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
中国近代史题目大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题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革命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从理论上讲: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大主要矛盾;b.这两大主要矛盾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会发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封建主义压迫争取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
(2) 从事实上讲: 1840 年以来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起来反抗这种命运的过程。
这种反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在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中达到高潮。
1、简述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答:(1)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说,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
(2)辛亥革命就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3)近代中国革命,也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
首先,革命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权利。
当政府被动的改革不能转变为主动的改革,当改革不断增加阻力或竟至于完全受阻,这时,置换政府就成了一种必要,以确保社会改革的继续进行。
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
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
主要思想(必然性:1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
3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
4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中国由一个完整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问题: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答案: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需要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特殊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条件。
这一道路被中国共产党成功采用,不仅实现了政权的夺取,还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历史背景和必要性:1. 封建社会的困境: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是封建社会的困境。
在20世纪初,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国土沦丧、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贫困使广大农民和工人受到剥削和压迫。
2. 城市资产阶级的弱小:相比之下,当时的城市资产阶级相对较弱,缺乏足够的力量来领导一场规模如此庞大的革命。
他们往往依附于封建统治者或外国列强,难以形成独立的反对派。
3. 农村人口的优势: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的社会动员潜力巨大。
革命力量可以通过争取农民的支持,壮大自己,建立农村根据地,形成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基础。
4. 外部环境:国际背景也促使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背景下,苏联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支持和指导,鼓励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5. 军事优势:中国革命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革命军队在农村的根据地,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最终夺取了政权。
二、重大意义:1. 政权夺取: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了政权的夺取。
中国共产党通过坚决的武装斗争,成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封建统治的历史。
2. 农民解放:这一道路的成功实现了农民的解放,彻底改变了封建地主的土地占有关系,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解决了农村问题,为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政权夺取后,中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己划的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导言(2学时)(上篇)重点难点:1、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答: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2、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前是封建社会)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相互关系: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所以要改变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所以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与参考答案(期末必备)

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
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中国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遭受侵略的苦难史。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它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有着深刻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地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对中国的建设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
21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
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及参考答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答:帝国主义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
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说法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说法
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多角度全面回答。
首先,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是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民众生活困苦。
因此,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并积极寻求解放的道路。
其次,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度的转变。
此后,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时期和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侵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再次,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思想理论也是多元的。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民族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近代中国民族革命还涉及到了各个社会阶级的参与和斗
争。
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各个社会群体都积极参与了革命运动,为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成果是巨大的。
中国成功实现了国家独立和统一,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主权得到恢复。
同时,中国革命的经验也对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内容摘要: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逐渐深入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并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才能与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的。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对其他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对当今时代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武装斗争,毛泽东思想一、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党成立初期,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由于党对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党经历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
2、革命失败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并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等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1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现代化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以上两个历史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
目前,中国人民正是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努力拼博,为完成近代中国的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2 、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说,不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将中国一步步逼近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外国侵略者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种损害中国权益的章程、合同或专条)约有300 多个。
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促成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特别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使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客观形势趋于成熟。
但是,革命的发生仅有必要条件是不够的,要想使这种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主观条件。
近代中国两大新兴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就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形成。
19 世纪50 年代,随着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它代表着中国近代先进的生产关系,是近代中国新兴的革命阶级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分两部分:其上层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系较多;其下层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系较少,而且往往最受外资打击,受本国封建势力压制,时常有破产的危险。
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其整体而言,从它诞生之日起,一方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与坚定性。
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必然性-近现代史纲要

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必然性摘要:改良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两条不同道路。
哪一条更适合中国的发展?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还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其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近代中国,革命是必然的。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良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改良是时时存在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总要时常进行改良,否则,时代、国家就会停滞不前;而革命则不然。
社会国家不能长期处于革命状态中,否则国家就会陷入长期的动荡。
1840年,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而封闭的大门。
自此之后,中国人的“改良”与“革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良,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但是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并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虽然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与原先的生产关系是互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是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
后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二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最终都失败了。
败因来自于时代的阻碍,也来自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他们没有把民族救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认为自强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
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果不反帝,怎么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怎么能自强?开展维新运动,却没有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阻碍,以为靠一个皇帝发布谕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而且他们并没有广大深厚的群众基础。
革命的必要性

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
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而正在此时,革命孕育而生。
下面我将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以及进步性。
封建社会的晚期,
清政府腐败无能,
为了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
一次又一次
的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破坏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如果中国人民不革
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回首望去,
清朝的中国,这个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
一。在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
乾盛世”。
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
的主权者。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
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
体。正是这次革命把中国推上了自主制定国家政策的道路。
革命在思想上的进步则体现在如下。
经过革命,共和国还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这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这
改良派与革命派都是近代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它们的主张和活动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第二,
在反帝爱国方面,改良派与革命派具有更大的统一性。康有为是从
"
救亡图存
"
开展其变法维新活动,孙中山是从列强的
"
虎视鹰瞵
"
揭示其革命旨趣,他们都想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说法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说法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晚清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系列革命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外来侵略、内忧外患、国家危机等严重问题,民族革命成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从多个角度来看,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影响:1. 外来侵略与民族意识觉醒,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剥削,这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是必须争取的。
2. 领导者与运动,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领导者和运动组织,如孙中山、黄兴、陈独秀等。
他们通过组织革命团体、发起革命行动和制定革命纲领等方式,推动了中国的民族革命进程。
3. 革命思潮与理论,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革命思潮和理论,如民主、共和、马克思主义等。
这些思潮和理论为中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4. 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经历了多次武装斗争,包括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
其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一场全面抗战,对中国民族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民族革命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走上了共和的道路,建立了中华民国。
随后,中国经历了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民族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革命运动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回首望去,清朝的中国,这个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
在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更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
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且还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但是由于中国当时的闭关自守政策和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终于导致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悲剧。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而正在此时,革命孕育而生。
下面我将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以及进步性。
封建社会的晚期,清政府腐败无能,为了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一次又一次的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如果中国人民不革命,那么现在的中国人民只会是亡国奴,现在的中国只会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原材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祖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同时,中国人民的革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毛主席曾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我认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是必要的,因为帝国主义是在侵略中国,而不是他们所谓的“帮助”中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从古代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民是安分守己的,除非是真的无法活下去,才会愤起反抗。
如果我们不革命,只怕现在的中国也会不复存在。
因此,中国人民的革命是必要的。
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的必要性,要坚持革命,肯定中国革命的正确性,始终不疑地坚持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重谈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不过,共产主义还只是一种“批判的武器”,若要发挥“武器的批判”之功效,则必须由某种政治力量将它变成一种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这种政治力量就是政党。当然,这绝对不是一般意义的选举政党,而是一种列宁所说的新型革命政党。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谋取一党一派之私利,而是追求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甚至要将全人类的共同解放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只有这种类型的革命政党才能把抽象的共产主义学说变成一种通俗易懂的革命主张,从而凝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共识。除此之外,一场成功的革命当然还需要一位“卡里斯玛式的”(Charismatic)领袖。作为意识形态的肉身体现(embodiment),革命领袖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道德魅力整合革命政党,再通过革命政党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完成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整合。
只要认识到必然性和自由选择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那么,对于那段曾经发生的历史,哪怕它充满再多的曲折和残酷,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至少应该抱有最大程度的同情式理解。因为,假如国家都不在了,那么对历史的任何反事实假设以及基于这种假设的批判都失去了意义。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救亡图存”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早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中国众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及非西方国家相比,西方现代国家之所以拥有极强的扩张和征服能力,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权力对社会领域具有高度的整合与动员能力。事实上,西方现代国家的历史既是国家作为“至高权力”(sovereign power)的形成史,同时也是天主教会、封建领主、宗族和行会等“中间权力”不断衰落和瓦解的历史。借用德国历史学家梅耐克(Friedrich Meinecke)的话说,这就是现代国家的“国家理性”(Staatsraeson)。正是凭借这种“国家理性”,西方现代国家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过程中,几乎罕逢对手。在这个意义上,除非中国变成一个西方式的现代国家,否则将永远无法摆脱遭受西方奴役的命运。
如何看待中国革命

如何看待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必然性与进步性摘要:近代中国,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革命的分析,探讨中国革命的必然性与进步性关键词:中国革命、必然性、进步性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祖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汉人复国运动及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一帆风顺地围桂林、围长沙、下武汉、下南京而定都天京。
太平军的足迹踏过了大半个中国,大大地震撼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但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后来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太平天国所到之处都恢复了华夏衣冠,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那么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进步的影响呢?第一、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且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深远的影响和激动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
第四、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必要性: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使它必须进行革命。
首先,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不经过巨大的革命风暴无法将它摧毁;再次,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
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种改良的失败即说明了这一点。
进步性:进现代中国革命经历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而五四运动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特点,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革命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
在经过曲折艰苦的斗争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原因和教训:1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 主观: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教训:1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原因和教训:1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 主观: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教训:1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可能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可能性(1)必要性: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泛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政权奠定基础.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把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2)可能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是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第四,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必要条件;第五,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3)内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因此,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进现代中国革命经历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而五四运动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特点,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革命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
在经过曲折艰苦的斗争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就像行驶在惊涛骇浪中的一只破船,随时有可能被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所吞噬和倾覆。
卖国的满清政府已经成为依附于侵略者的奴才走狗,它已将中国逐步地引向了布满暗礁的急流险滩。
毛泽东同志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革命,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满清政府日趋腐败无能,从而更加剧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
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不经过巨大的革命风暴无法将它摧毁;再次,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这一革命一改传统中国“改朝换代”格局,在各方面予中国社会以新特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转折点。
其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西方思想大量涌入,社会观念巨变,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日趋现代化,社会习俗、社会面貌开始现代化。
革命虽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根本变革,但打开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之门,对中国新旧政治发展进程,尤其为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文化世俗化、政治参与扩大化等提供保障,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次大飞跃。
这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结果,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一大发展,推动着中国政治迈向新的方向。
建立现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开启中国政治现代化,在民主政治的倡导下,民权弥张,民意弥达,平等自由之风涌起。
民主和宪政的实践,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自我政治实现意识萌生,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固守君主立宪政体的梁启超也感叹:“共和之局既定矣。
”共和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社会政治保守,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使得权力逐渐从贵族扩大到上层资产阶级、下层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工人阶层,极大地扩大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有利于吸纳和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
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
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国内形势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武昌起义的枪声彻底敲响了满清政府的丧钟,曾经盘踞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打倒封建主义取得最后的成功,但毕竟推翻了满清政府,最终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带来了深刻的教育,中国的历史也从此有了新的转折。
晚清政府卖国求荣,软弱无能,对内镇压百姓剥削民众,而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是提倡“民权”,实行三民主义,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和解政策。
可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
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
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
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取而代之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因此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在没有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在缺乏充分的准备和没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的情况下,革命是断不能成功的。
单靠少数热血青年的英雄行为只能唤醒部分劳苦大众的觉醒,从武昌起义的胜利到“南北和议”的结束,使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不但要夺取政权,更重要的是要巩固政权。
要巩固政权,就必须有一个政党的正确决策和所领导的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中流砥柱。
必须团结社会各阶层力量,联系和依靠广大民众,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