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5篇)[修改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5篇)[修改版]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6 、理想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二、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七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表现亲情为主题,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同时又蕴含丰厚的内涵。

所选课文体裁丰富多样,有散文,也有散文诗;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

值得细细品味。

【单元目标】1.感受和理解亲情,陶冶自身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继续学习朗读, 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秋天的怀念》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设置由浅入深的教学流程,先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运用抓关键句段品析的方法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这种方法在后两篇课文学习中可延续运用。

《散文诗二首》情思隽永,语言精美,值得咀嚼和探究的地方很多。

《荷叶·母亲》作为《秋天的怀念》的自读课,运用《秋天的怀念》所学方法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散步》一文叙事单纯,脉络清晰,重点在于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上。

继续巩固前篇课文学习的大致流程,承前使用抓关键句段的方法,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金色花》作为《散步》的自读课,运用《散步》所学方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世说新语>二则》是学生进入中学初次接触的文言文。

教学中要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在读中掌握文言字词,学会归类整理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

教读《咏雪》,在反复朗读中教给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了解谦辞、敬辞的概念。

《写作学会记事》是本单元安排的写作训练,借鉴本单元学过的方法,学习有条理叙事,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实感,加入一些感人的细节,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重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懂得交友之道,学会向朋友展示自我。

45【课时安排】5.《秋天的怀念》(2课时)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1课时)6.《散步》(2课时)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1课时)8.《<世说新语>二则》(2课时)《写作学会记事》(2课时)《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2课时)465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三篇】学会记事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协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动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导语: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有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升。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1.学生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时长:5分33秒)。

看完后,请同学们先列出写作的情节思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内容,掌握重要知识点第一单元以其独特的内容选取和深邃的主题思想,为学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旅程。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多样且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与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展现出人性的多重面貌与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与交融。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本单元课文的核心主题,第二单元的文本以人物为核心,多角度展示人性之美,讲述关于亲情、友情与成长的动人故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比如对家庭生活的感悟、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旅途的反思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与思想情感。

通过深入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象征意象以及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同时关注文本的叙述角度、结构和风格等要素,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价值意义。

再次掌握重要知识点是学习的关键,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重要的文学术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技巧等。

学生需要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提高阅读技能。

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六篇】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六篇】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教案【六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我的⽼师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3.体会作者在⽂中蕴含的“依恋、思念⽼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难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过程:⼀、⾃主学习(⼀)知识准备 1.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笔名红杨树。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集《谁是最可爱的⼈》,长篇⼩说《东⽅》等。

2.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物 起因 经过 结果(⼆)预习指导速读课⽂,按记叙⽂的六要素归纳课⽂内容。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

⿊痣榆钱教鞭狡猾海鸥模仿军阀援助劝慰焚 2.理解下列词语。

⼼清如⽔:援助:劝慰:莫⼤:迷迷糊糊:纠纷:⼆、合作探究(⼀)学始于疑蔡⽼师在“我”的记忆⾥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温柔”是从什么⽅⾯写的?“美丽”是从什么⽅⾯写的?(⼆)质疑探究探究点1:⽂章结构问题1: 本⽂记叙了有关蔡⽼师的哪⼏件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2: 这⼏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这⼏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问题3: 课⽂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达标测评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通过⼩组合作、探讨的⽅式,品味本⽂的语⾔风格,揣摩⽂章的语句。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概述1、课标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所选六篇课文属于文学叙事类文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四学段(7~9 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赋予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 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学业质量评价中突出强调第四学段“7~9 年级”,能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方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2、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悟亲情”,课本选编了一组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文章,有的情感显豁直露,有的情感深沉含蓄,学生需要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品味文章蕴含的情感,达到理解作者情感和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其中《秋天的怀念》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自己内心的悔愧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感悟。

《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写出了人生的选择和人到中年的责任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轮回或延续的感慨。

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附属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附属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形成扎实的语文基础。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体会古人品行与智慧,提升审美情趣。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世说新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人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它是研究魏晋时期人物品行与交往艺术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管宁割席》和《陈元方候袁公》这两个具体的案例。这两个案例展示了古人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智慧与品行应对各种问题。
5.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交往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掌握《世说新语》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如“割席断交”、“陈元方候袁公”等成语和典型文言句式。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的融合理解:如何将故事内容与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是教学的难点。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三篇】有朋自远方来一【导学目标】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水平。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文章、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

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升。

学法指导一:“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众不同,所以,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

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

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

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

(欧阳修)(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

(唐·张籍)(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

(唐·李端)(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单元主题:亲情之爱本单元旨在通过研究课文,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同时,通过语音技能的训练和对细节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

2.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5.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初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班级:七年级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1.导入:以家庭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复“三读一批注”方法,并重点补充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2.一读:读顺序,标注自然段落,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本上对生字字形进行掌握。

3.二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并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掌握。

4.三读:个性化批注,注重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完成“三读一批注”方法的研究,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进行个性化批注。

补充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可以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

难过,但内在的情感却是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牵挂和关爱。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

3、引导学生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

如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情感和主题;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和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和具体;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一篇含有细节描写的文章,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同时。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范文供学生参考。

教师活动:介绍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但时间安排上可能略显紧张。今后,我可以适当延长这一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教学难点
-理解散文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荷叶母亲的形象的深层解读。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对生字词的识记和运用,尤其是形近字、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的区分。
-把握冰心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在解读荷叶母亲的形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荷叶的形象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这需要学生对散文诗的意境有较深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荷叶·母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母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师需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对于生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
-通过介绍冰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通过对散文诗的朗读、感悟,引导学生珍惜母爱,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荷叶·母亲》全文,理解散文诗的内涵及表达的情感。
2.分析散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诗中的生字、生词。

(3)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爱亲情,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游子吟》全体同学诵读。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中却折射出母爱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绝唱。

母爱如玫瑰,馨香儿女的一生一世,它是世上至真至纯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首小诗走进母爱的温馨世界,来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圣洁。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二、检查预习,为下列生字新词注音释义匿笑( nì ) :匿笑,偷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沐浴( mù 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养。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并蒂(bìng 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 ruì ):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 dàn):荷花;攲(qī)斜:倾斜、歪斜。

慈怜(cí lián) :爱怜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荫庇。

三、学习《金色花》(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在写作过程中, 遣词 灵活使用修辞方 造句 法、特殊句式表 ☆☆☆☆☆
达感情。
1.文段中能灵活使用三处及以上修辞手法、特殊句式、 叠词等,得4-5颗星。 2.文段中能使用两处修辞手法、特殊句式、叠词等,得 2-3颗星。 3.文段中仅有一处使用修辞手法、特殊句式、叠词等, 或使用的手法不能为表达感情服务,得1颗星及以下。
另外,对于标题的含义、重点语句的賞析和主旨的提炼,有 些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思路,这需要教师对这世知 识难点进行更多的讲解和引导。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 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力求有创意”。
1.晓内容:研读课文,感 知内容。
核心 任务
学习 任务
2.知感情:找到蕴含丰富
学习 任务
学习 任务
感情的语句,把握文章的感情 基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善朗读:体会词义、语境在朗读中
的作用,注意朗读语气、节奏的变化。
课段任务三
研读课文,批注 赏析,归纳概括文章 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 式的异同,学习记叙 文传情达意的方法, 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评价
维度 评价内容
片段写作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评价说明
能够灵活使
1.灵活使用两种以上表现手法,得4-5颗星。
表现 用多种表现 ☆☆☆☆☆ 2.仅使用一种表现手法,得2-3颗星。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
- 说明文:《太阳》中说明文的特征,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
(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主旨。
-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 掌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提高阅读效率。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鉴赏能力,学会评价和欣赏不同文体的作品。
-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六要素。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多样,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和运用。
- 结合课文《太阳》,分析说明方法的使用,如定义、比较、分类等;
-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提高表达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秋天的美丽与哀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秋天的怀念》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辅导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1. 诗歌:《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散文:《春》(朱自清)
- 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描写方法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散文、记叙文和说明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关于诗歌教学,我意识到仅仅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加诗歌朗诵和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朗读和创作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课堂小结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 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 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
课后延学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品行,拉近与 古人的心理距离。
祷告( dǎo)
菡萏( hàn dàn)攲斜( qī )
荫蔽( yīn bì )
嗅到( xiù ) 徘徊(pái huái) 衍( yǎn)
◆多音字
( yīn )林荫 荫
( yìn )荫庇
( qiǎo)悄然无声 悄 ( qiāo)静悄悄
(chénɡ)乘凉
( hé )荷叶
乘 (shènɡ)千乘之国 荷 ( hè )荷枪实弹
任务二:精读研析
2.《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 活情趣?
谢安“大笑乐”,并没有让胡儿难堪,可以看出他在讲论文义时 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室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任务二:精读研析
谢安的提问是对诸人想象能力的考验,想象力的活泼表现出创造力的活 泼。对白雪的比喻重要的不在于比拟的相似性,而在于给人在心理感受上所 带来的快乐和美感。
任务二:精读研析
2.《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 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把玩诗 句的雅兴。
任务二:精读研析
2.《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 活情趣?
“公欣然曰”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 情。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2)能够理解并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句型。

(3)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家人》、《我的学校》。

课文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描述了学生与老师、同学、家人、学校的各种美好时光。

2.生字词:(1)老师、同学、家人、学校、快乐、有趣、认真、努力、进步、表扬、鼓励、关心、帮助、想念、祝福等。

3.重点句型:(1)介绍人物:Myteacher/classmate/familymember/schoolis (2)描述特点:He/SheisHe/Shelikes(3)表达感受:Ifeelhappy/excited/proudwhen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拼读、书写。

(2)重点句型的运用。

(3)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教学难点:(1)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表达个人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录音、PPT等教学资料。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堂导入:(1)利用PPT展示本单元的主题:“我的生活”。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为新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3.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拼写。

(2)讲解重点句型,并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4.课堂练习:(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本单元的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对话。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三篇】©学会记事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复习和样本分析,掌握完整清晰地描述事件的方法。

2.通过写作实践、交流和总结,掌握生动具体的描述事件的方法,把故事写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掌握生动具体描述事件的方法,把发生的事情写下来。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案【三篇】#: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1.学生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时长:5分33秒)。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本单元为写人记事诗文,学生有较为切实的生活体 验,应注重分析与感染教育, 主要通过诵读来达到此目标。 1、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 要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利用“三读一批注”自主完成对《秋天的怀念》 、《散 步》、《散文诗二首》的学习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第五课时
课时 要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一、 二、
对比阅读两首散文诗,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 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对比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介绍散文诗及两位作者 再现《金色花》、《荷叶母亲》 两文二读成果,对比二者的异
体会 再现内容, 思考对比。
弄、捶打、絮叨、诀别、戚、
利用多媒
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
体课件检
得其所、蒂、梗、匿笑、菡萏、

攲斜、沐浴、祷告、姊妹、徘
徊、荫蔽
2、掌握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
3、对四篇文章进行个性化批
注。
一读:读顺 1、标注自然段落
2
、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
习本上对生字字形进行掌握。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 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 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 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 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 易于直接把握; 有的则深沉含蓄, 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新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新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新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导读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回忆性写人叙事散文。

单元主题:不同角度的亲情,这里的不同角度,我个人更偏向于写作方法,而不是写作主题,从主题来看除了《散步》不直接写母爱,其他主旨集中指向于母爱。

语文要素:(1)朗读。

体会直接或含蓄的表达;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变化。

(2)整体感知,理解形象,体会感情。

二、单元解读从朗读的角度上,本单元是对第一单元的承接与递进,由朗读重音、停连上升到语气节奏变化,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关于朗读的全部训练。

如果一个学生能在课上基本掌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就能够为更长远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朗读的学习来说,我们经常说“要有感情的朗读”,但怎样才是有感情的朗读,其标准是什么,怎么做才能有感情的朗读?七上一、二单元给出了答案。

朗读的进阶应该是从能用普通话流利的读,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语义停顿正确开始。

到能够熟练的使用朗读符号,制定朗读脚本,评析朗读用意。

最后到能够根据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选择合适的朗读篇目片段,选择单人或者群体的朗读形式进行演读,也为九下和高中的戏剧学习打下坚实的台词功底。

从文学体裁上说,《秋天的怀念》《散步》为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偏重于写人,情感真挚,《散步》偏重于叙事,并体现一定的小说笔法。

《金色花》《荷叶·母亲》为散文诗,篇幅短小、情感细腻、语言清新雅致。

从情感表达上说,前两篇文章情感表达更直接,以记叙描写为主;后两篇文章情感表达更含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描写、抒情为主。

三、与小学教材衔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父母之爱语文要素:(1)品味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什么是场景,细节及其作用)如《父爱之舟》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慈母情深》中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1.人文主题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至九年级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出发。

本单元的课文由两篇现当代散文(《秋天的怀念》《散步》)、两篇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两篇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组成,从内容上来看,都表现了“至爱亲情”的主题,属于“人与社会”的维度。

2.核心素养通过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分析,参考课程标准,我制定了“朗读与鉴赏,探究与表达”这一教学设计。

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紧扣“叙事抒情感悟亲情”这一主题,驱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作者所记叙的事件,感受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与理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单元导语该单元导语第一段指出,“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可见,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悟亲情”。

第二段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可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把握感情基调,二是了解抒情特点差异。

(三)课文解读1.共性: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散文诗还是文言文都记叙了动人的亲情,抒发了真挚强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温馨的家庭氛围。

2.个性:《秋天的怀念》是突遭厄运,在困难中感悟幸福;《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过第一单元写景抒情类文章,虽初步学习了朗读技巧,感受了汉语声韵之美,但朗读需长期训练,语感需不断培养。

在写人记事类文本理解上,学生有小学学习基础,但需进一步培养感知文本、理解与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理想○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

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检查作业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

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

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

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

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

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第一次真好》: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①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出示思考题: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