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究与开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新药研究与评价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新药研究与评价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新药研究与评价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33英文名称:Outline of New Drug Researchand Evaluation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非学位选修课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1)药物研究与评价是指药物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对药物从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各方面进行多角度评价研究的过程。

(2)课程通过讲授:药物和药物评价发展概述、药物原料药的药学研究、药物制剂的药学评价研究、药效学评价研究、安全性药理学研究、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药物临床研究、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等理论,使学生掌握系统研究药物的评价理论、方法和手段。

4. 学分与学时学分1.5,学时305. 建议先修课程高等药物化学等课程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药物评价方法概论(第一版).蒋学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药物评价学(第一版).刘昌孝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3)新药评价概论(第二版).秦伯益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目:(1)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概论(第一版). 宋晓凯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2)新药开发概论(第一版). 陈易彬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后复习与阅读为辅。

(2)课程成绩采取课堂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

由此对学生严格要求,以促进研究生课程学习质量有很大的进步。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考查课(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听课认真程度、课堂回答提问、讨论、测验和出勤情况。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笔试形式的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阅读国家有关药物管理的有关政策文件。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1)新药评价工作的发展概况(2)新药的发现(3)新药评价的程序(4)我国的新药注册与评价基本要求:(1)了解古代的新药评价;20世纪上半叶的新药评价;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药评价;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药评价;我国的新药评价工作;从新药发现方法的发展看药物评价的发展; 从药学学科的发展看药物评价的发展.(2)理解发现新药的途径;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新药的发现与主观能动作用.(3)掌握新药评价的基本程序与内容;新药从有效到有用;临床前药理与临床药理的关系.(4)掌握新药的概念与分类;药品注册申请需完成的申报资料;我国新药评价与注册审批过程。

药物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药学、药剂、制药工程)word精品文档15页

药物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药学、药剂、制药工程)word精品文档15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本科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专业用)课程名称:药物化学英文名称:Medicinal 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课程编码:课程学分: 3课程总学时:54实验(实训)学时:开课单位:药学院药学系教研室:药物化学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李伟一、一般情况药物化学是一门是以化学为基础,涉及了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的合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具有药理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发现、设计、确证、制备和作用方式,是药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药物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体内代谢和生物活性,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及新药研究的现,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命名、化学结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和用途;重要药物的体内代谢产物与生物活性的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熟悉重要药物类的构效关系,手性药物的立体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联系,了解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各类药物的发展、最新进展。

通过该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药研发、药物生产、质量等药学实践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逐步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药学相关工作打下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要求的先修课程为有机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并行课程为药物化学实验;后续课程为药物合成反应、药物设计。

本课程是以有机化学为化学基础,并结合生理学、生物化学中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靶点等知识,进而阐述药物的结构、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等理论知识,并为药物设计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绪论1、学习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药物化学发展的过程,发展动态和趋势2、学习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要求】1、掌握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2、熟悉药物化学的发展概况。

3、了解药物化学发展的新方向。

4、了解药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新药研究与开辟概论精华课件

第一章新药研究与开辟概论精华课件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制剂处方及工
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 9.确证化学结构或者组份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0.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1.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标准品或者对照品、 12.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13.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14.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5.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
影响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3.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4.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5.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6.依赖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7.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临床II期:在病人的身上进行的临床研究,主要是确 定试验药品的药效学作用,通过和抑制对照药品进 行比较,了解其治疗价值和安全性,确立新药的适 应症和最佳疗效方案(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 疗程等),考察新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危险性。
临床III期:通过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方法,扩大新
药的药效研究的临床试验。新药申请(NDA)
药物的质量标准在不影响药物的疗效,不产生 严重毒副作用的原则下制订,便于药物的制造、 贮存和生产,确定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杂质的限 度指标。
药物的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典就是国家控制 药品质量的标准,是管理药物生产、检验、供 应和销售及使用的依据,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未列入国家药典的药品,必须按经国家批准的 《国家药品标准》
*神农尝百草——经验性,无意识的 *动物实验的应用——自主性,有意识的(不足之处
在于:实验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操作技术要求 高,受试样品的量大。)
* 现 代 药 物 筛 选 —— 高 通 量 药 物 筛 选 (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筛选模型为酶、受 体、功能蛋白等)体外模型-细胞、器官以及动 物模型-转基因动物。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PPT课件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PPT课件
➢ 药品的生产: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 临床前的实验研究:GLP( good aboratory practice)
➢ 临床研究:GCP(good clinic practice)
第二节药物合成研究和质量标准
➢ 一药物合成与工艺研究
➢ 一方面:合适的合成路线来合成化合物
N HO H
HO
NHCOCH3
O
NO H
二新药的开发阶段
前期开发和后期开发 1:前期开发研究: ➢ 包括:临床前病理学研究,研究中新药的制备,临
床前各类研究,有选择的Ⅰ期临床研究和早期的Ⅱ 期临床研究。
2:后期开发研究: 主要涉及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以及这些临床前及 临床中所得到的数据的整理和药物的工艺化过程。
3:临床研究ⅠⅡⅢ期,各期研究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场价值和经济意义。 ➢ 新药的研究----新化学实体( New Chemical
Entity, NCE) ➢ 新药的开发----药物 ➢ 新药的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是发现新药,也就是要发
现结构新颖的,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化学实体 (NCE),这是一个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工作,需要 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其中包括药学、生物学科、化 学学科和临床医学等学科。
药物研究中中各研究分支学科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关系
化合物设计
药理、药效毒理、药物代谢研究
化学、物理等性质研究
定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生物评价
生物、生物化学、 生物物理性质研究
一药物发现的过程
新药的发现,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 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 ➢ 靶分子的优化 ➢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 以上两个方面是药理学为创制新药所作的必需 准备。剩下的两个环节,则是药物化学的主要 任务。

第1章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第1章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药品通用名也是药典中使用的名称。


实用性是指该药品发明能够创造或者使用,并且 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4)专利的保护

我国专利实行的是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度,在 专利自申请日起到专利权保护期限的20年中,有 三个不同的阶段。
① 双方互不干涉的过渡期:指从专利申请之后到公 开之前的时间。
② 临时保护期:指专利申请公开后到专利授权之前 的时间。 ③ 保护期:指专利授权以后的有效时间内。任何单 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工艺研究
(1) HO HNO3 H2 SO4 HO NO2 HO NH2 Ac2 O (2) NO2 Pt 贵金属铂 Ac2 O O NH 4OH C CH3 HCl NOH C CH3 NHOH HO NHCOCH3
(3) HO
HO
HO
路线1:邻硝基酚副产物难以避免。 路线2:需要贵金属铂;第二步重排不易控制。 路线3:苯酚经Fries重排得对羟基苯乙酮,再和羟胺反 应形成肟,经Beckman重排得到对乙酰氨基酚。




在完成了所有的研究后,研发机构或制药公司将
研究资料整理后向所在国家的管理部门提出新药
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 NDA),还需 要数月或数年获批准后才可能上市。
第二节 药物合成研究和质量标准
(The Synthetic Research and Quantity Standard of Drugs)

新药的开发阶段是居于新药的发现研究和市场化
之间的重要过程。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前期开发和后期开发。

进入新药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具有一定活性的新化 合物称之为研究中的新药(Investigating New Drugs,IND)。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20130226)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20130226)

2. 评价模型的建立 (Biological evaluation model) • 生物活性测试包括体外测试(in vitro)和体 内测试(in vivo). • 体外测试主要使用离体的酶、完整的细胞、 组织标本和器官、微生物等。
7
8
• 体内测试的重要性在于确定候选的药物在 有生命系统中能否达到预期的靶点,产生 希望的生理效应,是否有其他的不良反应。
15
• III期临床研究(Phase III) :在较大规模 的病人身上进行药效学研究,证明药物具 有所希望的疗效和安全性。 • IV期临床研究(Phase IV) :新药上市后的 跟踪和观察,进一步确定新药的疗效、安 全性、罕见的毒副作用和其他可能的适应 症。
16
第二节 药物合成研究和质量标准 (Drug synthesis and quality standard)
一、药物合成及工艺研究 (1)发现阶段:需要合成大量的候选的化合物,但 每种化合物的量很少(20mg 20mg-50mg) 50mg)。 (2)临床试验阶段:需要的药物的量大大增加(一 般需要10-50Kg) (3) 上市销售: (500 Kg -) 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工艺 的优化、原料的来源、成本、污染等成为主要的考 虑因素。
生物测试的指标 (Index of biological evaluation)
• ED50是指50%的受试动物产生预期生理活 性的药物剂量。 • LD50(半数致死剂量)是指50%受试动物 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R O
HH H N N O
R S Me Me COOMe 水解 酶 O
HH H N N O
23 24
4
2、药物的命名 (Drug names)
药物的名称一般包括:通用名、商品名、化学名

1药品研发概论

1药品研发概论

新药上市速度变慢: 新药上市速度变慢 2003年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新活性物 质(New Active Substances,简称NASs)数 量创造了1979年以来的历史低点. 非专利药品市场逐渐扩大。 非专利药品市场逐渐扩大。
1 全球上市NASs数量呈下降趋势 全球上市NASs数量呈下降趋势
最快速上市的一个药品是是伐地那非,用5年 时间上市. 上市最慢的为美国麻省Cubist制药有限公司的 达托霉素(daptomycin,商品名Cubicin),对 耐甲氧西林金葡球菌(MRSA)皮肤感染有效。该 药从申请专利到上市时间长达22年,礼来公司 于1994年结束该药的前期开发工作,1997年通 过许可贸易转让给Cubist制药有限公司。抗生 素类药品开发上市时间长是制约该类药品开发 上市数量的主要因素。
3.3 生物通用名药品(Biogenerics)研发难度大 生物通用名药品是指第一代生物药品(例如胰岛 素和促红细胞生长素)的低价复制品。第一代重 磅炸弹级生物制品即将专利过期,但生物通用 名药品研究指南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欧洲医药产品评估机构(EMEA)和FDA不接受 证明该类药品生物等效性的简要试验过程。生 物通用名药品的开发时间至少是普通通用名药 品的2倍。但成本却提高8~100倍不等。 生物通用名药品面临的难题在于其实质是生物 相似性药品,它不能替代原来的药品(originals)。
世界范围内上市的NASs数量在1996年左右达 到峰值,从1999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1.2 2003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活性物质共 计21个。 2003年美国处方药销售额达到2164亿美元,占 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46%。美国药品销售额的 持续增长受到上市的直接影响,2003年美国共 批准新分子实体21个,与2002年相比有较大的 增长。

第一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第一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第一章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第一节引言新药的创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涉及了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子药理学、药物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药物分析化学、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制药工艺学。

这些环节的有机配合,可以促进新药研制的质量与速度,使创制的新药更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

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是药物的基本属性。

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属性是由药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一.制药工业的特点:1.质量要求高质量标准:企标高于国标。

药典:五年修订一次,法律 2900多种。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al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生产过程要求高。

高温、高压、无菌、防火、防爆。

3.供应时间性较强。

既需一定量的储备,又需要常换以防过期,即超前性和必要储备。

4.品种多,更新快。

5.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效率(附加值高)(插入图片)高投入?近年来,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虽然有显著的进步,但是成功率很低,就世界范围统计,创造一个全新药物需要从进行三期临床研究的2.5个候选药中得到,而新药上市则需要6.5个化合物进行临床一期的实验,为此,需要这21个进行了慢性毒性的化合物中选取,这又需要合成6200个化合物,这个过程需要13年,耗资大约3亿美元(1996年Nature)成功率低的原因是:(1)要求新研制的药物比临床应用的药物性质更为优良,特别对难以治疗的和慢性疾患有更迫切的需求。

例: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内分泌失调、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和病毒性疾病等。

(2)判断疗效的时间长,同时对安全性也要求长时间的试验观察。

例如,对慢性毒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生殖和围产期毒理等试验。

第二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第二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H H3C N O OH
苯吗喃类
H OH H3C N
H
H OH H3C N
OH
吗啡 吗啡喃类
OH
H3C
N
COOC2H5
OH
哌替啶类
(2)插烯规律:1935年,美国有机化学家 Fuson A-E1=E2 A-B1=B2-E1-E2 根据共轭效应的极性交替分布原则,插烯前后, 原子A的功能和性质可以保持不变。
药代动力学性质。
O R1 N H O OCH3 N X R2 COOH R2 O S O COOH HO NH2 Cl NH2 N N N N CH3 O 拉氧头孢
R1
X S 头孢西丁
S
CH2
氯碳头孢
血药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
生物电子等排体设计的主要方法
(1)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见各章
(2)环等当体(ring equivalents)。 一些不同的芳 香环和杂环相互替代后,可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 这些环被称为环等当体。
前药设计的目的
1.提高药物的选择性 2. 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3. 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4. 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5. 改善药物的溶解性 6.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7. 消除药物不适宜的性质(如苦味),使病 人容易接受
前药修饰的方法
1.形成酯基的前药修饰 含有醇羟基、酚羟基或羧酸基团的药物 2.形成酰胺的前药修饰
生物合成。这种能与DNA或mRNA结
合的互补链称作反义寡核苷酸。
所以认为这类药物从根本上干
预了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或 翻译,理论上应为治本药物。
1.9 幸运发现的先导物:1927 年,Fleming,青霉素。
(四)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生 物利用度、化学稳定性以及代谢 的稳定性。

药物研究与开发PPT教案

药物研究与开发PPT教案
3
Major Steps in Discovery Stage
Target generation and selection
Development
} Method set-up
Method validation Technique assesment
Assa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Screening
Market Analysis
5
Structure of Olanzapine and Other Anti-psychotics
6
Structure of Fluoxetine and Other Anti-depressants
7
Developments of Anti-depressants
Selection
Pharmacokinetics
20 1 50
Discovery
Pre-clinical
IND
I II III
NDA
632
1
123
100 200 400
800
Clinical
Marketing
2
Drug Development Process
(1). Discovery Stage (2). Pre-clinical Stage (3). Clinical Stage (4). Marketing Stage
10
Multiple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depressants
WAY
(-) 5HT1A
(-)
TRYP
5-HTP
(+)

02章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02章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先导物的优化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 optimization)。先导 物优化的特征是建立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简称构 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这里所说的活性是泛指的生物活性,包括了药效、 药代、毒性等。构效关系的研究可以是定性的评 价,也可以是定量的研究,后者又分为二维和三 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2D-, 3D-QSAR)。 研究构效关是实验性的总结和概括,但构效关系 的方法学和参数的研究,有许多理论问题。通过 构效分析,进一步指导设计与合成,再经体内外 活性评价,循环反馈,最终获得优化好的化合 物—候选药物(Drug candidate)。
先导物的发现
新药研究的物质准备是化合物的搜集和制备,通 过活性筛选,对达到所设定活性指标的化合物, 定为入选的苗头化合物(Hit),再经不同的模型 和提高活性强度的标准,以及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和专利考虑等多种因素,从苗头化合物中确定先 导化合物,这就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Lead discovery)。先导化合物是指新发现的对某种靶 标和模型呈现明确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先导物可 以是已知的化合物,但其活性应是新发现的。当 然,先导物的化学结构最好也是新颖的。先导物 可以从多方面的来源得到:天然产物,化学合成 化合物,生物合成化合物等。
第二节 分子的多样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Molecular Diversity-Lead Discovery)
一、天然产物具有多样性,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 来源 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天然化合物的多样性。 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海洋生物等在物竞天择 的环境和进化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种群的 繁衍,制造了各色各样的代谢物质,这些物质往 往会保护自己免被周围环境的生物或不适条件所 毁灭。青霉菌产生青霉素并向周围分泌,抑制与 其共存的“异己”生长;一些植物为了保存自己 不被动物吃掉,产生诸如有强心作用的苷类或作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碱,或产生有不愉快味 道、引起呕吐的物质等;动物脏器中提炼的激素, 虽然有些可直接作为药物,但更多作为先导物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2020-2021学年秋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药学概论(Introduction of Pharmacy)课程号(代码):50504902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16学分:1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一)课程的任务与目的药学是探索药物与人体、健康、疾病相互关系,围绕药物的发现、开发、生产、流通、使用与管理进行研究与实践的科学。

在人类文明演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药学有着漫长而光辉的历史。

本课程以药学职业发展为主线,从药物的发现、药物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控制、药品流通、药品使用及药事活动的管理等为线索,介绍相应的药学职业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为药学类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药学类专业与药学职业的轮廓及特点有概念性了解,引导后期课程的学习。

目的是引领学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药学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性学习,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使命感和科学素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药学与生命和健康的关联性,以阐明药学职业的高尚与神圣;强调药学的应用性学科特点,以突出药学职业发展对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要求。

本课程也为药学类相关专业如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专业学生提供药学的基本知识,介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点和应用点,开拓学生视野。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由如下章节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药品与药品应用的特点、药学学科的概念及其特点,为药学概论的引论;第二章介绍药事活动的管理,强调药事活动的规范化与法制化;以后各章为药学领域各职业发展环节的概要:第三章介绍药物发现;第四章介绍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五章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中,临床前的药学研究;第六章介绍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中,临床前的药理毒理研究;第七章介绍药物的质量研究与控制;第八章介绍新药的临床研究;第九章介绍药品的生产;第十章介绍药品的流通;第十一章介绍药品的临床应用;第十二章介绍生命科学与药学。

chapter1药物研究与开发概论

chapter1药物研究与开发概论
社,2005年
《最新药品注册技术精讲》,李钧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中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
全球药品销售状况

全球畅销药品?

畅销药品销售总额排名前5的企业?

五大治疗领域?
2
2006年全球药品销售状况

2006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6430亿美元
前50强药物的总销售额达到1638亿美元,占全
Zyrtec)
上述药物总销售收入高达251.35亿美元
7
葛兰素史克公司

2006年葛兰素史克公司业绩


入围前50强排行榜的产品也有6个,总销售收入为
167.1亿美元
除了排在第2位的抗哮喘药Advair/Seretide和第20
位的2型糖尿病治 疗药文迪雅(罗格列酮,
Avandia/Avandamet)外,其余产品均排名靠后。
(缬沙坦,Diovan)、默沙东公司的科素亚(氯沙坦钾,
Cozaar/Hyzaar)、阿斯利康公司的倍他乐克(琥珀酸美托洛尔,
Toprol-XL /Seloken)
14
五大治疗领域(2006年)

名列第5的是呼吸系统用药



2006年的销售收入为138.3亿美元
该治疗领域的拳头产品除了舒利迭(氟替卡松/沙美特
辛伐他汀, 44亿美元,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默沙东)
奥氮平, 42亿美元,多巴胺、组胺、5-HT受体拮抗剂(礼来)
兰索拉唑, 40亿美元,质子泵抑制剂(武田)
普伐他汀, 38.2亿美元,(专利过期)
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诺华)
5

《药物设计与开发I中药与化学药》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设计与开发I中药与化学药》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设计与开发I(中药与化学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PM326
*学时
(Credit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中文)药物设计与开发I(中药与化学药)
(英文)DrugDesign and Development(TCM & Chemical Drug)
5、中药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中药品种品质与化学成分实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邱明丰编委)
其它
(More)
备注
(Notes)
备注说明:
1.带*内容为必填项。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5初步具备运用上述原理和方法设计和开发新药的能力(A5.3,B2,C4,C5)。
中药部分,掌握中药新药设计的概念、选题方法、药学方案设计、药理毒理学方案设计。培养学生中药新药研发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研发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Requirements)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必修课(Mandatory)
授课对象
(Audience)
药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Third-grade Pharmacy undergraduates)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或英文(Chinese or Englis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研究与开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1620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n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先修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生物化学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药物研究与开发概论》是在学生掌握《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生物化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是对药物研发能力的提升,旨在提高学生在制药生产中再创新的能力,以满足生产和科研能力的需要的一门课程。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制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运用有机反应进行药物化学知识、药物合成知识、生物化学知识等进行药物合成设计、路线优化、药物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药物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对药物从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各方面进行多角度评价研究的过程与方法;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和药物评价发展概述,掌握药物原料药的药学研究、药物制剂的药学评价研究、药效学评价研究、安全性药理学研究、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药物临床研究、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等理论;4. 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制药能力,使学生掌握系统研究药物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中2. 4. 6.7.8所描述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讲授实践第1章绪论 2 2 0第2章新药的药学评价 4 4 0第3章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 4 4 0第4章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 4 4 0第5章新药临床的特殊毒性评价 4 4 0第6章新药临床评价 6 6 0第7章新药评价中的统计问题 2 2 0第8章新药评价的组织管理 2 2 0第9章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2 2 0第10章上市药品再评价 2 2 0(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新药的概念与分类,药品注册申请需完成的申报资料,我国新药评价与注册审批过程,理解发现新药的途径,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新药的发现与主观能动作用;2. 熟悉新药评价的基本程序与内容,新药从有效到有用,临床前药理与临床药理的关系;3.了解古代的新药评价,20世纪上半叶的新药评价,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药评价,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药评价,我国的新药评价工作;从新药发现方法的发展看药物评价的发展,从药学学科的发展看药物评价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新药评价的程序。

2. 教学难点:新药注册。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

1. 新药评价工作的发展概况;2. 新药的发现;3. 新药评价的程序;4. 我国的新药注册与评价。

第二章新药的药学评价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制备工艺,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新药的鉴别,新药的纯度,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掌握剂型设计,质量控制,制剂包装,缓释、控释制剂的释放度、动物药动学、人体生物利用度评价、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的相关性等评价,靶向微粒给药系统和乳剂的评价,脂质体理化性质、药剂学性质评价,胃肠道生物粘附机制、适用范围、常用黏性辅料、制剂及其影响因素,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药物吸收理论、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2. 熟悉药物稳定性的含义及分类,对药物稳定性评价的意义与内容,稳定性评价的用样以及对所用样品包装条件的要求,对项目选择、样品分析方法、图谱与照片、检测数据、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选择的稳定性评价,恒温法与程序升温法,程序升温加速试验法,固体药物稳定性评价等;熟悉实验室研究阶段,小量试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药品的包装与标签,药品质量管理规范;3. 了解药学与生物学评价,药学各学科之间的协调,药学评价工作的安排;了解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的原则,药物分析方法的分类与评价,药典与药品质量标准,药品质量标准项目及项目的研究与设置,药品质量标准中相关项目限度的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评价指标与方法,质量标准起草说明书与方法学研究资料的评价,检验用药品标准物质研究资料评价,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资料评价,研究实验原始记录的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的相关性等评价;胃肠道生物粘附机制、适用范围、常用黏性辅料、制剂及其影响因素;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药物吸收理论、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2. 教学难点:药物稳定性的含义及分类,对药物稳定性评价的意义与内容,稳定性评价的用样以及对所用样品包装条件的要求,固体药物稳定性评价,实验室研究阶段,小量试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

1. 药学与新药评价;2.原料药的研究:药物研究与新药评价,化学结构确证的基本方法,有关杂质检查研究,分析方法的验证,手性药物的药学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学研究,中药材来源和质量评价;3.新药制剂的研究: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与评价,靶向给药系统的评价,脂质体评价,胃肠道生物粘附制剂及其评价方法,透皮给药系统及其评价方法,基因传递系统;4. 新药稳定性研究:药物稳定性评价的意义与内容,药物稳定性评价的基本要求,药物稳定性评价,使用期限与贮存期的统计计算,药物稳定性评价方法进展;5. 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生产;6. 新药质量标准:药物分析方法及其评价,药品质量标准的设计,药品质量标准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质量标准研究资料的评价;7.药品的名称。

第三章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新中药、天然药物的临床前药理学评价;化学药品的临床前药理学评价;生物制品的临床前药理学评价;2. 熟悉新药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动物、模型、指标、剂量、对照、其他条件);新药的一般药理作用研究;新药的药动学研究;3. 了解药效学试验的动物模型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试验方法的选择,观察指标的选择;对照的设置,试验设计的随机性,试验的可重复性;给药剂量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的内容。

2. 教学难点:新药的药效学评价要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

教学主要内容:1. 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与临床评价的关系;2. 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的前提;3. 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的内容;4. 新药的药效学评价要点;5. 目前新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新药毒理学试验的内容;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2. 熟悉急性毒性试验(目的和意义、方法和要求、近年来毒理学界对急性毒性试验的看法和建议),长期毒性试验(目的和意义、试验内容和方法);理解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性试验;理解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皮肤光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吸入剂、喷鼻剂刺激试验;理解全身过敏性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3. 了解影响新药毒性试验的因素(与药物本身有关的因素、实验动物本身的因素、改变机体反应性的外界因素);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面临的问题(免疫毒理学评价、替代法、新剂型的毒理学评价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新药的一般毒理学试验等。

2. 教学难点:新药的毒代动力学试验。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

教学主要内容:1. 新药的一般毒理学试验;2. 新药的特殊毒性试验;3. 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4. 新药的其他毒理学试验;5. 新药的毒代动力学试验。

第五章新药临床的特殊毒性评价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药物致癌问题,新药致癌试验前提,化学致癌机制,动物诱癌试验方法原则,致癌性评定,体外试验检测致癌性方法原则;2. 熟悉药物的致突变性,药物的抗诱变性,理解生殖毒性概述,药物的生殖毒性问题,一般生殖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围生期试验,药物变态反应试验类型与要求;3. 了解试验项目不符合《办法》要求;剂量设计中的问题;试验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新药试验样品的溶解性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新药特殊毒性试验的要求与特点以及特殊毒性试验结果的判断与评价。

2. 教学难点:药物的致突变性致、突变作用及检测分类与抗诱变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

教学主要内容:1. 新药特殊毒理评价的基本要求与发展,我国新药特殊毒性试验的要求与特点;2.特殊毒性试验结果的判断与评价,新药特殊毒性试验中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及处理原则;3.致突变作用及检测分类,药物的致突变性与抗诱变性;4.药物的致癌试验,新药的生殖毒性试验,皮肤致敏试验。

第六章新药临床评价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临床试验方案(试验的流程、制定临床计划应考虑的因素),Ⅰ期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要点,Ⅱ期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要点,Ⅲ期、Ⅳ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点,其他分期方法,临床试验报告的评价和鉴定(病例报告表、一般项目、特殊项目);2. 熟悉新药临床研究前必须具备的条件;新药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3. 了解临床试验的目的及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新药临床研究内容。

2. 教学难点: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等。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

教学主要内容:1. 新药临床评价的重要性与规范性,新药临床研究内容;2.新药临床评价前的准备,受试者的权益保障;3.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中研究者的职责,新药临床试验中申请人的职责,临床试验中监察员的职责,试验用药品的管理,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质量保证,总结报告;4.我国目前新药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基本要求。

第七章新药评价中的统计问题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制定符合统计学原则的研究方案,严格实施研究方案,数据的统计、模型分析和拟合求参数,统计软件的选择,药理学家和统计专家的合作和交流;2. 熟悉新药剂量~效应和/或浓度~效应关系的研究,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分析,合并用药中的统计分析;3. 了解对照,随机化,样本数量大小,盲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2. 教学难点:制定符合统计学原则的研究方案并严格实施。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讲授。

教学主要内容:1. 实验设计的原则;2.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制定符合统计学原则的研究方案并严格实施;3.新药评价中的几个统计学问题。

第八章新药评价的组织管理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行政手段,学术手段,经济手段;程序的固定与灵活,需要与可能,速度与质量,局部与整体,工作的衔接与发展;2. 熟悉学科负责人,技术执行者,主题负责人;新药评价中的牺牲与贡献,国际规定与宣言,几种特殊受试对象的道德考虑;3. 了解纵向组织,横向协作,矩阵式组织——双道命令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