙 划分肝叶和肝段。
9
G1isson系统
• G1isson系统是 肝固有动脉、 肝门静脉和肝 管的各级分支 在肝内被结缔 组织鞘包裹在 一起组成。 • 它们在肝内, 按半肝、肝叶 和肝段而分支, 故以它作为肝 内分叶分段的 基础。
10
肝脏分叶及分段
肝叶(五叶)
左内叶S4 左叶(左叶间裂) 右半肝 左外叶(左段间裂) 上段S2
肝段(六段)
下段S3
尾状叶左段
肝脏(正中裂)
尾状叶S1
尾状叶右段 右前叶 右叶(右叶间裂) 右后叶(右段间裂) 上段S8、下段S5 上段S7 下段S6 11
左半肝
左外叶上段 右后叶上段 右前叶 左外叶下段
36
肝静脉 左中右三支 汇入下腔静脉 (肝分叶分段的重要标志)
37
肝脏
胆囊
门脉血流
38
中肝静脉 右肝静脉 左肝静脉 下腔静脉 第二肝门
39
肝的淋巴管
1. 浅组 分为膈面和脏面两部分
• 浅组:位于肝实质表面的浆膜下,形成淋巴管网,可分为膈 面和脏面两部分。 • 膈面的淋巴管分为左、右、后3组。 • 左组的淋巴管注入胃左淋巴结; • 右组的淋巴管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 • 后组的淋巴管经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注入膈上淋巴 结及纵隔后淋巴结;。 • 脏面的淋巴管多走向肝门,注入肝门淋巴结,仅有右半肝的 后部及尾状叶的淋巴管与下腔静脉并行,穿经膈注入纵隔后 淋巴结。
门脉失状段 左外下段支
右后上段支 左外上段支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429ce57e21af45b307a896.png)
肝脏的被膜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在腹膜与肝实质之间,为一层
结缔组织膜,称为肝纤维膜
( Glisson膜 )。此膜在第一肝门
处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向
肝内延伸构成管道周围纤维囊,又
称Glisson囊。上述三种结构在肝
内共同分支分布,组成Glisson系
统。
肝胆系统解剖
• 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 管及其分支
右后叶上支 尾状叶右支
右前叶支
右后叶下支
肝胆系统解剖
左外叶上支 尾状叶左支 左外叶下支
左内叶支
第二肝门
在膈面腔静脉沟 的上部,肝左、 中、右静脉出肝 处称第二肝门, 被冠状韧带的上 层所遮盖。
其体外标志是沿镰状 韧带向后上方的延长 线,此线正对着肝左 静脉或肝左、中静脉 合干后注入下腔静脉。
肝胆系统解剖
肝胆系统解剖
肝脏的被膜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肝除膈面后的裸区、脏面的胆 囊窝、腔静脉沟及肝门等处之外, 均被有腹膜。
肝的腹膜与附近器官之间,形 成韧带,以固定肝的位置。
肝胆系统解剖
肝脏周围韧带的组成
• 膈面
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左右冠状韧带 左右三角韧带
• 脏面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动脉 门静脉 肝静脉 胆道系统
肝胆系统解剖
腹膜、腹腔与腹膜腔的概念 • 腹膜的概念:覆盖于腹、盆腔壁内
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 光滑的浆膜。分为:
壁腹膜 脏腹膜
• 腹腔:由膈、盆腔、腹前壁以及 腹后壁共同围成的腔,借小骨盆 上口分为上方的固有腹腔(通常所 指的腹腔)和下方的盆腔。
肝胆、门静脉解剖ppt课件
![肝胆、门静脉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c7dcd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e.png)
2.尾状叶由肝左、右A共同供血占45%;由三条A供血占30%。
1)肝右动脉
右前叶动脉 右后叶动脉
2)肝左动脉
左内叶动脉 左外叶动脉
11
8
13
7
10
3
6
2
14
1
4 5
9 12
1右前叶A,2右后叶A,3右前叶上段A,4右前叶下段A,5右后叶上段A, 6右后叶下段A,7尾状叶右部A,8尾状叶左部A,9左内叶A,10左外叶A,
尾状叶 (段Ⅰ)
左半肝 左外叶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肝
右半肝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三)肝叶、肝段划分法 肝裂
在肝的管道腐蚀标本上,可见叶与叶、段与段之间有 明显的裂隙存在,这些裂隙称肝裂,是肝叶、肝段间
的分界线。
肝圆韧带
前面观
冠状韧带
肝圆韧带
下面观 肝圆韧带
肝 胃 韧 带
肝小 十网 二膜
指 肠 韧 带
五、肝门和肝蒂
(一)第一肝门:肝下面的横沟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肝蒂的主要结构: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右前:肝总管、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肝门静脉
肝中间静脉
肝左上缘静脉 肝左静脉
左叶间静脉 尾状叶静脉
肝右后下静脉
第三肝门
在腔V沟下部,肝背(小)静脉出肝处。肝背V主 要包括肝右后V(右侧组)和尾状叶V(左侧组)。
六、肝的分段
肝内存在四套管道, 形成两个系统。
1)肝右动脉
右前叶动脉 右后叶动脉
2)肝左动脉
左内叶动脉 左外叶动脉
11
8
13
7
10
3
6
2
14
1
4 5
9 12
1右前叶A,2右后叶A,3右前叶上段A,4右前叶下段A,5右后叶上段A, 6右后叶下段A,7尾状叶右部A,8尾状叶左部A,9左内叶A,10左外叶A,
尾状叶 (段Ⅰ)
左半肝 左外叶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肝
右半肝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三)肝叶、肝段划分法 肝裂
在肝的管道腐蚀标本上,可见叶与叶、段与段之间有 明显的裂隙存在,这些裂隙称肝裂,是肝叶、肝段间
的分界线。
肝圆韧带
前面观
冠状韧带
肝圆韧带
下面观 肝圆韧带
肝 胃 韧 带
肝小 十网 二膜
指 肠 韧 带
五、肝门和肝蒂
(一)第一肝门:肝下面的横沟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肝蒂的主要结构: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右前:肝总管、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肝门静脉
肝中间静脉
肝左上缘静脉 肝左静脉
左叶间静脉 尾状叶静脉
肝右后下静脉
第三肝门
在腔V沟下部,肝背(小)静脉出肝处。肝背V主 要包括肝右后V(右侧组)和尾状叶V(左侧组)。
六、肝的分段
肝内存在四套管道, 形成两个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lisson系统 肝管
系统分类
门静脉 三大肝静脉
肝静脉系统 肝右后静脉
尾状叶静脉
5
• 肝门静脉:多由肠系膜上 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 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 向右上方经下腔静脉前方 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 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 方上行至肝门,分为两支, 分别进入肝左叶和肝右叶。 肝门静脉在肝内反复分支, 最终注入肝血窦。
• 肝动脉显示不清 • 扩张胆管T1WI呈低信号,与静脉血管不易区分,
但在T2WI呈高信号
31
正常肝MRI
左信图号:,T其1中W可I图见像流,空肝低实信质号为血中管等影信。号,但高于脾的
右图:T2WI图像,肝实质为低信号,明显低于脾的
信号,信号均匀一致。
32
脂肪抑制T1WI
T2WI
33
横断位T1W 肝右叶
肝
一、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 肋区和腹上区,小 肝的上界 7 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下界
5 5
8
9
1
二、肝的形态
膈面
呈楔形,有2面4缘分4叶
右缘
上面—膈面
前缘
下面—脏面
前缘、后缘、左缘、后缘 脏面
左缘
前面观 后缘
下面观
2
肝的脏面
肝脏面中部有‘‘H’’形沟,称为左纵沟、右纵沟和横 沟。 借‘‘H’’形沟将肝分为4个叶,左叶、右叶、方叶和 尾状叶。
冠状位T2W
横断位T1W压脂
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在T1WI 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影,在T2WI 上多表现为高信号影。
34
动脉期
肝脏动态增强MR表现
静脉期
35
36
37
2019/11/14
.
38
⑦ ⑥
④ ⑤
② ③ ①
8
腹腔干
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
脾动脉
胃右动脉
肝固有动脉
左支
右支---胆囊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胰十二指上动脉
9
肝动脉的肝内、外吻合:
镰状韧带
胸廓内A
肝右A
C
肝左动脉 副肝左A
D
A
B
左膈下A
右膈下A
胆总管 胰十二指肠上A
脾A 主A 胃左A
A 示肝左A、肝副A和肝右A尾状叶支的吻合 B 示脾A、副肝左A和肝左A分支间的 吻合 C 示通过镰状韧带及肝圆韧带的肝左A分支与胸廓内A分支间的吻合 D 示胃左A的贲门食管支与左膈下A间的吻合; 箭头示在肝裸区处由膈至肝的微小A10支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2)变异多。肝V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11
右后上缘V 肝右V 肝中V
肝右后下V
左后上缘V 肝左V 左叶间V 尾状叶V
左半肝
尾状叶 (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肝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17
经颈V肝内门腔V内支架分流
18
门静脉造影
19
正常腹腔动脉造影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 源于腹腔干动脉。 肝总动脉又分出肝固 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 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 肝左动脉。 肝动脉分支走行正常, 管腔大小、形态正常。
横沟又称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 静脉及神经、淋巴管出入。
左纵沟前部:肝圆韧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右纵沟前窝:胆囊窝
后部:静脉韧带裂 后窝:腔静脉沟,有下腔3
肝横断层解剖及CT、 MRI图像
一.肝脏解剖 (一) 肝形态:
4
三、肝内管道
入肝管道 出入分类
出肝管道
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静脉 肝管
肝固有动脉
12
4、肝外胆道
包括: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 胆囊管 胆总管
13
胆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 和肝下面围成的三角 形区域,是寻找胆囊 动脉的标志。
14
四、肝的分段
肝内存在四套管道, 形成两个系统。
肝静脉系统走行于肝
段之间
门静脉系统(Glisson系统)由血管周围纤维囊(Glisson囊)
6
(二)毗邻: (1)肝门处: 前:肝左、右管 中: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后:肝门静脉左、右支 (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右前:肝总管、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网膜孔 下腔静脉
7
肝门静脉属支
①肠系膜上V 外科干 ②脾 V ③肠系膜下 V ④胃左 V ⑤胃右 V ⑥胆囊V ⑦附脐V
肝门静脉收集腹腔不成对脏 器(除肝脏外)的静脉血。
20
21
肝左叶 肝右叶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22
23
24
肝右叶
肝左叶 门静脉左支
门静脉左支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25
肝左叶
肝右叶
门静脉右支
门静脉右支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26
门静脉主干及右支 肝左叶
肝右叶
门静脉主干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27
门静脉主干
肝右叶
门静脉主干
正常肝CT(平扫+增强)
28
29
正常肝CT
左图:肝脏冠状位MPR重建,多方位显示肝脏大小、形态及外缘
右图:肝CTA清楚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
30
正常肝脏MR表现
• 肝实质
– T1WI、T2WI均为中等信号 – T1WI 与胰腺信号相似,稍高于脾脏信号;T2WI肝
信号明显低于脾
• 肝静脉、门脉显示率达90~100%,肝静脉、门 静脉及其大分支在 T1WI、T2WI均表现为无信 号血管影
包绕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分支与分布基
本一致。
15
在门静脉系统中,肝 门静脉的分支较粗大且恒 定,故以肝门静脉的分支 为依据将肝分段:
Couinaud(1954年)
尾状叶
左、右半肝 五叶 右后叶
右段间裂
八段
右前叶
左外叶
左内叶
左段间裂
左叶间裂
右叶间裂
正中裂
16
Couinaud肝段(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