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局解

合集下载

下肢局部解剖实验报告(3篇)

下肢局部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下肢各部位的主要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3. 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

3. 下肢血管: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

4. 下肢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

5. 下肢淋巴: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下肢骨骼:依次观察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2. 观察下肢肌肉:依次观察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3. 观察下肢血管:依次观察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4. 观察下肢神经:依次观察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5. 观察下肢淋巴:依次观察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淋巴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6. 观察下肢浅层结构:依次观察皮肤、浅筋膜、浅血管、浅神经、浅淋巴等结构。

7. 观察下肢深层结构:依次观察深层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形态各异,相互连接,构成了下肢的骨骼支架。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形态各异,具有收缩、伸展、固定等功能。

局解资料(下肢)

局解资料(下肢)

局解资料(下肢)局解资料(下肢)一、名词解释1.隐静脉裂孔(1)位置形状:阔筋膜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形成的一卵圆形薄弱区。

(2)结构。

表面覆盖筛筋膜,外缘锐利而明显,呈镰状。

有大隐静脉穿过,注入股静脉。

2.肌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髂骨和髂耻弓之间。

(2)通过结构:内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髂腰肌通过。

(3)临床意义: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刺激股神级。

3.血管腔隙(1)境界: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及耻骨疏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界为髂耻弓。

(2)通过结构:内有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

4.股管(1)位置:位于股鞘内侧部。

上口为股环,下口为盲端。

(2)境界:前界为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缘上端和筛筋膜;后界为耻骨疏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3)内容。

内含腹股沟神淋巴结及脂肪。

5.股环(1)境界:为股管的上口,呈卵圆形。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疏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2)临床意义:腹内压增高时,腹内脏器可经股环至股管,于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

6.hunter管(1)位置形状:位于股中1/3段的前内侧,断面呈三角形,长约;15cm。

(2)构成:前壁为缝匠肌、大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大收肌。

管的上口通股三角的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

(3)内容。

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管。

7.踝管(1)构成: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内侧面共同构成。

(2)结构:屈肌支持带向深面发出三个纤维隔,将其分为四个管。

(3)内容:由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长屈肌腱、(4)临床意义:为小腿后区与足底的重要通道,感染可借其蔓延。

二、问答题1.描述梨状肌上、下肌的构成,出入结构及排列关系。

下肢的局解

下肢的局解

下肢的局解
下肢的局部解剖
腘窝 popliteal fossa 呈菱形,位于膝后 构成: 上内界:半腱肌、半膜肌 上外界:股二头肌肌腱 下内界:腓长肌内侧头 下外界:腓长肌外侧头 底:股骨腘平面 顶:腘筋膜
下肢的局部解剖
腘窝 popliteal fossa 内容: 中间部由浅入深为: 胫神经 腘静脉 腘动脉 外上缘:腓总神经 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
下肢的局部解剖
股管:femoral canal 为股鞘内侧份潜在性间隙 股管的上口称股环: 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疏韧带 内界:腔隙韧带 外界:股静脉及纤维隔 管的下端为盲端,对卵圆窝 当腹内压增高时,腹盆腔脏 器可经股环至股管而形成 股疝
下肢的局部解剖
收肌管adductor canal 又称Hunter管 1 构成: 前内侧壁:缝匠肌 及大收肌腱板 前外侧壁:股内侧肌 后壁:长收肌与大收肌 上口:股三角尖端 下口:收肌管裂孔通腘窝 2 内容:由前向后 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下肢重要血管神ຫໍສະໝຸດ 束的走行特点及分布股前、内侧区
1.股动、静脉与股神经: 从外至内为: 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股三角内下行至股三角尖穿 入收肌管 分布:股前区。
下肢重要血管神经束的走行特点及分布
股前、内侧区
2、闭孔动、静脉与闭孔神经 经闭膜管穿出至短收肌 的浅、深面。 分布:内收肌群
下肢重要血管神经束的走行特点及分布
下肢的局部解剖 臀部
境界 上:髂嵴 下:臀沟 内侧:骶、尾骨外侧缘 外侧:髂前上棘至大转 子间的连线
下肢的局部解剖 臀部
浅层结构 皮神经: 臀上皮神经 L1-3的后支 臀下皮神经 股后皮神经的分支 臀内侧皮神经 S1-3的后支
下肢的局部解剖 臀部

局解绪论和下肢医学

局解绪论和下肢医学

局解绪论和下肢医学局解绪论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和精神情志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及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下肢医学则是指对下肢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下面将结合局解绪论的理论进行下肢医学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下肢疾病的常见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外感主要是指风湿寒湿等外邪入侵下肢所致,常见的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内伤主要指慢性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下肢疾病,如糖尿病足等。

这些疾病都会对下肢的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在局解绪论中,认为脾是运化各种气血津液的重要脏腑,而下肢的气血津液主要由脾运化而来。

如果脾功能失调,就会导致下肢气血津液的不足,造成下肢病变。

所以,对于下肢疾病的治疗,我们需要从调理脾胃开始。

调理脾胃主要包括调节饮食和情志。

饮食调节是指调整膳食结构,确保每日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等对于下肢健康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

情志调节是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例如适度运动、参与社交活动等,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对于下肢疾病的康复非常有帮助。

另外,根据局解绪论,下肢的气血津液主要通过脾土生克肺金来调节。

肺主气,脾主血,气血的协调运行对于下肢的健康尤为重要。

所以,在治疗下肢疾病时,我们还需要调节肺脾的功能。

具体方法包括调整呼吸方式,增加氧气供应,提高气血的运行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散步、深呼吸等方法来增加肺的功能。

除了调理脾胃、调节肺脾功能外,局解绪论还强调对精神情志的调理。

在中医看来,精神情志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志失调容易导致气血运行障碍,从而影响下肢的功能。

所以,对于下肢疾病的治疗,我们还需要重视情志的调节。

通常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的疲劳和情绪波动。

综上所述,局解绪论与下肢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调节脾胃、肺脾功能和精神情志,可以改善下肢疾病的症状,提高康复效果。

局解下肢实验报告

局解下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下肢局部解剖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对象:下肢实验目的:1. 熟悉下肢的解剖结构,包括骨、关节、肌肉、血管、神经等。

2. 掌握下肢各结构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

3. 了解下肢表面解剖标志,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实验内容:一、下肢骨骼1. 骨盆:观察骨盆的形状、大小和各骨的连接关系,了解髋关节的构成和功能。

2. 股骨:观察股骨的形态、大小和关节面,了解膝关节的构成和功能。

3. 胫骨和腓骨:观察胫骨和腓骨的形态、大小和关节面,了解踝关节的构成和功能。

二、下肢关节1. 髋关节:观察髋关节的构成、关节囊和韧带,了解髋关节的运动范围和功能。

2. 膝关节:观察膝关节的构成、关节囊和韧带,了解膝关节的运动范围和功能。

3. 踝关节:观察踝关节的构成、关节囊和韧带,了解踝关节的运动范围和功能。

三、下肢肌肉1. 大腿肌肉:观察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肌肉的形态、大小和起止点,了解其功能。

2. 小腿肌肉:观察腓肠肌、比目鱼肌等肌肉的形态、大小和起止点,了解其功能。

四、下肢血管1. 股动脉:观察股动脉的走行、分支和伴行静脉,了解股动脉的供应范围和功能。

2. 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观察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走行、分支和伴行静脉,了解其供应范围和功能。

五、下肢神经1. 股神经:观察股神经的走行、分支和分布区域,了解其功能。

2. 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走行、分支和分布区域,了解其功能。

六、下肢表面解剖1. 体表标志:观察髂嵴、髂前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腹股沟韧带、髌骨、髌韧带、胫骨粗隆、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股骨内上髁、股骨外上髁、收肌结节、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胫骨前嵴、腓骨头、腓骨颈、内踝、外踝、舟骨粗隆、第5跖骨粗隆等体表标志。

2. 体表投影:观察股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体表投影,了解其走行。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下肢的骨骼、关节、肌肉、血管、神经等解剖结构,了解了下肢各结构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

下肢局部解剖学-19

下肢局部解剖学-19

下肢下肢的上界,前方以腹股沟【深面有腹股沟韧带】、髂嵴前部腹部分界后方以髂嵴后部和腰部分界,内侧以股沟与会阴分界。

下肢可以分为臀部股【大腿】小腿足膝关节后面的菱形窝成腘窝下肢深筋膜较厚,呈套状包绕深部结构,在臀部称臀筋膜在股部称阔筋膜【阔筋膜自内侧外侧后三方面向深部发出三个肌间隔,伸入肌群之间,附于股骨粗线,形成三个骨筋膜鞘,将大腿分为股前股后股内侧肌群】在腘窝称腘筋膜,在小腿称小腿筋膜,小腿深筋膜在外侧部向深部发出前后两个肌间隔,附着于腓骨的前外和后外两缘,胫腓骨和小腿骨间膜共同围成三个骨筋膜鞘。

将小腿肌分为前后外侧三个肌群小腿也相应分为前后外侧三区第一节股前区和股内侧区【一】浅筋膜1.股前区上部的浅筋膜浅层富含脂肪,与腹前壁的Camper筋膜相延续深层膜性层腹前壁的Scarpa筋膜下延,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与阔筋膜相融合。

2.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端----内踝的前方-----小腿的内侧【伴隐神经上行】-----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行向前上【伴股神经内侧皮支行向前上】----大腿前面----隐静脉裂孔【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穿隐静脉裂口,注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在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有隐神经伴行。

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腹壁浅静脉:起自脐以下腹前壁旋髂浅静脉:起自髂前上棘阴部外静脉:起自外生殖器以上三条静脉均有股动脉发出的同名动脉伴行。

股内侧浅静脉:起自股内侧股外侧浅静脉:起自股外侧五条静脉注入大隐静脉的形式有多种,有丰富的吻合,大隐静脉与深静脉有交通支相连[小腿2/3 ,股部下1/3为最多]。

大隐静脉约有9-10对瓣膜,交通支内亦有瓣膜,瓣膜方向朝深部开放,防止血液逆流。

大隐静脉和它的属支可发生静脉曲张,治疗时必须熟识其属支和检查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完好,以便选择适当的手术大隐静脉上段的体表投影:耻骨结节外侧2横指处作一垂线腹股沟下方两横指处作一与沟平行的线从两线的交点作直线到收肌结节。

(局部解剖学)下肢

(局部解剖学)下肢

膝关节
由股骨、胫骨和髌骨组成,是 下肢的主要弯曲和承重关节。
踝关节
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主 要承担足部的承重和运动功能

下肢的肌肉结构
大腿肌肉
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等,主要 负责下肢的屈曲、伸展和旋转运 动。
小腿肌肉
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等,主要 负责足部的运动和承重功能。
下肢的血管分布
动脉
下肢的动脉主要有股动脉、腘动脉和 胫动脉等,负责向下肢的肌肉和皮肤 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局部解剖学-下肢
• 下肢概述 • 下肢的关节与运动 • 下肢的神经支配 • 下肢的局部解剖实践 • 下肢常见疾病与治疗
01
下肢概述
下肢的骨骼结构
01
02
03
04
骨盆
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 ,是连接脊柱和下肢的重要结
构。
髋关节
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是人体 最大的关节之一,主要承担下
肢的负重和运动功能。
运动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发出运动指令,经由锥体束传至脊髓,再经由神经纤维传至下肢肌肉, 引起运动。
下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
下肢的感觉功能包括痛觉、温觉、触觉等,这些感觉信息通 过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质,使人体能够感知下肢的刺激和变 化。
运动功能
下肢的运动功能包括行走、跑步、跳跃等,这些运动指令由 大脑皮质发出,经由神经纤维传至下肢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和舒张,实现各种运动。
踝与足部疾病
总结词
踝与足部疾病主要包括踝关节扭伤、跟 腱炎等,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 治疗等。
VS
详细描述
踝与足部是下肢负重和运动的末端结构, 常见的踝与足部疾病包括踝关节扭伤、跟 腱炎等。踝关节扭伤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 、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 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跟腱炎则是因为 跟腱炎症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要点二详细描述

局部解剖学局解下肢

局部解剖学局解下肢

下肢(lower limb)一、下肢前面1、境界、分区、切口和剥皮1、境界:前方: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

内侧:以股沟与会阴部分界。

后面:以髂嵴和骶尾骨的外侧缘与腰部和骶部分界。

2、分区:以臀沟、经髌骨上方二横指的环形线、经胫骨粗隆的环形线以及经内外髁基部的环形线将下肢分为:臀部:股部:经股骨内、外侧髁的垂线股前内侧区和股后区膝部:通过股骨内、外上髁的纵行线膝前区和膝后区小腿部:经胫骨内、外髁最突出点的纵行线小腿前区和后区踝部:以内、外踝踝前区和踝后区足部:足背和足底。

2、下肢前面浅层结构1、大隐静脉及隐神经2、大隐静脉穿隐静脉裂孔以前收纳的5条属支:①旋髂浅静脉②腹壁浅静脉③阴部外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3、从小腿前外侧中、下1/3浅出的腓浅神经4、股前内侧区的浅筋膜在近腹股沟处分为:脂肪层:与腹前壁下部的脂肪层(Camper筋膜)相续。

膜性层:与腹前壁下部的膜性层(Scarpa筋膜)相续,并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cm处与阔筋膜相融合。

3、下肢前面深层结构1)大腿阔筋膜在大腿外侧明显增厚形成髂胫束;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形成一卵圆形的薄弱区称隐静脉裂孔,其表面的覆盖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

2)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腹股沟韧带和髋骨间的间隙被连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隆起之间的髂耻弓分隔成外侧的肌腔隙和内侧的血管腔隙二部分。

A:肌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侧部的深面。

2)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后外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

3)通行结构: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外侧皮神经、髂腰肌、股神经。

4)临床: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间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疼痛等症状。

B:血管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深面。

2)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外侧界:髂耻弓;后界:耻骨梳韧带及耻骨肌筋膜;内侧界:腔隙韧带。

3)通行结构:股鞘以及鞘内的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管,还有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和淋巴管。

局部解剖学 下肢(纯文字版)

局部解剖学 下肢(纯文字版)

第一部分下肢[下肢浅层结构]一、境界与分区:前方---以腹股沟襞(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连线)与腹部分界。

后外方---以髂嵴与腰部分界。

内侧---以股沟和骶、尾骨外侧缘分别与会阴和骶部分界。

二、分层:1、皮肤:厚薄不均,外侧与伸侧较厚,内侧与屈侧较浅。

2、浅筋膜:即皮下组织,包含脂肪组织、浅静脉、浅动脉、浅淋巴、皮神经。

3、深筋膜。

4、深层结构:肌肉、骨骼。

Ps: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对第四腰椎棘突,为临床进行腰椎穿刺的标志。

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1、起始:足背静脉网内侧2、行径:经内踝前方1.5cm至小腿内侧(静脉注射可在内踝前方1.5cm处,浅表固定,利于操作)经髌骨内侧缘后方约四横指至大腿内侧经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穿卵圆窝汇入股静脉。

3、伴行:在行经内踝前方和小腿内侧时,有隐神经伴行---膝关节内侧时,有膝降动脉隐支伴行---大腿内侧时,有股内侧皮神经伴行。

4、高位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1)前三支静脉有同名动脉伴行;(2)股外侧浅静脉最粗大;(3)高位属支之间有侧支吻合,故在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术时,对所有高位属支必须分别结扎,以免术后复发。

5、穿通支:(1)穿通支为连接大隐静脉本干或其属支与深静脉的静脉支,其作用为沟通深浅静脉的血流。

(2)多出现在膝上、下10cm及小腿中、下1/3交界段。

6、静脉瓣:(1)全长共9-11对,呈袋状,两瓣相对。

(2)分布在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穿通支汇入深静脉之前。

(3)作用是防止深静脉血倒流,促进浅静脉回流至深静脉。

7、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回流困难原因(行程长,离心远,浅表而无肌肉泵作用,无伴行动脉搏动促进其回流。

)四、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1、起始:足背静脉网外侧2、行径:伴腓肠神经绕外踝后方进入小腿---小腿后区正中上行---小腿中段穿深筋膜---上行至腘窝注入腘静脉。

上下肢局解实验报告

上下肢局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上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上下肢局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提高解剖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内容1. 上下肢骨骼结构:观察骨骼形态、大小、位置和功能。

2. 上下肢肌肉结构:观察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分布和功能。

3. 上下肢血管结构:观察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功能。

4. 上下肢神经结构:观察神经的走向、分支和功能。

三、实验步骤1. 骨骼结构观察:(1)观察上肢骨骼:肱骨、桡骨、尺骨、掌骨、指骨等。

(2)观察下肢骨骼:股骨、胫骨、腓骨、跖骨、趾骨等。

2. 肌肉结构观察:(1)观察上肢肌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肱肌、前臂肌等。

(2)观察下肢肌肉: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小腿三头肌等。

3. 血管结构观察:(1)观察上肢血管: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

(2)观察下肢血管:股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腘静脉、大隐静脉等。

4. 神经结构观察:(1)观察上肢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等。

(2)观察下肢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结构:(1)上肢骨骼:肱骨、桡骨、尺骨、掌骨、指骨等骨骼形态各异,具有承重、支撑和保护功能。

(2)下肢骨骼:股骨、胫骨、腓骨、跖骨、趾骨等骨骼形态各异,具有承重、支撑和保护功能。

2. 肌肉结构:(1)上肢肌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肱肌、前臂肌等肌肉具有运动、支撑和保护功能。

(2)下肢肌肉: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具有运动、支撑和保护功能。

3. 血管结构:(1)上肢血管: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血管负责上下肢的血液供应。

(2)下肢血管:股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腘静脉、大隐静脉等血管负责下肢的血液供应。

4. 神经结构:(1)上肢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等神经负责上下肢的感觉和运动。

人体局解下肢

人体局解下肢
致密的纤维束将皮肤与足底深筋膜紧密 相连,束间有脂肪。
(二)深层结构 深筋膜浅层覆于足底肌表面,中间
部增厚称足底腱膜;深层覆于骨间肌的 跖侧,为骨间跖侧筋膜。
1.足底腱膜:三角形,覆于跟结节前缘 内侧部,两侧缘向深部发出内外侧肌间 隔,在足底形成3个筋膜鞘。
2、足底血管和神经
足底内侧动脉:细小 足底外侧动脉:粗大,与足底深支 吻合成足底弓,后者发生四条跖底 动脉。
切开屈肌支持带,打开踝管,从 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 腱、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胫神经 和踇长屈肌腱等结构。
胫骨后肌腱 趾长屈肌腱 胫后动脉和 胫神经
踇长屈肌腱
屈肌支持带
第五节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基本层次解剖
▪ 翻皮 ▪ 浅筋膜:
大、小隐静脉和隐神经, 腓浅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 等。 ▪ 深层结构: 小腿前外侧区的 肌肉神经和血管;足背动脉。
腓深神经: 穿腓骨长肌起始部,进入前骨筋膜鞘,小腿肌前群间 伴胫前动、静脉下行。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及足背肌,皮支分布于 第1、2趾背相对缘。 腓浅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在小腿外侧中、下1/3交点 处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肌支支配小腿外侧 群肌。
N损伤?
第六节 踝与足部
一、踝前区与足背
(一)浅层结构
①足背静脉弓:内侧合成 大隐静脉;外侧合成小隐 静脉。 ②隐神经:足内侧缘; ③腓浅神经:足背中部; ④腓肠神经:足背外侧; ⑤腓深神经皮支:
(二)深层结构踝:前区深筋膜形成2个支持带
1、伸肌上支持带(小腿横韧带):踝关节上方,小腿下 部深筋膜 增厚形成。
2、伸肌下支持带(小腿十字韧带):呈横置的“丫”形。外侧部附于 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于内踝及足内缘。

局解实验报告下肢后区

局解实验报告下肢后区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下肢后区的解剖结构。

2. 掌握下肢后区各主要结构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3. 了解下肢后区与邻近结构的相互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材料1. 局部解剖学实验模型2. 手术解剖器械3. 实验记录纸4. 驱动软件四、实验方法1. 观察下肢后区的整体形态,注意其与邻近区域的关系。

2. 逐一观察并记录下肢后区的主要结构,包括肌肉、血管、神经和骨性结构等。

3. 通过解剖器械,对下肢后区的主要结构进行分离和暴露。

4. 观察并描述各结构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功能等。

五、实验结果1. 肌肉结构(1)臀大肌:位于臀部,呈扇形,起自髂骨翼外面、骶骨背面和骶结节韧带,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

功能:伸髋关节,外旋髋关节。

(2)臀中肌:位于臀大肌下方,呈三角形,起自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外旋髋关节。

(3)臀小肌:位于臀中肌下方,呈三角形,起自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外旋髋关节。

(4)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外侧,呈梭形,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腓骨小头。

功能:屈膝关节,外旋膝关节。

(5)半腱肌:位于大腿后内侧,呈带状,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

功能:屈膝关节,外旋膝关节。

(6)半膜肌:位于大腿后内侧,呈带状,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

功能:屈膝关节,外旋膝关节。

2. 血管结构(1)臀下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经梨状肌下孔进入臀部,分支供应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等。

(2)臀上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经梨状肌上孔进入臀部,分支供应臀中肌、臀小肌等。

(3)股后动脉:起自股深动脉,沿大腿后侧下行,分支供应大腿后群肌肉、膝关节等。

3. 神经结构(1)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进入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分支供应大腿后群肌肉、膝关节等。

(2)股后皮神经:起自骶丛,沿大腿后侧下行,分布至大腿后侧皮肤。

4. 骨性结构(1)髂骨:位于骨盆后外侧,与骶骨和股骨相连。

局部解剖学-下肢

局部解剖学-下肢

臀部为髂骨后外侧面近似方形的区域,其上界为髂嵴,下界为臀沟,内侧界为骶、尾骨的外侧缘,外侧界为髂前上棘至股骨大转子之间的连线。

臀部皮肤较厚,富有皮脂腺和汗腺。

浅筋膜较发达,有许多纤维束连接皮肤与深筋膜,其间充满较厚的皮下脂肪,后下部厚而致密,形成脂肪垫,承受坐位时的压力。

臀部的皮神经可分三组。

臀上皮神经为第l~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经竖脊肌外缘自胸腰筋膜的骨纤维管穿出,越过髂嵴分布于臀上部的皮肤。

当腰部急性扭伤时,被固定的臀上皮神经易受牵拉错位而引起腰腿痛。

臀中度神经为第1~3骶神经的后支,在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连线的中1/3段穿出深筋膜,分布于臀部内侧和骶骨后面的皮肤。

臀下皮神经为股后皮神经的分支,绕臀大肌下缘返向上行,穿出深筋膜分布于臀下部的皮肤。

此外,臀部外侧的皮肤还有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

(一)深筋膜臀部的深筋膜称臀筋膜,上方附着于髂嵴,向下续于阔筋膜。

臀筋膜在臀大肌上缘分为两层包绕臀大肌,由筋膜的深面向臀大肌的肌束间发出许多小的纤维隔,分隔各个肌束,故筋膜与肌肉结合紧密,其内侧与骶骨背面愈着,外侧移行于阔筋膜,并参与髂胫束的形成,臀筋膜损伤时,可引起腰腿痛,是腰腿痛的病因之一,称臀筋膜综合征。

(二)肌层臀肌属髂肌后群,分为三层。

浅层有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前者略呈四边形,是维持人体直立和后伸髋关节的重要肌。

在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有臀大肌坐骨囊,在臀大肌外下部的腱膜与大转子之间有臀大肌转子囊。

臀大肌与深部肌之间为臀大肌下间隙,此间隙的范围与臀大肌的中、外侧部相当,其中充以脂肪、结缔组织和血管神经。

此间隙可沿神经血管经梨状肌上、下孔与盆内相通,下部内侧与坐骨直肠窝的脂肪组织相连,向下沿坐骨神经至股后区,发生感染时可相互蔓延。

臀肌中层由上而下依次是臀电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

深层有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三)梨状肌上、下孔及孔内穿行的结构梨状肌起于第2~4骶椎前面的骶前孔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至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髋关节动脉网 :
以 “ 臀部十 字吻合”为重要 位于臀大肌深面
34
组成: 组成: 两侧为旋股内、 ① 两侧为旋股内 、 外侧 动脉的分支; 动脉的分支; ②上部为臀上、下动脉 上部为臀上、 的分支; 的分支; ③下部为第一穿动脉。
35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手术结扎一侧 的髂内动脉 , 通过 此动脉吻合建立侧 支循环 , 血液仍可 到达髂内动脉的分 布区。 布区。
17
• 2、小隐静脉 小隐静脉: 小隐静脉 • 位置: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端,经过 外踝后方、小腿后面中线,在腘窝处 穿深筋膜注入腘V。 • 伴行结构:小腿上段 腓肠内侧皮N 小腿下段 腓肠N
• (二)皮神经
• 1、臀部:臀上皮神经(L1-3) 臀中皮神经(S1-3) 臀下皮神经
18
• 2、大腿 • (1)股外侧皮神经 • (2)股前皮神经 • 股中间皮神经内侧支 外侧支 • 股内侧皮神经前支 后支 • (3)股后皮神经 • 3、小腿和足部: • (1)隐神经 • (2)腓浅神经皮支: • 足背内侧皮神经内、外侧支 • 足背中间皮神经内、外侧支 • (3)腓肠神经:由胫N的腓肠内侧皮N和腓总N之腓肠外侧皮神经 的腓交通支汇合而成。延续为足背外侧皮神经。
厚德重道 精业为民
外 科
汪文录
1
下肢局解
一、下肢的境界与分区
下肢与盆部的界线:腹股沟——髂嵴——髂后上 棘——尾骨尖。 下肢的分区:臀部、股部、膝部和腘窝、小腿部 、踝部、足部
二、下肢的表面解剖
1、体表标志
2
主要骨性标志: 主要骨性标志:
• 髂骨:髂前上棘 髂骨: 髂后上棘 髂 嵴 • 坐骨:坐骨结节 坐骨: • 耻骨:耻骨结节 耻骨: • 耻骨联合 腹股沟韧带 肌性标志: 肌性标志:
14
大隐静脉的5条高位属支: 大隐静脉的 条高位属支: 条高位属支
股内侧浅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 阴部外静脉 腹壁浅静脉 旋髂浅静脉
15
16
(二)小隐静脉 二 小隐静脉 small saphenous v.
起始: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 起始: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 行程: 行程:经外踝后方行于小腿 后正中线上行注入腘静脉。 后正中线上行注入腘静脉。
36
(二)股前内侧区
1、股前群肌 ⑴股四头肌 位置:大腿前面 起点: 股直肌---髂前下棘 股直肌--髂前下棘 股内、外侧肌---股骨粗 股内、外侧肌--股骨粗 线 股中间肌--股骨体前面。 --股骨体前面 股中间肌--股骨体前面。 止点:胫骨粗隆 作用:伸膝、屈髋。 伸膝、屈髋。 神经支配:股神经 ⑵阔筋膜张肌
(3) 屈 肌 支 持 带 ( 分 裂 韧 带):位于内踝与跟骨结节 之间。 • 踝管:由屈肌支持带与 踝管 跟骨内侧面之间围成。 • 踝管的内容:由前向后 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 肌腱,胫后A、V和胫N,踇 长屈肌腱。
25
五、深层结构
(一)臀部
1、肌肉 ⑴浅层——臀大肌 浅层 臀大肌
位置: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外面,骶、 髂骨外面,
12
(一)大隐静脉 great saphenous v.
起始: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 起始: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 内侧端 行程:内踝前方、 行程:内踝前方、 股骨内侧 髁后方 约2cm、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 、 裂孔注入股静脉。 裂孔注入股静脉。
13
大隐静脉在大腿内侧部 与股内侧皮神经伴行,在小 股内侧皮神经伴行, 伴行 腿内侧与隐神经伴行。 腿内侧与隐神经伴行。 隐神经伴行
10
(3)胫后动脉 (3)胫后动脉 腘窝中点下 7-8cm 内踝与跟腱之间。 内踝与跟腱之间。 (4)坐骨神经 (4)坐骨神经 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之间 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 股骨内、外侧髁之间。 股骨内、外侧髁之间。
11
三、浅层解剖
• (一)浅静脉:
• 1、大隐静脉 • 位置: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缘静脉——内踝 前方——小腿内侧——内侧髁后方——大 腿前内侧——穿卵圆窝筛筋膜汇入股静脉。 • 主要属支:腹壁浅静脉 阴部外静脉 旋髂浅静脉 股内侧静脉 股外侧静脉 • 伴行结构:大腿部 股内侧皮神经 膝 部 膝最上动脉 小腿部 隐神经(居前)
起点:髂前上棘、 起点:髂前上棘、髂嵴前 部 止点:髂胫束、 止点:髂胫束、胫骨外侧 37 髁
⑶缝匠肌 起点:髂前上棘 起点: 止点: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 作用:屈髋,屈膝、 作用:屈髋,屈膝、内旋 神经支配: 神经支配:股神经 2、股内侧肌群(内收肌群) 股内侧肌群(内收肌群) 浅层: 浅层: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 深层:短收肌 深层: 大收肌 作用: 作用:内收髋关节 神经支配: 神经支配:闭孔神经
39
• 3、股三角 下接收肌管上口 股三角: 股三角
①境界:上界——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长收肌内侧缘 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 前壁:阔筋膜 后壁:髂腰肌 耻骨肌 长收肌 ②内容: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N 股鞘(含股AV)
40

• • • • • •
股鞘:包裹股A、V上段,呈漏斗状。 股鞘 上口——血管腔隙 下口——收肌管上口。 鞘内被两个间隔分成三个腔,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股A鞘、股V鞘、股管。 股管:烟斗状盲囊,位于股鞘最内侧份。下端为盲端,对 股管 向卵圆窝。 前壁——阔筋膜 后壁——耻骨肌筋膜 外侧壁——与股V相隔 内侧壁——股鞘 上口——股环,通腹腔。

• • • •
血管腔隙: 内有股A (2) 血管腔隙 : 内有股 A 、 股 环 腹股 沟深 淋巴 V 、 股环 、 腹 股沟 深 淋 巴 结。 前界——腹股沟韧带 前界 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后界 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陷窝韧带 内侧界 陷窝韧带 外侧界——髂耻弓 外侧界 髂耻弓
42
收肌管(Hunter (Hunter管 5 、 收肌管 (Hunter 管 ) : 位于大腿内 侧中1 上通股三角, 下通腘 侧中 1/3 段 , 上通股三角 , 下通 腘 有股A 通过。 窝。有股A、V、隐N通过。 • 前内 前 内 侧壁 —— 缝 匠 肌和 大 收 肌腱板 • 外侧壁——股内侧肌 外侧壁 股内侧肌 • 后壁——大收肌及长收肌 后壁 大收肌及长收肌 • 上口——通股三角 上口 通股三角 • 下口——收肌腱裂孔 下口 收肌腱裂孔 股动脉: 6、股动脉:主要分支有 ①腹壁浅动脉 ②阴部外动脉 ③旋髂浅动脉 股深动脉(分出旋股内侧动脉、 ④股深动脉(分出旋股内侧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 ⑤膝最上动脉 43
22
• (二)小腿深筋膜:
• 1、肌间隔 肌间隔:腓骨前、后肌间隔。 肌间隔 • 2、骨筋膜鞘: 骨筋膜鞘: 骨筋膜鞘 • 前骨筋膜鞘---内有小腿前肌群、腓深N、胫前A、V • 外骨筋膜鞘---内有小腿外侧肌群、腓浅N • 后骨筋膜鞘---分浅、深两层。上通腘窝。 浅层:有小腿三头肌、跖肌 深层:有小腿深层肌、胫后A、V、胫N、腓A、V
起点:髂骨翼外面 起点: 止点: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外展、 作用:外展、微内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②闭孔外肌
起点: 起点: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 止点: 止点:转子窝 作用:外旋、 作用:外旋、微内收髋关节 神经支配: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29
2、坐骨大孔: • 梨 状 肌 上 孔 由外 侧到 内侧 有:臀上N,臀上A、V。 ①臀上动脉:浅支位于臀大 肌深面,营养臀大肌;深支分为 上、下2支,位于臀中肌深面, 营养臀中肌和臀小肌。 ②臀上神经:伴臀上A深支, 亦分为上、下2支。 • 梨状肌下孔由外到内侧有: 梨状肌下孔 坐骨N、股后皮N、臀下N、臀下 血管、阴部内AV、阴部N。 3、坐骨小孔: 有阴部内A、V、阴部N通过。
27
③闭孔内肌
起点: 起点:闭孔膜内面及其 周围骨面 止点: 止点:转子窝 作用: 作用:外旋髋关节
④上、下孖肌
上孖肌起点:坐骨棘 肌起点: 肌起点: 下孖肌起点:坐骨结节 两肌纤维加入闭孔内 肌腱
⑤股方肌
起点: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 止点:转子间嵴 作用: 作用:外旋髋关节
28
⑶深层 ①臀小肌
尾骨的后面
止点:髂胫束(3/4) 髂胫束(3/4)
臀肌粗隆(1/4) 臀肌粗隆(1/4)
作用:使髋关节后伸、 使髋关节后伸、
旋外。 旋外。
神经支配:臀下神经
26
⑵中层 ①臀中肌 起点: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外展、内旋、 作用:外展、内旋、外 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 ②梨状肌 位置:盆腔后壁, 位置:盆腔后壁,穿坐 骨大孔至臀大肌深面 起点: 起点:骶骨盆面 止点: 止点:大转子尖端 作用: 作用:外旋髋关节 神经支配: 神经支配:骶丛分支
19
20
21
四、深筋膜
• (一)大腿深筋膜(阔筋膜):
• 1、髂胫束 髂胫束:大腿外侧部增厚的阔筋膜,张于髂嵴与 胫骨外侧髁之间,其上部包裹阔筋膜张肌。 • 2、卵圆窝 卵圆窝:又称隐静脉裂孔。位于耻骨结节外下方, 呈卵圆形凹陷,为阔筋膜薄弱处。 • 3、肌间隔 肌间隔:有股内侧、外侧、后三个肌间隔。 • 4、骨筋膜鞘 骨筋膜鞘:肌间隔与股骨形成的鞘。 • 前骨筋膜鞘:内有股前肌群、股N、A、V。 股前肌群、 股前肌群 • 内侧骨筋膜鞘:内有股内侧肌群 、 闭孔 N 、 A 、 V 。 股内侧肌群、 股内侧肌群 闭孔N • 后骨筋膜鞘:内有股后肌群、坐骨N。 股后肌群、 股后肌群 坐骨N
30
梨状肌上、 梨状肌上、下孔
为盆腔血管神 经至臀部和下肢的 通路。 通路。
31
穿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穿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从外到内为: 从外到内为 ①臀上神经 ②臀上血管
32
穿梨状肌下孔结构: 穿梨状肌下孔结构:
从外到内为: 从外到内为 ①坐骨神经 ②股后皮神经 ③臀下神经 ④臀下血管 ⑤阴部内血管 ⑥阴部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