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我国的《会计法》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将从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现状出发,探讨其修订和完善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会计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现状我国的《会计法》于1985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目前已经有着相对完善的体系和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原有的《会计法》在许多方面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需要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
现行《会计法》的制度体系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需要针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规则进行修订和完善,包括会计信息披露、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现行《会计法》对于新兴经济形式的规范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兴经济形式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会计法》对于这些新兴经济形式的规范相对滞后,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现行《会计法》在风险防范和会计监管方面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计风险和会计造假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需要通过修订和完善《会计法》,加强对于会计风险的防范和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稳定。
现行的《会计法》在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规则,促进我国会计法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符合国际规则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会计法也需要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以提高我国会计法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 保护投资者利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会计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
1984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决定实行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
际审计准则(ISA),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道路。
但由
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适用于西方国家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1992年中国会计研究会成立了“国内会计准则研
究专门委员会”,开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颁布,确立了中国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并明确规定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1999年,中国会计准则制定体系建设启动,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开始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2000年,
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基本准则》以及其他相关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紧密联系,中国会计准则也不断完善和更新。
2002年,中国会计准则进一
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号——会计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等准则。
此后,中国会计准则继续修订和完善,根据中国的特定情况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更新,频繁发布新的准则。
2015年,财政部
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资产减值准备》,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未来,随着中国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逐渐加深,中国会计准则将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谈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历史变迁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收稿日期]2008-03-20[作者简介]杜静然(1974-),女(满族),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系副教授,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史。
!!!!!!!!!!!!!!!!!!!!!!!!!!!!!!!!!!!!!!!!!中国管理信息化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2008年11月第11卷第21期Nov.,2008Vol .11,No .21谈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历史变迁杜静然1,2(1.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天津300222;2.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系,呼和浩特010051)[摘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计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而会计法律规范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会计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
本文从会计法律规范的性质入手,对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历史发展作了梳理,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理论。
[关键词]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制度;会计法;会计准则[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21-0021-03售赠送的会计处理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规范实际工作中该类经济业务的核算,从制度上保证有销售赠送行为的商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主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 ].2006.[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S ].2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S ].2001.[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美〕唐·舒尔茨等.促销管理的第一本书[M ].黄漫宇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陈榴.超市促销策划手册[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施徐景.零售企业增值税实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 ].商场现代化,2006(2).一、会计法律规范的性质根据《辞海》的解释,“性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84.09.11•【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的说明--1984年9月11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迟海滨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以下简称《会计法(草案)》),作如下说明:《会计法(草案)》的起草工作,是根据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的提议,从1980年开始进行的。
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1980年国家决算和1981年国家概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制定会计法。
在起草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建国以来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参考了一些外国有关会计法规的资料,吸取了国内从事会计教育、理论研究、实际工作和经济法学界同志的意见,并曾三次在全国性的财务会计工作会议和会计学术讨论会上讨论。
1983年,国务院办公厅将草案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征求意见。
这个草案,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1984年4月24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同意将这个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计是核算财务收支,监督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工作。
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恢复和加强会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取得了成效,发挥了会计在加强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单位帐目不清,会计数字不实;款项收付、财物收发、费用开支等没有必要的手续制度,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财经纪律松弛,助长了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蔓延发展;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没有法律保障,往往遇到阻力、刁难,甚至打击报复;也有的会计人员放弃职守,监督不力,甚至通同作弊,执法犯法。
这种情况,不但影响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分散国家资金,造成大量损失浪费,并给营私舞弊、贪污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以可乘之机,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不利。
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
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高一斌(财政部会计司 100820)【摘要】《会计法》是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介绍了我国《会计法》制定与历次修订的背景、讨论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会计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法 制定 修订 颁布20周年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必须始终根植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牢牢把握会计发展内在规律,才能紧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规范和指导会计实践。
作为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会计法》的制定和修订更是如此。
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从1979年着手起草,到1985年发布实施,以及在1993年和1999年进行的两次修订,都留下了会计工作者与时俱进、紧密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探索与创新足迹,记录了我国会计事业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
值《会计法》发布实施20周年之际,谈一谈重温《会计法》的心得和体会,谨表纪念。
改革开放与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出台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转折要求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各行各业必须迅速恢复整顿被“十年动乱”破坏的工作秩序,完善规章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制定《会计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事实上,制定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是几代会计人的愿望和企盼。
建国以来会计工作的实践,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会计工作涉及复杂的利益分配关系,往往处于矛盾的焦点,错综复杂的会计关系单纯依靠行政性规章制度来维持与规范,被实践证明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权威性不强、约束力不够,难以真正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这就迫切需要将会计工作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定上升为法律,以专门法的形式来肯定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和经济工作的发展,使会计工作者的这一愿望成为了现实。
第十九章-会计法
动,包●括5对、原始对凭认证、真会执计账行簿会的监计督法,对,实忠物、亍款职项的守监,督,坚对持财务原报则告、,财做务收出支成的监绩督显等。著的会计人员,
三、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1、各工单位作必须的依一法办项理会基计事本务职。 能。
●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2、内部会计监督的要求 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戒者经营结果。 三、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五)对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要求 (五)对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要求 3、会计的定义: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采用丏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特别 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动,包括给对原予始精凭证神、戒会计物账质簿的奖监励督,。对实物、款项的监督,对财务报告、财务收支的监督等。
(五)对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要求 (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内部会计监督的要求 术的进步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02会计管理体制
一、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我国《会计法》第5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
术的进步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03会计丏核算门与会方计监法督,对单位的经济事项所进行的连续、全面、系统、综合
●会计法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会计的的定记义录:是和以货计币为算主,要的并计量编单位制,财采用务丏门会的方计法报,对表经济的活动一特项别 管理活动。它是会计
1、受托责任观: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及履行情况。
财政部管理全国会计工作包括:制定会计规章、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组织全国会计 丏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会计法是我国财经领域的重要法律,它的健全和完善对于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以及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对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进行浅论,以期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修订和完善会计法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会计法的制定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日益扩大,现行的会计法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对会计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
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是规范企业行为的需要。
现行的会计法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不足,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不规范,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会计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以规范企业的行为。
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已经成为一个当务之急。
1.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提升公司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需要对会计法中的信息披露相关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
2. 健全会计监管制度。
会计监管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需要对会计监管机构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明确规定,增强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保障会计监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3. 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直接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需要对会计法中的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适应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会计法规制度的母法(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对于企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法规制度作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会计法规制度的母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概述1. 制定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此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于1993年、1999年、2000年和2009年进行了四次修订。
2. 法的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宗旨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 法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从事会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三、会计法规制度母法的主要内容1. 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2)各单位必须保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3)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4)各单位必须定期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报送和公布。
2. 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1)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3)审计机关依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审计;(4)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依法对会计工作实施监督检查。
3. 会计人员的资格和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资格和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1)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2)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保守商业秘密;(3)会计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①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②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③参与制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④参与制定、执行、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⑤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⑥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会计制度是一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改革举措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会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然而,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是近代以来的产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与现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财务管理。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最早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一直不断进行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中国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1.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信息披露,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
2. 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中国加强了财务报告审计和会计师执业监管,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 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电算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4. 会计监管体制改革:中国对会计监管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
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推动会计职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发展。
《会计法》变迁轨迹及其历史作用
《会计法》变迁轨迹及其历史作用作者:王小琴来源:《新会计》2015年第07期【摘要】《会计法》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
《会计法》的颁布及修订,为我国加强会计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指导和规范会计运行提供了法律规范;为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行为,发挥了监督控制作用。
然而应当清醒地看到,《会计法》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修订与完善,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法颁布及修订会计行为201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
《会计法》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不仅为我国会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十年来,《会计法》在规范我国会计工作、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同时也应看到,《会计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规范主体过于狭窄,惩罚规定过于模糊等,这给《会计法》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有必要进行修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历程(一)《会计法》颁布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自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因此《会计法》的起草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会计法》从起草到颁布历经,其间征求了数十次意见并经过了反复修改和商讨,凝聚了会计人的心血和智慧,因此第一部《会计法》的颁布来之不易。
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全文共六章三十一条,对会计的主要问题都予以了明确和说明。
如《会计法》开宗明义,在第一条就明确说明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指出了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位置,指明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会计法》首次提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这对规范会计行为,统一会计信息标准,改革会计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5年《会计法》颁布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计划经济的思维烙印仍然存在,在《会计法》中有很明显的表现,如当时的《会计法》在整体层面上遵循的是“国家利益观”而不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共利益观”,《会计法》所规范的主体也主要是国有性质的企事业单位,这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入的环境下适用性显然受到限制。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我国的会计法亟待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化的会计标准。
我国会计法修订和完善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的会计法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使得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更具可比性,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意味着我国企业需要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因此修订会计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我国的会计法修订和完善还需要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
由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导致投资者信任度下降,影响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在修订会计法时,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核查和审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我国的会计法修订和完善还需要解决审计监管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审计监管存在一些弱点,比如审计师的独立性不足,审计机构的质量不高等。
在修订会计法时,应加强对审计师和审计机构的监管,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我国的会计法修订和完善还需要解决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和智能化,传统的会计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应用。
在修订会计法时,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明确对电子财务报表的管理和监管。
我国的会计法修订和完善还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关注。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规模较小,人力和财力有限,往往难以执行严格的会计准则。
在修订会计法时,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规定和指导,提出相对灵活的会计准则,降低中小企业的会计成本和负担。
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任务艰巨,但也迫在眉睫。
只有通过修订和完善会计法,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国际竞争力,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会计法的修改与完善
《会计法》的制定、修改、修订情况南方日报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布第二十四号主席令,公布修订后的《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完善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发挥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作用的重要措施。
《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行为的最高法律规范。
《会计法》起草于1980年8月。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会计法》,国家主席李先念以第二十一号主席令公布,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
《会计法》的制定和施行,使我国会计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对规范会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会计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变化,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会计行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约束,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993年12月29日通过了第一次修改的《会计法》,国家主席江泽民以第十七号主席令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这次对《会计法》的部分条款做了修改,主要是将《会计法》的适用范围由原来规定只适用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扩大到适用于包括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把各类市场主体都纳入了《会计法》的适用范围,并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也做了相应的修改。
这次修改发布后的《会计法》,对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和保证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93年修改的《会计法》在执行中也显现出一些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
什么是会计?我国会计发展现状及现行主要的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体系
什么是会计?我国会计发展现状及现行主要的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体系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
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会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计可以分为:1、按核算主体及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
2、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3、按行业可以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证券会计、保险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上市公司会计等。
4、按工作内容可以分为:总账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5、按工作范围可以分为:公共会计、私用会计、政府会计。
二、现行主要的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体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是一部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的法律。
自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以来,先后在1993年、1999年2017年分别作了修改修正。
经过30年来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会计法为中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会计法规制度体系的逐步健全,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会计制度准则体系:广义的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狭义的会计制度则是指适用于某类企业或组织的一套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基本规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设置使用说明等。
具体主要包含:1、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包括《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等内容。
《会计法》变迁轨迹及其历史作用——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30 周年
《会计法》变迁轨迹及其历史作用——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30 周年【摘要】《会计法》已经走过了30 年历程。
《会计法》的颁布及修订,为我国加强会计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指导和规范会计运行提供了法律规范;为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行为,发挥了监督控制作用。
然而应当清醒地看到,《会计法》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修订与完善,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法颁布及修订会计行为2015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
《会计法》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不仅为我国会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十年来,《会计法》在规范我国会计工作、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同时也应看到,《会计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规范主体过于狭窄,惩罚规定过于模糊等,这给《会计法》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有必要进行修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历程(一)《会计法》颁布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自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因此《会计法》的起草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会计法》从起草到颁布历经,其间征求了数十次意见并经过了反复修改和商讨,凝聚了会计人的心血和智慧,因此第一部《会计法》的颁布来之不易。
1985 年颁布的《会计法》全文共六章三十一条,对会计的主要问题都予以了明确和说明。
如《会计法》开宗明义,在第一条就明确说明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指出了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位置,指明了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会计法》首次提出“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这对规范会计行为,统一会计信息标准,改革会计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5 年《会计法》颁布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计划经济的思维烙印仍然存在,在《会计法》中有很明显的表现,如当时的《会计法》在整体层面上遵循的是“国家利益观”而不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共利益观”,《会计法》所规范的主体也主要是国有性质的企事业单位,这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入的环境下适用性显然受到限制。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简述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简述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宋代,而现代会计制度则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下面将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描述。
1. 古代会计制度:古代会计制度起步于宋代的“农田司帐”和明代的“农田档案”。
这些会计制度主要用于管理国家农业、财政和统计活动,主要职能是收支记录、财务监督和决策。
2.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经济重建的任务,会计制度也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
在1953年,我国颁布了《会计法》,确立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制度。
同时,还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所会计专科学校——中央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会计人才。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统一会计制度。
该制度包括了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国家的计划指标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会计核算主要采用固定资产成本法和部门核算法等方法。
4.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外商投资引进政策,推动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开始了会计改革的尝试。
1985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鼓励企业建立独立核算的制度。
在1988年,我国修改了《企业会计法》,形成了以会计准则为主导的现代企业会计制度。
此后,会计准则陆续发布和修订,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披露。
此外,还制定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适应其特点的会计规范。
5. 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我国于1993年开始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
1998年,中国会计准则转换工作启动,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这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接轨,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6. 金融危机后的改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完善了金融会计制度。
2012年,我国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了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规范。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大致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特点:
1. 古代会计(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
起源:最早的会计记录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上,主要涉及财产和收支。
记账方法:采用单式记账法,只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一方面,例如收入或支出。
工具:早期使用简陋的工具如竹简、木片等记录数据。
2. 近代会计(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
外来影响: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随着近代商业贸易传入中国。
会计法规:清政府在1853年颁布《户部则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会计法规。
复式簿记:开始引入复式记账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3. 现代会计(20世纪40年代至今)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体系。
法规建设:制定了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如《会计法》等,以规范会计行为。
国际化接轨: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会计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提高透明度和可比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进程。
4. 当前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支持。
绿色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得到重视。
简析会计法的演进及其实施
简析会计法的演进及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会计法》,于1985年元月21日经六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并正式发布,同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至今已逾十八年。
《会计法》的公布,不仅是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我国会计进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和重要里程碑。
一、会计法的演进进程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会计行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组成会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会计立法工作,在我国从奴隶社会至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集团都从那时社会经济进展需要动身,相应地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定。
而真正将会计法规作为一项专门法律公布那么是进入二十世纪的事。
据史料记载,远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会计立法的雏型。
周朝中央政府就设立了会计主管官员——“司会”,它是会计的最高长官,其要紧职责是利用账册、数字、公函、户籍、地图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级官吏的工作,并检查、听取他们的会计报告。
战国时期,由魏文侯李俚所编纂的《法经》,史称为我国最先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许多与会计有关的条款,最重要的是它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就会计账簿及平安受法律爱惜的问题做出了明文规定。
另外,在《账法》、《杂法》等条文中,还对会计凭证、会计印鉴、仓储保管及气宇衡等技术方面也规定有具体条款。
在秦朝,法律中涉及到会计方面的规定就加倍具体。
如在《效律》中就严格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需廉洁奉公,账实相符,记载准确,计算无误等要求。
同时还对会计交接、财物损耗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在汉代,关于会计账簿的设置与分类,会计簿籍的记录方式,会计计量单位与盈利的计算,会计凭证、会计报告、财物的保管与清点等方面作了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
如在《上计律》中就具体规定了“上计簿”的拨出程序与时刻,严令对上报不及时或不实者定罪。
唐宋时期史称中国封建经济进展的鼎盛时期,在会计方式的进展上产生了奠定现今账户结算余额原理的“四柱清册结算法”,在会计机构的设立上又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比部。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贸易时期。
在古代,贸易活动的进行需要对商品的进出进行记录和核算,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古代会计的雏形。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会计工作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职业,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国家贸易的增加和商业银行的出现催生了对会计工作的需求。
商人们使用簿记法进行记录,记载了商品的进出、价格和盈利等信息,这为会计学的起初形态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进程,会计工作在宋代出现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当时,品种繁多的经济交易使得会计记录的要求更加复杂,商人开始使用记账簿和账簿记载方式进行交易核算。
这种记账方式使得会计记录更加准确和方便,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和分析也具有了更高的效率。
到了明清时期,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业的发展使得会计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朝廷开始规范会计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
在这个时期,记账簿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会计手工作业的细节也更加准确。
进入现代社会,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会计学,引进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这个时期,会计工作被正式纳入了中国的教育体系,并开始推广和普及。
会计从单纯的工商业核算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的会计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先后制定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和规章,明确了会计职责和规范,推动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会计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化会计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记录更加快捷和准确,同时也提高了会计分析和决策的效率。
会计工作也逐渐转向了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方向,为企业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财务信息支持。
总体而言,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记录和核算到独立的学科体系建立,再到规范和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会计
在制造企业当中,企业的资金或资本的运动具体包括投入、使用、耗费、增值、收回、分配等活动,它要经过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环节,相应地采取货币资金、储备资金、产生资金、商品资金四种形态。
企业的会计部门虽然不直接管理物资运动,但应当积极协助管理物资的部门,对其的管理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利用会计部门工作综合性强、处理信息全面和及时的特点,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核算与监督,积极影响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2、是企业的财会人员要深入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直接协助有关部门把工作做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大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费用分类:营业成本(是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按照其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在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销售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种费用以及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经营费用;财务费用是企业筹集和使用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2、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内容
通常我们把会计的具体对象称为“会计要素”,亦称会计对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2007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的企业《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六项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3、财务状况是指会计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的结构状况,是资金运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所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是伴随着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而进行的。
7、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
8、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特征:1、收入是从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者事项中产生的;2、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3、收入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我国自2015年开始修订《会计法》,在此过程中,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推动财务会计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
一、《会计法》修订背景及意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会计法》修订的背景是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财务会计制度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改革开放40年让我国处于了经济发展的前沿,财务会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制度的与时俱进是必须的。
同时,我国参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逐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与此同时,《会计法》的修订也是我国促进市场经济和商业环境进一步规范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举措。
二、完善的内容和制度1.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会计法》修订后,增加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应该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及时地披露财务情况和管理情况,增加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使市场监管和公众舆论监督更加有效。
2.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国还在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未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办法等,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相互协调,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与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了联系,这样有助于将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运作与国际接轨。
3.规范会计专业化的发展修订后的《会计法》还增加了对会计从业者职业道德和专业行为的监督和规范,使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荣誉感有了更好的保障和提高,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财务会计服务。
三、新形势下修订的意义为适应新形势,新经济和新商业模式的涌现,修订后的《会计法》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体系。
这对于规范财务会计市场,控制财务风险,完善财务监管制度,维护市场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财务会计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会计法》的制定与发展高一斌(财政部会计司 100820)【摘要】《会计法》是指导和规范会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介绍了我国《会计法》制定与历次修订的背景、讨论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会计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法 制定 修订 颁布20周年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必须始终根植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牢牢把握会计发展内在规律,才能紧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规范和指导会计实践。
作为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会计法》的制定和修订更是如此。
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从1979年着手起草,到1985年发布实施,以及在1993年和1999年进行的两次修订,都留下了会计工作者与时俱进、紧密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探索与创新足迹,记录了我国会计事业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
值《会计法》发布实施20周年之际,谈一谈重温《会计法》的心得和体会,谨表纪念。
改革开放与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出台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转折要求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各行各业必须迅速恢复整顿被“十年动乱”破坏的工作秩序,完善规章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制定《会计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事实上,制定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是几代会计人的愿望和企盼。
建国以来会计工作的实践,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会计工作涉及复杂的利益分配关系,往往处于矛盾的焦点,错综复杂的会计关系单纯依靠行政性规章制度来维持与规范,被实践证明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权威性不强、约束力不够,难以真正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这就迫切需要将会计工作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定上升为法律,以专门法的形式来肯定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和经济工作的发展,使会计工作者的这一愿望成为了现实。
1979年8月11日,这是一个值得会计工作者记住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恢复不久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司(1979年1月1日恢复会计制度司建制)起草出第一份会计法草稿。
当时,经过“十年动乱”后的社会经济秩序正在恢复重建之中,法制建设正在重新起步,经济方面的法律更是十分匮乏,仅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发布)等极少数经济法律,在此情况下提出制定《会计法》并付诸行动,表现出会计制度管理者的远见卓识。
第一份会计法草稿共7章38条,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的雏形,应当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财政部对制订《会计法》的研究和呼吁,引起了会计界、经济界、法律界的关注和赞同,在1980年8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3次会议上,不少代表提议制定《会计法》,有力地促进了财政部进一步加快起草进程,并于1981年6月专门成立了19人起草小组。
在1981年1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4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在代表国务院所作的预决算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制定《会计法》。
1983年2月24日,财政部提请国务院审议会计法草案;1984年7月2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会计法草案; 1985年1月21日,历经数十次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的《会计法》经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主席以第21号主席令发布。
自此,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了,实现了几代会计人的夙愿。
《会计法》的起草过程,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探求会计与财政、财务、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总结会计发展经验教训、认识会计规律、统一会计理念、确立会计规范的过程。
《会计法》从起草到出台,研究和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
最初几稿《会计法》草案,主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包括:会计的定义;立法宗旨;会计的指导思想;会计的基本任务;适用范围;财务管理,包括财务计划、单位预算的制订和执行、资金管理要求等;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包括记账单位、会计科目、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结账、会计档案等内容;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会计制度,包括制定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会计制度的内容,会计制度的制定、审查和执行;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任免、会计人员职责权限、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技术职称、会计人员奖惩、会计交代(即会计工作交接)、会计人员培训;施行细则的制定;等等。
上述内容,几乎涵盖会计实务、会计理论方面的所有重大问题,还包括与会计相关的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工作,体现了起草者广阔的视野和可贵的探索创新精神。
当然,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会计规律认识的局限,最初几稿会计法草案更象是一部会计宣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起草者对会计理想境界的追求。
面对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及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号召,会计工作者的理想得以充分释放,希望恢复正常的会计秩序、提高会计工作地位、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试图通过国家法律实现会计工作者对会计事业的理想、追求,而没有更多考虑法律的规范性、适应性和强制性,会计法草案的某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会计的基本职能,模糊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有的内容甚至带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尽管如此,会计工作者对会计领域诸多问题的探索,对制定一部全面指导会计工作纲领性文件的激情和良好愿望,为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的顺利出台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下面,简要介绍历次会计法草稿、草案中所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1.关于会计的涵义、性质、地位问题。
这方面的表述主要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反映、处理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是社会主义会计,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①“本法所称的会计,是指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②“会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资料,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③“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编制和执行财务计划、预算;记录、反映财产、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和计算其经济效果;监督财产、资金的妥善管理和合理使用;检查和①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稿),1979年8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送审稿),1983年2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1983年1月11日。
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为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提供真实资料。
”④如此等等。
上述内容都是在会计法草稿第一章总则中加以规定的,试图以会计涵义、职能、任务等问题作为《会计法》的逻辑起点,通过规范这些概念性问题来统驭《会计法》其他各章的内容。
当时,会计理论界围绕会计涵义、性质、任务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各种思想、观点激烈交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理论界的讨论情况和研究成果在会计法草案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也表达出起草者试图通过法律规定来统一思想认识的愿望,比如,对会计涵义的表述由最初稿中的“会计工具论”,很快改为“会计管理论”,关于会计任务、会计职能的表述也以“会计管理论”为指导,这与20世纪80年代“会计管理论”占主导地位密切相关。
随着会计法草案起草工作的推进,起草者逐步认识到法律规定与理论探讨之间的严格界限,于是将会计的涵义、性质、地位等问题高度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⑤,这一表述一直保留到1984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审议的会计法草案。
尽管在最后审议通过时出于法律不宜涉及理论、学术概念的考虑而删除了这一表述,但这一表述的核心———“加强经济管理”得到了认同并写入了立法宗旨,这充分说明当时对会计涵义、性质、地位等问题的讨论是富有成效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上基本趋于统一,这对以后会计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关于会计原则问题。
最初的会计法草稿曾经涉及“会计原则”问题,提出“会计的基本任务,是运用会计原则,正确、及时、完整地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提供真实资料”⑥,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出会计原则问题的政府部门文献。
后来曾在会计法草案“会计原则和制度”一章中专门对会计原则进行归纳,共规定了6条会计原则,即经济效益原则,计划性原则,及时、准确、完整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民主理财原则,国家利益原则⑦。
当时,财政部会计制度司已经关注国外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着手研究美国、日本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制定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陆续在报刊上宣传、介绍国外会计准则情况⑧,因此,试图在法律中对会计原则、会计准则问题作出规定,但由于人们对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认识还不深入,在征求意见中,有人认为“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会计制度,……已体现了会计核算原则……根据目前情况,在《会计法》中规定会计原则对我国会计工作的作用不大,同时,会计原则的规范性较差,规定在法律条文中也不易正确贯彻执行。
”⑨所以,《会计法》中没有对会计原则问题作出专门规定,但财政部对国外会计准则发展情况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于1992年制定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推动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3.关于会计责任问题。
如何明确会计责任归属是会计法草案制订过程中的一个焦点。
因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通过核算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并实施控制或监督,必然涉及谁对核算和监督负责的问题。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尚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直接控制、干预企业(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明确会计责任归属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作为法律,无法回避会计活动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如何界定会计责任自然成为起草者必须解决的难点(这一问题同样是后来《会计法》修订的焦点)。
科学界定会计责任,涉及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的关系、会计人员④⑤⑥⑦⑧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文件之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试行)(讨论稿),1980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1984年9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稿),1979年8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草案,送审稿),1983年2月24日。
参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宣讲提纲》第37、3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讲习班1985年5月编。
管理体制、会计人员在核算和监督中的权利及义务、政府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和救济措施等问题,从根本上讲,这一问题涉及如何界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非《会计法》之力所能及,但又难以回避这个问题,因此,会计法草案采取了“有限”确定会计责任的变通方式,这既是起草者的无奈选择,也体现出起草者的聪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