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
分子生物学 第11章
反式作用因子从功能上分析,其结构可包含不同区 域:DNA结合域、转录激活域、连接区
(一)蛋白质直接和DNA结合
在DNA结合结构域中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基序: 1. 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基序
2. 锌指结构基序
3. 螺旋-突环-螺旋结构基序
4. 亮氨基拉链结构基序
5. 碱性结构域 6. Β折叠
•基元,基序或模序(motifs or modules) •在许多蛋白质中,有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 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 称为基序。有的将这种规则的二级结构的聚集体称 为超二级结构,它们可直接作为三级结构的“建筑 块”或域结构的组成单位,是蛋白质发挥特定功能 的基础。 •类型:αα、ββ、αβα、锌指结构、亮氨酸拉链…
第11章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与原核生物有很大不同
•原核生物同一群体的每个细胞都和外界环境直接接 触,它们主要通过转录调控,以开启或关闭某些基 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条件(主要是营养水平的变 化),故环境因子往往是调控的诱导物。 •而大多数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最明显的特征时 能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的细胞中激活特定的基因,从 而实现“预定”的,有序的,不可逆的分化和发育 过程,并使生物的组织和器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 围内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1. 螺旋-转角-螺旋(Helix-turn-helix, HTH)
•HTH是第一个被确立的DNA结合结构。 很多细菌的调节蛋白是以螺旋-转角-螺旋这种基序 存在,如Lac阻遏蛋白,Trp阻遏蛋白、分解代谢激 活蛋白(CAP),λ噬菌体阻遏蛋白(Cro),噬菌 体434阻遏蛋白。在酵母中涉及交配型的a1和a2蛋 白以及在高等真核生物中的Oct-1和Oct-2也属于此 类型。
第11章-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
PE Applied Biosystems
DNA模板 ATTGCAGTCGAC 生成的新链 TAACGTCAGCTG
T管: TAACGTCAGCT TAACGT T
C管: TAACGTCAGC TAACGTC TAAC
G管: TAACGTCAGCTG TAACGTCAG TAACG
A管: TAACGTCA TAA TA
遗传图谱的标记是什么呢?
标记1 标记2
标记3
染色体上的基因和DNA序列均 可作为路标, 他们由特定的DNA 顺序组成.
路标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 定的,不会更改的,从而而提 供了作图的依据。
遗传标记
最早的遗传标记——基因 第一代遗传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第二代遗传标记——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第三代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
根据染色体上已知基因或遗传标签的位置来确定 部分DNA片段的排列顺序,再逐步确定各片段在 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是建立在基因组图谱基础 上的”鸟枪法” 。
教学内容
一、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技术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比较基因组学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 ( Human genome project ) 于 1990 年 启 动 , 我 国 于 1999 年 加 入 该 计 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 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 约30Mb的测序任务。
(4)研究空间结构对基因调节的作用。 (5)发现与DNA复制、重组等有关的序列。 (6)研究DNA突变、重排和染色体断裂等,了解
疾病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 理论依据。 (7)确定人类基因组中转座子、逆转座子和病毒 残余序列,研究其周围序列的性质。
遗传图谱
(二)人类基因组计
生物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一章xt11
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一、课后习题1.怎样确定DNA复制的主要方式是双向复制,以及一些生物的DNA采取单向复制?2.假定在D环式的复制叉上,螺旋的解开会引起未复制部分的缠绕,当缠绕继续到不可能再进一步缠绕时,主链的增长便停止,然后随从链的延长才会被引发。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更可能观察到大小与前体片段相似的D环?3.试述滚动机制有哪些主要特征?怎样鉴别环状与线状DNA?4.已知大肠杆菌DNA的长度为1100μm,其复制叉式在一个世代大约40min内通过一个复制叉完成的,试求其复制体的链增长速度、正在复制的DNA分子的转速。
参考答案:1.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和质粒,真核生物的细胞器DNA都是环状双链分子。
实验表明,它们都在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复制,复制方向大多是双向的,即形成两个复制叉或生长点,分别向两侧进行复制;也有一个是单向的,只形成一个复制叉或生长点。
2.叶绿体和线粒体DNA(除纤毛虫的线粒体线性DNA分子外)的复制方式。
双链环在固定点解开进行复制,但两条链的合成是高度不对称的,一条链先复制,另一条链保持单链而被取代,在电镜下看到呈(取代环,D环)形状。
待一条链复制到一定程度,露出另一链的复制起点并开始复制。
两条多核苷酸链的起点不在同一点上,当两条链的起点分开一定距离时就产生D环(如线粒体DNA的复制)。
双链环两条链的起点不在同一位置,但同时在起点处解开双链,进行D环复制,称为2D环复制(如叶绿体DNA的复制)。
这时,更可能观察到大小与前体片段相似的D环。
3. Walter Gilbert(1968)提出滚环模型来解释φX174DNA的复制:首先由特异核酸内切酶在环状双链DNA(称为RF型、增值型,即单链DNA已复制一次成双链)的一条链上切开切口产生5′—P末端和3′—OH末端。
5′—P末端与细胞质膜连接,被固定在膜上,然后环形的双链通过滚动而进行复制。
以完整链(正链)为模板进行的DNA合成是在DNA 聚合酶参与下,在切口的3′—OH末端按5′—3′的方向逐个添加核苷酸;以5′—P 末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链(被切断的负链)作模板所进行的DNA合成也是由DNA聚合酶催化,先按5′—3′方向形成短链(冈崎片断),然后再通过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第十一章 真核基因与基因组
3. 单拷贝序列(低度重复序列)
单拷贝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数次,大多数编码蛋
白质的基因属于这一类。在基因组中,单拷贝序列的两侧往往为
散在分布的重复序列。单拷贝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在很大程度上体
现了生物的各种功能。
三、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多基因家族和假基因
1. 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
• 在单倍体人基因组中重复达30~50万次,约占人基因组
的3%~6%
• 每个单位长度中有一个限制性内切酶Alu的切点
(AG↓CT),将其切成长130bp和170bp的两段
② KpnⅠ家族 • 中度重复序列中仅次于Alu 家族的第二大家族 • 重复序列中含有限制性内切酶KpnⅠ的位点 • 呈散在分布,拷贝数约为3000~4800个 ③ Hinf 家族 • 以319bp长度的串联重复存在于人基因组中 • 重复序列中含有限制性内切酶Hinf Ⅰ的位点
三、调控序列参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位于基因转录区前后并与其紧邻的DNA序列通常是基因的调控
区,又称为旁侧序列(flanking sequence)。这些调控序列又
被称为
、
(cis-acting element),包括
、 、
、
和一些细胞信号反应元
件等。
真核基因及调控序列的一般结构
1. 启动子提供转录起始信号 启动子是DNA分子上能够介导RNA聚合酶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
能,使它们不能再编码RNA和蛋白质产物;经过加工的假基因通常缺少 正常基因表达所需的调节序列、没有内含子、可能有poly(A)尾。
(2)未经过加工的假基因:来源于多拷贝或单拷贝基因的突变
(2)增强子序列距离所调控基因距离近者几十个碱基对,远 的可达几千个碱基对。 (3)通常数个增强子序列形成一簇,
第十一章-表观遗传学
雄性生殖系 雌性生殖系
父系染色体
母系染色体
合子
父系配子
母系配子
亲代基因组印迹在生殖系的重新编程
Key features of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mmals
cis-Acting mechanism A consequence of inheritance Imprints are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acquired by one
Both syndromes can be caused by genetic or epigenetic defects
基因组改变:
微缺失的关键区域有成簇排列的,富含CpG岛的基因表 达调控元件——
印迹中心(imprinting centers, ICs)
父源 母源
染色体上的ICs呈现差异甲基化
parental gamete Imprinted genes are mostly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a
noncoding RNA Imprints can modify long-range regulatory elements that
act on multiple genes Imprinted genes play a role in mammalian development
组蛋白的化学修饰:乙酰化、甲基化 (1)组蛋白中不同氨基酸残基的乙酰化一般与活化的 染色质构型和有表达活性的基因相关联; (2)组蛋白中氨基酸残基的甲基化与浓缩的异染色质 核基因表达受抑有关。
也有例外: 组蛋白甲基化抑制或激活基因表达取决于 被修饰的赖氨酸的位置,
11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iverson
(一)插入序列IS;
一、原核生物转座子
(二)转座子;
(三)转座噬菌体
(一)酵母菌转座子;
二、真核生物转座子
(二)果蝇中的P因子; (三)玉米转座子
三、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一)转座机制;
(二)转座遗传学效应
一、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 类型 按分子结构及遗传性质分类:
•
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 IS):序列较小,含有转座酶等相关
如下图:
转座机制
(二)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1、引起插入突变(引起基因失活)或切离引起回复突变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 2、给靶位点带来新的基因,如转座子上的抗药性基因等 3、引起序列重复:如转座子复制重复,靶位点同向重复序列。 4、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处在不同位点(甚至不同染色体上)的同源转座子间可相
的反向重复序列类似)。
每个单倍体酵母基因组有30-35个 TY,及至少100个单一的δ因子 酵母Ty1转座子的结构( a) 与Solo δ的形成( b)
(solo δ elements)。
Ty1因子转座
Ty1因子转座是通过一种RNA
中间产物进行的。
首先以其DNA 为模板合成一 个拷贝的RNA;
然后再通过反转录合成一条
被Ac因子激活。尤其是两端重复序列与Ac同源。
• Ac也是一个转座子,由4563 bp组 成(其中间区编码转座酶),两端有 11 bp的反向重复序列,可转座到 基因组的任何位臵,其靶位点有两 个8 bp的同向重复序列。其中间编 码区不同程度缺失,形成不同的 Ds。 • 当Ac开始转座活动时,Ds被激活 也进行转座,移动到新位点,使靶 位点附近基因失活或改变表达活性。
在体细胞中,内含子1、2被剪 接掉,所形成的mRNA翻译成一个转 座阻遏蛋白,抑制P因子转座。 在生殖细胞中,内含子1、2、3 都被剪接掉,所形成的mRNA翻译成 转座酶,导致P因子转座,插入W位点 引起配子劣育。
第11章转座子的遗传分析
总长度 768bp
5bp
41bp
1327bp
11~13bp 18bp
1428bp
4bp
16bp
1195bp
9bp
22bp
1329bp
9bp
9bp
1531bp
插入位点 随机 热点 AAAN20TTT 热点 NGCTNAGCN 热点
含有IS序列的质粒经变性复性后形成茎环结构。
2. 转座子(transposon, Tn)
pol LTR, 340bp
2. 果蝇的P因子
• 1977年,Kidwell报道黑腹果蝇的特定品系间 杂交后会导致杂种劣育(hybrid dysgenesis)
P雌×M雄
M雌×P雄
F1正常
F1不育
• 研究表明,P品系果蝇细胞中含有导致杂种劣 育的转座子,称为P因子。
3.0 kb
内含子3的剪接是转座
A1a1 Dtdt
A1- Dt- 9/16 a1a1 Dt- 3/16
A1- dtdt 3/16 a1a1 dtdt 1/16
转座子的发现: 遗传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for her discovery of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1983
玉米籽粒的颜色
• A:花色素基因,突变后籽粒没有颜色; • C:颜色基因,决定红色和紫色的发生; • R:控制红色性状,但要求A、C基因的表达; • Pr:控制紫色性状,要求A、C、R均显性; • I:抑制基因,可抑制C基因的表达,即Ds基因,
• DNA转座子 •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
按照物种进行划分:
• 原核生物转座子: –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 转座因子(transposon) – 转座噬菌体(mutator phage)
第十一章 DNA文库的构建和目的基因的筛选
(3) 引导合成法
Okayama-Berg方法
(4)引物-衔接头合成法
4、双链 cDNA连接到质粒或噬菌体载体并导入 大肠杆菌中繁殖的分子克隆
1.同聚100dA/dT, 20dG/dC) • 同聚尾结合的质粒: cDNA杂合分子转化 E.coli的效率随宿主不 同而不同。
该法聪明地利用了反转录过程中用接头锚定的方法, 与传统法相比,全长cDNA的比例得到大幅提高
2. G
1. 抑制性扣除杂交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
含目的基因的cDNA:供体 tester 不含目的基因的cDNA:驱动 driver
• RsaI消化tester和driver • 将tester一分为二,分别加上接头1和接头2R • 第一轮杂交中,用过量的driver cDNA分别与带两种 接头的tester cDNA杂交 • 第二轮杂交中,将第一轮杂交的两个体系混合,再 加入过量的driver cDNA • 补平第二轮杂交产物的末端,进行两轮PCR扩增 • 巢式引物进行第二轮PCR扩增,富集差异表达基因 • T/A克length cDN因: • cDNA第二链合成工程中聚合酶的外切酶活性; • mRNA降解; • 反转录酶合成特性,从转录复合体上anism at 5' end of RNA • 指导合成高分子量蛋白质的能力 无细胞翻译体系(源于网织红细胞) 哺乳动物总mRNA可编码 10~100kDa蛋白
分子生物学思考题
分子生物学思考题绪论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和Wstson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2.写出DNA、mRNA和siRNA的英文全名。
3.试述“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生物学本质。
4.早期主要有哪些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写出这些实验的主要步骤。
5.定义重组DNA技术。
6.说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7.你认为本世纪初叶分子生物学将在哪些领域取得进展?第2章(染色体与DNA)1.染色体具备哪些作为遗传物质的特征?2.简述真核细胞内核小体的结构特点。
3.请列举3项实验证据来说明为什么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子是相互作用的。
4.简述DNA的一、二、三级结构。
5.简述组蛋白都有哪些类型的修饰,其功能分别是什么?6.原核生物DNA具有哪些不同于真核生物DNA的特征?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有谁提出的?简述其发现的主要实验依据及其在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8.DNA以何种方式进行复制?如何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9.简述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
10.什么是DNA的Tm值?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1.DNA复制时为什么前导链是连续复制,而后随链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复制?请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后随链复制的各个步骤。
12.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在哪些水平上受到调控?13.细胞通过哪几种修复系统对DNA损伤进行修复?14.什么是转座子?可分为哪些种类?15.什么是SNP?SNP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的优点。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从DNA到RNA)1.什么是编码链和模板链?2.简述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3.RNA的结构特点。
4.简述RNA转录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5.请比较复制与转录的异同点。
6.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由哪些组成成分?各个亚基的作用?7.什么是闭合复合物、开链复合物及三元复合物?8.简述o因子的作用。
9.什么是Pribnow box?它的保守序列是什么?10.什么是上升突变?什么是下降突变?11.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mRNA的区别。
遗传学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PPT课件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 转座因子的发现
Emerson于1914年发现玉米果皮花斑产生在于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 1938年Rhoades研究玉米糊粉层时也发现了基因的不稳定性:
最
转
初
座
认
因
为
子
是
引
双
起
突
花
变
斑
导
致
3
40年代初,McClintock 研究玉米花斑糊粉层和植株 色素产生的遗传基础发现色素变化与染色体重组有关。 染色体的断裂或解离(dissociation)有一个特定位点(Ds)。 Ds不能自行断裂,受一个激活因子(activator) Ac所控制。
❖ 反转录病毒首先被观察到的是以传染性病 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并能在细胞间传播; 而反转座子是被当作基因组中的一部分而 被发现的,它们可以在基因组内进行转座, 但不能在细胞间迁移。
17
18
第二节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根据分子结构与遗传特性可以分为三类。
一.插入因子(insertion sequence,IS)
转座子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系统: ①. 复合转座子:IS因子抗菌素抗性片段 IS因子 。 ② 简单转座子:不含IS因子的Tn转座子。
22
复合转座子与简单转座子结构
23
三 Mu噬菌体(Mu):
是E. coli 的温和噬菌体,溶源化后能起转座子作用。 Mu噬菌体也含有与转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的基因和反向重复序列。 Mu能够整合进寄主染色体,催化一系列染色体的重新 排列。
Ac因子由4563个核苷酸组成 一个由11个核苷酸组成 的未端反向重复区两个与转座有关的酶基因(一个大基因 和一个小基因)。
生化习题集第十一章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应用一、名词解释1.DNA重组 2.基因工程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4.基因组DNA文库5.cDNA文库 6.聚合酶链反应(PCR)7.载体 8.转化9.感染 10.核酸分子杂交11.Southern印迹杂交 12.Northern印迹杂交13.斑点印迹 14.原位杂交15.DNA芯片 16.基因诊断17.基因治疗二、选择题A型题: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特点不包括:A.在对称序列处切开DNA B.DNA两链的切点常不在同一位点C.酶切后产生的DNA片段多半具有粘性互补末端 D.DNA两链的切点常在同一位点E.酶辨认的碱基一般为4~6个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可将单链DNA任意切断 B.可将双链DNA序列特异切开C.可将两个DNA分子连接起来 D.不受DNA甲基化影响E.由噬菌体提取而得3.cDNA文库包括该种生物的:A.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B.所有基因组C.结构基因与不表达的调控区 D.内含子和调节区E.内含子和外显子4.下列关于建立cDNA文库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从特定组织或细胞中提取mRNAB.将特定细胞的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克隆到噬菌体或质粒中C.用逆转录酶合成mRNA的对应单股DNAD.用DNA聚合酶,以单股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E.加S-腺苷甲硫氨酸(SAM),以使新生的DNA双链甲基化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通常识别序列是:A.粘性末端 B.RNA聚合酶附着点C.回文对称序列 D.聚腺苷酸E.甲基化“帽”结构6.pUC系列是指:A.经人工改造的大肠杆菌质粒 B.天然的大肠杆菌质粒C.天然的酵母质粒 D.经人工改造的大肠杆菌噬菌体E.经人工改造的酵母质粒7.用于转染哺乳类细胞的常用载体是:A.质粒 B.噬菌体C.逆转录病毒RNA D.结构基因E.乳糖操纵子8.转化常指:A.噬菌体感染 B.基因的转位C.摄取外来DNA,引起细胞生物学类型的改变 D.产生点突变E.产生移码突变9.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可简单地概括为:A.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分离、提纯与鉴定 B.分、切、接、转、筛C.将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筛选出含目的基因的菌株 D.将载体和目的基因接合成重组体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10.用于基因治疗较为理想的载体是:A.质粒 B.噬菌体C.经改造的逆转录病毒 D.人类DNAE.酵母质粒11.常用质粒有以下特性:A.是线形双链DNA B.插入片段的容量比λ噬菌体DNA大C.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 D.含有同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多个切口E.不随细菌繁殖而进行自我复制12.在重组体中切出插入片段最常用的方法是:A.以重组时所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其切出 B.用其它限制性酶将其切出C.用S1核酸酶将其切出 D.用DNA酶将切出E.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将其切出13.利用PCR扩增特异DNA序列主要原理之一是:A.反应体系内存在特异DNA片段 B.反应体系内存在特异RNA片段C.反应体系内存在特异DNA引物 D.反应体系内存在特异RNA引物E.反应体系内存在的TaqDNA聚合酶具有识别特异DNA序列的作用14.表达人类蛋白质的最理想的细胞体系是:A.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B.原核表达体系C.酵母表达体系 D.昆虫表达体系E.哺乳类细胞表达体系1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后产生:A.3′-磷酸基末端和5′-羟基末端 B.5′-磷酸基末端和3′-羟基末端C.3′-磷酸基末端和5′-磷酸基末端 D.5′-羟基末端和3′-羟基末端E.3′-羟基末端和5′-羟基末端及磷酸16.下列描述最能确切表达质粒DNA作为克隆载体特性的是:A.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B.携带有某些抗生素抗性基因C.在细胞分裂时恒定地传给子代细胞 D.具有自我复制功能E.获得目的基因17.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分子克隆主要是指:A.DNA的大量复制 B.DNA的大量转录C.DNA的大量剪切 D.RNA的大量剪切E.RNA的大量反转录18.在分子生物学领域重组DNA技术又称:A.酶工程 B.蛋白质工程C.细胞工程 D.发酵工程E.分子克隆技术19.在重组DNA技术中不涉及的酶是: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聚合酶C.DNA连接酶 D.反转录酶E.DNA解链酶20.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的DNA末端为:A.平端末端 B.3′突出末端C.5′突出末端 D.粘性末端E.缺口末端21.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酶为:A.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非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D.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DNA内切酶22.cDNA是指:A.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互补的DNA B.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DNA 互补的DNAC.在体外经转录合成的与DNA互补的RNA D.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 互补的RNAE.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DNA互补的RNA23.基因组代表一个细胞或生物体的:A.部分遗传信息 B.整套遗传信息C.可转录基因 D.非转录基因E.可表达基因24.在基因工程中通常所用的质粒存在于:A.细菌染色体 B.酵母染色体C.细菌染色体外 D.酵母染色体外E.病毒DNA外25.就分子结构而论质粒是:A.环状双链DNA分子 B.环状单链DNA分子C.环状双链RNA分子 D.线状双链DNA分子E.线状单链DNA分子26.聚合酶链式反应可表示为:A.PEC B.PERC.PDR D.BCRE.PCR27.在已知序列信息的情况下,获取目的基因的最方便方法是:A.化学合成法 B.基因组文库法C.cDNA文库法 D.PCRE.差异显示法28.重组DNA的基本构建过程是将:A.任意两段DNA接在一起 B.外源DNA接入人体DNA C.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 D.目的基因接入适当载体E.目的基因接入哺乳类DNA29.EcoRⅠ切割DNA双链产生:A.平端 B.5′突出粘端C.3′突出粘端 D.钝性末端E.配伍末端30.催化PCR的酶是:A.DNA连接酶 B.反转录酶C.末端转移酶 D.碱性磷酸酶E.TaqDNA聚合酶31.将PstⅠ内切酶切割后的目的基因与用相同内切酶切割后的载体DNA连接属:A.同聚物加尾连接 B.人工接头连接C.平端连接 D.粘性末端连接E.非粘性末端连接32.重组DNA技术中实现目的基因与载体DNA拼接的酶是:A.DNA聚合酶 B.RNA聚合酶C.DNA连接酶 D.RNA连接酶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33.以质粒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菌的过程称:A.转化 B.转染C.感染 D.转导E.转位34.最常用的筛选转化细菌是否含重组质粒的方法是:A.营养互补筛选 B.抗药性筛选C.免疫化学筛选 D.PCR筛选E.分子杂交筛选35.α互补筛选法属于:A.抗药性标志筛选 B.酶联免疫筛选C.标志补救筛选 D.原位杂交筛选E.免疫化学筛选36.下列常用于原核表达体系的是:A.酵母细胞 B.昆虫细胞C.哺乳类细胞 D.真菌E.大肠杆菌37.在对目的基因和载体DNA进行同聚物加尾时,需采用:A.反转录酶 B.多聚核苷酸激酶C.引物酶 D.RNA聚合酶E.末端转移酶38.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分子克隆专指:A.细胞克隆 B.RNA克隆C.DNA克隆 D.抗体克隆E.mRNA克隆39.用于重组DNA 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核苷酸序列的:A.正超螺旋结构 B.负超螺旋结构C.α螺旋结构 D.回文结构E.锌指结构40.在基因工程中通常所用的质粒是:A.细菌染色体DNA B.细菌染色体以外的DNA C.病毒染色体DNA D.病毒染色体以外DNAE.噬菌体DNA41.构建基因组DNA文库时,首先需要分离细胞的:A.染色体DNA B.线粒体DNAC.总mRNA D.tRNAE.rRNA42.DNA连接酶是从T4 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中分离的,这种连接酶:A.只能催化平末端连接,而不能催化粘性末端连接B.即能催化单链DNA连接又能催化粘性末端双链DNA连接C.双链DNA中不需一条完整的单链D.单链中的切口位点可缺少几个核苷酸E.切口存在相邻的5′-磷酸和3′-羟基末端,使其以磷酸二酯键连接43.末端转移酶是合成酶类:A.作用时不需模板 B.是从小牛胸腺中分离C.能催化单链核苷酸转移到5′-磷酸上 D.需要带有5′-端磷酸的末端的ssDNA E.需要有延伸5′-端磷酸的末端dsDNA44.在基因工程中可用碱性磷酸酶:A.防止DNA的自身环化 B.同多核苷酸激酶一起进行DNA3′-羟基末端标记C.制备突出的3′-末端 D.特异切除DNA或RNA的3′-末端羟基E.水解特异的核苷酸片段45.以下哪种酶作用时需要引物: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末端转移酶C.反转录酶 D.DNA连接酶E.碱性磷酸酶46.S1核酸酶的功能是:A.切割双链的DNA B.切割单链的RNA C.切割发夹环 D.切割单链DNA E.以上有两项是正确的47.在cDNA技术中所形成的发夹环可用: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除 B.用3′外切酶切除C.用S1核酸酶切除 D.用5′外切酶切除E.碱性磷酸酶切除48.下面有关限制性内切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限制酶是外切酶而不是内切酶B.限制酶在特异序列(识别位点)对DNA进行切割C.同一种限制酶切割DNA时留下的末端序列总是相同的D.一些限制酶在识别位点稍有不同的点切割双链DNA,产生粘性末端E.一些限制酶在识别位点相同的位置切割双链DNA,产生平末端49.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特异识别:A.双链DNA的特定碱基对 B.双链DNA的特定碱基序列C.特定的三联码 D.双链RNA的特定碱基序列E.双链RNA的特定碱基对50.DNA聚合酶的主要用途:A.利用它的3′→5′聚合活性,合成ds-DNA第二条链B.对DNA的5′-端进行填补或末端标记C.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Ⅲ用于缺口平移,制作DNA标志探针D.DNA聚合酶Ⅱ可用于DNA测序E.TaqDNA聚合酶用于PCR51.反转录酶:A.是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 B.用于真核DNA反转录生成mRNA C.用于RNA探针的制备 D.用于RNA序列测定E.是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52.基因工程中作为载体应具备以下特点:A.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繁殖 B.容易进入宿主细胞C.具有多克隆位点 D.容易从宿主细胞中分离出来E.以上均是53.下列哪种克隆载体对外源DNA的容载量最大:A.质粒 B.粘粒C.酵母人工染色体 D.λ噬菌体E.cDNA表达载体54.pUC是一种改造型质粒,含有:A.乳糖操纵子调节基因、启动子 B.多克隆位点C.lacZ′基因 D.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E.以上均有55.质粒具有以下特点:A.是位于细菌染色体外的RNA B.不能自主复制C.为单链环形DNA D.大小在2~300kb之间E.以上都不对56.粘粒是一种人工建造的载体不具有以下特点:A.可借cos位点将多个粘粒串联成大环 B.本身约4~6kb之间C.进入受体细胞后可进行复制 D.可克隆DNA大片段E.以上都不是57.下面关于多克隆位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仅位于质粒载体中 B.具有多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位点C.不同酶的识别序列可以重叠 D.一般是人工合成后添加到载体中E.可位于不同载体中58.下列筛选重组体的方法中不属于遗传学方法的是: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法 B.PCRC.Northern印迹法 D.Southern印迹法E.抗药性标记基因59.利用基因工程可以进行:A.建立染色体基因文库 B.分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C.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分子机制 D.疾病的诊断和基因治疗E.以上均可以60.Southern印迹的DNA探针杂交:A.只与序列完全相同的RNA片段 B.可与任何含有相同序列的DNA片段C.可与任何含有互补序列的DNA片段 D.可与用某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成的DNA片段E.只与含有互补序列的RNA片段61.下列哪个不是Southern印迹法的步骤: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DNA B.DNA与载体连接C.用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 D.DNA片段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E.用一个标记的探针与膜杂交62.下列哪个不是Northern印迹法的步骤:A.从细胞和组织中提取RNA B.用凝胶电泳分离RNAC.将RNA转移到支持物上 D.与核酸探针进行杂交E.将RNA反转录合成DNA63.原位杂交具有以下特点:A.不需从组织或细胞中提取核酸 B.对靶序列有很高的灵敏度C.可完整保护组织与细胞的形态 D.准确反映出组织细胞的相互关系及功能状态E.以上均是64.下列哪项不是探针的特点:A.要加以标记 B.应是双链DNAC.只与靶核酸序列杂交 D.探针长度可以是十几个碱基到几千个碱基不等E.高灵敏度65.探针的种类包括:A.基因组DNA探针 B.cDNA探针C.寡核苷酸探针 D.RNA探针E.以上均是66.下面哪一步不是获得基因组DNA探针的步骤:A.从基因组文库筛选得到特定基因 B.克隆、扩增C.纯化 D.连入表达载体E.切取插入片段67.RNA探针具有以下特点,但除外:A.采用反转录方法可以得到 B.单链、杂交效率高C.杂交体系稳定 D.不存在高度重复序列E.特异性高68.下面哪一步不是cDNA探针的步骤:A.从相应组织细胞直接中分离特异的cDNA B.从相应组织细胞中分离特异的mRNA C.反转录合成cDNA D.与载体连接E.切割cDNA,分离纯化69.常用的标记物有,但除外:A.放射性核素 B.生物素C.荧光素 D.地高辛E.NTP70.用于标记核酸探针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但除外:A.32P B.35SC.3H D.125IE.14C71.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具有,但除外:A.检测时间短 B.灵敏度和特异性高C.可检出样品少于1000个分子的核酸量 D.半衰期短,稳定性差E.污染环境72.非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包括,但除外:A.生物素 B.地高辛C.荧光素 D.酶E.核酸73.非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具有,但除外:A.灵敏度高于放射性核素 B.稳定C.经济 D.实验周期短E.安全、无污染74.PCR反应体系包括,但除外:A.基因组DNA(模板) B.引物C.dNTP D.TaqDNA聚合酶E.T4DNA连接酶75.PCR技术主要应用于:A.目的基因的克隆 B.基因表达与调控C.DNA微量分析 D.遗传病与传染性疾病的诊断E.以上均可以76.以DNA为模板的PCR反应,具备以下条件:A.反应体系一般选用50-100μl B.引物、TaqDNA聚合酶C.4种dNTP、模板DNA D.缓冲液E.以上均是77.以mRNA为模板的PCR反应,具备以下条件:A.需将mRNA反转录生成cDNA B.反应体系一般选用20μl体积、4种dNTP、引物C.需要RNA酶抑制剂、反转录酶 D.TaqDNA聚合酶E.以上均是78.关于PCR停滞的原因,取决于很多因素,但除外:A.样品模板的拷贝数 B.PCR扩增效率C.DNA酶种类及活性 D.dNTP的大量消耗E.非特异性的竞争因素79.用于核酸分子杂交的探针可以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A.核糖体 B.RNAC.抗体 D.抗原E.以上都不是80.Southern印迹是用DNA探针检测DNA片段,而Northern印迹则是:A.用RNA探针检测DNA片段 B.用RNA探针检测RNA片段C.用DNA探针检测RNA片段 D.用RNA探针检测蛋白片段E.用DNA探针检测蛋白片段81.用免疫化学筛选重组体的原理是:A.根据外源基因的表达 B.根据载体基因的表达C.根据mRNA与DNA的杂交 D.根据DNA与DNA的杂交E.根据RNA与RNA的杂交82.原位杂交包括:A.转膜杂交 B.斑点杂交C.菌落杂交或噬菌斑杂交 D.直接对染色体或组织的杂交E.以上均有83.外源性DNA进入菌体的方式是:A.转化 B.转录C.翻译 D.半保留复制E.以上都不是84.要将无粘性末端的两种平端DNA片段结合在一起,可在:A.两种片段上都接上聚(dT)尾部 B.一种片段接聚(dT)尾部,另一种接聚(dA)尾部C.两种片段都接上聚(dA)尾部 D.反应液中加以T4DNA连接酶E.有两项是对的85.用原核生物表达真核生物的基因存在的问题是:A.大肠细菌只能表达克隆的cDNA B.细菌不能切除原始转录物中相当于内含子的核苷酸序列C.缺乏翻译后加工机制 D.表达的蛋白质常形成不溶性包涵体E.以上都正确86.常用载体有:A.质粒 B.噬菌体C.病毒DNA D.大肠杆菌基因组DNAE.有3项是正确的87.构建cDNA文库时,首先需分离细胞的:A.染色体DNA B.线粒体DNAC.总mRNA D.tRNAE.rRNA88.构建DNA文库时,首先需分离细胞的:A.染色体DNA B.线粒体DNAC.总mRNA D.tRNAE.rRNA89.设计PCR的引物时,应考虑引物与模板的:A.5ˊ端特定序列互补 B.5ˊ端任意序列互补C.3ˊ端特定序列互补 D.3ˊ端任意序列互补E.中间序列互补90.用于鉴定转化子细胞是否含重组DNA的最常用方法是:A.抗药性选择 B.分子杂交选择C.RNA反转录 D.免疫学方法E.体外翻译91.下列哪一步是DNA芯片技术的最关键的环节:A.样品的准备与标记 B.芯片的制备C.信号的检测 D.数据分析处理E.杂交92.基因诊断常用的技术方法有:A.核酸分子杂交 B.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C.DNA序列测定 D.DNA芯片技术E.以上均是B型题:A.基因从原来位置转到基因组的另一位置 B.噬菌体或病毒DNA进入细胞中繁殖C.外来DNA引起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D.移码突变 E.非移码突变1.感染是指:2.转化是指:3.转位是指:4.结构基因中3个核苷酸的插入或丢失是指:5.结构基因中1个核苷酸的插入或丢失是指:A.抗药性选择 B.分子杂交选择 C.RNA转录 D.免疫学方法 E.体外翻译6.用于鉴定是否有质粒转入受体菌的一般方法是:7.用于鉴定转化子细胞是否含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8.利用目的基因表达产物的特异抗体来筛选含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的方法是: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连接酶 C.反转录酶 D.TaqDNA聚合酶 E.碱性磷酸酶9.识别DNA回文结构并对其双链进行切割的是:10.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是:11.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进行连接的酶是:12.特异切除DNA或RNA5ˊ端磷酸的酶是:13.mRNA转录合成cDNA的酶是:A.支原体 B.衣原体 C.噬菌体 D.细菌 E.酵母14.常用作原核表达体系的是:15.常用作真核表达体系的是:A.基因组文库 B.cDNA文库 C.mRNA文库 D.tRNA文库 E.rRNA 文库16.分离细胞染色体可制备:17.分离细胞总mRNA可制备:A.抗药性选择 B.RNA反转录 C.免疫化学方法 D.体外翻译E.PCR18.对重组体内基因进行直接选择的方法是:19.通过鉴定基因表达产物筛选重组体的方法是:A.RNA聚合酶 B.末端转移酶 C.碱性磷酸酶 D.反转录酶 E.核苷酸酶20.切除DNA末端磷酸基需要用:21.在DNA3′羟基末端进行同聚物加尾需要用:22.合成cDNA需要用:A.同聚物加尾连接 B.人工接头 C.粘性末端连接 D.缺口末端连接 E.平端连接23.外源基因和载体DNA经限制性酶切后的连接属于:24.在外源基因和载体DNA末端添加同聚物序列后再进行连接属于:25.在外源基因和载体DNA末端添加短核苷酸序列,人为制造粘性末端再进行连接属于:26.需用适当的酶将DNA突出末端削平或补齐的连接属于:A.将单链DNA任意切断 B.将双链DNA序列特异切开 C.将两个DNA分子连接起来D.将缺口末端连接 E.切除DNA末端磷酸基团27.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是:28.DNA连接酶作用是:29.碱性磷酸酶作用是:A.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B.所有基因结构 C.不表达的调控区D.内含子和调节区 E.外显子和调节区30.cDNA文库包括:31.DNA文库包括:32.真核mRNA包括:A.DNA聚合酶 B.RNA聚合酶 C.DNA连接酶D.RNA连接酶 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33.切除特异DNA片段:34.连接两个DNA片段:35.大量扩增DNA片段:A.反转录酶 B.多聚核苷酸激酶 C.引物酶 D.RNA聚合酶 E.末端转移酶36.催化ATP的磷酸转移到DNA或RNA的5ˊ端羟基上:37.催化单核苷酸转移到DNA的3ˊ端羟基上:38.合成cDNA:C型题:A.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噬菌体感染细菌 B.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导入细菌进行表达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转化:2.感染:A.cDNA文库 B.基因组文库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3.含内含子:4.含结构基因:A.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噬菌体感染细菌 B.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导入细菌进行表达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5.转化:6.转位:A.cDNA文库 B.基因组文库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7.含转录调控区:8.较易表达:A.cDNA文库 B.基因组文库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9.制备目的基因可在真核生物体系中表达:10.几乎含有人的全部基因:A.cDNA文库 B.基因组文库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1.具有组织特异性:12.可在原核生物体系中表达:A.光介导原位合成 B.压电打印合成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3.原位合成芯片:14.DNA微集阵列:A.喷墨打印 B.针式打印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5.原位合成芯片:16.DNA微集阵列:A.光介导原位合成 B.喷墨打印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7.原位合成芯片:18.DNA微集阵列:A.压电打印合成 B.针式打印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9.原位合成芯片:20.DNA微集阵列:A.DNA序列测定 B.突变分析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21.DNA芯片技术可用于:22.PCR技术可用于:A.基因表达 B.DNA的微量分析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23.DNA芯片技术可用于:24.PCR技术可用于:A.药物研究 B.基因诊断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25.PCR技术可用于:26.核酸分子杂交:A.目的基因克隆 B.基因结构研究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27.DNA芯片技术可用于:28.PCR技术可用于:A.DNA与DNA的杂交 B.DNA与RNA杂交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29.Southern印迹杂交:30.斑点杂交:A.DNA与RNA杂交 B.DNA与DNA的杂交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31.原位杂交:32.Northern杂交:A.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B.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3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34.PCR技术可用于:A.肿瘤 B.个体鉴别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35.PCR技术可用于:36.DNA芯片技术可用于:三、问答题1.简述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
第11章-细胞核与染色质(翟中和第四版)
大多数的亲核蛋白往往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一次性地被转 运到核内,并一直停留在核内行使功能活动,典型的如组 蛋白、核纤层蛋白等;
有一些亲核蛋白需穿梭于核质之间进行功能活动,如 importins。
核定位序列或核定位信号( NLS )
核被膜上由内外两层膜局部融合形成的许多核孔, 核孔是由一组蛋白质(至少50种不同的蛋白质)以 一定方式排布形成的复杂结构,可沟通核质和胞质。
一般哺乳动物细胞平均有3000个核孔。 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少。
(一)结构模型—— “fish-trap”(鱼笼)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现在一般认 为其结构如fish-trap(鱼笼)。
• 组成: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及核体组成。 • 功能:①遗传 ②发育。
哺乳类成 熟红细胞 无细胞核
肝细胞和 心肌细胞 可有双核
植物成 熟筛管 细胞无 细胞核
a
a破骨细
胞可有
a
6-50个
细胞核
a a
本章主要内容
• *核被膜 • *染色质 • 染色质的复制与表达 • *染色体 • *核仁与核体 • 核基质
DNA 3 种构型
三种DNA构型中,大沟的特征在遗传信息表 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调控蛋白都是通过其分 子上氨基酸侧链与沟中碱基对两侧潜在的氢 原子供体(=NH)或受体(O和N)形成氢键而识别 DNA遗传信息的。
另外, Z型DNA同细胞癌变有一定的关系。
二、染色质蛋白
• 组蛋白(histone)
– 与DNA 结合没有序列特异性
2.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
A 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主动运输的功能直径(约10~ 20nm)比被动运输大,核孔复合体的有效直径的大小是 可被调节的;
第11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Ø 葡萄糖代谢导致cAMP浓度下降; Ø cAMP可以活化乳糖操纵子的激活蛋白:
CRP: cAMP receptor protein(cAMP受体蛋白) CAP: catabolite gene activator protein
(代谢降解物活化蛋白)
Ø cAMP-CRP/CAP
乳糖操纵子的正调控
Ø 每个阻遏蛋白四聚体与两个 operator 结合; Ø 阻遏蛋白与Operator结合导 致DNA弯折,干扰mRNA的 合成。
p.286 图11-7
乳糖操纵子的正调控
当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 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时,通常 总是优先利用葡萄糖,而不 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耗 尽后,细菌经过一段停滞期, 才能在乳糖的诱导下,合成 β-半乳糖苷酶等分解利用 乳糖的酶类,细菌才能利用 乳糖。
ttrrppRR
OOPPtrptrEpE trptDrpDtrpCtrpCtrpBtrpBtrpAtrpA
ttrrppRR
OOPPtrptrEpE trptDrpDtrpCtrpCtrpBtrpBtrpAtrpA
色氨酸操纵子的衰减作用
trpR
OP trpL trpE trpD trpC trpB trpA
5’
(1) 新合成的正链 RNA可以翻译A蛋白;
3’ (-) A
5’(+)
5’
但是很快形成二级结构,阻止A蛋白 的继续合成;
所以 A蛋白与C蛋白的量为1:180
Ø Rep的合成依赖于C蛋白的表达, 证据:C基因的codon6发生无义突 变:核糖体停留在该处,导致rep基 因RBS附近的二级结构无法打开, 则rep基因无法表达。
AraC既是阻遏蛋白, 又是激活蛋白;
福建农林大学基因组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1.什么是基因组?基因组是一种生物所拥有的整套遗传物质,它包含该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
2.基因组学研究内容、分支、特点基因组学研究内容:疾病基因组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模式生物和病原生物基因组学、基因开发研究分支:结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组研究的特点:基因组学是一门关于基因组图、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的学科。
与传统的遗传学比较,基因组学具有全局性、高效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1 全局性(Overall, genome-wide):以整个基因组为研究对象,而非具体到单个特定的基因。
2 高效性(High-throughput):研究方法是平行的、高通量的,一次试验可产生大量的数据。
1 综合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生物学、化学、统计学、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
2 先进性:将现有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极至,同时也推动了各种技术的高速发展。
3.人类基因组计划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人类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均与DNA序列息息相关”(1986);90年启动的国际性研究计划;利用大规模测序技术,完成全部人类数万个基因,30亿对碱基的序列分析4. 人类基因组进化的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获得人类全部基因序列将有助于人类认识许多遗传疾病以及癌症等疾病的致病机理,为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等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破译生命密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助于人们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人类基因组图谱对揭示人类发展、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1.遗传作图、物理作图概念、意义遗传作图(genetic mapping):采用遗传学分析方法将基因或其他DNA 分子标记标定在染色体相对位置上构建连锁图。
物理作图(physical mapping):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将DNA分子标记、基因或克隆标定在基因组的实际位置所构建的位置图。
武汉大学遗传学第11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直到20世纪60年代Jacob和Monod的乳糖操纵子模型和基因调控理论 发表后,特别是Shapiro在细菌中也发现了可转座的遗传因子后,这一成 果才被接受。
(1)转 座 重 组
转座:在转座酶的作用下,转座因子或是直接从原来位置上切 了下来,然后插入染色体的新的位置;或是染色体上的DNA序 列转录成RNA,RNA反转录产生的cDNA插入染色体上新的位 置,这样,在原来位置上仍然保留转座因子,而其拷贝则插入 新的位置。 转座重组:由于在转座酶的作用下转座因子插入染色体或切离 染色体而产生的遗传重组。
1938年 Rhoades 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发现修饰的孟德尔
分离比:有色:斑点:白色= 12: 3:1,而这两个基因是不连锁的。他认为 基因A1(控制色素) a1 表现为无色;
另一基因Dt (斑点)表型为有色斑点。 这样原品系的基因型为A1 A1 dtdt,突变后产生了A1 a1 Dtdt的植株, 这种双突变植株自交就产生了上述比例(图11-1)
图11— 1
玉米花斑表型的遗传学解释
( a) 由于转座因子而引起的玉米籽粒花斑的表型 ( b) 最初认为玉米籽粒花斑形成是双突变的结果
但是什么因素导致或产生花斑呢? 一种可能是在体细胞中产生了回 复突变a1 → A1,但大量的斑点需要很高频率的回复突变。
Rhoades用a1 a1 Dt_(花斑)特殊无性生殖植物与a1 a1 的植株测交,
1940年至1950年 McClintock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冷泉港实验室工作 期间,研究了玉米胚乳的紫色、白色以及白色背景上带有紫色斑点这些表 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发现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并根据自己的遗传学和 细胞学研究结果推断“花斑”这种表型并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 由于一种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致的。
第十一章 DNA的复制
第十一章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1.Meselson-Stahl实验证明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
有一种“分散”式复制模型假定亲本链被切成随机大小的片断,然后和新合成的子代链连接产生子代双链,在Meselson-stahl实验中,每条链可能含有重链和轻链的随机片断。
解释Meselson-Stahl实验如何排除这种复制模型的可能性。
2.在含有15NH4Cl 的介质中生长的大肠杆菌被转移到含14NH4CI的介质培养三代(细胞群体增加8倍),此时杂合DNA(15N-14N)和轻DNA(14N-14N)的分子比例是多少?3.大肠杆菌染色体含有4 639 221个碱基对,(a)在E.coli染色体复制期间多少个DNA螺旋必须解开?(b)根据本章资料,在37oC时,如果有两个复制叉从原点出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复制?假定复制以每秒1000bP速度进行,而大肠杆菌细胞20min能分裂1次,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c)在复制期间有多少个冈崎片断形成?如何保证冈崎片断按正常次序组装?4.已知噬菌体ΦX 174一条链的碱基成分是:A、24.1%;G、24.7%;C、18.5%;T、32.7%,如果提供ΦX 174(一种环形DNA分子)互补链的等摩尔混合物作为模板,预计由DNA聚合酶催化合成的全部DNA的碱基组成。
回答这个问题要有什么前提?5.Kornberg和他的同事用dATP,dTTP,dGTP和dCTP混合物与可溶性大肠杆菌抽提物一起保温,且所有这些脱氧核苷三磷酸都是在α一磷酸基团用32P中标记的。
在保温一段时间之后,保温混合物都用三氯醋酸处理,它沉淀DNA,但不沉淀核苷酸前体。
收集沉淀,测定存在于沉淀中的放射性来确定前体掺人的水平。
(a)如果四种核苷酸前体中的任意一种被省去,沉淀中是否会有放射性?为什么?(b)如果只有dTTP是被32P标记的,能否在沉淀中测出放射性?(c)如果32P被标记在β-或γ-磷酸基团,能否在沉淀中发现放射性?6.列表比较在大肠杆菌DNA复制中各种前体、酶和其他蛋白质因子在前导链和滞后链合成中的功能。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11章(含答案)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一、名词解释1.MPF2.细胞周期蛋白3.APC4.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5.DNA复制执照因子学说6.G0期细胞7.癌基因8.长因子9.细胞周期10.联会复合体11.抑癌基因二、选择题1.G1期PCC(染色体超前凝集)为( ),S期PCC为( ),G2期PCC为( )。
A.粉末状,细单线状,双线状B.细单线状,粉末状,双线状C.双线状,细单线状,粉末状D.双线状,粉末状,细单线状2.周期蛋白中有一段相当保守的含100左右氨基酸序列,称为。
A.破坏框B.PEST序列C.周期蛋白框D.PSTAIRE序列3.破坏框主要存在于周期蛋白分子中。
A.G1期B.S期C.G2期D.M期4.G1中序列,与G1期周期蛋白的更新有关。
A.PEST序列B.PSTAIRE序列C.破坏框D.周期蛋白框5.CDK激酶结构域中,有一段保守序列,称( ),此序列与( )结合有关。
A.信号肽,破坏框B.信号肽,周期蛋白C.PSTAIRE,周期蛋白D.PSTAIRE,破坏框6.APC活性受到监控。
A.纺锤体检验点B.检验点C.Mad2D.cdc2o7.S期起始的关键因子是。
A.cyclinAB.cyclinBC.cyclinDD.cyclinE8.染色质在期获得DNA复制执照因子。
A.G1B.MC.SD.G29.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的蛋白质为。
A.Acp B.Orc C.Mcm D.Pcc10.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cdc基因是( ),又称( )。
A.cdc2 CDK2B.cdc1 CDK1C.cdc2 CDK1D.cdc1 CDK211.RNA和微管蛋白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B.S期C.G2期D.M期E.G0期12.有丝分裂器的形成是在。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E.末期13.对药物的作用相对不敏感的时期是。
A.G1期B.S期C.M期D.G2期E.G0期14.CyclinA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向S期转变的过程中B.S期向G2期转变的过程中C.G2期向M期转变的过程中D.M期向G2期转变过程中E.S期15.下列有关成熟促进因子(MPF)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TP (其中一种为 α-32P 标记),将此反应物分
为 4 等份,每份内加入一定比例的一种 ddNTP , 如此形成 A、 T、 C 、 G四个反应体系,最后在各 反应体系中加入DNA聚合酶催化DNA片段合成。 这样各反应体系中即可形成以一种 ddNTP残基为
3’端结尾的一系列长短不一片段。
Template
dATP
dNTP
Primer
Polymerase
Terminator
A
G
C
T
PE Applied Biosystems
THE PROCESS
A C T G G C C TAAT C G A G T C A G T TGACCGGA T
C
T C C A A C
G
G T G G T
A T
G
C
A
G
T
A
C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意义
(1)确定人类基因组中约数万个编码基因的序列 及其在基因组中的物理位置,研究基因的产物及 其功能。 (2)了解转录和剪接调控元件的结构与位置,从 整个基因组结构的宏观水平上理解基因转录与转 录后调节。 (3)从整体上了解染色体结构,包括各种重复序 列以及非转录“框架序列”的大小和组织,了解 各种不同序列在形成染色体结构、DNA复制、基 因转录及表达调控中的影响与作用。
以荧光化合物标记双脱氧核苷酸的自动测序
(二)鸟枪法测序技术及其改良
基因组的每条染色体长度可达数百万碱基对以上,
将链终止法测定的小片段 DNA组装成真实的排列
顺序是一项浩繁而精细的工作。
DNA顺序的组装主要方法: 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 改良鸟枪法:大片段克隆法、靶标鸟枪法
1、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
DNA序列 分析技术
鸟枪法测 序技术及 其改良
(一)DNA序列分析技术
DNA序列测定: 是指 DNA 一级结构的测定,是在核酸酶学和 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门重 要的DNA技术学。
DNA序列测定的技术
经典方法: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Sanger,1977) DNA化学降解法(Maxam&Gilbert,1977)
DNA测序自动化步骤:
4种带有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终止物ddNTPs Sanger测序反应 反应产物电泳分离 激光激发不同大小DNA片段上的荧光分子,发射出
四种不同波长的荧光
荧光信号采集、计算机分析与DNA自动排序
Template
dNTP
Polymerase
Primer
Terminator
A C G T
新技术方法:
杂交测序法
质谱法 单分子测序法 原子探针显微镜测序法
DNA芯片法
1、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
•是 由 英 国 剑 桥 分 子 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 化学家F. Sanger等人 于1977年发明的。
•利 用 双 脱 氧 核 苷 酸 作为链终止物测定 DNA 核 苷 酸 顺 序 的 方法。
PE Applied Biosystems
THE PROCESS
A C T G G C C TAAT C G A G T C A G T TGACCGGA T
G C
T T G T G G C C T T
C C A A
A
C
A
G
A
C
G
PE Applied Biosystems
PE Applied Biosystems
特 性 , 在 DNA 合 成 反 应 中 , 加 入 ddNTP ,
ddNTP不存在 3′-OH末端,故不能与下一个核 苷酸的 5′-P 端形成 3′ 、 5′- 磷酸二酯键,导致 DNA新链的延伸提前终止于ddNTP 。
ATP、dATP和ddATP的结构
ATP dATP
ddATP
这样以待测序列的 DNA 为模板,加入引物和 4 种
第11章
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
什么是基因组,基因组学?
基因组(Genome):是指生物体的单倍体细胞
中所有的 DNA ,包括细胞核内的 DNA 和各种细 胞器中的DNA,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集合。
基因组学(genomics):是研究并解析生物体整 个基因组所有遗传信息的一门学科。
基因组学的发展:从序列到功能
基因组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全基因组序 列; 现在的测序方法每次只能测800-1000bp, 大量的测序片段要拼接; 要知道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才能正确拼 接,因此需构建基因组图谱。
教学内容
一、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技术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比较基因组学
一、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技术 DNA 序列分析
即人类 3号染色体短臂上
约30Mb的测序任务。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概述
1986 年 诺 贝 尔 奖 获 得 者
R.Dulbecco ( 杜 尔 贝 科 ) 提
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测出人类全套基因组的 DNA
碱基序列( 3 X 109 bp )
•
1988 年美国能源部和国家卫生研究院率先在美国 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经国会批准由政府给予 资助。此后,成立了一个国际间的合作机构 —— 人类基因组织 (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由 多个国家筹集资金和科研力量,积极参加这一国 际性研究计划。
根据染色体上已知基因或遗传标签的位置来确定
部分DNA片段的排列顺序,再逐步确定各片段在
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是建立在基因组图谱基础
上的”鸟枪法” 。
教学内容
一、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技术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比较基因组学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 类 基 因 组 计 划
( Human genome project ) 于 1990 年 启 动 , 我 国 于 1999 年 加 入 该 计 划,承担其中 1%的任务,
2、高等生物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基因间隔区, 遗传图中留下大片的无标记区段。 3. 只有部分基因其等位基因成员可以通过常规 实验予以区分,因而产生的遗传图是不完整的。
(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RFLP)
(4)研究空间结构对基因调节的作用。 (5)发现与DNA复制、重组等有关的序列。 (6)研究DNA突变、重排和染色体断裂等,了解 疾病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 理论依据。
(7)确定人类基因组中转座子、逆转座子和病毒 残余序列,研究其周围序列的性质。
遗传图谱
转录图谱
遗传图谱的标记是什么呢?
标记1
标记2
染色体上的基因和DNA序列均 可作为路标, 他们由特定的DNA 顺序组成. 路标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 定的,不会更改的,从而而提 供了作图的依据。
标记3
遗传标记
最早的遗传标记——基因
第一代遗传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第二代遗传标记——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延伸-终止反应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放射性自显影
阅读测序结果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要求单链作为模板
如何得到单链DNA ?
将DNA克隆到质粒载体
将DNA克隆到M13噬菌体载体
将DNA克隆到酵母测序自动化
DNA 测序的自动化是在 Sanger 的双脱氧链末 端终止法的基础上在1987年由美国应用生物系 统公司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激光测序法,其基本 原理与末端终止法一样,都是通过ddNTP竞争 性的终止新合成的DNA链。
人类和水稻的第一张基因组草图完成; 2001 人类基因组测序(精细图)完成; 水稻(籼稻和粳稻)基因组草图完成。 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图)完成。
二000年六月二十六日克林顿宣布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塞莱拉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克雷格· 文特尔(左)和人类基因 组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胡西斯· 柯林斯(右)在华盛顿白 宫参加庆祝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1980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F. Sanger
(1)Sanger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DNA 序列的基本原理:
以DNA合成反应为基础,加入ddNTP生成特定
末端不同长短的DNA片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区分长度只差一个核
苷酸的DNA分子。
DNA合成反应
利用DNA聚合酶不能够区分dNTP和ddNTP的
第三代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
(1)基因是首先被使用的标记
孟德尔 → 豌豆植株高矮、豌豆的形状等
摩尔根 — 显微镜、肉眼→ 果蝇躯体颜色、翅膀 形状等
生化表型→细菌、酵母遗传学研究;人类中如血 型系列(ABO)分析、血清蛋白和免疫蛋白
基因是非常有用的标记,但并不是理想的,基 因标记的缺点:
1、可用作标记的基因十分有限,许多性状都涉 及多基因。
鸟枪法的局限:
拼接组装困难:对于结构复杂的大基因组而言,
鸟枪法的序列组装的起始阶段工作量非常大。。 重复序列的存在:在序列组装时可能出现错误连 接,使某些片段从原位置跳到另一无关位置。因 此,对于缺少重复顺序的小基因组( <5Mb )而 言,鸟枪法仍为最佳的选择,但对于大基因组而 言,还需要更加有效的策略。
鸟枪法的顺序组装是直接从已测序的小片段中寻 找彼此重叠,然后依次向两侧邻接的序列延伸。
DNA的鸟枪法测序的主要步骤
第一,建立高度随机、的末端测序。